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在影視作品中植入產品的效果通常如何?

分影片類型,具體影片討論。

影視項目的「招商」環節必不可少,其中尋找商家進行付費產品植入是很重要的一環。

? 可計算觀影人次和最終購買產品人次的轉化率嗎?

? 植入產品的直接目的,是打響品牌知名度的優先順序高,還是產品購買率的優先順序高?


這事兒吧,要分開來講~

電影,電視劇,微電影,網劇,區別對應~

電影的投資和製作,是優於其他形式的,所以植入是其不那麼重要的資金來源,有的話,很好,沒有也不影響,有的龜毛導演還要審查植入是否會影響劇情和觀眾注意力,所以在電影里的植入,一般都是以品牌露出為主,提升品牌形象,產品銷售不作為主要的目的。

品牌和電影的關係也得分開來講:

第一種情況是:導演和作品都很牛逼,品牌要貼熱屁股的,那你捧著錢都未必能露出一秒鐘,對品牌的各種限制和要求也很苛刻。

第二種情況是:品牌特牛逼,導演和作品一般般,想要用品牌來提升影片BIG的~比如各種奢侈品就一般不屌製片人,要各種哈著才能借到或者租到衣服收拾啥的,想要把他們的LOGO打進片尾,人家還要考慮。

電視劇也分很多情況~

有的是項目一開始就拉進來的投資,合同寫好了各種露出的位置,時間,次數,要嚴格執行,而廠商的目的也是一開始就決定好的,比如就是要打品牌,或者快銷品就是要拉動銷量(比如飲料,速食麵??)

有的是拍攝途中進來的贊助,一般是要按照贊助商分級制度來進行一些品類或品牌的規避,不能有衝突和重複等,有贊助優先權的區別對待。

微電影一般是有傳播目的的定製。基本可以當做一個加長版TVC來看~還有一些玩票式的微電影不做討論了~

網劇這東西~嗯,重點來了,我最近在研究和籌備這東西,很複雜,也很有趣。

帶著廣告思路來做劇,是我覺得目前很新的一個方向,

贊助這方面也很複雜,有發行方面的招商,有平台方的招商,有製作方的招商,總之要大家先坐下來把贊助商這事兒都統一口徑,不能你找一個,我找一個,大家來打架的~

當然,怎麼把自己賣出去,是最根本的事情,還是要劇好,創意好,才能引起別人的興趣。

植入也是有技巧的,比如林志玲的胸就很自然,貝嫂的胸就像扣了個碗,把客戶的目的以TVC的方式好好的呈現出來,有趣不討人厭,不影響劇情,也不過分搶鏡,才算是好的植入啊~

說到最後,我果然又跑偏了??


龍門鏢局的廣告植入比較有創意


對於電影不是很了解,說說電視劇吧(也包括網路劇)。

? 可計算觀影人次和最終購買產品人次的轉化率嗎?

? 植入產品的直接目的,是打響品牌知名度的優先順序高,還是產品購買率的優先順序高?

1、很難計算,起碼電視劇的收視率和產品購買率是無法計算的。

最可行的辦法是計算出收視人群與產品購買人群的重合度。

2、一般廣告植入很少有把產品購買率作為直接目標的,哪怕其實任何形式的終極目標都是這個。

不過近來年植入方式有了一些轉變,從以往的只是品牌名稱露出,轉化為了更進一步的露出形式,以刺激消費行為為導向。

栗子:

「我愛男閨蜜」中,某品牌推出的新款冰箱,其性能在劇集中得到了詳細而全面的介紹,某品牌的孕婦裝、某快遞公司也是一樣,這兩者都是有劇情高度配合的,和以前只是一個LOGO一閃而過或者反覆出現但在劇中絕口不提品牌名稱不一樣。

這種植入形式目前看來還是有些生硬,瞬間會有一種在看電視廣告的感覺,但這種形式很明顯就是在做消費指導。

所以和以往純品牌露出不太一樣,這種形式是和直接刺激消費行為掛鉤的。相信商家也是比對了劇集收看人群和自身產品目標人群的重合度而制定出的深度植入方案。這種植入一定要前期參與,因為需要劇本來配合。

個人還是比較看好這種植入形式的,不過要做到自然、無縫銜接才不容易引人反感,否則整部劇看上去就像個大廣告,演員們就像推銷員,劇集大家都不買賬別說裡面的產品了。

其實這一點上想說,對於很多大品牌而言,做植入已經不需要提升其知名度了,因為他們已經夠有名了。他們需要的不過是進一步鞏固其品牌印象,主要目標乃是壓制競品——因為業內能與之為對手的也就那麼一兩家或少數幾家。

比如說某親子節目中的某乳製品,那麼多年了一直在打架的就是這家及他家競品。他的植入要做的就是把產品與自己的品牌牢牢捆綁,提升關聯度,以讓節目收看人群在看到產品的時候立刻想到自己的品牌。這也是一種引導消費。

3、網路劇一向以成本低廉著稱,而且為了達到收回成本的目的,廣告植入是非常重要的一塊,簡直已經到了無節操無下限的地步……只要能看到、能安插進去,全部找品牌贊助,場地、服裝、服飾、汽車、快消……贊助形式也不拘一格,不管是在劇中曇花一現,還是貫穿整個劇情,都可以做。

網路劇單獨拿出來說,是因為這種形式的劇種很新穎,目前大家都在研究。不過現在看來,網劇的植入商家檔次普遍不如電視劇,目標也是以品牌知名度為主。

這是與網劇現狀有關的,一是劇集質量影響品牌形象匹配度,二是目標人群購買力不足,因此雖然形式豐富多樣,但很多商家,尤其是大品牌們還在觀望階段。以後如果網劇真有了提升檔次的大製作,相信這一情況會得到改善。


非廣告專業人士,只提供親身經歷

電視:

我朋友公司的一件女性消費產品,在一部csm44收視率連續15天保持第一的片子里植入,五集中大約有20場鏡頭。

專櫃也放了海報,播出後,銷售額上升大約不會超過2%吧,因為數值太小,不能判斷此波動是否由植入引起。

倒是在微博上被議論過一陣,最終也沒掀起風浪來。

後來就再也不植入了。

用不著出現錢的事,廠商還是願意配合的,比如借個場地,取個景什麼的,特別是旅遊區最喜歡古裝片來拍外景。可時裝劇的話,就算是現在百合花、孫貴妃這樣的水準,去大牌借衣服都借不到的,人家瞧不上你啊,上了大銀幕得過獎再說吧……更別說人家還花錢贊助你了。

也就快消產品,或者不差錢有預算的企業,才會這麼做。

畢竟電視劇拍攝時間長,上映周期慢,動不動一兩年很正常,廣告投放要跨過財年才看到這效果這個,只有「長遠眼光」,不差錢,不需要效果量化的公司才會投。

例子,東阿阿膠,投的時候,是看著鄭曉龍的名字,和沖著他在金婚里賣油賣得好來的。

電影:

一部票房未過十億的時裝愛情片,因為拍攝的時候資金出現了問題,植入了大量的複合廣告,從消費品到酒店到IT產品,結果因為拍得美,廣告方很happy,最後一結算,廣告費正好抵掉製作成本和發行成本,後面的錢都是凈賺。

電影,只要陣容強,畫面美,找來贊助非常容易,因為現在不怕花錢的人太多了。

別的不說,打車軟體大戰,白送給老百姓的錢還少嗎?

至於效果,大部分廠商沒有人去量化,也沒有部門去量化。

國外大牌倒是有這個能力,2013年蒂芙尼在蓋茨比里有植入,並配合作了大宣傳,銷售同比上升了9%,但2012年,沒有蓋茨比,比2011年同比上升了20%。只能說是在市道不好的時候,起了一定的回暖作用。

網路劇(微電影):

現在各大日化公司本來就在大量接觸微電影項目,自己出錢拍攝,已經不是贊助性質。

至於為毛這麼做,一句話:跟風。

因為歐美總部都這麼做,我們也要這麼做。

效果監控,公關公司說關注度上升多少,就是多少唄。


植入的如果是品牌logo特寫的鏡頭,植入效果勢必好不到哪去。但是如果根據影視劇情,定製植入了品牌文化和內涵,只要有人看懂和留意到這個劇情,哪怕在很長遠的時間裡都能夠想起這個品牌所代表的文化,成為品牌的潛在消費者,在某個時間點達成購買行為。但是很可惜,國內現在的狀況是大部分品牌商熱衷於植入鏡頭,希望通過大量的鏡頭和從不同的作品中展現,達到堆砌效應。這是錯誤的想法。有關植入問題歡迎大家找我探討,也可以訪問雲籌-互聯網影視投融資服務平台,中國領先的眾籌網站、影視眾籌平台。


電影大腕那個可是玩得出神入化啊


我覺得廣告這玩意,只要能讓人記住就有效果,比如讓人討厭的暴力復讀機式恆源祥廣告,狂轟濫炸的腦白金廣告,看到廣告時對其恨之入骨,到了購買選擇時,還是會選擇。這時的心理活動大概是這樣的:第一,品牌印象深刻。第二,廣告無創意,不代表產品是壞產品。第三,能在那麼顯眼的位置做廣告,說明產品公司有實力,產品有保障。


植名地平台引入的第三方擔保交易,促進植入式廣告按效果付費,這個挺重要。討論有沒有效果都不如按約定的條件來辦靠譜。


從產品促進銷售上,沒啥用;對新產品新品牌來說,運用得當可以達到打響知名度的作用;至於成熟品牌吧,基本就是個燒錢品牌維護的事兒,燒的錢其實相對投電視廣告而言不算多。


個人電影本身吸引人的話,觀眾基本不會注意到廣告;

如果本身就很渣,植入廣告只能讓它變得更渣!

所以:基本沒用!

ps:當然春晚這種又渣廣告又多還必須得看的節目不在以上範圍;


推薦閱讀:

廣告行業中 AE 的地位是怎樣的?為什麼不同廣告公司給 AE 的地位差距那麼大?
中國的廣告行業現狀以及未來的發展?
最打動你的泰國廣告是什麼?
為什麼泰國能出那麼多有創意或搞笑的廣告?

TAG:廣告 | 影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