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亞洲文明沒有在歐洲文明之前開發澳大利亞?

看地圖覺得發現澳大利亞也並不困難,沿著中南半島——馬來半島——蘇門答臘島——爪哇島——澳大利亞一線,古人的航海技術足夠。


對於農業社會,發現新大陸有屁用?農業社會裡,只有活不下去的賤民才出海。有錢造大船的都把錢花在擴建田產、豪宅這些事情上了。出海對他們收益是負的。


謝邀。並未太過深入的圍繞這一問題做過什麼細緻的學習,就拋磚說說自己的淺見。

我以為首先,並不能就武斷的說中國人或印度人沒有率先發現澳大利亞。至少,從率先發現的這個標準來看,其只不過是作為一個形式化的紀念而出現的心理坐標或意識坐標,並非實踐層面上的事實坐標。庫克並不是第一個登上澳洲大陸的發現者,這是沒有爭議,事實清晰的事情,荷蘭航海家詹森在1606年前後已經發現了澳大利亞並繪製了局部地圖。而歐洲以外,並且更早的,中國人已經於1432年到達過達爾文地區。2002年,甚至有英國海洋學家孟席斯在其著作《1421:中國發現世界年》中提出,15世紀中國明朝三保太監鄭和船隊下西洋時曾經到過澳大利亞和紐西蘭,雖然這一觀點尚有爭議,但澳大利亞自1836年起便開展的圍繞所謂「紅木船」的考古研究,正為揭示這一謎題做出不懈努力。

另外,我們暫且把題主的意思理解為中國和印度對澳交往在歷史痕迹中的不顯著吧。

如果這樣說,那麼我想這便是一道地理問題了,個人覺得可以從洋流和大氣環流上來找答案。

古人航海全靠天然動力,洋流與風向是十分重要的因素。

中國也好,印度也罷,都是逢冬季離岸風出海。洋流方向基本都是西向或西南向洋流。古人出海一般不會遊離陸地太遠,因此基本活動範圍都是循著近岸流的。

更為重要的一點是,赤道無風帶。南半球海域廣闊,風力和洋流決定性作用或更為凸顯,因此對於古代風帆動力航行而言,中國或者印度去往澳大利亞並不是一項可資經常性操作的事情。

以上。


謝邀。這問題真綜合,地理和民族性格都是有重要原因的,前面以後答主回答,挺精彩,我只會從歷史時間上按結果對比說說了,拋個磚。

澳大利亞大概在17世紀初被歐洲人發現的。這一時期歐洲封建社會開始解體,資本主義的興起大大提升了生產力,數學、天文都急速發展。

資本主義的歐洲國家開始殖民擴張,因此17世紀也是殖民主義發展的一個世紀。

當時的世界貿易分為太平洋和大西洋兩大貿易圈。太平洋的貿易主要集中於歐亞,歐洲明顯偏愛進口,而且進口商品的種類不斷大眾化。而與美洲殖民地的廣袤市場則更大程度上為英國工場手工業和對外貿易多元化提供了條件。

大西洋貿易圈則在17世紀中期荷蘭的主導下發展成為「非洲——歐亞」貿易和世界經濟分工的一個重要附屬部分,人口貿易和殖民地貿易不僅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必要的資本積累,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以貿易為主要內容、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市場,是工業革命能夠持久進行的原動力,「世界貿易和世界市場在16世紀揭開了資本的近代生活史」。

16世紀末,大航海時代四代的開始年代。

1600年,英國東印度公司成立。

1602年,荷屬東印度公司成立,英荷兩國矛盾加劇。

1624年,荷蘭殖民者侵佔中國台灣。

1642年,荷屬東印度公司的航海家塔斯曼發現了今澳大利亞東南的一個大島,後命名為塔斯曼尼亞島。

1652年~1654年第一次英荷戰爭,先後發生9次海戰,互有勝負,但總體是荷蘭戰敗。

1672年~1674年第三次英荷戰爭,在此以後荷蘭勢力有所削弱,英國取得了最後勝利。

1688年~1697年 法國與反法的奧格斯堡同盟(由英,荷,奧,西等國組成)之間發生戰爭。

這是英法之間海上爭霸戰的開始。丹彼爾發現澳大利亞。英國確立君主立憲制政體。

1702年~1713年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英法的第二次交鋒,結果英國取得了海上霸權的明顯優勢。

1713年英西戰爭結束。英國取得海上霸權。大航海時代進入尾聲。

1768年~1779年 英國的詹姆斯.庫克船長進行了3次南太平洋考察,將紐西蘭和澳大利亞納入英國版圖。

這段時間正是中國明末清初的時候

1644年(明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

革命先驅李自成攻入京師、明崇禎帝上吊自殺、明朝滅亡、清軍入關

1661年沒底盤抵抗清軍的鄭成功收復台灣,趕走了荷蘭人。

1683年清軍攻佔台灣,南明勢力覆滅。清王朝完全確立了在中國的統治。

從中國時間普可以看出,17世紀明朝步入衰落,連台灣都保護不了,一個郵局的小公務員成了壓倒這個國家的最後一根稻草。取而代之的滿清又是典型的游牧民族,八旗子弟不可能發展成海洋大國,因此中國失去了一次最好的發展機會,從此逐步沒落,因此更沒機會去發現澳大利亞了。

對於印度我了解不多,感覺這國家總處於分裂狀態。

在15世紀末,歐洲各國認識到印度的重要性,並積極在此開闢殖民地。

在16世紀初葡萄牙、荷蘭、英國和法國等西方殖民者卻蜂擁踏上印度這塊大陸,並為爭奪印度而發生激烈的衝突。

1600年12月31日,英王伊麗莎白一世批准了不列顛東印度公司負責東方貿易。到17世紀中葉東印度公司先後在孟買、加爾各答和馬德拉斯建立了據點或代理。1670年,查理二世准許公司有權獲得領土,並在其控制區內建立軍隊、鑄造錢幣和行使其他權力。英國在次大陸依靠東印度公司組建的軍隊開闢殖民地。17世紀最後10年,東印度公司無可爭辯地成為印度次大陸的准國家,擁有了可觀的軍事力量,出了三任統治者。

從上述印度歷史譜上看,這一期間處於被殖民階段,難以有外拓疆土和市場的機會和實力。

從時間上看,歐洲在進入資本主義發展階段後,生產力迅速提升,加大了對市場和原材料需求,在大航海時代發現了澳洲;此時中國和印度一個在內戰、一個被占,都不具備外拓背景和實力。


古代中國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這種經濟模式比較封閉,生產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滿足自家生產生活需要,因而向外探索,尋找市場,不是它的主要需求。另外,明清的海禁和閉關鎖國也限制了對外探索。大家會想到鄭和七下西洋。他遠航屬於朝貢貿易,厚往薄來,並不是像開闢新航路一樣去尋找市場、黃金或傳播宗教,鄭和是為了宣揚國威,"老子啥都有,不吝惜施捨你們",自然動力不足,既沒發現美洲,也沒跨過赤道到達澳大利亞。

那以前的朝代呢?看到答案有說海權的盆友,我覺得有道理,中國屬於大河文明,地理環境造就我們更喜歡在陸地折騰,以兩大河流為基礎的長久的農耕文明塑造了一個個盛世集權王朝。那我們在大陸挺好,不愁吃,不愁穿,那還往海里倒騰啥。有些朝代的疆界比較小,根本還挨不上海洋,更別提出海了。

總結一下。不是我們發現不了,是我們不想發現,沒那個必要,沒那個驅力。航海的技術都有,船也夠結實,可是從皇帝(不想去,吃喝花銷都有,新鮮玩意朝貢蕃國給送)到百姓(吃喝自己種,後來不讓隨便出海,更不用去了)都沒有尋找海外世界的動力。所以距離看著再近,他也邁不開步。


不謝邀.

內鬥還斗不完呢,哪有精力出去散財.


瀉藥。

剛剛看了下其他答案,有回答風向和洋流的了,這個角度我就不獻醜了。只從文化上答一點。

中國是個沒有絲毫海權傳統的國家。從上古時代到近代史之前,中國就一直是陸權國家。讓這樣的國家去出海航行、探索新世界,是相當困難的。即便他有那個技術。

而西方世界不同,西方文明的開端就是從海洋文化來的。伴隨著愛琴海周邊的貿易、航行、海盜劫掠等活動,衍生出的西方文明,雖然曾經有過陸權高于海權的特殊歷史時期,但仍然會回歸海洋文明的本質核心。

海洋文明在人類發展的某一段歷史時期之內,優勢是明顯的;然而海洋文明的缺陷也是明顯的,那就是「沉沒成本」太高。

東方的農耕文明則不同,中國人都是安土重遷的;只要是能在當地種地活命的,誰願意背井離鄉地出海?我家裡幾畝地、旁邊又有新修的水利灌溉設施(注意這個要素很重要),每年旱澇保收,我為什麼非得出海玩命?

這是東西方文明的根本性不同。

造成這種不同文明形態的原因是什麼呢?氣候。

前面說了一個很重要的要素:水利。為什麼中國人古代興修了那麼多世界知名的大型水利設施、而西方文明沒有?中國的地形,處在一條極為寬闊的北緯乾旱帶上,降雨量和歐洲土豪不能比。在這種氣候條件下,不修水利,糧食就長不好,就得餓肚子(注意這裡只討論上古時期);而歐洲則不同,我們可以看一看歐洲的地圖,水網密布,沃野千里,基本不同特別擔心「吃」的問題。曾經有一度,希臘羅馬城邦文明形成之前,歐洲人只靠簡單的採集農業,照樣能活下來,可見其先天條件之優越。

而防洪抗旱、興修水利等這些大型的水利工程,是不是一家一戶、一村一寨可以完成的呢?當然不是。他需要集中一個河流流域周邊所有村寨、部落的力量。「大禹治水」的故事大家都聽說過,就是古中國人聯合所有力量防治水患的典型事例。

題外話:如果有人問你:中國人的「大一統」觀念基因是從哪裡來的呢?你可以不回答秦始皇,他只是個歷史潮流的順水推舟者;你可以告訴他,從「大禹治水」來的。

歷史學家有一派持有這樣的看法:水利形成文明。縱觀世界古代文明莫不如此。對錯各位自行評價。

扯遠了。好了,我好不容易修好了堤壩、修好了引水渠、灌溉設施,現在要我出去航海?我才不去呢。你要出海去搞大新聞,好,我資詞;可你不要妨礙我過「兩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的生活好不?圖樣!拿衣服!!

由此可見,由大規模水利工程進而形成的農耕文明,和海洋文明之間各有優劣;農耕文明的優勢就是在於收入穩定、社會成本低。在這種情況下,人類尤其是古代人類是不可能閑著沒事去觸碰未知大陸的。你就是把當時的歐洲人放在中國也一樣。


謝邀,終於有一個我喜歡的問題了。

不好意思,得先指出答主問題的缺陷。中國人和印度人的定義是什麼?如果是指生活在現在中國和印度這片土地上各民族祖先的話。那早在數萬年前,我們的祖輩就曾踏上過塊「南方大陸」。

根據現有的考古記錄,澳洲大陸最早的原住民在大概1萬年前,遭受過一次來自外海人類的入侵。那些人類擁有更發達的農業技術,更強健的體魄,慢慢將本土的澳洲土人「蒙哥人」滅絕。根據DNA比較,現今的澳洲原住民已和蒙哥人沒有任何聯繫。

歷史學家曾做過一次試驗,他們召集了一批印尼的漁民,用自製的竹筏,模仿當年的條件。大概花了8個小時的海上航行,抵達澳洲大陸北端。這證明了古人橫渡太平洋的可能性,數萬年前亞洲和澳洲的距離更短,配合洋流和潮汐,時間可以壓縮在5小時以內。但問題在於,是什麼樣的動機,驅使我們的祖先,放棄本身安定的生活,以生命為賭注,在茫茫大洋漂流5,6個小時,只為尋找一塊未知大陸??文明社會以前也許有可能,為了生存,為了尋找食物,躲避天敵。但當亞洲社會逐漸發展出穩定的農耕文明後,這個遠航的動力就不存在了。答主也不會花5,6個小時去尋找一個根本不存在的東西吧?

最後一個問題,為什麼英國人可以。這個和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其實有些類似。哥倫布之所以發現美洲,是因為他覺得從另外一邊可以繞到亞洲去。同樣的,中世紀及後來歐洲的許多學者,相信地球大陸的分布是對應的,在北方有大陸的同時,南方也應該有一塊對應的大陸。這也是澳大利亞名字的由來「南方大陸」。所以,和我們的祖輩不同,庫克的信心要足得多,這點也激勵他發現紐西蘭後,繼續往西,終於發現心目中的澳洲。


這是在澳洲北部的阿荷姆地發現的描繪望加錫馬卡薩「吧喇唬」商船的原住民壁畫,根據碳同位素檢測最有可能是在16世紀晚期,說明東南亞商人其實早於歐洲探險家與澳洲原住民發生過貿易往來

不過可能是由於澳洲大部分土地不適宜定居的關係,這些早期的東南亞商人似乎完全沒有殖民的打算

即使是17世紀探航澳洲的荷蘭VOC探險家作出的評價也是「完全沒有商業和定居的價值」

可見不管亞洲還是歐洲的文明社會對這塊大陸的印象都是不適合居住

直到再過了一百多年後英國才在這片大陸唯一宜居的東南部建立了永久居民點。這個地方對於東南亞商人的活動範圍來說還是過於偏遠了


中國人有可能很早就發現了這個地方,但並不知道這是一塊大陸。而且古代會往南洋跑的多半是在中國混不下去的底層流民。因為大海阻隔只能零星到達澳洲,無法形成較大的文明勢力,最後必然被當地土著同化,等文明程度較高的英國人發現這裡的時候就被一波帶走了。


一、南半球文明總的來說發展比較緩慢。

二、從中國角度來講的話,中國的支配者們很少是大洋貿易的主導,所謂的鄭和下西洋走的是一條古老的貿易路線,中國鐵中國豬種早在漢代就從印度洋進入了羅馬。

三、要從歷史角度,中國的確南下過,福建廣東移民和海盜最後和東南亞人打成了一片,元朝打爪哇,沒站住地最後輸了。

四、談談這個輸了的事情,歐洲人的策略和中國是不一樣的,歐洲人有悠久的島嶼殖民開發史,反過來你看看咱對海南島台灣島的開發程度和開發時間。 歐洲人殖民先佔島,沒有比島嶼更好的城防系統了,在美洲的哈瓦那,在中國的台灣,在印度,我忘了果阿是不是島。

五、殖民難度來講,歐洲進入東亞才是難度最大的,這裡文明遍布,海霸王一堆,即使是中國這種也是近海之王。阿拉伯人更是曾經走遍了舊大陸。然後歐洲人站住了腳,荷蘭西班牙等這還是明代,不考慮土著的感情的話,的確是偉業。

六、中國這邊的問題很清楚了,很少去,去的幾次還打輸了,所以別指望中國來開發澳大利亞了。就算有人去了,也會變成水滸好漢去暹羅做國王一樣的傳說。那剩下的亞洲勢力,北方的就不說了,一群游牧一群內亞。東南亞人為啥不去,這個不清楚。三哥,歷史上建立過朱羅王朝,從南印度到東南亞,不過好像就這樣了。三哥古代也算比較喜歡探索地圖,不過僅限於傳教。

七、阿拉伯人綠叔叔單列,他們是大航海之前的一批大航海先驅,從波羅的海到馬達加斯加到朝鮮,都有他們的足跡。他們為什麼沒有開發澳大利亞,或許是齋月拜麥加找不到北吧,笑,就和阿叔叔萬一星沉大海了,怎麼找地球坐標是個問題一樣。

八、歐洲航海方面是真不錯。

九、漏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人類,應該是智人,在五萬年前就到達了澳洲,過於原始的開發,並沒什麼卵用。


謝謝邀請

題主所說的發現,主要是指宣誓過主權的,也就是有組織探索擴張的。

實際上,海外探險求生的何止這種有組織的強盜?,在西方人沒有到達南美大陸時,那裡已經有人類生活了。澳大利亞也是如此。

所以說,西方人有組織的侵佔了南美、澳洲當地人的家園,不能說是發現了無主之地

具體誰先到達了那裡,可以通過考古驗證那裡古老人類DNA,但是還沒有看到相關報道。不過也與先到先得主權沒有關係了。


假設是中or印發現了,並且佔領了,並且至今還沒丟掉,現在讓我們和印度人民又少一個可以真人翻牆的地方。。。

其實nz可以說是台灣人發現的

The Māori people are most likely descended from people who emigrated from Taiwan to Melanesia and then travelled east through to the Society Islands. After a pause of 70 to 265 years, a new wave of exploration led to the discovery and settlement of New Zealand.


南部熱


好像是布羅代爾還是哪位學界大牛說過一句話,為什麼十五世紀歐洲人「發現」了美洲?因為那時歐洲需要美洲了。好好理解一下這句話。

十世紀北歐的紅鬍子埃里克就到了加拿大海岸,並建立了據點,但很快就放棄了。中世紀歐洲人也並不沿著非洲海岸一步步探索。原因很簡單,那時候的歐洲社會並不需要。就像一個吃飽喝足很滿足的人,不會對身邊的食物和水感興趣,不可能不停的吃喝。你問他為啥身邊有食物卻不吃不喝?他會感到驚奇的回答,我已經吃飽喝足了啊。

歷代王朝一直知道大陸附近就有個台灣島,但直到鄭成功才真正開始大規模移民開發,一千多年都對這麼近並且自然條件優越的一個大島視而不見,原因是一樣的,以前真是不需要台灣啊。


上面回答都已經分析得很完整了,我簡單點說一下我的看法吧。

除了洋流、對外政策這些因素以外,其實我覺得跟國人歷史上「技術人員」地位有很大的關係。

除了最近這數十年,「工人老大哥」地位崛起以外,基本上技術人員在各個朝代都沒有得到重視,各種工匠基本上都生活在社會底層,科學技術也沒有系統的傳授與研究。因此,即便有「大航海」的心,其阻力也重重。即便教科書中不斷強調四大發明如何先進,鄭和船隊如何威武,但事實上,在人人都捧著四書五經,一心只讀聖賢書的社會環境之下,這些個別冒出的發明家與冒險家確後繼無人。

誰發現澳大利亞,是概率問題,但只是我們的「中獎率」低了一點。


這個 我覺得你可以問問當事人 比如一年能掙嚴嵩一半家產的徐階徐閣老 比如被豬油蒙了心的劉大夏劉兵部(我管他是藏是燒)(由此可見兩湖系每年從徐家的分成不低啊)比如身為海賊王的徐階的倆兒子

明朝中期其實我們並不缺乏發現、探索精神 但是朱八八廢掉宰相後卻沒想到導致全體文官抱團 文官集團反而成為了國家(這個國家特指朱家的國家而不是天下)最大的毒瘤 聖旨走中書發不下去 走中旨被各種指摘 我們看看土木堡之後大明還有忠臣么?楊延和 嚴嵩 徐階 高拱 張居正 這些人放到除了明朝以外的地方 除了張居正會落個王安石一樣的半臭名聲 其他哪個不是千刀萬剮的主?

皇帝不是不想去發現去探險 問題是 文官兜里的錢不讓


推薦閱讀:

為什麼黃河沒有河口沖積島?
非洲國家的首都都是什麼樣子?
浙江省省管縣效果如何?
有什麼關於湖北的冷知識?
請問。非洲有比較發達的國家嗎?

TAG:歷史 | 地理 | 澳大利亞 | 航海技術 | 大航海時代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