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類APP現在還有沒有機會?
iOS 已經發展了七八年了,總的看來,大的格局已定,巨頭們牢牢把握 APP流量 入口。
但是作為 iOS 開發者這麼久以來,我還是發現,只要專註於一款產品,他就一定會有所成績,尤其是 iOS 平台,國外市場其實還是很公平的。身邊也有認識到多個朋友,他們的APP經歷過一年左右的迭代(其實也就是工具性 APP),都有起色,尤其是一款股票 APP,現在的收益是日入3K,經歷了一年多的迭代。現在工具性APP想要突出重圍,我覺得1,核心思想(類似於散文,那種形散神不散,應該是屬於很抽象的那種)。
2,優秀的交互,設計。3,穩定的團隊。不知道大家有啥自己的想法?我有不錯的想法,想找不錯的UI一起切磋切磋。。。
當然有,
實現一個工具應用的技術門檻很低,
(應用商店裡工具類一抓一大把)
但是能做到有用和好看的人卻很少,
(做到有用和好看已經算是出類拔萃)突破就是如何去滿足人性,讓你創造的工具可以給使用者一種無可替代的滿足感。(能達到這一點最大一部分因素還是得看 maker 的調性)當然有機會了。肯定有機會。創業公司的機會更多。為什麼?眾所周知的原因還是要說說的:因為工具類APP不會一直是工具,必將轉型為社區,然後再通過電子商務等方式賺錢。(這條商業模式路徑,很多人說在中國難以走通。我認為是個趨勢。)而,更直接的原因,走技術路線的工具類APP(比如我家),靠技術本身就直接上位了。我說的這個上位不是指「走技術路線的收費模式」,而是產品有了自己的粉絲用戶。當然,對於工具類應用來說,盈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因為「積累用戶」真的很難,可工具類產品靠的不是抖機靈,靠的不是小聰明,靠的是剛需服務,所以,他的生命周期就長,培養產品培養用戶是值得的。實事求是地看,一個工具類明星應用的壽命,要比遊戲類應用的長,其粉絲也比遊戲類的多。(不像「足記」這種抖機靈的現象類產品,沒有什麼生命周期。) 也不知道哪天,有個專家說了「工具類APP沒有前途」,兩個大佬還在一起打了賭。於是,圈子裡的人就跟著人云亦云。沒有希望啦,沒有前途啦!
我的看法是:用戶需求這麼強烈,習慣也培養起來了,對於工具類剛需要求永遠在,而,新的用戶在長大,老的用戶在離開大牛的舊產品。因為移動互聯網永遠不會有什麼過時的產品,移動互聯網產品有的只是厭倦。
很多大公司的大團隊是比較保守。因為對於他們來說,保住已有才是關鍵,發展什麼的再說,因為他們保守,所以,在這些大公司看來,產品的定位局限性就小,你要讓他回答什麼是剛需?他肯定會說,什麼剛需,剛性需求就是拍照吧。這是太不了解用戶了。
所以,創業公司的機會大大的,這個市場也大大的,工具類APP,賣的的不是工具,賣的是服務,更好的服務。好的工具類應用應該根據用戶的個性自動生成定製化服務,智能硬體為什麼火,因為每個人都喜歡智能服務啊,只是智能數碼產品要很多錢吧,智能工具類APP可不需要。大家隨便下載隨便裝。我想,很多人不看好創業公司做工具類APP,最大的原因是因為很多天使包括VC,都不怎麼投工具類APP,他們為什麼不(怎麼)投呢?!我在前面說了,工具類APP變現路徑太長,更重要的是面臨著巨頭的競爭,投資人賭不起時間和精力而已。大家都知道IT業,互聯網講究的流量變現,移動互聯網講究用戶變現,說到用戶變現,就需要大量的實實在在的數據做支撐,下載量、日活、軟體付費什麼的,需要一整套完整的生態體系,騰訊、360這種當然比創業公司有很多優勢。所以,才有很多人不看好創業公司去做工具類APP。那我為什麼還要堅持他有前途有希望有市場,為什麼堅持創業公司適合做?因為事情的本質是:你創業的目的是掙錢,是做自己的產品,做自己的品牌,不是幹掉這些大牛。他們做他們的,你做你的,憑自己的本事分化掉他們的一部分用戶而已,用戶難道就那麼勢力?只認大佬?用戶只看產品的好壞。產品為王,服務為王。我們要做的是:優化工具類APP產業鏈的一部分。大牛們沒有精力去細分的那一部分市場。就像唯品會和一號店,優化了電商產業鏈的一部分。現在市面上「好的」工具軟體還很少。細分領域的服務能開發的太多了。大家天天玩手機,不要告訴我,你不承認。更關鍵的是:創業公司的優勢在於:一切皆有可能,更因為「新公司重新做一個產品」比「問題公司改造一個產品」容易太多了。個人感覺現在的工具類應用還有很大的機會發展,很多app只是嫁接在互聯網上,其實並沒有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的優勢。
工具類應用已經不是原來的產品形態,要根據互聯網的原理和機制來重新構造和定義。舉兩個最常見的工具應用的例子:
1、記事本類應用考慮一下我們為什麼要記事?是因為我們健忘,需要提醒,那麼記事的種類有哪些,去見某人,去買衣服,去取錢,去打某個電話等等,基於現有的產品形態,如果記錄了就不會忘了嗎,有人會說設定鬧鐘來提醒,那如果有一些是基於地址的提醒呢?比如我愛吃鴨脖,我希望每次到絕味鴨脖店的周圍就需要提醒我。這種原來不可能實現的需求,現在基於手機地理位置的記錄就可以成為可能。2、拍照類應用
一張照片的信息維度又分為,時間,場景,地點,人物,天氣,姿勢,美白等等信息。這些信息能否為現代拍照需求服務?考慮下用拍照工具當時最終的需求是什麼,是為了把拍到照片達到最美,最好。那怎麼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人像拍照需要美顏,食物拍照需要濾鏡等等,有沒有其他再次優化的空間?拍照有不同的場景需求,出去遊玩希望展現出自然的一面,在文化聖地中顯示出虔誠的一面,在運動場上展現出活潑的一面,應用可以基於地理位置給予一些相關的拍照姿勢以達到最好效果。應用還可以通過識別場景給出一些怎麼拍出更佳效果的建議。關於拍照後照片整理需求,利用人臉識別技術,可以把和不同人的合照篩選出來,分享的時候能夠同時@照片中的好友等等。以上就是互聯網+工具的例子,當然優秀的交互和界面也很重要,在應用初期推廣階段,好的交互效果和優美的界面會提高用戶下載安裝率,加分很多。但是能把用戶黏在應用上的還是滿足用戶重度需求,甚至挖掘用戶隱形的需求,所謂用戶自己不能發現和告知,但是使用了應用之後,有種「這就是我想要的」感覺。我用過一個外國人設計的掃描器app,後來看到朋友用的一個上海公司做的,我就拋棄原有的那個了。
新的app,視覺更入眼,操作更簡易,功能更全面,輸出更優質。
工具類的,不單是看哪些沒人做,而是還要看哪些能做得更好。編輯於2017.2.17
工具類APP現在還有沒有機會?這裡我有想法:
工具型APP在2016年的增長態勢依然強勁,不管是過去的「2016年度中國市場app排行榜Top500」還是在上個月(2016年12月)的「中國APP活躍用戶排行榜(TOP450)」,工具型的APP在前十名中佔據了半數以上的席位。
工具型APP在早期憑藉著人口紅利迅速籠絡一大批用戶,加之工具APP本身就是為解決特定某一個很明確具體的需求而存在的工具,與人們的衣食住行緊密聯繫在一起,這就更加助長了早期工具型APP的「囂張氣焰」。
不過現在市面上的工具型APP面臨著3大困境
1.雖然工具型APP有著流量的光環,但卻依然是單一的變現途徑——廣告,讓很多開發商看不到產品光明的未來。這就是現在市面上絕大多數工具型APP最大的困境。
我們都知道,如果一款APP想要實現盈利,就必須經歷四道門檻:第一道是擁有良好的產品體驗;第二道是需要擁有大量用戶;第三道是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第四道是能使用戶長時間停留。前面的三道門檻,在現有環境下較為容易實現。但是如果一款APP要使用戶長時間停留,這個幾乎是很難完成,因為這個涉及到用戶的剛需、高頻、社交、滿足用戶特定心理的需要,才有可能讓用戶在這個平台待比較長的時間。在現在數以億計的APP當中,能做到這個的也很少,典型代表的是微信、微博等社交APP。
而工具型APP基本不具備社交屬性,他只不過是滿足用戶特定場景下的需求而存在的。這個就像抽屜箱裡面的鎚子,我需要用到的時候我才會拿出來,不會用到的時候根本看都不會看。因此,即使現在很多工具APP擁有億萬級的流量,也很容易在商業變現模式的道路遭遇瓶頸。上述為困境之一,也是最大的困境。
2.而工具型APP的第二個困境就是人群規模瓶頸。我們都知道,在現有環境下,什麼BAT、ATM等等一些互聯網陣營巨頭佔據了絕大部分的流量,人們也習慣把他們稱為超級APP(平台),這些APP基本覆蓋了全年齡段的人群,所以基本不會在人群範圍上遇到天花板。
而也恰恰在這種環境下,很多創業公司在起步創業時,都會選擇垂直類的領域作為切入口,產品垂直、人群也要垂直。比如現在很多APP在宣傳自己的人群是特別垂直的,甚至把人群的年齡段細分至90-95這個年齡段,這樣做是沒有錯的,但是行業也有句話:一個領域太過垂直,就會把自己逼入死角。
而工具類APP的是把垂直作為切入口,更是一個賣點,定位精準。但是一個APP想要做大做強,甚至IPO,就是要有足夠量的用戶群以及來錢的渠道。而垂直的工具型APP並不具備這樣的特質。為第二大困境。
3.真正的用戶剛性需求是有限的,而滿足用戶需求的工具卻是多種多樣的。就拿聽歌的工具APP來說,我們可以選擇的有:酷狗、QQ、酷我、網易雲、蝦米、多米、百度等等。所以在如今APP肆虐的時代,根本不缺可以滿足我們需求的工具,說明這些工具型產品都是可被替換的。我今天可以用qq音樂聽,但是經朋友介紹,覺得網易雲音樂很不錯,明天我就用網易雲聽歌了。
用經濟學的角度解釋,就是供大於求,完全處在買方市場。用戶可以自由選擇今天用什麼工具,你們這些工具的賣方乖乖地給我服務,我看你們哪家的服務態度好、功能強大我就哪家。其謂為第三個困境。
在工具型APP困境日益突出的現如今,很多開發商都謀求轉型尋求出路,那工具型產品的出路都在哪兒?
1、現在很多產品都在嘗試工具+社區,試圖增強用戶的粘性,留住更多用戶
要說2016年哪個APP最容易成熱點,我說是支付寶,估計沒人會反對。
支付寶從2016年初的「集五福」到「校園日記」再到「AR實景紅包」,今年再度掀起「AR掃五福」。支付寶的每一次活動,都能夠刷爆朋友圈,但是離不開一個詞:社交
支付寶是一個工具型產品,更是一個集衣食住行的超級APP。人們可以在上面點餐、訂酒店、更可以繳納水費電費,樣樣齊全。在這麼個超級平台上,支付寶可以說是已經把工具型產品做到滿足用戶需求,產品體驗一級棒。
但是支付寶有個大問題,就是用戶在上面的停留時間很短,基本用完就退出。這也是張小龍,說的:好的產品就是要讓用戶用戶即走。支付寶做到了這一點,用戶用完即走。但是卻讓支付寶團隊寢食不安。
讓支付寶團隊寢食不安正是說出那句「好的產品就是要讓用戶用完即走」的以張小龍為首的微信。
微信不是以工具起家,但是卻威脅到大多數工具型產品的未來。微信在2011年以即時通訊出現,方便人們交流溝通,也就是一款社交APP。通過QQ的導流和自身產品的優越性,很快便「殺遍天下無敵手」,經過幾年的發展,用戶總數以及活躍用戶量一度超越QQ,坐上社交APP頭把交椅。因為社交本身就是用戶的剛需之一,而且是能持續黏住用戶,所以微信從一款即時通訊APP做到現在的集衣食住行的超級平台,也不過短短几年而已,這是不是跟我在上面說的支付寶一樣。但是支付寶不是以工具型社交出身,所以用戶的認知中,支付寶是不具備這個屬性,它只是個工具。
支付寶和微信相比,都是超級平台,但是支付寶天生沒有留住用戶更多時間的社交屬性。因此支付寶就從微信做支付那刻開始,就走上了社交的不歸路。
在2016年,支付寶的每一次營銷活動,都是跟社交分不開,但是卻每一次都刷爆了人們的眼球。這樣的社交營銷還能持續多久,我們不得而知,但是社交屬性對於工具性產品來說,不言而喻。
在這裡還要說的一款工具就是墨跡天氣。成立於 2010 年的墨跡天氣,目前以提供天氣資訊、廣告營銷產品和銷售氣象監測硬體為核心業務。其中廣告營收佔比約 95%。而根據最新的墨跡天氣公布的後台數據,截至2016年的12 月 ,單個用戶日均使用時長為 2 分 17 秒。人們只是拿它來看個天氣預報,別的事情根本不會過多留意,也沒這個時間去閱讀。
所以,墨跡不可能「坐以待斃」,能想到的就是做社交。天氣時景社區——一個讓「墨友」(墨跡用戶)以圖文形式分享自己所在地方的天氣和環境狀況,互相交流的社群。
另外,墨跡還加入了擬人形象的穿衣助手等板塊。在官網還明確表示,為了能夠留住用戶,之後可能還會考慮加入短視頻、直播等更加能夠傳遞實時信息的形式。
支付寶和墨跡是典型的工具型產品,在支付和天氣預報兩個領域都已經是屬於龍頭產品,但是卻始終坐立不安,想盡一切辦法做社交,但是前方道路依然艱辛。
2、2016年,是內容創業的元年,也是用戶最關注內容的一年,好的內容可以持續留住用戶,因此工具型產品也在試圖打開內容資訊入口,留住用戶
我們來看看BAT三家的瀏覽器,UC瀏覽器、QQ瀏覽器、百度瀏覽器,這些一個個當年的互聯網搜索入口,現在都有自己獨特的另外一個名字:uc頭條、企鵝號、百家號。
瀏覽器作為互聯網的流量入口,也到了轉型的時候。如果單單作為一個搜索工具,人們似乎不會經常會用到他們,因為有2個原因:
第一個就是瀏覽器本身就是一個可替代性產品,因為瀏覽器無非就是這樣,網址導航,其他衣食住行等一些網站入口,所以我用哪家都一樣,用戶的粘性很弱;
第二個,現在是信息溢出的時代,人們獲取信息已經不單單從門戶來,新媒體的出現,朋友圈圈、微博都已經成為用戶獲取信息的極其重要的渠道,所以如果瀏覽器還停留在只是為用戶提供搜索功能,顯然已經是不適應時代的發展了。
而這些瀏覽器工具APP,大多數在pc時代都已經積累了很好的用戶口碑,如果能夠打開內容這個入口,對增強用戶的粘性有大的作用。借獵豹全球智庫的研究,我們發現這些瀏覽器都有著4個特點:
1.瀏覽器都重點使用獨家內容源,瀏覽器全力為自家內容源的訂閱號推廣。
2.短視頻是這些獨家內容源的發力點,也是瀏覽器重點在推的部分。視頻就是最新形式的內容。抓住了優質短視頻內容,才是抓住了未來的內容發展。
3.瀏覽器都在布局小說、漫畫閱讀,為之後的付費閱讀跑馬圈地。近年來瀏覽器一個很大的功能上的改變,就是可以在瀏覽器上在線閱讀或者下載小說。從中國網民習慣上來說,一般都是在瀏覽器搜索小說下載,瀏覽器搶佔小說市場有非常大的優勢。
4 除了UC,其它瀏覽器在嘗試社區化。在信息流,每個新聞資訊下面都可以評論,但是評論前必須登錄瀏覽器對應的賬號,UC支持的登錄方式比較多,但百度瀏覽器只支持登錄百度賬號,QQ瀏覽器只能使用QQ或者微信賬號。對應地,在瀏覽器中也有專門的社區,如QQ瀏覽器的「話題圈」和百度瀏覽器的「趣星球」。
其實除了這些瀏覽器,我們發現現在很多工具型產品都有加入信息流,給用戶提供最新的時事資訊。比如提供wifi的工具APP,我們不說wifi萬能鑰匙,就拿我身邊的工具APP來說,就是提供wifi的地鐵APP。
最近,廣州的花生地鐵已經全面上線,這也是很多在廣州生活工作的一大福利了。在此之前,廣州地鐵是不提供wifi給乘客的,也不提倡在地鐵里使用wifi看手機玩遊戲。但直到最近的地鐵wifi上線,地鐵方已經能感覺到這是個不可逆的趨勢,唯有順勢而流了。其實這也是個大商機,地鐵的人流量其實不言而喻,每人都下載地鐵wifi的APP的話,在不用任何推廣的前提下(地鐵本身就是個媒介),就可以迅速籠絡上千萬的用戶。單單依靠賣流量就已經是個大生意,但是這也是不持久的,用戶只有在進入地鐵的時候打開wifi就會推出,停留的時間根本不會超過2分鐘。
所以地鐵方必須在留住用戶上花點心思,所以提供內容資訊就是最好的辦法。如果有用戶稍加留意,就可以看到我們在連接wifi成功後,頁面會自動跳到信息頁面,上面有各種各樣的新聞資訊,這就是內容資訊,人們往往不用推出地鐵wifi,就可以看到新聞資訊,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是讓用戶待了更長時間。
有社交功能和提供內容資訊都是為了讓能夠讓用戶逗留更長的時間,這也是大多數工具型產品的尋求轉型的出路。當然了,工具型產品的商業模式豈止這兩種。
在去年的12月15日,美圖正式在香港上市,這對於一個工具型產品來說,就像一劑強心劑注入很多工具開發商的體內,信心馬上增強百倍。
美圖公司,這個發跡於桌面端工具,在移動互聯網時代衍生為超級 app,再進軍遊戲和硬體,在「美」的領域做到了最好的中國互聯網公司。根據艾瑞諮詢報告,在中國主流社交網路上傳的照片中,有約53.5%的照片經過了美圖應用的處理。從月活用戶來看,除了大多數中國人耳熟能詳的美圖秀秀,美圖公司目前共開發及推出23款應用,共擁有6款核心應用產品,其中,美圖秀秀、美拍、美顏相機的月活躍用戶數君超過1億人。而作為美圖公司目前最具有社交屬性的產品美拍「2016年6月,月活躍用戶數達到月1.41億人。」
所以說,美圖是個典型的工具型產品一點也不為過。但是就是這樣一個工具型產品,只是單單憑藉著強大用戶流量登頂港股?這顯然是不可能的。工具型產品的弱點困境我在上面都說過。
真正使美圖估值超過50億美元,在香港上市,不是單靠流量變現,而是在其他領域有突出的表現。比如硬體、電商。
我們都知道,美圖是有一款美圖相機。數據顯示,2016年上半年,其手機銷量為28.91萬部,收入5.5005億元,佔比95.1%。這款美圖智能手機。憑藉圖像處理技術的純熟與對拍照需求的把握,美圖手機的毛利率將近20%,明顯高於主流廠商。美圖的收入結構也十分依賴智能手機。
而另外一個就是電商變現。我們在美圖披露的數據顯示可以看到,美圖的用戶有七成以上都是對美有追求的女性,而女性相關商品的在線廣告市場潛力實在是太大了。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2015年中國化妝品、護膚品及個人護理行業的在線廣告市場開支為人民幣337億元,並預期將於2020年達到人民幣1,251億元,複合年增長率為30.0%。對於奢侈品、化妝品和快速消費品等女性相關行業的廣告商而言,美圖無疑是一個用戶極為精準的投放渠道。
圖片處理和電商的融合點有可能是有風口特徵的虛擬試衣。虛擬試衣的主要技術是通過三維技術進行形象重建,再將生成的形象與服裝進行圖像上的匹配,這與美圖在自拍中使用的人體工程學技術與圖片處理技術有重疊之處。這也是美圖未來的一大商業模式。
工具型最大的尷尬就是:變現能力和用戶規模根本不成比例。
我們在文章的最後,借用搜狗的CEO王小川的話來結束本文:工具類產品要產生價值,就不能只是工具,而是要提供服務。
文字丨藝林小宇,專欄作家,互聯網公司運營總監,獨立媒體人,喜歡用白話文講述移動互聯網時事熱點,專註於產品運營、策劃、BD合作等領域。如果你也是0-3歲的產品運營,這個公眾號適合你:藝林小宇(cs-jy8)
原文鏈接:【深度】工具型APP的困境與出路!
個人開發者 做 工具類的比較合適,它維護時間少,需要的人力成本低。
舉個例子:這幾年流行微商,然後有人做了微信和支護寶截圖應用,具體做什麼呢?
你看到微信朋友圈那些微商和客戶對話,轉賬的 其實很多都是下截圖應用做的。自己設定人物和聊天記錄,以及發送紅包多少,都可以偽造。然後截圖發朋友圈,感覺跟真的是的。再通過功能付費業務進行賺資金。工具類做好了,還是挺好做的,靠自己發現....我是UI,想怎麼切磋
相遇是緣相聚是福
都在提工具類APP怎麼做,我就提提我關於工具類APP怎麼盈利的想法:
國內市場里,免費工具類產品商業化的方式基本上就一下幾種:
1. 廣告
2. 周邊
3. 增值服務
4. 引流
不同的工具類產品都需要根據實際情況來決定,但我覺得增值服務和引流才是從用戶角度上講最緩和的盈利方式。
因為這兩種方式都能解決用戶的實際問題。
然而無論如何,要做好用戶畫像,定位潛在的付費人群,再通過分析這些潛在付費人群的需求挖掘出可能的盈利點。有些是這個產品能做到且能做好的,而有些卻是不行,這就需要找到合作夥伴一起解決問題。
對於不屬於潛在付費人群的用戶,也要盡量培養他們的付費習慣:這能為你解決什麼問題?為什麼你一定需要我們來幫你解決這個問題?解決這個問題對你有什麼好處?
以上僅為個人拙見,歡迎一起討論。
對了,以上所有內容都建立在這個APP能夠很好解決用戶問題且有一定用戶量的情況下。
當然有,機會大大的啊。
工具類APP有兩條路可以走。
1、把工具屬性做深、做專業,分級服務用戶。實現變現。
在這方面,可以去看下maka,分普通用戶和企業用戶。企業用戶是付費的,已經實現盈利。
2、工具轉型社區,實現變現。這方面也有現成的案例,
比方快牙,從傳輸工具轉型內容社區。早已實現盈利。
我覺得做工具類app之前,應該先考慮是否可以收費,不要靠廣告、導流等手段來盈利,這是很不靠譜的,杯水車薪。把用戶體驗做到極致,內置收費功能,讓免費用戶只能用一些基本的功能。
有的把。
靠不錯的點子,高實用性。短時間冒下頭還是很可能的。
難得是後面了。對產品的正確把握。不斷的,體驗,設計,交互更新迭代。加深工具能夠給用戶帶來的核心價值。畢竟"圍"的這個圈子,也會不斷擴大的。就看它「圍」的快,還是你突的快了。祝你找到「不錯」的UI啊,哈哈哈。答案是肯定的,機會肯定還是有滴,有人的地方就有機會,重點在你的工具類到底提供了什麼樣的內容給你的目標用戶?不要自己腦袋一拍就覺得這個多niubi那個功能多好用,現在的用戶都會通過多角度進行對比。按目前的情況分類有如下幾款~duang~duang~第一:壟斷型。也就是壟斷型的工具,這種壟斷型的app或工具或服務都是有固定的業務場景支撐,並且是很難取代的剛需。這類產品屌得不要不要的,因為壟斷,所以管你去死……不註冊不給你用,不綁定不給你用,愛用不用,這類產品只要穩定即可。就算不穩定,你耐勞資何?如123洞6,丫的真心不想用,又沒辦法不用。第二:高頻型。你的功能是否真的能解決用戶的問題(就是我們產品平時所說的痛點),其次這個功能使用的場景和頻率有多高(黏度有多高),你的產品功能不在多,而是精,解決用戶一個實實在在的問題,形成口碑,你還是能生存的,此時在交互設計在下功夫優化邏輯即可。一個快速迭代的產品能刺激市場的響應。比如:im工具社交等,又比如我們的競爭對手產品,名字就不好直說了。哈哈。。。。第三:服務型。這類產品屬於一個衍生變化出來的服務,寄於行業或誇行業應用的資源整合創新,整合成便捷服務,提供專業對接服務。可能產品前期做了長遠的規劃,也可能市場品做的過程突發奇想的一個idear,so ~ 兩個傻逼站在風中,吹不倒的總會變成牛逼。如:紅包和支付第四:實用型。這類產品就很tm多了,比身上多毛毛還多,通常是市場領域細分後,專註一個點突破,口碑的積累,加以市場的運營推廣,也成就了一個個的小光環。。。。這類的產品要舉個栗子嗎?那我只能直接吐血。比如我們自己的產品「照片梳子」app,就是一個優秀的照片分類app。http://www.cume.cc第五:其它的外來生物、不明飛行物還在科研中,我已經懶得說了。。。。。。。。。
推薦閱讀:
※交互設計的方法論有哪些?
※「界面設計」在整個產品設計過程中的重要性如何?
※為什麼汽車方向盤設計成圓形?
※加拿大的人機交互有哪些好的研究生學校或hci方向研究項目么?
※你們了解的 「交互設計」 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