評價近代人物「愛國」、「賣國」的標準是什麼?


孫文曾說過一句名言,「做人最大的事情是什麼呢?就是知道怎樣愛國。」

這一貫是孫文言論的基本邏輯,也就是所謂的「知難行易」。「知道」二字,比「行為」要簡單的多。舉例來說,同樣「救國」,為什麼他不贊成「君主立憲」?為什麼他要堅持更困難,更不可控制的「民主」?但在同時,他又亟力爭取和保皇派的康有為、梁啟超合作?雖說民主是他力主之定見,可在思考國家架構時,他的「三民主義」,又設計了所謂的「國民大會代表」,將「直接民主」又給換成「間接民主」?

甚至,在他的生命晚年,他更將自已變成了一個自已一直痛恨的軍閥角色,在廣州成立所謂的「軍政府」?可未及北伐,他又接受北洋政府之請,北上和談?

我舉孫文為例,只在說明一件事,愛國二字是很難「知道」的。甚至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不同的身份背景考量下,任何人的「愛國」二字定義,都會隨之發生劇烈的變化。

也是如此,貝當作為一戰保衛法國的英雄,竟以「凡爾登救星」的身份,在二戰時會成為千夫所指的維琪政府首腦,同樣,汪精衛作為刺攝政王的革命先賢,最後卻成為南京偽政府的主席……。

總之,「愛國 」「賣國」真無標準可言,多一半只能以「事後論」,留待後代歷史,才能作出正確評價。

ps。

我個人的標準是,「愛國」必要犧牲個人利益,「賣國」,個人必定因而獲利。

用「利益」二字作標準,許多所謂的「愛國」之人,其實,是「賣國」最成功的典範。


抗戰初期,針對國民黨反動派提出的「全國人民團結一致,愛國禦敵」主張,毛澤東一針見血提出:「現在談愛國,那是愛誰的國?蔣介石的國吧?少數人的國,他們少數人去愛吧。一個不是人民選舉出來的政府,有什麼臉面代表這個國家?愛這樣的國家,就是對祖國的背叛。」


討論愛國還是賣國之前,先要弄清「國家」這個概念。

在我看來,「國家」一詞是個太抽象的概念,而越是這種「龐大而虛無」的概念,越是容易綁架人的道德感,讓人在其面前失去應有的理性,甚至人性。我更願意把「國家」做這樣的解釋,即生存在同一片地域內的一個個鮮活的人。如果這個概念得到認同,那麼什麼是「愛國」、什麼是「賣國」就可以不辯自明了。

比如,在越戰期間,一個叫艾爾斯伯格的美國人,將五角大樓內的機密文件泄露給媒體。這份文件詳細記錄了越戰以來美國領導層的會議、決策、內幕,透露了美國如何錯誤的發起越戰,以及陷入越戰泥沼後,如何勞民傷財、不知悔改、一再陷落的過程。最終媒體將這份文件發表出去,造成了美國人民的強烈不滿,並成為了美國迅速停止越戰的重要力量。

一個泄露了所謂「國家機密」的人,是愛國,還是賣國?美國人給出的答案是,艾爾斯伯格是個真正的愛國者,正是他冒著風險,維護了民眾的知情權,從而避免了一撥撥的美國年輕人死於越南戰場,避免了整個美國跌入無盡的深淵。由此可見,「國家」一詞是極具迷惑性的,人們很容易被它的熱情慫恿著,陷入非理性的狂歡。其實,愛每一個人才是愛國,因為國之所以為國,正是因為生存在那片土地上的一個個鮮活的生命。


別聽那些搞政治的話。我愛國,愛的是走了10年的上學路、住了15年的家鄉、見了24年的中國臉、聽了24年的中國話。。。。。。

我的「愛」就是習慣了,也許沒有他們說的「愛」那麼偉大,但是它是客觀的,可以「抓得住」的事實。


除非你能消除人類愛國的心,否則世界永遠不會太平。 ——肖伯納


近代(1840-1949)不存在可愛之國

與其說愛國不如說是民族主義或地域主義

我認為愛國是一個現代概念現代辭彙(1949-NOW)


對於愛國和賣國,首先是要有一個自己的理解。

諸如有人理解的愛國是行為最終對國家產生了有益的結果。

有人的理解是基於被評價人行為處事的出發點,儘管限於被評價人的思維和眼界局限,他們的行為造成了「有害於國家」的結果,但基於他們「有利於國家」的出發點和目的,也可認定為愛國。

從我的角度來看,我判定近代人物「愛國」、「賣國」的標準是他們的行為是基於何種目的:基於國家富強則為愛國,基於私利且損害了國家利益則是賣國。


茅海建先生在他的成名作《天朝的崩潰》中,用詳盡的第一手資料分析了中國在鴉片戰爭中戰敗的原因:不是因為朝廷中投降派當權,也不是因為有漢奸領路。實際上,當時的朝政完全由主戰派把持,英軍主要從海上進攻,後勤補給來自其殖民地,並沒有招攬漢奸來幫忙。但是,中國仍然一敗塗地。根本的原因,在於中國從政治經濟、科學技術到戰術思想、武器裝備的全面落後。所以,「對近代化的敵人,只能用近代化的手段來取勝」。中國要想戰勝外國侵略者,唯一的出路就是近代化。

一個國家的領土完整和民族尊嚴,最終是要靠綜合國力來獲得的。沒有強大的國力做支撐,不要說收復故土,就是現有的領土,也有可能丟失。中國近代歷史上抵制日貨最乾淨、最徹底的是什麼時候?應該是1978年以前的那麼20多年。那個時候,大街上沒有日本車,商店裡也沒有日本的相機和彩電。人們的日用品,幾乎完全是國產的。但是,從1958年到1978年這20年間,中國並沒有因此而強大。相反,相對於整個世界,我們大大的落後了。如果這種情況持續下去,不要說收復釣魚島,很多比釣魚島大得多、重要得多的邊疆地區,都有可能丟掉。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危險:我們的鄰居蘇聯,就是這樣被肢解掉的。

到了1978年,我們搞改革開放,除了港澳台胞以外,最先到中國來投資建廠和銷售商品的,就是日本人。我們的副總理鄧小平,還親自跑到日本去 「招商引資」,讓日本人到中國來投資,幫助中國走現代化的道路。也就是這個時候,日貨和日本資本才開始大舉進入中國——中國人才又有了抵制日貨的資格。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中國的經濟開始一路騰飛。我們身邊的日貨變得越來越多,而中國也變得越來越強大。最終超越了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這二者之間,是有聯繫的。在剛剛打開國門的時候,從日本進口的三洋、索尼、松下等品牌的電視機很受歡迎,而且價格也很高。我們的國營電視機廠,根本不是對手,紛紛陷入了嚴重的經營困境。但是,有少數的那麼幾家企業,從日本引進彩色電視機的生產線,生產性價比更好的彩電。利用我們的成本優勢和渠道優勢,經過幾番腥風血雨的價格戰,最終取得了市場競爭的勝利。長虹、康佳、TCL等國有彩電品牌佔據了中國彩電市場的絕大部分份額,基本把日本的彩電品牌擠出了中國的市場。這是一場很漂亮的勝仗。但勝利的原因,卻不是由於我們抵制日貨,而是因為我們歡迎日貨來跟國貨競爭,淘汰了一大批國貨,逼著我們中國的企業家想辦法生產出比日貨性價比更高的產品出來。1978年以前,我們依靠非市場的手段讓國產電視佔據優勢;而在「彩電大戰」中,我們依靠市場的手段讓國產電視佔據了優勢。哪一種方式對這個國家和人民更好呢?我覺得還是第二種更好。

我們的國有彩電企業,在與日貨的激烈競爭中,確立了自己的成本優勢,最後終於走出國門,向全世界銷售中國製造的電視機。中國很快就成為了全世界最大的電視機生產國和出口國。

所以,我並不贊成抵制日貨。很多人或以為,抵制日貨就是在幫助民族工業。這是一種錯誤的認識。一個基本的經濟學常識是:在商品市場中競爭的企業的效率跟這個市場的競爭機制本身的運行效率成正比。對日本商品的盲目抵制將會減少市場競爭,也就是在間接的降低中國企業的運行效率,並最終講給中國的民族產業造成損害。有一些人的個人偏好就是討厭日本貨,看見日本人生產的東西就噁心,不買任何日本品牌。這並沒有問題。但是,它與一個人是否愛國,並沒有必然的關係。這種行動本身,與我們能否削弱日本、能否收回釣魚島,就更沒有關係。把抵制日貨和愛國主義結合起來進行宣傳,呼籲我們採取集體行動,這是一種錯誤的做法,也不會取得什麼利國利民的效果。如果我們依靠民族主義熱情樹立起一道限制中國企業的產品與國際一流產品競爭的屏障,那麼最後損失最大的,一定是中國人自己。

也許有人會認為,雖然抵制日貨確實會傷害中國經濟,但卻可以起到「殺敵一萬,自損三千」的效果。這很划算。在領土主權問題面前,甚至「殺敵一萬,自損兩萬」也是應該的。

這之間,殺敵多少自損多少的比例,難以準確的計算。但我們只要知道,這種行為,並不是在支持中國經濟的發展,也就夠了。因為在這場有關釣魚島的領土爭端中,真正的對手並不是日本,而是它背後的美國。從最開始美國將釣魚島的管轄權移交給日本,到最近它宣布釣魚島屬於美日安保條約的範圍,都明白無誤的表明:在這場棋局中,日本和釣魚島都只是棋子,真正的棋手是美國。中國現在的實力,相對於「美國+日本」,差距還很巨大。我們還沒有到需要認真計算殺敵多少、自損多少這筆細賬的時候。中國現在的劣勢是實力不足,優勢是實力增長的速度很快。在這種情況下,最佳的選擇不是跟對手拼消耗,而是拼生產和拼創造。抵制日貨是在拼消耗,不抵制日貨則是拼創造。我認為,後者方才是更有利和更有把握的一種對局策略。

因此,在當前很多人的頭腦都被抵制日貨的問題弄的莫名興奮的時刻,我覺得有必要潑一點冷水,並重申中國當前所迫切需要進行的內政改革的議題。我認為,以內政的改革來推動中國的全面現代化,以全面的現代化來保障主權和領土完整,才是徹底解決包括釣魚島和台灣在內的諸多近代民族屈辱史遺留問題的正途。當前,我們應努力促進以下內政的改革。我認為,以下每一條都比抵制日貨更重要,更有利於我們早日實現中國真正的統一:

1.加強基層民主建設,推動和完善鄉鎮一級黨政一把手的直接選舉;

2.全面推進官員財產公示制度;

3.大幅度降低工薪階層的個人所得稅,大力削減中小企業稅負;

4.大幅度提高壟斷性國有企業的利潤上繳額度,開徵高額的金融特別稅,或者以特許權收費的形式向資源、通訊、金融等大型國企徵收特許經營權授權費,以此彌補對個人、中小企業特別是實業型中小企業的減稅額度;

5.同時,進一步拆分部分壟斷程度過高的大型國有企業,在非礦產資源型和非自然壟斷行業中降低民營資本准入門檻,以促進競爭;

6.徹底改革戶籍制度,給予非戶籍常住人口以平等的公民待遇,特別是要儘快解決農民工子女就地入學和參加高考的問題;

7.加強勞動者權利保護,加大對違反《勞動合同法》行為的懲處打擊力度,解決濫用勞務派遣規避勞動法規的問題,提高勞動者工資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

8.進一步完善房地產調控,加強保障房建設並完善其分配製度。規範城市房屋租賃市場,加強租戶權利保護,穩定租權(這個問題很複雜,詳情需另文討論);

9.堅決遏制通貨膨脹,促進物價相對於普通勞動者工資水平的合理回歸。

上面的這九條,主要都是在說政府該怎麼推動改革。作為公民,則應該努力呼籲以促進政府進行這樣的改革。至於個人的愛國情緒的表達,我們還是應該本著跟戰略對手「拼創造,而不是拼消耗」的思路來行事。


首先在我理想的社會中,沒有國界,更談不上愛國。近代中國的愛國表現是一種民族大義,大家熱愛的是中華民族,


愛國不愛國看心意是否愛國,賣國不賣國看他做的事實對國家是否有害。就像一幅對聯說的:百善孝為先,原心不原跡,原跡貧門無孝子;萬惡淫為首,論跡不論心,論心世上無完人。不少人做的事介於兩者之間或兩者都包含,所以大眾對他們的爭論也就有了。


很簡單,標準是怎麼死的

自殺 = 愛國

他殺 = 賣國


推薦閱讀:

該如何評價非歷史專業的歷史愛好者所傳播和寫作的通俗歷史讀物的水平?
是不是古代中亞西亞文化圈與歐洲的交往要遠遠多於東亞的中華文明?
你最喜歡中國史上的誰?
有哪些講述日本戰國史,歐洲中世紀到近代歷史,二戰全紀錄的書籍值得推薦?
英語去掉來自法語、拉丁語的辭彙後不用新詞替代還能用於正常交流嗎?

TAG:歷史 | 中國近代史 | 歷史人物 | 近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