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日本存在各種各樣的道,比如比較著名的花道,劍道,茶道,空手道等而中國卻沒有發展到上升到道的層面?

從日本訪問回來的老師,給我們講了很多日本社會與中國社會極大的不同。而且那個老師是教日本文化的。所以在上課的時候,給我們講解過中日文化之間的比較。但是有些地方覺得老師沒有講清楚。是不是對於精神層次上的東西的講解起來都是比較難的。


嗯是個好問題,看到這個問題挺久了,卻一直沒有看到稱心的答案,於是就來這裡晒晒我的拙見供大家貽笑好了。

有偏激的地方見諒。

說來可笑,幾個月前,在中國人最好的科幻作品—--劉慈欣《三體》中卻讀到了日本茶道,作為和平與東方文化的象徵。在描述茶人手法的驚嘆下,我不禁有濃濃的悲涼之感。為什麼遠在東瀛的日本竟然有一個「茶道」,而堂堂中華、泱泱大國還不如日本!茶的原產地在中國,利用茶的歷史至少也有四五千年了,出了世界聞名的茶聖陸羽,日本算什麼,引進茶才不過千把年功夫,怎麼牆裡開花牆外紅,旁人有的東西我們正宗的嫡系反倒沒有?實在說不過去吧。

於是我又繼而在文獻中發現,中國的學者們在早上世紀70年代末就有跟我相似的想法。他們冥思苦想,想給中國創造出一個一個茶道,諷刺地是,有關「道」的幾個詞都被前人用掉了。不管怎麼湊詞都還是離不了「茶道」的大譜。於是,網路上網友們分成了兩派,一派對「中國茶道」進行「中國式」的解釋,再在這個人心浮躁的社會上一通煽情,加上一眾網友或者專家的吶喊助威,似乎一個體系就建立起來了。彷彿,古人不能起死回生,日語也沒有幾人看得懂,似乎可以放心地違背古人的意願、踢開日本、榮光自己了。但那些雜技般膚淺的「茶藝表演」被這麼一貼標籤,對得起中國文化嗎?而另一派則是一度悲嘆中國匆忙浮躁,社會風氣急功近利,沒有日本那般高福利下的閒情逸緻與思想境界。

對這兩派我都持反對態度,前者太恬不知恥,茶道應是文化積澱的成果,怎麼能在中國這樣的「茶藝雜技」的基礎下強行稱為「中國茶道」?而後者雖然也有一定的道理,但從中國古代開始就沒有類似「茶道」的儀式,你能說宋明時期的中國文人雅士比日本文人浮躁?

在中國文化的最深處,我找到了真正的答案。

一、中國古代的茶文化

想探究中國文化中為什麼沒有茶道,首先便需知道在中日歷史上茶究竟有著怎樣不同的境遇。

中國的茶,歷史悠久。最早的茶運用於藥材,而後又有了吃茶的習慣:先把葉子搗成糊狀,揉成茶團,隨後要吃的時候就加入薄荷橘皮紅棗,煎炒一番再加以燉煮,形成茶糊,很想一道菜。但或許是因為嘗不到茶的味道,古人終於改成了喝茶。喝的茶最初也不是文人雅士的單獨趣味,而是寺院的專利:僧侶們為了在枯燥的參禪過程中保持清醒,因此必須飲用茶,這也使日後日本「禪茶一味」的根源。大約唐代的飲茶到陸羽時代,講究就多了,出現了一整套理論,從制茶、煮茶、飲茶到茶的種類、產地、歷史等等方面都有完整的程序和介紹,也能體現出一定的審美觀和價值觀,在這方面,最有名的莫過於《紅樓夢》里林黛玉和妙玉的那一杯「梅花茶」。但這種茶文化還遠遠沒有達到「茶道」的境界。

茶道是什麼?茶與一種思想的完美融合,一些繁縟儀式的渲染,以及一批熟悉茶道儀式、以傳播茶道為職業的人。這些元素缺一不可。從某種意義上說,茶道就像准宗教,甚至是一種「邪教」。例如日本《尋找千利休》一部電影中就都曾提到「茶可殺人」。

而中國的茶文化中,始終沒有官方的對茶賦予一派精神屬性的思想,即使文人墨客以儒家思想為核心,融儒、道、佛為一體來對喝茶的意義進行渲染,通過飲茶貫徹儒家的禮、義、仁、德等道德觀念,茶依舊只是萬千事物中的一種,沒有太過特殊的地位,與酒、花、劍並沒有不同。因此陸羽沒有提過「茶道」。中國古代有「茶事」、「茶藝」、「茶德」,都達不到日本對茶的重視程度,稱不上「茶道」。

二、日本的茶道

日本茶道根植於中國文化是毫無異議的,但卻逐漸形成了與原本中國文化面目不同的文化。

日本茶道史大體可以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是受中國唐朝的餅茶煮飲法影響的日本歷史上的平安時代,喝茶不過是天皇貴族和僧侶的風雅之事;第二個時期是受中國宋朝的末茶沖飲法影響的日本歷史上的鎌倉、桃山等時代,在寺院茶、門茶、書院茶中,茶文化的內容豐富起來,此時的茶與禪如同發生化學發應一般神奇地契合在一起;第三個時期是受中國明朝的葉茶泡飲法影響的日本歷史上的江戶時代,日本茶道終於普及到了各個階層,分成諸多流派。

日本茶道是高度儀式化的飲茶生活,其目的在於在飲茶中體味人生。飲茶方式基本上是中國宋代上層社會流行的「點茶」(把茶餅壓成茶末,注入茶碗,用沸水沖泡後用雞蛋勺一般的「茶筅」攪拌)整個點茶的過程是在清幽而素雅的茶室中進行的。一間小小的茶室中卻能包含幾乎所有的東方文化,含有神道教、陰陽說、道教,尤為突出的是佛教中的分支:禪宗。

16世紀的日本茶道被概括為「和、敬、清、寂」,「和」類似於中國儒教中的人際關係以「和」為貴;「敬」是指對來賓態度的;「清」是表現茶室、茶具、心境的;「寂」是表現環境氣氛、茶人心理的。茶道的意義早已超越了茶事本身。「和敬」屬於社會倫理道德,「清寂」屬於審美的範疇。四個字所蘊含的人生觀、價值觀已經完美地從禪宗的角度形成了融倫理、道德、美學、哲學為一體的精神體系。

簡而話之,茶道最終追求的是靜寂之美,「寂」。是獨坐時茶人感到的空無一物,與感受到生命來源於「無」時的感動。

三、為什麼中國沒有茶道

回到引子中的問題來,為什麼中國沒有茶道?古代中國為什麼就沒有出現一個能反映《老子》最高哲學原則的「茶道」呢?為什麼就連像日本那樣一個歸納為「和、敬、清、寂」四字內容的「茶道」也沒有出現呢?

這個問題可以拆分成兩部分:一是為什麼日本產生了茶道;而另一部分才是為什麼中國人沒有把茶文化提升到茶道的高度。

日本的茶為什麼會如此幸運呢?這裡不得不提到一個有名的日本茶人,千利休。千利休之前,日本社會中茶被貴族與僧侶壟斷,並不像中國一樣作為一種平平常常的飲料引用,茶因此被賦予了一種神秘與高貴的色彩,為茶承載後來的禪宗文化奠定了基礎。從這點來看,中國的茶從一開始就不像日本一般被重視。在這種情況下,千利休應運而出,完成了日本茶道發展史上關鍵環節所賦予的任務——繼承、轉折與進一步地發展日本茶事。從此,日本茶才結束了寺院時代,破繭而出,在聖潔的「儀式感」與「宗教意蘊」的加持下化身成為「茶道」,飛翔廣闊的社會,甚至被確定為日本的國粹之一。

而中國為什麼沒有將茶文化提升到茶道的高度上呢?是中國古人不夠聰明?疏忽大意?還是中國人缺乏精神素養,社會太過於浮躁?都不是。(接下來的論述中可能帶有中國人的偏見,見諒。)

在做相關的調查前,我以為是當下社會太過於浮躁的緣故,但細思,不提當下的中國人,至少,中國古人從精神境界上遠超日本,但仍然沒有誕生茶道。

中國茶道的空缺,不僅僅是因為茶沒有了一開始的神秘高貴感,而是因為中國文化更加大氣空靈,不會將精神隨意地賦予單單一件小情致:飲茶,上。這不免格局太小。泱泱華夏,氣度豈是一個小小島國所能睥睨的?日本人因為文化的單調性(歷史上一直一脈的皇族統治)註定無法有太開闊的眼界,因此總是專註於小小的事務,立志把所有小事做精,這也使為什麼有「劍道」、「花道」、「茶道」,還有那小小的壽司,追求完美的匠人精神。中國的儒、道、佛文化均認為「道」存在於一切事物中,不像在中華文化影響下的日本那樣,把「道」專門固定在某一具體事務上。因此現代人搞「中國茶道」是有悖於古人認識的。

在中國,古人認為,「道」這個東西實在太玄妙,大到無所不包,小到無所不有;深到不知其度,淺到無處不見。因此,吃喝拉撒螻蟻鴻鵠瓦礫宮宇中都有「道」。不管藉助什麼、在什麼地方、什麼時候,修行悟道都可以進行。道家這麼說,禪宗這麼說,儒家也是如此。舉個例子,日本茶道中的「獨坐」,其實只是中國「坐忘」的變版——忘掉一切和自己。但途徑卻廣多了,不一定是僅僅靠茶——只要能坐忘,美景豈不更有境界?在中國,如果連這個境界都到不了,那「論道」真是貽笑大方了。

因此,在中國古代的儒家、道家、佛家看來,一個人得道頓悟所需要依託的物質和現象無處不在,方式方法任意,何必糾結於小小一茶碗?換言之,日本人依託的物質範圍——茶太窄,採用的方式手段——飲茶太單薄。這種道在古人的眼中局限性太大,理論的層次太低。

然而「茶道」對當時的日本來講卻正合適。日本這個島國,又崇仰中國文化,茶作為舶來之物,既具有佛家參禪悟道神秘的一面,又是上層社會身份地位的體現。茶由此被神秘化,被抬高了身價,得以有資格成為「道」的襯托物。而日本的「花道」、「劍道」也有相似的原理。

一言以概之,中國古人是如何都不屑「茶道」二字的。「道」豈是茶一物能承載的了的?

既然中國文化境界如此之高,為什麼當下的中國人面對小小茶道還如此焦慮不安?

這次的原因才是中國人的浮躁。從文革的破四舊以來,中國的文化徹底斷層,縱使中華文明五千年,流傳至今,又有多少傳統遺留?恐怕還不如日本保留的多。這就是為什麼中國人面對日本文化的保留程度之高感到不平,妄想照貓畫虎,創造出自己的「茶道」來。茶道,中國古人怎麼看得上呢?

若是宋元明朝的古人看到我們今日的光景,恐怕會哈哈大笑,笑我們的格局太小,笑我們的缺乏自信。可是,最後怕也是內心委屈。我大華夏,到了21世紀,竟不如一個小小東瀛島國。

在此呼籲,中國人沒必要像日本照貓畫虎,也想創造出自己茶的體系,畢竟中國文化沒有這個習慣。最重要是在這個世俗中找到一顆謙卑之心,能沉下心靜靜地思考人生與自然的關係,尋找中國的儒、佛、道之根。做到了這些,形式又有什麼重要的呢?

寫完才覺得有些長,看完的都是勇士: )


Nice,這個問題下誇日本上天的裝逼犯我都拉黑了。

回答問題:中國不需要。

茶道只有三家主要流派:表千家,里千家,武者小路千家,就是當年千利休的孫子有三個兒子誰也不服誰罷了。中國產茶的地方有幾家?

憑什麼千利休孫仨兒子壟斷茶道?因為那千利休乃豐臣秀吉欽定的茶頭,結果後來覺得不好管,再加上想操他女兒沒成功,就命令他切腹了。中國試試當朝政權欽定一個武術/宗教/藝術流派,這個不是沒有先例,下場如何?

中國流派和思潮太多了,做不到三門流派壟斷一個行業,中國的社會更公平,階級流動頻繁,沒有給職業固化的機會。因此不能通過給一門藝術定稱呼來進行該社會行業藝術的梳理和總結。

(有人覺得自己提一句儒家特別厲害,是個很好的反例。你告訴我,儒家什麼時候成功佔領過士大夫階級以外的地方?)


道在人心,日本的各種XX道其實意在通過XX道來培養內心,但是內心這玩意,你懂的。

反正我在日本七年見的日本人多了,幾乎每個都在學校參加過什麼道的,最後大部分都流於形式,內心沒見得什麼不同。


日本是一個很注重「形式」的國家。

這種形式體現在很多方面,最顯著的就是禮儀繁多。

日本是一個及其注意「周圍人的目光」的民族,參見 在日本生活有什麼日常禮儀需要遵守或注意? - 調查類問題 第一個回答。

這麼多的禮儀,實際上都是「形式」,至於其內心真實的想法,每個人都不一樣吧。

內心不一樣也不要緊,大家都遵循這個「形式」,看起來一樣就行。

日本的「道」,實際上也是這種心理造成的。

的確,無論武道還是書道、花道,在修身的同時也能修心,但比如堅持跑步、堅持練太極,甚至堅持跳廣場舞,也是一樣能修身修心的——這裡把「跳廣場舞」放在了體育鍛煉里來說,不要以為廣場舞很俗很爛,對於中年婦女/婦男,廣場舞不僅能鍛煉身體,還能廣交好友,是非常有益身心的活動。

從藝術角度講,日本是個「匠人」很多,但是沒有「大家」的國度。

日本很少有西方那種純藝術,而中國傳統的工藝美術,幾乎所有的藝術家都主張「藝術要摒棄匠氣」,提倡藝術要「超乎技」而「進乎道」。個人認為這是中日的本質不同。

但也正是因為對於技藝的迷戀, 對於「形式」的執著偏好,造成了日本很多技藝都能保存流傳下來(畢竟「形式」是很好傳承的)。而中國卻因為追求不同,而導致這些傳統的東西很難承繼。

所以,我認為,日本現在的各種「道」,實際上,並不是「道」。

就像 @尹航 回答的,日本這些「道」,實際上只能算「術」而已。


嫌長直接看最後一段

----------------------------

日本是一個注重形式的國家,自古以來,且非常注重,日語中的「道」理解起來和漢語中是不一樣的,這和傳承、文化什麼的勞什子八竿子打不著,

這個「道」是規矩、是禮儀,中國古代也講這個,只不過中國把這個叫做「禮」,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

但這個古代中國的「禮儀之邦」的「禮」,和當今的給老人讓座、撿著錢要給警察叔叔不一樣。這個「禮」是說:你在社會上什麼地位,外出該做幾匹/個 馬/人 拉/抬的馬車/轎子,住多大房子,陪葬用什麼禮器,聽音樂的編鐘是幾X幾的,諸如此類

日本的「道」也講這些,我以前短暫的學過一段時間劍道,讓我印象最深的不是格鬥技法,而是師徒之間的禮儀,茶道大致應該也是如此,日本的茶道者注重的恐怕更多傾向於如何流暢優雅得完成一套制茶工序,而不是想中國人如何品嘗茶的香氣。

中國的「道」不是用以生活實踐的,它與理學相關,是總結事物的規律的

我個人認為日本的「道」更多的是對應中國的「藝」

中國不講日本那套「道」,而是講「藝」,是為一種「藝術」而非如日本崇尚的、儒家所講的「道」和「理」,人們常聽一個人「手藝老練」「武藝高強」「茶藝精湛」等,應該沒人聽過「劍道高強」「茶道精湛」之類的話

日本的「道」是格物的工序,他不在乎自己格出來的是宇宙蒼生、社會發展的規律還是一碗茶,把每道工序做到完美就好

中國的「藝」是獲得的知,管他是蒸的、炒的、半發酵的,做出一碗好茶就好

簡單來說,當年日本人和中國人學膜法的時候,兩個人技能點點的不一樣,一個人非要把吟唱念得跟帕瓦羅蒂唱歌一樣,另一個人擠破頭想從續1s變成續1.5s,然後題主問「為什麼「續1.5s」不能升華成「帕瓦羅蒂式吟唱」?」


格物致知知道嗎,中國傳統思想中道在萬物之中,心之所致道之所及,所以並會像日本那樣將特定事物稱呼為道。


首先要明確,日本是個泛神崇拜的神道國家,他的「道」是神道,類似於保護神(這個概念很難表述),和中國玄乎扯淡的「道」根本不是一個東西。

道場者,供奉神的場所也。比如劍道道場裡面都是「鹿島大明神」,「鵜戶大明神」,「八幡大菩薩」——這是根據你流派理論上的祖宗來的,信誰就掛誰的條幅,比如鹿島大明神是卜傳流的祖宗,林崎大明神是夢想流的祖宗……你學的不是武術,是神教你的東西,至於它現實中的作用,那不重要。

你加入某流派學習劍道(在古代,通常還要學習長槍,馬術,弓術,手裏劍,鐮刀,鐵炮,軍學等等等等實用技術),本質和少林寺的武僧一樣,敬神是主要的,學習耍劍的手藝,那是次要滴——當然這是理論,你不信也可以,就像少林寺的和尚並不信佛。


謝邀~

不是專家不敢貿然定論,但從個人觀點上我贊同 @滕浩 的說法,和宗教與傳統文化有密切關係。

日本佛教一向宗和中國的佛教差別非常大,一向宗認為任何人只要一心向佛都能修鍊成功,並不需要各種苛嚴的清規戒律,所以日本的和尚更像是一種職業,下班後回家吃肉喝酒玩老婆不亦樂乎。當然說起來好像不怎麼像回事,但作為對細節要求很高的日本人,任何一份職業都有很多規矩,和尚也是一樣,不是誰都能做好。

另外還有神道教的深入人心,普及率頗高,因為這正是天皇之所以為帝的根基,是不可動搖必須繼承下來的傳統。

而中國的佛教普及率其實並不高,因為清規戒律很多,真正奉教的人少,多是求菩薩保佑長命百歲升官發財的投機主義者,並不算深入人心。道教就更不用說了。

在中國真正深入人心的是儒家思想,但也並非宗教,更多是種思想文化。

另外日本是個職人為主的世界,因為他們缺少資源,如何在有限條件下發揮各種材料最大的效果是非常重要且長期受到重視的事情,而掌握一門技術的職人也就同樣非常重要了。這種傳統一直延續到現在。

反觀中國,因為地大物博,對一件事情精益求精的要求自然就不及日本那般重要,職人精神在文化中的比例也就沒有那麼大,各種天賦牛人層出不窮,也就沒有那麼在乎對技藝的打磨了。

所以日本的各種技藝,達到一定境界了,就會和宗教文化掛上鉤,以表達其非凡的地位。而其宗教傳統上是比較容易理解「奉道」的,無論是一向宗也好神道教也好,對日本人來說就是這麼個說法,於是他們發展的東西就變成了今天這樣。

而中國講儒家,講禮樂,講仁義禮智信。從文化上來說對技藝的吹捧沒有那麼的神奇,不會上升到宗教一般的層面,於是就沒有類似這種說法的存在。

這是我的理解,歡迎拍磚。


謝邀

只是個稱呼罷了,

在中國叫【的】 比如插花的、耍劍的、泡茶的之類。


謝邀

以下答案都是個人觀點

道是術和性的結合,修身與學習技藝同步。

中國一般都叫術,重實際作用。劍術刀法槍術什麼的。西方一樣也是術。境界自在其中,不強調其特定的存在。

其次術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日本為了文化推廣,賣文化而產生的。你覺得XX家花道,和新東方學插花哪個更有文化氣息?

道的存在提供了提高平均水平的可能,也提供了推廣的土壤。這點無疑是厲害的。


中國人管物件為主的事物為術 比如藝術 醫術 武術 只有關於人的境界才能稱作道 比如 王道 天道 仁道 日本人聽著後者覺得高大上 但是又學不來 乾脆就用前面的概念偷換一下 實際是拉低了道的境界


道家講「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說,道這個東西,如果能形容出來,就不是道了。

這裡的道,指自然規律,指宇宙,指萬事萬物。

儒家講「格物致知」。就是說,既然道就是自然規律,存在於萬事萬物,那麼我後院的竹子是有道的,我鄰居家的板凳也是有道的,我能看見或者看不見的一切都是有道的,那麼我研究任何一個事物,參悟其中的道,就能獲得知識。

佛陀說,成佛,有八萬六千法門,這裡面的八萬六千,不是個具體數字,他可以是一,可以是多,是空,也是無量。就是說說,人世間的所有行為或者行業,都是修行。佛,出自梵語,本身就是智者覺者的意思,也就是覺悟了的人。所以無論你從事什麼行業,進行哪種修行,都有機會參悟真理,獲得智慧和解脫。

而【某道】就是把某種行為,上升到了哲學的層面,哪怕你是個送快遞的,你送快遞送到了一定程度,你送的就不是快遞了,是道,是哲學。這一點上,中國和日本,乃至整個東亞文明圈,都是相似的。

那麼,日本的道如此豐富,為什麼沒有快遞道呢?並不是日本人快遞送的不好,而是因為在日本人眼中,插花,茶藝,劍術,格鬥術,這些行業本身地位就比較高。

那麼日本的這些【道】,是真的把一門技藝上升到了哲學層面,還是僅僅將他們儀式化,流於表面呢?這個不好回答,但是我應該遺憾的告訴您,將自己的手藝稱為道,這並不是普通勞動人民的權利,多數「道」是為了皇室以及精英階級服務的,劍術,格鬥術那是武士學習的,武士相當於西方的騎士,是底層貴族,地位高到什麼程度,武士在街上拿活人試刀不犯法的。插花茶藝,在物質匱乏的年代也不是普通百姓享受的。在古日本,成為某道的傳人,就意味著進入上層社會,不幸的是,多數「道」的正統傳人,都是世襲或者欽定的,所以在日本,快遞送的再好,也不被稱為道。

那麼,中國古代地位比較高的行業是什麼?首先是文人。

統治者為了維持繁榮安定,解決階級固化,大興科舉,所謂【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早上還是農民呢,晚上成天子門生了,怎麼做到的?科舉。怎麼贏得科舉?讀書。讀什麼書?聖賢書。

所以,在封建時期的中國,讀書是最有尊嚴的行業之一,而其他的諸多手藝,都被稱為旁門左道,這就是為什麼孔乙己站著喝酒,也要穿長衫,他想要證明老子是讀書人,行的是【聖賢之道】,聖賢之道是什麼?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只不過是孔乙己一個都沒做到,只是頑固的維護著自己身份的象徵,流於表面罷了。這與在街上砍人的日本武士又有什麼區別呢?

然而,雖然科舉為出身田舍之間的普通人開啟了通往上層社會的通道,但是取得功名的人畢竟是少數精英。那麼在中國,做什麼還能稱之為【道】呢?

別忘了,士農工商,中國地位第二的階級,是農民。這時候你可能就奇怪了,沒聽說有農道這一說兒啊。的確,沒用農道的說法,那【孝道】你聽說過嗎?

【一等人忠臣孝子,兩件事種田讀書】

有能力的努力讀書,考取功名,為國效力。實在不行,努力工耕,孝敬父母。

二者都曾是中國【最有尊嚴】的生活狀態。

想像一下,當一個社會上的精英都去讀聖賢書,考去功名為國盡忠,而資質一般的普通人,就勤勤懇懇的種地,照顧好自己的親人。這社會不就穩定了嘛。

關愛家人,讓每一個普通人都擁有了自己的【道】。這是中國幾千年封建文明積澱出的政治智慧。

最後說兩句題外話,請閉上眼睛想像一下:

空山古剎,香煙裊裊,草庵茶堂主人為你燃碳火,煮露水,烹一碗清茗,身後的竹屋壁板上,寫著「和靜清寂」四個大字。

鄉野漏店,殘陽老樹,滿臉絡腮鬍的掌柜,在圍裙上抹了抹油膩的手,給你沏上一壺家鄉的苦茶,操著土語話問了你一句,能飲一杯無?

就兩杯茶而言,真的有必要分辨出,哪一個更尊貴嗎?


當你知道日本把書法叫做書道的時候,你就會明白,道這個字,是日語裡面的慣用詞,他們可以把任何一種有比較成熟規則和體系的技藝稱之為道,而在漢語里,或者叫藝,或者叫法,或者叫式,或者叫技,等等。

武術,日語叫武道

劍術,日語叫劍道

花藝,日本叫花道

書法,日本叫書道

......

看看 Instagram 上每天發自己寫的毛筆字的不少日本人,一個個自我介紹里都自稱 "書道家"。回頭想一下在中國有幾個寫書法的人敢自稱 "書法家" 的?而中國的書法,比日本的書道不知高到哪裡去了:中國的書法發展現狀是否遜於日本? - 日本文化

日語裡面,因為用詞習慣的差異給中國人帶來的「不明覺厲感」隨處可見。為什麼總覺得日本的很多地名比中國的聽起來有味道? - 陳柏齡的回答 ,習慣了以後就不會大驚小怪,妄自菲薄了。


就說一點,日語不是中文,人家自己的詞典都說了這就是一門技術一門手藝,沒必要以中文的「道」去揣測日本人的精神狀態,再搞個新聞把人家批判一番「小題大做」,那麼真正小題大做的豈不是您自個兒?


道與道並不同!


全TM考吹!!!

在日本大都市見到幾個和尚,

就TM吹「中西結合,古今並重……」

誰TM知道西安南邊終南山上的隱士?

全中國知道終南山在哪兒的,有幾個?

隱士悟道還非得TM讓你們知道?

日本這些道,匠人,說白了,

就TM是為了錢!!

日本佛教,尤其是那個「一向宗」

放在中國

跟法輪功,白蓮教有TM什麼區別?

日本戰國的農民起義

就叫「一向一揆」

說白了

①對上層的舶來品(騙錢)

②對下層的煽動,起義工具

信TM的鎚子!!!!

日本「神道教」

它好意思名「教」?

就TM一本土信仰,

就為了啥?

「地方旅遊經濟」!!!

還是啥?「錢」唄!

記住!

真正的隱士,沒有義務讓我們知道他們的存在,因為他們是悟道者

真正的聖人,傳道不是為了自己,不是為了錢財,因為他們是弘道者

日本……?

菊花王朝還在吧?

封建豪族/財閥還在吧?

封建殘餘也在吧?

一個活在發達資本主義環境下的封建根基社會

先解決封建問題,再TM和我談「道」!!!

(我沒說中國,不代表我捧它捧得厲害,某些人不要有受迫害妄想症!)


糾結誰逼格高沒有什麼意義。

所謂茶道花道劍道,指的是傳承之道。日本有個說法叫「一字拜領」。

即技術積累,技術壟斷和品質保證。

和什麼日本人小題大做,精神境界什麼的,無關。

翻開日本的《人間國寶》,日本燒瓷器,打鐵,織染,演戲,吹尺八,彈琴,都有明確的繼承譜系。

有的叫道,有的不叫道而已。

中國這方面搞得太不好了。

因為猴年春晚人氣飆升的六小齡童,結果不也是一個失傳嗎。


從未黑過日本,相反還相當喜歡,但是這個道啊那個道的,真心無感,過度解讀的成分太大,就憑各路大師們舌燦蓮花了。聽著貌似很內涵很有深度,實則空空如也。就像樓上有些答案所說的,就是個儀式,而且已經流於形式了。


▼這跟泰國立佛教為國教,而中國不立的原因類似▲

中國大,日本小,

我們不像日本人那麼【一驚一乍】

在看別的答案中關於中日茶歷史的論述後,我得出了相同的原因。

——

具體解釋:

日本是個小國,島國。

中國是個大國,大陸國家。地球上的主要國家。

我們中國這麼大,啥都有,不會像日本那樣偏愛某一或某幾種,這就代表對其他的不公平。【我們就像後宮多的皇帝一樣,所以我們雨露均沾】【而日本就像只有一個老婆的普通人一樣,所以他們獨寵一人】

我們啥沒見過,喝個茶還喝出……來了,你咋不上天呢!

跟非洲土著把塑料瓶蓋當做最新的裝飾物;跟中國把肉做出那麼多的花花樣樣,而主要吃肉的歐洲人卻花樣不多一樣。——那麼精緻的專註一件事大概都是因為【稀缺】

窮人把自己的手機當寶貝,富人能一個又一個換所以不當寶貝,

但是富人會因此羨慕窮人的手機嗎?不會,頂多只是感動一下、感慨一下。

我們的格局很大,不會沉淪於茶、花、劍這種具體的小事,並把他們極化。

●跟中國人不信仰宗教的原因也類似●

●●●任何宗教都容納不了我們了●●●

……

所以既然我們是這樣,那我們就要堅持。

大愛無疆,大音希聲——中國本質上是這樣一個國家。

我們要堅持大的格局,不必因為日本的原因而懷疑自己。


這和日本佛教、神道的崇拜以及貴族的長期存在有關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同期的櫻這首日本軍歌?
請詳細介紹一下日本刀的相關知識?
唐澤壽明版的富士開局紀念劇《白色巨塔》中,財前醫生和里見醫生的觀點是同一個想法的兩種行為方式嗎?
日本民間對月份別稱的來歷?
日本影視動漫中人物的「器」具體指什麼?

TAG:日本 | 文化差異 | 日本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