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蔣介石和汪精衛的名字稱呼問題?

蔣介石

汪精衛

介石,精衛都是字,而我們一般只有稱呼朋友的時候才用字,說敵人的時候一般直呼其名,那為什麼我共的宣傳都是

打倒蔣介石,打倒汪精衛

而不說

打倒蔣中正,打倒汪兆銘?


約定俗成罷了。沒啥可深究的。

另,蔣介石這種情況,叫做「以字行」,也就是社會上習慣以字稱呼。這種情況其實從古到今都有不少,舉個例子,比如孟浩然,浩然就是他的字,他的名是什麼,歷史上乾脆就沒流傳下來。另外如唐伯虎、文徵明等都是以字行。

就近代而言,其實國共雙方很多大人物都是以字行,除了蔣介石大家都知道之外,比如蔣百里,他名方震,字百里。再比如劉伯承,原名明昭,字伯承。還有粟裕,名多珍,字裕。他們幾位也都是以字行。

至於汪兆銘,他的字是季新,精衛是筆名,所以稱他為汪精衛其實是以號行。與之相類似的,比如孫中山,他名文,字逸仙,在日本時他曾化名中山樵,所以社會上就習慣以「中山」稱呼,這也算是一種以號行了。

如果要問為什麼,那回答就是沒有為什麼。大家都這麼叫習慣了。


我個人認為最重要的是——太祖的習慣!

《太祖語錄》裡面從第一卷就稱呼其為蔣介石,當然在紅寶書收錄的早期文章里,蔣介石算是太祖對其的尊稱,換句話來說,還沒到稱「蔣中正」的份兒上。

所以到後來,大陸就一直隨著這個稱其為蔣介石了,因為紅寶書發行了上億本,其影響力無比巨大,很多日常辭彙都是廣為人知的,所以如果不隨這個叫介石而改叫中正,總覺得哪裡怪怪的。

好吧,有質疑毛早期在國民黨地位比蔣高,我翻了下太祖語錄,最早出現蔣介石這個名字是27年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不說27年了,蔣可是手握軍權的,就算26年國民黨二大就是執行委員了,毛只是候補的還是個外來戶,毛那時候尊稱一聲蔣介石先生沒錯吧。


——魯迅其實姓周。

——周迅?


如果是覺得稱呼字不能達到仇恨的效果,實際上只要情緒到了位,字也一樣能罵人。例如:

曹子丹,汝非屠几上肉,吳質吞爾不搖喉,咀而不咬牙,何敢恃勢驕邪?

如果是覺得恨之入骨所以要直呼其名,那麼再大的仇怕是也比不上這一位:

臣門宗二百餘口,為孟德所誅略盡,惟有從弟岱,當為微宗血食之繼,深託陛下,余無復言。

所以也就是哪個名字叫得順的問題,沒太深講究。舉個例,有多少人知道當年明月本名什麼?知道的人有幾個這麼叫?你叫了還得給別人解釋下這是誰,解釋完了大家還都覺得叫著彆扭。相比之下,蔣中正和汪兆銘這兩個名字流傳度算廣了。


因為湖南話讀蔣介石是蔣 該死。


叫"中正"還怎麼分清敵我啊?

"介",甲殼,"石",石頭,甲殼石頭,一個是物化,一個是顯出他又臭又硬的反動立場

"精衛"就不用說,處理手段都想好了,"大漢奸,活活填海"


精衛是個多麼好的名字,形容多麼不屈不饒一直堅持填海的意志,後來,成了漢奸的代名詞。。。。。。。。


Chiang Kai-shek


難道不是中正這個名字聽起來太正派,罵起來不合適?


可能是膜蔣膜得太暴力了,所以不好再直呼其名,免得被刪除。


以前名就是不怎麼叫的吧,社會上口口相傳的都是字型大小,我們今天資訊這麼發達,乍一聽蔣中正汪兆銘都反應不過來,以前老百姓能接觸的資訊肯定更少,聽說過蔣介石汪精衛的肯定比聽說過蔣中正汪兆銘的多

因為以前根本沒人叫本名啊

把本名拿來當口號,可能受眾都不知道要幹嘛不知道為什麼要打倒這兩個人,宣傳成本不是增加了么


國民黨反動派頭子,

怎麼可以用「中正」這麼正面的名字!


習慣了,說明這名知名度高嘛。朋友與朋友熟悉了,常常互相取綽號,叫著叫著大夥往往往往只叫綽號不稱呼其名了,蔣介石的名字太多了,小名瑞元,族名周泰,學名志清,後來搞革命又改了名,根據周易的:中正介於石,(野心不小)正式取名為蔣中正,字介石。汪精衛,精衛是筆名,精衛填海,表明自己的亡清之志,兆銘是其本名。再比如孫文,字象山,號中山先生,後面一大串。親近人之間多稱呼字,直呼其名多表示對對方不尊重不屑的意思,他們這些人乾的職業特殊,老是換名換號,但在搞出了驚天動地的事情後當時所用的名號一定是知名度最高的,正如毛主席我們一般直接叫他毛澤東,而不是毛潤之,名號響亮嘛,眾人皆知朱元璋,朱國瑞是誰?對了,無知者太多


兆銘,讓老百姓聽,很難快速反應出來是誰吧,而汪精衛這個稱呼,罵的多了,就約定俗成了。


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蔣中正!太押韻,故改名字。


以字行而已,羅玉龍,原名羅永浩,字玉龍


我記得我第一次聽到蔣介石這個名字是在很小的時候玩兒你拍一我拍一,然後到你拍十我拍十的時候後面接的是打倒蔣介石,那時候並不知道什麼意思,反正就死記住了。後面才知道原來是。。。可見人民是多麼地憎恨蔣介石,把蔣介石寫進了兒歌里進行打倒(逃


對此二人之稱呼,自民國至今一貫如此。

汪精衛這個總理遺囑記錄人,國民政府常委會主席兼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當時是被人這麼稱呼的。

國民黨二大召開後,聲名威望如日中天的蔣介石,當時也是被人這麼稱呼的。

如此叫法在當時已實屬普遍,彼時廣州第一公園門口有一聯,可見一斑:

上聯:精衛填海

下聯:介石補天

另外孫中山去世時,口中曾呼「精衛!」,也可佐證。


古時候人的名字分為姓,名,字,號,還有別號。具體來說就是作為尊稱的話哪個離姓遠就用哪個。用久了就會變成約定俗成的叫法。

舉例來說。

孫中山,姓孫,名文,字載之,號逸仙,曾用名中山樵,所以別號中山。

汪精衛,姓汪,名兆銘,字季新,號精衛。

蔣介石,姓蔣,名志清,字中正,號介石。

PS…在百科上發現,孫文竟然幼名 帝象,實在不可思議。要不是編寫的人亂講,要不就是國民黨文宣在搞什麼飛龍入懷,白象入夢的祥瑞,或者是姓孫的一家不怕事大,從小就想著造反呢?_??


推薦閱讀: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話是否自此深藏曆代以來民族精神之中?
歷史是什麼?
清朝皇帝為何有些即位時改名有些不改?
二戰時期德國的經濟到底如何?
如果曹操,曹丕沒篡漢,三國會怎麼發展?

TAG:歷史 | 中華民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