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的兼愛就是無父嗎?

墨家倡導的兼愛理論被孟子說為「無父「」禽獸」,這種看法對嗎?但《兼愛上》也點了兒子要孝順父親,這就能反駁孟子的言論嗎?


要不是這問題是在墨家下面,我真的想點舉報啊!

勉強來當一下語文老師吧——

這句話要結合上下文理解,原段落是這樣子的——

聖王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橫議,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公明儀曰:『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楊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說誣民,充塞仁義也。仁義充塞,則率獸食人,人將相食。

孟子之所以上來就罵人,是因為楊墨的言論在當時很有市場,阻礙了孔子言論的發展。說白了就是,你丫搶我地盤,我X你丫的!然後從楊墨的學說里找了一些漏洞上綱上線。

那這個漏洞是什麼呢?就是和孔子學說起矛盾的點,如果有一個坐標軸,他們三家的關係是這樣子——

自愛→楊朱→孔子→墨子→兼愛

墨子提倡的不是愛父,而是父子相愛,還有君臣相愛,國與國相愛,就是上位者和下位者相愛,有敵對關係的相愛,渴望擁有一個互相正面交往的局面。而楊朱是自己愛自己,我不害你你也不許來害我。兩個都是有種平等觀念在的,抹去差別觀念。

朱熹這麼解釋孟子這段話——

楊朱但知愛身,而不復知有致身之義,故無君;墨子愛無差等,而視其至親無異眾人,故無父。無父無君,則人道滅絕,是亦禽獸而已。公明儀之言,義見首篇。充塞仁義,謂邪說遍滿,妨於仁義也。孟子引儀之言,以明楊墨道行,則人皆無父無君,以陷於禽獸,而大亂將起,是亦率獸食人而人又相食也。此又一亂也。

意思就是,墨子提倡愛自己爹也愛要別人的爹,這不是就是沒爹了么!楊朱太自私,沒有獻身精神。你倆都是沒有人性,沒有人性就是禽獸!

對此,我只能呵呵噠!


孔孟的學說特點,一曰集體主義,一曰精英主義。

孔孟學說的社會理念中,個人隸屬於家庭,家庭隸屬於天下,但是社會的基本單元是家庭而非個人。由此可見,為何儒家特彆強調成家立業、婚喪嫁娶、傳宗生子。

家庭是個由個人組成的集體主義,天下是個由家庭組成的集體主義,家庭與天下一旦集體主義化,就必然需要內部的精英主義。有了精英主義化,就有了身份決定論。

簡單來說就是十六個字,父慈子孝,君仁民忠,忠孝一體,家國同構。總得來說,子與民是兩個集體主義中的基本盤,而父與君則是這個集體主義的精英化。具體可以參考梅因的從身份到契約,看看權利義務同集體主義敘事中身份觀的關係。

楊朱個人視角下的「為我自愛」,墨子個人視角下的「兼愛無差」,雖然方向不同,但是共同點都是,同儒家就家庭制的看法上截然不同。說白了,楊朱、墨子等人的邏輯出發點是,個人是社會的基本單元,儒家的邏輯出發點是,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元。

「忠孝一體,家國同構」,若是家庭這一集體主義作為社會基本單元的地位被拿掉了,個人取而代之,直接成為社會的基本組成單元,天下由一群個人組成,哪怕只從儒家集體主義理念中層級架構層面的邏輯來看,都將會削弱甚至動搖集體主義狀態下的精英主義穩定性。

所以,孟子與朱熹才會認定楊朱墨子之說是「無父」「無君」,本質來說,楊朱墨子的主張有害於精英主義本身。


孟子主張三綱,國君賽親爹,你爹還是你爹,你在家要尊敬孝順你爹,妻子敬愛老公,在外把國君當爹孝順尊敬。

墨子主張兼愛,你把我親友當你親友愛護,我把你親友當我親友愛護,不要互相爭鬥,一起選舉賢良治理我們的國家,這樣的話咱們就成上古大同社會,你們說吼不吼啊?

孟子說,你們特么一幫刁民也配讓我叫爹?我可是有聖王血統的世襲貴族,你個北方來的黑蠻子(《呂氏春秋?愛類》),祖上山溝里進化來的野蠻人不懂我們上流貴族的禮儀也配和我們談互相愛護?回去問問你爹姓不姓趙?

哦,你沒爹啊,怪不得不懂沒家教。

孟子云:「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

說明他是嫉妒,墨子學成於儒家,但是處處學說和儒家主張作對,儒家說這,墨子說那,墨家又很有市場,孟子之前儒家的又辯論不過墨子,只好罵兩句解解恨而已。

孟子不止說墨子無父(父不可考,自己又不當父),還說他「摩頂放踵利天下」,你個臭光頭整天出去幫人弄些小恩小惠,你真特么能。

孟子這人,態度很差,一副老子儒家聖王之學,大道如青天,但是又雄辯滔滔別人又說不過他。

「在儒家眼裡,人皆小人,唯我君子;術皆卑賤,唯我獨尊;學皆邪途,唯我正宗。墨子兼愛,你孟軻罵做無父絕後。楊朱言利,你孟軻罵成禽獸之學。法家強國富民,你孟軻罵成虎狼苛政。老莊超脫,你孟軻罵成逃遁之說。兵農醫工,你孟軻罵為末技細學。縱橫策士,你孟軻罵做妾婦之道。你張揚刻薄,出言不遜,損遍天下諸子百家!卻大言不慚,公然以王道正統自居。平心而論,儒家自己究有何物?你孟軻究有何物?一言以蔽之,爾等不過一群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書獃子,整天淹沒在那個消逝的大夢裡,唯知大話空洞,欺世盜名而已!國有急難,邦有亂局,儒家何曾拿出一個有用主意?爾等竟日高談文武之道、解民倒懸,事實上卻主張回復井田古制,使萬千民眾流離失所,無田可耕!爾等信誓旦旦,稱『民為本,社稷次之,君為輕』,事實上卻維護周禮、貶斥法制,要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民;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使萬千平民有冤無訟、狀告無門,天下空流多少鮮血?如此言行兩端,心口不應,不是大偽欺世,卻是堂堂正正么?儒家大偽,更有其甚:爾等深藏利害之心,卻將自己說成殺身成仁、捨生取義。但觀其行,卻是孜孜不倦地謀官求爵,但有不得,則惶惶若喪家之犬!三日不見君王,其心惴惴;一月不入官府,不知所終。究其實,利害之心,天下莫過儒家!趨利避害,本是人性。爾等偏無視人之本性,不做因勢利導,反著意扼殺如閹人一般!食而不語、寢而不語、坐懷不亂,生生將柳下惠那種不知生命為何物的木頭,硬是捧為與聖人齊名的君子!將人變成了一具具活殭屍,一個個毫無血性的閹人!儒家弟子數千,有幾人如墨家子弟一般,做生龍活虎的真人?有幾人不是唯唯諾諾的弱細無用之輩?陰有所求,卻做文質彬彬的謙謙君子,求之不得,便罵盡天下。更有甚者,爾等儒家公然將虛偽看做美德,公然引誘人們說假話:為聖人隱,為大人隱,為賢者隱;教人自我虐待,教人恭順服從,教人愚昧自私,教人守株待兔;終使民人不敢發掘醜惡,不敢面對法制,淪為無知茫然的下愚,使貴族永遠欺之,使爾等上智永遠愚弄之!險惡如斯,虛偽如斯,竟大言不慚地奢談解民倒懸?敢問諸位:春秋以來三五百年,可有此等荒誕離奇厚顏無恥之學?有!那便是儒家!便是孔丘孟軻!」

「自儒家問世,爾等從不給天下生機活力,總是呼喝人們亦步亦趨,因循拘泥。天下諸侯,從春秋三百六十,到今日戰國三十二,三五百年中,竟沒有一個國家敢用爾等。儒家至大,無人敢用么?非也!說到底,誰用儒家,誰家滅亡!方今大爭之世,若得儒家治國理民,天下便是茹毛飲血!孟夫子啊,千百年之後,也許後輩子孫忽然不肖,忽然想萬世不移,忽然想教國人泯滅雄心,儒家殭屍也許會被抬出來,孔孟二位,或可陪享社稷吃冷豬肉,成為大聖大賢。然則,那已經是千秋大夢了,絕非爾等生身時代之真相也!儒家在這個大爭之世,充其量,不過一群毫無用處的蛀書蟲而已!呵哈哈哈哈哈哈哈……」

——兩段均摘自《大秦帝國》,作者借張儀之口說出了我也想說的話,同樣可以回答題主問題。

這種回答也是不友善?我引用的而已


謝邀。

請問GCD的共產=共妻嗎?

這是吵架的時候冠的罵名,可供參考,不必當真。


謝邀。

抱歉啊,實在是沒注意到啦:(

各家學說一般都是在對之前學說批判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而墨家就是對儒學的批判。批判要有立足點,墨家的立足點就是基於小手工業者對基於精耕農業的儒學的批判。

儒學的根本是仁,是發自高密度、低流動性熟人社會之間的情分,而情分則主要來自人際交往的互動與共鳴,所以儒學非常自然的是隨著交往/聯繫的密切性的差等愛。小手工業者則已經基本算是處於商品經濟的網路中了,雖然當時生產力還不足以組織後世大工業的流水線,但再怎麼著也需要購買各種原材料、向各類客戶進行售賣,而市場經濟好歹是基於平等交換的,而差等愛太過強烈的結果就是大家都不想和陌生人打交道,導致幹什麼都得走個後門、找找關係,所以墨家自然對差等愛不太感冒、要加以批判。

至於說兼愛就是無父,這是典型的話術,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不考慮前提,直接把你的理念換到我的語境下然後推到一個非常極端的結果,來證明你的理念的謬誤。所以,這根本就不需要討論啥的,兩者立場不同、價值取向不同,根本就沒有討論的共同點。

另外要說的是,現代社會的科學理想、個人價值都是西方在中世紀新興工商階層在從暗黑教廷奪取權益時通過鬥爭逐漸發展出來的,而墨家在儒學大興之後早已絕傳,根本不足以作為現代中國抗衡西方文明的資源。承認西方文明在這些方面的優秀,然後踏踏實實的學習、消化、吸收,遠比這有啥?我祖上也闊過的來的強。自信的拿來主義總好過自卑的阿Q精神!


謝謝邀請。

簡單地說,這就和當初國民黨稱共產主義是「共產共妻」一個性質。
以自己的思想去理解或者評價另一個立足基礎全然不同的思想,當然會產生一些可笑的誤解,尤其是還帶著主觀惡意的情況下。

不要忽略一個關鍵,先秦的各家思想創建之初並不是為了互相辯論互相打臉來證明誰更符合人類歷史規律這種今人才關注的開了上帝視角的問題。
至少在初創的年代,各家思想都是從實用主義出發,為了解決某一群體或者社會的某個問題而提出的觀點。

一個人的思想和其所處的環境有關,這一點在我之前有關墨家的回答中已經有所說明,在此不加贅述。
孟子發出這種議論的本意顯然是為了宣揚儒家思想,儒家以血緣關係而進一步的政治關係為核心而產生的一套社會關係,墨家的兼愛和揚朱的為我顯然是對這種社會關係的破壞,這破壞了儒家立身的根本。因而從儒家的角度來看,批駁一番是必要的。
在這裡要注意的是,我們今天覺得儒家動不動說人禽獸,說墨家無父揚朱無君,顯然是罵人的話,孟子這人有些過於刻薄。要明白的是,這是經過兩千年來儒家思想的影響滲透而產生的固有偏見,君這個概念被辛亥革命打破,父這個概念還在延續,因而覺得無父不是什麼好話。禽獸暫且不去論,儒家認為教化之外的人與禽獸無異,以至於後來禽獸成了一個罵人的話。在當時,雖然這些話有負面的含義,但遠不如其在今天語境下的惡劣。

墨家的分析在之前的回答里多有提到,這裡不再多說,雖然我一直強調不要用今人的觀點去硬套古人的思想,但是簡單的理解墨家的社會關係為共產主義下的社會關係也為未嘗不可。想比於墨家和儒家關注社會領域,揚朱顯然更關注人自身,一句話概括起來,揚朱的觀點大概是個人自由的全面的自然的自我發展,也就是「全性葆真」的思想,消極的說,揚朱認為世間湯湯無可解救,只能關注於自身的自由和保全。這當然和儒家的積極入世進而構建穩定的社會秩序不合。

在最後我們換一個角度,儒家雖然致力於建立血緣政治秩序的社會,但在《禮記·大同》中,儒家的理想社會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之論和墨家的「視人之父若視其父」是不是殊途而通歸呢,雖然在先後次序上表現出了固有差異,但實際效果上大概是相近的,「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這是不是也達到了揚朱所追求的個人全面自由的自我發展呢。

無論是墨家,儒家還是揚朱,大概是走在不同路上,向著同一個目標的探索者吧。


春秋戰國時期,說好聽一點叫做百家爭鳴,說的不好聽一點叫街頭罵戰。

墨家嫌棄儒家仁愛分等級,儒家覺得墨家兼愛無腦,誰都愛,那真要讓你實現了,儒家就GG思密達了。

墨家又嫌棄儒家守喪三年,三年之內不勞作不幹活,誰養你啊,換做現在大家都這麼忙,讓你守喪三年,不讓你玩手機你樂意嗎,不給你wifi,痛苦嗎。當然墨家的意思不是不能表達對親人已死的追悼,而是應該有個度。

墨家反對儒家的厚葬,大搞音樂聯歡晚會。畢竟具有時代性,大家也別用現在的眼光去理解,覺得墨家非樂就是不搞音樂。

法家又覺得墨家,儒家那一套愛來愛去的不管用,對於法家來說,有愛就有恨,法家選擇了畏懼,要讓天下安定,就要讓百姓畏懼君王,畏懼法!增加犯罪成本,這樣大家就都能做乖寶寶了。

道家說,哎呀我不跟你扯犢子了,你們整天管這個愛那個,我只管我自己的逍遙,老子說,我要向那個水一樣,保持低姿態,上善若水。莊子說,我要像北冥的大魚一樣,在天地間逍遙,我要做那田間的野鹿,成為最原汁原味的一隻鹿。

楊朱說,你們都要去拯救天下,而我覺得,拔一毛以利天下不為也,你們自己去玩去吧,不要來拔 我的毛,大家都不拔毛,那麼大家都有毛。這不挺好的嗎!

其實那個時代,大家都是觀點爭論,墨家兼愛就是無父嗎,當然不是,墨家講「己在所愛,愛加於己」,愛別人首先要愛自己喲,並不是說你爹真的就是我爹,其實你爹還是你爹,墨家只是可以做到,我也可以像愛我爹那樣去愛你爹,但是你爹不是我爹,我爹也不是你爹,你爹和我爹,不是說1+1等於0.

大家都是互相批判對方,來增加自己的學派的名氣。就和現在大家在微博上吵兩句一樣。沒啥大不了的。聽完笑玩就洗洗睡了。


來這裡,讓馮友蘭給你回答一下(摘自《中國哲學簡史》):

儒墨的根本分歧

我們由此看出了儒墨的根本分歧。孟子以"距楊墨"為己任,他說:"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 也。......是邪說誣民,充塞仁義也。"(《墨子·膝文公下》)很明顯,楊朱的學說是反對仁義的,因為仁義的本質是利他,而楊朱的原則是利己。但是墨子的兼愛,目的也是利他,在利他這方面他甚至比儒家的調子更高。那麼,孟子在他的批判中,為什麼把墨子和楊朱混在一起呢?

對於這個問題,傳統的回答是,由於墨家主張愛無差等,而儒家主張愛有差等。換句話說,在愛人的問題上,墨家強調同等,儒家強調差等。《墨子》里有段話說明了這個分歧,有個巫馬子對墨子說:"我不能兼愛。我愛鄒人于越人,愛魯人於鄒人,愛我鄉人於魯人,愛我家人於鄉人,愛我親於我家人,愛我身於吾親。"(《墨子·耕柱》)

巫馬子是儒家的人,竟然說"愛我身於吾親",很可能是墨家文獻的誇大其詞。這顯然與儒家強調的孝道不合。除了這一句以外,巫馬子的說法總的看來符合儒家精神。因為照儒家看來,應當愛有差等。

談到這些差等,孟子說:"君子之於物也,愛之而弗仁;於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孟子·盡心上》)孟子同墨者夷之辯論時,問他"信以為人之親其兄之子,為若親其鄰之赤子乎?"(《孟子·媵文公上》)對於兄之子的愛,自然會厚於對鄰人之子的愛。在孟子看來,這是完全正常的;人應當做的就是推廣這種愛使之及於更遠的社會成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這就是孟子所說的"善推其所為"(同上)。這種推廣是在愛有差等的原則基礎上進行的。

愛家人,推而至於也愛家人以外的人,這也就是行"忠恕之道",回過來說也就是行"仁",這都是孔子倡導的。這其間並無任何強迫,因為一切人的本性中都有惻隱之心,不忍看得別人受苦。這是"仁之端也",發展這一端就使人自然地愛人。但是同樣自然的是,愛父母,總要勝過愛其他一般的人,愛是有差等的。

儒家的觀點是這樣。墨家則不然,它堅持說,愛別人和愛父母應當是同等的。這會不會弄成薄父母而厚別人,且不必管它,反正是要不惜一切代價,也要消除儒家的有差等的愛。孟子抨擊"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的時候,心中所想的正是這一點。

在愛的學說上,儒墨的上述分歧,孟子及其以後的許多人都很清楚地指出過。但是除此以外,還有一個更帶根本性的分歧。這就是,儒家認為,仁是從人性內部自然地發展出來的;而墨家認為,兼愛是從外部人為地附加於人的。

也可以說,墨子也回答了孔子沒有想到的一個問題,就是,為什麼人應當行仁義?不過他的回答是根據功利主義。他強調超自然的和政治的制裁以強迫和誘導人們實行兼愛,也與儒家為仁義而仁義的原則不合。若把第五章所引《墨子·兼愛》篇的話與本章所引《孟子》論"四端"的話加以比較,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出這兩家的根本分歧。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論語· 憲問》

孔子是不同意以德報怨的。相較於無感情的陌生的人,父母對自己是有養育之恩的。自己如果只有一塊餅,那自然是先給對自己有養育之恩的父母了,而不是沒有感情的陌生人。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孟子·盡心上》

如果自己有很多塊餅,不但夠自己父母吃,而且還有多餘的。那就可以發揚兼濟天下的精神,把多餘的餅分給窮人吃,最終實現你好我好大家好。

墨家管這種情況叫「愛有差等」,認為不如自家的「兼愛」高明,兩家由此紛爭不斷。個人不覺得儒家與墨家是絕對的你死我活,不能相容的關係。

墨家反儒,主要反的是儒家知行不一,好話說的多,現實中卻難以施行。有多餘的餅卻不分享給貧民的情況是普遍存在,儒家對此什麼也做不了,最多只是用嘴巴批判一下就罷了。

儒家反對墨家,是認為墨家思想違背人性,以致兼愛之道不能施行天下。而對於墨子本人,大家還是認為墨子是出於好心的。這也是莊子對墨子墨家的看法。

儒墨兩家的理想都差不多,都希望天下太平,人民幸福,只是兩家的實踐方式不一樣。

儒家偏向於言說,企圖通過教化勸導讓天下人理解並施行儒家思想。

墨子晚於孔子,傳說墨子開始也是學習儒術的,後來發現儒家那套方法在現實中不管用,大家根本不聽他的。墨子經過反思,注重組織實踐,如墨家建立了嚴密的組織,組織內施行了嚴格的規範,違規者是可以被處死等。

結果雖然墨家的實踐性加強了,但也只能在組織內實行,組織外還是管不到。雖然多次幫人守城,但自身傷亡也很大。由於墨家規矩太過嚴格,理想太過遠離凡人,墨家的擴張也不順利,到最後徹底消失在歷史舞台。

墨家思想在現代人看來無疑是非常的聖母。對自己無害時大家都喜歡。一旦影響到自己,或要求自己也要守墨家的那些規矩時,結果絕對是人人喊打的。我不覺得墨家的那套在古代有實現的基礎,也不認為現代有多少人會真的願意去實踐兼愛。不過這也不影響我認為墨子是真聖人。

結論是所謂「兼愛是無父」,說的不過是兼愛不能先報父母養育之恩罷了。至於誰好誰壞,大家問問自己的良心就清楚了。

個人覺得只要自己心安,別人就很難再說什麼。宰我不願守三年之孝,在回復孔子說自己能心安後,孔子雖然不能理解,但也只能由他去了,不再說話。


恕我直言,各位都沒回答到點子上。

春秋戰國時期和墨家分庭抗禮的儒家,是推崇周禮的;墨家則繼承殷商文化,而殷人以質樸、講效益、輕形式著稱,故墨家推崇「節用、節葬、非樂」。但周人和殷人的社會另有一個根本差異:周朝是父權社會,而殷商有著不小的母系社會殘餘。

周武王伐紂時說過殷人「惟婦言之用」;商王武丁的配偶婦好,曾是三軍統帥,屢立戰功,後母戊鼎便是紀念她的。能看出女性在商朝有著很高的社會地位。

但商朝並非單純的母權獨大。作為母權向父權的過渡初期,殷商存在著「一子多父制」和「一子多母制」,不辨血緣關係之親疏,所以是一個性別平等、家庭紐帶鬆散的社會。繼承並發展殷商文化的墨家,也試圖追求這種平等;所以提出的「無父」,是對周禮男權的否定、對性別平權的嚮往。

孔孟儒家尤其是孟子的思想,處處是對男女的分化、甚至對女性的矮化——這也是當時家族式宗法文明社會發展的趨勢和統治階級的現狀。這種性別歧視有助於維護王權專制,後來被統治機器所青睞。

春秋戰國女性的命運十分悲慘,地位十分低下。戰亂頻繁下,女性時常淪為戰利品。戰敗國「男為人臣、女為人妾」(〈左傳?僖公十七年〉)。女性必須服從父親、丈夫甚至兒子——這也是儒家宣揚的婦德之一。

而墨家同情女性,譴責權貴荒淫無度的生活方式,主張愛與利相結合,註定了他們不可能像儒家那樣推崇男人對女人的控制權。「兼愛無父」本質上是性別解放、人人平等的學說。


墨子的兼愛要求愛無等差,並不是不愛父親。但是仔細想一想,這個要求太高了。試想一下,兩件事情,一是你的父親被別的人欺負了,二是不知名的人被人欺負了,這兩者對你個人而言,明顯前者給你帶來的感受更深一下。所以,人要做到「無父」的分別太難了,除非修養和學識非常之高,本身就是聖人下凡。若是這種學說強制施之於一般人,那麼就很可能出現這樣的情形,人人都戴著同一份面具,但是內心卻十分變態。文革可做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不過這裡比較有意思的事應該是去發現為什麼墨家學說能夠顯於當世,而不是一味地去批評或贊同它。如果能夠弄明白這其中的道理,那麼就能很平靜地接受它,也就不會有你的這個困惑了。

首先,墨子的理想確實很吸引人,特別是對心存善念的勞苦大眾。這個世界上的人都能「平等地」相愛,是自古以來聖人的理想,也是任何人心裡都會有過的善念。但是,這個東西儒家也有。後世儒家雖然講孝,但是那隻不過是途徑而已,仁者愛人才是儒家所追求的。佛家也有,所謂人人皆在我無明以來做過我的父母。

其次,墨子建立了一個類似於宗教的嚴密俠客組織,要求各級領導者以身作則,並且他做到了。可不要小瞧這個組織,即使是今天,這樣的組織也絲毫不遜於任何團體。首先,組織的領導者道義的力量非常強,紀律嚴明。舉一個例子,墨者「矩子」腹住在秦國,他的兒子殺人,本應依法處死。但秦蕙王認為腹年老,只有一個兒子,就命令不殺。腹卻說,墨者之法規定:「殺人者死,傷人者刑。」這是禁止殺人傷人的必要措施,它符合「天下之大義」,還是堅持把自己的兒子殺了。試想,最大的領導者尚且如此,下面的人該是如何呢;其次,這個組織的能力非常強大,有先進的科技和一等一的人才,戰鬥力非常強大,這個就不用多說了;最後,它經常出現在戰爭的前方。這一點可不得了,每逢兩國有戰事,它就會出現,或者阻止了戰爭,或者幫助弱者守城。試想一下,若是現在你在新聞里看到一個組織,每逢有戰亂,都必會出現,而且能夠起到影響戰局的作用。那麼這該是一個有怎樣影響力的組織?

最後,也是最關鍵的,戰國時代!人民苦戰久矣!越是在苦難時,就越是渴求光明,希望和平能夠一夜之間到來!墨子直接把這個理想拿出來當做要求,毫無疑問,對於想要跳出火坑的勞苦大眾來說,他的學說就是最「正確」的。試想一下,一個病人病了幾十年,每天都痛不欲生,這時一個人過來告訴他,我這裡有一種葯,三天之後見效;而另有一人過來說,我這裡的葯,第二天就能痊癒。你說他會選擇前者還是後者呢?

綜合看之,墨家學說顯於當世,非常合理,也令人非常同情戰國時的人們。但是後世為何又消亡了?其原因不外乎幾點。第一,中國又統一了。沒有了那麼多的戰爭,廣大的人們誰不想在家裡享受天倫之樂,父父子子呢;第二,沒有了時代背景,這種俠客軍事組織也就很難繼續存在,人總會死亡,沒有新人進,只有舊人去,何來發展;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墨家學說本身的不合理性。什麼是平等地愛?看一下繁體的愛就知道這個問題不好回答了,因為愛裡面有心啊,單憑外表是不足以評判愛的平等的,能夠評判的只是利。既然只講利,那麼與禽獸又有什麼分別?可是墨子一上來就要求大家兼愛,陳義太高,若非通達世事,誰能做到!難啊!若以此治國,行得通嗎?倒不如儒家,先從孝道做起,慢慢升華。更何況墨子是從儒家學說出去另起爐灶,借用儒家學說之名,卻不通其理,其細微差別人豈盡知!極而言之,就像今天的某些邪教借用佛教之用語,壞其綱常正理,其害豈不是更甚!孟子看到了這點,吾為此懼!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說,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可見聖人之心。

雖然如此,不得不說墨子的某些思想放在當世,依然是光輝的,因為他繼承了人們心底的善,更何況由此而流傳下來的俠義精神一直深深的流淌在中國人的血液里。


兼愛就是無父。我舉一個例子你就懂為什麼兼愛是不對的。你在公交車上坐著,同時上了兩位老人,沒有座位了。一位是你父親,一位是陌生長者。兼愛的話你讓座給誰?讓給陌生人?無父。儒家就會比較合乎人性,人都是由近及遠的,肯定讓給自己最親近的父親,你父親再可以選擇讓位給這個陌生人。這是你父親的選擇權利,你不能剝奪啊。


應邀

從佛法角度回答問題。

佛法認為,無論儒、墨理論,皆可以稱為「妄想主義」!

為什麼?

因為,他們都不能從「人類生存的根本」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什麼是人類生存的根本?

就是「情、想慾望」!且摻雜「貪、嗔、痴、慢、疑」業緣力!且剎那剎那相似相續變化不止。(詳細見《首楞嚴經》)

佛法倡導,所有人類,乃至一切六道眾生,學修佛法,解脫生死輪迴,寂滅一切苦受!

對於世間眾生存續間,則倡導持守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之禁戒等等,行十善業,則人類能趨於和諧安寧!


這個問題放在這區內,有種挑畔的意味


兼愛實際上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差不多一個意思,合著亞聖自己也是禽獸?雖然我自己不會去做墨家那麼偉大的奉獻,但是我覺得對這種無私奉獻者的污衊,實在是令人作嘔


說起來「兼愛」到底是不是「無父」, 我覺 的 我們首先還是有必要了解一下「兼愛」的具體內涵和外延,然後去判斷「無父」之論是否成立!

對於「兼愛」概念的爭議一直很多,我們對於「兼愛」的詮釋總是不完全相同,有的學者從《兼愛》三篇以及《墨經》中總結提煉出「兼愛」的內涵,這是最早研究墨學的學者,比如梁啟超。也有學者認為「兼愛」上中下三篇中所講的「兼愛」的內涵是不一樣的,這其中體現了墨家「兼愛」觀念的演變。 比如丁為祥,戴卡琳。同時,「兼愛」概念本身是否包含著「相愛」與「相利」,這個也是存在爭議的。我們需要理清一下「兼愛」的概念。

首先「兼愛」和「兼相愛」應該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用「兼相愛」去解釋「兼愛」是不可以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兼愛」和「兼相愛」的主體是不一樣的,「兼愛」的主體只有一個,而「兼相愛」的主體是至少要有兩個。或者我們說其實「兼愛」是一個動詞,而「兼相愛」只是一個狀態。

其次,「兼愛」本身包含著無私的意味——別人不愛我,我也要愛別人,有兩點可以體現出來,第一是《貴義》中記載墨子反駁別人時的一段比喻:「子墨子自魯及其,過故人,謂子墨子曰:今天下莫為義,子獨自苦而為義,子不若己,子曰:今有人於此,有子十人,一人耕而九人處,則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何故?則食者眾而耕者寡矣。今天下莫為義,則子如勸我者,何故止我?」這裡沒有「相愛」的任何錶現,是完全無私的。第二是墨家在對「兼愛」進行時空規定的時候,也是無私的,這在《大取》中完整的表現了出來:「兼愛之有相若,愛尚世於愛後世,一若今世之人也」。後世不可能與我們相愛,但是他也在我所愛之中,這也是無私的表現。而「兼相愛」則不可能有這樣的意味。

所以,「兼愛」的含義,我還是認同丁為祥的觀點:完全無我的、博大無私的兼愛世人。 這也符合墨子的知音孟子對他的評價:「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同樣也切中孟子對他的批評:「墨氏兼愛,是無父也。」因為只有無私,才能無父。

這樣一來,一切就很清晰了,「兼相愛,交相利」只是「兼愛」的落實方法或者實際應用,甚至是他為了安慰那些被他鼓勵去兼愛他人的人所提出的價值補償,就像基督教對信徒說死後會上天堂一樣。因為墨子清楚的知道,要讓當時的人想聖王一樣完全無我的兼愛世人,太難,太難,在當時人們心中,關乎現實生存的「利」比虛無縹緲的「義」要重要太多,為此,墨子提出「兼相愛,交相利」。他告訴世人:「夫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 這樣,我去兼愛他人,不僅有上天鬼神的指示,道德的鼓勵,而且還有了現實的利處——我愛別人,別人也愛我。也基於此,墨子提出了「兼愛」的價值判斷標準和踐行準則——「利」。

「利」這個概念,雖然沒有在墨家的十條要義之中,但是,每一條要義的展開,都離不開它的存在,很多要義的論證開展都是以「利」為標準的。因此前文胡適所說的也不無道理。這裡,我把「利」理解為「兼愛」思想的一個重要外延。當然,要明確一點,墨子所說的「利」和儒家所說的「利」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儒家的「利」多以自私自利出現,比如「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而墨家的「利」是一種利他主義,墨家強調:「兼而愛之,從而利之」。 要利他人而不是自己,這是必須指明的。

正是因為有了「利」這個概念,「兼愛」才有了實行了準則,在墨家哪裡,「兼愛」和「利」是永遠不可分割的,「兼愛」的表現就是「利他」。而一切不利他人的事情就不是「兼愛」,哪怕你是出於自利而沒有利他,都不叫兼愛。正是基於此,儒家和墨家對「愛」的根本差異就演示出來了,「仁愛」本質是自愛,其實是利己,因為他的一切愛都是從自身出發的,以己度人,所謂「己欲立而利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邏輯上是因為我愛自己,所以我愛我的同類,「自愛」是根本目的,而「愛人」則是外帶的結果。「兼愛」則與之相反,「愛人」是根本目的,「愛己」則是因為「人」中包含「己」,所以我也愛己,所謂:「愛人不外己,己在所愛中。己在所愛,愛加於己。倫列之愛己,愛人也。」所以在我看來,正是應為「愛」的根本目的不同,導致了儒墨之愛的差別,而平等,周延的問題只不過是其表現而已。

這樣,我們就明白,墨子「兼愛」的本意是完全無我的、博大無私的、不分等差的兼愛世人。然後,墨子為了讓「兼愛」具有現實意義,並且可行,他又提出了「兼相愛」,以滿足世人的現實需求,同時又提出」利」這個概念,作為「兼愛」的實行準則和判斷標準。然後以此為核心,展開他的整個思想。

其實 ,當我們完全明白什麼是兼愛,為什麼要「兼愛」,以及怎麼樣去「兼愛」的時候,你就會發現,在墨子的邏輯當中,不是「無父」,是對所有人都應該像對父親一樣去愛!而相較於儒家,或者孟子所言的,推己及人之仁愛, 這無疑 高大的太多了,太多了,以至於多到不現實,不合理,多到超出人性本身的局限了!

其實,楊朱無君,墨子無父,在儒家孟子看來 都是一回事, 因為君父本身都是一體的。孟子罵他們禽獸,可是禽獸恰恰也是有君有父啊!!!孟子的話 ,我們既可以看作是儒家為了自己貴族的統治階級的地位所做的 比較不合理的辯護, 但是 ,又未嘗不是他們在認真思考人性之後做的最合適人類社會生存,繁衍與發展的判斷呢!!

宋朝張橫渠提出「民胞物與」思想, 程頤弟子楊時認為其有混於墨家兼愛之嫌,程頤復書作答,史稱《答楊時論西銘書》:」《西銘》明理一而分疏,墨氏則二本而無分,分疏之弊,私聖而失仁,無分之罪,兼愛而無義:分立而推理一,以止私聖之流,仁之方也:無別而述兼愛,至於無父之極,義之賊也「

別的不說, 世間有幾人能愛別人的父親比愛自己的父親更深?有幾人能愛別人的國家比愛自己的國家更深?

所以,與其說儒家自私,倒不如說儒家讓你分個輕重緩急罷了!!!!!至於「無父」,則是無稽之談了!孟子相比也是扯淡!


試答一下。

儒家強調的「父」不是血緣和養育意義上的父,而是一種等級秩序中尊貴的一方。在儒家學說看來,等級秩序是社會穩定、國家運行的前提和結果。

因此,墨子兼愛,是無父也。這句話不是人身攻擊,不是在罵墨子和他的信徒們都是王八蛋,不把自己的爹當爹,而是認為他們的兼愛破壞了社會等級秩序,導致社會等級中「父」這一等級不復存在,從而整個社會的等級制度瓦解了,社會倫理道德敗壞了,那自然是率獸食人,使人無異於禽獸,社會也就失去了秩序。

至於儒家那種嚴守等級制度就能天下太平的邏輯犯了倒果為因的邏輯錯誤,就是另一回事了。


你覺得兼愛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有啥區別?愛是關照情是執念,一個兼愛平生的人也可能對某一個人特別放不下,可能是父母妻子兒女朋友師長。兼愛,是提倡人與人的互相關照,愛人如己。


你不能否人有些人確實無父,是畜生


是的


工人沒有祖國,連祖都沒有,哪來的父?


推薦閱讀:

為什麼墨家會沒落?

TAG:哲學 | 儒家 | 墨家 | 孟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