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聯合研製的標準-3Block 2A是什麼水平?
01-04
攔截高度1500Km是什麼概念?射程數千公里?
@框框框子
2,3級火箭和助推器以及蚌式頭罩和姿態系統是日本做的,助推器是美日一起的美國BMD之所以厲害就靠的雷達,軟體,以及動能殺傷戰鬥部及其配套的紅外成像系統,當然美國的固體火箭也是世界頂尖的,日本也不差就是了,最後日本承擔了1/3的研發費用。
SM-3系列的進化圖,可以看出雖然都叫SM-3,但是已經幾乎不是一個東西了。標準-3Block1A採用的Mk142動能戰鬥部,長560mm,直徑約為254mm,質量約23kg引導頭對彈道導彈目標作用距離大於300km,制導精度為15cm,軌控系統是目前導彈中唯一使用固體推進劑的系統(不太確定THAAD是不是也是固體)。末端變軌能力大於3km。SM-3 Block2 可以看出彈體和SM-3 Block 1的巨大區別
SM-3 Block2A在15年進行的首次飛行測試CTV-01任務中就達到了1500km的射程。今年2月3日美國和日本就成功進行了SM-3 Block2A的第一次攔截實驗。最後附上SM-3 的攔截實驗結果,順便糾正一下「美國彈道導彈攔截實驗都是事先知道了時間地點和目標數據」實際上僅有驗證GBI攔截能力的早期實驗採用了這種方法射高1500km很奇怪嗎?射高不到500km都不好意思說是「中段反導系統」,這是中段反導的最底線、入門要求了。如圖所示,彈道導彈的彈道最高點和它的射程相關,如非採用高拋彈道,中程彈道導彈會有500千米的最大彈道高,洲際導彈最大可能達到1500千米。所謂中段反導,當然不是在上升段或者再入段,而是在導彈彈道最高的中段。不是在大氣層內,而是在大氣層外。
---------------------分割線---------------------
那麼標準-3牛在哪?一圖足以說明。塗紅的單元格就是它牛逼的地方。標3是海基攔截彈,必須要裝填在MK 41垂髮系統中。MK 41的尺寸四十年前就規劃定死了,所以它的長度和最大直徑分別只能達到6.58m和533mm,不能亂搞。戴著鐐銬跳舞。還真給美國人跳出花來了。當然標3也在其他地方做了犧牲,比如最大飛行速度比中國、美國的陸基中段反導彈略低;動能攔截器質量較小——一方面是不惜工本用了小型化的微電子元件,另一方面是裝填的可撒布的動能摧毀物件(一些金屬桿)裝得比較少。但是不管怎樣,它畢竟把一個中段攔截的東西做到了這麼小。應該說標準-3 IIA的推進劑技術和火箭發動機技術,比咱們領先一代到兩代。---------------------分割線---------------------看了其他回答,提示一下。
標準-3無法對付大氣層內目標。標準3發射後,第一級助推器燃燒,脫落;第二級主發動機燃燒,脫落;飛出大氣層;彈頭整流罩脫落以減重;第三級發動機啟動燃燒,將導彈加速到最大;導彈彈體與戰鬥部脫落;戰鬥部尋的系統啟動;飛向目標。沒錯,就像是運載火箭在發射一枚衛星。其實中段反導系統搭載的KKV其實就是一個亞軌道飛行器。所以在大氣層內,標準-3的戰鬥部不能工作。它本來的設計就是與標準-6搭配使用。之前為了韓國薩德知乎刷很多問題的時候,我就提過霓虹其實對薩德這種陸基反導平台並不急迫,因為霓虹的重心在SM-3這種海基反導平台上面——更準確點叫做海軍廣域戰區防禦系統。
SM-3家族一路發展過來,最明顯的變化就是彈體大幅度加粗了,從13.5英寸增肥到21英寸,這也使SM-3 block II的關機速度達到了4.5km/s(似乎是這個值),同樣地,薩德攔截彈的關機速度好像是2.9km/s——這有效地提高了標三對來襲導彈的攔截能力。
還有一點,標三平台是可移動的,這也是一大優勢。所以霓虹在十幾年前就願意投資標三。至於霓虹在SM-3 Block II計划上承擔了什麼?這導彈的性能數據應該是 射程1500KM,射高500KM;高票答主射高1500KM的數據實在太誇張了。
當然了,即使是1500KM,射高500KM;也具備了對中國所有中程地地彈道導彈(東風15/21/26)上升段攔截,所有洲際彈道導彈(東風-5/31/41)大氣層外中段攔截的能力。
也就是說,前一陣中國吹了半天的那什麼攜帶10枚分導彈頭的東風-5---------》又成了一堆廢鐵。推薦閱讀:
※中美空降兵跳傘離機的動作為什麼不一樣?
※講真,魚雷的威力到底有多大?
※米格23這飛機到底什麼水平,按照蘇聯人分法和米格21不是一代的啊。和F15這種區別到底在哪裡?
※印度買了那麼多西方的先進軍事裝備,日後有可能發展出強大的軍工仿製能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