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方文化最主要的不同之處在哪?

東內斂西外向?還是有別的什麼..


引用馮友蘭在《中國哲學史》里的一些簡明的觀點(主要是以古希臘和中國為主線對比)加一點我自己總結,我覺得馮老師的觀點區分東西方文明是最清晰又很有概括性:

西方 :起于海洋文明 ............................................東方: 起於內陸文明

以假設為基礎(海洋的多為外來) .....................................直覺為基礎(更認為一切理所當然)

商業發展 .........................................................................農耕主導

外趨的認識論哲學 ............................................................內化的玄學(哲學是一個外來詞)

人為與改造......... ............................................................自然與順從

樂水者智 .........................................................................樂山者仁

文明至上的是宗教(體現人類一切智慧和美的神明最高)..................................................

...........................................................文明至上是倫理(即道德之德,不可名狀的天是最高的)

民主與法制(西方發展民主是歷史必然) ............................專制與家族(強調一脈相承)

另外,高曉松在他的《曉說》中談到東西方文化,用了兩個詞來概括,鄙以為簡直恰到好處,引用以供各位參考:

更多的說

東方人心中存在的觀念是 NORM

西方人心中存在的觀念是 TRUTH


西方人更順應事實、放鬆、投入,東方人更窘迫(經濟上的、人際關係上的……)。

幾乎所有「東方文化原因不明的著名缺陷」(不列出了)都可以看作窘迫的衍生物。

在生活不窘迫的階層當中,儒家思想支持民粹。這種民粹思想在知識分子中的流行在近代共產主義思想之前幾乎絕無僅有。

貧富人家的孩子思維方式上有差異嗎?這些差異是怎麼形成的?怎麼改變這種差異?

從左到右解釋這幅圖。資源(Resource)和公認的社會地位(Perceived Rank)決定了這個人所在的社會階層/階級(Social Class Context),而社會階層和階級決定了你的思想方式:

  • 對於處在上層的人(Upper Class),他們的思考方式更傾向於以自我為中心,或唯我主義(Solipsism),他們更注重自己的狀態、自己的願望、自己的感情,以滿足自己的動機為主要考慮。
  • 對於處在下層的人(Lower Class),他們的思考方式更注重周圍環境,或環境決定論(Contextualism),他們更關心外界因素如社會約束(法律法規道德)、外在隱患和威脅、其他的個體。他們做事情更考慮除自己以外的影響。

《關於貧窮和拖延的天才發現》

關於貧窮和拖延的天才發現

作者:安替

來源:財新《新世紀》

當你特別窮或特別沒時間的時候,你的智力和判斷力都會全面下降,導致進一步失敗。

美國一個跨學科團隊今年完成了一項對資源稀缺狀況下人的思維方式的研究,結論是:窮人和過於忙碌的人有一個共同思維特質,即注意力被稀缺資源過分佔據,引起認知和判斷力的全面下降。這項研究是心理學、行為經濟學和政策研究學者協作的典範。


隨便答一下主要覺得第一名的答案太表面了。

孤獨感什麼的只是表象。究其深層是個體獨立性比東方強的多以及基督教文化里此岸/彼岸對立帶來的焦慮。而在東方這裡,天人是合一的,重圓融而鮮有存在性的焦慮。獨立是不被褒揚的,重要的是人和人的關係。


作為在國外居住並接受教育近十年的年輕人,我來列一下各個方面的主要文化差異吧。由於在國外大學讀的是英文文學和哲學方面,回答方面會有偏見與許多不成熟,並且有總結課堂內容的嫌疑。

首先是宗教。西方大部分國家有很深的基督教根基(天主教也好,清教之類的分支教派也好),受宗教影響的人自然受聖經里的理念影響,因此能在西方社會在政治、道德方面多多少少看到基督教的影子。(比如,美國為同性戀話題吵得翻天覆地,有不少是因為極端傳統的右派支持聖經上對同性戀的不認同;而在中國,沒有人會覺得同性戀和上帝的不認同有半毛錢關係,更多的是習俗上的影響。個人認為,前者的看法根深蒂固,所以難以改變,而後者不是不會變,但其過程將是非常緩慢。)在工業革命之前,基督教的信條統治了西方國家(歐洲國家的皇室被認為是上帝在人間的代表);之後,甚至無神主義也是宗教的遺產之一。

東方文化受佛教影響比較大,而佛教本身沒有基督教那麼極端,許多東西靠禪悟。許多人覺得,佛教,比起是一個宗教,更像一種生活哲學。

然後是政治。最大的差別就是西方對自由和平等的崇拜。這應該要歸咎與美國獨立戰爭(自由)和法國革命(+平等)。當然西方的民主國家中,也有比較「保守」的,比如英國和丹麥還保留著皇室(雖然就是個架子),加拿大和澳洲等英聯邦成員也承認皇室的位置。作為美國的鄰居,加拿大常被拿來與美國的憲法相比較:加拿大憲法強調的是「和平、安定與好的管轄/peace, order, and good government」,而美國的是「生存,自由與追求幸福/life, liberty, and pursuit of happiness」。西方文化中,這兩個信念(甚至其普及)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相比之下,東方國家(特別是同樣經歷過王室統治和共產主義革命的中國與俄羅斯)更注重國家的安穩,對自由和平等沒有什麼追求。

哲學傳統。某朋友曾經提出西方哲學很講究邏輯。我覺得這是康德(十八世紀)的影響。在這之前,形成西方哲學傳統的哲學家有以下:

古希臘時期: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前者影響後世對真理的追求,後者沒有他老師那麼容易過時,影響著文學理論、道德標準等等各方面。另外古時候的哲學思想也有很多受宗教影響,比如Aquainas,許多是圍繞上帝的存在和世界的初始之類的論證(到現在還在研究)。

啟蒙運動(The Enlightenment)/新古典時期:迪卡特的懷疑論、精神身體二元論;政治方面,盧梭的社會契約(Social Contract)與反政府的權利(The Right to Revolution)

工業時期:密爾(John Stuart Mill)的功利主義(Utilitarianism),最出名那句的「多數人的最大幸福」。

近現代(?):各種各樣的相對論,從愛因斯坦到維特根斯坦/Wittgenstein到奎因/Quine,從語言學到科學理論,哲學越來越向帶有科學性質的研究方向發展。

由於小學畢業就出國了,對東方哲學沒什麼研究,但大致上看來,比西方的傳統要更多樣化,追求的東西也不同,比如「空」「無」的概念,在西方似乎完全沒有出現過。西方更注重本質是(有)什麼,根源是(有)什麼。不敢隨意揣測禪意,請懂的人士補充……

社會與生活方面。西方不是很懂東方的「孝」。家庭成員之間的聯繫(血緣或日久生情)沒有看得很重——但這不是說不孝。期望孩子儘快經濟獨立、儘快搬出去自己住,這都是比較平常的事情(也許是因為孩子很多,不牽掛?)。我的擊劍教練覺得相比之下東方文化更尊老。西方社會常把老人當成經濟負擔(不是說東方就沒有這麼做)。

還有一位學心理學的朋友提出了很有意思的一點。她說,西方判罪的事情,傾向於「這個人本質如何如何壞,是否精神上有問題?若有問題,是否影響到他的判斷能力,所以他到底要負多少責任?」這樣的討論。(例,當波士頓爆炸案的嫌疑人背景被掀出來的時候,人們都很震驚,一個在學校拿過運動獎的好孩子怎麼會做這樣的事。)而在中國,人們更質疑社會對個人的影響(例,陳水總案)。

剩下的這點那點的差異就從個人經驗總結了。身邊的大部分朋友都挺左派,支持醫保之類的服務。最近環境保護已經快變成潛意識的一部分了,丟垃圾都要想是否可回收。個人覺得日本文化的專註精神可敬可畏。還覺得自己對很多事「無所謂」的態度在不少人眼中是不負責任(他們認為,參與政治是作為一名公民的責任——民主傳統)。

結果到最後還是介紹了西方文化比較多,主要還是沒有深入研究東方文化的關係。


東西方文化最主要的不同之處就在於內涵不同。

東方文化基本上就是中國文化。印度文化中有一部分受佛教影響的內涵在。中國文化的內涵,就是整個的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主要包括什麼?儒和道。儒家文化講修身養性,怎麼去歸斂自己,怎麼去適應社會。這是傳統文化的第一個方面。而道,是叫我們看到天地和宇宙運行的道理,用這樣一種天道循環的理來歸斂我們的人生,來教會我們在未來人生的處世過程中,怎麼去按照這種天道運行的規律來做事情。陰陽消長,物極必反,流水不爭先,這些都是天道運行的內涵。

這兩種文化合起來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一個是修身的,一個是開拓思想的。修身叫你能夠好兒女,好父母,好人臣。而天道運行的規則是叫你怎麼在這個過程中去做好自己,盡自己的能力為社會做事情。

而西方文化有西方文化的特點。中國文化沒有宗教,但是這樣一種修身養性和境界比較高的道家宇宙觀,已經有宗教的因素在其中了。儒家文化不是聖人文化嗎。西方文化沒有東方文化的內涵,但是它有宗教,宗教作為一種內在精神支柱,支撐起西方文化的架構。這個文化培育的人只是認字,有知識,有一些科學技能,而宗教給它注入了精神內涵,教人們相信神的存在,歸斂自己的行為,不放大自己的貪慾。因為人都是慾望的動物,私的動物。

所以東方內涵有儒家和道家。西方內涵有宗教。東方文化表現的是忠君思想,以君主權力來維護社會穩定。而表現在西方文化本身,是自由、平等、博愛,民粹思想,強調法制,制度化約束人性。表現在背後,是宗教的影響力。


東西方文化最主要的不同之處,中國最後一個儒家--梁漱溟先生說的很明確。東方文化注重往內求,西方文化注重往外求。

東方如中國儒家追求內聖外王的境界,首先得是達到內聖的境界,智仁勇三德齊聚,然後才是發揮外王的水平,所以向內求,往心性方面求,儒家很注重。對於道家,道家的丹道,修身養性,更是心的修鍊。印度的佛法,傳入中國,更是追求心性上的突破。萬法唯心,相由心生,境隨心轉。每個人自性都是佛,通過修行戒定慧,斷除貪嗔痴,讓每個人的佛性展現。所以,東方文化基本上是往我們的內心上求。

而西方文化卻是往外求,他們征服大自然,發明了各種技術,解決大自然,讓大自然,讓外界的事物為人們服務,所以有了各種理論學術,發展到了現在就是科學。而對於心性方面的追求就不及東方的聖人了。所以有西方的智者高人這樣說,他們努力的發展,努力的開拓,一步一步提升,一步一步登山,當登上山之巔的時候,卻發現,東方的聖人早就已經坐在那裡逍遙自在了。


簡單說西方文化是直線,東方文化是圓,線有方向,圓有範圍。線遇到圓會刺破後曲折向前,圓遇到線會吸納融化變大,具體是那種情況要看雙方力量的對比。東方文化是扁平的趨於靜止的,西方文化趨於立體的動態的。東方文化的歷史,其實看不太清楚時間的作用,一直在循環,西方文化每前進一步都留下堅實的腳印,在政治文化上很少有歷史倒退的現象。而中國從宋朝到清朝就一直在倒退,後來幾十年發展後又倒退幾十年,現在都沒有恢復。


以賽亞.柏林有一段話概括西方哲學的根基:任何問題都有答案;這個答案都可以被找到;所有答案都是相互兼容。而東方,呵呵!~看起來不過是一個個缺失了個人思考分析能力,空空的裝了一些官方灌輸的一些垃圾概念而已。我們從來不敢較真,不敢,不願意去找到所有問題的答案,但是,我們可不是天生這樣的呀!~


西方是確定的,而「東方」連統一的定義都沒有。

儒家文化是東方文化;伊斯蘭文化是東方文化;印度教文化也是東方文化…… 西伯利亞的薩滿文化也是東方文化呢。


西方人的身份首先是哲學家,然後他才是思想家、科學家...例如亞里士多德、牛頓、萊布尼茨、笛卡爾

東方人的身份首先是政治家,然後他才是思想家、科學家...例如孔子、祖沖之、沈括


海島之間而衍生出來的商業文明講究契約關係和平等的關係~

出海的人很多~互相貿易 有海盜也很討厭

廣博的大陸而衍生出來的農業文明講究承傳和統一命令關係~

世代生息繁衍~如果遇到大的災難確實需要一個中央集權的政府


東方人少體臭,相信本性潔凈,無需外力干預,返璞歸真自然清凈,故崇尚天然。

西方人多體臭,相信本性醜惡,必須藉助人力,嚴加約束方臻善境,故追求人工。


一點薄見 從人的角度出發:

東方的教育 大部分是讓我們成為眾人所期待成為的人

西方更側重於自我的尋找 讓你成為你想成為的人


對孤獨感的答案不認同。宗教是東西方文化的分水嶺。

西方的宗教是集團生活,集團生活的每個人的平等和只對上帝負責,個人的獨立,死後是天堂,中國的是家庭生活,主要是儒家文化,倫理,子子孫孫無窮潰也。有關這些,梁漱溟的《中國文化要義》和林語堂都有論及過。

對比兩個人的死,蘇格拉底和嵇康,兩位都是因為對年輕人影響不好而被處死,追求個人自由。蘇格拉底的是西方世界僅次於耶穌基督之死,被頌揚。而嵇康之死被淹沒在了歷史中。

想起蔣勛老師講的一個故事。摘錄如下:

希臘神話的伊卡魯斯,有點像我們踩著油門的飆車年輕人,他一飛起來就忘了他爸爸說的話,這個在儒家的文化是要被責備的年輕人,因為儒家總是說在「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可希臘的文化不一樣,希臘文化歌頌是自我完成的悲劇英雄,所以這個小孩子就越飛越高、越飛越高,後來爸爸叫他都聽不到了,他只感覺到飛起來的快樂,他感覺到速度的快樂,他感覺到透過陽光,那個翅膀透明的美,然後他看到翅膀開始融化,像淚水一樣飛起來的感覺,可他完全沒有想到他會摔死,沒有想到死亡,最後他摔死了。所以這個故事裡歌頌的英雄,其實是伊卡魯斯,就告訴大家說,希臘的生命,即使這麼年輕死掉,他是值得的,因為他完成了自己高高飛起的願望。」


隨便說一個。西方不好說,不過至少美國人有極強的自我意識,把個人自由看得非常重。打個比方,比如男女朋友或者夫妻吵架,有一方說了類似「我不准你再去見他」這樣的話,那簡直就是觸了高壓線,對方會說:「什麼?你不準?你憑什麼限制我見不見什麼人?」然後就必然是一場不可收拾的大吵,因為事關侵犯人身自由,是超大的原則性問題,事例請參見所有美劇……這種東西好像很少在中式情侶吵架中見到~~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077638/answer/14056468

再次轉載 關於中西方文化 知乎上最好的回答


個人感覺西方文明更注重生命的價值,而東方文明更注重精神層面的東西。也許這就是為什麼大部分西方人都喜歡健美的身材,而東方人更想擁有有發達的大腦。


一個文化尊重個人權利,一個文化不尊重個人權利。請對號入座。


《東西相遇》是華裔設計師劉揚在中德兩國各生活13年後,在紐約的創作成果。這一系列作品曾受邀在德國外交部展出,在網上也廣受轉載。

該書用簡潔的筆畫,用簡單明了的圖畫向讀者表現了德中兩個社會的細節,比如兩國家庭對待孩子的態度,人們旅遊的方式,雙方的審美觀等等。大部分都是人們的日常經歷,讓德中讀者們都能引起共鳴。

藍色代表西方(德國),紅色代表中國

1 意見 suggestions

2 生活方式 lifestyle

3 時間觀念 time sense

4 人際關係 human network

5 對待憤怒 attitudes toward anger

6 排隊 standing in line

7 自我 ego

8.周末街景 streets on Sundays

9 聚會 parties

10 在餐廳分貝 in restaurants (decibels)

11 美麗的標準 standard of aesthetic beauty (tan level)

12 處理問題 problem solving

13 一日三餐 three meals a day (hot or cold)

14 交通工具 transportation preferences (1970 and present)

15 老人的日常生活 daily life

16 沐浴時間 time of showers

17 心情與天氣 mood and weather

18 領導 view of superiors

19 孩子 children

20 對待新事物

21 旅遊 travel

22 時尚 fashion

23 胃疼時的飲品 stomach pains when the drink

24 想像中的對方 the kind of people you dreamed of

作者簡介:


揚,女,一九七六年生於北京。十三歲隨家人遷居德國。十七歲時被德國柏林藝術大學設計系錄取,師從於霍爾格·馬帝斯,獲碩士及大師班學位。畢業後曾先後在
倫敦、柏林、紐約工作及生活。二OO四年在柏林開始自己的設計工作室。曾任教於荷蘭設計中心、中國中央美術學院設計系、英國格拉斯哥美術學院,並在國際設
計研討會及博覽會講座。劉揚的作品多次在國際設計大賽中獲重要獎項,作品被國際多家博物館展覽並收藏。


有一次朋友請客去五星級酒店吃自助餐。

出來的時候她兒子玩中間大的旋轉門的殘疾人按鈕,門好像壞了。

門衛叫住她要房間號碼,她說我們就是來吃飯的,門衛要她手機她給了。門衛說她小孩把門弄壞要賠償……

我問,「你們這裡有攝像拍清楚小孩子剛才是怎樣的吧。 你有責任在這裡看管的吧。 即使要維修也最多一人出一半」

門衛按了兩下說,「門修好了。」

我的感覺是怎麼說呢,如果缺乏西方意識很容易在權威下低頭,忘記了自我權力、責任分攤和邊界問題之類的。

而經過相對科學和西方的思維後,一個人可以相對更現象學一點,必要的時候分清楚邊界。

補充:

我們當時自助餐吃完出門一瞬間不超過十秒發生。那孩子好像按了什麼,也或許不是他碰。我不認為在自動專門的大門口,JW萬豪會出這麼不靠譜的門。如果是朋友的孩子一直在那邊玩,那麼情況也會不同。我是就事論事,腦補的部份是如何腦補應該有其自身的故事。

這個例子表示,就事實現象來判斷,還是一下子就要下判斷喪失底氣要賠償,那位母親如果沒有插手就打算給酒店門口服務員電話和賠償,她回家不會說她兒子?! 而她兒子明顯在那個時刻有被冤枉可能性。 事實上,當我那麼說了,門口服務員上去不知道按了什麼,門又好了。

昨晚和兒子住Best Western系列裡面服務就蠻好,既然掛牌子,就有相應服務和條件。 那樣大門隨便一個小孩能在十秒不到弄破,這種店不開也罷!

我會認為既然是品牌連鎖就要承擔這樣的質量。

大門這種每天使用,殘疾人需要進出是不可能這樣壞。

順便說這是幾年前發生事情,大概三年,那家店新開沒多久。

可能我認為西方的體驗有那種標準,能理解,能聲辯,不被欺負,不算吃悶虧。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網上抵制聖誕節的行為?這是不是一種盲目民族主義情緒?
為什麼東方文化中對老人的尊敬程度要遠超西方?
美國全年共有哪些節日?
馬克思及他的思想在西方是什麼地位?
外國同一姓氏的怎麼稱呼?

TAG:文化差異 | 文化 | 西方文化 | 東方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