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環境污染對居民健康的影響,有哪些實證研究?

環境污染對醫療支出、壽命、出生率等相關指標是否有顯著影響嗎?

環境污染對人的壽命有負影響,但是經濟發展有正影響。

以最大化健康或者說壽命為標準,應該如何在環境和發展中取捨,有相關研究嗎?

或者這是一個偽命題?

相關問題:

霧霾危害是否很小? - 環境保護

如何理解「由於使用燃煤取暖,中國 5 億北方居民預期壽命將縮短 5.5 年」? - 生活

------

本題已加入知乎圓桌 ? 談錢談環保,更多「環境經濟」相關的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謝邀,我想講一個關於奧運的故事。

研究環境污染與健康之間的關係相對於其他流行病學研究來說,有一個比較難以處理的問題,那就是環境污染是相對宏觀地作用在一個地區人群身上。所以要在實證中評估環境污染對健康的作用,傳統的病例對照和隊列設計就很難行得通了。環境衛生領域的學者往往通過一些巧妙的設計方法來測量污染物的健康效應,比如其他答主提到的淮河兩岸污染物與人均期望壽命那篇文章。(Evidence on the impact of sustained exposure to air pollution on life expectancy from China『s Huai River policy)

在2008年奧運會期間,國家出台了一系列控制空氣污染的強力措施,包括關停了北京及周邊地區工廠,火電廠並對北京車輛進行了單雙號限行這些措施從七月中旬一直持續到了九月中旬殘奧會結束,給北京帶來了長達2個月的奧運藍。這給環境衛生領域的研究者帶來了一個絕佳的研究契機,我這裡選擇了在JAMA(美國醫學會雜誌)刊登的一篇論文介紹給大家(Rich DQ, Kipen HM, Huang W,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Changes in Air Pollution Levels During the Beijing Olympics and Biomarkers of Inflammation and Thrombosis in Healthy Young Adults.JAMA. 2012;307(19):2068-2078. doi:10.1001/jama.2012.3488.)。

該研究採用了類實驗的設計,報道了北京奧運會期間空氣污染物的變化與炎症及血栓相關生物標記物水平之間的關係。

研究者從北京市各家醫院的住院醫師中招募了128名健康受試者,這些受試者無既往心血管,肝腎,神經系統及其他慢性病史,無吸煙史。他們中有92%居住在醫院宿舍內,宿舍里沒有廚房,所以可以排除室內污染的干擾;也沒有安裝空調,都是開著窗戶通風,所以受試者能夠持續地暴露在室外污染中。同時,他們工作的醫院也不使用氣密性空調,通常會在氣溫涼爽時開窗戶。由於工作性質,受試者在奧運期間絕大部分時間都待在在醫院或者醫院宿舍內。

研究者對這些受試者在奧運會前,中和後期間分別進行了2次隨訪。每次隨訪至少間隔1周以上,並且要求在隨訪前一周內沒有服用藥物,也沒有呼吸系統感染。同時為了避免睡眠行為改變造成的干擾,隨訪安排在受試者未值夜班也不是剛出差回來的時候。

研究者在每次隨訪時測量了血漿sCD62P, sCD40L, 纖維蛋白原(凝血因子Ⅰ)和vw因子(凝血因子Ⅷ)的濃度,這些都是與血栓形成有關的生物標誌物,同時還測量血漿中與炎症和心血管風險有關的C反應蛋白的濃度。

研究還測量了研究期間北京市空氣中細顆粒物(PM2.5)即其組分(單質碳,有機碳和硫酸鹽),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和臭氧等氣態污染物的24小時平均濃度。

首先,北京奧運會期間的控制措施對空氣污染物的確非常有效,在奧運期間各類主要污染物濃度都顯著下降。(注意是24小時平均濃度,所以峰值的變化要比我們平時app上看到的1小時平均要平緩很多)而在奧運會結束之後,絕大多數污染物的濃度都顯著回升。

(Rich DQ, Kipen HM, Huang W, et al., 原表1)

隨後,研究者以做了對數變換的血漿生物標記物濃度為因變數,以奧運會(前,中,後)為自變數,建立了線性混合模型,同時調整了空氣相對濕度和溫度的影響。文中沒有給出模型的具體形式。我嘗試寫了一下:

Log(Y_i) = eta_0 + eta_1 During_i + eta_2After_i + f_1(Humidity_i) + f_2(Temperature_i) + epsilon_i

where:

eta_0 = gamma_{00} + gamma_{0i} ,

f_1(x) and f_2(x) are Nature Splines of x with degree of freedom df leq 3.

結果如下:

(Rich DQ, Kipen HM, Huang W, et al.,原表2)

結果顯示,血漿中sCD82P的濃度在奧運中比奧運前下降了34%,而奧運後又比奧運中提高了33.7%。

那麼這些凝血相關的細胞因子與大氣污染物的濃度有什麼關聯呢?研究者比較了大氣污染物濃度若從最低25%所對應的濃度上升到最高25%所對應的濃度,血漿中凝血因子的變化,並分別考慮了0-6天的滯後效應。如圖:

(Rich DQ, Kipen HM, Huang W, et al.,原圖1)

這篇文章證實了大氣污染與年輕人中血栓形成和系統炎症相關的生物標誌物存在關聯。

在這篇文章的同時,還有很多研究藉助」奧運藍「,研究了大氣污染與很多疾病之間的關聯,這裡有我搜到的54篇文獻。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term=(air%20pollution)%20AND%20Olympics

比如有研究提示北京市在奧運會期間出生的新生兒體重要比奧運前後出生的要高。(http://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4559955/)

還有人研究了奧運前中後,心血管疾病急診率,死亡率的變化。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6547916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6133808

看來,一個好的研究,既依賴研究者自己的奮鬥,也要考慮歷史的進程。


謝邀。此前一直在跟蹤著BMJ-Heart雜誌的研究,也翻譯了一些摘要。翻了一下,有兩篇講空氣污染對心血管疾病的影響的。兩篇分別是中國和英國的研究,剛好包含了北京和倫敦這兩個霧霾嚴重(過)的城市。

英國的這篇研究(Short-term effects of air pollution on a range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England and Wales: case-crossover analysis of the
MINAP database, hospital admissions and mortality -- Milojevic et al. 100 (14): 1093 -- Heart)通過考察空氣污染對一系列心血管事件的關係,嘗試找出空氣污染影響心血管疾病的機制。

使用的資料庫包括Myocardial Ischaemia National Audit Project(MINAP) database,Hospital Episode Statistics(HES)以及Mortality (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等,基本覆蓋了England和Wales的所有心血管相關的住院患者數據。

他們將空氣污染物分為PM10,PM2.5,CO, NO2, SO2和O3,發現這些空氣污染物在短期內對ST段抬高心梗或者卒中等包含血栓形成機制的心血管事件幾乎沒有影響。NO2與總體心血管事件,非心梗的心血管事件,心律失常(包括房顫)和心衰相關的住院顯著相關。PM2.5對於總體心血管相關死亡,心律失常和肺栓塞相關。NO2和PM2.5的影響更顯著體現在70歲以上的人群以及女性。

中國的這篇研究(Relationship between fine particulate air pollution and ischaemic heart disease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Xie et al. 101(4):257-263-Heart)只考慮PM2.5對於缺血性心臟病(IBD)的發病率及相關死亡率的影響。

他們使用了美國駐北京大使館空氣質量監控的PM2.5數據,以及北京市心血管疾病監測系統的IBD患者數據,覆蓋了北京地區。

研究期間(2010年至2012年),北京的平均PM2.5日均值96.3ug/m3。三年間只有15.3%(168天/1096天)的PM2.5日均值滿足WHO的標準(25ug/m3)。結果顯示PM2.5與IBD發病率及相關死亡率顯著相關。每增加10ug/m3的PM2.5,當日的IHD發病率增加0.27%

每增加10ug/m3的PM2.5,IHD相關的死亡率增加0.25%

以前覺得這些研究挺無聊的。實驗不方便設計,證據等級不大高,得出的結果也說不上會有多大程度可以被應用。無非是科研人員針對熱點內容,利用手頭的數據,發發文章。現在看來,這些文章還是很有用的。現在都是拿數據說話。之前忘了看什麼新聞,有人說霧霾得到了很大改善,對百姓沒什麼影響,我們就可以拿這些數據打臉。有這些數據就可以嘗試讓政府投入更多的資源於環境保護。沒有數據,只能被含糊過去。所以支持更多的這些研究發表,讓環境污染的問題得到更多的關注。


看到和自己專業方向如此契合的問題實在是沒忍住,為有人的關注而感到高興。鄙人正在環境與健康專業做碩士研究生,環境與健康學科的主要任務是識別導致人體健康問題的環境因素並且定量評價環境因素的健康風險/經濟和社會代價最終為制定控制措施提供理論基礎,從而將健康風險/經濟和社會代價控制於合理範圍。

大家可能對環境與健康這個詞一點都不陌生,但是作為學科、專業實屬全國首例,今年剛剛由教育部批准,學校正式自主設立的學科,其一級學科屬環境科學與工程,2016年秋季學期將以「環境與健康」的名稱開始招生。看到和自己專業方向如此契合的問題實在是沒忍住,為有人的關注而感到高興。鄙人正在環境與健康專業做碩士研究生,環境與健康學科的主要任務是識別導致人體健康問題的環境因素並且定量評價環境因素的健康風險/經濟和社會代價最終為制定控制措施提供理論基礎,從而將健康風險/經濟和社會代價控制於合理範圍。

結合自己專業所學,主要向大家介紹大氣/空氣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其實能給出「環境污染」與「人體健康」因果關係的研究是環境流行病學和環境毒理學,分別由傳統的流行病學和毒理學分別發展而來。兩種研究都各有特點,流行病學能夠基於真實的人群和真實的污染物暴露情況給出其中的因果關係,但是流行病學又缺乏真實的機理證據。而毒理學的研究能給出真實存在的機理,但對於人體無法進行很合適的暴露試驗,從動物實驗向人體的結論外推也存在著一定質疑的可能。

前面用戶「大象」給大家介紹了一種非常經典的干預型流行病學研究,藉助奧運會期間進行的強有力的大氣污染物控制措施來進行污染物與健康結局關係的探索。

關於流行病學的研究,我想給大家補充一個在我們學科內最經典的影響力最大的隊列流行病學研究:An Association between Air Pollution and Mortality in Six U.S.
Cities(哈佛六城市研究),1993年發表在《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新英格蘭醫學雜誌),迄今引用超過4000。

研究者針對美國六個城市的居民進行了前瞻性的隊列研究。六個城市:Watertown(1974),
Harriman(1975)、St.Louis(1975),Steubenville(1976),Portage(1976),
Topeka(1977),選取8111個25-74歲間的白人作為志願者,填寫調查問卷(年紀、性別、身高體重、教育程度、吸煙史、職業暴露和醫藥史),研究1991年結束,持續了14-16年。最初污染物數據包括可吸入顆粒物、總懸浮物、二氧化硫、臭氧、硫酸鹽等,隨著技術的進步,在研究過程中又添加了細顆粒物(PM2.5)每個污染物濃度平均值計算在六個城市間是一致和可比的。通過每年詢問志願者存活狀況和1979-1989年國家死亡索引,計算未失聯和失聯志願者的存活時間。並且得到1430個死亡者中98%的死亡證書,由一位對本研究毫不知情的疾病學家歸類死亡者的死亡原因。數據分析時通過調查問卷的內容得到調整的死亡率。

得到的結果表明,死亡率和吸煙的關聯強度最大;調整後的死亡率和空氣污染有顯著關聯,經過對吸煙和其他因素的修正,死亡率似乎與這些顆粒物尤其是細顆粒物(PM2.5)的濃度呈線性正比,但是其他大氣污染物以及它們的組合與死亡率沒有很好的相關性。

這項研究的結果引起了巨大的影響,1993年,美國肺臟協會向美國環境保護署提起訴訟,要求修訂顆粒物標準。1997年,美國率先將細顆粒物(PM2.5)列為檢測空氣質量的一個重要標準,「哈佛六城市研究」是此標準發生變化的主要基礎。應該說,從哈佛六城市研究開始,PM2.5得到廣泛的關注,進而才有世界各國設立的關於PM2.5的標準和控制措施。

最後向大家簡單介紹下有關的毒理學的研究。相信大家之前有看過柴靜的紀錄片《穹頂之下》,其中有一個片段:柴靜希望學校能夠提供一個暴露倉,她自己做志願者進行顆粒物的人體暴露試驗,但是被告知現在要求的暴露倉的最高濃度已經不及外界顆粒物濃度,無法進行實驗。但是據我所知現在有一些人體的暴露倉,也又進行相關的試驗。毒性機理的劑量和反應關係雖在物種之間有差異,但基本機制是一致的,所以還是簡單的以動物學實驗的結果向大家簡單解釋一些有關的顆粒物的毒性機制。

剛上文有說,雖然毒理學能夠給出具體的機理,暫且不提研究對象是動物,其暴露模式與真實的情況就有差別。比如:高劑量單次暴露,高於實際的環境中人體對於顆粒物的暴露量,無法區別低濃度長期暴露的毒性結果。今天與大家分享同一研究者的兩篇文章:Single Exposure to near Roadway Particulate Matter Leads to Confined
Inflammatory and Defense Responses: Possible Role of Metals(道路顆粒物單次暴露導致有限的炎性和防禦反應:金屬的潛在作用)和Repeated
exposures to roadside particulate matter extracts suppresses pulmonary defense
mechanisms, resulting in lipid and protein oxidative damage(反覆暴露於路邊顆粒物提取物抑制肺的防禦機制,導致脂類和蛋白質氧化損傷)

在此之前向大家解釋目前已經了解清楚的機制:炎性反應和氧化應激機制。

顆粒物進入肺部,會引發兩種反應:炎性反應和氧化應激。氧化應激就是因為顆粒物進入肺部造成產生一些氧化性的物種比如氫氧自由基等,如果氧化應激進一步發展則會氧化細胞核組織內的脂質、蛋白質以及核酸的損傷。但是機體對於氧化應激有防禦機制,比如Nrf2防禦機制,Nrf2/ARE是近年新發現的機體抵抗內外界氧化和化學等刺激的防禦性轉導通路,能夠調節啟動ARE下游的Ⅱ相解毒酶、抗氧化蛋白、蛋白酶體/分子伴侶等基因轉錄和表達以抵抗內外界的有害刺激。防禦機制與氧化應激之間的抗衡,決定了氧化應激是否能進一步氧化直至蛋白質和核酸,也決定了炎性反應和氧化應激能否進一步發展成為系統效應,影響遠端的組織器官。

本研究就是針對這樣的思路,在倫敦市中心採集了PM2.5的樣品,並製成懸濁液,設置四種暴露試驗,對小鼠進行氣管滴注,暴露量為單次10ug(我國大氣環境約為70-80ug/m3)。最後進行相關生物標誌物的檢測,見圖。

最後的結果顯示,低濃度的顆粒物暴露僅能產生肺部的炎性反應和氧化應激,而重複暴露則導致了更嚴重的氧化損傷和全身系統反應。

這就說明了顆粒物在低濃度狀態下的短期暴露所造成的傷害還在機體本身的防禦範圍之內,但長期的暴露時,防禦機制被攻破,引發嚴重後果。

以上,關於空氣污染(顆粒物為主)對於人體健康的影響既有流行病學的宏觀證明,也有毒理學的機理揭示,但是任何物質的有害和無害都要從劑量-反應關係出發,環境與健康效應的定量化也是未來的方向,更是達成學科目標的必要條件。

這三篇文獻:1. Douglas
W. Dockery, C. Arden Pope, Xiping Xu, John D. Spengler, James H. Ware, Martha
E. Fay, Benjamin G. Ferris, and Frank E. Speizer, 1993, An Association between
Air Pollution and Mortality in Six U.S. Cities, N Engl J Med, 329:1753-1759;

2. Pardo M, Shafer M M, Rudich A, et al. Single exposure to near roadway particulate matter leads to confined inflammatory and defense responses: possible role of metals[J]. 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 2015, 49(14):8777-85.

3. Pardo M, Porat Z, Rudich A, et al. Repeated exposures to roadside particulate matter extracts suppresses pulmonary defense mechanisms, resulting in lipid and protein oxidative damage.[J].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16, 210:227-237.


最出名的研究可能就是李宏彬、Ebenstein等那篇斷點回歸的文章了吧。


環境污染對健康的影響問題,我覺得可以分為幾種類型,一種是污染物集中突發引發的環境健康影響,例如 河北一居民吸毒氣致死:兩犯罪集團被公訴,其一隸屬央企 這個事件中的受害者就屬於吸入過量硫化氫死亡。

第二種是長期的污染所導致的健康問題,日本的水俁病就屬於第二種,詳見我之前的回答 上個世紀日本在工業發展中環境污染經歷了哪些過程?日本是怎麼處理出現的環境問題?

在第二種里,中國的案例還是蠻多的。例如,2007年前後發生在湖南省和陝西省的鉛污染也是類似的情況,像2007年的湖南省瀏陽市官橋鄉宏達有色金屬公司的鉛污染事件中,一個村子的11名兒童都去做血鉛檢測,結果11名兒童血鉛全部超標,位於廠區東南方向約1000米處的一江小學113名兒童中有101人血鉛超標,中度中毒32名,重度中毒22名(ref: 《突發環境事件典型案例選編第一輯》P261))。

可惜的是,當時中央政府並沒有注意到鉛污染在全國範圍內的擴散,對鉛污染產業污染控制的疏忽導致2009年又出現了大範圍的多起鉛污染事件。

第三種包括上述情況之外的情況,類似於霧霾這樣的空氣污染等,世界衛生組織有一個統計:2012年約有1260萬人因在不健康環境中生活或工作而死亡。其中,非傳染性疾病死亡人數占環境相關死亡總數的的近三分之二。各種環境風險因素,例如空氣、水和土壤污染,接觸化學品,氣候變化,紫外線輻射等,導致100多種疾病和損傷。報告同時指出,環境風險對5歲以下兒童和50歲至75歲成年人影響最大。具體見下圖。(ref:世界衛生組織 )


沒有環境污染,中國的醫療支出下降百分之八十,空氣,水,土壤,觸目驚心,此正是:污染不要緊,只要主義真,肥了我一個,坑害千萬人。


我覺得環境污染對健康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當然拋開劑量談毒性都是耍流氓,所以才會有環境質量標準。在美國,環境質量標準的制定絕大部分都是建立在病理學的研究上的。主要原因是清潔空氣法案(Clean Air Act) 要求美國環境保護署(EPA)制定環境質量標準(NAAQS)來保護公眾健康和生活環境(to protect public health and welfare)。每隔幾年(大概是五六年)EPA就得重新審閱已有的和新的關於污染物的影響報告(很多是針對公眾健康的),然後決定要不要更新NAAQS。EPA的網站上對每種主要污染物都會有一個宣傳手冊幫助普通百姓來了解這個污染物的危害,比如說PM https://www3.epa.gov/pm/pdfs/pm-color.pdf

再比如說2013年更新的美國國家環境質量標準PM NAAQS (有PM10 and PM2.5),主要的科學依據是這篇關於PM的完整科學研究報告(名字是我自己亂翻譯的,見諒)2009 Final Report: Integrated Science Assessment for Particulate Matter。報告里提到說最直接的證據是因為有關於人體的病理學結果(不是小白鼠了)。

如果你不想看這麼長的報告,看看發布新的PM NAAQS的政府報告Federal Register https://www.gpo.gov/fdsys/pkg/FR-2013-01-15/pdf/2012-30946.pdf, 這裡面就講了EPA是如何得出結論說新的24小時的PM2.5標準為35 μg/m3和年平均為12 μg/m3。

最重要的一點是,每篇關於污染物對於環境的影響都會做一個cost-benefit analysis,就是成本收益分析。Federal Register第181頁就列出了一個關於成本分析的表(數據來源及分析又是另一個報告了。。)

對於經濟的影響的話,很多時候較嚴格的環境標準也是對經濟發展有好的影響的。並不是說一味的放鬆環境標準才能幫助經濟發展。拿加州來說事吧,加州的空氣質量好多地方是連國家的空氣質量標準NAAQS都達不到的(灣區不完全確定,但是大洛杉磯地區肯定是不達標的)。於是加州州內及當地的排放標準就越來越嚴格,想要有新的污染物的排放就更加困難(要求不滿足就拿不到證),於是污染源們(不管是賣設備的還是工廠們)就只好自己研究新的污染治理的技術,怎麼樣能又便宜又好的達到目的。很多新的技術都是從加州最先使用的,然後其他地方跟著用。。再說了,就是因為環境標準嚴格,法律要求也很多,才能衍生出我們這行(環境諮詢)幫客戶們去辦證。。。所以說,對環境在可接受的範圍內的「污染」和經濟發展其實並不矛盾。


說幾個比較相關的吧 1、北方某些地區直接飲用地下水,而天然劣質地下水(高砷水,高氟水)會造成心腦血管疾病以及皮膚病,嚴重會發展為癌變。2、對於許多地方,水庫是重要的水源地,若是管理不善或者被污染使氮磷濃度增高,造成水體富營養化,最終生長藻類釋放藻毒素,而藻毒素是肝癌的強烈促發劑。3、廢棄物污染江湖、井水等。環境雌激素物質進入人體後,與人體正常分泌的激素競爭,結合細胞中的激素受體,造成人體激素過剩,內分泌系統紊亂,影響人體性激素的正常工作,出現各種機能障礙。女性多出現子宮內膜異位、子宮肌瘤,卵巢癌、乳腺癌等疾病。男性多出現睾丸癌、前列腺癌、精子的數量與質量下降等癥狀。



謝邀。第一次寫,但並不是自己特別感興趣的點。之前給公眾號寫過一篇《PM2.5點健康危害》,感覺比較相關。相關的研究很多,所以把環境污染都列出來是不可能的。有興趣的可以看一下: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MTExMDA3Ng==mid=400934113idx=1sn=f4cdf4f7fba09374a7b9af4964306e88scene=4#wechat_redirect


空氣的質量肯定是直接影響居民的呼吸系統的 我想這點毋庸置疑 現在中國空氣的污染物主要是燃煤燃油廢氣 和微小金屬顆粒物就是PM2.5 還有So2什麼的有什麼影響我就不清楚了 不是學化學的。另外大多數城市每年都在建樓 產生的揚塵也十分普遍。總之這些污染物無論是進到呼吸系統引發的炎症 或者入眼引發的白內障等等 在國內已經越來越頻繁。再加上複雜昂貴的醫療流程 普通人真的很難找到好醫生根治 而且大多數中國人沒有對慢性疾病的憂患意識,說真的國民健康狀況的確十分令人堪憂 比如不用牙線 說牙疼不是病什麼的 今天我在課堂上做了個小調查 即使是大學生也有不少認為身體的健康跟空氣質量沒有多大關係 自己身體不好不應該責怪政府(題外話,日本曾經有部分人因空氣不好得哮喘而向政府索賠自己的健康損失費用 另外斯坦福大學的自控力課程中老教授說自控能力除了自我意志力外 有時飲食不健康 糟糕的空氣也會讓人缺乏自控力。我去現在中國人那麼浮躁易怒不會和這個有關係吧) 。再補充一點 污染這個東西是一個整體 一般空氣不好的國家 鄉村河道污染 白色垃圾污染也很嚴重 總之想整治真是路漫漫其修遠兮 其實這是大多數發達國家都經歷過的一個過程 經濟與污染的凸型曲線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吧 經濟發達到一個程度 希望污染問題也能及時改善。當時由於城市過度污染 美國英國日本什麼的病死 終身落疾的不少 中國已經做的很不錯了。


今天的報紙,總結了中國的污染源主要來自煤礦企業和汽車尾氣。


現在還不清楚,導師正在申請關於居民健康與環境污染之間關係的項目,環境健康和環境毒理學之類的。中國在這一塊做的還很少,現在基本上都是一些化學物質的毒理學研究,整體性的環境健康正在起步。國外有好多實例研究,待我看完文獻再來答。我也期待大牛們的精彩答案!


污染是當今世界上造成疾病和過早死亡的最大環境因素。全球2015年由於污染導致的疾病死亡人數約為900萬,佔全球總死亡案例總數的的16%,是艾滋病、結核和瘧疾致死數的3倍,是所有的戰爭和其他形式的暴力致死數的15倍。在污染最嚴重的國家中,污染致死數超過總死亡人數的四分之一。

Lancet:污染致死率高達16%,人類健康岌岌可危


輕排污污染生存環境,重排污直接毒害人體。


謝邀。其實這個問題,用google一查就已經寫得很明白了。

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Environmental_health

WHO: WHO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US CDC National Centre for Environmental Health: CDC | National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Health

舉幾個常見的例子來說,國內的空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食品安全問題,都可以算在環境安全裡面。

切爾諾貝利事件;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8%87%E5%B0%94%E8%AF%BA%E8%B4%9D%E5%88%A9%E6%A0%B8%E4%BA%8B%E6%95%85

在廣島長崎投放原子彈的長遠影響,國內屢見不鮮的化工廠、造紙廠、皮鞋廠等對周圍水質如何土壤的影響;

美國曾經和最近的飲用水中多鉛(美國弗林特水危機調查:鉛含量嚴重超標 多部門相互推卸責任)

Rachel Carson的寂靜的春天,以及DDT被禁用的歷史:《中國新聞周刊》:DDT殺蟲劑被解禁 命運難判斷

還有一個例子,是我們公共衛生的鼻祖,流行病、環境安全、地理信息系統GIS的經典案例(John Snow被一提再提):倫敦霍亂事件:霍亂時期的理性(參加科普評比)

同理,老話所說的「大災之後必有大疫」,也是這個道理。

建議先仔細看看維基百科下面的分類,其實算是很廣泛的分類了。在公共衛生裡面,職業安全經常拿出來單列。食品安全有時候也獨自成一個小門類。如果稍加留心,就會發現,生活中因為環境而影響健康的例子,是很多很多的。人類畢竟不是獨立存在的。


環境污染物:可分空氣(氣態污染物,顆粒物)、水體、土壤、電離輻射這幾個大方面。

人群:重點人群(胎兒,孕婦,老年人),全人群,醫院門診急診人數等。

上述兩兩交叉進行文獻檢索。


謝謝邀請。

首先,需要肯定的有兩點,第一這個題目我認為不算偽命題,第二是環境污染肯定是對健康、醫療支出等因素有影響的,而且就一些典型的事件來看影響是比較明顯的。

其次,經濟發展我不太理解你說的是哪一部分的經濟發展是通過污染或者是破壞環境來取得經濟效益的,工業?旅遊業?還是其他的一些產業?我的想法是,經濟發展或許在一定程度上會改變生態環境來實現想要獲取的經濟效益,但並非一定要去破壞或者污染,現在國內的一些污染比較嚴重的產業不是因為產業本身就需要用破壞環境來換取經濟效益而是在某些問題上沒有處理妥當,沒有進行環境保護才導致惡性循環,最終破壞了環境,影響了健康等。

如上所訴,我認為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並不是水火不容的關係,雖然有一些矛盾的關係存在,但是也是可以調整並且通過科學的方法來實現雙贏的。當然,這都是從理論上來解釋,現實中的種種無奈確實也讓這一現象顯現的異常的無解。

以上是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環境污染對居民健康的影響的實證?難道你忘了日本水俁病、日本痛痛病、倫敦煙霧事件、比利時馬斯河谷等等等等這些觸目驚心的大事件嗎?難道這些都不屬於環境污染對居民健康影響的實證?如果不知道這些事件,請自行百度。

環境污染對經濟發展有正影響,原諒我不能苟同。首先看看經濟的定義,經濟是價值的創造、轉化與實現,人類經濟活動就是創造、轉化、實現價值,滿足人類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動(來源於百度)。經濟是圍繞人類而存在的,說得嚴重點就是沒有人類還談什麼經濟。其次,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並不矛盾,不需要談論如何取捨。


推薦閱讀:

中國能否借鑒美國「凱撒醫療集團」模式,組建衛生管理集團(HMO),促進醫療資源有效利用?

TAG:健康 | 公共衛生 | 衛生經濟學HealthEconomic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