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管理,是否有必要去看時間管理的書?
管理時間,我傾向於不要去看那些時間管理的書,因為大部分書不僅僅會改變你的習慣,而且會改變你的性格,比如以前看過一本時間管理的書,有一條就是,盡量把事情推給別人做,從而使自己有更多時間做其他事情,其實這是和你的價值觀相悖的。
我比較傾向於,學一些時間管理的工具就好了,思想的東西,還是在思想層面上談。
1、把事情推給別人做跟你的價值觀相悖
很有意思的問題,先回答這一句,盡量解釋的清楚一點:比如以前看過一本時間管理的書,有一條就是,盡量把事情推給別人做,從而使自己有更多時間做其他事情,其實這是和你的價值觀相悖的。
不知道你說的是不是這本書,別讓猴子跳回背上 (豆瓣),作者是William Oncken Ⅲ,這本書是從一篇文章擴展而來的,這篇文章叫《猴子背在誰身上》,首次發表在《哈佛商業評論》1974年11-12月期上,作者為Willam Oncken Jr. 和 Donald L.Wass,並榮獲該雜誌最暢銷的兩篇重印文之一,這篇文章也是《哈佛商業評論》被要求重新刊載次數最多的文章。
是在講企業中一個常見的現象:組織一旦受困於任務逆轉,猴子就會跳回管理者的背上,而不是理應完成任務執行的下屬身上。而擺脫負擔的方法是管理者應該將注意力放在任務指派、分配與掌控猴子的工作上,也就是答案中描述那句:「盡量把事情推給別人做」。實際上把事情推給別人是很難的,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這篇文章的針對對象是中高級管理人員,對普通員工無效。對一個高效率的管理人員來說,應該多做重要的、擅長的事情,盡量把不重要,別人能做和別人擅長的事情分配出去。這樣效率才會更好,如果是管理者想做到事無巨細 事必躬親,只會把自己累死。
從普通人角度來說學會拒絕無關緊要和自己不相關的事情,也是時間管理常識而已,如果任何事情都追求完美,不知道選擇和放棄,會在生活中遇到很大問題。
2、是否有必要去看時間管理的書?
不看時間管理的書也無所謂,只不過再把別人已經遇到的錯誤再重複走幾遍而已。
時間管理這類大都屬於暢銷書,一本書幾個小時很容易就能讀完,道理也不太難理解,但想做很不容易,最怕是最簡單的常識先做重要的事情在做不重要的事情,做到的人都不多。
閱讀這類實用書籍最大好處就是節省時間少走彎路,時間管理方面沒有3-5年或更長時間的實踐沒辦法稱為專家,這類人已經在時間管理方面嘗試了足夠的可能性,遇到並解決了非常多的常見和不常見的問題,才能寫出一本好書。只要花上幾小時就能了解別人幾年或幾十年的經驗,這麼合算的事情都不去做,估計時間對你並不重要。
有些好文章寫得深入淺出或一篇包括要點的讀書筆記也能讓你了解某本時間管理書籍的主要理論,但當你決定開始進行時間管理時最好花些去閱讀書籍,書籍更系統更全面一點,對一些常見的問題說得更多一點,閱讀書籍的時間值得投入。
可以從這個書單根據情況進行選擇:有哪些精闢易懂關於時間管理方面的書?
3、學一些時間管理的工具就好了
時間管理的工具和APP已經是一個非常大的市場了,每一個平台上都有上千種時間管理類的工具,要根據自己的情況做出對應的選擇,當你明白原理之後,再進行選擇就比較容易。比如GTD並不適合普通人,而對工作節奏非常緊張的人學起來效果最好,是因為效果非常明顯。
要注意通過工具解決當前的問題才是最主要的,哪怕用筆+紙都無所謂,別把時間浪費在測試時間管理APP的優缺點上,也千萬不要在剛開始的時候追求完美的時間管理工具,多實踐多記錄多總結多改進。
掌握合適的度就好,磨刀不費砍柴工。不磨刀上去就砍並不一定速度快,但一直磨刀,考慮怎麼磨更快,哪把刀更好,總不砍柴也是問題。我之前時間管理一直不好,因此吃了不少虧,總把目標定得很多,但最後卻總做不完,時間久了對目標反而麻木了,每年給自己設定目標的人相信會很有同感。後來
我看了一本國外時間管理大師寫的書《如何掌控自己的時間和生活》,感覺受益匪淺,裡面提到一個重要的方法,就是做任務分解,先把大目標分解成小目標,如3
年目標分解成第3年,第2年,最後第一年再細化,分成下半年,上半年,然後上半年再細化,直至第一周。同時每天任務把事情分成ABC三等,然後逐步去完成
A,然後B,然後C。後來又看到了一些精彩的文章,寫的是個人總結的,其中一篇我覺得很不錯,也很實用。我已經貼到牆上每天提醒自己了。這個人每天可以睡8小時,卻能做一堆事情,這點非常牛!
事情太多時間不夠,但是睡少了又效率低下,這實在是個悖論。似乎很多牛人都可以睡的很少,每天4-5小時睡眠,或者間歇式的睡眠,就可以高效地做事。這個境界我總是達不到,也沒有想去達到。少睡不是長久之計,關鍵還是要高效地管理時間。
我
今天和一個朋友請教了這個問題,很受啟發。我朋友是卡內基梅隴大學的計算機在讀博士,發表了好幾篇頂級論文,科研做的很牛。除學術以外,他還忙活不少其他
的事,他是雲飛躍留學平台的兼職編輯,他業餘時間喜歡研究攝影,最近又在開發一款手機遊戲,他周末也會花不少時間陪女朋友。儘管做那麼多事,他告訴我說他每天都精力充沛,做事效率很高!
但是他每天可以睡8小時!
他講了好幾條高效做事的經驗:
1. 作息要規律,這是重中之重。他的作息大致是這樣的:
6:00 起床和早餐
7:15 – 7:30 跑步到學校
7:30 – 8:15 健身
8:30 – 11:30 做事
11:30 – 13:00 午飯+午睡
13:00 – 18:00 做事
18:00 – 19:30 晚飯
19:30 – 22:30 做事
22:30 睡覺
所以每天約有11小時在做事。他說只有作息規律了,身體機能才能達到最大的發揮。就像生產線一樣,只有流程化了,效率才能提高。作息經常不規律,身體就要不斷調整,這個調整很消耗能量,影響效率。就像一個GPS,總是在re-calculating,還怎麼指路呢?
2. 不要熬夜,熬夜傷身。
很多人覺得12點,1點睡覺沒關係,只要習慣就行了,人的適應能力很好的。但是大量的醫學研究表明,長期熬夜會引發很多病,而且這些病一旦爆發,往往後果
很嚴重。我知道卡內基梅隴的人很能熬夜,剛來的時候我有幾次半夜2點回家,等校車的有不少人。但後來我感覺這邊的課程和科研壓力很大,一直熬夜下去會一發
不可收拾,我就強迫自己改變。改變前你要先明白一點:只要睡眠不減少,不管早睡晚睡,每天做事的時間實際是差不多的。
3. 每天要有固定的時間鍛煉,至少半小時。鍛煉可以促進新城代謝,調節身體機能。每天經常鍛煉的人,雖然消耗了體力,但是換來的是精神充沛,相反那些不鍛煉的人,經常覺得累。
4. 做事之前多想想。想明白你為什麼做這件事,怎樣做可以達到最佳的效果。很多人是拿起事情就做,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一股腦的做完了事。這實際上是非常不明智而且低效的做法,因為目的不清晰就會走岔路,做事方法不優化就會浪費時間。有的時候你花5分鐘多想想,可以節省你好幾個小時。
5. 做事不要拖。很多人喜歡拖,事情就不斷積累下來了,然後被一個又一個的deadline折磨。重要的事情一定要在合適的時間儘快處理掉。一件事如果比較耗時,要做好規劃,每天做一點。
6. 每天要做的事盡量寫下來,不要只是放在腦中。
7. 做事要專註。
很多人做事的時候,開著renren、Facebook、weibo、QQ和其他網頁,不時會去看看有什麼新情況。你以為它們只會佔居你很少的時間,其實
這些時間碎片嚴重影響了你的效率。就像睡覺一樣,你如果被斷斷續續的聲音影響,你就沒法進入深度睡眠。所以,做重要的事情的時候,把這些務必都關了,郵件
也盡量定期去查看,免得經常被新來的郵件打斷。
8. 控制好做事的節奏,張弛有度。從早到晚做事不可能保持一樣的效率,如果你早上精神好,那就在早上盡量做重要的事,下午和晚上做一些相對輕鬆的事。在1小時內做事,也要把握節奏,可以高強度地做50分鐘,然後低強度的做10分鐘或者休息。道理大家都懂,但很多人一忙起來就不能自拔了。
我再根據自己的經驗補充2條吧:
9. 如果你喜歡multi-task,盡量減少task之間頻繁切換,並且每個task的時間要控制好。我一般一小時內就做一個task,如果1小時到了,我通常就會換下一個(如果沒有deadline限制)。長時間做一個task往往會效率低下。
10. 知道什麼事你能做,什麼事你不能做。我們經常想做很多事,但是精力有限,能力有限,使得我們必須做出選擇。有些事你如果做不好就盡量不要去接受去承諾。選擇是一種智慧,有所放棄才能保證你的睡眠~
希望這些經驗對你有幫助!順便提一下,我做了一個公眾號叫職業港灣,主要是幫助提升職業能力的,裡面有時間管理、工作技能、職場經歷等相關文章,搜微信號zhiyegangwan就可以找到,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下,然後把你的需求提出來,我給你相應的文章來解答。
我認為有必要,下面我將介紹我讀過的時間管理方面的書籍以及這些書籍對我的幫助。
通過一個月對於「時間管理」書籍的閱讀與實踐,我建立了「以目標為導向、抓重點、依據優先順序分配、持久而緩慢推進、平衡工作、生活與學習」的時間管理體系。下面我將從「時間管理認知今昔對比」以及「書籍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兩方面闡述我的觀點與蛻變過程。
【一】錯誤的「時間管理」認知
曾經的我一直以為「好」的時間管理習慣,就是在相同的時間內做儘可能多的事情。因此,我不斷地用所謂的正事填充我的時間,還經常為了這些正事而放棄很多社交活動,偶爾出去玩了一趟,還會感到愧疚。
從長遠看來,我的任務也沒有可持續性,沒有對目標進度的把控。比如,我今天開始看一本書,在規定的時間內還沒看完,又不想中斷想繼續看下去,我就會因此而忽略今天安排的其他任務,然而到一天快結束時,往往會發現今天更重要的事還沒做,又要被推到第二天。
在執行時間計劃時,我無法保持長時間的專註,經常分心,常常是「害怕規定時間內計劃沒有完成」或者「擔心提早完成計劃,剩餘時間應如何分配」。結果可想而知,我常常因為分心,而無法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規定任務。這是一個可笑的負反饋循環。
儘管我每天、每周、每月都會作總結,但是總結過程相當繁瑣、耗時過多,比如每天我會花至少半個小時進行總結,每周2-3小時,每月超過4小時。然而,總結的內容不過是對上一階段的工作成果、時間分配進行了粗略的回顧,沒有更多收穫。長期下來給我的感覺就是,時間都投進去了,但無法對上一階段的工作進行概覽與評價,也無法指導下一階段的工作,更不能在需要進行時間安排決策時提供原則性的指導。
在這個期間我發現自己更多的是對於一個不明確的目標的一股腦的追求,但沒有想清楚這麼做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只是為了填充時間而填充時間。最後可能會有某方面的成果,但期間的機會成本、投入產出比都是很大的。可以發現,這個階段,儘管我一直堅持著所謂的時間管理習慣,但因為沒有明確目標,也沒有很好的反饋和改進機制,實際上效率是很低的。
【二】現階段的「時間管理」方法通過閱讀「時間管理」書籍並結合實踐,我發現了不少自己在「時間管理」方面的誤區,在理論和實踐中,不斷嘗試和改進,最後形成了現階段相對完整、可持續的時間管理方法。
1. 首先制定較為明確的年度目標,分為職業目標、專業目標、領域學習、自我管理這四個方面。
2. 根據年度目標,制定月計劃、周計劃,並落實到每一天。每日、每周、每月都進行反饋、總結、改進,從而對時間管理程序進行可持續的追蹤和完善。
3. 每天的時間根據可利用性、顆粒度以及我的精力狀況進行劃分。
4. 每日待完成事項包括根據優先順序排序的任務以及需要堅持的習慣。
5. 靈活地處理時間超支或者時間多餘的狀況。
6. 慢慢培養有利於高效時間管理的習慣,比如 根據時間長短,有效地把控節奏;合理分配時間,以確保任務的完成;抓大放小。
【三】書籍助我完成時間管理方法的蛻變1 精力管理書中提到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因此,我們需要從三方面做努力:
1. 關注精力的消長,根據任務與精力消長的關係,合理劃分優先順序,並在精力不足的時刻及時補充;
2. 鍛煉自己的精力肌肉,讓它的承受力越來越強,以應對更多的需求和變化;
3. 培養習慣儀式,讓一些行為成為習慣,從而減少精力消耗。
通過這本書,我意識到自己過去不斷填充空餘的時間,是不合理也不高效的。我應該合理安排工作與休息的時間,以維持一天良好的精力。此外,我需要培養自己的「習慣儀式」,即堅持每天固定的時間段劃分以及每日習慣,以避免在做計劃、決策以及堅持習慣時,過度消耗精力。
2 80/20法則本書提倡培養一種「20%付出,80%收益」的意識,並把它貫穿至生活、工作、學習、社交等方方面面。以下幾個原則摘自書中:
1. 有所選擇而非事無巨細
2. 精益求精而非貪多求全
3. 冷靜下來,少工作會兒,確定少數能夠藉助二八法則實現有價值的目標而不是追尋每一個可能出現的機會。
通過這本書,我知道了在給任務分配時間時,需要有所側重,並不是所謂的越多越好,而是越精越好,你要讓你的時間投入物超所值。
3 少做一點不會死本書傳達的主要觀點就是「抓重點」,從而在執行過程中保持專註。另外,書中提到了一種「持續而緩慢」的習慣養成方法,這對於一向急於求成的我來說彷彿找到了久旱的甘露——為什麼我越是著急越是沒有成果?越是急切地想要養成某些習慣,卻常常在記錄之後又將其拋諸腦後?這本書給了我解答,因為我沒有抓住重點,沒有循序漸進緩慢而持久的堅持,沒有進行反饋和調節。
讀完這本書後,我開始梳理自己的習慣養成計劃,並且每周只專註一個,到現在為止已經完成了包括「番茄鍾內專註不分心」、「任務前明確目標,抓重點」、「微信設限」等習慣。
4 要事第一本書提出重要性原則以及「第二象限」法則,即應該先完成重要而不緊急的事項,這樣才能最大程度地掌控自己的時間。如何評定事項的重要性,則需要依據「真北原則」,通俗的說就是一個人由心而生的根本需求,這需要捫心自問方能得出,而很多決策都需要依此進行判斷。
此外,本書還特別論述了與人交往、合作過程中如何做到要事第一。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應該有「雙贏思維」,在做任何決策時先學會理解別人,這樣才能達到「合作增效」的目標。更具體的表現為,放棄對他人的控制、幫助他人成長、給他人創新的空間。
原本我往往因為自己的時間計劃而忽視了周圍的人以及和他人的合作,這本書讓我明白了「人重於事」這個道理,同時永遠不要想著控制任何人、任何事,變化才是常態,控制只能說明你還在舒適區,沒有突破思維框架。
5 小強升職記這是一本操作性很強的書。第一步,注意到我們每日的「時間黑洞」。第二步,學習四象限法則、時間投資法、衣櫃整理法以及制定下一步行動計劃的方法。第三步,根據人生規劃的六個高度,自上而下設定目標,制定計劃並執行。
通過前段時間的閱讀與實踐,我已經逐漸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時間管理體系,而這本書則在細節方面對我的時間管理方法進行了補充。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如何明確自己的職業目標並將其落地;
2. 通過自我發問,強化選擇目標的理由以及可以達成的條件,以堅定信念;
3. 在執行過程中,利用「衣櫃整理法」,清空大腦、分類組織任務清單、刪減然後行動。
這本書使我更加明確自己的目標,通過將目標分解為可執行、可衡量的步驟以實現目標的落地,並通過更加具體的方法,強化我的時間管理體系。
6 奇特的一生這是一本傳記類的書籍,描述了主人公是如何將時間管理方法貫穿生命始終並有所成就的。核心觀點是:過好一生,並留下遺產。
書中的觀點和我們普世的成功很不一樣,前者更加追求對自我內心的承諾。過好一生並不是所謂的功成名就,而是遵循內心,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而「遺產」也並不是多麼輝煌的成就,也許只是默默地幫助身邊的人,並在他人心中留下一份遺產。此書再次讓我認識到了「人重於事,靈活變通」的觀念。
7 番茄工作法圖解這是一本時間管理操作手冊,實操性很強。在有了前面一些時間管理理念的鋪墊之後,我們就可以邊閱讀這本書,邊有選擇地使用其中的方法,並逐漸形成自己的時間管理體系。
我看這本書比較早,當時比較糾結「25分鐘」這個數字,但當我看了上述書籍再回過頭來考慮書中的方法時,我就不再糾結於「25分鐘」這個具體的數字了。我開始關注本書傳達的核心理念:短時高度專註地投入工作中,並養成可持續的「明確目標&>專註工作&>快速完成目標」的工作習慣,並將這個理念融入到我每天每個時段的時間管理計劃中。
此外,這本書使我改進了每日、每周、每月的反饋記錄表,讓記錄過程以目標為導向,更簡潔,耗時更少。
時間管理的記錄與反饋是執行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步,如何高效地記錄是關鍵,否則既耗時又達不到想要的結果。在時間過程中,我不斷地改進時間記錄反饋表,從 事無巨細的記錄,到 只記錄關鍵點,到現階段 在碎片時間進行有效回顧,只在睡前快速總結要點並記錄。此方法下,我在記錄時間反饋表時,消耗的時間大幅下降,而其有效性卻大大提升。當然,這少不了一位前輩給我的幫助。在與他交流的過程中,我學到了兩個理念:
1. 一天中將時間劃分為:黃金大塊時間、黃金小塊時間、黃金碎片時間;垃圾碎片時間;休息放鬆時間。
(1)在黃金時間內:根據時間粒度有節奏地把控任務的進度;在規定時間內做完計劃中的事情,學會抓大放小;
(2)黃金碎片時間:即黃金大塊時間段後的修整時間,可以有效利用該時間進行回顧與反思;
(3)垃圾碎片時間:做記錄,同樣學會抓大放小。
2. 思考重於記錄。
【四】總結以上便是我在建立時間管理體系過程中,每一階段添加的磚和瓦。下圖是我總結的幾個關鍵詞,僅供大家參考:
時間管理關鍵詞時間管理是一個需要我們用一生去培養的習慣,每個人都應該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形成一套適合自己、符合心中訴求的時間管理體系。我依舊在學習和完善時間管理體系的道路上不斷探索,這篇心得體會算是我對這個月學習成果的總結和反思,也希望給大家提供一個思考的維度,一起不斷進步。
書不是關鍵,關鍵是執行力。沒有執行力,看再多時間管理的書,你只不過多了一種浪費時間的方式而已。
我也有買過好多時間管理的書。然而這類書沒有一本被我看完,當我沒有很大決心要努力的時候,再好的方法對我完全沒用。
但是,當我決心做好一件事的時候,某些知識會在關鍵時候用到。我會考慮到書上的那些理論,比如21天效應,10000小時定律等,它們會幫我將抽象的目標量化。
會降低執行的難度和壓力。
時間管理,不要試圖一口氣吃成胖子,一點一點改變,一個一個習慣地養成,可以21天21天地堅持。比如想要養成每天不間斷地寫作習慣,就進行30天堅持寫作訓練。健身的習慣,就不管它,先跑個21天再說。這樣執行就不會那麼困難,不會因為目標太大造成心理上的恐懼和壓力。然後幾個"療程"堅持下來,習慣就養成了。我對此也是困惑極深。看了很多的時間管理的書,有的還做了十分詳細的筆記以及持久的實踐。
我是一個大三的學生,整個大學看了不少的書,從實用書到哲學,心理,宗教,經濟等等。但是社會實踐特別少,每天的生活,就是上課下課,讀課外書,寫點隨筆,聽講座,聽公開課,一直沒找到自己未來的職業方向。但是我又怕達不到社會所需的能力標準,聽到知乎上很多人說,大學學習時間管理對未來工作十分有益。於是我便看了好幾本時間管理的書。先是看了《奇特的一生》,那時幾乎天天記錄自己時間花銷,剛開始感覺自己真的很自律,而且活得也挺科學。正如書裡面所說,最難的是誠實地面對自己。但是後面越來越難堅持下去了。因為柳比歇夫那種生活方式裡面根本沒有浪漫的色彩。心情特別抑鬱的時候,還總是這樣嚴苛地記錄自己,越活越沒勁。
後面看了《番茄工作法》,這本書主要是強調勞逸結合,並且運用了心理學裡說的「工作記憶」的規律。但是用處也不大。這套方法用的場景基本只當自己精讀一本書的時。有個學霸同學用的很好,他一天可以完成10多個番茄,非常的帶勁。但是我總跳不過它裡面的一種自我欺騙的味道,靠番茄來激勵自己,我腦子裡的哲學思維下意識容不下這種刻意。
再後來,看了一本很好的書《七天治癒拖延症》,作者的核心觀點是,」戰勝拖延的終極秘方在於去做自己打心眼裡最想去做的事,如果無法做,就為做那件事創造條件。「作者呼籲我們把像遊戲一樣生活,因為只有當人是人的時候,人才遊戲,這也是尼采所說的三次精神變形的最後一次,就是人最終由駱駝變成獅子又變回一個小孩。書中還提到專註的重要性,其實人的一天能夠完全地專註3個小時已經非常厲害了。這本書裡面關於生活方式的觀點,我現在還十分認同,這是我看到的唯一一本寫給人看的書,不是寫給商業人士(很多這樣的書),也不是寫給學術大師的。(奇特的一生)。比如下面這一小段:
今天,一不小心又翻開了幾本以前看過的關於時間管理的電子書《微時間管理術:大師輕鬆讀》,《十招克服惱人的拖延》,重讀這些時間管理的書,又感覺到很興奮,似乎自己可以干見大事了一樣。裡面說道「:找一件你最在乎的事,並實現它。」」有時候,你必須暫停一會才能夠加速「。等等,本來想分享到空間或者知乎的,但是晚上就抄這些話和截這些文字的圖用了我2個小時,差點又失去正常的思維了。就像下面這些:
《微時間管理術》我不知道這些書為什麼每次讓人這麼熱情地讀下去,但是每次讀完後不久卻是那麼地失落。或許和題主說的一樣,它是想改變你的性格。與成功學在一定程度上無異,它想喚起你對一件事情的慾望。所以,對於這個問題,正確的答案我不敢說,但是讀時間管理書籍的一些教訓倒是特別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或許能讓大家少走彎路:
1、看這些時間管理的書,不光看內容,還要看作者。寫《奇特的一生》是一個科學家的管理時間的經驗。《番茄工作法》《微時間管理術》《10招克服惱人的拖延》是管理學大師寫的書,商業人士或許很值得一看。但是我覺得其中的觀念也不怎麼符合中國人的人生觀。《七天治癒拖延症》是自由撰稿人寫的,如果你也想做這樣的人,這本書可能會讓你很有共鳴。但是如果你想從書中尋找成功,成名之道,可能找錯地方了。
2、不僅得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還得有一個自己的立場吧。所有的方法不只是方法,方法背後肯定有理論作為依據的。《七天治癒拖延症》背後是哲學,藝術家,文學,心理學。《番茄工作法》背後是管理學。如果你不擅長或者歧視其背後的理論,這些書自然會讓你矛盾重生。比如我自己就不太在意管理學理論,我學的是經濟學,平時喜歡哲學和心理學,文學。管理學很多時候就是要把人變成機器,因為這樣才方便他們管理。
3、時間管理這個東西真的有那麼重要嗎?人類進入了工業文明之後,大規模生產使得人們的生活不得不相互協調,我們不再聽自己內在的感覺系統來工作、生活。而是要遵從管理鐘錶上的時間表來生活。的確生活更加的條理了,也符合了社會的需要。但是我們卻失去了一些本能性的東西,我們吃飯不是問自己感覺到自己餓了嗎?而是看到了12點了。這也是《淺薄》《理解媒介》裡面對現代社會工具的盛行發出的憂慮。
4、我覺得時間管理不是一個很好的指標。還是得看任務,看自己從事什麼樣的工作,在那個領域內可能有很多不錯的建議,實在的建議和經驗的分享。至於已經讀了很多這樣的書,就當了解一下別人的生活,真的不要太在意了。
5、不過,」心流「」專註度「,倒是比較好的評價自己生活狀態的指標。特別是當自己一天的很多時間都處於一種忘記自我,忘記時間的狀態,那當然是最好的,當然這也很奢侈。
附錄:這些文章或許讓你對時間管理有不同的看法每天花上十分鐘私人成長暗器如何成為一名自由職業者大學生如何選擇第一份工作?她不是你的員工,更不是你客廳里的貓,別想管理她你不是不能更優秀,只是不知道怎麼做數據:未加工的信息哈佛教授:管理好你的「人生資源」(好文,強烈推薦)每天拿出來2小時浪費——什麼才是真正的精進?!【祝福2015】深度思考比勤奮工作更重要【回顧2014】這一年,為何你又窮又忙?2015-長期願景比短期目標更重要劍橋大學:語言和寫作決定人生髮展的潛力多線程工作我覺得讀時間管理的書是必須的。分享一下我獲得時間管理經驗的書籍~
1. 首先如果你想將自己的時間管理管理好,說明你是一個積極向上的人。態度一定是第一位的。一定要帶著時間就是金錢的想法去做每一件事情。而時間管理實際上就是投資,假如我們現在自己就是一個大型的製造工廠,想像一下,你現在所用的每一天都是你所生產出來的產品。(這實際是一項投資,記住是投資) 我們投資或生產的目標是為了幹什麼,是為了等你銷售產品之後,產生利潤。好了,舉個反例,如果你現在投資的時間去干一件事情,你將來可能不會用到,就算你時間管理的再好。這段時間也將是浪費的。 在明白了這個道理之後,你首先要確定的時間管理的目標,你的時間要用到將來你用到的哪件事情上。「記住拒絕窮忙」!!!
※推薦書:《80/20法則》理查德·科克
這本書告訴你的人生使用20%的力量就可以達到80%的結果。如何呢? 請不要懶惰,去翻開看吧~2. 第二步,很多孩子跟我一樣都有嚴重的拖延症。 「拖延絕對是一種病,犯起病了要人命」。
很多時候,我們會說「我等一會兒做,明天再做吧」 我們這時候要做的是重複一地步,態度問題。告訴自己你是要拖延到死呢,還是要把你的這個頑疾治癒。拖延這種疾病有很多癥狀, 典型的拖延講事情一拖再拖。其次還有嗜睡症。 吃完了就想睡覺,一直覺得自己很累。※推薦書:《7天治癒拖延症》丁小雲(豆瓣上就有,簡短但是實際的一本書,我就是在讀完這本書之後,至少治癒了心理上的拖延問題。強烈推薦這本書!!!。)
《拖延心理學》簡·博科(當然你也可以看下這本書)3·第三步,治癒拖延就像做手術,我們已經有了做手術之前的心理準備,態度和心理準備我們經過1,2步已經準備的差不多了。這時候我們需要工具就要「開膛破肚」,把你拖延的惡性腫瘤給你完全拿出來。
※推薦書:《番茄工作法》(非常好的一本書,將工作時間分成小部分,以25分鐘為一個單位,當時實踐這個理論的時候在iphone上面 找到了一個關於番茄工作法的軟體,發現自己實踐的非常好。慢慢的也就更加的投入工作,這個工作法最重要的是教你在工作室可以集中精神不要分心,當然經過你長時間練習,你自己就會形成習慣,強力推薦!!!)
《GTD》是非常著名的一本書教你管理文件之類的事情。看你自己的工作風格。結合本書也會達到非常好的效果。4.Bonus(這個是我送給讀這篇文章同學的紅利): 在我上大學的時候我一直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可以說是非常的迷茫。 但是不管你現在有多少歲,有多迷茫。I want to encourage you, do not stop your steps to seek the truth about yourself, You will never know what you truly want to do till you find out who you are. 這個是我自己總結出的方法教你如何找到你自己的「真愛」: (1).記住分類思想的重要性,準備一個筆記本把你關心的領域的相關信息收集起來。(讀相關的書,記筆記,上網查資料,與相關的人事交流探討。)我迷茫的時候關心的領域有很多:如管理,宗教,心理學, 商業,非常的雜亂。當你收集這些相關資料的時候,你會發現,你自己有所偏向,你會自己有所先後的分輕重緩急。在我記筆記的時候我發現,我大量的讀記載相關商業的信息,說明我心理有從事商業這方面的心理導向。同學們,大量重複這樣的聯繫,最終你就會知道你自己要做什麼了。 我們所做的是把你心裡裝的東西,通過顯性工具實踐出來。 (2)回想你小時候自己最喜歡做的事情, 小時候你自己的是不受任何限制,那時候的愛好是你真正的愛好。謝邀。
書本身並沒有那麼妖,你覺得跟你的價值觀相悖,可以不採用,跟你現有的想法不同,可以保留並思考,不至於看一本書就要完全採用,完全被它影響。
書的價值,是提出你沒想過的想法,拓寬你的思路,或者敘述你沒經歷過的事,節約你自己再去經歷一次的時間。只要能有收穫,還是有必要看的。
另外,盡量把事件推給別人做,並不是把自己的事推給別人,不需要下這樣的判斷。比如你帶一個小隊,本來就應該把事情分派下去,又比如花錢請專業人士來進行專業幫助,節約自己的時間,就是正常的習慣。
知行合一,想法和工具本來就沒法分得太開。不談思想,又怎麼知道工具的設計合不合理呢。題主僅僅因為偶爾看到了一個跟自己價值觀相悖的觀點就否定了所有書籍,放棄掉了學習知識的機會,這是件多麼遺憾的事情!
很理解題主想要在實際操作中提升技巧的想法,但是我給出的建議還是:在實際操作之前,掌握好理論知識非常重要!
不管做什麼事情,我們都不能操之過急,這是一個很質樸的道理。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拿練武功來打比方,學習理論就是「心法」,而實際操作是「招式」,不學好「心法」就去練「招式」,很容易走火入魔哦。
下面是我整理的一些時間管理書籍,數量不多,重點在精。這裡每本書都對我影響深刻,成為我時間管理實操中的有力指導,而且從這些書籍中,我得到的不僅僅是狹隘的操作方法而已,而是一種更宏觀,能夠讓你靈魂升華的東西,我相信經常讀書的人都明白我在說什麼。好了,廢話不多說,直接上乾貨!
PS:文末有福利放送!再也不用自己去辛苦找書啦!
==================================手動分割線===============================
1.《小強升職記》
作者: 鄒鑫
適合時間管理小白閱讀的入門書籍。
在本書的主人公小強身上,相信你很容易找到自己的影子。
這就是這本書的價值所在,小強身上出現的時間管理問題是多數人共通的問題。
本書以講故事的方式來告訴讀者該怎麼具體操作才能解決這些問題,實用性棒棒的!
不是單純的講道理,擺數據,在看故事的過程中,就能讓你對時間管理形成一個大體的知識框架,通俗易懂,深入淺出。
2.《拖延心理學》
作者: [美]
簡·博克(Jane B. Burka) / [美] 萊諾拉·袁(Lenora M.Yuen)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每個人都說自己有拖延症。拖延症彷彿真的是一個普遍的問題呢。有的人認為拖延症就是懶,這本書用心理學的角度去分析拖延症的心理成因,看過之後你就會知道,拖延症還真就不僅僅是「懶」那麼簡單!
我在看這本書的時候,作者列出的拖延症心理成因各個都命中了我:對對對!說的就是我!!
就像算命被大師算中了一樣,下一步就是問:「大師,有何可解之法?「
嗯,比較遺憾的就是這本書在分析拖延症的成因上很專業,雖然也給出了一些解決辦法,但都是一些偏心理層面的,並沒有給出具體的操作辦法。所以這本書可以說對拖延症的成因分析得很精準,會給你會心一擊的感覺,但是在提供具體的解決方案時不太給力。
但這本書還是很有必要讀一下的哦,如果用練武功來打比方,那麼這本書就是「心法「,要修好」心法「才好去開始練「招式「哦,不然要走火入魔的啦。
至於哪裡有好的「招式「呢,詳見下一本書啦。
3.《7天治癒拖延症》
作者: 丁小雲
這本書的作者丁小雲從前就是一個重度拖延症患者,在與拖延症鬥爭的路上總結出來許多血淚經驗,可謂是「久病成良醫「。
這本書的好處在於,丁小雲對拖延症進行了較為細緻的分類,方便拖延症患者對號入座,更有精準性,可以讓你「對症下藥「哦。你可以去查看自己到底屬於哪個類型的拖延症患者,然後去跟著書里教你的方法去具體操作。
另外,作者的語言風格平易近人,換句話說就是全篇都是大白話,而且難得的是作者還很有幽默感!讀書時就像一個朋友在你耳邊說話一樣,不會覺得枯燥哦。
4.《把時間當作朋友》
作者: 李笑來
這不僅僅是一本教你時間管理的書,這還是一本能夠開啟你心智的書。
小的時候我們都會幻想出一個夢幻又美好的世界,這個世界裡人人友愛,沒有壓迫,沒有剝削。但是,長大後我們會發現,這個世界是很現實的,現實在它的階級分化是那麼的明顯。而不同階級的人之間最根本的區別,就是:心智能力的差異。
開啟心智,會讓你用另一種更宏大的更著眼於未來的角度去看待問題。
豆瓣網友Heidi這樣評價這本書:「我有些恨這本書。我恨它破壞了原本的又一個慵懶且無所事事的周末。它讓我開始動腦子,思考很多問題。」
讀了這本書,會促使你開始去思考很多你平時不會去思考的問題,這種思考,帶給你跨越階級的可能性。
5.《奇特的一生》
作者: [俄] 格拉寧
這本書講了一個牛X的老頭柳比歇夫的時間統計法。
仔細想想看,你清楚地知道你每天都在幹什麼嗎?你很清楚自己在為了什麼而忙碌嗎?
如果你的答案模稜兩可,甚至是否定的!那麼你真應該去看看這本書了。
如果每個人都能知道自己能幹些什麼,那生活將變得更加美好。
在我下班後努力學習,用小本子進行時間管理的時候,身邊有人會這樣說:「你這樣好辛苦啊,誒,我就沒有那麼多野心,平平靜靜地生活就夠了。」
所以他們覺得自己不需要時間管理,不需要學習進步,上班累了一天回家當然是用好看的劇情和搞笑的綜藝來慰勞自己。
一個人是否能名垂青史,成龍成鳳,是一個概率問題。也許儘管努力,但也收效甚微。然而努力只是一種生活方式,就算結果我只能是一個平平凡凡的人,我依然會選擇努力。努力,只是為了過好這一生,完成一些事情。我不想回憶起這一生的時候,頭腦里一片空白。
6.《番茄工作法圖解》
作者: [瑞典]Staffan N?teberg
上面柳比歇夫的時間統計法是出了名的變態,普通人很難做到那麼細緻的時間統計,剛進行時間管理的小白就更是望而卻步了。相比之下,這本番茄工作法就很容易操作,非常適合上班的朋友們學習,相信大家多多少少都有聽說過「番茄工作法「,就是基於」人的注意力只能集中20分鐘左右「理論,倡導大家每專註工作25分鐘,就休息放空5分鐘。
推薦大家在實際操作的時候可以下載」潮汐「手機APP配合使用,界面簡潔唯美,在專註的25分鐘里,APP還可以播放利於專註的聲音,我最喜歡聽裡面的海浪聲啦,真的可以讓心平靜下來,專註於眼前的事情。
7.《一萬小時天才理論》
作者: [美] 丹尼爾·科伊爾
我們常常覺得我們失敗是因為我們沒有與生俱來的某種天分,於是有了「天才「和」普通人「的區別。
這本書將告訴你一個令人振奮的理論,那就是:所謂天才的天賦,很多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通過完善的訓練體系訓練出來的。換句話說,你如果也能如此訓練,你也可以達到「天才「的效果。
書中已經給出了訓練的方法,怎麼樣,敢不敢帶上你的夢想,也訓練自己1萬小時,就算到時候不能成為天才,肯定要比從前的自己要強。
==========================領福利分割線===================================
以上介紹的書籍,我已經為大家打包整理好啦!添加微信公眾號【飯卡同學】,
回復關鍵字「時間管理」,即可獲得打包資源!~
把自己覺得有用的東西分享出來感覺很開心,打字手也很累,
小夥伴們點個贊,鼓勵一下我哦~ 手動賣萌ヾ(≧O≦)〃嗷
看你怎麼理解「時間管理」了,我發現有N多人對於「時間管理」的理解就是簡單的「如何計劃和安排好自己的時間」,如果作此解,大可不必看書,因為關於這方面的內容幾乎所有的書上說的都會是正確的廢話——是個人都知道時間寶貴,都知道如果規劃好時間能夠有高效產出最佳,但幾乎可以肯定,99.9%的人是無法把自己變成柳比歇夫同志的。
在泛個人成長圈內,我個人覺得對於「時間管理」的理解更接近於「一套能夠實現較高效率和產出的做事系統」,若作此解,你知道得先知道如下這些問題——
1.為什麼需要有這麼一套做事系統?2.這個系統通常長啥樣?3.不同的人都在使用哪些不同的系統,以及你自己可能更適合哪種系統?不看書也不要緊,你能通過其他渠道完成此解也OK。
至於所說的「學一些時間管理的工具就好了」,不確定你提到的工具是什麼,如果是APP之類的,基本上可以確定那些東西對你幫助不會太大。而如果是要在對於系統尚無清晰理解的前提下就直接去學習實踐某些方法,很可能長期而言你花費的成本要多得多。當然,只是很可能。關於時間管理,書是要看一些的,參考下還是很有必要的。
不過在我看來,有兩類時間管理是完全不同的。
第一類是沒有工作或者沒有畢業的同學,進行自我提升而指定的各種時間管理措施。第二類是已經上班的。第一類與其說是時間管理,不如說是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也就是自控能力。 沒有上班的人,有大把的空閑時間,也不會有什麼突然出現的突發情況打亂你的計劃表。第二類是上班的同學這類同學制定計劃的時候,必須結合工作內容以及生活變化等等各個方面。特別當需要進行學習提升的時候,最多的情況是時間不足,以及各種突髮狀況打亂自己的學習計劃。所以擁有大量時間的,更多的是自控。控制自己不去浪費時間。
所以上班的同學,更多的問題是如何高效的利用時間。
不同的人群,時間管理方法,學習方法都是不同的,不能瞎搬硬套。
比如碎片化閱讀相對適合上班一族,卻不適合上學族。具體更多的,可以參考知乎上這方面的時間管理提議,以及個人案例。題主說的非常對,看時間管理的書絕不是做好時間管理的必要條件。
只是,花時間去學習下能夠幫助自己更好的做好時間管理。另外,題主這句話加上括弧里的才是正理:只是盡量把(別人做比你做更合適的)事情推給別人做,從而使自己有更多時間做其他(自己做比別人做更合適的)事情。《管理行動,6條「心法」就夠》
打開個人號或者公眾號,不時會看到朋友們的傾訴和交流。
不少小夥伴會問一個問題,大致的意思都是問:「時間管理要怎麼做得好?」
這個問題比較籠統,或者說比較大而泛。
而更有趣的是,我並沒做時間管理。
我管理的是行動,不是時間呢,有發現嗎?
我一般都講行動管理。時間本身不能管理,你管不管,它都在哪裡。用「行動管理」這個詞,在於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咱們自己的行動自己負責,我們能管的是自己的行動。
當然,現在比較火的詞是「時間管理」。所以我講行動管理,請您自動切換到可以理解的模式。
關於前面提到的行動管理怎麼做得好的問題,我把它落到是每日行動之上,跟日計劃的制定與執行緊密相關,這樣以後,這個問題的實質是關於每日行動的效率問題,即每天如何做得更快更好。
如果你總是在各類公眾號上不停地汲取這方面的文章,也很容易能發現,其「心法」無非那麼幾條。
「心法」是萬變不離其宗的「道」,是變化的世界中不變的原則,是每日行動的指導思想。
「心法」與「技法」相對。「心法」好比內功,如果內功沒過關,就算你拿著把劍耍來耍去,這把劍本身再怎麼鋒利,但你沒辦法把這把劍用到極致。而換個角度講,如果你的內功紮實,即使低頭一看,手裡僅有一把比較low的劍,你也能擺出架勢來。要不怎麼會有「鈍刀出利手」一說?
抓住「心法」等同於抓住了最基礎的關鍵部分,有「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事半功倍之效。那麼,都有哪些「心法」呢?
根據這幾年的經驗,我提煉了六個「心法」,正好湊個「六六大順」的美好寓意,迎接即將到來的猴年春節。
而且,這一次,我要把它們素麵朝天地露出來,不濃妝艷抹。那就出來吧——
一、主動收集
生活中你有這種體驗嗎?
有時候冒出很多可以行動的想法,過個一兩分鐘你卻拍腦袋:咦,我剛才想什麼來著?
靈感、想法像你大腦森林裡的小鳥一樣,東跳西躥,你看見只是一瞬間,如果沒有抓下來,就飛走了,下一次不知道什麼時候能看到。
如果這是一個很好的做事方法、點子、idea呢?
錯過了,未免太可惜,太遺憾!
所以,在行動管理中,首先要有積極主動的心態。偶然想到要做的事,先要向它伸出雙手,大力「擁抱」。
與積極主動的心態相對的是,在想到要做的事時,假裝沒看到,自己抽身跑得遠遠的。
假裝沒看到,現在沒啥問題,過一段日子後它又會找上門來時,就是債主來討債的節奏,分分鐘急死你,因為實在變得太緊急了。
然而,一個更震驚的真相是:之前那個「假裝沒看到」的行為,很可能不是你能意識得到的,而是潛意識幫你悄悄地做了決定。
比方說,你正在玩手機遊戲憤怒的小鳥,你爸過來說他要出門,十五分鐘後把廚房的煤氣爐關火。你應了聲好,但潛意識裡你不想管這件事,不想錯過遊戲,如果沒有及時收集這個行動,很可能等兒就出事了。
又比方說,看到我的文章里說了某個觀點,眼睛突然像燈泡一樣亮了起來,好像有那麼些道理,你點點頭「嗯」了一聲,腦袋閃過念頭說「要按照文章里說的做」。但是你沒有意識到應該把這個念頭收集起來。那過後能不能「變現」就靠運氣了,等猴年馬月某天這個念頭突然降臨。
這些只是例子。也就是說,當時事情還不怎麼緊急時,你根本完全沒有覺知到什麼該寫下來,完全沒有get到point,所以真正麻煩的問題是出在這裡。
這個「心法」,很多人覺得不就是主動收集而已,顯露了一種輕視的口吻。但據我觀察,在草莓榨智機小班上,在這個環節能做好的夥伴還真不多。
二、思考為先
主動收集到的行動想法,你需要對它進行二次創造。
在美國史蒂芬·柯維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當中,提到「任何事情都有兩次創造,一次是智力創造,一次是體力創造」。如果你看過這本書, 還記得有這麼一句話嗎?或許不經意間,這句話一閃而過,沒有任何雪泥鴻爪的殘存。
這句話的寓意是很深刻的。它提到了「智力創造」,並且把「智力創造」放在了「體力創造」之前。而多少人並不重視行動前的「智力創造」,沒有先想後行,先思後做,而是只想「體力創造」,拿起事情就立刻干?
沒有思考為先,很容易把人整累,回饋也小。
所以,行動之前,要騰出時間,對要做的事情掂量掂量,算計算計。就像射箭,在拉開弓之前,你還要再靜心瞄一會兒紅心才放出箭。思考為先,就是瞄準紅心的那一步。
思考為先,都思考些啥呢?比如這個行動——
哪些要做
為什麼要做做到什麼標準可以交給誰去做要花多少時間去做要怎麼樣才能做得巧要放在什麼時間段去做要以什麼形式做才不拖延......(題外話:上面這段竟然像個梯形,
無意之舉,有型之美)
可惜,思考這一步常被我們無意或有意忽略。
無意忽略可能是因為不知道應該先思考再行動,或者以為不重要,覺得與其想那麼多,不如把時間花在「做」上面;
有意忽略主要是心裡覺得有難度,燒腦燒得累,不如直接逃避。
但「思考為先」這一步不單不能省,而且分量還挺重,有時候不誇張地說,可以八成「想」,兩成「做」。如同炒菜做飯一樣,前面那些洗菜摘菜切菜的時間分量重,但洗得好,切得好,真正等到菜一下鍋也就翻炒幾分鐘便熟了。
三、清單提醒
通過思考,想清楚自己真正要做些什麼,真正能做些什麼之後,就知道自己的行動了。但是知道行動,不等於時時會記得呢!
因為大腦並沒有那麼管用,它並不能記得住那麼多事,記掛太多反而讓它難受,會充滿了焦慮感,感覺到這個事也要干,那個事也要干,真怕忘記了哪一件,想想都醉了。
我們要想辦法讓大腦能夠不會忘記要做的事,並且不累。
寫下來變成清單,是一種好方法。
舉個日常的例子,去超市裡購物,如果光靠腦記,沒有列一份清單提醒自己,我八成會漏掉一些東西,明明去之前還覺得那些東西肯定會想得起來,但一到現場就犯暈。
當然,列成清單就不要寫得亂糟糟,要有條理性,要有整齊感,看得也舒服;清單不止一份,要分類成幾份,哪些是今天待辦的,哪些是下周的,哪些是更長久的;並且清單的內容要表述得清楚,是一份有結果導向的清單,更為明確預期結果的任務,動力才足,才可能採用更精準的行動去搞定想做的事。
這些待辦清單,英文為to do list,有人諧音為 「土豆」。
就算再多行動,有這些「土豆」清單在手,大腦會覺得有個提醒機制,有個堅實靠山,心裡會踏實點,也就不會整天擔心忘了什麼。
四、要事第一
有清單提醒,防止忘記,可以開始執行行動 。但清單上的內容那麼些,不可能同時做,總要有個先後順序,有個執行的流程。
從哪開始做呢?
美國博恩·崔西在《吃掉那隻青蛙》中給出了答案:「如果你每天早晨第一件事就是吃掉一隻活青蛙,那麼你會欣喜地發現,今天沒有什麼比這更糟糕的事情了;如果你必須吃掉兩隻青蛙,那就先吃那隻長得丑的。」
這裡的「青蛙」來指代有挑戰性(有難度)且重要的事。形象點表述,就是那些一眼望過去很重要,但你第一個念頭是「不想干」的事。
所以每天的行動從哪裡開始,就從這隻「青蛙」開始。這也和《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提到的「要事第一」吻合。如果每天能夠優先吃掉三隻「青蛙」,優先做完三件要事,即使其它小任務沒有完成,這天依然會成就感爆棚的!
那什麼是要事呢?
不少小夥伴懂得「要事第一」的原則,但最後是暈在另外一點上——判斷不了什麼是「要事」。幾件事擺在一起,說不清哪件更重要。這種現象很常見,你是不是也曾經有過這樣的苦惱?
這裡涉及到目標管理的範疇,一般人都會從下面三個層面中的一種去判斷。
立足當下:要事是當下重要緊急或重要不緊急的事立足年度:要事是跟你的年度目標契合的事立足長遠:要事是現在持續做並在未來有收益的事顯而易見,從第一種到第三種,站位越來越高,當然更有方向感,能夠讓你做事氣定神閑、心如止水、淡定從容、泰然自若。
五、專註當下
明確了要做的事,剩下的就是專心致志地做了。別以為專心致志很容易辦到,如果平時你要觀察一下自己做事的模式,就會發現人的行動是隨機的,特別是你沒有察覺和刻意去調整,則更是如此。
有時候你正在網上搜索著某個感興趣的內容, 突然瀏覽器就彈出個新聞廣告窗,什麼「猴子換頭手術成功」「央行探索數字貨幣」,你一看眼睛就亮了,馬上點進去看。等回過神來,都忘了一開始自己是在做什麼事呢。
還有的小夥伴,可以手頭上做著一件事,心裡總是記掛著另外一件事。說白了,就是走神。從遠古的基因來說,我認為這是和古人類在野外需要警惕野獸有關,所以需要這種「走神」的習慣,才能及時發現威脅。
所以在行動管理中,培養專註力是很重要的。專註力要高,前提是你的睡眠要足,睡得不好,精力不夠,自控力就會下降,專註力難以持久。在精力足夠的情況下,就是方法問題了。
最著名的方法就是「番茄工作法」,是由弗朗西斯科·西里洛於1992年創立的一種簡單易行的提升專註力法,也可以說是一種對抗拖延症的方法。這種方法的詳細背景可以搜索了解。
它的主要做法是選擇一個待完成的任務,將番茄時間設為25分鐘(時間也可調節為適合自己的長度),專註工作,中途不允許做任何與該任務無關的事,直到番茄時鐘響起,然後在紙上畫一個X短暫休息一下(5分鐘就行),每4個番茄時段多休息一會兒。
這種方法以時間的緊迫感強化專註力,雖然簡單,但真的挺管用。
六、批量解決
在行動管理當中,還有一個小竅門,是從快遞員那裡偷師來的。
現在快遞業這麼火,幾乎每個人都曾經從快遞員那裡接過東西吧。快遞員是怎麼送貨的呢,他們是將寄件按區域分類後再投送的,屬於同個住宅小區的物品都會一起送達。這就是批量解決的方法。
我們同樣可以用這種方法,減少行動間的切換成本,提高效率。
比如需要「智力創造」時就將需要思考的內容一起解決掉,等到「體力創造」時,便專註於做的過程,而不需要再思考太多。
比如同一個環境下的任務接連著完成,要外去辦的事在外去時一起辦了,要用微信時將需要用微信解決的問題一次性解決掉,可以減少時間被碎片化的可能。
以上就是我總結的「六六大順」行動管理心法。
工具品種可以五花八門,但在方法上主要就這麼幾點。其中,前三個偏向於行動的準備,後三個偏向於行動的執行。
說出來,它們就是這麼樸實無華,這麼的素麵朝天。
可能你都不屑一顧,因為太常見,都不把它當回事。
但真正用到家了,才知道好在哪。
最後,我給它們編了個口訣——
行動管理有心法,
說來說去就六樣。主動收集少遺憾,思考為先少迷茫。清單提醒少遺忘,要事第一少蠻幹。專註當下少怠慢,批量解決少切換。還有一張手繪圖,你們能看出其中的玄機嗎?
問這個問題,或關注這個問題的,說明時間管理對你而言,已經是必要的了。
既然有必要,而且又有前人總結歸納好的書,看一看有什麼不可以的呢?不論是什麼書,盡信書則不如無書,這個道理也應該是懂的吧。時間管理方面,每一個人都有自己一時一地有興趣的做法,比如今天有項目,那FTF挺好,集中火力搬掉大石頭;這段時間全是雜事,那就GTD一件一件做吧;碰上情緒很low無法集中,那番茄時鐘強迫一下自己;有興趣早起,那就寫幾篇晨間日記吧;收拾一下房間,順便也用斷舍離收拾一下心情;碰巧有幾個下屬,那把猴子甩到他們背上也不錯……
通過看時間管理的書,弄明白不同工具的產生背景和適用特點,可以對工具有更為深刻的理解。我自己的感受就是邊看書邊在反思自己的行為,常常會有新的想法和感受。從開始單一的一種方法,到後來隨心所欲的使用;從單純追求紙筆、軟體、APP等工具,到「手中無劍心中有劍」,這一步一步就是通過不斷的知行合一慢慢進步而來。整個過程就是不斷了解前人的各種想法,結合自己的情況不斷反思並通過實際執行來提高的過程,很難說哪一本書或哪一種說法無比正確,關鍵在於你聽從了哪些建議,又實踐了哪些工具和方法。沒有必要。這是我的想法。
可以一讀,但是重要性遠不如你想像中和別人宣揚的那樣好。這是我的建議。時間管理的書就像大道理,頹廢的時候讓你朝著光,這很不錯,但沒辦法救你於水火。1.讀書學習生活,專註、有效、耐心、適量,大致如此。只敗在不能知行合一。- 不要吸煙/過度飲酒/縱慾/,別一直玩手機/瞎聊天/看電視/,不要總是坐著/躺著。好好學會習,別浪費時間。
- 這些道理簡單易懂,沒有技巧,更與智商無關。人卻連少吃薯片都做不到。
- 《番茄工作法》幾萬字,作者介紹了它的由來/作用/使用方法/使用場景/,用來卻不過是:在一定時間內好好做一件事。與上一堂課的方法無異,與很多自制力不錯的人的習慣無異。
- 廣受歡迎的《拖延症心理學》,前幾章作者分析拖延者的特徵,對號入座,字字珠璣,如獲至寶;讀至解決之道,便覺得有些失落,似乎不是什麼妙手回春的法子。無論分析多少種現象/人格/不良後果,教你定目標/分解任務/獎勵自己等招數,最終你要做到的僅僅是:一件事,好好做完。要達到這個目標,竟然這般複雜?
3.一切與生活有關的內容,應當是簡單且容易執行的。
- 一個為日常生活服務的東西,不能是複雜的,需要不斷在意的。這句話可以篩掉很多管理類書籍。
- 管理時間,不過是每天生活中的小小的一環,應當簡單安寧,就像渴了倒水,餓了炒菜做飯,你不需要考慮飲水機的工作原理,也不需要在腦中思索一番怎樣握炒勺比較合理。
- 大名鼎鼎的《儘管去做》一書,約200頁,論述了一個相當大的時間管理體系,和一系列複雜的方法。你幾乎可以認為這本書比較受推崇是因為其體系性,而非可操作性。我難以相信一個我看書都覺得複雜的方法,能簡潔有效地幫助我管理時間。
- 又如著名的「緊急—重要」體系。下個月考英語與明天要交報告,即使你把他們嚴格分類了又如何,最終不過是要弄好報告並且學一段時間英語。卻有很多人把過程當成了結果。
4.究竟如何改變現狀?
- 答案是殘酷的:我不知道。但基本不可能在時間管理類書籍裡面。
- 要想改變,讀書、自律、運動,各個方面。現在你當明白,時間管理,管理的不是時間,甚至不是在管理什麼,只不過是你的生活方式,與性情有關。安心讀書,篤定的人不用學,焦躁的人就需多多克制自己。性情的事情,時間管理的書怎麼改變的了。
- 三十六大 (豆瓣),第五章,「大行」。方法簡單,明確,易操作,裡面的幾條觀點你可以不認同,但是如果認同的幾點若能真的好好做到,其他的也不用看了。知行合一,寫不出,說不明,做不到,讀多少書也沒用。另外,知乎好像對馮唐有些冷嘲熱諷,不過黑人是別人的事,讀書是自己的事。
恰恰相反
必須看書,否者只會生搬硬套走火入魔
看看《GTD》能教我們什麼:
- 心如止水的心態(思考力×10)
- 事務處理流程化(執行力×10)
- 回顧的力量(自我反饋)
- 聚焦自己的精力(效率×10)
- 結果導向(NB×10)
全憑記憶,略有誇張
還有題主的這句話,反對反對反對
思想好比道路,工具好比車輛,哪樣沒有都呵呵學一些時間管理的工具就好了,思想的東西,還是在思想層面上談。
讀上十本時間管理的書,也用不上一個月,相比一生的長度,這個投資我認為值得。
如果你是天才,那就不必
1、沒有望聞問切,就無法正確下藥。所有說「要看和不要看」的答案,對你都沒有任何實際操作意義。
我就特別需要看,但看完了、總結了、踐行了、挫敗了、思考了,也就不想再看任何時間管理書籍了。因此我通過「看」走到了「不需要看」的狀態。
我還知道一些人,從來不看這種書,也不知道GTD和GTD軟體,卻把工作、生活安排的井井有條,他們確實不需要看。因此,
如果你天生就有較強的自制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你可以不需要看;如果你越來越感到工作、生活無法平衡,甚至面臨失控狀態,那你可能需要看下時間管理書籍。2、看時間管理書籍的目的是什麼?有些人看了很多書,就和沒看一樣;
還有些人沒看過書,卻如智者一般。
目的是更好的幫助你實現工作、生活的平衡,更好的組織、管理你的精力、注意力。書僅僅是幫助你實現上述目的的工具之一,Blog貼吧分享Podcast都可以成為你學習的工具。你可以在不知道GTD、不使用GTD工具的情況下,過的很好。
有關時間管理的概念,困擾了我很長時間,前些日子寫過一篇《總想著成長就永遠長不大》,現在回頭看,想要表達的是:不要沉迷於「成長」的假象,掌握時間管理的技能,就是假象之一。那麼,對於時間管理這個話題,到底如何影響了我?
更多作品請關注個人微信公眾號:狗藝術【ID:hellodogartyes】,亂拍狗在這裡感謝大家的關注!
一、為什麼說「時間管理」是個假象?
要管理的是自己的心智而不是時間。
如果調查一個對「時間管理」關注的人,我相信大多數是年輕人,每一個進入大學、步入職場或者經歷20-30歲黃金期的人,或多或少都會有改變自己的迫切需求。這些人,會有一定比例的積極者,渴望找到解決方案,而不是拿打遊戲刷朋友圈作為主業。
所以他們看到有些書籍、方法、軟體工具,可以讓自己擁有更高的效率、不再拖延、獲得更多時間和信息,肯定會一頭撲上去。他們意識到「時間」這個東西很重要,時間可以衡量自己是否努力、能否成功,於是「時間管理」就熱門起來。
但大多數對「時間管理」有所期待的人,深層的需求是:對自我認知的迷茫。
據我觀察,大約到了30多歲,會自然形成相對固定的時間利用方式,比如下班打打遊戲、看看美劇,已經沒有改變自己的渴求。他們,要麼已經對生活相對滿足,要麼就是放棄了改變自己的想法。
所以,只有對自己重視並願意更好的利用時間的人,才會一直保持對個人生活的思考。
二、方法和工具為什麼治標不治本?
有了想法,就會找書籍和方法。前些日子,總結了一些時間管理的方法和工具,比如:
? 時間日誌:柳比歇夫是榜樣,各種工具和APP。
? 晨間日記:九宮格日記。? 清單(Todolist):任務收集和排序。? 番茄工作法:專註時間。? 80/20法則:衡量重要性。? 時間管理優先矩陣:事務四種分類。? 吃掉大青蛙:找到最重要的事。? GTD:帶來無數多的產品。
等等,以上這些基本都嘗試過的我,還是覺得迷茫,為什麼?這些方法,都在做一件事:提高自己「掌控時間」的感覺。比如,劃掉了清單上10個任務,就會很滿足(但可能馬上又有10個任務加進去)。
時間是奇妙的東西,和空間一樣時間是不可觸碰、沒有實體的,我們只能靠外界投射到自己感官上來感覺。所以,時間是不是過的舒坦,完全是看自己的滿意度。所以,第歐根尼才會嫌亞歷山大大帝擋住了他的陽光,因為那些陽光已經讓他足夠滿足。
所以,要解決「管不住時間」的感覺,就要想辦法讓自己滿足。
插一句,在這個階段會很容易誤入歧途:不停的實驗和比較工具。
三、怎麼讓自己覺得時間在手中?
回想一下,為什麼有些事毫不費力,又滿足感爆棚?比如和心愛的人約會,寫一篇滿意的文章,遊戲中成就達成、關卡完成,看偶像的演唱會…想想自己最近一次,連續一個小時、半天,投入的做一件事時的感覺。
因為你投入、你熱愛,這些時間就達成了「心流」體驗。
只要讓自己有充實感、掌控感,就容易多了。《遊戲改變世界》這本書講述了遊戲性對人產生的影響,我們完全可以借鑒裡面的方法,讓自己對困難或者拖延的事情,產生正向的心理感受。
我的跑友曙光曾跟我說,他如果某一天完成了跑步,這一天做其他事也會感覺很有效率。我也有這個感覺,因為完成跑步這件事,本身就極大增強了時間的掌控感,自己會因為花了一個小時跑完10公里而感到充實,這也帶動了之後時間裡所做的事情。
所以,我使用的一個簡單的辦法是這樣的:每天選擇1、2件自己認為重要的事強迫自己先完成,比如讀書一小時,寫博客文章什麼的,(這裡還是用了青蛙、Todolist等等方法)。一旦完成,基本的滿足感就建立起來了,剩下的時間就做點別的,不用刻意要求。晚上睡覺前,就不會覺得:擦,今天什麼都沒幹。
這麼做久了,會有兩個成果:
1.每天可以專註的做幾件事,積少成多,自己能看到成效。比如跑步、寫作、閱讀等等。
2.被動時間也不會影響,因為那些事是必須做的,比如被布置的工作。
四、時間真的回來了嗎?
習慣養成,基本靠上面的小辦法就能實現,「時間管理」的工具也不需要使用太多,習慣了就那麼幾個。這個時候,你會覺得管理(或者說安排)自己的時間,沒那麼難。
但我覺得這才剛剛開始。
從一開始,就應該問自己一個問題:我為什麼想管理時間?
我在初期的想法是,我想要更多的時間。那麼,更多時間來做什麼?也許是為了獲取知識、享受樂趣、邁向「成功」、得到幸福…如果有一天這些問題,自己能夠答上來,我認為就擁有了「強大的內心」,就不在意是否「掌控」時間,而是在「享受」時間。
回到開始的問題,就是對自己有了清晰的認知,知道該幹什麼、想要什麼(反面是:什麼不該干、什麼不能要)。
說到這裡,我的結論是,如果迴避對終極問題的思考,就無法解決時間管理的難題。時間到底為什麼用?死亡對我意味著什麼?活著的意義何在?信仰和靈魂是否存在?等等等等。這不是危言聳聽,因為每一天對時間的利用,都會推及深層的理由。
這個階段,可以試試「life wheel」,或者,求助哲學和宗教。
同時,這時你會反思自己經歷過的「時間管理」過程,會發現重重問題,這會修正你下一步的生活,比如:
?有必要用GTD這樣複雜的工具嗎?紙筆記錄能不能搞定?
?時間只有那麼多?必須早起嗎??管理自己的精力,保持健康!?器和術太多了,促使它們推廣和使用的始作俑者是誰?他們為了什麼??掌握了「時間管理」,就「成功」了嗎??閱讀「時間管理」的書籍有沒有必要?
五、閱讀「時間管理」相關書籍確有必要
太有必要了,因為閱讀是提升自己的一個重要手段啊。但是(總是有這個詞存在),行動和思考也必須跟上。
有三個點解釋:
(一)閱讀是快速獲取知識的好方式
基本上方法論這類書,都是前人經驗的總結,拿來閱讀省時省力,掌握有效的閱讀方法,大量閱讀也不是浪費時間。
(二)運用並思考以找到適合自己的模式
很多人把這個過程,叫做形成自己的時間管理系統,其實就是自己已經能合理的利用時間,這個過程是閱讀、實踐、思考的過程。沒有閱讀和實踐,這個模式只能靠天然形成或者自己摸索。
(三)忘掉這些書,思考更多
停留在這類書籍里,就會留在這個平台上。就像上面說的,想想為什麼要珍惜時間、掌控時間,會找到更多生活的目的和樂趣。
六、尾聲
雖然是因書而起,但上面基本上是自己對「時間管理」這件事的心路歷程,希望能給讀到這些文字的人一些幫助。
最後推薦六本時間管理的書籍,願能幫助到大家:時間管理,七本不可錯過的書 - 知乎專欄
推薦閱讀:為什麼人人都在說GTD? - 知乎專欄
我有一個朋友(好惡俗的開頭),從大一開始就不再接受家人的資助,要獨立養活自己。上大學需要電腦,他沒錢買整機,於是就買配件自己攢機,結果沒錢買機箱,就在路邊撿了一個破機箱,恰好能用。台式機只能在宿舍用,還需要一台筆記本,這時候不可能自己組裝,於是就只花了不到一千塊錢買了一台特別小特別慢的本本。表面上來看,他確實尋求到了經濟上的獨立,但這種獨立從長遠來看是個虧本買賣,這種經濟獨立是建立在「少花錢」的基礎上,而非「多掙錢」。用路邊撿來的機箱、買一千塊的電腦,表面看是省了不少錢,但實際上因此而損失掉的你最重要的財富——時間——要遠遠多於剩下的錢。
我們可以算一算:
你用一千塊的筆記本,很慢,開機時間2min;我用一萬塊的mac,開機時間2s。假設每天開一次機,一年下來,你的電腦用在開機上的時間就是730min=12h,而我的電腦是730s=12min。一千塊的破本用的是5400轉的機械硬碟,讀寫速度很慢的內存;一萬塊的mac用的是固態硬碟,DDR3的內存,比較下來,mac的運行速度可以認為至少是破本的2倍吧。假設一個人平均每天用電腦時間為5h,那麼一年下來,mac要比小破本省下730h。綜上,一年下來,mac要比小破本省下742h,大學四年總共節省742*4=2968h。
大學生時間確實不值錢,但是出去打打工,一個小時賺10元還是可以的。mac和小破本之間差了9000元,也就是說打工900h就可以賺出來,平均每天工作8h,那麼112天就夠了。但如果你堅持使用小破本,你浪費了2968h,而這些時間用來打工的話,相當於損失了29680元人民幣,你要工作371天。夠你買3台mac的。
所以,這種所謂經濟獨立,看起來很帥,但背後是對自己時間的不尊重,是對自身價值的嚴重低估。上文我們用來衡量時間價值的方法是換算成打工的收入,如果這部分時間不用來打工,而是用來讀書、寫作、參加活動、做科研等等,那麼從長遠眼光來看,最後你所獲得價值也遠遠不止你買小破本而省下的9000元。
這位朋友現在在創業。我觀察過他一天的工作,看起來非常忙碌,但實際的產出很小,原因還是在於不善於利用自己的時間,總是把一些瑣碎無用的事情跟核心業務混淆。他最應該做的事情明明應該是想清楚自己的產品以及出去談合作,結果他現在把大量的時間用在管理他的朋友開的咖啡館上,甚至把原有的辦公地點都搬到了咖啡館。每次有客人進來,就會打斷他的工作,去做咖啡,收錢,客人走後還要洗盤子擦桌子。如果他能夠放棄咖啡館,他的創業項目估計已經有起色了。
今天和他一起從六環以外坐地鐵回市裡,坐上房山線時,十號線已經沒車了。原本他可以一路地鐵坐到四號線海淀黃庄然後打車,起步價就能到他的住處,結果他這一路上1.5小時全都用在了計算何時到站以及還可以坐幾路公交車,一路上,他的眼睛都在死死盯著百度地圖,看公交車到達了哪一站,他還有沒有機會坐上公交。地鐵到達中關村站,看到他拚命奔跑追公交的背影,甚是感慨。打車13元,坐公交1元,省下12元。如果他肯打車的話,那麼這路上的1.5小時他可以看不少的書,甚至就能用微信談成一筆生意,或者用手機寫完今晚上的微信推送。任何一件事情,價值都遠遠大於12元。可是他算不清楚。
所以,你認為自己的時間有多值錢,你就多值錢。
話說Apple Store最近在大連開了幾家新店,大家可以去看看~推薦閱讀:
※畢淑敏的書,有哪些值得推薦?
※系統讀文學藝術書籍推薦?
※打算開始學習android開發,有哪些視頻教程或書籍值得一看?
※kindle上有哪些簡單又好看的英文書?
TAG:書籍推薦 | 時間管理 | GTDGettingThingsDone | 價值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