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的科技領域,哪些行業開始顯露頹勢?


謝邀。

回顧科技領域2016年的發展,可穿戴設備的頹勢很明顯。美國商業媒體Business Insider在最近的評論文章中作出非常大膽的判斷,認為「可穿戴設備已死」。

老實說,我挺同意的。

3年前,行業普遍認為可穿戴設備將掀起下一波科技浪潮,取代智能手機成為新的硬體平台。3年後,行業對可穿戴設備的期待沒有實現,反而看到相反的結果。

2016年,市場的壞消息頻繁出現:

  • 在全球裁員、高管流失之後,Jawbone還輸掉了與Fitbit的專利案,UP系列手環停止生產。今年下半年,Jawbone被傳出拖欠核心商業夥伴資金、融資所剩無幾,已經與至少一家硬體廠商接觸,尋求收購
  • 英特爾在6月召回存在過熱問題的Basis Peak手錶。英特爾沒有為用戶更換問題產品,而是直接停售。之後英特爾又採取進一步措施,宣布年底停止Basis Peak的軟體支持
  • 9月,Google宣布推遲發布Android Wear 2.0。消息公開後,華為、LG表示今年不會推出新款智能手錶
  • 10月,微軟解散Microsoft Band智能手環團隊
  • 12月,摩托羅拉宣布擱置智能手錶項目,原因是「市場沒有足夠需求來支撐新款智能手錶的推出」;
  • 同樣是12月,智能手錶鼻祖Pebble被Fitbit收購,公司估值從最高時期的7億美元,跌至4000萬美元左右

Fitbit、蘋果是市場僅存的兩名活躍玩家,但兩家情況都不太好。Fitbit去年上市後曾享受過一段短暫的甜蜜時光,股價一度上漲三分之二。但幾個月後,Fitbit股價一路下滑,跌破20美元發行價,最新股價只有7.73美元。

(Fitbit上市後的股價走勢及最新股價)

關於Apple Watch,IDC在12月發布的統計報告中稱Apple Watch第三季度出貨量同比下降71%,但庫克辯解Apple Watch銷售表現很出色,今年購物季首周銷量創下新紀錄。

儘管銷量存疑,但Apple Watch取代不了iPhone是無可爭議的。

iPhone發布時,喬布斯強調iPhone是三項功能的集合體:

  • iPod
  • 電話
  • 互聯網瀏覽

iPhone上市後實現了最初賦予的三項功能, 之後通過App Store實現更豐富的功能拓展。

Apple Watch發布時,同樣被認為是三項功能的集合體:

  • 準確計時
  • 全新溝通方式
  • 綜合健康健身設備

然而發布兩年後,Apple Watch依舊沒能實現最初承諾的三項功能。除了準確計時,溝通方式和健康健身功能的實現都有些勉強。

老實說,市場給了可穿戴設備足夠多時間來證明產品的革命性,但是狹小的屏幕、有限的電池、不成熟的語音交互……限制了它的發展。打破這些瓶頸需要電池、人工智慧等技術同時突破,短期內不可能實現。

因此目前Fitbit、Apple Watch只能主要用於運動健康領域,註定是個小眾市場。

BI的評論文章寫道,「沒有所謂的智能手錶市場,只有蘋果和Fitibit的市場」。現在來看,事情確實如此。

——2016年12月14日更新——

一些評論對回答有些疑義,認為沒有提及三星和小米。這裡集中回答下。

三星的可穿戴設備全面放棄Android Wear,轉向自行開發的Tizen系統。獨木難成林,除了蘋果,單憑一家公司自己搞定軟硬體,很難撐起一套生態系統。現有市場環境下,三星智能手錶的長期性存疑,所以回答沒有提及。

至於小米,它的主業始終是智能手機,儘管蘋果同樣如此,但Apple Watch在公司中的重要性遠勝小米手環。另外由於問題討論的是「2016年的科技趨勢」,偏向全球市場,小米手環銷量主要集中在中國市場,因此回答更聚焦於國際企業。


@企鵝智酷 看到企鵝智庫分析的行業形勢,作為一名行業從業者,不得不承認這是一些事實,現有的穿戴產品在2016年走入頹勢是正常的。

看市面上的一些行業報道:

智能可穿戴設備為什麼走入瓶頸_網易新聞

靠13輪融資存活近20年 可穿戴鼻祖Jawbone竟然將走向死亡

可穿戴設備泡沫的破滅 兒童智能手錶呈現頹勢

自2013年底、2014年初國內開始風靡可穿戴設備,至今已經三年時間。三年時間內,智能手環除了實現了計步(現在手機也可以計步)、信息提醒、鬧鐘、心率採集、睡眠監測外,並沒有創新性地增加讓人眼前一亮的功能。

圖片為智能手環關鍵詞的百度檢索數據

為了這些功能願意在手上戴個手環手錶的人不算多,在嘗鮮和跟風的人試過後,終歸是要回歸到用戶需求上。可穿戴設備的需求,目前還屬於正在培養用戶習慣和養成用戶行為的過程中。

那麼,在宣傳和吹捧之後,整個行業自然會有個正常屬性的回調。

IDC發布的最新報告顯示,2016年Q3可穿戴設備市場整體處於增長狀態,但增速緩慢

第三季度可穿戴設備的出貨量共計2300萬件,其中智能手環依然是當前銷量最大的可穿戴設備,作為國內品牌的小米,排名第三依靠廉價促使出貨量增長,成為國內品牌老大。

從未來往回看,通過感測器和人機交互「量化自我」從而將人的行為、身體特徵、感官數字化、互聯網化是必然的趨勢,穿戴產品就是為了實現這個目的而誕生(但目前還沒有達到這個階段)。比如手機的形態在未來一段時間依然會以現有的屏幕的狀態存在,但是穿戴產品將以更加方便的形態逐步代替手機功能。

舉個栗子:在AR眼鏡發展到更加實用的階段,部分人的手機將會變成AR眼鏡,現在手機的所有功能都將在AR眼鏡呈現。在手錶發展到柔性屏和低功耗,就會有部分人用手錶形態的手機。現在的手環、手錶、眼鏡只是穿戴初級的形態,在未來,衣服、鞋子、嵌入人體的穿戴形態將會逐步出現,大部分穿戴產品將會隱形到人的衣服、鞋子、人體內部。

先不考慮實際的實現可能性,我是說我們僅僅大膽試想一下,從健康方向,每個人7*24小時的各種身體數據(動作、飲食、心電、血壓、肌肉電、汗液、淚液、尿液呼吸等),環境數據,通過各種感測器精確採集,然後傳輸到雲端運算,再通過視覺、聽覺、觸覺等人機界面反饋指導,那麼人體得病的概率會不會大大降低?

所以,設備本身不值錢,透過設備獲得數據才是核心,任何可穿戴設備或其它智能設備,利用數據提升產品服務價值,通過運用物聯網鏈接和數據將產品作為一種服務方式提供給客戶。

這也將是穿戴設備下半場競爭的關鍵。

視覺和聽覺是人主要跟外界溝通的器官,從感官互聯網化的角度,我認為趨勢肯定會變成眼鏡為主,甚至直接視覺神經和聽覺神經接入互聯網,隨時看到想看的畫面,聽到想聽的聲音。

到那時候,誰還舉起自己手機,盯著一個不超過幾寸的屏幕呢?

可穿戴已死?其實只是開始 未來爭奪物聯網入口

所以,穿戴不僅僅是現在階段手環/手錶,它代表著人體的數據化,從而互聯網化,就像機器人是把機器擬人化,而穿戴行業的目標則是把人機器化、數據化。

現在還只是穿戴的起步階段,頹勢只是暫時的行業正常調整,下一個風口,依舊是有穿戴設備的一席之地。

各種感測器,各種數據檢測技術的突破,將會為這個行業引入新的增長點。

以上僅為個人觀點,歡迎吐槽拍磚。如果你有不同意見,也同樣歡迎評論去交流溝通。


插個小嘴

vr顯頹勢不是因為它不好,而是太超前了,目前的計算能力和相關技術還撐不起如此高能的計算。這點和深度學習是一樣的。

深度學習也是早在二十幾年前就已經有相關研究,作為機器學習的一個分支,深度學習直到差不多十年前才有谷歌這樣的巨頭開始大規模部署在應用領域,原因無他,當年的cpu計算能力實在太弱了,根本支撐不起十幾個零的節點數的網路(或其他模型)。

深度學習近幾年爆火的原因也很簡單,計算能力上來了,比起傳統機器學習常用的線型非線型模型效果好上太多,所以大公司小公司也紛紛轉向深度學習,大數據下的數據挖掘這些熱門領域

vr的處境其實類似,早期的vr只有一個概念,解析度低,刷新率低,延遲高,如何將動作捕捉小型化?先湊活著玩玩唄,但是這幾年裡vr的幾個核心問題沒解決幾個,之前看到個帖子說vr要想做到retina的精度ppi至少要1000,以現在vr屏幕大小大概要16k,但是現在手機屏幕大多是1080p到2k之間,oculus屏幕大小我沒查到,ppi是450多,htc vive差不多,這是目前業界頂尖水平。(ppi這個感謝評論區糾正,目前已有上千ppi的屏幕)

目前研發中的屏幕我知道的最高的是jdi 651ppi,接近了,但是還差很多。

ppi以外還有刷新率也就是fps,vr一般建議要做到90或以上,這個目前成熟的vr都已經做到了,但是手機vr這個問題是無解的。

fps以外還有個延遲的問題,一般認為vr水平需要20ms以內的延遲,這可不是顯示屏的延遲哦,是整個計算的延遲,目前htc和oculus都能做到22ms,算基本滿足要求。這點手機vr依然無解

動作捕捉,這個也是個難題,htc vive,oculus,psvr各有各的解決方案,但是問題都很明顯,玩vive除了要買個5000多的vive,還要配個5000多的主機,還得有至少20幾平房間的房子。太大了,怎麼將動作捕捉小型化這是目前幾家vr廠商著力解決的問題。

好了假設以上問題都解決了,顯卡帶得動嗎?卡巴基佬應該知道一個結論,1060帶1080p,2k得上1070,4k沒1080不行。目前htc vive建議主機至少970起步,如果將來幾年解析度上去了,1380或者1480能不能帶起來依然是個問題。這也是現在vr設備除了自身硬體外最大的問題,顯卡方面直到今年才將配置要求降到了5000主機,前年除了titan幾乎沒有帶的起來的,去年好歹家用顯卡也能跑了。將來解析度上去了,顯卡要求依然是個最大的問題。

感謝評論區,突然又想到一個問題,oculus和HTCvive的頭顯真的只是個頭顯,計算部分要交給主機,怎麼通信?去年是用線,今年HTCvive出了個無線通信模塊,算是部分解決了這個問題,但是在未來讓vr頭顯直接集成主機部分才是vr可預見的一個終極形態。

那為啥vr依然火?這裡的火不是指全民vr,而是巨頭依然不放棄vr,原因也不難理解,提前布局,建立技術壁壘嘛,雖說現在即使是專業vr也只是個半殘,但是只要將來vr是主流,現在燒的錢將來都會變成競爭對手無法逾越的技術壁壘,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中國的vr從業者是只能做vr內容開發了,硬體開發的差距已經補不上來了。

不負責任的推測,vr在將來幾年可能會陷入一個低潮期,創業公司幾乎會全死掉,但是活下來的巨頭,在vr技術成熟的時候,會是下一個IBM微軟谷歌蘋果級別的超級巨頭。

如上,思路有點亂,大家湊活著看


第一次回答問題,可能有些不妥的地方和偏見,還望各位知乎er多多包涵

我是某985高校的大三學生,能源學院,學習新能源。

其實從我這個角度去看,能見出頹勢的其實有一個,那就是太陽能光伏產業。

就在12月6日,在武漢東湖賓館剛舉行了第六屆全球新能源新能源企業500強大會暨2016新能源發展高峰論壇,與會的都是現在的行業大佬,動不動就是總裁,副總裁什麼的,還有能源局局長副局長巴拉巴拉的各位領導,這個規模之大不必細說。

雖然開會的內容是朝著好的方向預想,不過能見出部分光伏產業的公司顯示出頹勢。

具體理由如下。

首先,光伏產業是一種新能源,在前幾年鼓吹非常厲害的是傳統能源將在多少多少年枯竭,於是順勢而生的便是這個新能源行業。雖然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產業的發展,傳統能源的利用已經在逐漸減少,但是佔比一直居高不下。而對應著的新能源行業卻一直面臨著行業瓶頸。比如光伏展業,其實問題蠻多,不僅僅是因為太陽的不穩定性產生各種棄電現象(部分地區多達30%),還有就是光伏發電過程中的各種問題,比如熱斑效應,效率低下等問題。這些問題一直處於瓶頸階段,還沒能有很好的解決方案,這一點限制了光伏產業的發展。(當然我是很清楚現在實驗室能達到多高的效率,我們學校的實驗室已經突破21%)

其次,是政策問題,除了本身光伏產業的各種問題以外,還有就是政策引導而產生的問題。前幾年為什麼光伏企業像雨後春筍一樣不停的竄出來,肯定不僅僅是因為這個發展前景的光明。還有就是國家的大力扶持,在十二五規劃中,確實提到了促進我國新能源發展,對這些新能源企業還有很大的扶持力度。但是,在十三五規劃中,國家對這些新能源企業的扶持力度下降,本來靠扶持而存活的企業將會原形畢露。

加之光伏產業存在技術瓶頸,可能會導致這個行業在一定時間內將走下坡路。但是化石能源遲早要用完的,這個是不可否認的,因此新能源產業必將迎來一個新的高峰,但是不是現在。

行業的發展始終是和技術相匹配的,如果國家現在的政策能夠倒逼企業進行技術改革進步,那麼我相信步入頹勢的光伏企業乃至其他新能源產業將會迎來新的春天。

第一次回答知乎問題好緊張喔,有意見的可以多多交流溝通呀~

---------------------------------------

(傳說中的分割線)

---------------------------------------

補充一點~太陽能熱流密度太低,中國大部分區域能達到600W/m2都非常困難,分散式又很難併網使用,也導致了廣大的中,東部地區難以推廣。現在國家有意向建設西部大基地采電網,到地再進行調峰,不過現在還有好幾個技術難題還沒能攻克,有待發展

而且說光伏環保也是一個偽命題,光伏所需要高純度的單晶硅,在生產製造過程中消耗大量的能源,產生嚴重污染。有種我先花100,然後我再賺100的感覺…然而中間卻耗費了人力物力財力,不過這100說不定還有附加價值呢(?ω?)


我首先想到的是vr行業,明眼人都能看出來,這個行業明顯是被過分地炒熱了,雖然說在2016年不是頹勢,但也是極大的降溫了。

資本與故事讓 VR 過熱

在Oculus、微軟、三星、HTC、SONY等公司的帶頭作用下,VR、AR已經成為名符其實的風口,不僅VR創業公司雨後春筍般一起冒出來,國內外的互聯網公司及上下游企業也相繼進入VR領域。

毫無疑問VR代表著未來科技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但目前VR還處於發展初期和市場教育階段,並沒有明確的盈利模式。資本出於占坑的目的投資這一領域的企業後,出於逐利套現的目的,極力熱炒VR的前景也就不足為奇。大部分VR廠商拿到風投之後,要想擴大規模並繼續獲得後續投資,還需要更多的故事來支撐。

VR 火了,也高燒了。

燒錢的模式無法維持一個行業健康向前發展,此前的VR行業無疑就處在這樣一個時期。但是時間逐漸讓人們趨於理性。

根據中娛數字創意產業研究院的最新監測統計,2016年第三季度,VR行業僅有20家企業獲得融資,總體規模約5億元,相較於第一、二季度大幅下降。

資本的清醒是一大降溫原因。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是,降溫更冷的是中國VR行業。

盛大分別於今年5月、6月投資Space VR和Lumus;阿里巴巴於今年2月份投資Magic Leap;騰訊於6月份投資Meta,網易於8月投資了NextVR。

反觀國內市場,今年6到8月,國內只有四五家VR創業公司成功融資。作為對比,今年1月到3月,一共有18家VR創業公司拿到融資。

在故事色彩減弱之後,沒有真正的產品競爭力將不再有資本的青睞。

最後產品本身的問題,我覺得工信部的總結就很好:

首先,硬體技術的局限。目前設備使用不便、效果不佳等問題仍然突出,硬體的處理速度遠不能滿足在虛擬世界中實時處理大量數據的需求。相關設備的價格也十分高昂,一個頭盔式顯示器加上主機的成本動輒上萬元。

其次,軟體可用性差。受硬體局限性的影響,虛擬現實軟體開發花費巨大且效果有限,相關的演算法和理論也尚不成熟。在新型感測機理、集合與物理建模方法、高速圖形圖像處理、人工智慧等領域,都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三維建模技術也需進一步完善。

第三,應用領域有限。目前,虛擬現實技術主要應用于軍事和高校科研,在教育、工業領域應用還遠遠不足,未來應努力在民用領域的不同行業發揮作用。

第四,效果不夠理想。在虛擬現實的感知方面,有關視覺合成方面的研究較多,對聽覺、觸覺關注較少,真實性、實時性不足,基於嗅覺、味覺的設備還沒有實現商品化。此外,在交互效果方面,虛擬現實技術與人的自然交互不足,在語音識別、人工智慧方面的效果尚不能令人滿意。

準確的說,2016年的VR行業是高燒之後的理性降溫,是拋去投機狂熱之後的正常市場選擇。總讓我想起一句老話,退潮之後,才知道誰在裸泳。

好事,好事。


----------2017.2.3 針對共享單車相關某答案質疑的補充-----------------


之前的答案主要是從單輛車的模型來論證這個模式本身健康運營的可能是存在的,而且成功的機會並不小。注意這個講的並不是作為共享單車運作的公司商業模式,二者完全不是一回事。


其實看到 @福兮 更新之後仍然不清不楚地讓我自己去百度,就已經覺得繼續與其爭論沒有很大必要。我不光百度了,還查閱了專門的報告、訪談了從業人員、實地考察了項目,實在不知道以對方給出的論據和論證過程中的誠意有什麼資格讓我回去再翻資料。但是為了給這個答案贊和感謝過的知友,最後更新一下這個回答,畢竟題目問的是2016,已經過去的事情不想再費什麼時間了。(其實是過年在家太閑了又忍不住寫了點東西)PS這段友善度大概會被勒令修改了。。。


總結對方的邏輯梳理如下:

  1. 共享單車和公共自行車不是同一個東西,區別在於運營主體不同。
  2. 政府運營和民營企業運營的公司,上下游產業鏈、政策待遇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3. 最終共享單車會因為損毀率高、運營困難而做不下去(有點跳是吧?對方就是直接跳到這了我也不好擅自腦補中間的腦迴路)。

每一點我都對應談談自己的看法。


1. 共享單車與公共自行車的異同


我認為,運營主體不同只是(不那麼具有普遍意義的)一個方面。

我們先看公共自行車。目前我國擁有世界最多的 43 萬輛公共自行車,在國內覆蓋城市超過 220 個,能 24 小時運轉的租賃服務佔比超過 70%,91%的城市採取的是超時收費制度,9%的城市採取的是誠信積分制度。從運營模式上看,其實是存在半市場化、服務外包、完全市場化三種模式的。事實上,公共自行車經過了政府大包大攬、企業建設政府運營、企業建設運營政府監管的階段過渡,從2010年起,常州永安行成立,已經開始普及由企業主導生產製造並承包運營。當然,數量眾多的公共自行車項目,絕大多數還是需要政府進行補貼才能運營的下去


而資本市場同時也是我個人的觀點是,這類項目畢竟不是政府唱的獨角戲,最終被滿足的是市民的日常短途出行需求,這才是考慮這個行業應該採取的切入角度。共享單車是公共自行車進化到一定程度的形態。傳統的公共自行車項目,最初單車使用頻率上不來(可參考杭州),很大的一個原因的用戶使用不方便,取用車的布點(樁)太少。在樁的數量提升上去,可取用的點越來越多之後,使用次數才跟著上來。我們再看現在的共享單車停放亂象,未來監管更加規範的情況下,要做到白線以內才可以停,那麼白線就變成了無形的樁。二者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類似的功能,再加上過去身份認證過於複雜(同時對外地使用者不友好),查詢附近車輛數量不方便乃至進一步的精細化運營等問題,都是可以通過新的技術手段(包括互聯網、大數據、徵信等等)去解決的,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認為,共享單車是公共自行車進化方向上的一種形態


2. 理解了二者的共同點,再來談談實際運作中政府的態度。


個人認為,從理性上看,政府支持共享單車的理由更加充分。新市場拓展時,公共自行車能做到的,共享單車能做得更好。主要原因其實前面已經有所體現,這裡我再提煉一下:

    • 二者(公共自行車 vs 共享單車)從產業鏈結構上沒有太大不同,不存在為了支持產業發展、維持就業崗位與稅收等原因政府不支持的基礎。產業鏈的上游是自行車製造、組裝以及相關零配件的生產;中游是共享單車服務系統構建以及提供租車業務;而下游則是相關增值衍生服務,例如車輛定製、俱樂部會員,以及數據及流量的應用等。甚至由於共享單車在技術和數據平台背景下的優勢,智能鎖生產和下游流量乃至碳排放交易等環節都可以被激活。再看公共自行車領域:

全國2014 年至 2015 年 7 月
公共自行車千萬級以上項目中,常州永安中標項目18個,千萬市場佔有率為43%;杭州金通中標10個,佔有率16%。且前十大項目有 5 個為常州永安中標、3 個為杭州金通中標。

    • (接上)頭部公司的壟斷更加明顯,這兩家公司能夠為項目當地稅收和就業提供多大的幫助?又能提供多少共享單車無法提供的好處?單從在當地價值的角度來說,作為公共自行車運營方的永安、金通與新興的摩拜、ofo等在地方zf的眼中沒有多大的不同

    • 新的冤大頭(誤)給zf省錢,zf沒有不支持的動機。 @福兮 自己也說,杭州是運營得比較好的城市(其實是最好的),但即便是杭州,用車服務本身幾乎收不到錢(超過一小時才收費),服務點超過 3500個,5 年的車亭(棚)廣告費收入約 2 億元,廣告營收增長率約為 2%-3%,而運營成本的增速卻高達 10%,導致每年存在資金缺口數百萬元,仍然需要zf埋單,遑論全國其他的數百個zf牽頭項目。現在一個民營公司出現說我幫你地方zf出這個錢,你給亮個綠燈地上畫幾道線,便民項目做起來政績都是你的,甚至有賺到錢我不光繳稅還分你,再考慮到地區可能原本就有公共自行車項目運作過沒什麼風險,zf為什麼非得刁難人家?在這一點上,滴滴快的們當年直接切別人的蛋糕,又頂著黑車的帽子,遇到的阻力比單車要大多了。強調杭州zf在共享單車上投入多大,只是更加說明了傳統公共自行車的運營方式難以持續。至少新的共享單車數據運轉良好,讓市場看到了解決這一問題的希望。

3. 商業模式是否會成功。這是最終也是最重要的問題,目前主要質疑來自於單車項目的盈利性具體如何。不像滴滴有計程車市場多年的模式驗證,要考慮盈利性的共享單車是相對較新的行業,我現在也無法肯定地說這個行業一定能夠做起來,但要說已經頹勢盡顯就要狗帶了,那也是拍腦袋。目前來看行業在整合和洗牌的當口,所有人(包括zf)都在觀望最後會是誰最有可能勝出,再做最後的押寶。

我無意在知乎上做這個行業的商業模式梳理,確實在共享單車話題下也有一些優秀的答案,這裡僅就 @福兮 強調的幾點(其實已經是具體的戰術問題,作為吃瓜群眾沒有特別大的討論價值),談一些自己的看法:

  • 損毀率的問題。通過新聞我們看到了車輛被偷盜、被清理、被惡意損壞等問題,這頗有點脫離劑量談毒性的意味。最終落到評價商業模式上,就是一個損毀速度的數字體現,影響企業的運營成本(嚴格來說會計上應是固定資產折舊和減值)。在我用單輛車模型估算的時候已經計了10%/年,即一萬台每年損毀丟失一千台,按照年前mobike在上海鋪了六萬台來算(極其保守),一年損壞6000台,你可以試試看把所有不同新聞裡面講的車輛數加起來看看到沒到。另外我不想透露具體行業的預測模型,只能說我見過的廠商給的損毀比率比10%還要高,你想當然的事情專業的人想不到那是小概率事件。再,比較而言,前面已經講過共享單車被zf支持的邏輯,只是zf支持哪家的選擇問題。我傾向於認為現在對公共自行車的監管可以有機地使用在共享單車上,過往的公共自行車損毀和運營數據有較大參考意義。退一萬步說,共享單車的頭部公司如ofo,主要被詬病的就是車輛被偷、收不到錢等問題,以其早期低廉的單車製造成本對比融資額來看,就算首批投放的數萬輛車全部報廢,ofo也有充裕的資金來快速完成產品升級、生產和投放。最終車輛的回報周期不會像現在估算的一年不到這麼美好,但好在總歸比某些行業動輒五六年乃至上十年的回報周期要好看太多,再加上短途出行想像力空間充裕,所以資本方會願意做別人口中的傻子。

  • 輕資產擴張的可實現性和可持續性問題。請搞清楚輕資產和重資產對應概念:目前絕大多數廠商在做的都是重資產的事情,即自己設計、生產車子,上萬台的車輛訂單都是實打實地掏錢。真正輕資產是ofo之前說要把私家的自行車拿出來做共享單車這件事,但現在也不是其主要的鋪車方式——不光單車,代表共享經濟項目的uber和airbnb的中國版都是以B端供應為主的。至於營銷方面,專業人士就多了我不敢妄言。經驗上來說,讓別人在各個地方都能看到你家的車子已經是效果較好的營銷,在這之上再去學ofo投廣告玩流量。至於政府站台官媒合作這種事,針對C端的項目用處能夠有多大?每天要騎自行車上下班的你是否會因為單車公司背景硬而無視車輛密度、騎行舒適程度呢?仍舊,非營銷專業人士不敢妄言,大家自己判斷。

------------------------以下是原答案-------------------------

看到 @福兮 的答案無腦黑還被頂到那麼高,特地來踩兩腳。判斷一個行業是否衰退靠看新聞,也是沒誰了。

更新一張圖:廣大乎er能不能接點地氣,不要張嘴數據,閉嘴乾貨。趨勢都判斷不出來。

想看看有什麼高論,後面卻直接貼新聞。不好意思,我還真不用新聞來看趨勢,畢竟如果新聞能反映趨勢,A股分分鐘破萬點、地球一早就被毀滅了。你不讓我看數據那這個趨勢我真判斷不了。

再說說共享單車這個事情,單從資本市場看,是現象級風口,高估值高融資額的市場現狀難以持續,所謂寒冬里這麼一頭豬但是黑點也就僅此而已了。

從產品形態上初看,共享單車更多是原有政府大包大攬的公共自行車項目的升級版,沒有固定樁的限制,可以隨地掃碼存取車,市場化運營,基本的運作邏輯是類似的(當然未來可能會有其他衍生的模式)。至於現在的模式是否如題主描述的兩年內一定死,我持不同觀點。當然由於在運作這類項目,也是利益相關,下面的內容大家將就看看。

14-15年7月全國公共自行車項目投入超過千萬級別的52個,運營最好的杭州(其實根據The Active Times的評選,杭州運營也是排全球第一)2015年每天每輛車平均使用3.75次。這還是僅有辦卡的使用者可以取用、取還車都要到固定位置的條件下取得的成果。同樣的條件下,無樁自行車使用次數保守也能達到4-5次(其實我們在上海的摩拜上面做過調查,取樣200台車加裝GPS,平均每天使用次數是遠高於這個估計值)。單價1元的話,每天單車本身的收入4-5元。折中取4.5元(ofo前期的車可能存在收不到錢的問題,但後續推出的車型大概率可以解決這部分問題)。

單車製造成本,考慮到全國自行車製造業產能過剩,規模化後生產成本1000元(這類車的質量已經相當好了,ofo最初單車成本僅300元不到),兩年報廢(實際現在1000元價位的公共單車使用設計年限一般為3-4年),攤銷到每天的成本1.36元。

單車運營成本,ofo公開口徑是一個人管300台車,每天工資100元,那麼每輛車的人員運營成本是0.33元/天。損耗,這個就是 @福兮所看到新聞裡面的內容,但新聞的特點就是會放大個例,事實上,僅mobike和ofo兩家在上海投放的車輛數量就在十萬台上下,目前被損毀的能夠有1000台?就算一年壞一萬台,佔總量的10%,為計算方便這部分損壞直接按照車輛折舊攤銷,0.28元/天。總體的業務運營成本0.61元/天。(PS 永久在上海市郊曾先後投放了約20萬台公共自行車,前期每個月也會有一百多輛車被毀導致永久也要專門僱人看車,並非受政府支持的項目就不會有問題)。

確實不是公益項目,每天收入4.5元,可變成本(含車輛成本攤銷)1.97元,這個生意不能做嗎?


說電動車要頹勢的,那我來立個反flag吧。不可能,可以以後挖墳。

說現在電動車騙補,續航太差,那是有多小清新的思想啊?我想要住第三層,可是你為什麼要從第一層開始建啊?不要嘛,我就要第三層。

什麼鬼,那難道廠商造出電動車先屯著不賣噢?


一堆可穿戴設備


科技領域很多行業顯頹勢只是一時的,因為他們太超前,現在的科技水平跟不上概念,因此也算不上頹勢,只是繼續研發。

等到一天技術跟上概念,這些行業又會重新恢復新的生機。

比如,只能穿戴設備,目前而言,穿戴設備對於人的健康跟蹤還是很有限的,只能判斷水準處於較低階段。加上現在電池的瓶頸,自然沒辦法普及。

這裡有必要說一下電池,我覺得電池技術的發展,或者說能源技術的發展,是很多行業發展的基礎,有的行業止步不前,頹勢不止,有一部分原因就是電池技術發展的戛然而止,也期待這個技術能有新的突破。


有一方向的互聯網轉衰,趨勢非常明顯:用戶全面轉向移動端,移動端逐漸取代PC端。

原有PC平板筆記本等硬體公司,惠普,戴爾,蘋果Mac和iPad業務,日子都不怎麼好過。

硬體之上的互聯網,在移動端沒有佔據有利位置的原有巨頭,目前處境比較尷尬。如百度近幾個季度活躍用戶數增長不明顯,營收、利潤情況也不算太好。原有門戶巨頭搜狐在移動端缺少支點,下滑情況更明顯,Q3營收同比下降高達21%。

PC端的視頻第一名優酷土豆,在移動端很多指標也被愛奇藝、騰訊視頻超過。360退市後沒有財報數據,不過看看它移動端產品的活躍用戶數,周鴻禕鼓搗手機迫切尋找新的增長點,情況估計不樂觀。

搜房網營收凈利直線下滑,可能也是類似問題:移動端缺乏流量、缺乏支點。移動端有流量的比如今日頭條,日子好過得很,估值被吹到100億美元,據說今年廣告收入都要達到100億。

還有你注意看,騰訊原有的PC端主力產品,QQ和QQ空間都已到拐點。第三季度QQ月活躍賬戶數8.77億,同比僅增長2%;QQ空間月活躍賬戶數6.32億,同比下降3%。這兩個產品用戶到達高位,又有同門師弟微信強力競爭,趨勢往下。

蘋果是移動時代硬體的最大贏家(PC時代的聯想、惠普、戴爾日子不好過)。Andriod是移動時代操作系統的最大贏家(Windows Phone日子不好過)。微信是移動時代中國應用軟體的最大贏家(馬雲、李彥宏日子都不好過),而且越來越壟斷,越來越操作系統化。

李彥宏希望移動互聯網時代快點過去,確實在這個時代他沒佔到什麼便宜。馬雲千辛萬苦做社交,來往死了支付寶接著上,涉黃都要上,這是在對微信發起強攻。

舊的時代過去了,新的時代已到來。在新環境下,適者生存,而非強者。在新環境下,適者興盛,而非強者

對未來感到迷茫和無所適從?微信搜索未來知識圖譜(ID:futureknowledge),回復「投資未來」獲取《未來五年,這7個行業將爆發性增長》


雲,物聯網,智能城市。前兩者本身就是個畫餅課題,後一個以目前的技術和資金解決不了。另外還有一個判斷方法就是,VC們熱衷於什麼,那麼這個行業衰敗就不遠了。因為一個項目,要麼賺錢,但是PPT不好做。要麼PPT漂亮,畫的餅香,但是難執行。


單反相機

僅僅是幾年前,人手一台單反,攝影論壇極其火爆,理工男紛紛加入攝影(器材)發燒友行列,玩一玩史上門檻最低的藝術。

然而近幾年手機照相質量的飛速發展,先是徹底淘汰了卡片相機,然後取代95%單反應用場景,成為拍照片的絕對首選,讓單反成為少數專業用戶的小眾產品。

有人說答主沒見過單反,還是澄清一下,答主曾經攝影(器材)愛好者,N家鐵粉,器材不多 D800、D700、大三元和其他一些雜七雜八的鏡頭、閃光燈、腳架配件丟在家裡落灰……

評論區別激動,強調一下,我從來沒說過手機拍照效果比單反好啊,我只是說單反沒用,大家都用手機拍了,而且很多時候,你女朋友可能覺得手機拍得還真比單反好,嘿嘿嘿

至於無反相機(微單),日子比單反好過一點,仍然不看好,專業用戶直奔單反旗艦甚至大畫幅,光學取景體驗、握持手感和藝術情懷(噢耶),微單沒戲!沒有情懷哪有心情玩攝影啊?其他普通老百姓,仍然用手機,微單也沒啥用,不信你就買,買來就落灰。另外,這跟單反也沒關係,單反更加沒人用。


個人感覺16年幾乎沒有看起來會火的行業,電商已死,淘寶京東已經壟斷;百度的競價廣告越來越弱;O2O越來越沒戲,移動端每年開發那麼多APP有幾個人用;傳統行業產能過剩、智能硬體越來越遠離人的必要性。馬雲說的什麼藍天白雲保護環境,都特么被生活壓的喘不過氣了,誰願意在這上面花錢!現在能讓我捨得花錢的是什麼?孩子教育、吃喝拉撒!房子和車子。能引起大家捨得花錢,有需求的行業才是好行業!


補充一下,手機打字不易。

單從數據上來看,化學藥品目前頹勢只是開始顯現,還沒有明顯,但影響已經顯現。

從世界範圍來說,NDA數量是個硬指標,然而在NDA的數量下,還有治療效果一說。目前剛上市的NDA,被認為有突破效果的少之又少,各大製藥公司更多是要尋找合適的產品線,保持市值。

————————

製藥行業中,傳統的小分子化合物行將就木,越來越多的生物類似物開始佔據市場。這將導致大量化學製藥的技術人才失業,乃至於不久的將來可能會使一個行業消亡。


逐漸被手游市場吞沒的psv,3ds等掌機市場


說句題外話,希望在2017年看到純電動汽車的頹勢。


為啥沒有說我們悲催的建築,,,

對了,題目是顯露頹勢,而不是已經是頹廢了,,,→_→


是時候開始關注基礎科學的研究了,現在好多技術都有很妙的構想,但苦於部分技術未能突破,導致遲遲沒有真正能掀起熱潮的新科技產品出現。首要解決電池,能源,以及深度學習人工智慧吧。


---------------------------------12.17,因為+1s被閉了一天,更新下-----------------------------

之前表述讓不少人造成誤會的,這裡特指一下:

一、我說的共享單車,是指摩拜,ofo這樣新興的,自帶互聯網屬性的,單車模式,不是政府做頭,主導的城市公共單車。

當然類似@張徑庭 這樣的,百度一下,也會知道,共享單車≠公共單車,謝謝。

至於你舉例的杭州,你能不能稍微認真點,杭州的公共單車,政府做了多少事,投了多少人力物力財力,一句話被你當成共享單車來反駁我了?杭州的公共單車,政府做的大頭。

二、很多人回復我都一點,我們城市做挺好的,你看的到么,你個底層,想當然。求求你們,不要把北上廣深杭的成功(其實還沒成功都)當成全國的勝利,常凱申奪取了南京就統一全國了?

來科普一下:中國城市分級_百度百科

數一數,一二三級城市,有幾個ok的?有幾個符合你們口中的挺好的?我也不想和你說還有四五六線城市等著你覆蓋開發,你能燒到幾線幾個城市?

不要用個別代替全部,這才是倖存者偏差,評論區的一個朋友用這個來說我~

三、、、回復一下 @顧扯淡 :

向你家堅強的小土狗問好,希望它健康,

然後,我舉個例子,我這,東南沿海,絕對不偏僻,,省級文明城市,實際素質真的挺差的,

其次,你共享單車推廣到我這個級別城市來了,你要找警察來蹲點,幫你抓人,電視台曝光,需要打通什麼關節呢?

①市長,市委書記,這個級別有關係最快,

②市公安局+電視台

這種互聯網型的公司,基本是輕資產運行的,最多地級市有分公司就不錯了,很可能就一個省公司,你讓他來我們這裡打通關係?嗯哼????至於房價,中國城市太多,不能用共享單車去概括,但是!可以用動車站,飛機場,這些來維持。我這周圍的城市就有。恩,其實就是你們很多人都懂的那個縣。

四、 @偽善者 你的想法很好很天真。我其實是隱藏的,禁電動車支持者,,,,你去第二點複習下,一二線城市有幾個。。。。。。一定舉地鐵口才算可以?,,,,服你。

-----------------------------------------分割線----------------------------------------------

更新一張圖:廣大乎er能不能接點地氣,不要張嘴數據,閉嘴乾貨。趨勢都判斷不出來。

-----------------------------------原答案-------------------------------------------------

我來了,歡迎到時候打臉。

共享單車,快的話,2年後基本死絕。

話我放這,共享單車,在中國絕對沒有前途,就是個炒作熱點。

-------------------------分割線----------------------------------------

1、造價-收益-折損

共享單車的盈利,根本撐不起來造價和折損,隨便搜個新聞就懂,倒是會催生一個共享單車的黑車的產業鏈。這點如果還有異議的話,你了解勤勞樸實善良的中國人民?

2、根本不可能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

地方政府下的那的那些部門,天天給你收單車,處理散落各處的車子什麼的,就夠煩了。還支持?

這還是表像。

最根本的是,地方政府為什麼要支持共享單車,你共享單車一個公司幾個人?能創造多少工作崗位,能給當地帶來多少稅收,能給當地創造一個規模產業嗎?

明顯不能嘛。。。。。。那,地方政府為什麼要支持你?正確做法難道不是對於亂丟的單車讓城管給沒收了交錢領?~~

--------------------------------------分割線--------------------------------------------

所以,共享單車最快2年死絕了。炒作過就散了吧。

--------------------------------------以下是私貨時間-------------------------------------

為什麼電動車這麼多地方政府在支持,包括我這種。6、7縣小縣城都有一個電動車企業。

而且還有電動車工廠。作為政府重點引進的企業在扶持。

想一想

電動車企業要多少人,有工廠哪怕是組裝,能提供多少工作崗位,能創造多少稅收。

~~~~~~~~~~~~~~~~~~~~最後的藏私-------------------------------

我偏不說地方政府支持電動車企業能pian來多少補貼。

我偏不說為什麼賈躍亭和董明珠為什麼拼了命也要做電動車~~~~


ee本碩看到這題簡直萬箭穿心(。??︿??。)


推薦閱讀:

2017 年 1 月 1 日有哪些新的法律政策開始實施?
2016 年哪些科技產品可以入選年度十佳?
2016 年你參與過的 Live 中最值得推薦的有哪些?
2016 年,汽車行業有哪些值得關注的大事件?
2016年上半年數字營銷有哪些不錯的案例?呈現出什麼趨勢?

TAG:科技 | 科技趨勢 | 經濟趨勢 | 2016年盤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