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變革論的內涵是什麼?

唐宋變革論意義和內涵是什麼?有什麼大神能解釋嗎?

誰也別把我的問題修改了,我更想問的是,有人批判或者不贊同這個理論,為什麼學術界沒有代替的理論呢?

這樣越說越糊塗了,我把第二個問的部分分成幾個小點去提問。

1.學術界認不認同唐宋之間中國有變革,為什麼?

2.內藤湖南的「近世說」學術界認同與否?尤其是宋代以來就是近世的觀點。為什麼?

3.唐宋變革等同於「近世說」嗎?


唐宋變革論是一個自洽都做不到的sb理論。

唐宋變革論不可信(汪聖鐸)

唐宋變革論是日本學者提出的,曾征服了不少中國學者的心。我曾聽有人說:幾十年轉了一個大圈,又回到了唐宋變革論。我原先不太留意此說,近年聽人說得多了,才對它有所了解。但此論卻不能征服我,因為它的毛病太多太大。

唐宋變革說自日本學者提出後,又曾包括中國學者在內的許多人豐富發展,結果是更加混亂、龐雜。

首先,唐宋變革論究竟是指唐宋兩個朝代呢?還是指唐宋之間(唐與宋比較)呢?說法不一。如果是指由唐至宋,中間還有個五代,總共差不多七百年,中國由西周到現今不過是四千年,一個變革搞了如此長時間,近乎笑話。

其次,所謂「近世」下限何在,不清楚。

再次,也是最重要的,唐宋變革究竟都包括哪些方面,不清楚。

最後,唐宋變革產生了哪些重要成果呢?不清楚。

不錯,唐中葉發生了一個重要變化:均田制瓦解。與之相聯,租庸調被兩稅法取代,兵役制被募兵製取代。

這個變化確實很大,影響很深遠,但對這一變化的評價卻是令人深思的。有些中國學者對這一改變的評價過高:如說這是農奴的解放,是封建人身依附關係的鬆弛,是經濟關係劃時代的飛躍等等。這些說法可信嗎?我認為很明顯,不可信。

就拿兵役制被募兵製取代來說,這一改變使得抓壯丁的事大為減少,被某些學者說得了不得,實際中國人由此付出的代價是難以想像的。軍費開支佔到財政總收支的十分之七以上,為了平衡財政,專賣禁榷大大擴展,苛捐雜稅多如牛毛,官員隊伍空前膨脹(因為管軍隊的官多了,為軍隊斂財的人多了……)國窮民也窮……今天看,這一改變究竟是社會進步的飛躍還是誤入迷途,恐怕是要重加考量的。

不是說此次改變沒有積極成分,但其中那些是積極的,哪些是消極的,恐怕不應一概而論。而且決不是都是積極的。

至於說此次改變產生了所謂「平民社會」,就更加不可信。首先,什麼是「平民社會」?平民當家作主嗎?誰都不會相信。講平民社會,無非是有些平民獲得了飛黃媵達的機會,不再受「門閥」觀念的阻礙。這首先要「感謝」科舉制度。然而科舉制度創於隋朝,其發端則更早,我們是不是應把「變革」的上限再往前推呢?

不少人熱衷於讚揚「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大約這也是「平民社會」的重要體現。但細讀宋史即可知,很少有幾項重大決策是由「士大夫」作出的,因為他們沒有最終決策權,這頗像五十年代的「民主集中制」,一「集中」,「民主」往往就灰飛煙滅了。

有些學者吹噓此次變革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可是我們看到了什麼呢?農業生產力有多大提高?手工業有多大發展?經濟有多大發展?似乎都沒看到。至少我搞了三十年經濟史研究,我是沒有看到的。我只看到此後中國發展相對西歐越來越慢,最終落伍。

如果「唐宋變革」真的好得不得了,或許就不會有這種結果了。

我勸諸位不要相信「唐宋變革論」。

行了,來談一下,為什麼唐宋變革論是日本人提出來的?

答曰:為了精神上禍害中國歷史。

這套玩意的開端是宮崎市定的導師內藤湖南弄出來的地氣東移論,文化中心移動說。

地氣東移論,文化中心移動是什麼理論呢?就是內藤湖南說:日本人的天職就是要拯救整個東方,文化。這是上天給日本人的使命,怎麼看出來的呢?唐代之前,文化中心在長安,唐朝之後,文化中心向東南移動,到了清朝,一發東南,最後東南道日本島上.於是日本人的天職就是拯救世界。

內藤的言論如下:

唐宋之間,存在於十世紀的貴族制崩潰。取而代之的是君主獨裁政體的出現,並逐漸向平民社會發展。這種政體之後,不過是組織官僚機構來統治社會,現代意義上的」行政「還沒有出現。只是不再依賴人民來過度榨取稅收,換而言之是一種遊離於社會的存在。社會的實體是父老或鄉紳、地方名望家族指導下的」鄉團「組織,自治團體等。涉及到人們日常生活的行政都是由這種團體來承擔的.

這個平民的時代被冠以」近世「這一名稱。當時的」近世「我們往往解釋成early modern,並非指近代的前一階段,而是近代modern這種意思。但是,又不是近代化、近代的這種包含西洋化意味的」近代「。而是與現在連接的、過去意義上的」近代「,也就是當時辛亥革命之後中國的社會狀態,是宋代時出現並一直繼續下來的一種狀態。把中國唐宋變革的內涵說成恰似日本的」應仁之亂「倒比較合適。

平民社會勢力興起,獨裁君主、官僚機構由此產生,這種趨勢的結果就是清朝皇帝制度的崩潰。既然如此,皇帝制、獨裁製的復活已經不可能了,辛亥革命以後的政體必然會是以」平民「為主體的共和制。若不考慮如此的政治社會構造及其推移發展,只進行無意義的形式上的近代化,

內藤做出上述扯逼蛋之後,得出了結論:中國要進行共和化,怎麼共和化?

一、政體是建立在「鄉團」聯邦基礎上的「共和制」。二、軍事上地方自保,不設國防軍,這樣雖然無法抵禦外侮,但是國可破,地方不能入。三、財政上,海關鹽稅交由日本或他國管理。四、領土上,新疆、西藏將獨立,為了節約統治成本,還應該放棄於財政上有害無益的東北地區。

 內藤湖南就敢赤果果的放這種屁啊

中國的歷史和文化經過發展和擴張的幼年、青壯年時期後,在文化上達到頂峰階段的宋代之後開始步入老年時期。對於文化上步入老年時代的中國來說,最重要的是維持文化的存在和延續,而政治起到重要作用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中國無需拘泥於政治委於何人之手,因為中國近世的各種弊端的存在,使得由中國人自己掌控政治只會使局面越來越糟糕;創造出輝煌文化並在世界文明史上佔有顯赫地位的中國人沒有必要涉及政治這種並不高尚的工作。

然後他弟子宮崎市定的言論,就更噁心了

這套玩意就是這麼個玩意兒。

按照唐宋變革論的玩法,我可以搞他娘的一個夏清變革論,把從夏到清的所有玩意全部框進去,一個連時間跨度都搞不清的理論,從開始到結束,都是醜陋的

由中國人自己掌控政治只會使局面越來越糟糕;創造出輝煌文化並在世界文明史上佔有顯赫地位的中國人沒有必要涉及政治這種並不高尚的工作

內藤湖南的大送近世就是這麼赤果果的對著全世界嚷嚷這種鳥話啊


謝邀,正好看過一些。

一、基本概念

唐宋變革論,是一種對歷史時期的劃分,最早由內藤湖南提出,主要內容是「唐宋變革期」。

在唐宋時期發生的轉變,有些足夠大的變革以至於可以把唐和宋分成兩個不同的時代,唐屬於中古,宋屬於近世。唐宋變革是中國歷史從中古踏入近古的一系列重要轉變,唐宋變革期是這些轉變所發生和逐漸固定的時期,一般認為上起中唐,下迄宋初或北宋中葉,也有說兩宋之際。

唐宋變革論的提出,一開始有政治目的,但作為一種學說發展幾十年,早已不是那麼狹隘的、生搬硬套的「平民社會」、「近世衰落」了,不能僅僅因為日本人最初的政治目的就否認唐宋間的巨大變化以及唐宋變革論。

目前大陸史學界對中古史、近古史也是這樣區分的,如我們所見中日合作連辦十屆的「中國中古史青年學者聯誼會」、「三至九世紀研究」、「中古史學者孫YG」。

還要注意不要混淆「轉變」「變革」,不要混淆「唐宋時期」「唐宋變革期」,後者都是包含於前者的小概念。很多歷史愛好者常犯這類錯誤。

二、唐宋的變革

對於隋唐兩宋這七百多年的歷史,我們可以列出一大堆轉變:楊、李兩朝皇帝出自世家大族,五代兩宋皇帝來自平民;隋唐是門閥政治,兩宋是科舉政治;隋唐到兩宋經濟重心往東南移;隋唐名臣大多出將入相,兩宋則是重文輕武文官政治;唐代土地屬於國有,宋代土地私有,自由處置;中唐之前是延續了三百年的均田制,中唐之後兩稅制標誌著古代社會以人丁為本的賦稅制度轉向以土地、資產為本;唐代依然重農抑商,兩宋農商並舉;隋唐運河樞紐在洛陽,海陸兩條絲路貫通,兩宋運河樞紐移至東京,陸路斷絕,海路貿易空前繁榮;唐代是實物交換時代的終結,宋代是貨幣經濟的開始;唐朝是天下共主,亡於內亂,宋與遼是兄弟國,與金是君臣國,亡於外患;唐代戶籍依據貧富貴賤,宋代開始城鄉二元戶籍;唐代坊市制度,限制頗多,宋代城市非常開放,夜市發達;唐代學術講究「疏不破注」的原則,宋代則以己意解經;文學作品的變化更大,新體詩運動、古文運動、新樂府運動、詩文革新運動,這一系列重視思想的文學運動所改變的不只是文風……「一些看來是枝枝節節的改變,其實是某些變革的反映,例如由金璧輝煌的壁畫變為清淡簡樸的捲軸,就是貴族文化讓位與士人文化的具體表現。」

這些都是變,其中哪些可以稱為變革,以區別於一般的轉變?「轉變」與「變革」比較,前者可以包含不分大小(範圍)、不分輕重(程度)和不分緩急(速度)的變。用「唐宋轉變」來指稱唐宋兩代的不同,絕對不會錯,只是說了等於沒說。歷史本身就是古今之變,從唐到宋到元到明到清,不用說都知道在轉變。變革則不然,它的重點在「革」,是革命性的重大轉變。

在京都學派祖師內藤湖南看來,唐宋之間有著各種連續,有著各種轉變,其中有些具有革命性的轉變足以把兩個朝代分開。他把中國古代史劃分為三個階段,盤庚遷殷至東漢中期屬於「上古」,東漢中期至西晉是過渡期,東晉至唐朝中葉屬於「中古」,中唐至五代是過渡期,宋元明清是「近世」。在這樣的歷史劃分中,唐和宋不是連起來的,兩個朝代在政治、經濟、學術文藝上有明顯差異。內藤的弟子宮崎市定正式提出了「唐宋變革論」,使其成為京都學派的主要學說之一。兩人的不同在於,內藤湖南重點提出了唐宋分野,宮崎市定闡述了宋的「近世」特徵。

來自「中研院」史語所

他們作這些對比所依據的六條主線:1.政治體制;2.統治階級的構成,權力的取得與分配;3.社會組成和階級的構成、流動;4.經濟的自由化商業化,新的生產關係、交換方式;5.文化特性、價值觀;6.國際關係,是研究歷史的根本問題。

有許多史學家持類似觀點。清末的夏曾佑在《中國古代史》中認為「自草昧以至周末為上古之世;自秦至唐,為中古之世;自宋至今,為近古之世」;錢穆在《中國文化史導論》中也把唐宋分開;漆俠從土地私有化後國家與新興地主及佃戶的關係、租庸調製改兩稅法、租佃製取代農奴制等方面具體討論了唐宋的變革;宮川尚志和一些西方漢學家則用「革命性轉變的時代」來形容宋朝,這些革命性的轉變不光發生於改朝換代之際,也可以發生於同一朝代之中。

鼎盛的唐帝國,680年

鼎盛的北宋,1117年

三、學術分歧

1、具有革命性的轉變?

大陸有一部分史學家對此是否定的。胡如雷同意以北宋建立作為歷史分期,但他認為唐宋在社會性質上沒有發生根本變化,而是量變過程中的局部質變使得兩個朝代顯示出某些階段性特點;有些東西方學者從新興士人家族的經濟基礎、各階層權利與角色的重新界定、海權國家的形成、經濟發展比如重心南移等方面,認為這些轉變是renovation而不是innovation,從而否定變革論。

2、中古踏入近世?

在所有同意唐宋之際發生「變革」的人中,分歧在於,這變革是否讓中國從中古踏入近世。這也是日本京都學派東京學派的一大分歧,東京學派認為唐宋變革讓中國從上古進入中古,引發了日本史學界大論爭。這場論爭一直貫穿於二十世紀的唐宋史研究,有力地推動了唐宋史研究的開展。

3、變革期的起止點?

巨變的起點,就是它們發生的時間,巨變的終點,卻不一定是它們結束的時間,而是穩定下來並開啟新時代的時間。例如王安石廢除科舉制,毫無爭議是巨大變革,但是只開花不結果,科舉很快恢復,並沒有過渡到新時期。

張澤咸認為「唐宋變革論者認為唐宋之際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內部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觀點,在我看來,唐宋之際變革說還不如唐中葉變革說有力」,他這話實際上是支持變革始於中唐但沒有說明終點;張躍從儒學角度認為始於晚唐終於北宋中葉,傳統儒學在唐代後期衝破了舊經學的籓籬,開啟了新的思想天地,但這天地並不是一片光明,而是不斷受到佛道兩家的侵蝕,直到北宋中葉的儒學復興運動,才得以生根茁壯,建立了道學體系,至此,始於唐代後期的儒學思想的轉變也就大功告成了。這個新產生的道學與業已建成的統治體制相配合,為中國封建社會後期提供了成熟穩定的模式。沒有大功告成或產生了一個新的模式,轉變或變革就不能謂之完成。

一般認為,唐宋變革期起自中唐,標誌事件是安史之亂(755至763)和兩稅法實施(780)所引起的連串變化,這個爭議不多;下迄則主要有三種說法:

a) 北宋初年,這是最早的說法,即近世從宋初就開始;

b) 北宋中葉,歐陽修古文運動的勝利,他和蘇洵創立的新家譜法反映新家族形態的流行,范仲淹等人歷次興學、改革和擴張教育,王安石變法強化君主獨裁和中央集權,並改革經濟,及神宗以敕代律等,才真正與中古斷裂。如是,則近世從北宋中葉才開始;

c) 兩宋之際,例如林文勛在〈唐宋歷史觀與唐宋史研究的開拓〉指出:「在唐宋何時轉型的問題上,多數人認為從宋代開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劉子健認為變化發生在北宋和南宋之交。」 也就是說,近世從南宋初年開始,元明清所繼承的,其實是南宋而非唐或北宋的特徵。

來自「中研院」史語所

四、總結

目前史學界認為在不同的領域,如政治、法律、經濟、社會和思想等等,有著發生在不同時間的「變革期」,有些發生在唐宋之交,有些在兩宋之交,有些在宋元之交,有些在元明之交,而每個變革期的意義也未必相同,有些從中古過渡到近世,有些是從中古過渡到現代甚至後現代等。就拿法律領域來說,主要的變革是發生在宋初,並且很快就確定下來,而這個變革不是獨立發生,它有著若干社會和經濟變革作為後盾。過去太重視朝代,執著於以「唐宋」或「明清」來指稱變革期,假如以領域為主體,那就是法律變革發生在宋初而定型於北宋中葉,政治變革發生在中唐而定型於宋初,和儒學變革發生在晚唐而定型於北宋中葉了。學人為了把它們塞進唐宋兩朝,便把唐宋變革期一再延長,從原來的中唐到宋初,一延至中唐到北宋中葉,再延至中唐到南宋初,甚至出現了「唐宋變革–宋元明過渡–明清變革」這種一直在「變革-變-變革」的說法,將來說不定有可能要再往後延至南宋末,向前提早至隋初。柳立言認為應先找出各個領域的變革期,然後疊在一起,看看它們重覆的時間點座落在哪裡,再加以分析。

內藤尤其是宮崎提出「近世」之說,很早就被視為帶有政治目的。例如他們認為中國的近世始自宋代,不是始自西方的到來,中國含有土生土長的近代化種子,但因各種緣故,先在日本開枝散葉。當袁世凱密謀恢復帝制時,內藤在《zhi那論》提出近世庶民的興起,認為不必恢復貴族政治,中國終能成就共和政體等,不禁令人懷疑庶民的興起,究竟是宋代的史實還是別有目的的政治主張。當然,在馬克思主義者眼中,宋代的資本主義傾向和租佃制的剝削關係就不是目的了。由此可知,向近世發展是不是一個目的,會因人而異。

「然而,近世一詞可以棄而不用,但中國歷史經過唐宋變革期之後,出現哪些特徵?或進入哪種政治、經濟及社會等型態或模式呢?利用後見之明未嘗不可以深化我們對歷史問題的研究。中國歷史不必步上西方的後塵,不必走過西方的近世,不必照搬西方的民主,不必追隨西方的資本主義模式,我們的確需要以中國土生土長的變化形態來說明中國史的發展過程,不必牽強附會(例如有名的資本主義萌芽情結)。」

總之,唐宋變革是一個由某些特定史實和史觀所構成的概念,雖無專利,但總令人想到內藤湖南、宮崎市定和京都學派。談唐宋變革而不理會其中的史觀(中古文化型態→近世文化型態),已是奪其魂魄,再不針對其中的史實(根本或革命性的巨變),簡直是屍骨全無,徒具空名。我們固然可以不談「變革」,只談「轉變」,但歷史不斷在變,唐五代宋有六百六十二年,不用說都知道有各種轉變,所以只說「唐宋轉變」,其實跟說「唐宋兩代」並無多大分別。問題不在有沒有變,而在變的重要性和對後世的影響。


漫長的門閥政治終於倒台了,中小士紳地主抬頭成主流。

城市經濟,或者說商品經濟發展較前代更為活躍,市民階層開始勃興。

中國的傳統經濟重心從內陸開始移動,艱難地向沿海-海洋轉型。

綜上三點,從經濟,政治到文化,構成了唐宋實際變革的基調。

============

分割線

============

日本人根據清民的現狀,判定中國走向「近代」變革最終失敗,從而將此學說轉化為替侵華政策服務的依據。

現代國內則根據中國的復興,重新評估變革的意義,從而反思傳統農業社會因何無從自主轉型成功的要素,為當前的改革政策服務。

無論客觀事實如何被具有目的性的利用,客觀事實本身依舊是客觀事實。套個日本人摻毒就否定存在過變革,實在太盧瑟了。


先說幾點題外話。在聊到中外歷史研究差異的時候,老師跟我說過,中國的歷史研究,自古及今,大抵是政史不分家的,換言之就是比較側重於政治方面的一些研究,比如政治制度還有政治事件之類的。但是現在或者說改革開放以後,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甚,中國自身的意識形態也逐漸淡化,歷史研究似乎更青睞一些新興的比如社會史、生態環境諸如此類以往不是很熱門的研究方向。第二就是我們國家的歷史研究,一向注重史實考據,主張用史料說話,比較嚴謹踏實。而外國學界當然不局限於史學界了,很喜歡從理論研究入手,注重邏輯思維的培養。當然並不是說他們顧此失彼,也不是說我們就沒有理論研究,只是說各有側重點罷了。以上都是在日常學習中,老師或多或少,或刻意或無意與我的交流,僅代表個人觀點。

再說「唐宋變革論」,這個課題是上世紀初頁日本學者內藤湖南提出宋代是中國近世的開始這一觀點而後為其學生宮崎市定等人完善發展出來的。再探討這一理論或者說假說之前有必要搞清楚一點,就是我們只是在學術範圍內加以討論,而不要給加上其他的東西,這是一個基本的態度。

現在我們根據樓主的問題一點一點來看。第一點,學術界是否認可唐宋之間中國有變革?答案是基本肯定的,如果不咬文嚼字去定義變革的程度的話。時人就已經明確提出了唐宋或者說自魏晉以降的中國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革。鄭樵曾雲「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狀,家有譜系,官之選舉必由於簿狀,家之婚姻必由於譜系……自五季以來,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問閥閱。」【(卷25《氏族略》)】,南宋文天祥亦感慨「自魏晉以來至唐最尚門閥,故以譜牒為重,近世此事寢廢,予每為之浩嘆……族譜昉於歐陽,繼之者不一而足,而求其鑿鑿精實,百無二三。原其所以,蓋有中世士大夫以官為家,捐親戚,棄墳墓,往往而是,雖坡公不免焉。此昌黎公所以有不去其鄉之說也。」【卷4《跋吳氏族譜》《跋李氏譜》】,明人陳邦瞻更是明確指出「然而未暇考其世已,宇宙風氣,其變之大者有三:鴻荒一變而為唐、虞,以至於周,七國為極;再變為漢,以至於唐,五季為極;宋其三變,而吾未睹其極也。變未極,則治不得不相為因。」【《宋史紀事本末·序》】而近代學術界內對於這一問題,也有許多學者給出觀點。傅斯年在「宜知唐宋兩代有漢胡消長之際南宋之亡又為中國歷史一大關鍵」一節中論唐宋歷史特點時指出,自隋迄宋為第二中國,以種族、民族盛衰、升降作為劃分中國歷史階段的標準。凡此種種,竊以為足以支撐第一個問題了,唐宋之際的變化受到了古往今來許多史學家和知識分子的肯定和重視。

第二個問題顯得比較空泛。須知任何一種假說、理論,在能夠自圓其說的情況下,基本上是能夠為人所接受的,當然也肯定有人反對,樓上已有人舉例就不作贅言了。而「唐宋變革論」是經由兩三代人不斷發展完善的已經形成了一套體系,對我國九十年代以後的史學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甚至有一批「粉絲」。因為本人也還遠遠不夠資格去談論學術界的態度如何,所以也不敢妄加斷言,僅僅從一些相關論文出發而已。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唐宋變革論」的確是在我國史學界引發了一次大潮,所以無論主流觀點認同與否,它的客觀影響是不容置喙的。

第三個問題就超出我目前的認知範圍了,這個課題太大了,我雖然知道一點基本情況,但一時難以組織好語言去論述。本篇回答基本是從今宋史協會副會長李華瑞先生的論文《唐宋變革論的由來和發展》而來的。個人相關,對中古史興趣很足,以後想往這個方向去靠攏,所以看到這個問題一時心癢,草草回答。

最後給樓主提點建議,不知樓主是否是專業出身亦或是歷史愛好者,當然這並不重要。我只是想說,對於一個具體的歷史熱點問題,特別是像「唐宋變革論」這樣的大課題,一般都會有大量的專著和論文面世。所以想要深入了解,最好還是自己親力親為去研讀,這樣得出的認識相對客觀也不會為人所惑。我大一的時候,得到過一次講課機會,內容就是唐宋變革論,所以也有一些相關論文,如果樓主感興趣可以聯繫。

嗷,忘了謝邀,謝謝邀請。


謝邀請。

「唐宋變革論牽扯到政治、軍事、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方面,本人能力有限,只能推薦下面這本書:

本書目錄

本書下載地址:

《唐宋變革論的由來與發展》.李華瑞 編.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pdf


圈外人不懂純屬瞎掰強答。

私以為南朝化這個論題是對唐宋變革論的反駁。

目前認為唐宋變革肇始於安史之亂後,即唐中葉變革論。而隋唐盛世本事取野蠻民族之精血注入於魏晉之殘軀,是華夏文明發展一段不必然的再封建化插曲。

這樣說的話,由漢末-六朝-唐後期-五代宋所構成的這一演變,是代表主體文化的儒家理論,由天命本體與章句訓詁經學,發展到援佛求老明本逐末的玄學,到融合三教重構天理本體的宋理學的發展脈絡。

是黨錮清流到王謝門閥到與士大夫共天下的皇權與朝堂鬥爭妥協的過程。

是漢末南朝募兵製取代徵兵制而造成的霸府與廟堂合流,並形成槍杆子里出天子觀念的緣由。

所以,所謂唐宋變革是北朝隋唐的盛世武功掩蓋了五胡亂華後北方文化經濟軍事制度的發展停滯,當這一色彩因時間和人為因素逐漸淡去後,炎宋就又續了炎漢,契丹就成了中華。


推薦閱讀:

隋末天下大亂,關隴貴族中,為何是李淵舉旗?
為什麼在唐朝以後關中地區再也沒有成為政治中心?
同樣是漢人王朝,與唐朝和宋朝相比,在氣質上,明朝缺少了什麼?
假如成吉思汗興起於盛唐,唐朝會怎樣?
再回唐朝(安史之亂前),你是願意生活在西京長安還是東都洛陽?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宋朝 | 唐朝李唐 | 歷史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