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被擊穿後,為什麼經常會有乘員活下來?

電影里,還有戰史記載,經常有坦克被擊毀,但依然有乘員活下來跑掉又換一個坦克繼續作戰,難道坦克被擊穿擊毀,依然能夠倖存嗎?


坦克被擊穿還有成員活下來原因

  1. 擊穿位置
  2. 作用彈種

題主問坦克被擊穿後,為什麼還能有成員活下來,首先我們先理解一個概念,擊穿指的是裝甲被打穿失去防護能力,而擊毀指的是坦克喪失戰鬥能力。

:穿甲彈的主要作用是擊穿目標裝甲,使其喪失戰鬥能力,其殺傷方式是,在蛋芯擊穿裝甲後,產生的上千度金屬熱流對目標內人員進行殺傷。

這是一輛虎式坦克102毫米厚度裝甲被英國171BL穿甲彈命中!

我們再來看看現代穿甲彈

這是典型的沖塞破壞 與碎裂破壞的複合作用結果~ 以沖塞為主~ 在靶標的正面侵徹孔周圍呈現花瓣狀著痕~ 背面的裝甲材料大量剝離並呈現放射狀飛散~

被打成這樣基本不會有人活著出來了

位置問題

以最近上映的FURY做解釋吧

圖中坦克被完全擊毀,對穿,在此情況下幾乎沒有倖存者

因為入射角度的問題,發生了跳單,在前裝甲上留下了彈痕

虎式坦克後裝甲被擊穿,仍有人員逃出

這就很好解釋了為什麼被擊穿後仍有人員倖存,被擊中部位為虎式坦克的動力艙,發動機幫助阻擋了彈丸侵徹,使成員艙沒有收到波及,而美式謝爾曼坦克被擊中主炮塔,乘員艙全部毀傷~無人倖存

彈種問題

現在主流為穿甲彈和破甲彈,碎甲彈已經逐漸轉作它用(破壞掩體和軟裝甲目標)

1 為全口徑穿甲彈~ 照片上也可以看到彈身上的彈帶~ 這種彈質量大、彈截面積也大~單位面積上的質量小~ 彈丸速度低~侵徹能力低~

2 為穿甲彈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承上啟下的次口徑脫殼穿甲彈~ 此物為彈丸的硬芯~ 這種彈在單位截面積上的質量有所提高但幅度不大的情況下~ 彈丸速度大幅度提高了~ 侵徹能力顯著增強~

3 為M735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

4 為德DM33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

穿甲彈是依靠彈丸強度、重量和速度穿透裝甲的炮彈,現代穿甲彈彈頭很尖,彈體細長,採用鎢鋼合金、貧鈾合金等製成,強度極高。

穿甲彈個個都長著非常堅硬的腦袋殼(即彈頭),是坦克、飛機、軍艦、裝甲車輛的死對頭.當然,對付混凝土工事,它也照樣當仁不讓.穿甲彈為什麼本事這麼大呢? 這是因為: 一 它的彈體特別結實由合金鋼(或鎢,鈾合金)製成,彈體前端都是實心的,還有防裂槽,不怕在撞擊目標的瞬間破碎或折斷;二 它的速度高、貫穿能量大能洞穿較厚的裝甲;三 它的射擊精度高,加之身體都是流線型,能在飛行中減少空氣阻力,瞬息間直接命中坦克、裝甲車輛等活動目標。

穿甲彈早在十九世紀便已在戰場廝殺,當時,它主要對付裝甲戰船,用得還不普遍.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坦克面世,裝甲彈才風風火火衝進戰場,其性能也有了很大改進。這期間裝甲彈是一種適口徑穿甲彈,即穿甲主體的直徑與穿甲彈彈體的口徑相同.這類穿甲彈又叫普通穿甲彈.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重型坦克殺上戰場,裝甲厚度達到150-200毫米。面對這樣的"硬骨頭",鈍頭和被帽裝甲彈都顯得無能為力,於是便出現了一種次口徑超穿甲彈.所謂次口徑,是指穿甲主體的直徑小於彈徑.

這種次口徑超速穿甲彈的彈體內,有一個用硬質合金製成的彈芯.由於穿甲彈是依靠彈丸的動能來穿透裝甲的,因而當彈丸以高速撞擊裝甲時,強度高而直徑細小的彈芯就能把大部分能量集中在裝甲的很小面積上,從而一舉把"烏龜殼"穿透.

後來,坦克不肯示弱,又把裝甲增厚,於是便出現了威力更強的超速穿甲彈.這種彈按其穩定方式的不同分為兩種:一種是以彈丸自身旋轉穩定的,另一種是藉助於裝在彈體上的尾翼穩定的.目前,應用比較廣泛的是依靠尾翼穩定的超速脫殼穿甲彈,也稱作"長桿式"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

"長桿式"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重量輕,初速高,再加上彈丸飛出炮口後彈托(卡瓣)在氣流作用下脫落,使空氣阻力大為減少,因而通過細而堅硬的彈芯能將大量動能集中作用在裝甲很小的面積上(它的穿甲能量比普通穿甲彈大四倍),就好像用錐子扎鞋底一樣,擊穿很厚的裝甲.

說完穿甲彈。咱們再來說說破甲彈大家可能會奇怪穿甲彈這麼厲害用它不就完了嘛。何必再研究破甲彈?其實要是穿甲彈能包打天下,人們也就不會去開發新的彈種了。但是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原來,穿甲彈好是好,但也有不少缺陷。前面說過,穿甲彈靠高硬度的彈蕊以高速打擊裝甲來達到穿甲的目的。實際上就是發射一塊用非常堅硬的材料做成的實體(彈丸),以儘可能快的速度撞擊到裝甲車上並在它上面衝出一個洞。此彈丸在穿透裝甲時常被撞成碎片,在車輛內部爆裂並向四周飛散而造成損傷!理論雖然如此,但隨著坦克的裝甲防護水平的不斷發展,穿透裝甲所需要的彈蕊材料要求越來越硬,速度要求越來越高!這就帶來了兩個問題:其一就是炮彈的加工越來越複雜,越來越困難。其二就是對炮本身的要求也越來越變態。因為越是要求高速,就必須用更高膛壓的火炮發射。而高膛壓的火炮也就意味著火炮越來越長越來越重生產的成本越來越高。

  然而,困難還不止這麼一點點,穿甲彈還有一個缺陷,那就是傾斜裝甲!如果你有過在金屬板上鑽孔的經驗,你就知道當鑽頭直上直下時鑽起孔來是最輕鬆也最有把握。而讓你去鑽一塊斜放著的鋼板,恐怕你就得叫苦連天了。裝甲也是這樣,據研究傾斜為60度的裝甲不僅能使彈丸的穿透的距離增加了一倍(假設彈丸沿水平線擊中),而且還有可能引起跳彈!二戰期間T34被稱為防護最好的坦克。並不是因為它的裝甲板最厚,卻是因為它採用了大角度的傾斜裝甲所致。炮彈打上去大多只是噹噹作響,響完之後被彈開起不了什麼作用。

傾斜裝甲效應

那怎麼辦呢?這回輪到破甲彈粉墨登場了。

  說到破甲彈,有一定軍事知識的人都知道破甲彈最基本的原理就是:利用空心裝葯技術產生的金屬射流來實現破甲!

外國對科技愛好者進行教育時,往往採用實際表演的形式,將一錐形紙桶內表面粘上塑膠炸藥,然後大頭朝下放到一塊約10厘米厚的鋼板上面,用電雷管引爆,跑過去一看鋼板被擊穿,拿開鋼板地上還有個洞,拿個棍子去探探約有1米深。旁白解釋:平常炸藥爆炸,能量是向四面八方釋放的,而這種錐形裝藥方法使爆炸的能量向一個方向集中,整個實驗過程並沒有使用到彈頭,擊穿鋼板完全是靠爆炸時產生的高溫,高壓的聚能流。

  上面說的就是門羅效應的最基本的原理!但這樣的效果是滿足不了軍方需要的。於是把金屬做的漏斗形葯型罩加在炸藥的錐上,這樣爆炸後炸藥的能量就作用在這個空心漏斗葯罩上了,緊貼葯罩的金屬迅速被使熔化合攏,被炸藥的能量『壓』成了三高金屬噴流!這裡說的三高可不是帕哇羅帝等三大男高音,而是高速、高溫、高壓這三高,這股射流的頭部(最快)速度可達7000~10000米每秒、溫度可達1100度!高壓就更不用說了。再加上金屬本身,普通的坦克裝甲遇到這三高的衝擊,頓時就象高壓水槍下的稀泥,什麼勢如破竹,飛流直下,門戶洞開等等形容詞簡直就是為它們準備的。更可怕的是,破甲後金屬射流並不會就地休息,它繼續高速前進!再加上破甲後的噴濺作用,接下來就是破壞車內設備、殺傷乘員。要是碰上炮彈或油箱,就是油箱起火、彈藥誘爆,產生「二次殺傷效應。」所以有時我們在電視里看到,一輛坦克,外表只一個小洞,卻連炮塔都炸飛了,就是這二次效應的傑作了。

~~~~~~~~~~~~上完試驗的更新~~~~~~~~~~~~

對於擊穿成員艙還有人活下來,暫時找不到穿甲彈的圖,拿一個火箭彈的看下吧

可見,入射角度,射流直接擊穿了人的身體,但是因為角度問題,並沒有波及到其他成員,所以還會有人倖存下來。

以上

二戰各國火炮測試擊穿標準

德國

擊穿的定義:彈頭全部穿過

穿透率要求:50%

目標裝甲板:軋制勻質裝甲(RHA)

厚度/硬度:

5-15毫米裝甲板,貝氏硬度435-465

16-30毫米裝甲板,貝氏硬度338-382

31-50,BHN 323-368

51-80,BHN 309-338

81-120,BHN 279-309

121-150, 235-265

151-275, 206-235

英國

有點麻煩

42年之前20毫米以下口徑,穿透定義為彈頭全部穿過,穿透率60%

目標裝甲板RHA,厚度3-30毫米,貝氏硬度440-475

2磅炮,穿透定義為彈頭20%部分穿過,穿透率80%

25磅炮,穿透定義為彈頭全部穿過,穿透率50%

目標裝甲板RHA,厚度15毫米以上,硬度300-331

42-45年

所有武器,穿透標準一律為彈頭全部穿過,穿透率50%

厚度與硬度關係

3-14毫米, BHN 340-388

15-80毫米,BHN 262-321

85-120毫米,BHN 255-302

125-160毫米,BHN 241-285

&>160毫米 BHN ?

美國

擊穿的定義:彈頭的某個有意義的指定部分必須順利穿過目標裝甲板

穿透率:50%

目標裝甲:RHA

6-13毫米厚度,硬度330-370

25毫米厚度,硬度240-350

38毫米、51毫米、63毫米厚度,硬度240

76-127毫米,硬度220-240

127毫米以上,硬度220

蘇聯

擊穿的定義:彈頭全部穿過

穿透率:80%

目標裝甲:RHA

各種厚度,硬度為250-380


評論區的同學說的很對,我的答案是有問題的,更改了下。

二戰時,早期對付坦克的彈藥是空心被帽穿甲彈APCBC,這類彈藥在彈體底部設有小的空腔,內部裝少量炸藥,用於殺傷成員。在二戰後期出現了硬芯穿甲彈APCR,這些彈藥為了高穿深,彈藥發生后里面沒有裝葯,不會想普通炮彈一樣打中了再爆照殺傷,而是靠擊穿後彈芯殺傷敵人或者內部設備,特別是彈藥架。坦克被穿甲彈命中後產生劇烈爆炸都是因為被穿甲彈命中的內部彈藥架引發的彈藥殉爆產生的。而穿甲彈擊穿裝甲後並不能保證將所以敵人殺死或者引爆彈藥架,成員是可能能夠存活的。

二戰時就有蘇軍T-34被德軍四號坦克擊穿後,蘇軍坦克成員撿起車內滾燙的彈芯扔出去然後接著和德軍乾的例子。而戰後蘇系車經常被打回零件狀態,也是彈藥架布置不合理,容易殉爆,比如T54/55系列,將油箱做成蜂窩狀,然後將彈藥插在其中,最後放著了車體前部…這樣固然節省空間,但是被擊穿後彈藥在油裡面混著燒,然後就回到零件狀態了╮(╯_╰)╭


可以去優酷看「crazy262」這個視頻作者製作的《軍武次位面》這個系列的視頻。

沒記錯的話,第十期就是講解破甲原理的。關於坦克炮彈的解說和排名第一的答案基本相同,只是以視頻的方式呈現。

------------

第一季視頻前期質量還是可以的,有幾集可以算相當良心製作了。後期的私貨就有點多了。尤其是飛機的那一集。

最近看了第二季,感覺質量下滑的有點大啊…


因為炮彈本身的毀傷能力差,或擊中位置不對:

常用的反裝甲彈藥主要有以下幾種:

1:全口徑穿甲彈:包括AP,APC,APBC,APCBC,有的內部有裝葯,有的沒有。

2:次口徑穿甲彈:包括APCR,APDS,APFSDS等。

3:Heat

4:Hesh

之前幾位答主對於其他彈藥說的已經很詳細了,我在這裡這裡重點介紹有裝葯的穿甲彈。早期(19世紀末-20世紀50年代)的全口徑穿甲彈大部分是有裝葯的。比如下圖中的虎王重型坦克的8.8cm KWK43坦克炮使用的Pzgr39/43型APCBC,有59克的鈍化RDX裝葯(90%RDX,10%蠟)

下圖是黑豹中型坦克的7.5cm KWK42坦克炮的Pzgr39/42APCBC,它的裝藥量要少很多,只有約18g鈍化RDX裝葯。

蘇聯IS-2重型坦克使用的122mm D25T坦克炮BR471AP,裝有155g 含有73%RDX 23%鋁粉,以及4%蠟的混合炸藥:

而獵虎驅逐坦克的12.8cm Pak44反坦克炮使用的Pzgr43型APCBC,則有著喪心病狂的550g由70%二硝酸乙二胺和30%鈍化RDX組成的混合裝葯。

也正因為有著裝葯,所以擊穿之後,除了具有純動能彈藥擊穿裝甲後所帶出的裝甲碎片外,還有著彈體爆破產生的破片以及爆炸本身產生的超壓和高溫,從而極大提高了殺傷後效。那麼,炸藥爆炸的威力有多大呢?以下我們就以這四種炮彈為例,來進行爆炸威力的計算。我們先來計算TNT當量,這裡使用彈道擺威力值來進行計算:

RDX=150%TNT

90%RDX=135%TNT

所以也就是說含有90%RDX的鈍化RDX,其爆炸威力相當於等重量TNT的1.35倍。

所以WPzgr39/42=24.3g

WPzgr39/43=79.65g

我們再來看二硝酸乙二胺:

EDD=120%TNT

所以Pzgr43的爆炸威力W計算結果約為 685gTNT。

而對於IS-2,它採用的RDX鋁粉混合炸藥約為150%TNT威力,爆炸威力相當於234gTNT

接下來利用薩道夫斯基公式進行計算

其中pf是爆炸超壓,單位為100kpa 。 w為炸藥tnt當量,單位為kgTNT。r為衝擊波半徑。

我們在這裡假設致死超壓為100kpa,把前面算出的w值帶入,可得:

rPzgr43=2.94m

rBR471=2.05m

rPzgr39/43=1.43m

rPzgr39/42=0.96m

這是個什麼概念呢?以下的例子可供參考:蘇聯t-34-85坦克的車長6.1m,車寬3m,車高2.7m。

也就是說,如果t-34-85坦克被一枚Pzgr39/42擊中首上中部,且引信正常觸發的話,超壓可以造成駕駛員和機槍手死亡,而pzgr39/43穿甲彈命中同樣位置的話,僅僅是爆炸超壓就足以殺死車內大部分成員。而如果換成122mm和128mm炮,則成員艙內不會有任何人存活。發動機艙也會受到損傷。

但如果命中的是其他地方,結果會大不一樣,特別是對於中小口徑,甚至可能一個人都無法殺死,比如說發動機艙就是這樣。如上圖所示,在發動機艙和乘員艙中間有裝甲分開,如果裝藥量較少的炮彈(75,88)命中這一區域的話,可能無法炸穿這層裝甲,從而不能傷害到成員,而122和128就不一樣了。

所以說在現實中只要不是面對122,128這樣的大口徑炮,成員還是有很大的生還可能的。


樓上各位都說的很完備了,我就加一個。

有一輛美軍的M1A1在行駛中突然遭到了正下方IED的襲擊,坦克只是整體跳了幾下,之後繼續向前行駛,在視頻中除了懸掛系統損壞外沒有明顯損傷。

但實際情況貌似是該車組全員立刻就夠蓋上星條旗的標準了- -


坦克設計是會考慮被擊穿的風險(如減壓門),因此被擊穿後有可能有倖存者,尤其是二戰時期以前的穿甲彈速度不比現在,動能小,也沒有現在一些穿甲彈的高速金屬流傷人的設計,因此只要不引起殉爆,被擊穿後成員是有可能倖存的。


近年來的結果大概是平均每次擊穿死一個人多一點吧,二戰時似乎也就2-3的樣子,一炮擊穿死一車的情況反而不多。為什麼是這樣,其他答主已經說的差不多了。

不僅如此,想把幾十噸重的鐵疙瘩徹底打壞也是很難的,所謂「擊毀」大多數情況下只是暫時癱瘓,修一修可以接著用;比如利索夫戰鬥中被虎式/虎王擊毀的50餘輛T-34(在很多人看來死的不能更死了吧?),徹底報廢的只有十幾輛,其他的都修復了。


二戰美軍饅頭被擊穿平均是死一人傷一人。向狂怒那樣三輛車一個倖存者都沒有是小概率事件,不要拿電影說事。

原因和二戰中常用的彈種有關,二戰中常用的穿甲彈要麼實心不裝葯,要麼裝藥量小,裝葯多了殼子太薄打在裝甲上就碎了。

對成員的殺傷,一是倒霉蛋直接擋在炮彈的路徑上的,再就是炮彈巨大的動能從裝甲上剝離的碎片造成的二次殺傷,然後是APHE擊穿裝甲後的爆炸,最後就是車體被擊穿後導致的起火和殉爆。

二戰中的APHE,幾十克的裝藥量想一下炸死四五個人難度還是比較大的,一兩個運氣不好的人沒準就擋住了大部分的破片和衝擊力。

運氣好,一發炮彈從乘員之間穿過,全體被剝離的碎片打成輕傷,打開艙蓋逃生。

運氣中等,腿被打斷了動不了,上鋪的兄弟逃出去之後從艙門把你拉出去…

運氣差,直接用頭或軀幹擋了一發75mm彈,死相比較慘,但也好過雙手被碎片/炮彈打斷,打不開自己的艙門困在坦克里被活活燒死…

說白了,這種事看造化,並不是說乘員艙被擊穿就要見上帝了。多數坦克都是正面或側面被擊穿,都打到乘員區了,還是有很多人活下來了。

最後說一句,坐在坦克里再危險,傷亡率還是比外面那些抗著M1步槍的馬鹿們低!


還是我來說說吧,雖然是個軍菜

首先擊穿要看什麼彈種,比如穿甲彈還是破甲彈。

因為碎甲彈和全口徑穿甲彈現在不常用了,所以我就說說現在的穿甲彈和破甲彈。

首先我還是說破甲彈,樓主應該會更有興趣,因為是步兵都可能攜帶的武器,當然也包括車載的導彈等等。

破甲彈穿透後的後效差異很大,如果說射流進去的較多發生散射,特別是裝甲較厚,那麼這種金屬射流就會變成一把「噴子」。但如果很薄比如裝甲車,射流就和切奶油一樣不會分散。

樓主可以把射流當作小時候高檔的打氣水槍噴一個東西,如果是噴一層餐巾紙,只要你的水槍夠好,那麼餐巾紙直接射穿,後面是一個水柱,幾乎沒有分散。

但如果射擊的是一張A4紙張,那麼射穿的一瞬間,紙張背面會有大量的水亂濺。

破甲彈里水就變成超音速的銅了。

所以破甲彈的殺傷效果和破甲彈設計以及命中目標都有關係,這裡就涉及炸高等等概念了,如果要粗略說明,樓主可以把破甲彈想像成某種太陽聚焦燒螞蟻,那個光線就是射流。

聚焦點的時候破壞力最大,但是很難「濺」,但如果炸高剛好合適……樓主可以想像金屬射流和超過放大鏡焦點的陽光一樣重新散開,這些射流的穿透力對於裝甲很弱,對於人就大殺器了。

柵格裝甲提前引爆破甲彈導致連裝甲車都不能擊穿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綜合而言,破甲彈對於目標的殺傷效果很不確定,但通常來說如果有大量射流能夠擊穿裝甲,那後效通常十分可怕,所以坦克攻擊輕裝甲目標的時候用破甲彈往往會有更好效果。

然後是穿甲彈。

我們分為貧鈾彈和鎢好了。貧鈾彈有自銳能力,也就是穿透過程中彈頭尖尖逐漸脫落,保持尖銳,而鎢彈就變成蘑菇了。

貧鈾彈還有一個好處就是會高熱燃燒,進入坦克內部後會發出巨大熱量,而且這些金屬碎屑是亂射的,和可怕。

鎢彈稍微好一些,但好不到哪兒去,最可怕的是「差點沒打穿」,比如說剛好超過裝甲50mm等效厚度的時候,彈體完全破裂,大量裝甲金屬被撕裂,然後噴子,裡面的人掛掉。

這個時候很難有成員倖存。

但如果打擊的是輕裝甲目標,或者說這輛坦克是老式的,穿甲彈威力又十分巨大以至於呼啦一下就穿過了,那麼掉落的碎片就會比較少,裡面的人倖存概率就大得多,當然打這類目標用破甲彈會更合適,只是破甲彈相對沒有那麼可靠,初速一般也慢一些不容易命中,所以通常還是用穿甲彈伺候老式坦克,因為即便有人倖存,坦克也不能繼續作戰了。

二戰時候不乏坦克被擊穿但沒傷及要害而帶這個洞繼續作戰的,但現代穿甲彈威力大得多,所以被擊穿基本上坦克就完全失去了作戰能力。


只要炮彈不擊中彈藥箱發生殉爆其實還是很安全的…


炮彈彈種問題,穿甲彈破壞坦克,高爆彈殺人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英國海軍大臣聲稱地球上只有美中英三國能造航母?
如果俄羅斯向以色列發射核彈,會被全世界圍攻嗎?
台灣的軍隊打不過大陸,還開銷大量軍費,是否還有存在的意義?
為什麼2015年閱兵沒有傳說中的東風41戰略導彈?
有了殲16,可以不再造飛豹了吧?

TAG:軍事 | 坦克 | 軍事裝備 | 生存指南 | 坦克裝甲與重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