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網路是一個可以學習的地方么?

或者說如何在社交網路學習?


沒有社交網路,只有社會網路。如果問題縮小為「SNS上的學習」,那麼就要先回答「什麼是SNS」。我的觀點是沒有絕對的SNS,只有不斷被數字化的社會網路。

我們能想得到的學習,都是社會化過程,都是在社會網路中進行的,無非是媒介形態不同(也包括內容組織方式)而已——拿書和拿平板、課堂討論和論壇討論是表象的不同,背後的知識都是別人分享的這是本質的相同。


淺薄的理解。社交網路大體分成三類。

1.基於娛樂和純社交的。例如FACEBOOK,開心人人,這種社交網路大而全,玩家間以交流和遊戲連接,學習的話,除非是找到值得學習的人。

2.基於知識的社交網路。例如豆瓣(不過豆瓣的行為中,有一部分也只是純交流,主要發生在小組和部分線上活動),知乎。這種SNS應該是學習型的社區。另外一些專業的論壇也屬於這一類,有一些比較專業和偏門的知識需要到這裡來找。

3.基於功能的社交網路。例如Linkedin,這類更多的是實現某些目的,例如找工作。

這裡沒辦法定義微博,微博更像是媒體和社交網路的結合吧。但微博也是可以找到各種學習資料的地方,只要關注對人。


我覺得這個問題可以當一個論文來寫。

看了挺多的答案,也閱讀了有關方面的一些論文。不管是持正面態度認為可以學習的也好,還是持負面態度認為不能學習比較低效的也好,大多存在一個缺陷,即沒有能夠從發展的角度看問題,而且對於社交網路的定義不明顯有把廣義網路和社交網路搞混淆的傾向。所以我先來進行社交網路的定義和變化描述

一、社交網路的定義與發展進程

社交網路的出現是建立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Stanley Milgram的「六度分隔」理論之上的,他的理論認為人只要透過平均六個人的聯繫便可找到自己想要找的人。

1997年,最早的社交網路「SixDegrees.com」成立,從網站名字上就可以看出這是一個基於「六度分隔」理論而建立的網站。隨後伴隨著計算機技術、網路技術的高速發展,社交網路也進入蓬勃發展期。現在我們熟知的facebook、twiiter便是這一時期創立、發展、成熟的社交網路平台,至2012年10月4日,facebook用戶人數已經超過10億。與此同時,還有一些市場細分的社交平台出現,如以音樂分享為主的Spotify、以圖片分享為主的pinterest等等。

國內的社交網路發展比國外稍晚,但也發展迅速。1987年,SCC(soc.culture.china)一個主要由中國留學生髮起的網路新聞組出現,這是中國最早的世界性網上論壇,也可以說是中國社交網路的雛形。進入90年代,一些本土化的論壇開始出現,如「天涯」、「貓撲」、「水木清華」,受限於當時的網路技術條件,論壇上傳播信息的形式、體量都很有限,可以認為這是中國社交網路的「石器時代」。1999年,騰訊即時通訊(Tencent Instant Messenger)簡稱TM或者騰訊QQ開始運營,並在很短的時間內迅速佔領了國內在線即時通訊市場。在此基礎上2005年騰訊推出了QQ空間這一具有鮮明社交網路平台特徵的產品,同年,豆瓣、http://51.com、校內網(後改名人人網)也相繼出現,這標誌著中國社交網路高速發展期的到來。2009年,新浪微博出現,140字的「微博客」帶來了社交網路在中國第二波發展高潮,同時伴隨著智能手機的出現和手機網路技術的發展,社交網路開始不僅僅局限於電腦屏幕前,任何一個擁有智能手機的用戶都可以隨時隨地方便快捷地訪問社交網路。2010年,知乎作為一個建立在問答基礎上的網路社區出現並在13年開放公眾註冊(之前是邀請註冊形式)。2011年,完全基於智能手機平台的微信推出,2013年微信註冊用戶超過6億人。由於種種原因,以facebook為代表的海外社交網路平台並未在中國開展業務,中國網民所使用的社交網路平台基本都由本土公司運營。

前面所提到的社交網路平台可以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1、通訊工具及其衍生產品

以QQ、微信為代表,它們的主要功能是通訊,滿足人們日常生活交流、業務往來的通訊需求。QQ空間、朋友圈則是其衍生產品,相比於母體來說,它們的社交網路特徵更為明顯,人們使用QQ空間、朋友圈來分享生活。不僅僅限於1對1、多對多的簡單通訊,基於空間和朋友圈,每個人都可以是信息的源頭(製造者)。如果把QQ空間和微信朋友圈剝離QQ、微信的母體,作為單獨的社交網路平台出現,它們便不能實現原有功能,因為用戶聯繫都是建立在即時通訊平台基礎上的

2、獨立的綜合性社交網路平台

以微博、人人網(原校內網)為代表。微博、校內都是沒有建立在即時通訊軟體基礎上的,屬於相對獨立的產品,其特點是大而全、開放性、用戶成分複雜。就微博而言,用戶數量以億計算無時無刻都有大量信息的產生和傳播,而信息的廣度幾乎涵蓋了普通網民所能夠接觸和認知的各個領域(專業和學術領域偏少,這也是局限性),這是大而全的特徵;開放性則是相比較QQ、微信而言的,QQ、微信均以建立好友關係為基礎分享和交流信息(尤其微信,未建立好友關係的雙方無法看到任何信息)相對封閉。而微博則是開放性的,人們可以關自由地關注任何自己想要注的人,接收、閱讀以其作為信息源發出的各類信息,而不需要建立在好友關係的基礎之上。用戶成分複雜,這幾乎是大型綜合社交網路平台的普遍特徵,因為人人均可註冊,沒有準入門檻限制,也制缺乏篩選機制,用戶成分複雜水平參差不齊,有高質量信息也充斥著大量無效甚至有害的信息(比如謠言)。人人網規模要小一些,用戶成分也相對純粹,基本以大學生為主,這與其面向大學生的市場定位有關,就這一用戶群體內部而言,三大特徵是都具備的。然而微博、人人目前發展趨勢並不樂觀逐漸式微,這也反映出網民社交網路使用習慣和偏好的改變、對信息質量要求的提高、篩選信息能力增長的趨勢。

3、以市場細分和功能專門化為基礎的「輕社交」平台

各種專業論壇以及知乎、豆瓣等可以歸為此類。在主流社交網路求大求全的背景下,一些規模相對小的社交網路平台開始了市場細分和功能專門化。以知乎為例,知乎的功能相對簡單,最核心的部分是「問」、「答」,網站的主體也由這兩部分呈現,當然知乎也擁有私信功能(類似於微博私信、人人私信、微信消息、QQ消息),但這種功能在知乎平台上屬於次要部分,綜合性社交平台上的聊天和日常交流在知乎上基本沒有,承載的信息量大大減少(僅從絕對數量的角度),這也是所謂「輕社交」的輕型特徵。顯然知乎也是進行了市場細分的,創立之初嚴格實行的邀請制最能體現這一特徵,有效提高了信息質量、用戶水平、用戶忠誠度。2013年3月知乎開放公眾註冊,准入門檻放開,用戶複雜程度提高、信息質量下降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社區文化和核心用戶群還是決定了知乎仍屬於一個小眾社交網路平台;豆瓣的核心用戶是擁有良好水平教育背景的都市青年,這是豆瓣的市場細分,而豆瓣內容集中於文學藝術、音樂電影、書籍閱讀等則是它的功能專門化,不難看出這些內容都具有相當的指向性。相比於綜合性社交網路平台的大而全、用戶成分複雜,可以說「輕社交」平台是小而精、用戶相對純粹的相反式存在。

總結:社交網路平台的發展經歷了一個從小到大,又從大到小的過程。從小到大是指規模的增大、信息量的擴容、功能的增加等,這一點在由網路論壇(如「貓撲」)向微博、人人轉化的過程中最為明顯。從大到小,是指內容的精細化,市場的細分化、網路社交規模的縮小等。

二、大學生使用社交網路習慣的變化

前文已經闡述了社交網路的發展歷程,而大學生使用社交網路習慣的變化基本上是與社交網路發展歷程相同步的,同樣經歷了一個從小到大和從大到小的過程。高中生時期,學業壓力大,學生使用社交網路的機會少、時間短,功能基本限於日常交流、抒發情感上,而網路社交的範圍也基本是限於同學和親友。

初入大學,業餘時間增多,自己支配學習生活,大學生開始更多地使用社交網路,然而由於大學人際關係圈還未完全建立,新興社交網路軟體需要時間學習,新的社交網路空間需要耕耘(這是由於不同社交網路之間的人際關係不互通,資料轉移麻煩等,當然在同一公司不同產品之間相對要好一點比如微信和QQ)等原因,此時大學生使用社交平台仍是以高中關係為基礎的,並在完成從高中關係轉換到大學關係的過程中,處於一種轉換和增長期

成功完成了由高中關係到大學關係的轉換後,大學生真正進入了「重度」使用社交網路的時期。這一時期有幾個鮮明的特徵:

相互映射:大部分的現實生活中的社會關係都可以映射到社交網路平台上(現實中認識的同學、朋友很多都會建立社交網路關係,社交網路也被利用來維繫現實情感),社交網路上的關係也可以映射到現實生活中(網路上認識的人可以在現實中見面,網路上個人的行為和口碑有可能影響現實生活中他人的看法和互動),這種相互映射大大加強了社交網路的黏性,將大學生牢牢綁在社交網路平台上。諸君試一試停用各種社交網路,不知還有幾個人會給你打電話發簡訊寫信。

信息爆炸:由於自由時間的增多、學業也不再是生活的唯一導向,大學生有能力、有機會接觸的領域大大擴展,社交網路的功能由簡單的日常交流、抒發情感開始向獲得資訊、指導生活拓展。所以這一階段我們能看到大學生使用綜合性社交網路平台的時間大幅增加,大量的信息需求在這種大而全的社交網路平台上得到滿足。在大學生分辨、篩選信息的能力尚未完善的時期,特別容易忽視信息的質量和有效性,停留在被動接受信息,不去加以改造和利用的階段。

網路社交範疇拓展:代表大學的人際關係不止老師、同學這麼簡單,還出現了同事(比如說社團同事、學生會同事)、同好(擁有相同愛好、興趣的人群),還有贊助商、實習提供者很多種類,這就對學生使用社交網路提出了新的對象和要求。我在這裡把網路社交分為兩類,一是開放性的網路社交,微博、人人可以歸為此類;二是封閉性的圈子式網路社交,微信豆瓣就是這類的。在這個階段,一方面是開放性網路社交的深度應用,另一方面則是封閉性網路社交的不斷拓展。

上面描述的是「從小到大」的過程,接下來則是「從大到小」的過程。這個過程並不是每一個大學生都會經歷的,有不在少數的人停留在被動接受信息的階段,該過程的完成一方面依靠自主尋找信息能力的提升,一方面有賴於篩選信息的過濾作用。正因為在第二階段接受了足夠的訓練,辨別能力得以提升,大學生能夠在巨量信息的背景下選擇怎樣是對自己有效有益的信息,並明確自己的定位。相比於第二階段,這個時候社交網路就會出現明顯的目的性專業性,比如說為了及時了解實習信息而添加公眾號,比如說為了了解高溫超導磁懸浮列車工作原理而到知乎上提出「真空管高溫超導磁懸浮列車工作原理是怎樣的」這樣的問題。相比第二階段的盲目,第三階段才是真正的「有效」網路社交。也正是因為學會了選擇,所以粗放式提供大量信息的綜合性社交網路平台逐漸式微,而市場細分的輕社交社交網路平台佔據更重要的位置,因為它的篩選機制和准入門檻符合了人們的選擇傾向。與此同時,社交網路關係的成分也在變化,從以同學關係為主(人人網為代表),到以同樣愛好(豆瓣)、問題(知乎)、專業(各類專業論壇)為主轉變,這樣的轉變無形中就過濾了很多無效的信息,為利用社交網路學習創造了更好的環境。

三、基於知乎的利用社交網路學習探討。

知乎是一個建立在問答基礎上的網路社區,以我所在的土木工程領域來說,知乎就有「請從數學、力學及工程意義上,說明屈曲分析和振型分析的異同點?」這樣相對處於較專業領域的問題存在,類似的還有計算機輔助設計/有限元分析等工具是否降低了國內建築的安全性?、極限狀態法比許用應力法優越在什麼地方?極限狀態法是怎麼考慮材料的不均勻性的?這樣的問題。

當然這些問題也許在書本上都能夠找到答案,然而書本的局限性在於它給予的是一個靜止、少解(有可能是唯一解)的答案,而社交網路平台上由於眾人的參與,答案是動態的,是多解的。這一點或許在自然科學領域展示得不明顯,但是在社會科學領域是顯而易見的。以談到信仰,為什麼人們會認為有信仰總比沒信仰來的好?這一問題為例,共有183個回答,答案的多解性顯而易見。得益於便利的瀏覽和修改功能,一個答案能夠在交流之後得到及時的更新和修正,這正是書本、論文的局限性所在。同時,這個問題有1738個人關注,也就意味著優質的答案能夠在第一時間被傳播給這些關注者,社交網路在知識傳播上的效率要比傳統教育模式高得多。對於更多沒有被提出來的問題(書本上沒有解釋的問題),社交網路也是一個著手研究的好開端,因為每一個人都有同等的機會去提出問題回答問題,不用擔心由於身份地位因素而導致問題被淹沒。

知乎上的很多問題及其回答經過整理篩選之後就可以成為一篇論文,當然在專業性嚴謹性上不能和真正的論文相比,但相當多的內容提供者確實是本著學術標準的要求來進行答案寫作的,我們應該向這些高質量內容提供者致敬。

四、關於社交網路學習優劣勢的探討以及對策

基於社交網路學習的核心價值是一個廣闊的討論平台,由此衍生出了其優劣勢,而很多時候這些優劣勢都是一枚硬幣的兩面,具有矛盾統一性。

1、無門檻,草根性:大部分的社交網路平台是沒有準入門檻的,不管是專家學者還是普通民眾,都能夠自由地發表自己有關某個問題的看法和意見,這大大擴充了答案的多解性和彌補了專家學者觀察問題角度的局限性。從另一個角度看,沒有門檻也導致了很多信息的低質化、無效化,甚至很多謠言、偽科學在社交網路上傳播

對策:雖然社交網路沒有門檻,但是作為信息接收方的我們可以有門檻,學會去篩選高質有益的信息,而過濾掉不良信息。同時,社交網路的工作人員也在努力為讀者推薦篩選有價值的信息,承擔了推薦人、把關者、清道夫的角色。

2、前所未有的討論平台:由於社交網路的虛擬性,和極其便利的交流機制。我們有了可以讓象牙塔里的學者們走出來科普的良好平台,也有了讓無聲者得以發聲的機會,利用社交網路學習參與人數之多、受眾之廣前所未有。中國人的學習方式普遍缺乏討論精神,習慣單方面接受灌輸的知識,即使存在疑問質疑也往往出於尊重師長的原因不會拿出來討論,同輩之間雖有探討,但在缺乏討論精神及訓練的大環境下,能夠參與到同一個問題的討論並提供有質量的觀點的人並不多,而社交網路的出現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首先,社交網路是一個訓練平台。人們能夠在社交網路上通過隨處可發掘的討論機會訓練自己的討論能力,並及時獲得他人的回饋,歐美學校都有所謂討論課的存在,而社交網路討論平台的興起也部分承擔了這種功能。

進一步,社交網路是一個討論平台。在完成了討論能力的訓練之後,社交網路提供了一個極為廣闊的討論平台。多人參與,實時更新,迅速傳播,這都是社交網路學習的優勢所在。

弊端:這種海量信息,多人參與的討論難免淺薄化,難以深入地討論一個問題。並且「劣幣驅逐良幣」和「馬太效應」也在相當程度上存在。

劣幣驅逐良幣」是指,由於社交網路的媒體屬性和眾人參與性質,符合傳播學特徵的信息往往更容易傳播,而嚴謹的、高質的信息反而因為「包裝」得不好不夠吸引人而被淹沒。大體表現為具有強烈傾向性的、煽動性的、衝突性的更容易吸引人,而客觀平和嚴謹的反而不容易被發現被關注,「點贊」、「收藏」等以受歡迎程度為標準的評判機制更加加劇了這種現象。

「馬太效應」是指,既有名人的話語霸權和與之相對的草根意見難以傳播。微博上的大V動輒數十萬粉絲,發表的意見不論質量高低很容易就能得到廣泛的傳播。而草根的意見則在大部分情況下只在個人的社交圈子裡頭傳播,即使質量很高也難以為眾人所知,少數情況下得以流行的原因是某個名人轉發。同樣的,按照受歡迎程度排行的方式也加重了這種馬太效應。

對策:1、我們需要提高自身自主尋找信息的能力,變被動接受信息為主動尋找信息,找出被淹沒的優質信息並加以學習利用。

2、建立自身的封閉式網路討論學習平台:上述弊端基本上存在於開放式社交網路平台之上,而自身的封閉式網路討論學習平台卻少存在這樣的問題。微信的微信群、QQ的QQ群、豆瓣的豆瓣群組都具備這樣的特徵,他們的共同特徵是圈子外的人想要進入社交圈起碼需要經過一個圈內人的推薦和審核。我們有必要在社交網路上建立以共同興趣愛好研究方向為基礎的網路討論學習平台,擁有自己的一套准入機制,保證討論的高效高質。

3、廣泛的社交渠道,便利的交流手段

毫無疑問,社交網路的出現拓展了人們社交的廣度,在以前的背景下不可能想像我們能與大洋彼岸的某個素不相識的陌生人建立朋友關係,而社交網路的出現卻使這成為可能。這是社交網路的優勢所在。

對策:利用廣泛社交的特徵,多接觸各方面的知識,培養各方面的素養,建立各方面的人脈關係。


我覺得僅僅可以用來找方向和收集信息,深入學習需要深閱讀+大量訓練。深入的學習還不可能出現在社交網路上。


我想說一句,曹雪芹的話: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知識無處不在,但你要尋尋覓覓。


如果有學習的心態,在哪裡都能學習。甚至把妹的過程中也能學習,有時候妹紙不像你想的那麼shallow.

就我個人來說,人人上90%的人和信息比較無聊,但10%的人和信息真讓我學了不少東西,呵呵


可以。

但是會有兩種非良性的結果。

1.學習基本上都是淺層學習,無法進入深層。

——目前在社交網路中,你會接受到新的知識新的東西,但是都是淺層的學習,會引導你的思考有所限和無所限,一方面有限是有因為淺層會讓你誤以為只是這樣,無所限是因為沒深層說清楚而導致沒能正確理解和思考,從而散發太亂太多而無目的了。

2.會產生毒瘤思想。

——長久的接觸社交網路,容易浮躁,浮在表層的思想多了,就難以沉下去了。

怎麼學習:

——個人愚見

1.建立知識框架和學習辦法

2.獨立判斷的思維

3.多思考,多疑問,多懷疑

4.對於影響性比較大的,進行深入性的挖掘研究

5.多總結,多分析

6.多深入交流和請教


這個答案要看怎麼定義「學習「了,是要知道還是要知識?

在這個速成的快餐化網路時代,類似百度知道的學習其實哪裡都可以。

但如果是系統化的知識型的學習,SNS充其量只能成為一個橋樑。你可以在知乎了解到各種編程語言的特點和優勢,但不可能只在知乎學習並精通任何一門語言。


王樂然 說的比較全面 我補充幾點 在社交網站上 你可以 查資料 或是 對於 某個問題進行提問探討 或者 找到某人進行交流 但是 要真正的進行學習 那就應該 在線下 離開網路 靜下心 進行 深入學習 網路的作用 我認為就是 查資料 和 交流


王樂然說的很對!~比較全面。我感覺在知乎還有新浪微博上都學到了不少東西。知乎學到的更有針對性,因為這裡是一個有一個的問題,在新浪微博上關注特定的人,看他們發布的微博更多的是學到了一些思想。都很不錯!


三人行必有我師,社交網路里都是人為啥不是個學習地?


這要看你怎麼利用社交網站,關注哪方面的內容了。


網路社交也算是個信息泛濫的東西吧,就像一個小型的互聯網一樣。好在對於信息篩選,是你自己在把握主動權。如果從一開始就根據自己的專業需要確定一個目標群體,看看這些「精英」們每天在思考的事情、關注的東西,再想一想自己所需要的東西,並定期總結規劃的話,社交網路應該也能帶來很多好處吧。

我個人是把網路社交用來聯繫朋友的,偶爾插科打諢,增進感情:)


在社交網路,你要選擇精準性的信息,學會判斷信息的含金量。這裡面的信息量非常龐大,也非常複雜,所以,能學到東西,但是要自己判斷


於我而言,SNS只是一個同步信息的地方,讓我在這個時代不變成奧特曼。

又或者,看到身邊的同學混得貌似風生水起帶點兒激勵作用。


只要社交圈內有積極的人,應該就會有可以互相學習的地方


對你的問題,我的理解分兩個層次。一是通過PC或移動端與陌生人或陌生人群體發生信息交流,就是社交網路或網路社交;二是基於在線教育基礎上的網路教育丶培訓已經成熟。所以只要通過網路社交,找到你鍾情的在線教育資源,通過社交網路的學習是易如反掌的事。


我倒是發現學習英文很好,外語而言你可以在社交網上認識更多的英文國家的人,之間的互動對自己的英文都是很有幫助的。如果是偏向於興趣社交,這樣的話你在學習的同時,也是比較開心的。畢竟你看到的東西都是自己想學的,想看的。


如果你是個熱愛學習的人,在任何環境下面對任何人都可以學到東西,也可以學到他們身上的品質。環境是用來挖掘的,人是用時間來摸索。


看你如何利用社交網站了,如果它只是你用來獲取八卦消息的地方,能學的東西不多。在微博上,你可以關注一些同行的權威,向他們學習;在豆瓣上,你可以加入一些興趣(學習)小組;在知乎中,更不用說了,你提了這個問題,這麼多人給你回答,你覺得學到東西沒。


推薦閱讀:

除了知乎之外,還有什麼有意思的網站推薦?
新浪微博能否成為中國的 Facebook,即開放互聯的社交網路平台?為什麼?
為什麼從 2012 年 12 月 21 日起社交網站上突然開始流行用歪脖子的漫畫人物做為頭像?
怎樣評價左小詛咒?
你理想中的社交網路是什麼樣的?

TAG:學習 | 社交網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