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皇太一和帝俊是什麼關係?

神話真的好繞啊,本來就有太多不同說法了,還有各種小說遊戲的戲說版搗亂。

之前看到一篇梳理中國遠古神話的文章,裡面說東皇太一(昊天上帝)是最大的一個和其他神都沒有親戚關係的大神,然後帝俊(帝嚳)是伏羲的孫子黃帝 的兒子白帝 的孫子,他倆八竿子打不著

但是百度的時候發現好多人問「東皇太一和帝俊是什麼關係」這種問題,回答里幾乎所有人一致咬定他倆是兄弟之類的關係,是盤古的兩隻眼睛化成的

我想 這兩個說法差的也太遠了吧,我就想知道最正統最主流的說法是什麼?


轉載我一則舊帖試答:

試論中國神靈體系中的至上神:昊天上帝、帝俊、東皇太一、玉皇大帝

如果用一個字形容中國的神靈體系,恐怕很多人都會想到的是——亂!

首先,中國地廣族眾,上古以來的神話起源恐怕就是多元的;

其次,隨著西周人文精神的覺醒與儒家世俗哲學的興起,中國的神權時代早早就結束了,來不及融合各大體系(恐怕也融合不了),後是流傳亦僅零篇斷章。僅論誰是中國神話中的至上神,恐怕就眾說紛紜,一堆爛賬。這裡嘗試梳理一下,亦是給自己的思路打個小結。

1、昊天上帝

早期中國文化大抵可以分為黃河流域的北方文化與長江流域的南方文化,以北方中原為華夏正統。前者歷唐虞夏商傳承以周集大成,南方以楚為代表。北方華夏文化的神靈體系中的至上神無疑是「昊天上帝」,唐虞夏商周以至清朝歷代王朝統治者祭的那個「天」就是祂。《尚書·舜典》講舜「類於上帝」,殷商甲骨文中的「帝」「上帝」,周代的「天命」觀念,「天子」稱號,皆本此。華夏聖經《五經》中大量保留了關於「天」「上帝」的記載。後世以《周禮》中的「昊天上帝」一稱作為定名。這一「上帝」是中國上古以來以敬天法祖為核心的自然宗教——「中國傳統宗法性宗教」(牟鍾鑒語)——的至上信仰。這一宗法性宗教是唐虞夏商周以來中國的國教,後世並未消失,經過孔子以降儒者的改造,漢武帝以後明確演變成了加入儒家義理的「儒教」。儒教繼承了先秦華夏的宗法性宗教,完善了其「昊天上帝」信仰,確立了祭天郊祀的國教制度,歷代皇帝恭行不輟,直至清代。但由於儒家重現世而輕彼岸,「神道設教」,崇敬神靈只為現世教化服務。所以雖然它繼承了上古宗法性宗教的一層「神」皮,但神靈體系其實非常薄弱。上至天子,下至儒士大夫,或崇道,或信佛,「上帝」觀念其實只是高高虛掛而已,並未深入人心。雖說宋以後三教合一,但最本質而言宗教有如配偶,只能一元抉擇。譬如一個虔信佛法輪迴解脫的皇帝,真的能滿心虔信的站在天壇之上敬仰「上帝」嗎?畢竟,「緣起性空」的佛法否認一切創世神、主宰神的存在,世界只是因緣和合的幻相,空無自性,無有永恆的存在,更無所謂「上帝」。個別崇信佛道的皇帝,著名的有譬如梁武帝、宋徽宗。滿清皇室更是整體信奉藏傳佛教(清代的朝珠、皇帝冠冕「夏朝冠」上的金佛皆其標誌)。統治者信若不純,下層百姓益無柢守。更由於儒學的精英性,儒教的宗法性、等級性,使得祭天權為皇帝壟斷,庶民與「上帝」的聯繫更為淡漠。20世紀以來,帝制終結,儒教制度性瓦解,祭天典禮更是久已廢弛。這位「昊天上帝」可謂神隱已久了。

一個非佛非道的中國人口頭說的「老天爺」「傷天害理」「天地良心」中的天,指的即是這位儒教的「上帝」,但這僅是碎片性的無意識遺存罷了,常人心中並無一個自覺明確的至上神概念,譬如「上帝」之於基督徒。今人談上帝,絕大多數情況下恐怕指的是那位「洋上帝」——戈德(God)耶和華。這本是明末利瑪竇借用了儒教聖經《書》中的「上帝」一詞。如今可謂久借不還,賓已奪主了。

總之,這位「昊天上帝」應是中國最正統的至上神了。無論先秦的宗法性宗教,還是漢以來的儒教,作為貫穿華夏始終的國教,「昊天上帝」皆其至上信仰,官方認證。

另外,在儒教的神靈體系中,還有所謂「五帝」,祂們又分為五天帝與五人帝:

中央黃帝含樞紐 軒轅

東方青帝靈威仰 伏羲

南方赤帝赤熛弩 神農

西方白帝白招拒 少昊

北方黑帝汁光紀 顓頊

五人帝是五位上古聖王的神化,戰國以來即有,西漢承秦立雍五畤,祀五帝。五人帝位居上帝之下而輔佐之。東漢讖緯神學興,又發展出五天帝,「含樞紐」之類即是,皆出於緯書,位反居於五人帝之上,上帝之下。故後世儒教完整的天帝系統,即是:

昊天上帝——五天帝——五人帝

祭天之時,以天人十帝配祀。

另,對應儒教五帝,道教亦有「五方五帝」:

中央黃帝玄靈黃老一炁天君

東方青帝青靈始老九炁天君

南方赤帝丹靈真老三炁天君

西方白帝皓靈皇老七炁天君

北方黑帝五靈玄老五炁天君

又有以所謂「帝俊」為中國神話至上神者。此僅見於《山海經》,學者以為或是帝嚳的神化。這一支獨特的神話體系後世無傳。

2、東皇太一

這是南方文化神話體系中的至上神,尤以楚國文化為代表,見屈原《九歌》。漢室本楚人,故西漢時國家祭祀的至上神名「太一」,仍帶南方巫教色彩,還未徹底儒教化(北方化)。東漢正式確立「皇天上帝」(昊天上帝)之名,不再見「太一」一名。南北朝以後太一降格為儒教中的一位次級神靈,不再是至上神。

此神後亦被道教吸收,發展成為「東極青華大帝」、「太乙救苦天尊」。

3、玉皇大帝

道教的神靈體系最為晚出,且多從儒教發展而來。但由於儒教的現世性,許多神靈在儒教中的概念非常淡薄,只是一個空洞的名詞。而當他們被借鑒發展於道教中時,則往往會有一套詳備的神學構建。譬如太一,譬如上帝。

玉帝全稱「昊天金闕無上至尊自然妙有彌羅至真玉皇上帝」。據明《道藏》本《搜神記》、《玉皇本行集》等道籍講,祂是一位光明妙樂國的王子修道而成的後天之神。然而玉帝概念實從儒教上帝概念發展而來。上帝觀念在儒教中日益淡漠,宋以後幾乎僅僅抽象為「天理」這一儒學理念。但發展在道教中卻保持了人格性。但儒教上帝本是先天的存在,而非後天之人修道可成,在這一點上類似於基督教的耶和華。並且,道教中的玉帝地位降格,低於所謂「三清」,儒者朱子還曾對此表示不滿。但根本而言,道教玉帝從上古以來上帝觀念分化而出,已有別於儒教上帝。然而由於儒道互滲,中國人常常無法分別二者,譬如我們含混使用「老天爺」一詞時。但有一點是分明的:皇帝祭的是儒教上帝,道徒拜的是道教玉帝,後者沒有享受國家最高祀典的資格。然而在由始至終沒有祭天權的普通百姓那裡,後者實質代行了前者的權責與作用。「昊天上帝」自洪憲皇帝末次祭天后實已絕祀至今;玉皇大帝今日仍香火不斷,受到實質性的信仰與奉祀。

除卻佛教,中國本土信仰大抵有三支:儒教、道教、民間信仰。中國上古以來的宗法性宗教為北方中原華夏正統,其主體為後世儒教繼承。道教於東漢末又從中分化,並大量吸收原南方巫教成分。儒道二教可謂同源(宗法性宗教)異流。剩餘非儒非道的神靈崇拜則成為今日所謂的民間信仰:在野而未被儒道二教收編,但卻是二教潛在的資源土壤。

原本儒道二教同根而生,最為接近,許多神靈都是兼任二教之職。甚至於上帝是儒教的董事長,改名玉帝則成了道教的總經理(道教董事長是「三清」)。但是最大的區別在於道教接受了佛教的輪迴觀念,而儒教沒有。故道教玉帝是凡人修道歷劫輪迴後天成神,儒教上帝則是先天之神,與天地同生。

總之,中國神靈體系中的至上神,正統而言是儒教上帝,在野而言是道教三清天尊,都不是玉帝,玉帝於道教亦不過代理主宰之神而已。至於東皇太一,後世成為道教「東極青華大帝」、「太乙救苦天尊」,帝俊無傳。


太一神、帝俊、昊天上帝,這幾個沒有任何關係。

一、太一神

話說不要提「東皇太一」!

因為「東皇太一」這個稱呼僅見於屈原的《楚辭》文學。

疑似屈原自編的稱呼。

除了屈原《楚辭》以外,其他所有典籍寫的全是「太一」。

所以他的正確稱呼,應該是「太一」,或者我們叫他「太一神」。

太一神,是漢武帝開始,整個西漢時期祭祀的至高神、主神。

他很重要的一個特徵,就是他有個重要的神職,北極星神。太一神是我國最早的北極星神。

二、昊天上帝

昊天上帝是周朝祭祀的至高神、主神。然後東漢時期開始,又恢復了祭祀昊天上帝。

而昊天上帝的神職,就是天之神。他可以作為 天空之神、天理之神、天道之神……天相關的一切。

所以昊天上帝、太一神,沒有任何關係。

他們曾出現過短暫的混淆,是因為王莽想把他們合併,影響了當時一些儒生書籍。

但王莽之後,其他皇帝很快把他們分開了。

三、帝俊

帝俊這個神僅見於《山海經》。

當然,他跟太一神、昊天上帝、伏羲、黃帝、白帝這些也全都沒有任何關係。

另外實名反對那位說帝俊是太陽神的。

帝俊生了太陽又生了月亮,至少也是個日月之父!


兄弟那個,是網文流派洪荒流的一般設定。

然後本來的設定,大家說的都挺好的。我就補充一下容易出現歧義的部分。

昊天上帝是天的概念擬人化,不過是不是有人格就不一定了,只是有一個模糊的人的形象,更多是一個有人類身軀形象(不是人性形象)的自然規律。這和正常常見的擬人是有本質區別的。

然後帝俊的部分,不只是山海經了已經。

出土的楚帛書也記載了,大概幾百言,具體百度就行,不過一小部分字還沒有翻譯和辨認,很耽誤閱讀,網上也沒有放出的解讀。

而且字差了個偏旁,儘管解讀成帝俊,但是也不是不能否認,我個人傾向於再沒全部翻譯之前不合併。不過似乎已經合併了那就當出處。

也就是說有兩處出處了了。


準確講,目前的古本沒有那個說這兩位有關係。東皇太一是先秦楚國的最高神,而楚文化雖然源於商卻不被中原所承認,同時期的中原典籍也無東皇太一,所以其至多算個地方神,當然,因為年代久遠,不排除中原遺落相關典籍。不過,作為太一一詞出現倒是不少,因為無東皇之說我不混為一談,太一是由哲學概念混合先秦太皇傳說演化而來,是為天神至高神,後世道教神話把東皇太一說成東王公是不可信的。而帝俊僅僅出現於山海經,我傾向確有其人,而且補充了中國與外國神話傳說的不同之處:原始太陽崇拜!至於其故事有待斟酌,總之,兩人什麼關係都沒有。


在正統中國神話中,兩人並沒有一絲關係。東皇太一多出現於楚辭中,而帝俊僅出現於《山海經》里。

兩人之所以出現聯繫主要是在網路洪荒流小說中,帝俊和太一都是從太陽中誕生的三足金烏,後來兩人一通建立起妖族天庭,成為妖皇,最終在巫妖大戰中隕落。


不要招惹考研黨,你不會想知道他們手裡握著多少汁源

教材是袁行霈先生的古代文學史第三版,這個據說研究生看了也犯困/涉嫌「大漢民族」主義的教材已於今年秋季正式被本校打入冷宮,但是這套書真的非常紮實,恩

本回答立足於屈原作品,其內容主要反映了楚地風俗文化

所以結論是東皇太一是楚地的至高神

那麼帝俊呢,下圖來自知網

帝君可能是古代部落首領神格化的產物,東皇太一和帝俊沒什麼關聯

——以下是誤讀區,慎看勿噴

如果一定要強拉關係的話,屈原九歌中有一篇是歌頌太陽神的(《東君》),而根據楚帛書

帝俊孕育日月,離騷中明確太陽神是曦和,月神是望舒,結合原始先民喜歡神化祖先的特點,所以帝俊和太一八成是一個人(大霧)


結合曆法,遐想一下神譜:首先無論是昊天上帝還是帝俊應該都與東方民族——廣義的東夷族有關。所謂的昊天上帝應該與帝俊異名同稱,也即是最早的至高神——天神、為天父(乾父)、為第一代天神,相應地,華胥氏地母(坤母),或者也可以叫羲和氏帝俊與羲和為兄妹,也是夫妻。帝俊與羲和生育了三個子女(支派):女媧,伏羲與紫微。因為異性相吸,長女女媧因戀父情結觀天、觀日,次子伏羲因為戀母情結而丈地、觀水月,三子紫微仰望北極星。三人分別開啟了拜日、拜月與拜北辰(河洛)的文化。三子紫微最終繼承了天帝之位,紫微又叫太乙、東皇太一、泰山府君、東華帝君、碧霞扶桑大帝,或者也可以叫東王公,是第二代天神玉帝繼紫微後成為第三代天帝,而西王母是玉帝之母與紫微之妻。這樣排序也是仿照了古希臘三代天神的次序。此外,伏羲與女媧是人類的始祖。結合巫文化,女媧因為拜日發展了巫日教,而巫日教是太陽崇拜、神樹崇拜和神鳥崇拜的三位一體的宗教。天上最大、最恆久的象是日,女媧觀天,以日為主。日為,離陽多陰少,陰反為主,外陽暗示親近陽性,內陰暗示性本陰柔。離又為火,火性炎上(向上),這與觀天又暗合。此外,女媧的造字初意為最早使用煮東西的女首領。而鍋口向上才能烹煮食物;在男女交媾中,女性仰身才易於生育下一代, 仰口之鍋即是女陰,是以仰口朝上引申為觀天。女媧之造字也與仰觀天象相合。天上所飛之物為羽蟲——禽鳥,鳥之王為,故巫日教以鳳為尊。最早的鳳鳥文化始於東方(結合下面的討論,其實應偏南,也即在良渚文化附近)。先天八卦中,東方為離,離為雉(推測雉是鳳凰的原型)、為鳥,暗示巫日教以鳥王(鳳凰)為圖騰。巫日教很可能沿著黃道運行的方向傳播:日生於東方,巫日教起源於東方的甘淵(湯谷),自山東湯谷轉向東南,又傳播到南方、西南方,在西方沒落。而且傳播過程中,巫日教在東南的良渚與西南的三星堆分別達到了興盛:良渚文化拜鳥性質更盛,三星堆文化拜神樹更強。這是巫日教流傳的地域變化。或許夸父追日的傳說也暗示了巫日教的傳播。同時,在傳播的過程中,各個部落出現了偏重:譬如山東的大汶口-龍山文化側重於拜日,所謂之太昊少昊的神話基本源於山東,儘管後期出現了鮮明的拜鳥特質,但主體還是太陽崇拜,其名字即是證據。值得一提的是,太昊應該是女媧而不是伏羲。證據一,伏羲女媧圖,女媧「女仰」,是觀天定歷的,看太陽經天的運行;證據二,至今在雲南上果村還存在壯族「女子太陽節」,是以女子才是太陽神,而這又與日本的太陽神「天照大神」(儘管討厭日本,但關於拜日文化,日本神話絕對有參考價值)為女性是一致的,因此太昊只可能是女媧,而不是伏羲,後世多是訛傳罷了。證據三,太字常用於對女性的稱呼,至今還在沿用,如太太。此外,女媧當為伏羲的姐姐,這與日本神話是一致(日神天照大神是老大),這暗示了人類文明先是母系氏族社會,然後才是父系氏族社會。而伏羲俯察大地,伏與俯通,也與參同契「男俯」相合。伏羲之伏,可以引申為懸吊的東西,有男根之象。而男俯女仰與生命的誕生又是相暗合的。在地上,古人以坎水為險,為恐怖不測之神,故以坎代地。陰多於陽,陽為主,反為陽性,而水流潤下(向下),伏羲的俯察應為在水中觀月之盈缺。結合巫覡文化,伏羲很可能開創了覡月教。水下所游為鱗甲之蟲,為尊者龍(甲蟲之尊為龜,鱗甲之尊為龍龜、為玄武),故覡月教以龍為貴。覡月教沿著月亮運行的白道傳播。最早的龍圖騰文化為東北的紅山文化——始於東北,箕斗之鄉。其實,在先天八卦中,東北為震震為龍,暗示其拜龍,圖騰為龍。而真正嶄露頭角卻在西方——「三日出為爽,震庚受西方。」西方甘肅天水出現了伏羲廟與之暗合。而天水,天一生水(月),暗示伏羲是覡月教的宗祖。


推薦閱讀:

為什麼中國神話里沒有出現過像吸血鬼這樣高貴冷艷有逼格的生物?
百鬼夜行起源於日本還是中國?
中國的遠古神話,部落之爭是否就是歷史?
中國古代神話人物的裝扮好多都和蛇有關,為什麼?
為何歐美神話體系中,很少有動植物成精的情況?

TAG:神話 | 神話學 | 中國神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