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中國人已經難以寫出像古代詩詞一樣美的詩詞算不算一種文化流失(或是不是一種遺憾)?


這個答案配合 @yilin wang 的答案讀。他的答案裡面有很多地方比較武斷,我糾偏一下。

· 新詩對古典的化用

新詩或者說白話詩本身是「文學革命」的產物。在當時的歷史語境下這種文學變革有很強的目的性。一反之前文學的典雅氣和貴族氣,以白話文為載體創造全新的文學體式,新詩和舊詩之間的斷裂確實比較大。但並不如yilin wang所說新詩和舊詩之間的分別在於完全不用韻律和舊的意象。破舊立新,這個詞簡單理解是去其糟粕取其精華,而不是說直接把兩者完全對立起來。自由體也只是新詩中的一種。舉幾個例子:

絕句

仍然/等待著/東風‖吹送/下暮潮    

陌生的/門前/幾次‖停駐過/蘭橈 

江南/一夜的/春雨‖,烏桕/千萬樹   

你家是/對著/秦淮‖第幾座/長橋 

吳興華

吳興華是近年新詩研究挖掘出來的一位詩人,他的寫作一直在試著為現代詩找到新的形式。這首絕句改寫了明朝林章的《渡江詞》,能看得出來這首詩在試著通過音頓和韻腳形成新的格式。和林章的原作相比在體式上相對自由。這首詩和原作相比,意象和修辭都很「舊」,就有點不成功。

掐花

我學一個摘花高處賭身輕

跑到桃花源岸攀手掐一瓣花兒,

於是我把它一口飲了。

我害怕將是一個仙人

大概就跳在水裡淹死了。

明月來吊我,

我喜歡我還是一個凡人,

此水不現屍首,

一天好月照澈一溪哀意。

廢名

同時代廢名創作的小詩從形式上來說是非常自由的,讀起來有古意,開頭一句「我學一個摘花高處賭身輕」就化用了清代吳梅村的「摘花高處賭身輕」,整首詩輕輕一跳就站在了枝頭。廢名自己說他小時候站在河邊看水流得很急,頭暈了,掉到水裡,擔心自己要死了,結果嗆了幾口水沒死掉。他非常喜歡佛經里說「海有五德,一澄凈,不受死屍...」人掉在水裡屍體變得臃腫不堪,讀起來就讓人覺得惆悵。佛經里說海水不留屍,看起來澄凈就更好。廢名是個很愛美的人,寫起詩來自然有境界。桃花源很美,終究不是凡人去處。這種美讓人心悸,他就跳在水裡死掉。這首詩就寫了人在塵世中不得解脫的寂寞。但即便在塵世中,對死也極講究,死要死得乾淨,終究不肯褻瀆自己。這種詩好看,很有古人的神韻。我覺得川端謝世的方式與之類似。這種氣質看起來和現代格格不入,到底是今人的做派。

利用古典意象寫出新意的,我再列兩首:

前世

要逃,就乾脆逃到蝴蝶的體內去

不必再咬著牙,打翻父母的陰謀和葯汁

不必等到血都吐盡了。

要為敵,就乾脆與整個人類為敵。

他嘩地一下脫掉了蘸墨的青袍

脫掉了一層皮

脫掉了內心朝飛暮倦的長亭短亭。

脫掉了雲和水

這情節確實令人震悚:他如此輕易地

又脫掉了自已的骨頭!

我無限眷戀的最後一幕是:他們縱身一躍

在枝頭等了億年的蝴蝶渾身一顫

暗叫道:來了!

這一夜明月低於屋檐

碧溪潮生兩岸

只有一句尚未忘記

她忍住百感交集的淚水

把左翅朝下壓了壓,往前一伸

說:梁兄,請了

請了——

陳先發

梁山伯與祝英台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他們每天

讀書猜迷,形影不離親同手足,

他沒料到她的裡面美如花燭,

也沒想過撫摸那太細膩的臉。

那對蝴蝶早存在了,並看他們

衣裳清潔,過一座小橋去郊遊。

她喏在後面逗他,揮了揮衣袖,

她感到他象圖畫,鑲在來世中。

她想告訴他一個寂寞的比喻,

卻感到自己被某種輕盈替換,

陌生的呢喃應合著千思萬緒。

這是蝴蝶騰空了自己的存在,

以便容納他倆最芬芳的夜晚:

他們深入彼此,震悚花的血脈。

張棗

這兩首詩都重寫了古典里《梁祝》的「蝴蝶」意象。前者的重點放在「逃」,詩就著重寫逃的力度,之後的幾個脫掉層次遞進。一個人要想成為蝴蝶,要褪掉自己的衣服、自己的皮肉乃至自己的骨頭。這種對變形「殘忍」的刻畫梁祝裡面是沒有的。後者重點在「輕」。詩人想說蝴蝶輕盈般的存在可以救人。梁祝故事的結尾不是悲劇,是詩。他們成為了蝴蝶,成為了美本身,才成為了更為純凈的存在。張棗的這首詩不僅借了古典意象,而且有自己的節奏。

現代詩在古典的基礎上要寫出新意,但是說實話,古今的人都是凡人,都要生老病死,都要看春花秋月,在這點上差別又不大。我記得知乎上有人問為什麼現在很多人喜歡看廢墟,我引了《蘭亭集序》的一段話:

夫人之相與, 俯仰一世, 或取諸懷抱, 悟言一室之內; 或因寄所託, 放浪形骸之外。 雖趣舍萬殊, 靜躁不同, 當其欣於所遇, 暫得於己, 快然自足, 不知老之將至; 及其所之既倦, 情隨事遷, 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 俯仰之間, 已為陳跡, 猶不能不以之興懷, 況修短隨化, 終期於盡! 古人云: 「死生亦大矣。」 豈不痛哉!

陳跡自然古今不同,面對廢墟的悵然又古今同理。「 後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新的會變成舊的,現在會變成過去。寫詩的人終究是人,要在微末間留點痕迹,很多文章的落腳點在這裡,這也是為什麼說古今有心意相通的地方。「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

「新」和「舊」是審美範式上的差別,但不是說有了一個就不能要另一個。很多詩人都強調古典傳統和外來詩歌傳統並重。古典是現代詩寫作的重要資源。而對那些堅持現代沒有古典美的朋友,簡單說,古人有古人的體式,今人要找今人的器皿。新詩的「散文化」乃至散文詩的出現是因為現代人需要新的文體來裝感情的酒。質疑這個方向的努力可以看看魯迅先生的《野草》。《野草》的形式是散文詩。可以說現代詩不是古詩,但是我們現在談論的「詩」的含義很大程度上已經被外來的文化改變了,單純糾結你爛還是我爛沒什麼必要。我之前看到 @吳季玄 的說法,這種東西還是看寫。如果比爛的話,兩邊一樣沒下限,大多數的寫作者在以後也會被遺忘,時間這種東西不會給人情面。怎麼能寫好才是問題,什麼沒了不是問題,甚或是一種偽問題。喜歡唐風、喜歡民國風,但唐朝和民國你都回不去,就這麼簡單。

本來想再寫下海子,但感覺太長了。說海子超過李白這種話不太可靠,海子寫作只用了7年,他的很多成名作都集中在88~89年,他寫的量很大,但是發揮不穩定,有很多作品很破碎。他的作品裡面,知名的幾首比如《九月》、《阿爾的太陽》、《亞洲銅》等等完成度很高,長詩和詩劇的創作很多人不認同,趕超李白我的看法是有點困難。海子是好詩人,而且他的詩才天賦的成分很大。春暖花開其實是成語,海子創新的地方在於把這句話寫得不俗。

我很確定大國師沒啥文學審美。空話誰都會講,拿點乾貨好伐?

說完了。


遺憾不在於文化流失,在於新生代缺乏必要的美學教育。你沒有接受過閱讀訓練,你分不清什麼是好什麼是壞。現代的你不知道「象徵主義」,「達達主義」,「野獸派」,「立體派」他們的文學特徵。往古代的你不知道「巴洛克文學」,「清教徒文學」,「古典主義」他們的流行國家。往中國的你不知道詩里的「古體詩」,「新體詩」,「近體詩」的區別聯繫。也不知道「西昆體」,「台閣體」,「江西派」的詩法特點。遑論詞里的從宋的「姜周辛吳」到清的「浙西派」,「常州派」,「陽羨派」。跟你說「楊鐵崖」你不知道是什麼風格。你說現代中國寫不出優美的詩歌,那麼古代的優美詩歌你又知道多少呢?

----------

剛剛看到@傻萌萌在這個問題下的答案中指出了我這個答案里幾個顯而易見的錯誤,表示感謝。也與給我這幾十個贊的朋友講一下「立體派」,「野獸派」,「達達主義」。我在這裡只是湊名詞用的。至於反映了什麼,見仁見智。

答案我就不改了,呼應我的第一句「新生代缺乏必要的閱讀訓練。」


顯然衣領王分不清古典文學和古典主義小說。

~~~~~~~~~~~~~~~~~~~~~~~~~~~~

衣領王 @yilin wang 可真是大言不慚啊,張張口就說什麼英國古典文學比中國古典文學要強上百倍。要知道英國古典文學的第一個高潮要直到是十七世紀莎士比亞時期才能到來,而雪萊濟慈登第二高潮要直到十九世紀,同時期對比一下,在古代文學方面,直到十八世紀以前,歐美文學和中國文學相比仍然是弗如遠甚的(不過在近現代文學史上,我們又弗如遠甚了)。

至於張口就說出海子比李白強一百倍,文化上的東西沒法論證這種話,只能說明你對文學一無所知,回去看兩本文學史再過來狺狺狂吠吧。

順便再說下衣領王抨擊的格律問題,十四行詩可就是一種格律要求極嚴格的詩歌體制。另外,為什麼詩歌會要求平仄韻律,因為音韻啊,平仄韻律工整的詩詞,是自然而然地具有一種音韻美得,這不僅僅體現在古詩中,還體現在外國詩歌和近代詩歌中,各舉一例吧

比如我學會的第一句英文詩歌就是老媽小時候教我背的莎士比亞的一首十四行詩,頭兩句是這樣的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e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諸君不妨試著讀一下,是不是有種音韻之美在唇齒間環繞。

至於現代詩歌,當然是聞一多的詩歌,比如最著名的《死水》。

----------------------------------------------更新於4月20日-----------------------------------------------

你說古詩詞優美,我冒昧地問一句,除了教科書上的李杜蘇辛,你還知道幾位詩家詞人?
從某種意義上,對於大部分對於詩詞沒有深入了解的人來說,古詩詞存在的時間短得驚人,不要說現代了,大部分人能說出幾位明清的詩人?他們的作品又有幾個人知道?毫不誇張的說,唐後無詩,宋後無詞,並不是真的沒有詩詞了,而是這些詩詞已經不再能夠為現代人輕易接觸了。

話又說回來了,古體(指非現代流行的古風,並非與近體詩相對的那個)的詩詞現在是否還存在呢?題主啊,互聯網時代啊,這種隨手百度就能得出答案的事情你居然還鬧不明白,我實在是無力吐槽了。至於為什麼對於普通的群眾來說古體詩詞不為人所知呢?一方面是確實沒有什麼出類拔萃之作(這裡說的是從比較嚴肅的文學角度來看,要是單單說什麼格律嚴整,意境優美之類的佳作,恐怕是車載斗量),另一方面是一種小眾文化封閉性較強,為什麼是小眾文化呢,因為一首正經的詩詞的創作是需要一定的功底的,拋開韻律這種最起碼的東西不說,你一篇詩詞寫下來連個用典都沒有你自己臉上都掛不住吧,這種東西就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獲得的了,與此同時呢,還有一點要注意,就是詩詞在經歷了草創之後的鼎盛期之後,給後來者在創新上留下了很大的障礙,使得詩詞創作和欣賞的門檻越來越高,隨便一個受過中學教育的人都能欣賞李杜蘇辛,但是大部分受過大學教育的人恐怕無法欣賞史達祖吳文英,不說欣賞了,理解恐怕都夠嗆。

總而言之呢,藝術,或者說高雅藝術從來都是一小部分的人的事,不要說什麼古典的詩詞了,就說現代的小說戲劇吧,《尤利西斯》看過嗎,《等待戈多》看過嗎,《荒原》看過嗎?這都是上個世紀的老古董了,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恐怕和無字天書也差不多,說句不好聽的,你要是不是什麼富二代公子哥,或者準備皓首窮經投身於藝術事業,古風歌曲和好萊塢大片的藝術水準也就夠了,操那份閑心幹嘛。


放一段朱光潛先生在談美中寫的一段話:

簡潔的可看這一句:有些人因此替詩危懼,以為關於風花雪月、愛情、階級意識等等的話或都已被人說完,將有被人說完的一日,那一日恐怕就是詩的末日了。抱這種顧慮的人們根本沒有了解詩究竟是什麼一回事。詩的疆土是開發不盡的

這是這一整段:

藝術和欣賞藝術的趣味都與濫調是死對頭。但是每件東西都容易變成濫調,因為每件東西和你熟悉之後,都容易在你的心理上養成習慣反應。像一切其他藝術一樣,詩要說的話都必定是新鮮的。但是世間哪裡有許多新鮮話可說?有些人因此替詩危懼,以為關於風花雪月、愛情、階級意識等等的話或都已被人說完,將有被人說完的一日,那一日恐怕就是詩的末日了。抱這種顧慮的人們根本沒有了解詩究竟是什麼一回事。詩的疆土是開發不盡的,因為宇宙生命時時刻刻在變動進展中,這種變動進展的過程中每一時每一境都是個別的,新鮮的,有趣的。所謂「詩」並無深文奧義,它只是在人生世相中見出某一點特別新鮮有趣而把它描繪出來。這句話中「見」字最吃緊。特別新鮮有趣的東西本來在那裡,我們不容易「見」著,因為我們的習慣蒙蔽住我們的眼睛。我們如果沉溺於風花雪月,也就見不著階級意識中的詩;我們如果沉溺於油鹽柴米,也就見不著風花雪月中的詩。誰沒有看見過在田裡收穫的農夫農婦?但是誰——除非是米勒(Millet),陶淵明、華茲華斯(Wordsworth)——在這中間見著新鮮有趣的詩?詩人的本領就在見出常人之以不能見,讀詩的用處也就在隨著詩人所指點的方向,見出我們所不能見;這就是說,覺得我們所素認為平凡的實在新鮮有趣。我們本來不覺得鄉村生活中有詩,從讀過陶淵明、華茲華斯諸人的作品之後,便覺得它有詩;我們本來不覺得城市生活和工商業文化之中有詩,從讀過美國近代小說和俄國現代詩之後,便覺得它也有詩。莎士比亞教我們會在罪孽災禍中見出莊嚴偉大,倫勃朗(Rambrandt)和羅丹(Rodin)教我們會在醜陋中見出新奇。詩人和藝術家的眼睛是點鐵成金的眼睛。生命生生不息,他們的發見也生生不息。如果生命有末日,詩總會有末日。到了生命的末日,我們自無容顧慮到詩是否還存在。但是有生命而無詩的人雖未到詩的末日,實在是早已到生命的末日了,那真是一件最可悲哀的事。「哀莫大於心死」,所謂「心死」就是對於人生世相失去解悟和留戀,就是對於詩無興趣。讀詩的功用不僅在消愁遣悶,不僅是替有閑階級添一件奢侈;它在使人到處都可以覺到人生世相新鮮有趣,到處可以吸收維持生命和推展生命的活力。

詩是培養趣味的最好的媒介,能欣賞詩的人們不但對於其他種種文學可有真確的了解,而且也決不會覺得人生是一件乾枯的東西。


大致說一下。

1.當代完全可以寫出像古代那麼美的舊體詩詞。

2.所謂"像古代"的舊體詩詞其實是一種仿古,水平再高,也只是假古董。

3.舊體詩是一個瓶子,無論什麼都可以往裡裝。尤其是古體,絕對不存在表現力弱的問題。

4.因為圈子太小而封閉,當代舊體詩的現狀不被外人了解。

5.當然了大眾欣賞水平有限,把當代足以留名文學史的舊詩拿出來,絕大部分人也欣賞不來。

6.嚷嚷舊體詩死了的,不勞您瞎操心。

7.跨領域強答最要命。


若現代中國人寫得像古代詩詞一樣的美,那才是一種遺憾。


我覺得,問題不在流失,而是你欣賞不了。


你們這樣不行啊,我慕yilinwang之名來觀賞他答案的,沒想到你們把他答案踩到最底下了。知乎瞬間少了很多歡笑。

————————分割線————————

正經答幾句以免答案被摺疊:

1、現在寫古體詩的人也有很多水平不低的,上面已經有答案提到了。但今人擬古再像也沒什麼意義,因為並不能用此開創一個新的領域,只是比較好的工匠而已。再說寫這些的人一般目的都是自娛,跟孫連城喜歡天文學差不多,業餘愛好。這個沒注意上面有沒人提到,應該也有吧。

2、上面沒有提到的:這個問題背後有一種思維可能是讓改革或嗡嗡嗡背鍋,不過我認為背不起。理由很簡單,我學古體詩多年後發現,其中的微妙之處幾乎都記在書里了,很少有輪扁斫輪式除了手把手教無法傳達的秘奧。只要書在,可以任何時間重建。有沒有斷代,都不是改革或嗡嗡嗡能製造的。

這更牽扯到保守主義的一個大缺陷。保守主義裡面的一個重要論點是:有很多甚至是大部分經驗和奧妙,除非手把手教否則無法傳達。因此有了學徒制和世襲制。但經驗主義社會總會發展到一個程度,此時任何微妙之處都被書本記錄下來,這樣世襲制就被破壞了。

以這個規繩來看法律界,那就更有趣。(法律界還處於這個鬥爭的前沿地帶)


題主有沒有思考過為何會是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各有自己發展鼎盛的時代。

詩詞都是有一定格式的,要在一定格式下進行創作,而且還要很有文采,難度不小。

在這種情況下,近水樓台先登月,誰先進行創作,優勢那是大大的。

好比一個行業,先進入者的那是一片藍海,後期隨著進入者越來越多,競爭加劇,藍海都會變成紅海。

詩詞創作跟創業也是一樣的。

絕句律詩之類的在經過唐代後,好的句子、好的辭藻基本都用被唐代大詩人用完了。

在絕句律詩等格式的限制下,這讓宋人還怎麼創作。

搜腸刮肚整出一句,查重系統一查,不好意思,前人已經寫過了。宋人也很鬱悶。

所以,宋代另闢蹊徑,換個行業再創業。

在詞的格式下創作就不一樣了,這又是一片藍海。

然後,經過宋代再把藍海變紅海。

最後,到了現代,留給現代人的詩詞創作的空間就更小了。

但是

現代人可以創作新體詩、小說,能夠創作相聲、小品、電影、電視等新的文化形式。

所以,這不能算作文化的流失,應該是文化的演進。


其實沒有任何一個民族能像漢族這樣寫出這麼「復古」的東西

在文學的還原性上漢族反而是世界第一

因為我們是被迫現代化,而他們卻是主動現代化,對傳統的演變與革命更加徹底


現在還是有人能寫的,只是很少有人願意去拿這個時間去做。快餐時代,寫詩不如寫雞湯文來錢快,這是文學的痼疾,無葯可醫。

附兩首最近填的,拋磚引玉:

蝶戀花

長門欲傾章台暮,誰取斜陽,復照當年路。

曾托秋風箋尺素,夜夜中宵立風露。

點檢流雲不知數,玉笛寥落,佳人倚顰蹙。

韶華既然留不住,何不與君歸一處?

相見歡

猶記中庭相見,

正當年。

一時春桃滿園柳堆煙。

雲如絮,分夜雨,悄無言。

哪邊倚窗輕嘆,

五更天。


如今,古典只是一種鄉愁。

特別是詩詞,如果不走聶紺弩的路子。只能是為藝術而藝術。古典詩詞里頻繁出沒的字詞與風物,那一個與此處的生活不是風馬牛。

我們都擠在城裡,裝作有文化的樣子。甚至教小孩時,都是一些我們不懂不相信的東西。

一年回去兩次。一次表演祭祀,一次表演團聚。

其實都是壯膽。因為我們從來沒有如此的虛無過。


謝邀。

文化的流失很正常,因為文化的傳播終究是要依附於某種文化行為上。比如宋詞的傳播其實就是依靠那些「胡夷里巷之曲」,因為這些詞可以唱出來,所以在廟堂高閣,或是青樓酒肆才有很多讀書人填詞,伶人傳唱。

所以現代這種狀況算不算一種文化流失?當然算啊。但宋詞流行唐詩流失,元曲流行宋詞流失,都是這麼過來的嘛。

當代和古代比較大的差異在於文字,清代小說筆記流行,但清人寫詩寫詞寫曲也沒什麼大問題,我們現在則有些困難,原因主要在於文字上。

但詩詞戲曲都只是一種文體而已,就像是裝文化的那個容器。拿玉碗是裝,拿笸籮也是裝,無非是咱現在的白話文相對於文言文來說有些乏韻,類似於拿塑料袋裝東西,實用,但不如玉碗那麼上檔次,可重要的是裡面的東西,一塑料袋金子和一玉碗的銅,你要哪個?

所以我認同題主的觀點,但也要說,沒必要太杞人憂天。喜歡古詩詞就多讀多背多創作,不必在乎他人是蹦迪還是k歌。

畢竟現在喊口號的多,作實事的少。


事實上有大量的詩詞愛好者在堅持寫詩,其中不缺少優秀者,只是對於很多人來講,沒怎麼關注而已。再者,古代讀書人差不多就只有文科生,只考文學。現在的科目太多了,我就是一個體育生,指望寫出好詩詞嗎?


有個看不起中國古代詩歌的,還把詩歌和物理學放一起,瞧不起古代詩歌,順便瞧不起牛頓定律,這是有多麼無知和狂妄的人才能說出這樣的話啊!

詩歌不論,我是個工科生,才疏學淺,談談物理學吧,一般來說,只要學過高數,大學物理(門檻很低了),就會對物理學發展的來龍去脈有個大體的了解。牛頓,發明了微積分,發現三大定律,改造瞭望遠鏡等等。

了解一點物理學發展史就會知道,牛頓,是第一個將科學理論、數學、實驗完美結合起來的科學家。

超越牛頓,就是個笑話,他把檯子搭好了,你踩上去就行了,你站在他的肩膀上,比他看的更遠,更高,那是正常的。

微積分,力學,光學,天文學,這都是牛頓建立起來或者大力推動的。

那個說,搞物理的,一直在搞牛頓定律,說牛頓定律不可超越。我嚴重懷疑此人沒有上過大學。

首先這句話就有嚴重的問題,搞物理的,一直在搞牛頓定律。搞物理的,你是在搞笑嗎?高中畢業沒,物理學有那麼多分支,搞哪個方向呢?聲學光學力學電學熱學等,任何一個領域都能分出無數方向來,高能物理凝聚態物理天體物理固體物理晶體物理等好多。你說的是哪個呢?

一直在搞牛頓定律,你是在搞笑呢?什麼叫搞牛頓定律?牛頓定律已經是被證實了,大家都公認了,我們需要做的是應用這個工具,發現新的東西,什麼叫搞牛頓定律呢?或者說你以為搞科研跟發帖一樣,哎呀牛頓發了個「牛頓定律」帖子,大家就知道天天轉載不思進取,看我來超越他。

牛頓定律是個客觀規律,是對自然對宇宙的本質認識,給後人的作用,可以當做一個認識自然的工具。搞牛頓定律,怎麼搞,我真的想知道。

如果說,搞牛頓定律,就是用它來解決問題。

那麼,看來高中物理不及格,教科書上說過,牛頓定律適用於宏觀低速,你是不是以為牛頓定律都沒人用了,過時了是吧。機械,製造,航空,航天,難道用不上了嗎?

有能力的科學家,我從沒見過口出狂言的,因為嚴謹是科學的基本態度,放嘴炮,那不是搞科研的。

真正搞科研的,對於這種先賢,是抱著崇敬的態度。我所接觸過的學術大牛,無論是綜述報告,還是某學科概論,一說起前人的工作,無不是抱著感激與佩服的態度。

因為,只有真正做科研,去探索未知的東西,才知道有多麼困難。

崇敬別人,尊重別人,不代表你就不能獨立思考,尊重前人的成果是一種態度,不僅是對別人,更是對自己。

越是有本事的人,越是謙遜。牛頓說,真理就像大海一樣,但在我自己看來,我不過就象是一個在海邊玩耍的小孩,不時發現比尋常更為光滑的一塊卵石或比尋常更為美麗的一片貝殼,而對於展現在我面前的浩瀚的真理的海洋,卻全然沒有發現。

只有那種沒有什麼本事的人,一桶水不響,半桶水咣當,才會通過貶低名人或者大家認可的事物,來吸引眼球,抬高自己。


文體變革是有很多種原因的,也許我說的片面了,可是我不準備改(傲嬌臉),所以諸位移步評論區精選評論 @拂鏡先生

另:謝謝大家的贊同和感謝啦

———————————我是分割線————————

以下原答案。

並不是啊。大漢發現《詩三百》《楚辭》等等無法超越,因此開始寫賦;大唐覺得漢賦寫得太出彩了,於是開始寫詩;宋朝人發現唐人寫詩已達巔峰,所以創作長短句;元朝人覺得宋人把長短句寫得無可寫,故而轉攻戲曲;明清人一看,我擦,你們把能寫的都寫了,行,老子寫長的,寫小說!賦詩詞曲小說被冠以為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這些各個體裁文章的巔峰時期,現代人有新的文體新的韻律新的格局,何必一定要和古人比呢。


不是不能而是社會環境發生了巨變。

別的不說,就一條,恢復科舉制度,高考就寫詩詞歌賦,看能不能恢復唐詩宋詞之盛象。


我覺得是挺遺憾的,也算文化流失吧。

唐詩宋詞代表了中國古典詩歌的最高峰,其影響是跨時代和地區的。我經常幻想自己能夠生活在那樣詩歌錦繡的時代,去感受那些風流人物的才氣。

但是現在已經沒有舊體詩生存的土壤。現代人寫的舊體詩無論如何也跳不出唐詩宋詞的五指山,無論意象還是格調。所以,現代出不了李白杜甫蘇軾這樣的大家了。他們已經把舊體詩寫絕了。

從這一角度而言,又沒什麼遺憾的。因為詩歌必須要變,從先秦到魏晉到唐宋,詩歌一直都在變化,不變就會死掉。現代人的生活方式早就發生了變化,人們關注的問題與古時候不同,現代漢語的語法辭彙與古漢語也有天壤之別。所以非要以舊體詩來表達當下,那只是個人愛好成不了氣候。時代車輪向前,沒有辦法回頭的。

所以,雖然我無比欣賞唐詩宋詞里那些迷人的意象,為那些流淌的詩意而感動。我也為時下流行的不少現代詩而可恥(什麼梨花體之類的),認為這些作品玷污了詩。但是,面對我們這個時代的複雜性,舊體詩是無力駕馭的。你該用什麼辭彙典故去描述大機器、高煙囪、航空母艦、宇宙飛船、高鐵、阿爾法go、互聯網呢?

遺憾雖遺憾,但是詩歌必須向前,詩人必須用當下的辭彙,去抵達自己的內心,觸摸時代的脈搏。


中午看到有人在說,現在寫詩詞的人至少還有一千萬的樣子。這個數字不太准,上萬應該是有的。

以下是幾個寫的可以的。

觀燕

藍衣

燕子看人不欲飛,人看燕子久忘歸。兩相跌入春風裡,草樹明花深四圍。

巫儺堂

偶然和尚

儺鼓鼕鼕近午天,苗歌楚舞盡堪憐。神巫已老成奇技,付與兒郎換酒錢。

船娘賣酒

龍帝天

一聲欸乃出清江。停向春風啟玉缸。千萬柳絲留不得。雪衣飛去鷺雙雙。

送人省親

龍帝天

想見君親白髮新。三年異地過青春。到家休帶蒼茫色。先借松江洗洛塵。

庚午早春雨中獨過南湖感己巳遺史

獨孤食肉獸

前事經年只謾嗟,春風疑尚隔天涯。誰知細雨桃花岸,新到野鳧三兩家。

清明

葉紅菱

猶記江南二月春,銀魚湖米雜香蒓。兒童偏愛清明雨,竟采堤頭柳色新。

有寄梅君兼索書法紙

作者:披雲

橫林遠望輕煙抹,暮雨敲窗過小樓。一夜汾濱春水漲,并州雙鯉入揚州。

岳陽樓(想像中的三月)

作者:雪泥萍蹤

一盤秀色好青螺,多少湖魚跳碧波。山似美人須正看,洞庭持鏡照湘娥。

三謝小謝惠我梅瓶有寄用山谷題也足軒韻

青弦

小謝愛梅吾愛竹,相談第一輕金玉。夜深始覺故人稀,洗耳何妨更洗足。昨日惠我貯寒瓶,插柳插櫻皆太俗。欲將此物置春山,又恐收盡江南綠。

題圖

李杜王孟古巨基

清溪舟去萬山斜,君往江南煙雨家。若愛武陵春日好,千金何惜買桃花。


其實現在古詩詞的愛好者還是有一些的,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52詩詞網看看。

古詩詞的式微和現在的教育制度還是有一定關係的。考試只考詩詞的意思,便少有人去主動了解他們的平仄和格律。雖然說詩詞這種陶冶情操的事情不該加入太多的功利,可是事實往往就是這樣啊,單單憑興趣一直走下去的人又能有多少呢?

唐時興詩,宋時好詞。難道宋代的時候就沒有了會寫詩的文人嗎?不,僅僅只是不被時代所需要了。

所以現在古詩詞的情況,和宋代的唐詩應該都可以用一句話來總結。

我們都很好,只是時間不湊巧。

附兩張自己的作品

這個是古詞

這個是現代詩


推薦閱讀:

古代有哪些比較小眾又意境很美的辭賦?
古人是否有形容男性之美的文章或詩詞賦?
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杜十娘除了香消玉殞,還有沒有別的選擇?結局非得如此嗎?
「白鶴堤上白鶴啼」可以對哪些下聯?
理工科跨考中文繫到底值不值得?

TAG:文化 | 文學 | 詩詞 | 中國古代文學 | 歷史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