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辯論愛好者和辯手的界限到底在哪裡?

我的理解里,辯論愛好者就充其量是個愛好,當個消遣,而辯手就是把辯論較為職業化了,把打比賽當作一份工作,一份責任…但是二者之間的界限我感覺很模糊。辯論愛好者也不是說就只喜歡看比賽不打比賽,就像一些足球愛好者喜歡看平時也親身玩幾把。

最近看星辯決賽里提到一句「打辯論容易成為名辯手難」,一提到辯手我們的印象里反映出的就是少爺、漸彪、薇薇等一眾大神,但是普遍的對辯手的認知似乎還沒有定論。

作為一個很喜歡辯論的小菜鳥,也打過一些比賽,自我定位吧已經不只是愛好了,但是要說是辯手又深感實力不夠。到底在普世價值觀里,一個辯手的判定標準到底在哪裡?它和純粹的辯論愛好者之間的區別是在態度上還是在水平上,還是單純就是自我定位的問題?


確實很難區分,或者說辯論圈根本就沒有一個普世的關於這一點的判斷標準。單純看態度、水平和自我定位感覺都不科學,我試著寫一下標準,不喜輕噴:

辯論愛好者:

1、熱愛辯論,看過50場以上的辯論比賽(視頻和現場皆可,國際賽和校級賽皆可);

2、關注辯論圈動態,有基本的常識,不要老是說出「天了嚕這比賽居然是外國人奪冠」、「為什麼冠軍不是武大/復旦?」之類的話,倒不是要黑武大復旦,而是每次看到微博的賽果介紹或者參賽隊介紹下面基本都會有這兩句,神煩...有基本的常識還包括,不要以為世界上只有國辯這一個辯論比賽,至少要知道世錦賽、新國辯、亞太賽、捭闔等的存在;

3、真心喜歡一些辯論大神,但並不會只知道馬薇薇、黃執中等幾個,基本知道除了老殭屍、老恐龍外,辯論圈還是有不少實力強勁的辯手的;

4、自學/參加過一定的辯論訓練,甚至打過一些辯論賽(這點不必須)

我覺得滿足以上的條件,就算一個辯論愛好者。實際上大陸大部分自稱辯手的,連辯論愛好者都算不上,最多算過打過辯論賽的。

辯手:

1、滿足辯論愛好者的一切條件;

2、有至少不落伍的辯論理念,不要再認為辯論賽的核心是邏輯,不要認為辯論賽是追求真理,至少知道價值、切割、需根解損的基本含義(不需要精通);

3、打過5場以上有一定強度和質量的比賽,要有模擬賽的那種,對手不能太水的那種;

4、(這條不必須)最好經歷過專門的辯論訓練

即便是只打過校級的辯論賽,但如果熱愛辯論、有基本的辯論賽常識、不落伍的辯論賽理念、經歷過專門的訓練,打過有一定質量的比賽,我覺得就可以稱之為辯手了。


很好區分啊。

辯手就是打辯論的選手啊,參加過辯論賽,並且在之後一定時間裡有計劃且有機會繼續參加比賽的就可以稱為辯手。

沒打過比賽或者未來不再打比賽或者沒機會打比賽的人,就不是辯手,因為他們不是或者不再是選手了,所以我的自我介紹是「前辯手」,原因就是在於我畢業了脫離了辯論隊,未來也基本沒機會比賽,所以只能說是「以前是辯手」。

而辯論愛好者,就是喜歡辯論的人咯,喜歡看比賽喜歡和別人語言交鋒一下或者純粹喜歡辯論中的理論技巧都可以。

當然為什麼我會稱自己為前辯手而不是現辯論愛好者呢?

1、我對於自己曾經是一名辯手而感到很開心很驕傲。^_^

2、雖然並不必然,但一般辯手對於辯論學習更系統經驗更豐富,這麼做標籤讓我回答的時候更有底氣一點。^_^


你告訴我幹嘛要分


辯論愛好者可以享受辯論的美好,但是辯手必須承擔辯論的痛苦。

辯論愛好者可以盡情的欣賞場上的交鋒,邏輯上的奇巧,例子上的運用,段子給人的搞笑。也可以盡情的吐槽立論的搞笑,辯手的緊張以及著裝上的不盡如人意。

辯手需要整日整日的準備,熬夜通宵更是家常便飯。場上一句幾秒鐘的話可能是推敲了好幾天的結果。為了一個小時的比賽,付出幾天甚至幾個星期的時間。

當他人對你產生誤解的時候,你儘力去解釋想改變他人的刻板形象的時候,對面一句:你是打辯論的。無論你說得多有道理,往往也會受到不理解的人更大的嘲諷。

往往只有辯手才體會到辯論的是多麼的無力。


在於輸比賽後的反應,以及沒比賽的時候都做些什麼。

------------2015年8月24日08:57修改------------

打辯論因為贏才快樂的,不配叫辯論愛好者。

打辯論只為了贏的,不配叫辯手。

這兩句話啊,又要得罪一群人。

題主從星辯決賽上聽到了這樣一句話「打辯論容易成為名辯手難」,如果單講這句話,恐怕「打辯論」的意思並不一定單是指「辯論愛好者」吧,這裡面真的不包括一些「辯手」的成分么?

另外,以我的角度來講,如果我在賽場上聽到對面和我講:辯論愛好者和辯手不是一回事。我第一反應就是他在切定義,然後我就等著他告訴我區別在哪?不過看來,這個問題,在場上是沒有答案的。

在不討論兩者具體定義的情況下,我們大概都能認同:

辯手基本上是辯論愛好者,而辯論愛好者不一定都是辯手

而且,題主也希望能用一些條件把辯論愛好者從辯手這個群體中篩選出去,那這些條件存不存在呢?

我認為是存在的,不過因人而異。

這條件,一開始是你努力的目標,達到了,就變成你「做人」的底線。

你看到比你弱的人,或沾沾自喜,得意於自己的努力和辯手的稱號,不願與辯論愛好者們「同流合污」。或自我反省,明明只是實力稍遜一籌,卻懂得謙遜,不敢自居「辯手」,你之前的條件,被打上羞恥的烙印。

你看到比你強的人,或聊發感慨,覺得自己天資愚鈍,一輩子難以望其項背,但你們卻同享「辯手」之名號,那條件即是對你的寬慰,亦是你止步不前的借口。或是你尚有宏願,不在「心安理得」的做一個「辯手」,而是踏踏實實的做一個奮發圖強的「辯論愛好者」,一輩子你總能配得上「辯手」之名。

所以,為什麼要分?你總要用變化和差異來肯定自己的努力。界限在哪裡?在你心裡。

不要像打遊戲做主線任務那樣,看一眼任務要求,就埋頭苦幹,因為你知道只要任務不變總有能做完的一天。傻孩子,這是辯論,也是遊戲,但可比那些要好玩得多。


為何要分


你們非要分這麼清楚嗎,感覺莫名中受到了傷害。。


辯論愛好者不一定是辯手。

辯手不一定是辯論愛好者。

成為辯手後,支撐你打繼續辯論的或許不會是對辯論的愛好與興趣。


因為太老而無法自稱代表xx學校的辯手叫做辯論愛好者。


能夠分辨別人打得比賽的好壞能夠算是愛好者,能夠自己參與其中搗鼓出一場好的比賽就算辯手了。


推薦閱讀:

盤點2017年辯壇您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什麼?
怎樣在辯論賽中反駁 中國國情?
如何評價天津大學獲得2017華辯冠軍?
如何看待辯論圈各種暑期辯論營越來越多?
胡漸彪的辯論體系和黃執中的辯論體系有哪些不同?

TAG:辯論 | 辯論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