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中國南方自然條件優於北方,為什麼漢文化中心首先壯大於北方,經歷了文化經濟重心遷移才到南方?


1南方紅土土質較硬,沒有鐵制農具之前開墾非常困難。而中國一直到西漢還有許多農民是使用石制和骨制農具的《戰國策.楚策》里就說楚國,米貴如珠,薪貴如桂。

2東漢之前中國氣候要比後來炎熱。《史記.貨殖列傳》里就有「江南卑濕,丈夫早夭」的記錄。

3一直到南朝梁武帝接見北朝使者時,還有「北方秋涼,人過三十不為老;江南濕熱,人過三十已白髮。」的感嘆。


江漢平原、華北平原在以前是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故簡要來說華夏族在此發源,並通過和被通過戰爭、填充式移民等方式進行擴張。


漢唐的一千年間,南方虎獸橫行鱷魚遍地瘴疫流行池沼遍布,怎麼就「自然條件優越」了?


中國南方大部分地區的氣候過於潮濕,並不是什麼優越的自然條件(這一點古代來華的外國人就有吐槽,那會兒北方的環境破壞的還沒現在這麼糟糕),現今南方沿海地區經濟相對發達也會給人好感,以至於潮濕似乎也是一種優點了。

北方所謂的自然條件不好充其量是資源過度開發導致植被覆蓋下降、水土流失、空氣質量下降,皆是人為因素,隨著國力上升是可以恢復到正常狀態的。

私以為單從氣候條件講,真正稱的上優越的只能是北方沿海地區,以及能與二十四節氣完全對應的關中平原、華北平原一帶(其實二十四節氣就是為這些地方定製的,其他地方多多少少不怎麼好使,儘管這玩意兒在受過漢文化輻射的區域都有使用)。


你以為幾千年前北方的氣候自然條件是和現在一樣的?


題主不知道氣候是變化的嗎?


古時候商王是可以獵捕大象的,當時黃河流域的氣候條件多好,不用說了吧。


四季分明(北緯30度以上)是最適合人類發展的氣候。來南方住幾天就知道了。沒有一星期是沒雨的,潮得不行。沒有冬天,陰森森的。


歷史上的重要文明都是發源於不太差但也不太好的自然地理環境下,過於優越過於艱苦都不利於文明的發展,這個有一套完整的邏輯體系


遠離了政治中心,缺乏人口,經濟自然發展會緩慢。政治中心南遷後,優越的自然資源加之充沛的人力資源自然會帶動經濟發展。

不能以近代推演古代,曾國藩赴京趕考走了三個半月才到目的地。以前不理解「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這句話,現在理解了,對古人來說遠遊很可能意味著生離死別。

古代南方自然條件優越,但人口稀少,雖然秦漢之際曾有南越國存在。但明顯依舊是人丁稀少國力不強,同理戰國時期楚國擁有的地盤最大,不一樣是由地處西北的秦國統一的天下么。

至於漢文化為何先產生於北方,政治經濟因素的影響唄,外加受制於路途艱難傳播上的限制。


沒人回答?那我耍機靈了撒。你確定文明發源期南方自然條件比北方優越?我怎麼記得是南方氣候過於潮濕不適合人類居住來。


其實吧,最早長江流域尤其是長江以南地區並不是我們的華夏民族。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我們最初的華夏民族是在黃河流域發展壯大的。一直到秦朝初期,我們文明的主力還沒跨過長江。那時候江南地區叫南越國。在秦始皇南征之後江南地區才真正成為中華民族的土地。所以漢文化中心確實是在北方誕生的,後來到了東晉十六國五胡亂中華北方地區的漢人都快被殺乾淨了才似的漢文化重心南移。但隋唐時期由於楊氏和李氏嚴格來說根上都是少數民族所以留戀北方,在當時漢文化中心又北歸了一段時間,但唐末北方少數民族勢力崛起,漢文化又被壓迫南移。元朝時期就不用說了,元末主要的漢民起義都是從南邊開始的,最後朱元璋一開始不也定都南京么。後來因為朱棣的出現以及滿族統治者的繼承才把北方的漢文化鞏固住了,說來也可笑北方的漢文化最後由滿族人維持住了。民國時期北洋之後由於中央政府一直都在南邊,所以漢文化中心不可避免地南移了。

至於所謂的自然條件優於北方,我倒是覺得這麼說不妥。北旱南澇才是真正的主要情況,而且南方也不是沒旱過,旱的時候那土地裂的比北方都慘,北方也不是沒澇過,澇的時候比南方都漾。


南方都是森林山地河網密布,開發難度太高。北方大河平原。


要想富 先修路

古代交通不便,南方多山地、丘陵

交通不便,哪裡還會在那兒定都?


推薦閱讀:

中國有文化輸出嗎?
如何看待2017年《開學第一課》?
如何看待高曉松最新一期節目對中餐和日餐的對比?
有什麼講祖國的令人熱血沸騰的句子?
為何感覺相當一部分日本音樂中的古風比中國的更濃烈?

TAG:歷史 | 中國文化 | 地理 | 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