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日本人不願意欠別人的人情?
為什麼日本人之間講究有恩必報,死也不願意欠別人的人情,社會上絕對不給別人添麻煩,下克上是一種潛規則嗎?這種日本社會的文化的根源是什麼?跟中國有關係嗎?
封建武家法的遺風而已。這和什麼禮,儒家的沒半點關係,是嚴刑峻法管理下的結果。我們中國經常看見為些小事吵架甚至扭打,這是中國先進的法律觀念導致的。如果定一條法律:吵架的,不管有理沒理,都拉出去斃了。那中國人也就會像日本人這樣,擔心給對方添麻煩。
你一定說,這麼荒唐的法律,怎麼執行得了呢?
且慢,在日本就是這麼執行下去了,執行了好幾百年。這叫「喧嘩兩成敗」。「喧嘩口論堅被停止訖、有違背族者、不謂理非、雙方可為斬罪、若於加擔人有者、本人同罪事」就是說:對於吵架的處理,可以不問曲直,雙方都砍頭。有加入吵架的,同罪,都砍。這個嚴苛殘酷的規定,就成了日本的習慣法,久而久之,大家都覺得天經地義。有那麼一次,在幕府將軍的宴會上,某藩主不知發了什麼神經,拔刀要砍一個官員。將軍大怒,把藩主處死,削藩。然後藩主的下屬認為:按」喧嘩兩成敗「的原則,被砍的官員也該殺。將軍對這個要求不予理睬,藩主的下屬就自己過去把官員砍了,然後被幕府處死。這叫」四十七浪士「。這個喧嘩兩成敗的原則,就是日本人交往時避免爭吵的根源。爭吵-在日本人的傳統里就是一種罪,還是一種可以殺頭的罪。至於什麼「有恩必報」,你想多了。這只是對不信任者的一種自保意識,不想產生過多的糾結造成日後的隱患而已。中國人一向是個比較「慈善」的民族,喜歡同情弱者,進而向弱者施恩,施恩者覺得做了功德,受恩者滿懷感激,雙方皆大歡喜。但是但日本人截然不同,日本人自己雖然可以同情弱者,但是絕不喜歡被當作弱者來被別人同情,如果他們被當作弱者,有可能,這個弱者是最劣根性的弱者,就是不會感恩的弱者,反而他們會恩將仇報,這種作法令人心寒,但要注意到,它並不是憎恨同情他的人,而是他無法自處於一個被人同情的弱者境地。所以陳游標這種人假如到了日本,估計會被人活活打死。
東野圭吾有一本書叫作《惡意》,很簡單也是一個典型的「恩將仇報」的故事,一個受到他人幫助的男人想方設法的害死了幫助他的人。而同樣是東野圭吾筆下的故事,《嫌疑犯X的獻身》裡面,一個男人幾乎什麼不為,用盡全力犧牲自己來幫助一對弱母女。前者讓人心寒,後者讓人心酸。但這兩個故事都有一個共同之處,在於「沒有原因」,看完之後都會令人感嘆「為什麼呀!」「為什麼要這樣做的!」。在《惡意》里「惡」是無端的,在《嫌疑犯》的「善」雖然有一定理由,但是也太過不同尋常,有時候偉大到一種程度,也會令人感到不合常理,但日本人就是喜歡走這樣的極端。最卑劣的人格與最偉大的人格,同時存在於日本人的兩面,而決定這兩種走向的,只有一個本質,那就是自己的位置,究竟是一個強者,還是一個弱者!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日本人的這種性格,我想最合適的應該是「倔強」吧!中國人都知道「人情債」這東西,中國人的人情關係往往你來我往,連綿不絕,雖然可能說中國人比較有人情味,但是不好的一面的是,當真情與假意很多時候混成一團往往產生虛偽,有時甚至發展成一團稀泥,糾纏不休讓人不得脫身的,又因為這種人情關係,使秩序與規範變成不可能。而日本人這一點恐怕也同中國人完全不同,日本人需要非常清晰的界定施恩與受恩的關係,而且這並不是一種輕易的事情,而是非常嚴肅的關係到個人尊嚴的事情。所以,日本與中國真是奇怪的關係,它就像兩個性格完全相同的人,行為方式所延伸出來的心理反應模式是完全相反的。從這個角度來看,很難用善與惡這評判。----------------------------------------突然發現自己光說現象沒說原因,下面補充幾點對於上述這種現象的產生的根源,我比較贊同魯思·本尼迪克特在《菊與刀》里提出的:日本的羞恥文化,不願受恩是因為接受不了作為弱者的恥辱。1、日本的那些一眼能看出來身體完全不行的老頭老太,絕對不會在上下班高峰的時間段去坐地鐵,這不僅給同車乘客添麻煩,還是對自己身體的不負責。非高峰時段,基本上都能有個座,這個也不存在讓不讓座的情況了
2、唉當年(06年左右)在東京山手線上,我和另一個朋友曾給兩位老奶奶(其實也就60歲左右)讓座。首先,其他的日本友人的確沒有讓座的意思,當時不是通勤高峰,車廂里很空(但是座位都已經坐滿了),兩位老奶奶上車之後就站在過道上,坐著的年輕人們也都很自然地各自干各自的事情,沒有人有讓座的意思,她們也並沒有希望別人讓座的舉動。我們就很自然地站起來請他們坐——兩位老奶奶非常詫異,大概是那種很吃驚,想拒絕,又不太好意思拒絕的樣子,類似於你早上走在高檔寫字樓的大廳里,左右都是西服革履的上班族,你的遠房嬸嬸忽然在旋轉玻璃門外拍門叫你,然後塞給你一隻家鄉打撈的巨大章魚,你不得不拎著它去上班那種感覺。3、即使是讓座,最常見到的模式也是「若無其事地走開」,主要針對自尊心又強體格相對又弱的老男人群體。被讓座的老男人如果察覺,往往會低聲說句不好意思或點頭致意,讓座的人也點頭回個禮,走得遠遠的。很少有過年青人和老頭之間有宏亮的「您坐您坐」「謝謝你啊!真是個好小夥子」的模式展開。4、日本老齡化非常嚴重,很多老人50多歲還上班,覺得自己不老,給他讓座,他會奇怪,還會生氣,認為別人覺得他老呢。反觀中國某些老頭老太太,真是令人汗顏。
他們同樣認為自殺是消除生前之恥的最好辦法,也是謝罪的唯一方法,同時世人也不再深究他的所作所為,也能保全自己的尊嚴。從而選擇切腹的方式規避「恥辱」。日本古代著名的《忠臣藏》的故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故事說的是地方大名淺野在負責指導儀式的幕府大名吉良的惡意構陷下,在主持國事儀式時穿上了完全相反的服裝而當場出醜,淺野受到了極大的侮辱,他當場刺傷吉良後剖腹自殺。淺野的四十七名武士忍受屈辱,歷盡千辛萬苦替他報仇,殺死吉良後四十七人全部自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的戰俘自殺率在世界上是最高的,在戰鬥中失敗或處於絕境時,日本士兵們選擇的不是投降而是剖腹自殺。他們覺得沒有能為天皇取勝是一個軍人的恥辱,要用死來謝罪,而「切腹」則是唯一的方法。
對上面的例子做進一步思考,「恥」往往與「恩」聯繫在一起,日軍士兵受到的教育和宣傳都將自己視為受到天皇的「皇恩」,對「皇恩」的報答只有勝利或戰死。投降明顯是異於報恩的選擇,不報恩意味著對天皇以及集體的背叛,這樣背叛形成了外人對自己的蔑視,從而成為產生「恥感」的外在力。而日本史上的切腹第一人,也是號稱要七生報國的武士楠木正成。所以有時候日本人所謂的有恩必報,大多也是來自於他們不願擔上失信者的恥辱之名,而不是出自對施恩者的萬分感激之心。由此造成的結果是,日本文化往往非常重視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在行動前揣測他人的評價,並且由此調整自己的言行。最終,他們樂於見到自己與集體的言行協調一致。某種程度上說,這是一種以他人評價體系為基礎的「自我迷失」。儒家文化雖然也十分重視與別人交往時的禮儀,但更加註重自己內心真實的感受,用坦誠的心去指導自己的言行,應對周圍的環境。孔子說所的「思無邪」,以及「吾道一以貫之」中的道,大約都可以如此理解。其結果是,雖然自己的言行與別人相異,但因為自己的坦誠,或者說問心無愧,使得自己能夠自如的應對變化複雜的環境。很多中國人也是!別覺得人情好還,最難的就是人情!什麼結婚份子錢那個其實都不叫人情!那樣的人情其實就是錢情。人情是別人幫了你一次,你回頭不雙倍奉還都不好意思見人家的感覺!
我不願意欠人情的原因是害怕自己沒有能力回報啊。也是怕別人用人情來讓我辦我內心抵觸的事情
因為希望別人也別來麻煩自己
我不給別人添麻煩的隱層含義是:你有困難你也別來找我。人情似紙張張薄,步步如棋局局新。人情,真的是很麻煩的一件事,還是少碰比較好。
仁愛兄弟=四海共生vs弱肉強食=價值利用
地大物博=共有自由vs狹小密集=利己苛微
關懷=協作vs價值=自生我也不願欠別人人情。我是中國人。
誰欠別人人情都會心裡很不舒服吧,其實就是一種謙卑的文化習慣,不願意麻煩別人,這我作為一個中國人都很好理解吧,只不過身邊太多人覺得欠別人人情好像無所謂,理所應當,他們太自私了,太自負了,這才是不正常的吧。
最近在看一本書叫菊與刀,裡面正好有對這個現象的分析,在日本稱為義理。我回去溫習一下再來答。………………嘿嘿嘿………………啦啦啦………………他們不是怕欠別人什麼人情,從根本上來說,他們在保全自己的社會評價和地位,簡單來說就叫做義理。跟中國的忠、孝很類似但又明顯不同,他們的義理包含從報答舊恩到復仇。總之很難解釋。義理在日語辭海中的釋義是 正道,人應遵循之道,為免遭世人非議做不願意做的事情。跟我們的欠人情很類似,但後果很嚴重。從這個解釋可以看到,在義理的領域中,負恩者的難處是無以復加的。書上說義理有兩類,一類是「社會的義理」,即向同夥人報恩的義務;另一類即「對名譽的義理」,即保持名譽不受任何玷污的責任。而題主所說的現象就是來自於第二種義理。義理的準則是必須回報,這是嚴格的規定,不是一種似有似無的道德準則。一個人迫於義理,甚至可以無視正義,它不會要求一個人應當真心的主動對人寬容,人們對義理的報答充滿了內心的不快。人們之所以履行義理是因為如果不這麼做,世人就會說他不懂義理,就會在人前蒙受羞辱,這種譴責是令人可怕的。而且日本人把不能報答義理的人視為破產。義理在報答的思想上和義務完全不同,前者的報答是有止境的,但會因為回報時間的拖長而償付加重。因此為了免遭世人非議,必須在義理上有所回報。只要可能,人們都記錄相互之間的來往,把義理的交換都仔細記錄下來,以備日後回報。或者乾脆說,這是構成日本人自尊心的一部分。…………………………分割就分割………………………………以上內容大多總結自《菊與刀》,如果那啥或者那啥,我就趕緊刪,喵~
其實,沒有人願意欠別人人情,傻笑
人情是筆負債,也是投資。世態炎涼,沒好處得到的乞丐級,有好處回報是多多益善。不要太重視人情,居心叵測的小人太多了。負你的親戚朋友 ,不過是撈錢的情人,過去了就過去了,不用給情面。
真是嗎?明天我去問問愛醬
日本人特別不喜歡欠陌生人的情,是受他們的傳統教化影響。菊與刀裡面有一章專門講日本人的情與禮,可以看看。。
自小壓抑限制較多,配德感不足
市宮行(招兵買馬)拉高了全日本在這方面的平均水平……
感覺起源跟禮有關係,克己復禮。當然發展到後來,慢慢就有了自己本民族的特色了。
有本書叫你真的了解日本嗎,日本人最喜歡在地鐵站台跳下去自殺,然後被迎面而來的地鐵撞碎,他們喜歡用這種給別人帶來巨大衝擊力的自殺方式去結束自己的生命,因為他們在生前總是害怕給別人帶來麻煩,內心中特別希望用一種特別的方式當自己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
推薦看《菊與刀》
推薦閱讀:
※為什麼說明治維新之前日本平民不能使用姓?
※請問二戰結束之後日本商業在中國是怎麼發展的?
※《源氏物語》裡面女性非正常死亡,那時的政府為何不管不問?
※在今天我們應該怎樣看待日本?
※岩倉使團出使期間,使團的核心人物是如何保證回國後權力沒有被架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