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開源硬體的優勢在哪裡?

目前類似於arduino,樹莓派等開源硬體應用廣泛,它們相對於arm單片機開發上手容易,但我一直疑惑的是做產品能用開源的硬體么?開源的硬體會有穩定性的問題嗎?開源硬體有什麼實際中使用的優勢嗎?


瀉藥,小批量試產(一兩位數的量),使用開源硬體產品可以加快開發周期和避免某些硬體上的技術問題。但在大批量量產的時候(以千或者萬為單位),成本是很大的制約,因為你量再大,開源硬體也很難拿到什麼更低的批發價。但如果是自己設計硬體,為了大批量生產而設計硬體,可以在晶元採購方面壓得很低的價格(單價$200的晶元,如果你有幾萬的訂單,你可以拿到¥200的價格)。

吐槽:

你所謂的廣泛,是相對於只會用開源硬體產品的初學者來說的。

比如arduino,是的,網上很多人都覺得它很流行。但從全球的電子市場來說,尤其是晶元的出貨量來說(出貨量就代表著主控晶元的使用情況),arduino根本不值一提。

arduino的主控晶元主要是Atmel的AVR系列晶元(有些型號是Atmel的ARM晶元,最近也看見ST的STM32系列ARM)。AVR晶元對初學者來說是比較友好的,開發嵌入式軟體所支持的IDE比較多,Atmel前些年為了在中國推廣,還把當時所有的AVR晶元的DATASHEET都翻譯成了中文,最最重要的是:AVR系列晶元支持並口和串口ISP,初學者尤其是口袋裡沒幾個錢的窮學生,自己花幾塊錢買個洞洞板就能自己做一個下載線。比起其他那些動輒花好幾百買個專用模擬器/編程器的晶元(尤其是下面講到的排名靠前的廠家的晶元)要友好很多。

但是,學電子學硬體的同學們覺得周圍那麼多人用AVR,AVR是不是很流行啊?不是的,在本世紀這十幾年時間裡,ATMEL的8位MCU出貨量,AVR和ATMEL的51單片機加起來,全球才五六位左右,進不了前三,唯有2010年因為排名前四和前二的NEC和瑞薩合併了,ATMEL才有幸進入全球8位MCU銷量排行榜的第三名。最後在今年年初,Atmel被排行第一的死對手Microchip全資收購……

那看看全球8位MCU銷量第一都是什麼:

Microchip的PIC系列(注意不是PLC),在上世紀末和本世紀初,提到工業級MCU,多數電工先想到的就是PIC單片機,廣泛應用於各種工業級擴展工業機測控場合,以穩定性著稱(工業級產品就是要求穩定)。但對於初學者來說,就不是不太友好了,晶元程序必須用他們自己的IDE(用彙編編譯器免費,C編譯器收費,造就了當時很多電工寫RISC指令集彙編程序的能力)。下載程序必須用他們專用的編程器(好像三四百吧,現在便宜一點點),要想在線debug,調試器/模擬器最低九百元起步,好的要三四千(人民幣)。

還要說一個:

NEC,在和瑞薩合併前,專註只做大客戶,普通初學者在網上根本找不到他們廠生產的晶元的datasheet,開發工具就更不要想,IDE是專門設計的,你想用要花錢買,編程器模擬器也是要花錢買的——但是如果你所在的企業是他們的大客戶,他們會免費送你們幾套軟體和開發工具。

說白了,初學者心目中流行的開源硬體所用的主控晶元,都是不做批量只做零售的廠家賣的。

==========我一般習慣在後面做補充===============

也是回複評論里有人問「現在51還有市場么」這個問題,可以看到傳送門:32位MCU是絕對主流?其中有一句:

比如一輛智能汽車中8位MCU需要60-70顆。

不是51這麼有市場,而是8位MCU還有很大的市場(當然了51的市場份額也不小,不然也不會有那麼多增強型51,畢竟英特爾在上世紀就停產8051了,現在都是其他廠家在生產51)。8位MCU不僅僅只有51單片機,HCS08、PIC、AVR……它們都不是51單片機,但它們都是8位的單片機。


硬體開發的過程中很有可能是要花真金白銀去填坑的啊!能上量的開源硬體,至少坑都填的差不多了,還想咋樣!


研發過程遇到問題可以有很多解答啊,也很容易找到解決方案。


推薦閱讀:

我想問一下,計算機專業 特別是嵌入式方向以後的發展前景好嗎?(如果是相對於自動化專業呢?),
一個合格的嵌入式軟體開發工程師要掌握哪些知識?
為什麼晶元同一組的引腳不在同一側,而是四側都有?
做32位/64位跨版本編程,有什麼需要注意的么?

TAG:嵌入式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