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政府不積極發展金融衍生品市場?

rt,中國政府給我的感覺是將金融的發展重心放在了傳統的市場,比如銀行,債券。前段時間發行的國債期貨是國內為數不多的幾個衍生工具之一。


樓上那麼多答案要麼吐槽中國政府制度,鄙視天朝監管者的能力;要麼說衍生品是金融機構規避金融管制的產物,和政府支持不支持兩碼事。

我覺得這些觀點都有點片面。

1.衍生品誕生的主要目的是管控風險,至於是為了滿足Basel 3 和各種監管要求,還是自己覺得有這個必要性都先不談,後來衍生品發展過程中走歪了也先不談,衍生品誕生最初始的目的,還是為了對抗價格波動,管理自己的風險的。

2.雖然說美帝衍生品市場那麼發達和政府滋磁不滋磁關係不大,但國情不同,現在中國的衍生品市場乃至金融行業,還是處於主管部門研究一個,出台一個辦法,推出一個產品路徑[1]現階段,如果中國政府真的不支持衍生品市場,或者說中國政府不支持任何一個產品,一件事,那麼基本就別想了。

3.中國政府其實一直在積極推進衍生品市場的發展,遠遠比大家想像中的積極。那為什麼大部分人感覺不到中國各種衍生品的存在呢?

  • 你不是從業人員

  • 天朝衍生品的名字都起的挺有藝術性的,看到信用風險緩釋合約,或者Credit Risk Mitigation Agreement,你能想到這本質上就是大名鼎鼎的CDS嗎?你去google CRMA,只能搜出來Certification in Risk Management Assurance。

  • 中文博大精深,比如說一般人還真看不出來個股期權和股票期權計劃的區別。

  • 中國衍生品發展階段的確比較初級,各種金融產品交易量和影響力還及其有限。但是這並不代表中國政府沒有積極推進衍生品市場的發展,也不代表中國的衍生品品種就少,其實中國市場上大多數衍生品種類都有了。

其實作為一直學習各種美帝教科書的騷年,我開始也對中國的衍生品體系迷迷糊糊的,直到。。。五天前我下定決心開啟Reserach模式在知乎上答這個題。。

下面我就按著金工民工的聖經,Options, Futures, and Other Derivatives裡面的分類來稍微幫大家梳理一下中國衍生品的現狀吧。現有的衍生品我會附上合約範例(一般是第一筆合約,更有代表性,當然國債期貨這種只有一種)和相關的監管文件,方便大家學習。

Hull神的書里把衍生品主要分成了:Option(期權), Futures(期貨), Forward(遠期),Swap (互換)和Credit Derivatives(信用衍生品)。

而衍生品的基礎資產(underlying assets)又可以分成利率類(Interest),權益類(Equity),貨幣類(Currency),商品類(Commodity)和信用類(Credit)。

顯然按基礎資產分類討論,每類中按衍生品的種類再細分梳理比較清楚啊。

註:

1.以下所有衍生品均指於人民幣相關的衍生品,中國銀行(BOC)等有多種日元美元期權等產品,但因為不涉及人民幣,我覺得本質上不屬於中國的衍生品的範疇,所以沒有涉及。

2.信用衍生品比較特殊,在最後寫。

---我是乾貨的分割線---

1.利率類

1.1利率期權interest rate option

這個。。我們國家目前還沒有。。我們只有外匯利率期權(Foreign Exchange Interest Rate Option)[11]

但是你造NAFMII(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有多努力嗎!

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副秘書長馮光華昨日表示,將研究推出人民幣利率期權交易,積極培育基於人民幣匯率的金融衍生產品,並逐步拓展以亞洲日元、亞洲歐元、亞洲美元和國際債券、銀行貸款等為基礎的金融衍生工具。

我國醞釀推出人民幣利率期權交易(圖)-搜狐證券

1.2 利率期貨 interest rate futures

利率期貨可以大致分成短期利率期貨,和較長期的利率期貨(國債期貨)

1.2.1 短期利率期貨

這個我們國家也沒有。。。但是你造CFFE(中金所)比NAFMII還努力嗎!!

陳晗 中金所結算部負責人 2014年1月10日 表示:

短期利率波動比較劇烈,從市場需求的角度來說,未來要推出基於短期利率期貨產品,為面臨風險的各類機構投資人,提供短期利率管理的服務。

金交所推國際板 中金所研究短期利率期貨-20140110看東方

1.2.2 長期利率期貨(國債期貨)

國債期貨裡面的故事那才叫一個驚心動魄,當年的 "3.27"國債期貨風波事件 事件震動全國,堪稱天朝金融史上里程碑的事件。

關於這事的處理,可以參考 @Luo Patrick 大神的答案

如何評價「327」國債期貨事件?

管金生作為中國證券業的教父,因為這事鋃鐺入獄(管教父已出獄),令人唏噓不已。

不過國債期貨在停了18年後,於去年又恢復了:

2013年9月6日,證監會宣布,國債期貨上市交易。

如果不講這些風雲往事,關注這個品種本身,我們也可以對比一下新舊國債期貨:

source: 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5 年期國債期貨合約交易細則

http://www.csrc.gov.cn/pub/newsite/ztzl/gzqh/201309/P020130904566131569645.pdf

國債期貨大事記

1992年12月,上海證券交易所最先開放了國債期貨交易,共推出12個品種的國債期貨合約,只對機構投資者開放。

1993年10月25日,上交所向個人投資者開放國債期貨交易。

1995年以後,國債期貨交易日趨火爆,經常出現日交易量達到400億元的市況,而同期市場上流通的國債現券不到1050億元。

1995年2月23日,上海萬國證券公司違規交易327合約,成為轟動市場的「327國債事件」。

1995年2月25日,證監會和財政部聯合頒發了《國債期貨交易管理暫行辦法》,提高了交易保證金比例,將交易場所從原來的十幾個收縮到四大市場。

1995年5月17日下午,中國證監會發出通知,決定暫停國債期貨交易。我國首次國債期貨交易試點以失敗而告終。

2012年1月14日,證監會主席助理姜洋證實,正在推進國債期貨和白銀期貨。

2012年2月13日,國債期貨模擬交易聯網測試啟動,8家金融機構參與首輪聯網測試。後向全市場推廣。

2013年4月1日,消息稱新任證監會主席肖鋼已批准國債期貨。

2013年6月末,國債期貨獲得國務院批准,或於9月中旬正式掛牌。

2013年8月30日,證監會宣布,國債期貨9月6日上市交易。

1.3利率遠期 Forward Rate Agreement, FRA

2007年9月29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了《遠期利率協議業務管理規定》[3]

而首批三筆FRA交易,是滙豐、中信銀行和摩根大通[4]之間達成的

其中這三筆交易的參考利率都是三個月的SHIBOR。

滙豐和中信的FRA 的 Face Value 200 million , underlying 是 3個月後的 3m shibor

滙豐和摩根大通的FRA Face Value 200 million, underlying 是1個月後的 3m shibor

因為是場外交易(OTC),合約不可能公開,所以只找到兩筆,且這些信息也只是僅供參考。

1.4 利率互換 Interest Rate Swap

2006年2月,央行發布《中國人民銀行關於開展人民幣利率互換交易試點有關事宜的通知》,正式開啟了我國的利率互換品種[5],而第一筆交易是在國開行和光大銀行之間完成的。

這筆交易的時間是2006年2月9日,協議名義本金 5 billion rmb,期限10年,光大支付固定利率,國開行支付浮動利率(1年期定存)[6]

值得一提的是,利率互換是比較成功的衍生品[7]:

PS:如果你和我一樣分不清Forward Rate Agreement 和 Interest Rate Swap ,推薦你看看這個:Forward Rate Agreements and Swaps

2.權益類

2.1 Stock Option

為什麼寫英文。。因為我國的stock option 分為以下兩類:

2.1.1 個股期權

個股期權我國現在還沒有,我猜是因為權證把監管層搞怕了。。。

2014年2月20日,上交所針對國內期貨公司舉辦個股期權培訓,明確表示期貨公司可以通過三種方式參與個股期權。據悉,三種方式分別為中間介紹業務(IB)模式、僅限交易期權模式和全面參與模式。[8]

2.1.2 股票期權計劃

股票期權計劃指公司作為bonus獎勵給優秀員工的期權

2001年3月,財政部選定上市公司「中國聯通」和中關村的8家高科技企業作為首批股票期權制試點企業,以部分經營者和科技骨幹為股票期權的授予對象。

2005年12月31日,中國證監會頒布了《上市公司股權激勵管理辦法(試行)》[9],我國的股權激勵特別是實施股票期權計劃的稅收制度和會計制度才有章可循,有力的推動了我國股票期權計劃的發展。

2.2 權證 Warrant

權證又是一個值得新開個問題的金融衍生品。。

先看看權證的歷史:

1992 年 6 月上海證券交易所就己推出了大飛樂配股權證

1996 年 6 月,中國證監會被迫緊急叫停權證交易

2005 年 8 月 22 日,推進我國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的要求,又開始設立新權證, 第一支設立的是寶鋼權證。

寶鋼權證的介紹:

上市之後發生了什麼。。?

上市暴漲83.58% 寶鋼初演權證神話

寶鋼權證昨驚人換手331%_焦點透視

寶鋼權證大跌15.43%_焦點透視

大戶自曝炒作寶鋼權證經歷

05年我還是青春懵懂的初一學生。。。是體會不到這種瘋狂了,不過從知友@ 侯磊的介紹中,我們還能領略一二。。。

權證與股指期貨有什麼區別,能不能談談你炒權證或期貨的經歷?

從權證這事上,也能理解監管層為什麼推產品都那麼小心。。。

分不清權證和期權的同學看這:How are stock warrants different from stock options?

A stock warrant is issued by the company itself

New shares are issued by the company for the transaction. Unlike a stock option, a stock warrant is issued directly by the company. When a stock option is exercised, the shares usually are received or given by one investor to another; when a stock warrant is exercised, the shares that fulfil the obligation are not received from another investor, but directly from the company.

感謝 @Lio Snow 補充

權證有股本權證和備兌權證的區別,股本權證是公司自己發行,備兌是第三方發行,詳細的區別看這裡:Warrant (finance)

2.3 股指期貨

2010年04月16日,我國的股指期貨也正式在中金所掛牌交易了:

source: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 滬深 300 股指期貨合約交易細則

http://www.cffex.com.cn/tzgg/jysgg/201308/W020130830532922649672.pdf

要是這玩意晚上市兩三年,光大證券的18.5億 stock就砸手裡吧,還對沖個毛啊。。。

這也生動的說明了金融衍生品對衝風險的功能以及在中國敢犯錯對沖有屁用分分鐘出台新規定一樣罰死你。。。

PS:股指期貨還是相對成功的,已安全平穩運?行800多個 交易?日,累計成交額近 300萬億元,在全球排名 第五位[9.1]

2.4 股指期權

股指期權目前還沒有沒有,但是中金所已經在規劃推出股指期權,並且已經於2012年在期貨公司內部進行了測試,2013年11月8日,開始面向全市場開展測試;[10]

3.貨幣類

3.1 Options

3.1.1 人民幣對外匯期權

2011年2月6日,國家外匯管理局發布了《國家外匯管理局關於人民幣對外匯期權交易有關問題的通知》[12]

人民幣對外匯期權是一種衍生產品合約,合約買方在未來某一特定日期可以選擇是否行使合約約定的人民幣對外匯交易權利;根據期權種類的不同,在約定數量和價格的前提下,這種權利或是賣出人民幣、買入外匯的權利,或是賣出外匯、買入人民幣的權利。

首批交易在工行和中銀之間完成,條約不詳。。。

中國經濟網北京4月2日訊 記者今天從中國工商銀行獲悉,在銀行間外匯市場推出人民幣對外匯期權業務首日,該行即與中國銀行成功完成了多筆人民幣對外匯期權交易。 [13]

3.1.2 人民幣對外匯期權組合

2011年11月11日(光棍節?)外管局發布了《國家外匯管理局關於銀行辦理人民幣對外匯期權組合業務有關問題的通知》[14]

人民幣期權組合是指客戶同時買入和賣出一個幣種、期限、合約本金相同的人民幣對外匯普通歐式期權所形成的組合,包括看跌和看漲兩類風險逆轉期權組合業務。

3.2 外匯遠期 currency forward

1997 年 4 月,中國銀行就進行了人民幣遠期結售匯的試點工作,截止到 2006 年 5 月 30 日,共有 50 家銀 行辦理開辦對客戶遠期結售匯業務的備案手續。人民幣遠期結售匯業務試點初期,交易不活躍,市場規模小。

3.3 人民幣外匯調期

2005 年 8 月 2 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了《中國人民銀行關於擴大 外匯指定銀行對客戶遠期結售匯業務和開辦人民幣與外幣掉期業務的通知》[15],允許符合條件 的外匯指定銀行開辦不涉及利率互換的人民幣與外幣掉期業務。

一直都覺得外匯調期就是Swap,後來看了工行的產品簡介:

人民幣外匯掉期,是指工行與客戶簽訂人民幣與外幣掉期合約,同時約定兩筆金額一致、買賣方向相反,交割日期不同的人民幣對同一外幣的買賣交易,並在兩筆交易的交割日按照掉期合約約定的幣種、金額、匯率辦理的結匯或售匯業務,包括即期對遠期、遠期對遠期的掉期交易。[16]

3.4 外匯期貨 currency futures

1992 年 6 月 1 日,上海外匯調劑中心推出的外匯期貨是我國最早的金融期貨,交易的外匯品種包括人民幣對美元、英鎊、德國馬克、日元等。至 1992 年底,共 成交期貨合約 10813 張,交易金額 2.2 億美元。因當時外匯交易實行的是雙軌制,國家對 外匯現匯交易有諸多限制,交易在 1993 年被停止。[1]

這兩天開兩會,還有人提出要推出外匯期貨來著:

離岸人民幣外匯市場爆發性增長威脅人民幣匯率定價權 黃澤民委員呼籲儘快推出外匯期貨

3.5 貨幣調期 currency swap

2007年7月,央行發布了《中國人民銀行關於在銀行間外匯市場開辦人民幣外匯貨幣掉期業務有關問題的通知》[17]

一、本通知所稱人民幣外匯貨幣掉期,是指在約定期限內交換約定數量人民幣與外幣本金,同時定期交換兩種貨幣利息的交易協議。本金交換的形式包括:

(一)在協議生效日雙方按約定匯率交換人民幣與外幣的本金,在協議到期日雙方再以相同的匯率、相同金額進行一次本金的反向交換;

(二)中國人民銀行和國家外匯管理局規定的其他形式。利息交換指雙方定期向對方支付以換入貨幣計算的利息金額,可以固定利率計算利息,也可以浮動利率計算利息。

二、現階段在銀行間外匯市場開辦人民幣兌美元、歐元、日元、港幣、英鎊五個貨幣對的貨幣掉期交易。

4.商品類

1.商品期貨

商品期貨應該是我國發展的比較成功的衍生品了。

圖引自:吳建剛,中國衍生品市場概況與未來發展[1]

1987 年由香港實業家楊競羽先生向我國國家領導人提出發展期貨市場的建議

1990 年10 月27 日,中國引入期貨交易機制的全國性批發市場—中國鄭州糧食批發市場開業

2.期貨期權 options on futures

感謝從業人員 @劉國帥 指正。

期貨期權離我們應該也不遠了。。。

大商所擬推出豆粕期權,2012年7月,大豆期權開始在期貨公司內部模擬測試,今年10月,大豆期權開始在行業內模擬測試;[18]

5.信用類

5.1.unfunded credit derivatives

5.1.1 信用風險緩釋憑證 Credit Risk Mitigation Warrant, CRMW.

5.1.2 信用風險緩釋合約 Credit Risk Mitigation Agreement, CRWA.

這倆其實差不多,就放一塊寫吧。

在這倆產品發布之前,UIBE的張海雲老師,景興宇老師,潘慧峰老師(曾有幸聽了張老師和潘老師的課,都是超級淵博人又好的老師。。)曾經合作在《新財富》上發表了一篇《金融前沿:CDS:中國式創新》[19]裡面對這兩種產品解釋的很清楚:

《中國信用衍生產品創新與發展問題研究》提議以兩類產品啟動中國信用衍生品市場,它們是「信用風險緩釋合約」(Credit Risk Mitigation Agreement,簡稱CRMA)和「信用風險緩釋憑證」(Credit Risk Mitigation Warrant,簡稱CRMW)。

  CRMA交易結構和形式與國際通行的CDS類似,由交易雙方達成,信用保護買方按照約定的標準和方式向信用保護賣方支付信用保護費用,由信用保護賣方就約定的標的債務向信用保護買方提供信用風險保護。為避免複雜化,CRMA的標的債務限定於債券和貸款兩種簡單信貸資產,且標的債務為具體指定的債務,在這些方面與國際通行的CDS不同。

  CRMW則是由符合資質的機構所創設,為持有人就公開發行的標的債務提供信用風險保護、可交易流通的有價憑證。從市場運行框架看,CRMW憑證與債券類似,有創設登記、發行銷售、交易結算、註銷等一系列流程管理規範。

後來NAFMII在十天後發布了《銀行間市場信用風險緩釋工具試點業務指引》[20]

後來中債公司(可以算是中國的AIG了)在11月19日發布了中國第一期CRMA,標的是120億的10聯通 MTN2[21]

NAFMII披露文件:

中債信用增進投資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第一期信用風險緩釋憑證創設相關信息披露文件

感興趣的同學可以到這裡看中債公司關於各種信用風險緩釋工具的說明:

信用風險緩釋合約

5.2 funded credit derivatives

通常這種derivatives,就比較雜了,各種資產證券化產品肯定算,什麼Credit linked note 啊, REITs啊什麼的應該也算,各路理財產品,信託產品,有一部分應該也算。。。

算來算去,就在這放一個典型的資產證券化的合約吧:

中國聯通CDMA網路租賃費收益計劃募集說明書

(抱歉這裡沒有找到原文件地址,只能放百度文庫地址了)

---梳理結束---

關於中國的衍生品,有篇報告寫的相當好,沒錯,就是:

《中國信用衍生品創新與發展問題研究》課題報告

http://www.nafmii.org.cn/scyjfx/yjbg/201204/W020120405336999174212.pdf

銀行間交易協會出的,寫的相當翔實。另外多嘴一句,在國內想研究點東西,尤其是金融前沿方面,知網上搜的東西也就是看看就算了,或者看看都別看。

看什麼?

這幾天為了寫這個被虐的欲生欲死的我發現

有三方面的資料最有用。

1.各大券商研究部的報告

2.各大財經媒體的專題

3.最有用的,是各大監管機構的報告,人行,證監會,銀行間,外管局。。。

為什麼不推薦去知網搜?高校的老師學生水期刊的姿勢。。。不吐槽了,一堆堆沒有結構,沒有重點,沒有意義的文章。。。浪費了我多少寶貴時間

---吐槽的分割線---

中國衍生品市場存在各種限制,包括產品少,監管嚴等等,但是我總覺得Party這麼做是有原因的,我一直都有種感覺,中美的金融,存在著根本性的不同。

美國的金融市場是至下而上的創新,看過http://www.amazon.com/Great-Game-Emergence-Street-1653-2000/dp/0684832879/ref=sr_1_2?s=booksie=UTF8qid=1423618452sr=1-2keywords=the+great+game (中譯本《偉大的博弈》證監會祁斌老師翻譯的)的同學都知道美國剛有股票交易的時候多麼混亂,有的金主居然可以在交易前買通法官讓法官更改法律來讓自己在交易中佔優從而戰勝競爭對手。

現在看看簡直是不能想像。

數百年過去了,經過歷史的篩選,美國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相對穩定的金融秩序和高效較透明的金融市場。

金融危機雖然對美國的金融系是極大的考驗,但是後危機時代,經過反思的美國監管者,投資者,市場參與者,總會吃一塹長一智,華爾街也不就是在這麼的一個一個危機中,走向了成熟么?

但是天朝不能這樣啊。

如果我們也完全放開,讓市場參與者互相競爭,讓歷史篩選出優勝者和好的規則,會怎樣?

還沒篩出來,估計社會就亂了(參考權證的混亂),即使篩出一批大的金融控股集團,讓這些集團控制這個國家的血脈,真的會比現在國有企業dominate更好么?

我覺得現在的這種不斷試點,試運行,小面積推廣,嘗試的辦法,已經算是最優選擇了。

--- disclaimer的分割線---

1.我不是從業人員,請不要私信/邀請 諮詢金融職業規劃之類的了,我自己都前途迷茫。。。

2.以上所有文字均根據公開資料整理,來源已經列在下面。

3.我肯定沒寫全,請知乎上眾多的從業人員更正。。

4.我還在整理這兩天用的資料,整好了就會放上來

參考文獻

[1]吳建剛,中國衍生品市場概況與未來發展

利率類 Reference:

[2]國債期貨時隔18年重啟

[3]《遠期利率協議業務管理規定》 中國人民銀行公告[2007]第20號

[4]〔路透〕滙豐、中信銀行和摩根大通已達成國內首批FRA(更新版) 〔中國金融〕滙豐、中信銀行和摩根大通已達成國內首批FRA(更新版)
| cn.reuters.com

[5]《中國人民銀行關於開展人民幣利率互換業務有關事宜的通知》中國人民銀行關於開展人民幣利率互換業務有關事宜的通知

[6]新華社,國開行與光大銀行完成首筆人民幣利率互換交易, 國開行與光大銀行完成首筆人民幣利率互換交易

[7]2013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 2013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

權益類 Reference:

[8]參與個股期權方式待定 上交所本周召集基金公司培訓 參與個股期權方式待定 上交所本周召集基金公司培訓

[9]關於發布《上市公司股權激勵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

[10]股指期權11月8日啟動全市場模擬測試 股指期權11月8日啟動全市場模擬測試

貨幣類 Reference:

[11]外匯利率期權 中國銀行 外匯利率期權

[12]國家外匯管理局關於人民幣對外匯期權交易有關問題的通知 歡迎訪問國家外匯管理局網站!

[13]工行與中行成功辦理人民幣對外匯期權交易業務 工行與中行成功辦理人民幣對外匯期權交易業務

[14]國家外匯管理局關於銀行辦理人民幣對外匯期權組合業務有關問題的通知 歡迎訪問國家外匯管理局網站!

[15]中國人民銀行關於擴大外匯指定銀行對客戶遠期結售匯業務和開辦人民幣與外幣掉期業務有關問題的通知 中國人民銀行關於擴大外匯指定銀行對客戶遠期結售匯業務和開辦人民幣與外幣掉期業務有關問題的通知

[16]人民幣外匯掉期 人民幣外匯掉期

[17]《中國人民銀行關於在銀行間外匯市場開辦人民幣外匯貨幣掉期業務有關問題的通知》

中國人民銀行關於在銀行間外匯市場開辦人民幣外匯貨幣掉期業務有關問題的通知

商品類 Reference:

[18]期權臨近 年底或將到來 期權臨近 年底或將到來

信用類 Reference:

[19]金融前沿:CDS:中國式創新 新財富雜誌檢索

[20]《銀行間市場信用風險緩釋工具試點業務指引》 銀行間市場信用風險緩釋工具試點業務指引([2010]13號)

[21]中債信用增進投資股份有限公司 2010 年度第一期信用風險緩釋憑證創設說明書 http://www.nafmii.org.cn/zlgl/xyfx/xxpl/crmwxxpl/201204/W020120409585905937855.pdf


看到贊數排第一的答案羅列了各種衍生品工具,很詳細,也很具有專業性,所以我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劍走偏鋒,更接地氣一些,可以讓更多的人對中國的衍生品的有所了解,而不是帶著學術的標籤。

在回答你的問題之前,我們首先得搞清楚什麼是金融衍生工具。

從定義上來說,金融衍生工具(derivative security)是在貨幣、債券、股票等傳統金融工具的基礎上衍化和派生的,以槓桿和信用交易為特徵的金融工具。其實衍生品最重要的一個特性就是它是帶槓桿的,用通俗的話來講,投資者可以拿100元去做1000元或者更高的交易。一般說來所有帶槓桿的交易都可以被理解為金融衍生工具。

金融衍生品工具可以分為期貨,遠期,互換,期權,當然期貨裡面又可以分為利率期貨,期指,國債期貨,還有商品期貨。

OK,基礎概念普及完之後,就開始進入正題了。

針對題主說到「為什麼中國政府不積極發展金融衍生品市場」這個問題,我首先不是很認同,如果平時關注股票行情的人,應該都知道證監會前不久批准上交所開展股票期權交易試點,2月9日上證50ETF期權正式上線,股票市場在人們的期待中終於進入期權時代,這對機構來說分明又多了一樣對衝風險的工具了。回顧2010年的時候推出期指,到後來國債期貨又重新出現,再到今天的期權,其實我們的政府還是在做出一些改變的,只是這個改變是以一種穩健的方式在進行,又怎麼能說不積極呢?

看到樓上有許多人都提到了327國債事件,327事件雖然轟動,以至於成為經典的案例,被我們無數次搬到教材中,卻沒有抓住問題的本質,如果僅僅因為這一次事故就讓我們的期貨市場落後於股票市場這麼多年,那監管領導也太小心謹慎了。其實不然,要想徹底的說清楚這還得從整個期貨發展歷程開始說起。

考慮到期貨相比於互換,期權,它作為更常用的對沖工具;其次,期貨作為衍生品工具也是最先發展起來的中國在衍生品當中最先發展的,所以我的回答側重更多的放在期貨上。

一般我國的期貨的發展歷程可以分成三個階段

初創時期(1990年底—1993年)

  1990年10月鄭州糧食批發市場成立,以現貨為主,首次引入期貨交易機制。由於沒有明確的行政主管部門,期貨市場的配套法律法規嚴重滯後,期貨市場出現了盲目發展的勢頭,國內各類交易所大量湧現,達50多家,期貨經紀機構達到1000多家,大多為兼營機構。一些單位和個人對期貨市場缺乏基本了解,盲目參與境內外的期貨交易,損失嚴重,造成了國家外匯的流失,境外地下交易層出不窮,期貨市場虛假繁榮,引發了一些經濟糾紛和社會問題。

規範整頓(1993年底—2000年)

  1993年11月國務院下達《關於制止期貨市場盲目發展的通知》。第一階段:交易所從50餘家減為15家,經紀公司從上千家減為330家。第二階段:交易所從14家(96年關1家)減為3家:上海期貨交易所、大連商品交易所、鄭州商品交易所,經紀公司從330家減為目前的180餘家,交易品種保留12個。1999年國務院頒布了《期貨交易管理暫行條例》以及與之相配套的規範期貨交易所、期貨經紀公司及其高管人員的四個管理辦法陸續頒布實施,使中國期貨市場正式納入法制軌道。

規範發展(2001年—至今)

  朱鎔基總理在2001年九屆人大會議上明確提出,要重點培育和發展要素市場,穩步發展期貨市場,正式拉開了期貨市場規範發展的序幕。2004年2月1日,國務院頒布了《國務院關於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我國要「穩步發展期貨市場」,「在嚴格控制風險的前提下,逐步推出為大宗商品生產者和消費者提供發現價格和套期保值功能的商品期貨品種」。2004年期貨市場擴容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棉花(資訊,行情)、燃料油(資訊,行情)、玉米(資訊,行情)、黃大豆(資訊,行情)2號等品種先後上市交易。2006年初期貨品種又增加了豆油(資訊,行情),白糖(資訊,行情)兩大品種,使期貨品種達到14個。

而我主要想講一下規範整頓(1993年底—2000年)這段。正是因為這段時間,不規範的東西太多了,內幕交易,價格操縱,以至於期貨市場的兩大基本功能——價格發現和套期保值這些功能早就被投機所代替,儼然成為資金的博弈,賭徒的天堂。這時候政府實在是看不下去,決定開始整頓,不在推行新品種了。這是衍生品市場一度停滯的最關鍵的原因。從長遠來看,這對市場趨於成熟是有利的。

1992年1月19日,小平同志南巡,視察深圳四天,在了解了深圳股市情況後,他指出:「有人說股票是資本主義的,我們在上海、深圳先試驗了一下,結果證明是成功的,看來資本主義有些東西,社會主義制度也可以拿過來用,即使錯了也不要緊嘛!錯了關閉就是,以後再開,哪有百分之百正確的事情。」小平同志的這番話回應了當時的一些人的質疑,畢竟股票,期貨都是資本主義的那套東西,大家一時間還接受不了也正常。但是有些頭腦靈活的一些人就已經搶佔先機,在股票認購證上賺得第一桶金,有了資金的原始積累,嘗到了甜頭,開始輾轉期貨市場。可以說這部分人是當時期貨市場的主要群體。

相比於今天,當時的期貨市場是很亂的,目前我們知道期貨交易所只有四家,分別是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上海期貨交易所,大連商品交易所,鄭州商品交易所。可是在當時光交易所就有好幾十家,那是一個主力橫行的年代,內幕交易,莊家坐莊是很普遍的現象。

九幾年的時候,有個大戶,從未炒過期貨,但是他認識某個合約的控盤主力,,因為有內幕消息,他到營業部開戶的時候只帶著一張600萬元的支票來,一個多月時間,他就拿走了1800多萬,也順便把那個營業部中楚楚動人的報單小姐帶回了家(那個年代的交易不是網上交易,都是人工報單交割)。那是一段令許多人難忘的經歷,因為市場的混亂,有消息的人賺錢變得是件很容易的事,與其說事賺錢,不如說是在搶錢。

327事件只不過是一次導火索,市場在一次次挑戰監管層的容忍度,繼327之後,像國債319合約,商品期貨中,蘇州紅小豆,上海膠合板,海南咖啡等品種,行情一次比一次兇險,9609咖啡尤甚。正是因為這一系列劇烈動蕩走勢才迫使監管部門意識到必須要開始整頓,於是把交易所縮小到只有4個,又頒布了《期貨交易管理暫行條例》,到了2010年才開始推出金融期貨——股指期貨。

我的一位老師就曾是某家期貨公司的操盤手,因為我經常會和他討論一些股票上的問題,一來二去也就熟絡了,也聽他講過他曾參與的幾個品種。

在這裡我特別想介紹兩個相當經典的品種,一個是樓上許多人都提到的國債期貨,還有一個就是海南咖啡。

恰巧前幾天劉漢被執行死刑的新聞,這立馬讓我想起當年327國債期貨事件的四位贏家。他們分別是魏東、袁寶璟、周正毅以及劉漢。這四位在當時的327合約中屬於多頭主力。327這個故事,我曾在書中看過一遍,好幾門不同的課上聽老師講過好幾遍,去年暑假參加的期貨培訓課上又聽了一位從業人員講了一遍,這足以說明327事件的經典程度。

確實,如果當年有幸參與過這波行情的人,都不會忘記1995年2月23日這天,一夜之間,有人進入天堂,有人深陷地獄。期貨就是這麼殘酷,多空雙方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用一將功成萬骨枯來形容也不為過,站對了隊伍,不僅有肉吃還有湯喝,正如我那個故事中提到的,還可以帶走漂亮的保單小姐;站錯了的話,不僅可以讓你賬面上的資金賠的一乾二淨,還有可能讓你倒欠營業部錢。

在327事件發生之前,我一直認為,管理層對待衍生品工具的態度是寬鬆。主管部門因為不懂也就不去管,也因為不想懂也就不想管,而且當時相關條例也沒有完善起來,這給了許多有背景的人鑽了空子,327事件一出,以中經開為首的多頭就把當時的第一大證券萬國證券瓜分了。試想如果當時管金生贏了這場戰役,萬國會不會就成為了第二個高盛,第二個美林呢,但歷史可以重演嗎?

我想在327事件的最後驚魂8分鐘,肯定是把我們的政府嚇到了,於是在1995年5月18日,政府高層終於無法容忍國債期貨幾乎完全失控的局面,決定停止國債期貨的交易。直到前幾年國債期貨有重新被推出,但是今天的國債期貨尤其是國債期貨呢?交易規則改變了,參與交易的人也不同了。

我第二個想說的品種就是海南咖啡,1996年到1997年的海南咖啡,也算是近二十年來最為兇險,殘酷,詭異的品種之一。

我為什麼會說96-97年的海南咖啡非常兇險呢,因為稍微懂一點交易的人會知道,在一般期貨品種的交易中,投機者如果對市場運動的趨勢判斷錯誤的話,只要能夠及時止損,至少不會被迫平倉。這就好比兩個高手在比武,看苗頭不對,自斷手臂,向對手磕頭認輸也就了結了,但是這招對海南咖啡卻不管用,做海南咖啡絕對不能出現方向性錯誤,因為這個品種的趨勢一旦爆發,就會出現好幾個漲跌停板。根本不給你逃命的機會,一劍封喉。

海南咖啡另一個特徵是,日內價格波動相當劇烈,有時一天裡面價格會有好幾次在漲跌停板間來回運動,這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我曾見識過非常瘋狂的一隻股票,當時這隻股票因為重組失敗,停牌,復牌之後連續跌停,後來傳徐翔願意接這把飛刀,硬是把價格從封死跌停打到了漲停,我看了也是心驚肉跳的。更何況在期貨里一天來回好幾次漲跌停,你要知道如果你的保證金不夠了,隨時會爆倉。這不像股票,輸了,也只是浮虧。所以在海南咖啡品種上,即使你看對了方向,你也會被這種上串下跳的走勢,嚇得一身冷汗,明明對自己的判斷非常有信心,最終也會放棄一筆可以賺大錢的交易。我剛才提到的那位一位老師,就是在9609咖啡上,被穿倉了,後來期貨開始整頓,他就遠離了這個市場,一直在大學裡教書,08,09年的時候有幾家期貨公司誠邀他,他也委婉拒絕了。

說到底衍生品對我們大多數來說,其實真的很遙遠,我上面說的那幾個著名的品種,其實我本人沒有參與過,許多都是從我周邊認識的人那裡聽來,或者從書中看到的。而我的一位同學,有一次略帶自豪的跑過來說,他老師讓他做了幾手模擬的期指買單,還有一次他說,他的一位老師在期指上賺了多少多少錢。我能理解他那種心情,是想找人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但我又不能把我內心的獨白告訴他,你這樣很low。那時候我突然意識到,人與人之間,有時候確實存在著一條巨大的鴻溝,我無法和他解釋我當時所想的。這種情景就好比說是,我已經在江湖闖蕩了好些年,突然某個完全不懂武功的人拿著一本武功秘籍在我面前紙上談兵,令我哭笑不得,我不知道該怎麼去溝通,因為從他的話語當中,我絲毫未曾感受到他對市場的敬畏之心。也巧的是,我的另一位朋友,他比我大個五六歲,一直在我面前說A股是政策市,國際化程度不及香港,前不久帶著一筆資金去香港做渦輪,心態也和我那位同學一樣,最後輸的很慘回來,從此老老實實上班工作,閉口不談投資。

說了這麼多就是想說明一點,衍生品的槓桿的威力有多大,不是我們的政府不想推出利率期貨,匯率期貨,就目前來說,我國的條件還很不是特別成熟。

一個成熟的市場肯定是要經歷(個人看法)

(1)摸著石頭過河,

(2)發生問題後,收縮開放力度,

(3)規範市場,讓後再逐步開放

其實對於開放衍生品工具來說,也是這麼一回事。期貨市場本應該是一個規避風險的地方,曾幾何時,在國內的一些交易所,期貨卻成為了一個製造風險,激化矛盾,給整個社會政治,經濟帶來麻煩的東西。

這次上證50期權推出,如果不設定許多限制條件,需要50萬資金門檻,需要分等級考試,相信以我國民的風險偏好,很多人還沒搞清,就會有人衝進市場先玩起來再說。輸了就嘛又開始埋怨政府,當年的327跟著管金生做空的散戶不就是如此嗎?

06年股權分置改革,解決了股票的流通問題,如今註冊制馬上也要落實,證券法也馬上要繼續修訂,我們的市場確實是在朝著成熟,規範的方向在發展。曾有位華爾街的投資大師講過這樣一句話,他說中國走上證券發展道路已經是比他預想要早了20年。如果按照這個理論,其實我們的發展進程已經快了許多。飯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當我們的債券,外匯發展到一定程度,我們的監管部門自然會意識到需要衍生品來對沖規避風險的。


剛才 @Fred Xu同學私信我討論了一下他在這個問題下的答案,我仔細看了一下,他的答案回答的很用心,也很有道理。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看一下。

現在排名第一的也是值得推薦的好答案,我已經向知乎日報推薦了,希望能被採納。

排名第一的答案唯一一個小問題就是專業性太強,如果增加一點通俗易懂的東西就完美了。方便非金融專業的小夥伴一看就能理解。

那麼我就從通俗的角度簡單說一下,

題主的困惑其實和實際情況有偏差,說白了就是一種錯覺。

實際上從最近的資產證券化,到股票期權。中國政府的監管機構對金融衍生品的態度其實是比較積極和肯定的,只是對高槓桿金融衍生品充滿戒備心理,對正常的國際金融市場上主流的相關金融衍生品還是抱著相對開明的態度。

之所以大多數投資者誤以為中國政府不支持不發展金融衍生品,根源有這麼幾個。

第一,中國的金融衍生品是否上線是由政府審批的,最早的時候,比如說1990——1999之前,是對國內金融市場的簡單模仿期,這個時期由於我們自己的金融監管部門沒有什麼監管經驗,市場成熟度也很低。造成了很多類似3.27國債事件一類的嚴重,惡劣事件。當時政府的第一反應就是歸罪於市場參與者的邪惡和金融衍生品的罪惡性。

所以在媒體的宣傳和報導中,由於這些前車之鑒,大多數媒體都不會金融衍生品做正面積極報導。給大家留下一個,金融衍生品在中國是人人喊打的感覺。

但是一切事物都是與時俱進的,政府現在也越來越意思到,中國金融市場本身需要金融衍生品的存在,同時中國金融市場國際化之路也要求我們自己有齊全的衍生品產品線。而且政府也意識到,當年的那些醜聞不僅僅是市場和產品的錯,而是政府本身使用或者說開放不當,造成的畫虎不成反類犬的結果。但是出於面子和自我保護。以及產品推出後出現問題,可以隨時收回,隨時調整。政府選擇了幾乎不為金融衍生工具辯解和推薦的路子。

所以我們仔細觀察會發現,中國政府的金融監管部門嘴上不說,行動其實不少。從2008年以來,股指期貨,融資融券,可轉債,新的國債期貨等等,都在悄悄上線。這還不包括普通投資者很多接觸的那麼銀行間市場品種。

所以這無非是說一套,做一套給大家的錯覺,好像是政府不支持金融衍生品。

另外一個角度我們看這個問題,就是報導力度和對比標的的問題。

中國的金融衍生品市場經常和誰對比,毫無疑問是美國。美國是世界上金融衍生品最發達的國家且沒有之一。所以和美國一比,我們政府對金融衍生品的態度和金融衍生品市場的完備程度就顯得太低了。(其實美國政府對金融衍生品也是來回大轉彎,經濟好了就支持鼓勵,金融危機就拿金融衍生品和華爾街當替罪羊)

那麼和美國比是比上不足,那麼比下呢?

中國金融衍生品市場和整個歐洲是暫時還比不了的,那麼單獨和每個歐洲國家比較呢?和英國比如何,和德國比如何,和法國比和西班牙比。我們會發現中國的金融衍生品市場在和歐洲對比的時候往往比不過保守勢力佔優的國家,但是和左一些,激進一些的歐洲國家比,我們可以說不輸於他們,甚至略有超過。

那麼比完老牌的有金融傳統的歐美之後,我們再比一比所謂的金磚四國,什麼巴西金融市場,俄羅斯金融市場。我們會發現我們雖然前幾年指數漲幅熊冠全球,但是在產品線完備度上比他們要靠譜一些。

最後回頭我們比一比亞洲市場,我大天朝金融市場比之日本怎麼樣?和新加坡比怎麼樣?我沒深入比較過,但是就知道的一點情況,感覺來說確實有差距。

和那麼韓國比呢?和菲律賓比,和印度比。我們還是比較佔上風的。

這麼一看中國的金融市場,尤其是金融衍生品的情況在全世界範圍是比上不足,比下綽綽有餘的。

只是平時大家都拿美國市場當標杆來比較,因為比那些不如我們的沒什麼意思,沒什麼借鑒價值。但是不對比並不代表中國金融市場在全世界範圍內誰都比不過。

還是那句話,畢竟我們股市歷史不到30年,現在這個全市場中端偏上的水平還算說得過去。

最後一點就是投資者的接觸範圍,即使是全世界金融最發達的美國,你在大街隨機提問一些專業的金融衍生品的名詞,他們也不見得都懂。對於絕大多數普通投資者,保守的買債券,一般的買股票,激進的買期貨,股指期貨。如果覺得不過癮,也有做外匯和貴金屬的。這些對普通投資者來說也就夠用了。誰聽說普通投資者去做點什麼利率掉期,或者設計的更複雜的對賭性金融產品。那麼本身就是設計給金融機構用的。我們只是經常在媒體報導中,尤其是關於美國的金融市場報導中看到這些名詞。但是仔細想一想,報導中參與這些項目的主體是誰?還不都是美國各大金融機構。報導他們是因為他們的投資行為有一定的風向標意義。所以不是我們中國沒有這些品種,只是我們不接觸,大眾化媒體對國內的這些金融衍生品也不報導,讓人產生我們沒有也不支持上線的錯覺。如果經常看專業的財經期刊會發現,其實我們也有很多普通人不接觸的金融衍生品在持續的被研究和上線。

而且現在中國的利率還在市場化改革的起步階段,利率都沒有完全市場化,很多關於利率的金融衍生品就幾乎和普通投資者沒有什麼關係。等到利率市場化改革完成,普通投資者會發現能接觸的金融衍生品其實是很多的。


步子沒邁那麼大,不是正好留有時間讓從業人員學習、讓投資者適應么,不然每年新上10個+品種,合約規格都沒記下來,研究人員也就全寫新品系列介紹去了,投資者 也是眼花繚亂而且交易量還不一定夠,流動性也會成問題。回顧新上的一些品種,大概成功率也就一半,剩下的「死掉的」品種交易所也只能讓它爛在手裡,還是要心疼成本的。


因為監管部門太年輕,工作經驗不夠。我最近就在研究證監會的監管行為,總覺得他們不來勁。信託的這個事,銀監會也覺得完全是市場行為,不聞不問。再加上這東西是政府口號一吹大家一擁而上的么。我覺得,還是要市場的原動力。

感覺本來中國各種都是很活躍的。後來看發達國家各種危機【擬向08年】,嚇住了。一直到現在政府還是不放心。


外國政府也沒有「積極發展」衍生品市場。

市場中的絕大多數衍生品,都是金融機構規避金融管制的產物。

何來積極發展。


謝謝李學澤的邀請。

這事,從結果看,除了美國,其他人都不敢玩。

第二,最有資格有實力的美國人玩到最後把自己帶到坑裡面,還把全世界都坑了。

這就是一個工具,大家都知道它厲害,但這個厲害對著別人,自己是發達了,如果是對著自己呢?

第三,中國的金融實在是太不發達了!!要人才剛剛有那麼一群無知者無畏的隊伍,而整個管理的體系,經營的體系,風險控制的體系,太幼稚得狠。不是IT不行,業務自身都還在模式,有技術也沒用。也就是說,我們現在就小學生,玩啥微積分。這個可不能大躍進


衍生品不是你想發展就能發展的。

工業是農業的衍生品,商業是工業的衍生品。如果你的農業底子不行,社會普遍都吃不飽,發展個屁工業么?工業底子不行,又怎麼發展商業呢?

所以,重農主義必定是最自然發生的一種經濟學主張。等農業發展到成熟了,才有可能出現工業技術的革命。

人只有在衣食無憂的情況下,才會真正有心思去搞藝術。藝術的發展和繁榮,也是一種衍生現象。

互聯網在發展最初,根本就沒有搜索引擎。只有當網站大爆發之後,才會出現像Google這樣的搜索引擎公司,進而衍生出搜索引擎優化的業務。而當全社會都開始上網之後,電子商務、社交網路才有可能蓬勃發展。這一個個的後者,都是前者的衍生品。

因此,就別抱怨政府不積極發展金融衍生品市場,而是條件還不成熟。等條件成熟了,自然水到渠成。

【如果喜歡我的答案,請打賞一個微信紅包吧:bean-sprout 】


衍生產品開發並不難,只要滿足兩個條件就可以,一是存在零和市場,二是有槓桿,所以會選擇期貨市場,而國外可能市場會更多,甚至兩個機構之間就可以做產品。

舉個風險不是很高的例子:
假設市場上存款利率是3%,甲銀行將支付給客戶3%利息作為保證金,賭未來一年內石油價格到105美元,如果一年中石油真到105元,則客戶年化收益達30%,如果沒有到105元,一年到期時客戶沒有收益。

這個例子還算溫和,起碼本金沒有風險,當然還可以做得更刺激點,只要人願意,可以賭任何東西,包括可以賭微軟2年是內是否倒閉。

之前境外金融機構對賭人民幣的匯率升值很有興趣,客戶也賺了不少,但這段時間人民幣匯率貶值,之前賺的基本吐光不說,本金還虧了不少。

所以在中國不存在單獨的衍生產品市場,而是金融機構認為沒有必要做吧,做低風險吧,銀行和客戶收益低,做高風險吧,銀行收益高,但客戶風險不能承受,萬一虧多了到銀行里來鬧,那是影響和諧的。


某好基友是期貨公司研究員,他某次聽向松柞的講座時聽向提到,某國家領導人(7人眾,最多不超過25人眾)說,期貨就是投機倒把,嗯,剩下的不用說了


其實吧,有關部門人員應該還是挺想推動衍生品發展的,但是這玩意風險也要控制好,不然再搞出個327國債事件怎麼辦,還有就是這次的熔斷機制捅的大婁子。另外還有就是4000點附近推出的IC股指期貨也為後面暴跌埋下隱患(股市高位推出這個工具略顯不妥),再加上某上比較厭惡投機份子,zjh人才流失,所以推進衍生品發展就快不起來。


我不是學經濟的,學力學的,工作是新聞。08年金融危機時來了興趣,找些書了解一下那些CDS是怎麼回事。其中看到有本書列出了一個CDS產品的數學模型,竟然跟流體力學書里的一條經驗公式是一樣的。我就納悶了,實際一條河流的力學公式是有穩定邊界條件的,也積累有經驗係數,但即便如此,我們老師還是告訴我們,很多時候經驗公式是不能依賴的,真要實踐需要建縮比模型測試,要按規範取安全係數。

這樣就產生一個問題,流體力學雖然至今不能準確的建立某條河流的數學模型,但這總比預測人類巿場行為的金融模型靠譜吧。為什麼那些投行就敢向客戶推銷CDS債券呢?那些投行的金融工程師們只要心智正常,肯定知道自己設計的CDS產品的虧損是沒有辦法評估的。

我當時覺得可能可以理解,力學方面的工程師計算錯誤可能要背負刑責。金融的人則不需要為CDS產品真正負責,頂多公司破產,CDS產品失敗不會死人,而對收益的期待,掩蓋了對破產的擔心,甚至自己也無法意識到系統風險的積累,因為前面提到虧損是無法評估的。

最後還有個問題,獲利機制太複雜,槓桿率過高的洐生品對實體經濟到底有什麼好處?銀行將放貸從表內轉到表外,這樣怎麼可能監管得到貨幣超發。


現階段對於天朝保守發展的結構來說,衍生金融商品會是一種毒藥!天時地利人和都不存在!


股市和衍生品市場一樣,如果真要理解這個問題,就要知道衍生品的目的是什麼,衍生品主要是為誰服務的。衍生品作為投資(投機)的延伸其實跟股市沒有什麼區別。兩者都是為了調節市場資金服務的,把零散的資金(所謂零散並不是指數量,相反零散的資金量是巨大的)向特定目標轉移。中國或者說全世界的國家要安全實現這個目的,都是慎重考慮的,這裡面不但存在著金字塔底層的絕大多數散戶(供血者),還包含著中上層不同的金融集團,國外勢力(窺視者),這些才是每個征服需要認真平衡控制的關鍵。一個持久的優秀的布局是在不同利益相持爭利的局面下保持穩定。中國結合自身的情況在這方面的經驗不是沒有而是內部環境不像美國那樣寡頭獨大,要平衡各方利益中取得穩定而最大化利益本身要求非常之高。正如樓上所說的,中國不是不積極,反而是非常積極地摸石子過河,只是沒有找到路之前一個人下去摸還是幾個人下去摸罷了


前提,任何一個國家的衍生品市場都不是政府「大力發展」而繁榮起來的,就像「文化產業園」、「動漫產業園」不是靠批地減稅就能發展文化產業,動漫產業一樣。

具體的原因:

1.衍生品本質是風控產品。在國內當下的風控意識過於前現代以及許多最終的風控措施是指望顯性或隱性的「政府兜底」、「剛性兌付」,金融機構本身發展衍生品意願不強。你自己不想結婚,民政局著急也是白搭。

2.衍生品的發達靠的是投機。單純的風險對沖只是一個基本盤,但是能夠吸引人類的智慧投入其中的必然是投機獲得暴利的賺錢效應。但是現在國內的監管能力和法治水平下,其他風險更小暴利更大的投機產品海了去了,甚至很多只需要膽子,不需要腦子。你就是想結婚沒伴兒一樣白搭。

3.以上兩個原因也導致國內此方面的人才實在是太少太少太少……有本事的跑去華爾街,沒本事的留在金融街,誰都聽說過幾個牛人同學的傳說,可偏偏自己和身邊的人一樣都是一幫混子。只有那些個已經成為傳說中的人物的牛人們在監管層,機構,交易所是不可能掀起多大波瀾的。


問問券商、信託和基金子公司,咱們的衍生品一點都不差,品種多樣,設計複雜,就是名字換了個罷了。主要是大家對這個了解不深罷了。就和寶能熊抱萬科一樣,媒體和知乎吹的那麼高大上還不斷援引外國的例子,也不看看當年德隆、郭廣昌、沈國軍……漂亮的不要不要的。中國人,棒棒的!!!


為什麼中國政府不積極發展金融衍生品市場?

樓上第一名Liu Cao的回答羅列衍生品的種類比較多,回答的比較全面但是沒有突出重點。我個人感覺Liu Cao應該是一名學者或者學生,是從業人員的可能性比較低,至少,一個衍生品是否上市不會影響他的切身經濟利益。

而我完全不一樣,我是一名從業者,一個衍生品是否上市對我切身利益影響十分重大,如果國家大力發展某衍生品,或者某集團公司著力發展嵌入式衍生品,我可以拿到50的base和豐厚的獎金,如果哪天國家說這個項目暫停了,我可能就失業或者收入大減。與我切身利益息息相關。

剛剛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是2016年中旬,那時候忙著辦離職,也沒心思好好回答。目前已經入職新公司,是時候回答一下這個問題,也是對自己的一個階段性總結。

先拋出結論:只要,也只有當中國政府有足夠的動機和利益驅動的前提下,風險可控的情況下,技術和手段成熟的情況下,中國政府才會積極的發展金融衍生品市場。

那麼,1、中國政府的動機在哪裡?2、衍生品風險怎麼控制,對政府來講怎樣叫風險可控?3、技術和手段成熟嗎,怎樣才叫成熟?

本文將會以以下9個已經上市和計划上市的金融衍生品合約作為例子:

1、天然橡膠。上市於上海期貨交易所。2、螺紋鋼。上市與上海期貨交易所。3、原油期貨。計劃在上海期貨交易所上市。4、510050個股期權。上市於上海證券交易所。5、中國版CDs(暫且這麼叫吧)。計劃由規定主體創設。6、商品場外期權。可以自由創設。7、豆粕場內期貨期權。計劃在大連商品交易所上市。8、白糖場內期貨期權。計劃在鄭州商品交易所上市。9、聚乙烯期貨。在大連商品交易所上市。

表格如下,可以看得清楚點:

這九個合約已經能說明大多數的問題了,其他的暫且不討論。

好,開始一點點講:

一、動機

首先,我們要明確,中國政府為什麼要發展衍生品,動機是什麼?

我總結下來,動機可以分為兩大點:

(一)中國政府本身需要某個衍生品。

當現代的經濟政治體制下,已經是政商一體。這麼多大國企是國有的,銀行是國有的,在國際社會上中國政府控制這麼多美元儲備,人民幣又要國際化。可以說,中國政府本身就是一個龐大的商業主體。

主要是商業主體,在發展中就會慢慢演化出對衍生品的需求。

1、消化庫存。

1)先說天然橡膠。中國幾大農墾天然橡膠產能過剩,庫存無法消化,為了尋找銷路,才迫切上市了天然橡膠期貨。這一點很容易證實,你去查一查上期所天然橡膠可交割品牌,有幾個是國有品牌,有幾個是民營品牌。

2)螺紋鋼期貨同理天然橡膠,只是交個品牌上國有民營的佔比有所區別。

貨賣不掉了,那就上市吧,拿去炒炒,增加點投機需求,來彌補實體需求的不足。

2、轉移風險。

1)先講中國版CDs。CDs是個好東西啊,大空頭多犀利,為啥不早點推出?CDs是個壞東西啊,加劇金融危機,美國人多慘烈啊,永遠別推出了!

可是中國政府還是要搞CDs了,而且是在這個節骨眼上搞,在這個M2高企的時候,在這個銀行房貸增速大於整體信貸增速的時候,在這個房價已經成為純粹的貨幣現象的時候。在這個國有銀行風險集中的時候。

明擺著就是想通過CDs來轉移風險。

至於風險轉移給誰,我們不必要細究。有可能是國家左手倒右手,也有可能是賣給散戶。但最終一點可以確定,是國家本身需要利用CDs去轉移風險了。

2)再講商品場外期權。這個東西可能比較冷門,大家了解的不多。本人也是因為前面兩年多時間都在搞這一塊才有所了解。為啥國家要推出商品場外期權,根本原因還是因為在農產品板塊,國家收儲壓力過大,想通過場外期權的方式來代替收儲。

所以你看,在場內期權還沒有推出的時候,玉米,豆一,棉花的場外期權都急著推出來了,力度最大的是什麼,是玉米,因為壓力最大。

舉個例子,原本,一噸玉米只能賣1000元,國家為了保障農民利益,以1400的價格來收儲,那麼,每一噸玉米要消耗國家1400元的財政支出,還有後期的倉儲費,更可笑的是,已經沒有倉庫來放這些玉米了。收儲的手段已經玩不下去了。

這時候,國家拿出200元每噸的期權費(打比方),通過場外期權的方式去補貼給農戶,才能把「保護農民」的三農政策繼續執行下去。

其他農產品,豆一,棉花,同理。

這裡又說明了什麼?國家需要!國家在這個節骨眼上需要這個東西,才會推出,大力去推。把收儲的價格風險轉移出去。

3、戰略目的

這個時候要拿原油期貨說事了。原油期貨,要在上海期貨交易所上市,這個事情叫了也好幾年了,但現在也沒上。為什麼?

因為原油期貨上市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在國際上取得原油的定價權,如果是爭奪國際定價權,請問滬銅期貨取得定價權了嗎?

也不是為了給國內企業提供風險管理的工具。原油在國內特許經營,某油也不需要這個工具。

主要目的,是為了配合國家人民幣國際化的戰略目標。

原油期貨,最大的特點是人民幣結算的規則,這是區別於銅期貨的,其中的結算規則也比較複雜,我們只要知道他存在就行,不必要細究。

為什麼不急於上市,因為還不到時候!

我原來公司一個從事原油期貨推廣的同事,坐了兩年冷板凳了,我跟他講國家目前對原油期貨的迫切性不足,短期內很難上市,你的努力可能幾年內沒有回報。終於16年年初,他開始將工作重心轉移,業績也有所起色了。

(二)中國政府需要去規範某個市場。

區別於第一點,這一點就是政府在「政治目的」上需求了。

要理解這一點,首先要明白,很多的衍生品都是在商業過程中自然產生的,而不是國家推出創設的。

1)聚乙烯期貨。一上來就先黑一把化工品。聚乙烯現貨買賣,我是工廠,我向貿易商訂一年後的貨,那就是一個遠期合約,算不算衍生品?

寬泛的講,也是算的。

但是,現貨交易中經常發生違約現象,保證金收取制度不規範,互相又不信任,經常發生破產跑路的事件,弄的不好還會發生系統性風險,同時產生銀行壞賬。

於是國家只好把「遠期合約」規範起來,放到場內,做成聚乙烯期貨,保證金呢盯市結算,誰也別想賴,反正錢都是交給交易所,交易所是國家的,不會跑路,大家也放心。

其他的品種,比如甲醇等等,同理。這些因為涉及到負面的東西不想舉例太多。

2)白糖場內期貨期權。如果說現貨商創造出一個遠期合約不算什麼水平,那麼白糖貿易商水平就高了,在沒有場內白糖期貨期權的時候,現貨商已經開始了期權交易了。

比如,你要問訂2017年一整年的貨,也不要給我交什麼保證金了,就交權利金,我把價格給你鎖定了。

這也是得益於ICE糖合約已經有期權,白糖進口貿易商接觸的比較早,比較先進。

那麼,為了規範市場,把白糖期權納入場內,才計划上市白糖期貨期權。

豆粕場內期權同理,豆粕加工商一般都玩CBOT美豆,對期權了解的比較早比較深刻。也需要場內期權來規範和分散風險。

這樣,大連、鄭州各上一個期權品種,都有自己的政績。至於上期所嘛,好好搞你的原油期貨,政績更大,根本沒啥理由去做一個黃金期權什麼的。

說白了,就是要政績。

二、風控問題

第二點就是風險控制了。

(一)系統性風險。

政府玩這個可不想發生風險。發生風險,重則金融系統崩潰,輕則民眾鬧事。

金融系統崩潰不用解釋了,就是金融危機了。

民眾鬧事,你如果不知道的話,可以去看看網上的那些新聞,某某現貨交易平台騙錢,坑害老百姓,在證監會門口鬧事。

其實證監會也是夠冤的,自身本身就是個副部級的事業單位,要去給商務部背黑鍋。那些現貨交易平台本身就是地方政府設立,商務部批准的,鬧事也應該去政府鬧,不能找證監會啊。

但是老百姓可是不管的啊。

這是系統性風險層面的風控。

1、中國版CDs

這裡再次拿「中國版CDs」舉例,中國政府是不會允許發生系統性風險的,所以CDs在中國,也只能是「中國版CDs」。

怎麼理解?下面我們來設想幾個場景。當然,信用違約掉期現在是個熱門話題,相關規則指引國家也在制定和完善,我們不如就拋開規則,站在立法者的角度來看問題。與現行規定有出入的地方,請包涵和忽略。

我們引入兩個市場主體,也就是我們場景中的演員,他們分別是:

1、「公國證券」是一家凈資本1000億的證券公司;2、「菊花基金」是業內有名的對沖基金,管理規模100億。3、「丸子銀行」,國內商業銀行,有房貸餘額100億。

1)場景一,「我要當大空頭!」

「菊花基金」的老闆看了《大空頭》之後頭腦發熱,也想借中國版CDs推出之勢,當中國版大空頭。於是找到「公國證券」,說,我想買入掛鉤「丸子銀行」房貸餘額的CDs,金額1000億,如果沒有違約,我給你付保費,如果違約了,你賠我1000億。

這個項目太大了,驚動了「公國證券」的董事長。董事長一看,就覺得這個生意不靠譜,他回復「菊花基金」:1、「丸子銀行」的房貸餘額不過100億,你卻要跟我買1000億,這個銀監會爸爸、證監會媽媽審批肯定不會通過的;2、這個CDs可能我「公國證券」還沒有資格創設,100億的量能不能賣還是個問題。

當然「公國證券」對「菊花基金」的做空中國地產的勇氣和決心表示了感覺與敬佩,最後拒絕了他。

2)場景二,「我要收保費!」

「菊花基金」的老闆冷靜了幾天,覺得這事情不太靠譜。但是最近資產荒啊,總得要投資。於是「菊花基金」就跟「公國證券」說:上次啊生意沒談成功,這次咱們換一個體位,我來當買方,你來當買方,如果「丸子銀行」房貸沒有違約,你付給我保費,如果違約了,給賠你錢。你看,我「菊花資金」自有資金也有100個億了,我就跟你做100個億的規模,全部的資金交給你託管行不行。至於保費嘛,你也別擔心你會白付,你把你的CDs賣給「丸子銀行」就行,你賺個差價,無風險收益,我呢只需要用30個億的保證金就能做100個億的固定收益項目也划算。大致的流程圖如下了:

「公國證券」一聽這事兒靠譜,於是哼哧哼哧的找了「丸子銀行」做了一筆CDs。然後去找「菊花資金」。沒想到發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

3)場景三,「我要資產證券化!」

「菊花基金」做多螺紋鋼巨虧50個億,投資者上門鬧事啦,為了平息投資者的憤怒,只好用自有資金來彌補投資者的損失,造成信譽度大減。

「公國證券」一看,這事情不得了,這CDs是不能轉給「菊花基金」了,風險太大了,到時候萬一菊花基金賠不出錢怎麼辦。但是這麼大一個燙手山芋也不能自己拿在手裡啊。怎麼辦?想來想去,也只能分拆了,賣給散戶,這麼一個辦法了。

「公國證券」在櫃檯交易推出了這麼一款產品,「高額不保本回報固定收益產品」,掛鉤的是「丸子銀行」的住房貸款。收益率方面,因為只要繳納票面金額30%就能獲取年化4%的收益,相當於12%以上的收益了,又是證券公司發行,被散戶搶購。

可好景不長,「公國證券」被證監會媽媽約談,要求停止發售這塊產品,監管的理由是產品本身是一個CDs,是新事物,風險揭示不充分,而且老百姓大多數都有房貸,你期望老百姓在還不起房貸的時候還能把CDs的錢給你賠上?

於是「公國證券」的證券化就泡湯了,只能硬抗風險。

講完這三個場景,已經足夠說明監管是可以通過多種手段來「閹割」一個金融衍生品的,閹割到能夠滿足自身需求,又不會引發不可控的風險的程度。這正是國家想看到的,也是國家所主導的。

當然本文的目的僅僅是為了說明問題,並不是預測政策,大家看過也就罷了。

(二)做市商風險

這裡就要講一下510050個股期權的事兒了。

國家推出510050個股期權,就是為了作為做市商的各大證券公司自營部門練練手用的。先弄一個510050,也就是上證50讓你們練練手。

上證50,波動率出名的低吧,又有IH的期貨合約可以做空,大券商也有上證50的現券可以拋售,可以說該有的手段都有了。拿這個標的來練兵,簡直就是easy模式啊,總不會再出風險時間吧。

你們先把場內期權的easy模式玩好,我們再玩hard模式,再慢慢放寬場外市場。

再看,為什麼急於商品期貨,國家急於推動場外期權,也不拿個場內期權先練練手?那是因為期貨公司占整個金融行業的體量太小了,真的出了什麼問題,死了幾家,也沒關係。不會發生系統性風險。

這就是現實,誰讓期貨公司不是親兒子呢。

種種現象都可以看出國家在風控上的態度和手段。這些東西都不好概括和總結,只能意會不能言傳。

三、技術問題

說到技術問題,可以有些量化大神要發難了。你是在懷疑我們的水平嗎?

那還真不是。

首先來講,一個衍生品對沖交易員本質上是一個交易員,而不是一個量化分析師,做交易這件事情是要靠大量的實踐來積累的,不是按照模型生搬硬套。你站在公司負責人的角度想,你會去聘請一個績點滿分,但是沒有交易經驗的金融工程應屆生作為衍生品部的負責人嗎?

其次,市場是需要慢慢發展的,沒有足夠的交易對手,流動性不佳,很多對沖策略實現不了。

再者,投資者教育這一塊也是不能忽視的,我看目前不要說教育投資者,連大多數金融從業者都不知道衍生品市場怎麼回事。

文章的最後,我想講一講個人的職業經歷。我本身是在某投資公司做研究員的,14年初的時候,老闆把衍生品這塊任務強加給我(當然工資是不加的,呵呵)。我也沒有辦法,硬著頭皮上了項目,也漸漸開始分析中國衍生品市場,因為我起碼要知道這塊工作有沒有前途。

但最後我發現,我所做的工作並不在「國家意願」的主線上,並不能滿足國家的需求,自然不會在短期內有很大的發展。相比其他的公司,對衍生品真正有需求的公司,與我相同的崗位都能給到50左右的base,於是我就辭職,找了一份分析師的工作,甩掉包袱,繼續我的投研之路。

當然,我也並不覺得衍生品這塊一無是處。

在新的公司,我計劃推出一款新項目,我計劃以基本面分析、量化分析為基礎,利用商品場外期權作為投資手段,通過集團的互聯網金融平台,做一些代客理財業務。我會根據不同的行情走勢構造一些結構化場外期權產品,為散戶提供一些高風險高回報的理財產品,當然,只有客戶賺錢我才能長期經營,我們會竭力通過研究保證勝率。

關於商品期貨投資和其他衍生品的投資,可以持續關注我,我會在知乎和微信號不定期發布相關文章和最新資訊。

公國菊花丸

寫於2016年10月7日星期五


大一的時候聽過某講座,中心意思總結起來就是:走得快不如走得穩。因為一旦摔了跟頭不知道要付多大代價。記得有段時間即使國內農產品價格那麼誇張,期貨也是一點一點開始的,沒有一下子放開。但你要說這是「中國政府的態度」,也不見得,體系和市場都沒有準備好罷了,是客觀情況。


主要是監管困難,而且中國資本市場放開及發展剛二十年,很多方面存在一放就亂,一管就死的狀況,普通中國人的投資理財思維確實遠未確立,風險防範意識和風險承擔能力較弱,其實原因沒有那麼複雜,就是:管不了,所以最好不做。


金融衍生品市場必須是完全市場化的,不是人為可以隨意操控的。強大的IT能力和數學模型以及金融頂尖人才。這些俺么天朝還不夠吧。要是現在玩這個高端的衍生品就是大傻冒。連個股票市場都還只有2千點,真要開放衍生品市場,那估計亂套了。基本的stock market interest 都還沒開放,談deriv還太早。


推薦閱讀:

外資銀行分行和外商獨資銀行在業務範圍上有什麼區別?
怎麼評價《貨幣戰爭》一書?
跨專業從事券商資產管理、行研、投行的可能性?
此次美聯儲為何宣布小規模國債及 MBS 出售?「縮表策略」和美聯儲直接加息相比有何區別?
突破金融業從業瓶頸可以選擇什麼證書?

TAG:金融 | 金融衍生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