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式建築的飛扶壁是怎麼建造的?

哥特式建築的飛扶壁非常高而且非常纖細,是整塊的石頭嗎?它是怎麼和主牆黏貼起來的呢?

還有,拜占庭建築的的穹頂也是石頭的嗎?是整塊石頭嗎?是怎麼放上去的?


給一樓補圖。

簡單來說這些石頭建築都是是用幾何學的辦法將實際空間中各個控制點在腳手架和模具上實現基本定位,然後起肋券,然後逐層覆蓋。飛扶壁的工藝和教堂屋頂工藝一致。


0.簡答

不是 ,砂漿等,不是,不是

1.關於飛扶壁

至於是不是整塊石頭...

這是亞眠大教堂的飛扶壁。

這是英國林肯大教堂的飛扶壁。

對於這種石拱,不應該也不可能是整塊石頭這種吃力不討好的方式,答案是磚石(stone、brick之類)。

在砌築飛扶壁之前會做一個臨時的木質框架centering,用以支撐石塊的重量和飛扶壁的拱形。

直到粘結劑把石塊固定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飛扶壁。(不同地方會使用不同的粘結劑,大致就是各種砂漿。比如建築技術高超的古羅馬得益於活性火山灰,加上石灰和碎石形成「天然混凝土」為後世留下了無數建築瑰寶;再比如明長城外包石條、城磚多用石灰+黃土+植物秸稈混合攪拌作為粘結劑。)

2.關於穹頂

當然不能是石頭,不要想整塊石頭了好嗎。。。

穹頂是古羅馬人沒有解決的難題,拜占庭建築融合了早期羅馬的巴西利卡和波斯等東方文明的藝術,解決了問題還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一大成就就是帆拱的出現:

帆拱

聖索菲亞的穹頂

它的自重完全由四個券拱下的柱墩承擔,這一結構不僅使穹頂與方形平面的承接過渡在形式上自然簡潔,也將荷載集中至四座柱墩上,而無需再要過渡的承重牆,從而使內部空間獲得極大的自由。

這樣做拱頂的目的是為了讓建築更加輕盈,減少成本,也能有良好的採光。

要是全換成石頭就有點難以想像了。。。

———————————————————————————————————————————

(20150213更新)

在古代,用木頭作為臨時支架是很常見的。

以上面的聖索菲亞穹頂為例,穹頂搭在四個球面三角形形狀的帆拱之上,帆拱的弧需要木支架作為支撐和模板,而穹頂的結構是用40個肋骨(ribs)和蹼板組成,在肋骨和蹼板的根部之間開了一圈40個窗,讓穹頂重量減少了不少。而肋骨(ribs)在形成作為穹頂的支撐之前,也需要木支架的支撐。

穹頂的建造難度非常高,在如此大的跨度之下,穹頂的質量是個大問題。據記載聖索菲亞的原來的穹頂在558年因為地震而傾塌,563年重建的穹頂才有了結構上更為合理的40肋骨的做法。

而佛羅倫薩主教堂穹頂的建造,從1367年起,就不斷的進行研討做了一個又一個的模型。開始競標建設時已經是1420年了,1431年完成了穹頂建造,而直到1470年才完成最後的採光塔,穹頂才算完完全全建完。

圖片來源於維基百科


你是有多逗?會覺得那是整塊的石頭?


推薦閱讀:

TAG:建築 | 拜占庭 | 哥特式建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