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有多難彈?


學渣強答。

古琴的簡單和難與其他樂器不太一樣。

不像鋼琴小提琴等需要大量的時間來不斷提升技巧和手指的靈活度;也不像其他的民樂,難在指法的越來越豐富和對速度越來越快的追求。

古琴的節奏很慢,節拍不統一,樂句劃分不規整是有一定難度的;走音需要耳朵的靈敏和手的控制,需要有良好的聽音素養。但這些雖然不簡單,但也能通過大量練習完成,並且沒有其他樂器那麼大的練習量。節奏感強耳朵好的人也許都不怎麼需要練習。

古琴的難真正難在如果沒有文化底蘊和悟性,你不知道你彈得是什麼…以最有名的梅花三弄為例,就是讚揚梅花性情高潔的曲子。請問有幾個人有這種共鳴的?無從理解也就無從表達了…當然其他樂器也不乏這樣表達內容比較空泛或深刻的曲子,但他們的旋律性彌補了演奏者自身對理解乏力的不足。即使不理解,嚴格的按照譜面要求完成每一個表情記號和節拍強弱,曲子已經像模像樣了。(題外話:民樂現在越來越與國際接軌通用五線譜我覺得有點可惜。五線譜的精準有利有弊,不好的一面是很限制演奏者的個人表達。)古琴就沒辦法了…旋律性很弱,真正的減字譜節奏都沒有劃分只有音位。沒有理解,難以細緻處理每一個音的強弱,節奏,彈出來非常僵硬枯燥。

而理解這件事依賴的悟性,需要不笨的腦袋,文化素養和個人閱歷。有答案評論說古琴不需要很高的天賦,我是持贊同觀點的,除非天賦很高;其他天賦一般的人,只需要悟性。

另一個比較難的點是很難沉下心去學習。因為旋律性弱,音樂不抓人節奏又很慢,如果沒投入進去來練習,那個枯燥程度是其他樂器的幾倍+如同長年累月的練習哈農第一條或者古箏指序第一條…對性情的影響真是非常大的。

總之也是和其他樂器一樣,越學越難。只不過難點不一樣不能用其他樂器的標準評判罷了。

反對說曲子少的可憐的答案,請不要不翻閱資料空口白話哦~

實在看不過眼有的答案,不過也不想跑過去爭吵。

混道門,共鳴不如古箏,曲子少的可憐。院校早就有了古琴專業;共鳴這個問題有人說過,技術上可以很容易共鳴很大聲音更大,感興趣的可以自己去找;曲子下面有答案科普,而且至今很多琴家仍在打譜。這個數量也會隨著時間種種原因下不斷增長。再說3000多首也不算少的可憐吧?至於非要說不去西洋樂曲目存量,拿民樂和西洋樂概念下眾多國家地區的累積來對比,有失偏頗。

鋼琴和古琴天差地別,不懂請不要強答。


古琴,又稱瑤琴、玉琴、絲桐和七弦琴,是中國的傳統樂器,至少有三千年歷史。

古籍記載伏羲作琴,又有神農作琴、黃帝造琴、唐堯造琴等傳說;舜定琴為五弦,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紂又增一弦為七弦,可見古琴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古琴是中華文化中地位最崇高的樂器,自古「琴」為其特指。琴有「士無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書」之說。位列中國傳統文化四藝「琴棋書畫」之首,被視為高雅的代表,亦為文人吟唱時的伴奏樂器,自古以來一直是許多文人必備的知識和必修的科目。伯牙、鍾子期以「高山流水」而成知音的故事流傳至今;琴被視為友誼的象徵。大量詩詞文賦中有琴的身影。

現存琴曲3360多首,琴譜130多部,琴歌300首。主要流傳範圍是中華文化圈國家和地區,如中國、朝鮮、日本和東南亞,而歐洲、美洲也有琴人組織的琴社。古琴作為中國最早的彈撥樂器,是華夏文化中的瑰寶,是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演奏時,將琴置於桌上,右手撥彈琴弦、左手按弦取音。古琴技法甚多,古時有超過一千種,今常用指法僅幾十種,例如右手的抹、挑、勾、剔、打、摘、擘、托(即「右手八法」)、輪、撥、剌、撮、鎖、如一、滾、拂、雙彈等,左手的上、下、進復、退復、吟、猱、罨、跪指、掏起、帶起、爪起、撞、牽、全扶、半扶、齪、間勾、轉指、索鈴等。

古琴的右手彈弦亦有手指之別指背甲彈與指面肉彈之別。右手的彈弦是由大指、食指、中指和無名指承擔的。一般說來,大指與中指力度較強,食指與名指較弱(小指是古琴中的禁指,只用其餘四指彈奏)。這四指的彈弦又各分指背甲彈和指面肉彈兩種。前者音色比較輕、薄、亮,後者音色比較重、厚、實。

近代著名琴家彭祉卿對此有過詳細的分析,他說:「以指甲肉別之,輕而清者,挑摘是也;輕而濁者,抹打是也。重而清者,剔劈是也;重而濁者,勾托是也。外弦一二欲輕則用打摘,欲重則用勾剔;內弦六七欲輕則用抹挑,欲重則用劈托;中弦三四五欲輕則用抹挑,欲重則用勾剔。抹挑勾剔以取正聲,打摘劈托以取應聲,各從其下指之便也。」

就右手的彈弦來說,其強弱變化的幅度十分寬廣。由於古琴有效弦長,振幅廣闊,故同樣一種彈弦技法,可以彈出極輕柔飄忽的音,同時也可以彈出非常沉重剛烈的音,這全憑演奏者使用的力度如何。而有效弦長比較短的樂器,例如琵琶、阮等,其可變化的幅度就小得多。實際上,古琴彈弦的四指本身也是有著力度差別的。一般說來,大指的托、劈和中指的剔、勾尤見力度,而食指與名指則相對地要柔弱一些。四指中,用肉彈與用甲彈效果又有不同。肉彈所出的音線較粗,甲彈則較細;如果用力相等,那麼較粗者體積大,單位壓強小,故以強度勝;較細者體積小,壓強大,故以力度勝。古琴演奏時可以根據出音力度的需要而選擇適當的彈弦技法,其選擇的餘地相當大。

左手按弦技法也會對力度造成影響。首先,按弦部位的不同和技法的差異可以造成力度的變化。若就按弦手指而言,則有大指與名、中指之區別:用大指則明亮有力,其音線細而光滑;名、中指則柔和溫潤,音線較為粗、松。若就按弦部位而言,則有肉按與甲肉相半之按的區別:甲肉相半者明亮有力,其音線細而光滑;肉按者柔和溫潤,音線較為粗、松。音線細而光滑者,其質感密,其力度強;音線粗、松者,其質感疏,其力度弱。何粗何細,何強何弱,演奏時也可以根據音樂表現的力度要求來選擇適當的按弦技法。

古琴發音的張力除了來自左右手的技法與使用的力量外,還有一個因素,就是左手運指的速度。一般來說,速度越快便越見力度,反之,則越是鬆弛。但是,更重要的還取決於速度的變化狀態。左手在使用綽、注等技法時,其運指通常是非勻速的,即變速的,它們或者呈減速度狀態,或者呈加速度狀態。勻速運動所形成的軌跡是直線的,而減速運動和加速運動則是拋物線或反拋物線的。直線形不成張力,只有拋物線(包括反拋物線)才是富有張力的線條。不同的是,拋物線的軌跡是由緊張趨於鬆弛,而反拋物線的軌跡則是由鬆弛趨於緊張。趨於緊張者剛健有力度,趨於鬆弛者則平穩、舒展。效果不同,但都是富有張力的音線。古琴在以綽、注方式出音時所形成的軌跡大部分正是拋物線或反拋物線的,因而極富張力。


兩年可去混道門,

曲子少的可憐,技法單一、共鳴不如古箏,弦硬音柔,難以快速演奏


謝邀。

沒玩過,完全不懂,只是有一次跟朋友到一個古琴名家的工作室做客,據這位名家說:「輕易就能上手,努力就能彈好,堅持就能出名。」

我想他是針對小提琴說的,小提琴輕易沒法上手,努力也不見得拉好,出名更是別想。

相對於小提琴,古琴大概對天賦的依賴比較低吧,而且學古琴的人少,有多高水平,就有多大名氣。


入門很容易,但彈好特別難。

不知曲意,難彈曲心


從個人學琴經歷來說~先認減字譜常用的幾種組合,然後直接從《仙翁操》入門,遇到哪種指法不會就直接記下來,左右手一搭配,再練熟,之後就是融情於曲。打基礎足矣。

之後上《秋風詞》……再來《鷗鷺忘機》……

感覺從喜歡的曲子入手更容易激發求知慾呢~

本小白今後還想再彈會《酒狂》《關山月》《梅花三弄》……歐耶!

特別是習簫一載,很想有機會把自己的曲子錄在一起合成來聽聽看~當然還需要再認真學習下後期處理!

努力(? ??_??)?

以及感覺還是二胡比較難學些吧~至今本人的《賽馬》還是拉不出老師的那種酣暢淋漓(*/ω\*)


很好彈,如果很多地方處理的比較粗線條的話,比如各種吟


古琴有多難 並不難 難在堅持


古琴彈的是心境。

現在這種快節奏的生活,是很難真正靜下心來演奏古琴,也許可以先去學學太極或者試著打坐。


我倒認為古琴難是難在沒有「好」的標準

同樣一首曲子,同一個地方細節的處理,你不知道怎麼樣彈才是最好的。

只有審美養成了,真正理解這首曲子了,並且能在前人的基礎上彈出自己的味道,還不能偏離曲子本身的氣質,你說難不難?

初級小白彈的是曲子,高級大師彈的是風骨


一管之見,不足為據,,斗膽回答此問。

一· 彈奏技巧上說古琴並不難(主要就傳統指法來說,一些新指法和移植指法有難度,不過這些不多見,包含這些指法的曲子數量太少不是主流,能彈的人也不多),哪怕減字譜上符號看著哄人,實際彈出來一般不會多難,不論是掐起、放合、跪指、跪指過弦的和跪指吟撓等等,實際上都不難。彈奏技巧的難度主要來源於具體樂句的節奏和音位要求,比如《醉漁唱晚》中在中音區和低音區四五六弦的連續放合以及,《梅花三弄》(尤其吳景略譜)第七段高音區的跪指,《瀟湘水雲》的四個撮等等。。。從彈奏技巧難度來說難度完爆古琴的樂器有的是。

二· 節奏和音準是比較有難度的,但我想這也是各種樂器共通的吧,不足為難。在這方面古琴曲有特點的是其節奏不規整,自由節拍明顯,拍速也多變,高音區音準十分難以把握,變化極其敏感。另一方面是古琴本身帶來的,古琴的徽位若是不準,對於一般人來說會造成一些音準上的阻礙,再者是低音區徽位較遠,視覺有偏差,也會按不準徽位。

最後就是樂曲理解的問題,彈奏技巧掌握了,音準節奏過關了,如何理解樂曲中樂句的含義會直接影響彈奏質量。這一點很難,就我個人經驗,我對我比較拿手的曲子比如《平沙》《神人暢》最近經常彈的比如《流水》《梅花》,音樂情感和形象已經十分鮮明,但我在相當多的樂句中並不知道自己在彈什麼,這就導致了我對輕重緩急和吟撓的拿捏很成問題。這些都是音樂主題和畫面比較容易理解的曲子了,還有很多曲子表達主題空泛隱晦,或者古代哲學思想主題濃厚,曲子如《頤真》《墨子悲絲》《搔首問天》《長清》《鷗鷺忘機》《莊周夢蝶》《招隱》《文王操》《列子御風》《大雅》《幽蘭》等等就更難處理了。我個人認為不能理解琴曲意境,下指不知彈得是什麼意思,哪怕翻手廣陵覆手瀟湘,都不算踏入了古琴藝術的大門。而這正與彈琴人本身的氣度、格局與學養密不可分。


換個角度來回答,任何一個興趣,對於我們來說都不會太難,因為喜歡,願意投入時間和心力。正如古人云: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古琴其實和其他樂器都差不多,很多現成曲目,有錄音,有譜子。彈下來不難。按時上課,保證練琴的三年考個業餘十級,摸個廣陵散,瀟湘水雲也不是不可以。

但是。彈下來和彈的好是兩回事。二者的差距是天壤之別。

現在成年學琴,苦練半輩子是有希望成為名家。但是你要知道,隨著新曲目和新技法的開發推廣,新理論的推出。古琴早晚會變成一件需要童子功才能衝擊高等級曲目的樂器。

注意自己的音準,節奏,旋律。什麼古琴音準,節奏不固定~那是你的錯覺。這種說法會逐漸從理論層面淘汰。

好好練琴吧~

~~~~~~~~~~~~

古琴還有一個致命難點

就是師資匱乏,不合格的老師,神棍橫行。

見過一些號稱十年琴齡的人。路子走偏了,不成~很多人學琴形式大於內容。

【比如~混道門?】和彈琴有什麼關係呢?迷惑於形式,不關注音樂本質,再加上吃不了苦~也難以有所成就。


都閃開讓我來!彈古琴,首先你得了解中國古代文學史,你得明白曲子背後的典故,作者的七大姑八大姨各種八卦,你得通曉古詩詞,中國古代哲學……不說精通你得入個門吧?音樂理論你得懂吧?這還不算,長的跟天書一樣的減字譜,你必須得看得懂,看不懂根本沒法彈,而且,你還得背譜!

在經歷了千難萬險終於能彈出聲以後,各種各樣的學派接踵而來,什麼學院派虞山派川派泛川派什麼李大師龔大師曾大師趙大師胡大師……各路神仙齊上,有的講究旋律有的講究意境,一天撕個七八回,就一首曲子,你講意境我講旋律他講節奏,愣整出七八個版本,徒留我抱著琴一臉蒙逼:我特么到底聽誰的?算了不彈了。


彈容易,彈好難。涉及到技術,技術的功力。好比人家一個挑指法彈了20年,必然聲音就比你好聽。還有審美,審美分時代,現代的,民國的,唐宋的,還有分派系宗教色彩的,文人色彩的音樂人色彩的。到最後還有曲子意境表達。這個我不會,但是是很後期的事情了


學會技巧並不難,只要你不怕磨手

真正的難點在於呼吸和聽力


各種噁心的指法,比如跪指


古琴應該是由內而外的難


看你拿什麼來對比吧,不同的樂器對比的方面不同得出的結論也不同


不邀自來。

古琴多難彈?我覺得不難彈。

古琴多難?我覺得很難。

——古琴易學難精。

入門很簡單,可是從入門到要求技巧,怎麼也得要個兩三年。(一年就彈一首曲子而且還不一定彈得好我覺得很正常……)

從技巧到藝術……大概……一輩子吧……


推薦閱讀:

老師聽到自己學生練琴時會怎麼想?
你當初為什麼選擇了鋼琴?
二胡如果拉比較高大上,具有現代風的曲子能否改變人們覺得二胡土氣的固有印象?
尤克里里如何正確掃弦?
如何選購珠江、卡哇伊、雅馬哈鋼琴和電鋼琴?

TAG:樂器 | 傳統音樂 | 古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