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震電式戰鬥機?
01-04
末日科技,為了應對b29而開發的截擊機。
雖說對著一架就試飛過三次的飛機yy沒什麼意義...但假設如果其真的實現量產,真的能有效對付b29么?存在哪些明顯的缺陷?
震電我不知道,但是震電改特牛逼,加15對空。
沒有電傳飛控亂玩鴨式布局是作死行為
----------------------------------------------------------推進式+鴨式布局 又不是本子的原創,離她近的美帝就搞過,推進式和鴨式布局都是飛機裡面的老資格了
試驗機 XP-55 美帝都搞清楚了,沒飛控就是容易摔,低速就是不好開,發動機放後面散熱就是不好搞。你還能指望本子把震電玩出花來?
震電就是一個酷酷的、供大家YY的東西而已……能不能先解決螺旋槳深愛著地面的問題?
能不能先跟我說說,那個時代是怎麼應用鴨翼渦流的?如果量產。。。。絕對是腦子抽了,有紫電不用用震電。。。說真的,以日本的水平,研究秋水和橘花都比研究震電這種布局可靠的多。評價?布局是一個很好的嘗試,不過這種布局用在電風扇上簡直浪費,上噴射式引擎震電的布局又感覺有些怪怪的。美國的先進技術驗證機XP55,已經試驗出了這種飛機布局並不實用,所以美國放棄了,即便日本列裝了震電,也不過是新的寡婦製造機而已。哪怕日本擁有美國的技術。我要是說我想去舔金剛會不會被轟殺(?&>ω*?)
先上一張自己做的震電 事先聲明我不吹不黑。 第一眼看到震電就被它的外形迷住了:前置鴨翼式布局,後置活塞發動機,四聯30毫米機炮,前置三點式起落架,一切看起來都那麼富有現代的氣息,彷彿帶有些現代戰鬥機的影子。 但其實現實不如想像中美好,震電於1943年開始設計,1945年才開始生產出第一架樣機,一生僅生產兩架,其中一架在降落時因仰角太大摔斷了起落架,後來報廢,僅存一架於美國,如果不是東海大地震,可能還會有更多的震電,但我覺得與其生產震電,更多的生產紫電,烈風,鍾馗可能會更能幫助日本挽回頹勢。 1.前置鴨翼布局在當時的技術極其不完善,日本的電傳動技術也不發達。根據二戰時美軍相似氣動布局的XP-55戰機的試飛情況來看,XP-55有方穩定性不好,低速機動能力差,易失速等毛病,只有水平飛行能力還能勉強。日本動畫大師押井守的《空中殺手》中的飛機也有震電的影子,由此可見日本人的震電情節以及當時對它寄意的厚望。除了美國和日本之外,德國的亨舍爾公司也曾研製過一種與XP-55和震電布局極為相似的HsP.75重型戰鬥機,尺寸比這兩者大一圈,採用兩台發動機同軸反向對轉驅動,速度也更快,但是由於後來戰局惡化導致項目下馬,所以未能對戰爭產生影響。 2.發動機散熱問題未得到解決。 後置發動機無疑能減少阻力獲得更高的推重比,但也產生了散熱緩慢的問題。震電的噴氣式化戰鬥機後來出現在了不少日本遊戲和空戰小說里。不少人把這種改良機稱為了"震電改"(J7W2),但是實際上這種意圖從未被記錄過。震電噴氣式化構想只在當時九州飛行機設計部第一設計課副科長清原邦武在一份寄給航空雜誌(《航空情報》(1955年2月號))的稿子里曾經寫到。當時負責震電動力班的主任西村三男也曾說到"沒有對其進行任何具體研究"。清原邦武所提到的石川島ネ-130發動機在終戰來臨時也未成功進行任何全力測試。就算在其前身的ネ-20也未能解決引擎過熱使得渦輪膨脹的問題,使得大部分試作發動機只有四小時的壽命(大大低於了最初設計的十五個小時)。戰爭末期的日本缺少大部分稀有金屬(如鎳和鉻),這也是當時噴氣式戰鬥機開發(如同為海軍的"橘花")的一大難以逾越的壁。就算試作發動機能夠為震電提供動力,但是規模化的量產仍然是不太現實的構想。 最高750kmph的速度,12000m的升限,四門大口徑的航炮,極好的爬升,足以讓盟軍的B29聞風喪膽,但理想畢竟是理想,在當時相關技術還沒完善的情況下,震電如同一個夢,終須醒來,正如同me262,他們可是新時代的產物,可是軍事科技的驕子,儘管他們靜靜地塵封在博物館中,一動不動,但我們如今仍能看到他們的後代在藍天翱翔的影子。 致早夭的雛鷹——十八試局地戰鬥機震電J7W1
盲目高攀科技樹是死路一條!盲目高攀科技樹是死路一條!盲目高攀科技樹是死路一條!重要的事說三遍就算能解決一大堆可靠性的問題,產量也跟不上。砸在震電上的資源還不如用在成熟的雷電/鍾馗上
震電45年才勉強試飛,還有一堆未解決的問題,等服役至少47年,那時等著震電的是b36和為它護航的f80,f84。面對噴氣式飛機,還是洗洗睡吧。缺陷就是一堆可靠性問題,要是都能解決還算是一架很不錯的螺旋槳螺旋槳螺旋槳飛機,但是它出生的年代,是噴氣式的年代。
威力巨大之三〇公釐五式機炮必可在我身經百戰海軍健兒手中輕鬆斬落英米鬼畜之四發重爆保衛我大日本皇道樂土,出力無窮之二千馬力三菱引擎必助我軍反敗為勝立即光復沖繩拯救陸軍酒囊飯袋
大股東的飛機,高速機動性拔群,火力集中布置,投射質量在截擊機里冠拔群雄。套了電吹風FM的電風扇。維護費用感人,權重感人。——大型多人在線日吹網遊《戰爭雷霆》鬼子試作機情結的源頭
意義就是為戰機世界提供了8~10級圖紙飛機的原型 不然都不知道拿什麼來湊
雖然這個遊戲沒什麼人玩吧
雖然我也不玩吧跟隔壁山口丁家的那一票圖紙坦克一樣玩玩yy還可以實際用起來沒什麼卵用的
不然也不會不量產同樣的定位,但262安裝噴氣式發動機表現良好,震電還是心臟不行啊。
轉向慢,歷史也不行,容易尾旋,30毫米尿尿炮,除了外形奇葩以外。
個人觀點,不見得客觀,如有偏激錯誤歡迎指正。
首先我覺得從設計方面不應該過度消極看待j7,美國人在戰後的測試飛行給予j7不錯的評價,不過同樣問題也不少。首先操縱性問題,主要就是給人嚼爛了的電傳飛控。震電的鴨式翼布局帶來很優越的高速機動性能,但不等於操縱性能優越,甚至可以說想發揮鶴野紙面上的期望值就得容忍堪稱惡劣的操縱性。而震電誕生的時間段日本基本耗盡了優秀機師,即使有人能駕馭沒有計算機輔助的鴨翼機也需要時間適應。還有就是發動機不行導致大電扇導致起飛打地和大扭矩,不過和上述相比這都算點問題都算鬧著玩。其次,生產性問題。舊日本航空發動機一直是硬傷,直接導致零戰中後期乏力,烈風難產。震電要求提供高空750時速的發動機到日本投降也沒整備好,說實話我覺得三菱也拿不出來可靠的發動機,據說當時壽命只有四小時。而前翼設計決定震電使用液冷式更現實,然而看看三式戰飛燕就不難預見日本人使用液冷發動機會發生什麼。即使不考慮鋁材和稀土金屬的消耗,震電對戰末的日本也是相對奢侈的機型。總體而言只看性能參數作為截擊機還不錯,作為戰鬥機有風險,更像是打完仗的研究用試作機。不過我喜歡,對這樣的外形比較中意,另外始終不明白乾嘛要給這玩意帶30/60kg炸彈…早期B-29的作戰高度非常高,大致接近1萬米,這個高度日本戰機很難攔截。到後來的火燒日本階段,美國B29是在夜間中空投擲凝固汽油彈。因為日本的雷達預警很差和夜間攔截能力幾乎=0。 日本需要的是美國P61那樣有良好電子設備的夜間戰鬥機。我們看到的震電數據是有很大水分的,首先就是這飛機如何能達到號稱的750KM的速度,震電的動力是2000馬力左右的三菱MK發動機,機體減阻設計並不多出色, 750KM左右是1800-2000的液冷機才能達到的速度。
WT里的UFO機動灰機= =表示本子這飛機也是腦洞夠大,螺旋槳完成這樣也是醉了,降落不怕把尾巴螺旋槳打斷?活塞機就敢上鴨翼,先不說後置螺旋槳能提供合適的推力,光這蛋疼的氣動就夠本子喝一壺了。總之,腦洞太大的作品,談不上黑科技。
最明顯缺陷:工藝太複雜,產量跟不上。一句話,你就是再牛一挑百也得跪。
震電還稱不上末日科技吧。
挖墳不好我倒是知道,不過一下看到了還是忍不住。
就震電這4門30mm撒尿炮這飛機就沒法用。
航炮的火力密度太小,震電這種高空高速的截擊機,射擊窗口很小,沒有個高火力密度,基本扯淡。另外一個是,日本的航炮彈道性能太差...零戰擊墜王岩本說,他自己寧可用零戰上7.7的小水管也不願意用那狗日的20mm撒尿炮。而且口徑太大會造成嚴重的抖動。抖動+糟糕的彈道性能,我懷疑就是讓它去打B29這種大肉它都不一定打得中。另外,無尾鴨式布局飛控極為困難。震電的試飛記錄上記載,改機操控性「太好了」,簡單說就是過於靈活,稍微動一下飛機就有巨大的反應。所以三次試飛都沒有進行機動飛機。另外還有起飛時因發動機扭力導致嚴重右偏的問題。簡而言之,這飛機壓根就不適合裝備部隊。真真的失敗作。
不過,作為無尾鴨式布局的前五傑,震電也算是鶴立雞群了。偉大的失敗吧。卵並卵。
推薦閱讀:
※戰列艦為什麼不能像坦克那樣裝備炮射導彈?
※如何評價馬島戰爭?
※在不發射的情況下,分裝式彈藥如何將已裝填的彈頭/前段彈藥卸下?
※大型運輸機的T型尾翼有什麼優點呢?
※遼寧艦訪問香港時為何不停在碼頭,而是停在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