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為什麼沒有成為安徽省省會?

與合肥相比差不多,甚至那個年代要比合肥好些,還是鐵路樞紐,離南京更遠,可以更好的帶動皖北,離徐州近,還在淮河邊。


不是區位問題,而是政治,軍事,文化以及領導的個人偏好問題。

和很多人討論過這種問題。

我是理科生,老家蚌埠懷遠,一個月就隨父親和母親在北京生活(其實當年差點就出生在西雅圖,父親放不下爺爺奶奶,而爺爺在我出生前幾個月剛去世(?_?)……),我只能以不在安徽長大的安徽人的角度去看我的老家。

重要的事情說在這裡:不要開啟地域黑模式!一個人不能代表一群人!最後有個人經歷,或許只是極少數的一部分人才會有……

每次坐火車回老家基本上都能聽到車上有人議論這種問題。

蚌埠市是一個很年輕的城市,以前都是隸屬於鳳陽府管轄,直到修了北京到上海的鐵路才成為安徽省第一個市。

合肥當年確實不如蚌埠,當時安徽省僅有的兩個比較大的城市就是安慶和蚌埠(GDP進前五十,如果考慮綜合應該也就是這兩個了)

蚌埠是當時的交通樞紐,但今天算得上已經被拋棄了,所有鐵路都是為合肥修的。蚌埠南站不過是一個比普通火車站大一點的始發站,至於發車,好像不過就只有一,兩輛發往上海虹橋的車而已,其他的都是發往合肥,徽州(今黃山地級市),好像還有一趟龍岩的。蚌埠南站的鐵路之所以修得快,就是因為鐵路要往合肥南方向修,不然去看看寧安線就知道是什麼樣子了。

再次強調:

這不僅僅是個簡單的區位問題,還有政治和軍事的問題!

畢竟老毛說合肥不錯,當時(也包括後來)很多人說合肥有局限性,但是老毛拍板,說不準遷到蕪湖(當時安慶的情況比較糟糕,淪陷後還沒有完全恢復)。開始就是出於軍事方面的考量,合肥市位於皖地之中,可以更好地防止台灣方面反攻。非常反感某些無聊的合肥人(不是所有的!)拿什麼經濟和交通去堵其他人的嘴,當時政府不可能有這麼多長遠的規劃。至於其他的方面估計就是國民黨的群眾力量相對較弱。(這個我只是懷疑,因為蚌埠,滁州以及皖南對南京的認同感都非常強,但是合肥好像並沒有那麼強。)接下來的話我覺得我也不必多說,大家都明白了。

最後,說說我對於省會的看法。

小時候說到老家,聽過蚌埠,聽過安慶,聽過徽州,聽過徐州,聽過南京,但是作為一個在北京長大的孩子,真的對合肥沒有半點印象,直到後來長大了學地理才知道,原來我老家安徽省的省會是一個叫做合肥的城市。(坐T-63或T-64真的沒關心過這輛車是從哪到哪的……(?_?))

蚌埠的確在淮河沿岸,但是相比合肥,離南京也遠不了多少,而且蚌埠就是以一個南京的北大門的形象出現的,加上本身很年輕,所以影響力有限,和北邊的徐州比也是不如的,比如有個蕭縣的同學從來不說自己是安徽人。(好多同學都不會念「蚌埠」這兩個字……?_?)所以基本上就決定了蚌埠不可能作為省會城市,如果要說帶動皖北,必須還是要依靠徐州和蚌埠兩個城市帶動才有可能帶起來吧,畢竟徐州的影響力更大(皖北大多數縣市都講中原官話,像我們老家那種講江淮官話的非常非常少。)另一個原因是皖北真的很窮,思想很是落後,文化相對落後。(如果我是個女孩,我爸在我出生後不在我身邊,我現在能不能活著都是個問題……)所以有些人噴我不愛家……(安徽省會之爭真的是太慘烈……)蚌埠雖然有航校,但是飛機場卻遲遲建不起來,其實從不建機場這一點就能看出國家的態度,雖然近年說打算建,但是規模可想而知(南苑機場的飛機估計沒問題,首都機場的大飛機估計勉強能降),工期更是遙遙無期了(很多人對合肥並不是有意去黑,而是安徽省對於資源的分配的不合理確實讓人不得不黑,合肥也是一個值得安徽省每個人同情的城市)。而且,淮河是三大河中污染最嚴重的河,水質也是嚴重不合格。長江價值在於方方面面,而安徽省是離不開水的,雖然淮河和長江的洪災淹過很多城市。所以,安徽省的未來在長江和長三角。

我一直覺得,這就是我的老家,他本來就是不完美的,他的文化,歷史和地理位置決定了他不會成為省會的事實,我願意去接受他的缺點。

當然,我也並不支持合肥(比如在老城區走了十幾分鐘沒看到垃圾桶這樣的問題),因為安徽省大部分地區還是更認同南京,而且合肥的地理位置真的是很有爭議。我一直覺得安徽省的省會之爭就是對於以北京為主導的政治局面是否滿意的問題,如果不滿意,大多都是在追尋南京主導的那個局面。對於合肥,喜歡的人能舉出一百個好處,不喜歡的人能舉出一百個問題。距離南京近,是優勢也是劣勢,問題是合肥能趕得上南京嗎?反正我覺得是不可能的,上海能願意嗎,皖南能願意嗎,江蘇能願意嗎,蚌埠都不一定願意。至於合肥城市圈,很多安徽人嘴上是支持的,心裡的想法真的這麼簡單?反正我根本不抱以什麼希望,據我了解,蚌埠就沒有很多願意去合肥消費的,而皖南在寧安線的問題上又被擺了一道,就更不願意和合肥談合作了。合肥可以集中資源,但是去實施那些根本無法實現的目標就會讓別人覺得這是無底洞。因為有了南京,合肥只能黯淡;因為有了南京,合肥才有價值。合肥是不得不依靠政策的城市,如果長江不改道,想把城區拓展到巢湖絕對不是一件小事。對於合肥人來說,對家鄉的愛可以想像,國家政策傾斜的力度可以看見,我不批評任何能指出合肥優勢的人,但是「南京」這個詞對於江蘇和安徽的人有多麼沉重,是很多合肥人感受不到的。強扭的瓜不甜,文化和歷史上的隔閡總是存在的,對於很多安徽人來說,觀點都是:只有融入長三角這個事實才能和華東地區互利互惠,問題是不是所有城市都願意放棄原來的權利。所以希望大家都能夠理解對方的立場。為了某些政治目的,也做了很多自己並不想做的事情,不要攻擊某個地方的所有人。

安徽省,就像是半個中國的縮影,文化多元且相互交融。

大安徽,一個大安徽要的究竟是什麼?不是經濟上的問題,如果一切正如清朝那樣,安徽省自然會緊緊地跟隨江蘇省一起形成一個大江南省。我和身邊很多安徽省的朋友問過這個問題(甚至有蘇南和蘇北的),我一直認為:我們要的是一個只要被提起,就能夠讓所有城市得人都可以一起驕傲地說:「我是安徽人。」的城市。同樣的事情,為了南京就可以,為了合肥就不行么?是的,因為很多城市對合肥沒有一點認同感。政治職能可以承擔,但是經濟職能卻不行,文化職能就更不可能。安徽省的出路一定是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而南京是安徽惟一能摸得到的地方,也是惟一一個最有可能能把整個安徽省各個城市都整合在一起的城市。需要的並不是我們要有一個多麼強大的省會,而是什麼時候能回到過去的南直隸那樣的狀態,安徽就會很好,這不僅僅是經濟上的硬實力,還有文化上的認同感,我的同學問我:「你們安徽有什麼值得驕傲的東西嗎?」至少,在今天,我還可以自豪地和我的同學說:「我們徽州市(原諒我不能接受黃山改名這件事)有黃山,安慶市黃梅戲,皖江地區為國家貢獻了無數人才。」不是說經濟不重要,但安徽省最需要的是這個認同感,因為大家的文化背景完全不同,安徽省需要的是一個能夠把大家的心都整合到一起的城市,偏偏合肥最大的短板就是幾乎為零的認同感,當然最要命的就是今天的合肥已經什麼文化上的遺留了,偏偏這種毀滅性的結果還是自己人一手造成的。

回頭看看我的老家,真的很難過,兩個為了政治而生的省份,卻被一道省界分隔在兩邊。

10.03/10.04:

修正部分不通順的地方。

在知乎上答題,的的確確不應該(或者說盡量避免)談論太多情懷。但是,安徽省是一個文化相對發達的省,這種文化上的情節無法避免(婺源隸贛事件),我們真的不要把人想得太絕對,太堅強了。任何人都有一些情節,都會有偏好,都會有虛偽,學會站在對方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很多人去看「合肥」和「省會」的問題,對於高票答案,可以參考,但是要有所選擇地接受。畢竟不是安徽人,基本上不會關心安徽的省會;不是合肥人,大多也不會急著去回答或贊同,畢竟這個結論已經成為了一個共識。同理,雙方的觀點都應該被客觀地看待。

11.06:

說一說蚌埠這個城市本身。蚌埠市是一個拼湊出來的城市,尤其是懷遠縣和蚌埠市在文化上本身就有一定的區別。最好的例子就是語言,在蚌埠和懷遠生活過的人都應該知道,兩地的語言是不同的。蚌埠市大部分地區說中原官話,懷遠縣基本上就是江淮官話。所以說,蚌埠對於自己內部的協調也要仔細考慮。讓蚌埠成為省會還有一個問題,安徽人天天批評合肥人不好。但是如果把省會放到皖北的蚌埠,那麼蚌埠會不會成為下一個合肥?如果蚌埠不成為下一個,那皖北的其他城市會不會?現在說不清楚,但我個人覺得有可能。

安徽省一定要清楚地認識到,在當下(其實一直都是),安徽省必須和其他省抱團,互利互惠。其中最好的出路就是長三角,而皖南地區需要發展,這個發展不僅僅是蕪湖和馬鞍山兩市(何況人家本來就在南京邊上,南京地鐵都能修到馬鞍山)。就以鐵路為例,安慶和徽州現在急需鐵路,不僅僅是自己需要,全省和外省都非常需要這兩個市把交通完善(真的不能拖,不然損害的是整個安徽省乃至華東地區的利益)。比如連接杭州到武漢的鐵路,這條鐵路對杭州和溫州的價值是不言而喻的,對於武漢也是一樣的,對於樞紐點的安慶也很重要,徽州也是如此。合肥的鐵路樞紐地位很難完全實現,因為和南京離得太近了。我個人覺得,合肥對南京的優勢必須達到在60%以上,才有可能看到坐實省會的希望,然而這個概率微乎其微,甚至可以說,只有成為首都才有完成這個超越的可能性。

引用生態學上的觀點(本人非生物專業,如有不周,望各位指正),將城市視作一個物種。華東和華中地區的城市格局沒有太大變化,也就是說清朝已經奠定了今天的行政格局。清末民初,除了河南的鄭州逐漸平穩地超越開封以外,其它省的省會並沒有較大的變化。哈爾濱取代齊齊哈爾也是一個平穩地取代。這種外界因素的改變都已經達到一個可以被省內和省外接受的平衡,所以今天這兩個省的省會還是比較安穩的。但合肥相對就很突然,最主要的是無法延續這種平衡。最主要的原因應該是:合肥的出現妨礙到的是長三角地區也就是中國最發達地區的利益,而安徽省其他城市都有向長三角靠攏的趨勢,能夠成為長三角的一部分即可,至於說話的分量,畢竟都能認清誰是真正的老大(即使是安慶或蕪湖為省會,長三角整體的情況會好不少,但無論如何安徽省的任意一個城市在長三角中的重要性都絕不可能和南京,杭州和上海相提並論)。合肥的定位始終是自己是安徽省省會,融入長三角以後,怎麼著說話都應該要有點分量。可是無論從軟實力還是硬實力上來看,上海,江蘇和浙江並不會這樣認為。

11.20/11.21:

以下為個人(或許是一類人吧……)情感方面。

19號碰到了初中同學,他老家是徐州的。江蘇和安徽,如果談論城市,或許惟一的共同話題就是南京,只是雙方各自都有說不出口的感覺吧。我們都是在北京長大的孩子,很少能聽見自己家鄉的聲音,不過我似乎還有幸在家鄉生活過一段時間。雖然中國的國情決定了首都和省會的資源集中,但是我真的不喜歡這種文化的「象牙塔」。比如,如果我在朋友圈發條微信,像「我又回到傳銷省」或鄙視一下省會的某些問題,其中某個內蒙古的同學會評論:「呼和浩特的路都修了N年了。」,但大部分同學一定會問我安徽和傳銷有什麼關係。或許,我們只是有兩個不同的家而已。一個是生我的家(先天性),一個是養我的家(後天性)。前者是鐫刻在生命中的烙印,後者是流趟在血脈中的親情。如何分離?

我們這個年齡段的人(95後),相當一部分人的記憶里應該很難再找到李克勤的《紅日》這首歌了吧,即使有《紅日》,對於李克勤一個人來說,恐怕也就只有這一首歌了……就像我還沒小學畢業的弟弟已經無法體會到我們這些人的快樂一樣,我們也不可能體會到父母的幸福。在我還牙牙學語時,父母往往只能抱著我擠硬座,搭乘老舊的綠皮車,往返於蚌埠和北京之間,而這條鐵路正是蚌埠興盛的標誌。當年,T-64這樣的卧鋪就算得上最快的了(對於小時候的我來說,某些車時間不太合適),每次坐綠皮火車都是那樣興奮,現在坐上高鐵,反而已經找不到這種最快樂的記憶了。從北京回老家,我一般還是選擇高鐵,但是回去就不一定了。和父親,以及許多在家鄉生活過的同學(我們這種學生,身邊基本上都是在北京長大的同學,大部分只知道自己的家鄉在什麼地方,偶爾會回家)一樣,我們還會去老火車站坐老火車,去追憶一下童年的痕迹。蚌埠作為鐵路樞紐,雖然現在已經大不如以前,但是普通的老火車還是不少的。就在我在老家生活的那段時間,算是比較長的時間了,而且當時回去沒有還多久吧,我從蚌埠站回北京。當時,我一個人坐T-64從蚌埠回到北京,天還沒完全亮,正好趕上了北京的第二場(好像是吧)大雪,走出北京站,回頭看著「北京站」這三個字時,我哭了……一邊拍照發朋友圈報平安,一邊流著眼淚……我不知道到底有多少種感情在影響著我……或許,也就是因為這條鐵路就是能夠連接這兩個家的紐帶吧,以及對整個江淮地區影響最大的南京……

蚌埠站已經一百多歲了,北京站也已經一百多歲了,T-64曾經停過的丰台站也離開了……伴隨著「家」這個概念的消亡,似乎他們也即將匆匆遠去……或許我們這些95後的孩子已經「老去」,是最後一群還會去追憶綠皮火車的人。但是就讓我們這群人,陪著這些已經屹立了一個世紀的老火車站慢慢老去吧……

11.29:

今天仔細看了一下上海鐵路局的調圖方案,來吐槽一下並調整格式。

1.廣州南~蚌埠南G1748/G1747 次1對,經京廣高速線、寧蓉線、合蚌高速線運行,廣鐵集團擔當。

我在廣州的堂姐終於能坐火車回家了,以前一般要去祿口坐飛機(話說六合的馬鞍機場什麼時候能改民用)。似乎有一輛K吧,不過一般人懶得坐24個小時吧。

2.新增合肥南~安慶G9501/2、G9503/4、G9505/6 次高峰線3對,經寧安客專運行,由合肥客運段、南京動車段擔當。

尼瑪,上局你特么就不能延伸到徐州和蚌埠么?就算徐蚌段擠炸,到蚌埠南就行啊。去趟安慶和池州找老師和朋友,如果趕不上G162了,難道我特么還要從合肥倒一趟車?

應該仔細思考這種大躍進式地修鐵路究竟合不合理。所有合肥能通的線路,南京走起來一樣很方便吧,高速鐵路是一把雙刃劍,加速了自己的發展,也加快了別人的發展。比如翻新老合肥西站又規劃新合肥西站究竟是為了什麼?關於合福段,雖然沒坐過合福段的列車,但是從蚌埠南到「黃山北」的列車陸續停運以及某車站的椅子都反映了什麼?現在商合杭還沒有完工,還無法從中看到未來的發展,但是如果這一條鐵路交出的成績和合福段差不多,那麼合肥這個樞紐的前景堪憂。別的不多說了,但是希望這些規劃者記住:這是全國人民的錢,它不是你們可以做面子工程或者吃回扣的東西。9月3日閱兵時,我想到了我的一位老師曾經對我說過:「我還在北京上學時,在郊區支援山區的老師教書。那裡還有很多只有7個老師的山區學校,你能想像么?就在北京,而且是距離這個海淀區不過幾十公里的地方,除了北京郊區,還有上百個河北省的貧困縣。」(最後這個我在網易發過,然後被舉報並刪除了)

12.03:

12.01的晚上在T-63的上鋪上度過,再一次見到了一年多沒有去過的北京站。(果然上鋪的空間對於我來說真的不大,經常碰到頭)這次來合肥找親戚,正好還趕上了合肥站改造。很多親戚在合肥,都在吐槽合肥的老城區和各種大躍進式的修地鐵。(40分鐘的路,被地鐵施工和行政人員限流,用了80分鐘,這是要直逼北京啊)

我不多說合肥的好或不好,畢竟大家都看在眼裡,還是那句話,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但是也要站在整體的角度考慮問題。北京長大,註定了我本應該與這種問題毫無糾葛,但是偏偏我的父親選擇給我雙重「身份」的認知。我不想討論雙重認知是好是壞,但是回溯到自己的童年,總是有一些東西會主宰我們的記憶,這種東西無時無刻在影響我們對於每一座城市的態度。從小在北京長大,對於安徽省,除了知道蚌埠懷遠是老家以外,一無所知(父母從小就經常提起上海和南京這兩座城市。從目前來看,長三角的各大城市的的確確給我留下了無比深刻的印象。至少我願意放棄一些原本屬於自己的,卻又不是很重要的東西,去嘗試著融入他們的文化圈。這個夢想的落地生根,父母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功勞吧)。那麼所謂的被無數人反感的合肥人呢,他們知道的是合肥是我家,這座城市生我養我,它現在是安徽省的省會,而這種認知與我們不同。我們眼裡:合肥是省會。合肥人眼裡:我家是省會。這兩種感情其實是不一樣的。因為攻擊前者是對一個城市的否定,而攻擊後者則是嚴重地傷害到合肥人的自尊心。再多的優越感,也無法抵消一句全盤否定的傷害,比如任何男性對於女性說「你(TM可以省略)不是個男人」這句話都或多或少不高興(嚴重打擊自尊心),無論他有多麼娘,即使他自己的確也這樣認為(這個和負反饋調節,勒夏特列原理和楞次定律還是挺像的吧)。站在自己的角度,別人對生你養你的城市進行徹底否定是不是有點太過了?當然,合肥人民也要看到這些實實在在的問題。比如交規方面,在看到蚌埠的進步之後,我真的沒有看到這座城市在進步。同理,對於合福線和寧安線(上文提到的這個問題主要是速度和對接,合肥對於修建的時間不應該負太大的責任,但對於速度和對接考慮得不到位是推卸不掉的),這個污點已經洗不清了,當然也已經沒有必要洗清了。今天合肥走的這條路是國家強加給所有合肥人民的一條路,合肥人民不能後退,也不能重選。就像北京的優待和上海的歧視一樣,我能理解合肥人民非常急切地想去改變它,但是差異和現狀真的不是幾句話就能說得清楚。何況大家眼中的這個安徽省正變得越來越貧窮落後呢?

12.17:

今天坐車到德州東站時,發現德州東站的石濟場已經修得很像樣了……不知道徐州東站和蚌埠南站何時能夠趕緊落實火車站的問題,畢竟在近代都是靠火車發家的城市。還有徐蚌二線的問題,你TM倒是趕緊修啊(今天又被堵在徐州東站了)……商杭的分流能力目前還看不出來,但跨線車怎麼解決。無法理解鄭合為什麼不走六安,合肥再把六安拋棄了,皖西人民難道一輩子都要窩在那片綠綠的大別山裡。等杭武通了,六安要是還是連不上安慶,將會是件很麻煩的事情,而這個不是安徽省能控制的,但是阜陽到六安,和六安到安慶的是省里能控制的……還有寧安的250,這讓杭武怎麼接,現在上海鐵路局天天加車,長久下去也不是個辦法啊。想想我爹當年和劉志軍同志關係不錯,而現在中國鐵路的發展一再失誤。這些問題並非都應該歸咎於鐵道部,總有一些無良媒體誤導群眾,就像崔某某(崔某某已經被身邊無數學生物的同學罵作SB,我只想說,罵得好!)。據我爹他們說,劉志軍同志沒有媒體說得那麼黑,只是……(政治敏感)。此時此刻,不禁想到,不知今日牢里的劉志軍該做何感想……

PS:

皖江不要內訌了,大家各讓一步不就完了么,都是一根線上的螞蚱……東至那個位置真的相當尷尬,感覺如果不變安慶南站,再過上N年也很難通車……不過這就是池州,安慶和省里的問題了,希望東流縣和至德縣的人民能早日坐上bullet train和high-speed train。一直覺得福建省在這個方面做得不錯,第一個各個地級市都通車的省。難道我們修高速鐵路的目的不是讓百姓出行更方便么?

12.19/12.20:

鑒於鼻子不舒服,考慮北京的空氣質量,來合肥避了幾天難(因為合肥部分小區有已經暖氣了)……

最近又有點新的想法,關於省會的。安徽省的省會瀏覽該怎麼看?很明顯,不能局限於安徽一省之內。那麼,安徽省的省會究竟應該有什麼功能?開始,我一直站在長江三角洲地區的角度考慮,但我發現這樣似乎不準確。(我才不會告訴你是因為發現了一個江西的女生和安徽的女生有很多共同點……)

安徽現在大概有三種文化圈層,大概就是方言的分布。大概分一下,我覺得這個問題還不至於深入到江淮文化中吳楚魯豫的成分各佔多少吧……

首先,亳州和阜陽直接歸入河南文化(真的不是歧視,我身邊的河南朋友真的非常好,誠實善良,這一點,我覺得我們真比不了……)。剩下的淮北地區就是徐州文化圈。沿淮和淮南江北就是江淮文化。沿江和江南可以稱作吳楚文化吧(不爭吳多還是楚多)。淮北地區是淮海圈,徐州是絕對的主導。很明顯,安徽對這個無能為力。問題的焦點就在於,江淮和吳楚之間。很遺憾,除了皖江和新安江地區,大部分城市的本土文化受到了很大的破壞,合肥就是個很好的例子(一條江河,幾座大山真的能或多或少地保護一個文化)。自明清以來,江淮文化基本上與湖北撇開關係了。此時江浙地區的強勢影響了江淮地區,因此是安徽滲透了江西和湖北。可見,安徽省反映的是吳楚魯豫文化強勢程度。

文化對於人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以我個人的感覺,就像哲學對於個體。自明清以後,吳淮就已經開始互相滲透了(淮語區還是更加認同南方)。文化上,安徽省要做的就是平衡並融合聯繫最緊密的文化。北方的豫和魯一直都在交流,真正難以協調的就是楚文化地區。安徽省要做的,就是承接並融合文化,包括北部的豫和魯(主要交給徐州就好了),以及南部的湖北和江西。現在,北方還算是正常(其實已經傷害到安徽本土的淮文化),但是南方並沒有走上正軌,換言之,文化上的職能一直被忽略,那麼認同感從何而來。換言之,安徽省的價值主要是一個緩衝帶,但是絕不僅僅是軍事上的,還包括方方面面,所以「吳頭楚尾」生來就是為了平衡並包容兩種文化的,當然了,更不能遺忘自己的文化。文化上的隔閡,恐怕就是合肥不僅對淮文化沒有保護好,而且對長江和新安江的文化也從未進行過保護吧。

換言之,安徽省應該有兩個文化職能。一是延續並壯大江淮文化。二是讓江西和湖北能更好地與江蘇和浙江進行交流。

PS:

搞不懂吳語和淮語為什麼還要相互鄙視,明明大家都應該去保護自己的文化,何況吳淮文化的關係還是很緊密的。

12.22:

不明白為什麼很多人都認為蚌埠和滁州是合肥城市圈或徐州城市圈的。蚌埠和滁州人民大部分都是一心向著南京啊。蚌埠也算得上是被南京一手拉扯大的城市,怎麼會和南京不親呢?這或許是江淮文化和南直隸誕生的那一天起就埋下的羈絆吧。

02.06/02.07:

無關話題:前幾天外公身體病重,直到昨天才住上院,說是肺鈣化,已經撐不過三五年了。希望每個在北京這樣大城市長大的孩子都能多抽時間去看看老人,至少讓他們走得時候能安心快樂。

錯別字下次再查吧……

今天外公的病已經宣告基本無望了,想想也是,70多歲的人已經很難換一個肺了。老人的身體真是說完就完,外公的身體一直很好,誰知道這個肺鈣化如此迅速,就像江蘇春晚說的,孩子們,多回家看看老人吧……

12.03:

寫在最後的話:也都6000+了,對於問題本身來說,的確沒有什麼還能說的了。很明顯,有很多東西是不對應題目的,但是我認為該寫的都寫完了以後,說一點重要的內容是無可非議的。這也是為什麼我後來開啟「允許規範轉載」的原因,希望更多人能夠理解對方。


如果當年能不局限於選擇安徽現有的城市做省會,而是把浦口劃給安徽,作為新省會,現在安徽省會之爭也就沒有了,浦口市和南京市隔江相望,即兩省之力打造出一個超大城市帶。


合肥第二次成為安徽的省會是在1945年,那時日軍已經投降,在省會是前往老地方安慶還是另選別地,省政府里出現了不同的聲音。

當時的安徽省主席是「桂系」的李品仙,他擔心安慶那裡他的根基不穩,不如另覓他處。其實早在抗戰時期,他已經布置有關人員做好勝利後省府機關搬到合肥的打算。後來在省會遷到合肥的時候,省高等法院、省高等檢察院、省教育廳等機關沒有按照他的指示辦,而是直接搬回了安慶。而且歷史和太平天國時期是那麼相似,1948年8月,解放大軍逼近合肥,安徽省政府最終南移安慶。


蚌埠是安徽省第一個設市的地級市。百年前津浦鐵路通車後,憑藉著津浦鐵路和淮河,交通便利的程度,著實是高於現在的省會合肥的。我想從其中一個角度來分析一下,為什麼省會是合肥,而不是蚌埠。

「安徽」顧名思義是安慶府和徽州府的首字組成。外省人提到安徽第一印象,絕對想到的是以徽州為代表的皖南,而不是皖北。時至今日在合肥的安徽省博物館內,介紹的文化都是以皖南的徽文化為主,介紹皖北的文化較少。

安徽省南北跨度較大。安徽的方言區可以分為三個:淮河流域及以北的中原官話(記得我現代漢語書上第二頁特別註明,徐州蚌埠一帶屬於中原官話)、江淮之間的江淮官話、長江以南的徽語和部分吳語贛語。可以說在建國時,剛劃入安徽的最北的碭山和安徽最南的休寧文化、語言和生活差異是很大的。而當時安徽省的省會選擇蕪湖還是蚌埠都是不太合適的。選擇位於安徽省中部的合肥是較為實際的。

民國時,國民黨對蚌埠的重視程度較高,建國後選擇合肥當省會也可能有他們的政治考慮。而且之後修鐵路都是以合肥為中心,蚌埠的地位也在慢慢被取代。

我覺得省會是合肥也不是個壞事吧,畢竟我不希望一個省的省會是一個沒有文化底蘊的城市。

利益相關:蚌埠人。


倪嗣沖督皖時期,蚌埠就是事實上的安徽省會,當然時間並不長


安徽人,土語: 蚌埠偷,淮南搶,阜陽沒有GCD 。。。你說為什麼。。。


當年沒有選擇蚌埠作為省會城市是有道理的,現在也不可能了。


推薦閱讀:

TAG:安徽 | 省會城市 | 蚌埠 | 皖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