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動詞為什麼叫「形容動詞」?

形容動詞,也就是標日所稱的「二類形容詞」,為什麼叫做「形容動詞」啊?

如果說它的用法跟類似於動詞,那還好理解。

可是它分明就很類似名詞。


從起源來看的話

形容動詞是從平安時代開始創造出來的

針對當時的形容詞無法形容的情況,用包含相應意思的名詞為詞幹

以「名詞+にあり?とあり」的形式當作形容詞使用

但是詞尾的にあり?とあり是按動詞的方式活用的

(後來轉變成なり?たり,なり對應現在的だ?である活用,たり對應現在的たる?と活用)

所以從用法和活用兩大方面結合命名為形容動詞

而在英語中描述這一語法現象的時候往往稱之為adjective noun或者nominal adjective

也就是還承認名詞在其中起到的作用

至於前面那位同學提到的動靜態修飾,不得不說真的是想多了(笑


很簡單,既然叫形容動詞,顧名思義,兼有形容詞和動詞的特點。具體來說,意義上是形容詞,活用上是動詞。

我們看形容動詞和動詞的共通之處。

第一,形式很像。

形容動詞「連體形」一般寫成「語幹+な」的形式,但是其實是「語幹+なる」的省略。比如小說<華麗なる一族>。

再舉一例:

這句話「優秀なる弁護士」是古美門的抓狂,因為上句他說「優秀な弁護士」被小黛誤會成在說自己,所以他用更加鄭重的形式警告了我們這位重度呆萌病患。

我就是看到這一幕就想通了形容動詞本該是動詞的真諦。

第二,動態意義。

我揣測日語構詞中關於形容詞和形容動詞的區分,可能有兩個來源。一來是由於形容詞多為【和語】,而形容動詞多為【漢制】。二來是如果仔細體會,我覺得形容動詞有一種【動態修飾】的意味,「優秀なる弁護士」其實有種漸漸成為這種優秀狀態的含義,而「優しい」等卻只有【靜態修飾】的狀態感。但反例似乎也存在,比如「靜かなる」,雖然我認為其實也有一定程度的動態感,(有點深奧)可以理解為,要想感受環境中的安靜,必然不是從「靜」中去領會靜,而是從「鬧」中發現靜。只有原來不安靜,才能感到此刻安靜了。因此是一種「發覺到身邊的環境很靜」的過程。

引申說開去,德語語法有【過程被動】和【狀態被動】,所以一個形容詞弄出【靜態修飾】和【動態修飾】兩種也不是什麼新鮮事。

第三,正規語源。

這個之前那位同學也提了。而且參照這個網頁,形容動詞は形容詞に近いのに、なぜ名前が動形容詞ではなく形容動詞なんですか?,可以看出,形容動詞的終止型「語幹+だ」其實是遵循這樣的演變。

にてあり→であり→である→であ→だ

那麼一切也都清楚了。確實是古語動詞的殘留。


舉幾個例子

經常刷劇的同學肯定會看到聽到這樣的詞

聖なる 神聖なる 未知なる 単なる 斷固たる ........

這些詞是不是經常像形容詞一樣作為修飾詞?

但從詞尾來看是不是動詞?

不錯,這些詞裡面,有一些詞,正是你所學的二類形容詞,請看:

神聖な 斷固な ....

如果這時我告訴你,なる正是古語的表達方式呢?就好比一類形容詞的古今對照美しき= 美しい一樣呢?

所以知道為什麼叫形容動詞了。

補充一點,這個形容動詞是源於平安時代的,是在名詞後面加上動詞詞尾構成的。其實這個名詞借用現象,假如放在英語裡面,可能就會變成一個詞同時具有名詞、形容詞兩種詞性;放在中文裡面更加是活用了,學過文言文都知道中文各種名詞活用動詞、動詞活用形容詞等令人蛋痛的活用....但是日語太有特點了,像る這一類型的詞尾就一定是動詞,emmmmmmmmm,所以就發現出形容動詞這個別的語言都沒有的詞性。


形如「豊かだ」「豊かな」這樣的詞,本質上相當於「名詞+に/と/で+ある」,整體上是一個動詞,並且其活用沿用了動詞「ある」的活用。

文語中這類詞的活用很有規律(ラ変),口語中則比較複雜,但究其本質還是「に/と/で+ある」的不同變體。

個人認爲應該使用兩種稱呼。「豊か」是「形容名詞」,「豊かだ」是「形容動詞」。

— 本人非專業日語學生,以上回答僅代表個人的理解 —


推薦閱讀:

ありません和いません有什麼區別?
我想自己編寫一本日語語法書!大神有什麼建議嗎?
日語中う行改あ行+す表使動是什麼固定用法?
如何理解日語中「たほうがいい」誤用的問題?

TAG:日語 | 日語語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