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朝為何沒能滅掉南宋?
金太祖對外作戰時,金國內部政事,全由諳班勃極烈吳乞買管理。一一二一年六月,金太祖下詔說:「你是我的親兄弟,因此用你來作副手,管理國政。」吳乞買事實上已成為僅次於金太祖的最高統治者。這時,阿離合懣和撒改已相繼病死。太祖任命杲為國論忽魯勃極烈、昱為昃勃極烈,又任命宗翰為移賚(第三)勃極烈,處理對外事務。一一二三年六月,金太祖在路上得病,急召吳乞買到渾河北行營。金太祖病死。國論忽魯勃極烈完顏杲、太祖弟鄆王昂、太祖子宗干、宗峻等,把皇帝的赭袍披在吳乞買身上,擁立他作皇帝(金太宗)。金太宗改年號為天會,仍用勃極烈制度。完顏杲為諳班勃極烈,宗干為國論忽魯勃極烈。
金太宗繼承金太祖的事業,繼續展開對遼、宋的掠奪戰爭,擒遼天祚帝,滅亡北宋,並進一步南下,發動了對南宋的侵掠戰爭。在這一過程中,金朝的統治制度也在不斷發生著重要的變動。
一一二五年十月,金太宗下詔伐宋。諳班勃極烈完顏杲為都元帥,統領金軍。完顏宗翰為左副元帥,與完顏希尹、耶律余睹等,自西京攻太原。宗望為南京路都統,與闍母、劉彥宗等自南京(平州)攻燕京。
這時的北宋,在徽宗、蔡京集團統治下,極度腐朽。新建的金朝正處在向上發展的時期。腐朽的北宋王朝自然難以抵擋生氣勃勃的金朝奴隸主的攻擊。十二月,宗望軍到白河,大敗宋軍。宋燕京守將郭藥師等降金。宗望進而圍攻汴京。天會四年(一一二六年)正月,宋徽宗退位逃跑,欽宗繼皇帝位,派使臣向金朝求和。宗望提出宋割讓太原、中山、真定三鎮,派親王作人質,宋對金稱侄。欽宗一律接受。金兵勝利回師。
宗翰軍圍攻太原,太原軍民堅決抵抗。二月,宗翰軍攻下隆德府。三月,宗翰回兵西京,銀術可圍攻太原。
八月間,金太宗再次發兵南侵。宗翰為左副元帥,宗望為右副元帥,分別自西京和保州南下,計劃在開封會合。九月,宗翰軍猛攻太原,宋太原知府張孝純在城破後降金。宗翰經隆德府、澤州向開封進軍。宗望軍攻佔真定府,又渡河攻下臨河、大名等縣。十二月,宗翰、宗望兩軍會合在開封城下。宋欽宗投降。一一二七年四月,金軍俘擄宋徽宗、欽宗,並擄掠大批人口、財物而回。北宋宣告滅亡。
北宋亡後,宋朝的河北兵馬大元帥、康王趙構於一一二七年五月在宋南京(商丘)即皇帝位(宋高宗)。重建趙宋王朝,史稱南宋。宋高宗繼續實行妥協逃跑的政策,對金朝的南侵軍不敢抵抗。在十月間,放棄中原,逃到揚州。黃河南北各地人民自動組織抗金武裝,約六、七十萬人,堅持戰鬥。金朝派出重兵前去鎮壓,並繼續南下,進攻南宋統治下的江南。
宗望滅北宋後,率軍北還。在涼陘病死。金太宗命宗輔(太祖子)為右副元帥,駐兵燕京。天會五年(一一二七年)十二月,宗輔與宗弼(太祖子)、闍母等向淄州、青州地區進兵。金兵在淄州攻宋李成軍。天會六年(一一二八年)正月,宗弼在青州擊敗宋軍,攻下青州。闍母攻下濰州。金軍在千乘縣遇到人民義軍的抵抗。在青、濰等州擄掠後還軍。
左副元帥宗翰率領的金軍,天會五年(一一二七年)十二月向洛陽進兵。天會六年(一一二八年)正月,銀術可部攻下鄧州。薩謀魯部攻下襄陽。金兵連下均州、房州。二月,取唐、蔡、陳州,攻下潁昌府。金兵在洛陽,曾被宋西京統制翟進軍戰敗。翟進兄翟興與河東、河北抗金民兵相聯絡,配合作戰。鄭州宋兵也反金附宋。二月,宗翰命諸將反擊宋軍,再度攻佔鄭州。宗翰軍大肆擄掠洛陽、襄陽、潁昌、汝、鄭、均、房、唐、鄧、陳、蔡等地的百姓,把他們遷移到河北。
宗翰又命令婁室軍向陝西進兵,攻下同、華、京兆、鳳翔。宋軍和人民義兵英勇抗敵。婁室軍擄掠而去。宗翰統率的大軍,還駐山西。
七月,金太宗下詔追擊逃在揚州的宋高宗。金軍將領中出現意見紛歧。河北諸將主張停止用兵陝西,并力南伐。河東諸將反對。這時,河北和河東一帶人民抗金武裝仍活躍在太行山兩側,具有強大的力量。陝西地區也在宋軍控制之下。所以,河東諸將說:「陝西與西夏為鄰,事體重大,不可罷兵。」宗翰主張,河北不足慮,先平定陝西五路,然後再東下伐宋。宗輔軍的元帥左都監闍母主張,先定河北,然後再南進。金太宗兩用其策,說:「康王構必須窮追,陝西也不可不取。」命婁室率軍攻陝西,宗翰與宗輔合兵南下侵宋。
婁室與蒲察等八月間敗宋軍於華州,攻取下邽。九月,繩果等破宋兵於蒲城、同州,取丹州。十一月,蒲察、婁室攻下延安府。一一二九年二月,宋安撫使折可求以麟、府、豐三州降金。婁室進攻宋晉寧軍。宋守將徐徽言拒戰,城陷被俘。婁室命折可求招降,徐徽言大罵不屈,被殺。四月,蒲察、婁室軍進而攻佔鄜、坊二州。婁室駐守延安,折可求屯兵綏德,蒲察還守蒲州。
宗輔和宗翰在一一二八年十月會師於濮州。宗輔自河北發兵,連續攻下滑州、開德府和大名府。又攻下東平府和徐州,宋濟南知府劉豫投降。一一二九年五月,宗翰派拔離速領兵奔襲揚州,宋高宗率官屬渡江,南逃建康,派使臣向金朝求和。金朝不許。撻懶、宗弼、拔離速、馬五等分路南侵。十一月,宗弼在和州大敗宋軍,自和州渡江至建康。宋建康守臣陳邦光、江淮宣撫使杜充陸續降金。宋高宗自建康逃往杭州,又逃到越州。十二月,宗弼軍經湖州攻下杭州。宗弼在杭州駐守,命阿里、蒲盧渾以精兵四千追擊宋高宗。宋高宗又自越州逃往明州。阿里、蒲盧渾軍渡曹娥江,離明州僅二十五里,大敗宋軍。宋高宗倉皇入海,逃奔溫州。阿里、蒲盧渾軍入海追擊三百多里,不及,還軍。
金朝這次出兵南侵,目標只是追擊宋高宗和擄掠財物,還沒有長期統治江南的打算。一一三○年二月,宗弼領軍在杭州擄掠大批財物後北還。沿途又把秀州、平江洗劫一空。宗弼回師的路上,先後在鎮江和建康遭到宋軍的打擊。宋將韓世忠在鎮江扼守江口,金軍雖然兵多,但宋軍擁有大量的戰船。金軍不善於水戰,依靠軍中契丹、漢人駕駛的小船作戰,多被宋軍擊沉。金軍被堵截在黃天盪,宗弼循老鸛河故道,連夜開鑿一條三十里長的大渠,通往秦淮河,才逃到建康。宗弼軍到建康,得到撻懶部下的援兵,在江渡打退韓世忠部的追兵。五月間,宗弼軍在建康擄掠後,準備從靜安鎮北歸,又遭到宋岳飛部的襲擊,損失慘重。金軍北退,宋軍收復建康。
侵掠江南的戰事,至此告一段落。宗翰又提出增兵陝西,他說:「以前討宋,分西路軍合於東路軍。現在當并力攻取陝西五路。」陝西五路原由婁室部攻掠。但攻下城邑後,當地軍民又往往起而反抗,「叛服不常」,金朝的統治難以鞏固。元帥府召集諸將集議。諸將認為:「這不是因為兵力不足,而是統治不得其法。只要派有威望的人去,指日可定。」金太宗採納諸將的建策,調派右副元帥宗輔去陝西。一一三○年九月,宗輔到洛水,以婁室軍為左翼,宗弼軍為右翼,兩軍並進,攻打富平。宋川陝宣撫處置使張浚領大兵迎敵,雙方展開激戰。宋軍潰敗。耀州、鳳翔府相繼降金。十一月,宗輔軍攻下涇州。渭州、原州宋軍敗降。宋涇原路統制張中孚等降金。十二月,宗輔攻宋熙河路副總管軍,熙州降。婁室病死。宗輔以阿盧補為左翼都統、宗弼為右翼都統,分別去招降尚未攻下的州縣。一一三一年春,鞏、洮、河、樂、西寧、蘭、廓、積石等州和定遠等城寨,先後降金。宋涇原、熙河兩路都被金朝所征服。宗輔還軍,與宗翰朝見金太宗。金太宗以宗翰為都元帥(一一三○年九月完顏杲病死),宗輔為左副元帥。
一一三一年秋,宗弼軍自陝西向四川地區進兵,侵入和尚原。宋守將吳玠軍設伏兵邀擊,宗弼軍退走。宋軍列陣山口,宗弼軍大敗,金兵多被俘擄。和尚原之戰,是金兵南侵以來最大的一次敗仗。宗弼敗逃後,第二年再次進兵。宋守將吳玠敗逃,金兵攻佔和尚原。
金兵南侵以來,西到陝西,南到明州,在廣大的地區內,展開了大規模的掠奪。金兵退後,宋高宗返回杭州,南宋王朝從此定都在杭州,稱臨安。這時,金朝的都城仍在會寧府。東起淮水,西至秦嶺,形成金、宋間一條暫時的分界線。金朝從此確立了在陝西和淮水以北的統治領域。
但是,在金朝南侵的過程中,河北、山西地區的廣大人民仍然在不屈不撓地展開反擄掠、反奴隸制統治的英勇鬥爭。金軍推行奴隸制,規定有負債不能償還者,折身作奴隸。人民紛紛上山抵抗,動以萬計。太行山區成為人民武裝主要的活動場所。他們被金朝統治者誣指為「太行群盜」,不斷地給予統治者以沉重的打擊。
紅巾軍在澤州一帶展開抗金鬥爭。金太宗曾派遼降將王伯龍知澤州,領兵鎮壓。紅巾軍轉移到河北、陝西等地,繼續抵抗。磁州一帶人民抗金武裝,在王會、孫小十、苗清等領導下堅持鬥爭。金朝派遼降將伯德特離補率領磁、相兩州的屯兵鎮壓。王會、孫小十、苗清等戰敗被俘。由宋朝軍官王彥統領的八字軍在太行山一帶英勇抗敵,發生很大的影響。分散在河北、山西各地的抗金民兵都曾接受王彥的領導。王彥去南京聯絡,被宋高宗解除兵權,改派投降派范瓊統率。八字軍由於宋朝投降派的出賣而失敗。山東濟州梁山泊的農民起義軍,仍在張榮等領導下依據山寨抗擊金兵。分布各地的人民反抗鬥爭,嚴重威脅著金朝統治。
金太宗逐步改革官制和軍制的時期,左勃極烈宗干、右勃極烈兼都元帥宗翰和宗輔、希尹等,都是趨向於採用漢制的改革派。漢人宰相韓企先受到宗翰、宗乾的敬重。韓企先「專以培植獎勵後進為己任」,在他的周圍,形成了一個漢人官僚集團。宗翰信任遼雲中留守高慶裔等降臣以及一批漢人官員、文士。宋朝使臣洪皓被金朝扣留,堅持不屈。希尹要他的兩個兒子向洪皓學習漢文化。掌握軍政實權的宗翰成為趨向漢制的改革派的首要人物。
一一三○年,諳班勃極烈完顏杲死後,宗翰入朝,與宗干、希尹合議,立金太祖孫、十三歲的合剌為諳班勃極烈,作為皇位的繼承人。《金史·宗翰傳》稱:「太宗以宗翰等皆大臣,義不可奪,乃從之」。金太宗時,尚無立太子的制度,皇位的承襲,仍然保留著貴族擁立的遺迹。所謂「義不可奪」,也還因為宗翰、宗乾等軍政大權在握,足以左右著政局。合剌自幼隨從漢人文士韓昉,學習漢文化,能書寫漢字,作詩賦。《大金國志》說他「盡失女真故態」,「開國舊臣」們看他是「宛然一漢戶少年子」。一一三五年,金太宗死,十六歲的合剌即位作皇帝(金熙宗)。軍政大權實際上都掌握在宗翰、宗乾等人的手裡。金熙宗即位後,在宗翰等人的支持下,對金朝的政治制度作了重大的改革。
金熙宗時作出的一個重大改革,是統一金朝內地和漢地的官制。金熙宗即位後,隨即廢除女真勃極烈制,改用遼、宋的漢官制度。中央官制,皇帝以下設置三師(太師、太傅、太保),尚書省設尚書令,下設左、右丞相及左、右丞(副相)。原勃極烈宗磐、宗干、宗翰分別授太師、太傅、太保銜,並領三省事。宗磐為尚書令,完顏希尹為左丞相,韓企先為右丞相,高慶裔任左丞,希尹信用的遼降臣蕭慶為右丞。金太宗子宗磐名義上居於最高地位,尚書令只是榮譽的職銜,宰相的實權全被宗翰、宗干一派所掌握。金朝廢除女真舊制,採用漢制,這一重大改革的完成,無疑是意義重大的。
中央的軍事機構,這時仍由都元帥統領,沒有作制度上的變革。
地方官制,仍依遼、宋舊制設路、府、州、縣四級。各路設兵馬都總管統領軍兵。路治所在的府稱為總管府。兵馬都總管兼任總管府的府尹。各州刺史、節度使統領軍兵,兼管政事。路、府、州、軍的軍事和行政,實際上是由各路官員統一管理。這是在採用漢制的同時,又延續了女真建國初期形成的軍政一體的傳統。縣一級官府不專設軍兵,縣令只管民政。
金熙宗時作出的另一重大改革,是廢除劉豫的齊國。一一三七年十一月,熙宗下詔廢除齊國,降封劉豫為蜀王。在汴京設立行台尚書省,以原齊國宰相張孝純為權行台左丞相,張通古為右丞相。行台尚書省在中央尚書省統一領導下,統治汴京地區,保存原來的建置,仍然是具有一定獨立性的特殊的統治區。
金熙宗的改革,不能不遭到女真貴族中保守勢力的抵制和反抗。伴隨著新制的推行,以金太宗子宗磐為首的保守派和宗翰、宗干、希尹等改革派展開了反覆的激烈的搏鬥。
高慶裔原是遼朝降臣,通女真語,在宗翰軍中作通事(翻譯)。一一二九年,任西京留守。次年,金立齊國,高慶裔曾受命作使臣,去冊封劉豫。金熙宗即位,改定官制,高慶裔升任尚書左丞,是宗翰的親信。宗磐要打擊宗翰,先從高慶裔下手。一一三七年,高慶裔被告貪贓下獄。六月,被處死刑。宗翰向金熙宗請求免官,為高慶裔贖罪,熙宗不許。據說,高慶裔臨刑前,宗翰去哭別。高慶裔對宗翰說:「我公早聽某言,事情那能到今天這個地步。我死後,公要善自保重。」高慶裔的話,顯然是針對著宗磐的。由高慶裔案興起大獄。山西路轉運使劉思因此案被處死,肅州防禦使李興麟被免官。宗翰一派遭到沉重的打擊。七月間,宗翰憤郁而死。宗磐一派的元帥左監軍撻懶被升任左副元帥,封魯國王;宗弼為右副元帥,封沈王。一一三八年七月,左丞相完顏希尹也被罷相。
宗翰死後,三公中,宗磐與宗干成為兩大對立勢力的首領。宗磐、撻懶和新任左丞相宗雋等主張把河南、陝西地歸還宋朝,要宋朝象劉豫那樣向金稱臣。保守派的這一主張,顯然旨在發展以上京為中心的女真奴隸制。宗干、希尹一派反對。宗磐與宗干爭議,宗磐甚至在金熙宗面前持刀刺向宗干,被人呵止。一一三八年八月金熙宗在頒行官制之後,下詔把河南地還給宋朝。宋向金納幣稱臣。金朝原在汴京設立的行台尚書省撤銷,改在燕京設立。金朝尚書省的直接統治區,又限於以上京為中心的「內地」。
一一三九年初,左丞相宗雋又升任太保,領三省事。宗磐、宗雋一派權勢日盛。此時,完顏希尹也復任左丞相兼侍中。宗干、希尹與漢臣韓昉等爭取金熙宗的支持,策劃反擊。右副元帥宗弼也密奏金熙宗,說宗磐、撻懶主張割河南地給宋朝,二人必然是和宋朝有勾結。翰林學士韓昉向金熙宗講述唐朝故事,說唐玄宗用姚崇、宋璟,以成開元之治。後來信用李林甫奸佞,招致天寶之亂。影射宗磐、撻懶。金熙宗說:「後世懷疑周公殺兄弟。在我看來,如果為國家大計,也不算錯。」熙宗決意奪回大權。六月,郎君吳十謀反處死。吳十案涉及宗磐一黨。金熙宗召宗磐、宗雋入朝,宗干、希尹等當即把他們逮捕,處死。韓昉為金熙宗起草詔書,誅宗磐一黨。詔書說:宗磐「煽為奸黨,坐圖問鼎」,宗雋「力擯勛舊,欲孤朝廷。」金太宗子宗偉(阿魯補)、宗英(斛沙虎)、殿前左副點檢渾睹、會寧少尹胡實剌、郎君石家奴、千戶述孛離古楚等多人都因依附宗磐被處死。宗干、希尹、宗弼等一派獲得大勝。宗干升任太師,宗弼升任都元帥。
撻懶兵權在握,金熙宗說他是有大功的貴族,釋免不問,出為燕京行台尚書左丞相。撻懶到燕京後,更加驕肆不法,與翼王鶻懶(太宗子)謀反。金熙宗下詔殺撻懶,撻懶自燕京南逃。宗弼派兵追捕撻懶,押至祁州,殺撻懶、鶻懶及撻懶二子。宗磐一派遭到徹底的失敗。宗弼進為太保兼領燕京行台尚書省,仍任都元帥。
金熙宗即位以來的五、六年間,統治集團內以宗磐、宗雋為首的保守派和以宗翰、宗干、希尹、宗弼等為首的改革派,展開了十分激烈的鬥爭。鬥爭的結果,是宗干、宗弼等全部控制了軍政大權。隨即,按照他們的主張,再次南侵宋朝。
一一四○年五月,金熙宗採納宗干、宗弼等建議,下詔元帥府伐宋,以恢復讓給宋朝的河南、陝西疆土。宗弼領兵趨汴京,右監軍撒離喝領兵攻陝西。在此以前,即一一三九年,金熙宗將河南、陝西地歸還宋朝時,曾下詔宋朝說:「其官吏等,已有誓約,不許輒行廢置,各守厥官。」河南、陝西各地守將都是金、齊舊官。金軍攻來,紛紛迎降。一月之間,原來歸還宋朝的河南、陝西地,又全被金朝所佔有。宗弼軍繼續向淮南進軍,在順昌和郾城先後遇到宋將劉錡和岳飛軍的抵抗,作戰失敗。
金軍南侵失利,朝廷中的改革派官員間又出現爭權鬥爭。希尹是女真部落貴族歡都之子,自金太祖阿骨打舉兵以來,常在行陣,屢立戰功,曾任元帥右監軍、諳班勃極烈、左丞相等職,一直是軍事和政治的當權者,也是創造女真文字,倡導漢文化的代表人物。這時,仍任左丞相,掌握著金朝的政權。一一四○年九月,都元帥宗弼自軍中回,見金熙宗密奏:希尹平時曾竊議皇權的繼承,「奸狀已萌,心在無君」。金熙宗隨即殺希尹及其二子,又殺右丞蕭慶。以殿前都點檢蕭仲恭為尚書右丞。
在殺希尹前半月,金熙宗到燕京。宗弼請求繼續進兵南侵。十二月,金熙宗以元帥左監軍阿離補為左副元帥,右監軍撒離喝為右副元帥。一一四一年二月,宗弼軍攻下廬州。四月,宗弼請伐江南。金熙宗下詔伐宋。十月,宗弼軍渡淮。宋朝派使臣魏良臣到金營求和。十一月,宋、金劃定以淮水為界,西起大散關,東至淮水中流。宋仍向金納幣稱臣。從此,金朝基本上確定了它的統治領域。一一四三年,被金朝扣留的宋朝使臣洪皓等南歸。
希尹被殺後,宗弼任尚書左丞相兼侍中,仍任都元帥,領行台尚書省。一一四一年五月,宗干病死。次年,宗弼又由太保進封太傅。宗弼位列三公,並且一人獨掌政治、軍事大權,成為皇帝以下、權勢最高的人物。此後幾年內,金朝的統治權實際上全在宗弼的手裡。
右丞相韓企先,金熙宗時一直在相位。一一四六年,病死。宗弼開始排斥朝中韓企先一派的漢臣。洪皓等宋使已被遣返。宇文虛中仍留金朝。宗弼借故殺宇文虛中。一一四七年,宗弼又殺田珏。田珏原是韓企先提掖的漢官,任吏部侍郎。韓企先臨死前,向宗弼推薦田珏為相。宗弼信任的漢臣蔡松年(蔡靖子)、許霖、曹望之等,指責田珏等結納朋黨,竭力排田。田珏被宗弼排擠出朝,任橫海軍節度使。六月,又借故殺田珏,並殺左司郎中奚毅、翰林待制邢具瞻及王植、高鳳廷等漢臣多人。與田珏往來的孟浩等三十四人,也被指為同黨,遷徙到海上。田珏、奚毅都是韓企先擢用的漢臣。田珏等漢臣被殺、被逐,金朝尚書省「為之一空」。宗弼用漢臣蔡松年集團代替了韓企先集團,進一步鞏固了他的統治。這年九月,宗弼又進為太師。
金熙宗皇統年間,宗弼由太傅進封太師,領三省事、都元帥兼領行台尚書省,掌握了金朝的軍政大權。一一四八年,宗弼死。此後,金朝中央又陷入內部的紛爭。
金太祖、太宗時,實行勃極烈制,仍然保留著貴族推選的痕迹,還沒有建立皇后和太子的制度。金熙宗加強中央集權的皇權統治,天眷元年(一一三八年)十二月,立裴滿氏為皇后(悼平後)。一一四二年,裴滿氏生子濟安,立為皇太子。立太子,意味著皇權世襲制度的確立。但不滿一年,濟安病死。皇后裴滿氏結合朝臣,干預朝政。
朝廷大臣中也存在著不同的派別力量。參預誅宗磐的盈歌子完顏勗(烏野。勗音x))、宗乾子完顏亮、宗翰孫秉德、宗翰弟宗憲、遼降臣蕭仲恭等,受到皇后裴滿氏的支持。金太祖子宗敏、太宗子宗本、辭不失孫宗賢(賽里)等與女真貴族侵宋勢力保持著聯繫。宗弼死後的兩年間,金熙宗徘徊在兩派政治力量之間,朝中軍政大臣出現頻繁的變動。
宗賢在金太宗時曾隨都統完顏杲(斜也)追襲遼天祚帝,參預破遼。金熙宗初年,任左副點檢。宗乾等殺宗磐、宗雋,牽涉宗賢。宗賢因而一度被奪官職。不久,又復職。一一四四年,任都點檢。一一四七年,任右丞相兼中書令。次年,又升太保、左丞相。宗弼死後,金熙宗又升任宗賢為太師、領三省事兼都元帥,蕭仲恭為太傅、領三省事。宗干次子亮,一一四○年十八歲,隨從宗弼在軍中任行軍萬戶。一一四四年,為中京留守。一一四七年,應召入朝,任同判大宗正事,又任尚書左丞。一一四八年,任平章政事。宗弼死後,完顏亮任左丞相兼侍中,秉德任平章政事。兩派力量一時處於相持的局面。
宗賢與皇后裴滿氏、完顏亮等相對立,勸金熙宗選後宮,以打擊裴滿後。裴滿後與完顏亮等合力攻宗賢。皇統九年(一一四九年)正月,宗賢被罷免,原領行台尚書省的完顏勗擢升太師、領三省事。完顏勗是盈歌之子,在女真貴族中居於長輩,有較高的地位。金熙宗即位初,任尚書左丞,曾參預誅宗磐的鬥爭。完顏勗執政,右丞相完顏亮兼都元帥,掌握軍權。但是僅僅幾天之後,金熙宗又以完顏亮為左丞相,太宗子宗本為右丞相,都元帥改任太祖子宗敏。剛被罷職的宗賢又任左副元帥,三天後,又升任太保、領三省事。三月,金熙宗又改任完顏亮為太保、領三省事,宗本為右丞相兼中書令,宗賢為左丞相。朝廷官員的迅速而頻繁的調動,反映著兩派力量之間的尖銳的鬥爭。
金熙宗十六歲作皇帝,政權實際上都由貴族大臣所操縱。宗弼死後,熙宗親自過問政事,但仍無法擺脫貴族官員的影響。裴滿後干政,熙宗也甚為不平。朝廷上兩派官員的紛爭和帝、後之爭溶成一片。一一四九年完顏亮生日,熙宗命親信、寢殿小底大興國去賜賀禮。裴滿後也附賜禮物。熙宗追回裴滿後的賜物,杖大興國。五月間,熙宗命翰林學士張鈞草擬赦詔,參知政事蕭肄指責張鈞誹謗皇帝,熙宗怒,殺張鈞。左丞相宗賢乘機對熙宗說,張鈞是受完顏亮的指使。熙宗貶完顏亮出朝,領行台尚書省。宗賢又受命兼都元帥,宗敏為太保、領三省事兼左副元帥。
九月間,熙宗又以左副元帥宗敏領行台尚書省事,完顏亮回朝任平章政事,原平章政事秉德為左丞相兼中書令。宗賢與秉德分掌軍政。
熙宗處在貴族們的紛爭之中,實際上已無力控制政局。宰相們議定,繼續把遼陽渤海人遷徙到燕京以南。侍從高壽星不願南遷,請裴滿後向熙宗訴議。熙宗大怒,殺左司郎中三合,杖秉德。河南軍士孫進起義,自稱「皇弟按察大王」。熙宗懷疑「皇弟」可能是指弟元(常勝)。十月,殺弟元及弟查剌。十一月,殺裴滿後及妃嬪多人,又殺完顏奭子阿懶和撻懶。熙宗大肆誅殺,朝中貴族大臣人人自危,陷於一片恐懼之中。
完顏亮在被貶出朝去汴京時,道過北京,曾與北京留守蕭裕(奚人)密謀,在河南起兵北上,奪取政權。完顏亮不久被召回朝,未能得逞。熙宗曾因事杖左丞相秉德和左丞駙馬唐括辯(娶裴滿後女代國公主)。秉德、唐括辯、大理卿烏帶(冶訶孫、阿魯補子)與完顏亮相聯絡,策劃推翻熙宗,舉行政變。完顏亮聯絡熙宗的護衛和近侍作內應。護衛十人長徒單阿里出虎,是宗乾的世代姻親。另一護衛十人長仆散忽土,是宗干提拔的官員。他們都附和完顏亮的政變計劃。寢殿小底、權近侍局直長大興國是熙宗的親信,執掌宮殿符鑰,因無罪被杖,心懷怨恨。完顏亮對他說:「主上無故殺常勝,又殺皇后,以常勝家產賜阿懶。不久,又殺阿懶,以阿懶家產賜我。我深以為憂。」又說:「朝臣旦夕危懼,都不能自保。我生日時,皇后附賜禮物,你因此被杖,我也被懷疑。我和你都將不免。與其坐著等死,何如舉大事。」大興國與完顏亮密約,十二月初九日夜起事。如期,大興國取符鑰開門,假傳詔旨召完顏亮入宮。完顏亮與秉德、唐括辯、烏帶等闖入熙宗寢殿。熙宗急取榻上佩刀,不料已被大興國藏起。護衛十人長忽土和阿里出虎刺殺熙宗,熙宗倒地,完顏亮又上前執刀刺殺。熙宗當即被刺死。忽土等擁立完顏亮即皇帝位(海陵王)。完顏亮隨即命兵部尚書完顏雍(宗輔子)假傳熙宗詔旨召宗敏、宗賢入殿議事,乘機把他們殺死。熙宗在位十五年(年三十一),結束了他的統治。
海陵王即帝位,改年號為天德。自太師、領三省事完顏勗以下朝官二十人都加官進爵。秉德為左丞相兼侍中、左副元帥,唐括辯為右丞相兼中書令,烏帶為平章政事,忽土、阿里出虎分任左、右副點檢,大興國為廣寧府尹。
海陵王即位前,宗翰孫秉德與唐括辯首先策劃政變。海陵王因仆散忽土等擁戴即皇帝位,並非秉德等人的本意。一一五○年四月,烏帶奏告秉德等有謀反意。海陵王命秉德出領行台尚書省事。不久,又派使臣殺秉德,並殺秉德弟特里、乣里及宗翰子孫三十多人。蕭裕等又奏告太傅宗本、唐括辯等與秉德謀反。宗本的親信、尚書省令史蕭玉告唐括辯等謀立太宗子宗本。海陵王召宗本等打球,立即處死,又殺唐括辯。海陵王即位前,唐括辯等曾謀立太宗子宗懿(阿鄰),海陵王殺阿鄰及太宗子孫七十餘人。太宗一系遂絕。左副元帥撒離喝任行台左丞相,領兵在外。海陵王命撻不野為右副元帥去汴京,分奪軍權。元帥府令史遙設誣告撒離喝父子與平章政事宗義(完顏杲子)謀反,海陵王殺撒離喝及宗義。海陵王即位後,大批鎮壓女真貴族,以鞏固他的統治。
海陵王的統治確立後,任用弟完顏兗(梧桐,熙宗時任都點檢、會寧尹)領三省事,兼都元帥,進封太尉,總攬軍政大權。仆散忽土為殿前都點檢,統領侍衛軍,溫都思忠為左丞相。同時,大批任用漢人、契丹人和渤海人。渤海人大臭(撻不野)為尚書右丞相、神麓郡王。漢人張通古為尚書左丞。渤海人張浩為尚書右丞。奚人蕭裕任平章政事。金朝中央從而組成了一個多民族的最高統治集團。
對非女真族人的任用,在女真貴族中歷來存在兩種不同的主張。熙宗時,保守派完顏宗賢甚至主張州郡地方官員,一律任用女真人。海陵王所實行的是另一種主張,即在女真貴族控制下,聯合各族統治者共同維護金朝的統治。海陵王學習漢文化,讀史書,能詩文,曾對蔡松年說:「我讀《論語·魯語》,讀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無也。』甚為厭惡。他(指孔丘)豈不是以南北的區分貴彼賤我么!」海陵王從政治上、文化上努力消除民族間的對立,在打擊女真保守派貴族的同時,爭取漢人地主士大夫的支持,對金朝的政治制度作了全面的改革。
海陵王以前,金朝統治集團對待燕京地區的爭論,只是依照什麼制度,如何進行統治的問題。女真貴族中的保守派和改革派都還是把完顏部最初的住地——上京會寧府作為金朝的統治中心。海陵王進行的一項重大的改革是,把金朝的都城從上京遷到燕京,女真貴族也隨之離開他們的故鄉而南遷到漢地。這在當時,無疑是一件影響深遠的重大事件。
海陵王在鎮壓女真反對派,鞏固了皇位後,曾頒布「求言詔」,自朝內外公卿大夫,至一般平民,都可上書建策。相當多的上書人提出,上京遠在一隅,多有不便,建策遷都燕京。海陵王採納此策,在一一五一年四月,毅然下詔遷都。有人圖畫燕京宮室制度,依陰陽五行規劃營建。海陵王駁斥說:「國家吉凶,在德不在地。如果皇帝不好,占卜善地,又有什麼用?」海陵王堅決反對陰陽五行的迷信,任命右丞張浩主持修建燕京都城。三年完工。一一五三年,金朝把都城遷到燕京。海陵王下令,改燕京城為中都,原析津府改名大興。汴京為南京,中京(原遼中京)大定府為北京,遼陽府仍為東京,大同府為西京。年號改為貞元。
主持營建中都的張浩,本是遼陽渤海人,曾祖張霸在遼作官。渤海在唐時已通用漢字,張浩熟通漢文化。金太祖時降金,為太祖辦理文字事務。太宗、熙宗時,前後受命修宮室、定朝儀,「管勾御前文字」。宗弼殺田珏一黨的漢官,朝廷文事多交由張浩辦理。海陵王即位,張浩行參知政事,進為尚書右丞。張浩營建中都城,周圍九里三十步。仿漢人都城宮室制度。城正門稱宣陽門。門內東西分設來寧館、會同館,接待宋朝和西夏等使臣。都城中的內城是皇帝的宮城,建造宮殿九重,三十六殿。皇帝宮殿居於正中。內城之南,東邊建太廟,祭祀太祖、太宗等祖先。西邊是尚書省。內城之西有同樂園、瑤池、蓬瀛、柳庄、杏村等,是皇室貴族遊樂之所。
海陵王統一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的統治後,便又策劃南侵宋朝,進而統一江南。金朝統治集團內,由此又展開了不同意見的爭論。海陵王問尚書令溫都思忠:「何時可以滅宋?」思忠說:「當以十年為期。」海陵王說:「怎麼能這麼久?我想以月計算。」思忠說:「太祖伐遼,還要數年。現在百姓愁怨,師出無名,江淮暑熱不能久居,不能以歲月為期。」海陵王說:「自古帝王混一天下,然後可為正統。」海陵王沒有能夠得到溫都思忠的支持,又召漢臣、吏部尚書李通、翰林承旨翟永固、宣徽使敬嗣暉、翰林直學士韓汝嘉等議論。海陵王對李通說:「朕要遷都汴京,加兵江左,使海內統一,卿意如何?」李通回答說:「天時人事不可失。」翟永固說:「燕都剛修成幾年,豈可再營汴都!江南厚幣盡禮,豈可無名出師!臣以為二事俱不可。」敬嗣輝贊同李通,韓汝嘉贊同翟永固。翰林侍講學士施宜生隨帶畫工使宋,回朝畫臨安圖進獻海陵王。海陵王命作畫屏,題詩其上,說:「萬里車書一混同,江南豈有別疆封?提兵百萬西湖側,立馬吳山第一峰。」(一說翰林修撰蔡珪代作)海陵王把消滅宋朝、統一江南作為他的鬥爭目標。為此目的,海陵王做出了如下一些準備:
營建汴京——一一五八年,海陵王命左丞相張浩和敬嗣輝修建汴京宮室,作遷都南侵的準備。張浩等將宋朝原在汴京的宮室台榭,全部拆除,據說是「片瓦不留」,然後全部重建。一一六○年,將印造鈔引庫遷到汴京。一一六一年四月,百官先赴汴京治事。海陵王在汝州行宮射獵。五月,到達汴京,作進兵江南的部署。
調兵、造船——一一五九年二月,為準備侵宋,下令徵調各路猛安謀克軍,凡年二十以上、五十以下,一律納入軍籍,聽候調遣。猛安謀克軍以女真兵為主,也包括了契丹和奚族,共約正軍十二萬,合副軍(阿里喜)共二十四萬。一一六○年七月,又簽發諸路漢軍(包括渤海),除中都、南京兩路外,其餘十五路,每路籤漢軍一萬。海陵王又從猛安謀克軍中挑選強健能射者五千人,親自閱試,號為「硬軍」。海陵王說:「簽兵數十萬,只是強大聲勢。取江南,有這五千人足矣。」
海陵王也作了戰船和武器的準備。一一五九年,命工部尚書蘇保衡在通州督造戰船,海陵王親自去察看。又命各路總管府督造兵器,並將各路舊存兵器全部集中到中都。各地製造兵器所用材料,都從民間徵調。村落間,往往要殺牛來供應筋革,廣大農民由此增加了沉重的負擔。
鎮壓反對派——海陵王決策南侵,各族官員中都有人持不同的意見。江淮人祁宰為太醫使,入宮為元妃治病,面奏海陵王說:「宋人無罪,師出無名,是人事不修。舟師水涸,是地利不便。」激切反對滅宋。海陵王大怒,殺祁宰。尚書左丞、契丹人耶律安禮密諫南伐,海陵王不聽。女真貴族中反對南伐的代表是皇太后徒單氏。海陵王生母大氏在海陵王即位後已病死。海陵王迎奉徒單太后入中都,居壽康宮。徒單太后認為「國家世居上京」,對遷都燕京不滿,更反對進兵江南。徒單太后諫海陵王不聽,又告樞密使仆散忽土(即仆散師恭)。海陵王認為,忽土領重兵,太后「或有異圖」,即命護衛殺徒單太后。海陵王殺太后,朝中震動,反對南侵的意見,不敢再講了。
一一六一年九月間,金兵分四路出發。海陵王親自率領三十二總管兵,進軍壽春。樞密使完顏昂為左領軍大都督,尚書右丞李通為副,尚書左丞紇石烈良弼為右領軍大都督,判大宗正烏延蒲盧渾為副,隨從海陵王進兵。另一路由工部尚書蘇保衡為浙東道兵馬都統制,率領水軍,從海道進攻臨安。太原府尹劉萼(劉元宗子)為漢南道行營兵馬都統制,自蔡州進發,攻打荊襄。河中府尹徒單合喜為西蜀道行營兵馬都統制,由鳳翔攻打大散關,待命入川。海陵王出兵,太子光英在汴京留守,尚書令張浩、左丞相蕭玉、參知政事敬嗣暉等在汴京處理政務。
十月初八日,海陵王率領大軍渡過淮水,進兵廬州。就在這前一天,東京遼陽府發生了政變。
太祖孫曹國公完顏雍(烏祿,宗輔子)這時任東京留守,是女真貴族中有聲望的人物。秉德以謀立葛王(完顏雍)罪被殺後,完顏雍自海路獻珍寶以表明他的忠誠。海陵王命渤海人高存福為副留守,監視完顏雍的行動。海陵王殺徒單太后等女真貴族,完顏雍更處在驚慌之中。契丹撒八等起義,完顏雍出兵阻擊括里。海陵王命婆速府路總管完顏謀衍(完顏婁室子)領兵五千助戰。海陵王自遼東徵調大批女真兵南下侵宋,女真兵多不願南下。行至山東時,南征萬戶、曷蘇館女真猛安完顏福壽等領一萬多人,中途叛變,逃回遼陽。完顏福壽與完顏謀衍等在遼陽發動政變,殺高存福,擁立完顏雍(金世宗)作皇帝。十月初八日,金世宗下詔廢黜海陵王,改元大定。完顏謀衍為右副元帥,福壽為右監軍。
海陵王率領的侵宋軍繼續進兵。漢南道劉萼部攻取宋通化軍、蔣州和信陽軍。別部徒單貞領兵二萬人,大敗宋建康都統王權於盱眙,進取揚州。前鋒攻佔和州。海陵王到和州指揮作戰。宋兵來戰,兵部尚書耶律元宜(契丹降將慎思子)擊退宋兵,斬首數萬。十一月,任命元宜為浙西道兵馬都統制。海陵王駐軍江北,指揮渡江。宋中書舍人虞允文率軍駐於採石鎮,出兵迎戰,金軍敗退。海陵王還軍和州,進駐揚州。
這時,金世宗在東京的政權,逐漸鞏固。中都留守阿瑣等起而響應。金世宗決定遷赴中都。海陵王統率下進攻四川的一路和山東自海道進軍的一路,相繼被宋軍戰敗。金軍士氣渙散,海陵王孤軍作戰,日益陷於孤立了。
十一月二十六日,海陵王集中兵力,勒令將士於次日在瓜洲渡渡江。次日拂曉,耶律元宜率領將士襲擊海陵王營帳,海陵王被亂箭射死。尚書右丞李通、浙西道副統制郭安國等都被殺。元宜代行左領軍副大都督事,領兵北還。海陵王統一江南的事業,完全失敗了。
正隆六年(1161)十月,海陵率軍南下侵宋之時,金東京留守完顏雍在東京(遼寧遼陽)發動政變,然後即皇帝位,史稱金世宗。
金世宗完顏雍,女真名烏祿,為金太祖阿骨打之孫,父親宗輔,是宗望死後,代之為金東路軍主帥者,也是太宗和熙宗統治前期著名的軍政傑出人物,但他四十歲即死去。母后稱貞懿皇后,出身於渤海世族之家,姓李,具有較深的封建文化素養,世宗幼受李氏的撫養教育,受漢與渤海文化影響很深,文武兼備,體貌奇偉,沉靜明達,「善騎射,國人推為第一,每出獵,耆老皆隨而觀之。」有很好的個人素質與權勢基礎。
熙宗統治的皇統間,以宗室之子,照例為光祿大夫。封葛王,任兵部尚書。海陵天德年間,判會寧尹,又判大宗正事,改中京留守,又歷燕京留守,濟南尹。貞元初,任西京留守。貞元三年(1155)任東京留守,封趙王。正隆二年。海陵降王號,降封鄭國公。又封衛國公。正隆三年(1158)再任東京留守,封曹國公。正隆六年(1161)五月於東京居母喪。世宗歷任地方諸京之官,積累了較為豐富的從政經驗。
海陵統治的殺戮宗室及以兵南侵的政策,激化了金政權統治集團的內部矛盾和階級矛盾、民族矛盾,這給完顏雍發動政變提供了條件,可以說東京政變的產生是海陵統治壓迫的結果。
在海陵為鞏固帝位大肆殘殺皇親宗室之時,完顏雍也有隨時被殺的危險。據《金史》卷64《世宗昭德皇后烏林答氏傳》在熙宗統治期間,完顏雍以獻白玉帶得到悼平皇后的歡心,因被袒護。「海陵篡位立,深忌宗室。烏帶譖秉德以為意在葛王(完顏雍)。秉德誅死,後勸世宗多獻珍異以說其心,如故遼骨犀佩刀,吐鶻良玉茶器之類,皆奇寶也。海陵以為世宗恭順畏已,由是忌刻之心頗解。」海陵荒淫,召世宗之妻烏林答氏入宮,烏林答氏唯恐海陵害世宗,乃應詔去中都,行至良鄉而自殺。世宗因自身的存亡受海陵的嚴重威脅,是以表面恭順,內心對海陵異常不滿,這是他及一切反對海陵統治的人蔘予政變的思想基礎。
海陵的遷都燕京、關內屯田,轉移統治中心的種種措施,也使上京、東京等地猛安謀克及渤海人眾不滿。海陵以兵南侵的作法,更引起諸方的反對。而北方的契丹人民大起義,又危及了東北地區女真貴族、渤海地主的身家性命,為此,他們擁戴完顏雍發動政變。據《金史》卷6《世宗紀》:當咸平謀克括里率眾奴隸參加的起義軍攻佔韓州(今遼寧昌圖北八面城),據有咸平(今遼寧開原),將攻東京之時,海陵方起用世宗為東京留守。時,東京城內金兵無多,為抵禦括里領導的起義軍,世宗在東京募兵,得數百人,會同婆速府路派來的四百兵,兵也甚少,世宗領之迎戰,起義軍已至瀋州(今遼寧瀋陽),因不知東京兵力的虛實,誤聽傳言,乃撤軍。世宗遂以兵歸婆速路總管完顏謀衍統一指揮。他與完顏謀衍關係十分密切。當海陵在南完顏雍於東京發動政變時,主要依靠的是渤海地主,曷蘇館女真及上京女真貴族人等。完顏雍由其母為渤海世族,他又兩次任東京留守,所以和東京的渤海勢家結有密切的關係,其舅李石就是政變時的謀主,而渤海的張、王、高等著姓顯宦渤海世家,在東京根深蒂固。正是有他們的支持,政變方得成功。曷蘇館女真貴族散居在遼南一帶地區,他們平時不被海陵重視,海陵侵宋他們更持反對態度,是以在南征中途還軍,支持完顏雍兵變,成了政變軍隊的主力,而完顏福壽、盧萬家奴等成為政變後的重要力量。此外,獨吉義、尼龐古鈔兀都是曷蘇館女真,亦為世宗政變的堅決支持者。女真貴族主要是婁室之子完顏謀衍。在世宗政變時,完顏謀衍為婆速路兵馬都總管,在契丹起義過程中,他與世宗共同鎮壓起義軍,應該說他們在當時就有發動政變的默契。《金史》卷72《謀衍傳》:「撒八反,謀衍往討之,是時世宗為東京留守,自將討括里還,遇謀衍於常安縣,盡以甲士付之。世宗還東京,完顏福壽、高忠建率所部南征軍,亡歸東京。謀衍亦率其軍來附,即以臣禮上謁,遂殺高存福、李彥隆等。」完顏雍在鎮壓起義時,把所募之兵交給完顏謀衍,除了消除海陵的疑心之外,主要是完顏謀衍是其黨羽的緣故。完顏福壽所率之兵正是完顏謀衍之父婁室的舊部,「正隆末,海陵伐宋,福壽領婁室、台答藹二猛安由山東道進至泰安。既受甲,福壽乃誘將校北還,而高忠建、盧萬家奴等亦各率眾萬餘俱歸東京,欲共立世宗。」完顏福壽兵受甲而還,欲歸東京立世宗,完全說明了完顏福壽部從南侵中北還,是有預謀的行動。值待注意的是,完顏謀衍及婁室舊部原皆是西路軍人馬,非太祖一系兵力,完顏雍依靠此種力量發動政變,擺脫了其父宗輔的舊部,這實是以東京為基地促成的。渤海世家、曷蘇館貴族及女真婁室舊部、上京一帶女真貴族是完顏雍依賴的主要力量,是世宗政變的階級基礎。
海陵的率兵南下攻宋,各族人民的蜂聚起義,北方兵力的空虛,上層女真士兵的厭戰、反戰情緒,等等,給世宗的東京政變提供了客觀條件。這些都促成了東京政變的發生。
海陵對世宗的勢力早有防範,不僅在東京設置監視世宗行動的副留守高存福、推官李彥隆等人,就是在東京附近的重鎮也部署了防範的軍事力量,如白彥敬、紇石烈志寧及完顏彀英等。白彥敬是海陵提拔和信任之人,積極維護海陵的統治。《金史》卷84《白彥敬傳》:「正隆六年,調諸路兵伐宋,及調民馬、使彥敬主會寧、蒲與、胡里改三路事……契丹撒八反,樞密使仆散忽土等以無功坐誅,以彥敬為北面行營都統,與副統紇石烈志寧以便宜往,賜御服皮襖。行至北京,聞南征諸軍逃歸者皆奔東京,欲推戴世宗。彥敬與志寧謀,陰結會寧尹完顏蒲速賚、利涉軍節度使獨吉義以圖之。」這是一支海陵留在北方的重要力量。
彀英乃銀術可之弟,能征善戰,具有豐富的軍事經驗,時為中都留守,坐鎮北方。《金史》卷72《彀英傳》:「正隆末,為中都留守,兼西北面都統。討契丹撒八,駐軍歸化州(今河北宣化)。」這又是一支重要的軍中力量。海陵的御防也不謂不密,但大勢已去,終不能挽救失敗的局面。
正隆六年九月,完顏雍抵禦括里起義軍後回至東京,得知自身十分危險的消息,為自保也為了圖謀進取,因而採納了李石的意見,發動了東京的政變。《金史》卷6《世宗紀》:「九月,至東京。副留守高存福,其女在海陵後宮,海陵使存福伺其起居。適以造兵器余材造甲數十,存福宣言,留守何為造甲,密使人以白海陵,遂與推官李彥隆托為擊球,謀不利。存福家人以其謀來告,平定知軍李蒲速越亦言其事。海陵嘗聞上有疾,即使近習來觀動靜,至是,又使謀良虎圖淮北諸王,上知之,心常隱憂。及討括里還至清河,遇故吏六斤乘傳由南來,真言海陵殺其母,殺兄子檀奴、阿里白及樞密使仆散忽土等,又曰:『且遣人來害宗室兄弟矣。』上聞之,益懼。及聞存福圖已,事且有跡,李石勸上早圖之。於是以議備賊事,召官屬會清安寺,彥隆先至,存福累召始來,並於座上執之。」
這段記載包括了完顏雍發動東京政變的主觀原因,政變決策和發動手段諸重要問題的記述,只是記述的次序上略有顛倒而已,實際上應該是這樣的:第一,完顏雍在出兵抵禦括里起義軍之前,海陵聽說他有疾病,就命近習來察看情況。當時,完顏雍就得知海陵派謀良虎殺淮北諸王的信息,是以心中憂懼。第二,在守顏雍回軍東京的中途,於清河見到故吏六斤由南來,告訴他海陵的動態,知道了海陵殺其嫡母徒單氏及兄子檀奴、阿里白及仆散師恭(忽土)等人的行為,特別是印證了海陵於南攻途中下令盡殺宗室的命令確有其事,更加深了自身的危機感。第三,回到東京之後,因用造兵器余材造甲之事,為監視他的副留守高存福所發覺並報告給海陵;且與推官李彥隆合謀假託擊球以圖不利於他,李因高存福家人的告密及李蒲速越的轉告得之。因感到自己已經禍在眉睫,自身難保。第四,在危及自身的情況下,方採納李石的建議,於清安寺設謀擒獲了海陵在東京的爪牙高存福、李彥隆等人,發動了政變。這應是東京政變開始時期的情況。而完顏雍敢於執高存福等,背後是完顏謀衍等婁室舊部及渤海世家等勢力支持的結果。政變的有力謀主是李石。李石為完顏雍生母貞懿皇后李氏之弟,完顏雍的舅父,渤海世家著姓,頗有政治經驗,他的參謀其事,代表了渤海一派勢力的意見,推動了東京政變的發生。
完顏雍在清安寺捕捉了高存福、李彥隆等海陵集團勢力之後,還沒有公開宣布發動政變,他要有自己的軍隊支持和抵達,方能宣告政變的發生。沒有軍隊的支持,政變就不會成功。十月初二日,完顏福壽等率領的南征軍及完顏謀衍駐於常安縣的婆速路軍抵達東京,表示堅決支持完顏雍,在這軍事力量的基礎上,完顏雍乃正式宣布政變,公開即皇帝帝位。
《金史》卷6《世宗紀》:「十月辛丑,南征萬戶完顏福壽、高忠建、盧萬家奴等自山東率領兵二萬,完顏謀衍自常安率兵五千皆來附。謀衍即以臣禮上謁。乙巳,諸軍入城,共擊殺存福等。是夜,諸軍被甲環衛皇城。丙午,慶雲現,官屬諸軍勸進,固讓良久,於是親告於太祖廟,還御宣政殿,即皇帝位。以完顏謀衍為右副元帥,高忠建元帥左監軍,完顏福壽右監軍,盧萬家奴顯德軍節度使。丁末,大赦,改元大定。下詔暴揚海陵罪惡數十事。」這是政變的主要經過。扣押商存福、李彥隆是政變之始,至十月二日軍隊抵達之後,勢力強大,初六日殺高存福等,初七日完顏雍即帝位,正式政變。初八日改元大定。東京政變正式告成。軍事力量是為完顏福壽之南征還軍與完顏謀衍的婆速路軍,計二萬五千人而已,這兩萬五千人的軍隊應該是事先策劃好的政變的主要軍事力量。完顏謀衍部近在咫尺,聲息相通,朝發而夕能至。完顏福壽等率領的南征軍人數多於謀衍之軍,因參加南征受甲,恐其中途有變,是先遣人窺其態度。《金史》卷88《完顏福壽傳》:「至遼口,世宗遣徒單思忠、府吏張謀魯瓦等來迎,察其去就。思忠等以數騎馳入軍中,見福壽等問曰:『將軍何為至此?』福壽等向南指海陵而言曰:『此人失道,不能保天下,國公乃太祖皇帝親孫,我輩欲推戴為主,以此來耳。』諸軍皆東向拜,呼萬歲。為書以授思忠,於是督諸軍渡遼水(今遼河),徑至東京城下,即諭軍士擐甲入衛宮城,殺高存福等。明日,與諸將及東京吏民從婆速路兵馬都總管完顏謀衍勸進。」這段記載中,以完顏雍的使者與完顏福壽等談話的直率,士兵皆東拜、呼萬歲的行動,他們徑至東京的安排,及進入東京的部署與完顏雍對之坦然不疑的態度,南征還軍與完顏謀衍軍的同時到達,完顏謀衍與完顏福壽率領的二萬猛軍的關係,等等,都說明了這是事先策劃好的有準備的行動。因此,他們抵達後行動迅速,在四天之內,完成保衛東京、殺高存福等人、完顏雍即帝位、改元大赦等一系列工作。《金史》作者推崇世宗,史書為之諱,不直書東京政變是有預謀的行動,但字裡行間表現了其意。
完顏雍即帝位之後,首先是關外地區的統治階級成員紛紛擁護和投靠,最早的是任利涉軍節度使的獨吉義,陸續則會寧、胡里改等軍政官員皆來歸附,如前臨潢尹完顏晏、興平軍節度使張玄素、前肇州防禦使神土懣,世宗盡用之。特別是元老重臣的完顏彀英也歸於東京。這是世宗取得的政治上軍事上的重大勝利。
完顏彀英,女真名撻懶,是金初著名的戰將,海陵南征以他為中都留守,兼西北面都統,駐軍歸化州,是鎮守中都根本要地的重要軍事力量。他的政治傾向對當時的政局起著重要的影響。東京政變發生後,世宗重點做了爭取他的支持的工作。《金史》卷72《彀英傳》:「世宗即位於遼陽,使彀英阿侄魯瓦持詔往歸化,命彀英為左副元帥,就遣使召陝西統軍徒單合喜,宣大定元詔,赦於西南、西北招討司,河東、河北、山東諸路州鎮,調猛安軍屯京畿。阿魯瓦見彀英,彀英猶豫未決,士卒皆欲歸世宗,彀英不得已,乃受詔。以元帥令下諸路,亟泥馬槽二萬具,諸路聞之,以為大軍且至,然後遣人宣赦,所至皆聽命。」完顏彀英之歸於世宗,不僅僅在於世宗在軍事上消除一個厲害的對手,打開了通往中都關內的通道,又得彀英的軍力幫助,使諸路順利聽命,這極大地鞏固了世宗的政權。
世宗政變另一個軍事、政治上的對手是白彥敬和紇石烈志寧。他們當時以北面行營都統和副統的身份,率軍屯駐於北京(今昭烏達盟寧城大明城),知完顏雍有政變之意時,就聚集力量圖謀除掉他。他們維護海陵統治的立場開始很堅決,且有實際行動。據《金史》卷84《白彥敬傳》記載:「世宗已即位,使石抹移迭、移剌曷補等九人招彥敬、志寧。彥敬拒之,使移迭跪。移迭不屈,皆殺之。及完顏謀衍將兵攻北京,彥敬使偏將率兵拒於建州(今遼寧朝陽西南)之境,而獨吉義先歸世宗,蒲速賚稱疾不至。世宗密遣人乘夜揭榜於北京中,購以官賞。彥敬、志寧恐為人圖已,遂降。」當時的白彥敬、紇石烈志寧的力量主要是海陵用來鎮壓契丹人民起義的,是海陵留在北方的重要軍事力量。他們也忠於海陵,幾經與政變勢力較量,終在人心向背明顯的條件下,無奈而降。這對世宗政權的鞏固也起了重大的作用。
當時,世宗最擔心的是海陵南侵軍的北還,恐怕無法抵抗。他問獨吉義說:「正隆(海陵)率諸道兵伐宋,若反旆北指,則計安出?」獨吉義告訴他:「正隆多行無道,殺其嫡毋,阻兵虐眾,必將自斃。陛下太祖之孫,即位此其時也、」獨吉義以為「陛下此舉若太早,則正隆不渡淮,太遲則窩斡必太熾。今正隆已渡淮,窩斡未至大盛,將士在南,家屬皆在此,惟早幸中都為便。」獨吉義對當時的形勢分析有一定的正確性,要世宗建都中都也是比較高明的意見。而海陵計劃北還不果,執意採納李通的意見繼續南攻,結果引起前線的兵變。
金世宗東京政變之後,最為擔心的事情是海陵精兵由南回師鎮壓,而金兵的前線兵變殺掉海陵,解除了海陵勢力對世宗統治的威脅,促使了世宗統治政權的鞏固。
在海陵統治時期,金在北方的統治中心已經南移入關,金世宗如果要確立自己的政權統治,必須適應這種客觀條件,由此,他採納了眾人的意見,即帝位之後,立即由東京出發趕赴中都,以據之號召北方,控扼要衝,鞏固地位,鎮壓和抵禦反抗。
海陵時彀英雖為中都留守而率兵屯于歸化州(今河北宣化),由左衛將軍蒲察沙離只同知中都留守,佩金牌掌留守府事。東京政變之後,當時受海陵排斥的寓居於中都的宗室完顏璋在中都策動兵變,殺蒲察沙離只和推官漫然撒離喝,推舉宗室阿瑣為中都留守,而完顏璋自為同知中都留守事。他們歸附於世宗。《金史》卷6《世宗紀》:「十一月己巳朔,以左丞相晏兼都元帥。辛未(初三日),以戶部尚書李石為參知知政事。己卯(十一日),詔聞調民間馬充軍用,事畢還主,死者給價,阿瑣、璋殺同知中都留守沙離只,阿瑣自稱中都留守,璋自稱同知留守事,使石家奴等上表賀,辛巳(十三日),以如中都期日詔群臣。」這是中都兵變後給世宗提供去中都方便條件下的東京決策。十一月初,東京政變後的世宗集團,面臨的形勢依然很嚴峻,海陵精兵在南,隨時可能北還;契丹人民起義在北,勢力日益強大,可能對東京發動進攻;白彥敬、紇石烈志寧等在北京堅決維護和效忠海陵,殺使不降。因此,金世宗乃先加強軍政兩方面的指揮力量。完顏晏是阿離合懣之子,世宗完顏雍之叔父輩,久任上京、西京、臨潢一帶的地方長吏,但受海陵的排斥。世宗政變之後,以他為宗室元老,命之兼都元帥、左丞相。以舅父李石為參知政事。這是加強軍政系統指揮之意,而重大的決策則在於迅速控扼中都,以安定北方軍民之心。世宗進而都中都是當時鞏固政權的最好的決策,是世宗集團放棄原來根據地東京謀取代替海陵統治的重要步驟,是世宗集團政治上的高明之處。在南方前線尚沒有發生兵變之前的十一月中旬,世宗就起程赴中都。十二月初,世宗至於中都,白彥敬、紇石烈志寧等率眾投降,世宗政權至此已經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動權。
此時,其他宗室多投奔而來,如撒改之子。宗翰之弟宗憲,為世宗之叔,時為震武、武定軍節度使,知世宗即位而召,乃棄官而至,任中都留守。阿瑣及完顏璋等以中都附,宗強之子完顏爽時為安武節度使,知其弟阿瑣於中都發動兵變,乃棄妻婦,至於中都,與阿瑣、完顏璋東迎世宗。完顏爽之弟可喜為忻州刺史也至中都。
南侵軍北歸之後,發動兵變的耶律元宜等並沒有受到處分,世宗反給予了重任,耶律元宜任御史大夫,不久,遷平章政事,封冀國公,復賜姓完顏表示寵信及有功。以完顏昂仍為太保、都元帥。這樣,消除了反抗海陵者與聽從海陵者對新政權的疑慮,也對穩定和鞏固政局起些作用。
在世宗抵中都之前,已歸於世宗的完顏彀英領兵於十一月赴中都,但是他懷疑完顏璋別有用心,不進入中都而以兵駐通州(今北京通縣)。《金史》卷72《彀英傳》:「大定元年十一月,彀英以軍至中都,同知留守璋請至府議事。彀英疑璋有謀,乃陽許諾,排節杖若將往者,遂率騎以出施仁門,駐兵通州,見世宗於三河。」十二月,金世宗在金兵的護衛之下進入中都,隨後以完顏彀英規劃南邊及山東、陝西方面的軍事。至大定三年(1162)正月,南侵之軍還,皆歸於世宗,世宗最為擔心的海陵下屬精兵皆歸自己後,政權算初步鞏固。但是,兵部尚書可喜等組成密謀集團,形成了在混亂中圖謀奪皇權的反對勢力。可喜為宗強之子,也是太祖阿骨打之孫,在其弟阿瑣與宗顏璋共同策劃中都兵變,任中都留守之後,他與兄爽皆至中都。後爽離開中都,迎世宗於途,而可喜留中都。阿瑣、完顏璋及可喜等迎接世宗進入中都後,可喜以功為兵部尚書。他為謀取帝位,組織了反對世宗的陰謀集團。《金史》卷69《可喜傳》記其事說:「可喜材武過人,狠厭好亂,自以太祖孫,頗有異志。」他聯合了一些不滿世宗統治的勢力,利用「世宗初至中都、倥傯多事,扈從諸軍未暇行賞,或有怨言」的機會,組織了堅決反對世宗政變後被迫投降的昭武將軍斡論,以及不自安的河南統軍司令史斡里朵、河南統軍使陀滿訛里野、同知延安府尹李惟忠、同知中都留守完顏璋、副使完顏布輝等人,欲圖舉行兵變。「於是可喜、翰論、李惟忠、斡里朵、璋、布輝謀,欲因扈從軍士怨望作亂。」又聯合押軍猛安沃窟剌和萬戶高松,結果沃窟刺同意而高松拒絕。
大定二年(1162)正月,世宗拜謁山陵之時,可喜隨行中途詐稱有病而還,第二天夜裡,召集密謀分子於其家集會,得知高松拒絕參加兵變的消息之後,認為事無可成,且有危險,為了自保,可喜、完顏璋和完顏布輝乃擒執同黨斡論、李惟忠、斡里朵、活窟剌等,赴有司自首,經過審訊,斡論等揭發了可喜諸人組織兵變的情況,雙方對質後,可喜等款服,可喜及其密謀分子大都被殺,只留下完顏璋為彰化軍節度使,完顏布輝為浚州防禦使,一次流產的兵變被鎮壓了下去。
此外,分別派遣官員安撫各路,「遣左付點檢蒲察阿孛罕等賞來河南將士」。「詔前工部尚書蘇保衡、太子少保高思廉賑賜山東百姓粟帛,無妻者具姓名以聞。」「行納粟補官法」以解決經濟困難。「遣右副元帥完顏謀衍率師討蕭窩斡」。「命河北、山東、陝西等路征南步軍並放還家」。以緩和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促使農業生產的恢復。特別是在大定二年二月,又以前戶部尚書梁銶、戶部郎中耶律通安撫山東百姓。並「詔諭盜賊或避徭役在他所者,並令歸業,及時農耕,無問罪名輕重,並與原免」。這實際上是赦令,以安緝流亡及反抗者。又用張浩和完顏昂等,分別任尚書令及都元帥,以掌文武大權,以完顏昂開府山東,經營與宋邊事。
金南侵軍北還之後,宋、金的軍事行動並沒有完全停止,前線上仍時有戰鬥。由於南侵兵之撤及南侵中的所失,宋兵趁機佔有京西、淮北、陝西等近二十郡。在此基礎上,宋兵想擴大戰果,金兵想恢復丟去的土地,雙方戰鬥在邊界上不斷發生。世宗即位之後,派遣驃騎上將軍元帥府左監軍高忠建、通議大夫尚書禮部侍郎張景仁為使副,去宋報登位,宋政權變更接待舊例,基本上要求保持雙方往來中的平等地位。雙方經過鬥爭,宋接待金使的舊禮節有些改變,但此時雙方邊境上戰鬥仍未停止,諸如汝州之戰、原州之戰、德順之戰等,雙方互有勝負。總的看來,南宋在軍事上略佔上風,《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200注引呂中《大事記》說:「是時北方大亂,內有耶律之變,而我師之出,興州路得十二郡(秦、隴、環、原、熙、河、蘭、會、洮州、積石、鎮戒、德順軍),金州路得四郡(商、虢、陝、華州),吳璘復大散關,入德順軍……命張浚判建康,措置兩淮……屯盱眙、楚、舉泗扼渦、潁。又募海舟,由海窺東萊,由清泗窺淮陽……」。
可是,宋高宗趙構則無意繼續進兵,並於六月間,將南宋帝位傳給趙昚,是為宋孝宗,孝宗方有「隆興北伐」之舉,而其時金世宗的政權已經完全得到鞏固。
金世宗用遷都中都,調整階級關係,緩和社會諸方面矛盾,發展社會生產,安撫流亡的諸多方法鞏固了政權。然後,全力鎮壓契丹人的起義。
海陵率兵南侵破壞了熙宗時期金與宋間的和約,雙方處於戰爭棕態仍沒有解除。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宋與金的勢力相平衡,金既不能滅宋而統一全國,宋亦無力滅金以收復北方土地。由此,在這基礎上,宋、金雙方達成了又一次的和議,即大定五年(1165)的協議,史稱「隆興和議」。
金南侵軍北還之後,金世宗為緩和階級和民族矛盾,恢復社會生產,穩定社會秩序,將南侵的步兵皆遣散歸家。留下騎兵專門鎮壓契丹人民起義和守衛軍事要地。當時的金統治者無力顧及與宋的戰爭,也不想再掀起對南宋之戰,只是以完顏彀英經略南邊,後又命都元帥完顏昂(余睹)開府山東,實際上是自衛守邊。而南宋政權自從金兵撤回後,抗戰官僚勢力又佔據了上風,乃趁機鼓吹「北伐」。金政權自大定二年(1162)九月鎮壓了契丹人民起義之後,也陳兵河南,聲稱攻佔兩淮地區,實際上是想恢復以淮為界的舊疆域。雙方針鋒相對,互不相讓。
南宋從紹興三十二年(1162)六月高宗趙構傳位給孝宗趙眘之後,開始作北伐的戰爭準備,孝宗任命抗戰派的張浚為少傅、魏國公、宣撫江淮。「浚見帝英武,力陳和議之非;勸帝堅意以圖恢復。欲遣舟師自海道搗山東,命諸將出師倚角以向中原。」時,金政權則以恢復南侵前舊疆域為目的,加強了與宋邊界上的軍事活動。在陝西,同年九月,據《金史》卷6《世宗紀》載,兩次敗宋軍於德順州(今甘肅寧靜):「九月甲午朔……元帥左都監徒單合喜大敗宋吳於德順州……癸亥,元帥左監軍徒單合喜等敗宋兵於德順州。」因當時德順州為宋兵圍,徒單可喜率兵解圍的緣故。在河南,同年九月,世宗以完顏思敬為右副元帥經略南邊,而河南統軍使完顏宗尹攻取了汝州(今河南臨汝)。同年十月,金又以左副元帥紇石烈志寧經略南邊。而陝西戰事繼續進行;金將蒲察世傑、赤盞胡速魯改等敗宋兵於德順州,至大定三年(1163年)正月,金攻佔了德順州。四月,金兵又攻佔了商、虢、環州等地。南侵軍北還之後,為宋軍所佔的十六州之地,至此大都為金兵收復。此時,完顏昂死去,金以仆散忠義為都元帥。就在宋、金兵在河南、陝西前線不斷衝突時候。南宋加緊了北伐的步伐。隆興元年(1163)正月,孝宗以張浚為樞密使,都督江淮東、西路軍馬,開府建康。三月,宋接到金左副元帥紇石烈志寧的來書,要求歸還海州、泗州、唐、鄧、商州之地和歲幣,一切要以皇統以來的舊約為準,金兵屯駐於虹縣與靈壁。所以認為金必攻宋,應先攻金,以圖恢復。孝宗遂令宋兵取虹縣、靈壁二城。宋的北伐遂開始動兵。同年五月,宋兵發動進攻。
宋兵分兩路進軍,李顯忠自濠梁渡過淮河攻靈壁,順利攻佔。邵宏淵以兵出泗州,圍攻虹縣,久圍不下,得李顯忠之助,也攻了下來。二路兵合攻宿州(今安徽宿縣東北),遂占其州。宋政權以李顯忠為淮南、京東、河北招討使,邵宏淵為副使。同月,金左副元帥紇石烈志寧由睢陽率兵來攻宿州,宋兵李顯忠部力戰,而邵宏淵部按兵不動。由於二將心力不諧,宋兵鬥志大受影響,宋中軍統制周宏與邵世雍、劉侁等各以所部兵逃走,統制左師淵、統領李彥孚也逃遁。李顯忠以所部入城,而統制張訓通、張師顏、荔澤、張淵等也因二將不諧而逃。金兵攻城。李顯忠竭力衛捍,經激烈戰鬥,城仍堅守。但邵宏淵主張退兵,所以有符離之潰,軍資盡喪失。《金史》卷87《紇石烈志寧傳》記此役甚詳:「大定三年五月二十日,志寧將至宿州,乃令從軍盡執旗幟,駐州西為疑兵,三猛安兵駐州南。志寧自以大軍,駐州東南,扼其歸路。世輔(李顯忠)望見州西兵旌旗蔽野,果謂大軍在州西,而謂東南兵少不足慮,先擊之。以步騎數萬,皆執盾,背城為陣,外以行馬捍之,使別將將兵三千,出自東門,欲自陣後攻志寧軍,萬戶蒲查擊敗之。右翼萬戶夾谷清臣為前行,撤毀行馬,短兵接戰,世輔軍亂,諸將乘之。追殺至城下……明日,世輔悉兵出戰,騎兵居前,志寧使夾谷清臣當之。世輔別將以五六千騎為一隊,與清臣遇,清臣踵擊之,宋將不能反旆,志寧麾諸軍力戰,世輔復大敗,走者自相蹈藉,殭屍相枕,爭城門而入,門填塞,人人自阻,遂緣城而上,我軍自壕外射之,往往墜死於隍間,殺騎士萬五千,步卒三萬餘人。世輔乘夜脫走。明日,夾谷清臣、張師忠追及世輔,斬首四千餘,赴水死者不可勝計,獲申三萬,他兵仗甚眾。」
宿州的爭奪戰進行得激烈,宋兵符離之潰損失也很巨大。金兵沒有乘勝進軍,這是因為金時以丞相仆散忠義總戎事,坐鎮於南京,奉世宗命令而行事緣故。據《金史》卷87《仆散忠義傳》:「自海陵遇弒,大軍北還,而……及窩斡敗,其黨括里、扎八奔入於宋,宋人用其謀,侵掠邊鄙,攻取泗、壽、唐、海州。於是,宋主傳位於宗室子眘,是為宋孝宗,雖嘗遣使來,而欲用敵國禮。世宗以紇石烈志寧經略宋事,制詔忠義以丞相總戎事,居南京節制諸將,時大定二年也。忠義將行,陛辭,上諭之曰:『彼若歸侵疆,貢禮如故,則可罷兵。』」是以紇石列志寧等致書於宋提出的要求,宿州之戰,符離之潰,金兵之不追擊,都是依據金世宗制定的對宋總策略行事,目的在於恢復熙宗時雙方議和時的狀態。
宋兵敗還後,張浚一方面部署諸將守衛,以魏勝守海州,陳敏守泗州(今安徽泗縣),戚方守濠州(今安徽風陽東),郭振守六合,加強了兩淮地區的戒備。另一方面上表自劾待罪。因此,宋降張浚為江淮東、西路宣撫使,貶李顯忠官。宋統治集團內部主和派攻擊主戰派,議論不休。
金紇石烈志寧又以書致宋,再要求歸金海、泗、唐(今河南唐河縣)、鄧(今河南鄧縣東)四州之地,歲幣、稱臣及歸還歸正人等,否則,將戰。宋接書後,商議對策分主和主戰兩派,意見不一致,孝宗認為四州土地和歲幣可許,名分和歸正人則不許。以盧仲賢為使,赴金軍中議和。
同年十一月,盧仲賢回至南宋,金提出議和的四點要求:一、通書稱叔侄;二、歸金唐、鄧、海、泗四州之地;三、歲幣銀絹之數如舊;四、歸金投宋的人員。宋又以胡昉、楊由義為金國通問所審議官,出使於金軍,不許四州之地。又廷議和戰,參加者凡十四人,主和者半,可否者半。大定四年(1164)正月,仆散忠義又以書致宋,再談議和。同年三月,宋以張浚視師江淮,招集山東等地抗金的忠義人,,加緊備戰。四月,由於金兵之退和主和派的攻擊,宋免張浚的職務,使判福州。七月,撤除兩淮的守備,專心與金和議。八月,在丞相湯思退的主持下,宋遣魏杞至金議和,孝宗指示魏杞:一為正名;二退師;三減歲幣;四不發歸正人。
同年十月,金兵見和議久不成,又接湯思退所派特使孫造的用兵渡淮以威脅宋的要求,仆散忠義與紇石烈志寧分兵渡淮、攻楚州(今江蘇淮安)。十一月,金兵攻佔楚州,宋將魏勝戰死。金兵入壕、滁州。宋以楊存中都督江淮軍馬,臨江固守。宋使王忭使金議和。
大定五年(1165)正月,宋使魏杞至金中都,議和。雙方約定為叔侄之國,歲幣為二十萬匹兩,比以前減去十萬,地域仍如紹興議和之舊,宋不還金歸正人等。至是雙方議和宣告成立,疆域劃定,結束了海陵末年以來的戰爭狀態,雙方並始較長期的和平相處局面。
金世宗統治在於守成,趨於保守,重在鞏固金的統治。宋孝宗是南宋歷史上比較有作為的皇帝,其北伐雖然失敗,但取得了一定的積極成果。
這樣,宋金兩國處於平衡狀態,誰也沒有滅掉誰,那些只說到岳爺爺抗金的,只是管中窺豹啊。
1.因為文藝青年趙佶,使得北宋軍權長期掌握在完全不會打仗的人手中。當首都都被攻陷後就沒人再去管宋朝的基本國策了,當軍隊掌握在韓世忠、吳玠等人手中後,情況就不一樣了。
2.這麼快攻下開封對金人來說實屬意外,戰略也到此為止,他們還沒有一口氣蛇吞象的氣度與能力。
3.北宋由於二代目趙光義一生中諸多極其自私的決定之一,首都被固定在了開封這個倒霉地方。無險可守導致被金兵攻克。但這是集中優勢兵力的後果,漢人並沒有被消滅太多有生力量。一旦形成防禦帶,有險可據甚至退到長江的時候。金兵就由於規模限制沒有優勢了。
4.綜合以上三點,最強的金朝沒有能夠一口氣滅掉最弱的宋朝。原本作為欣欣向榮的創業公司的大金朝入主中原後遵循著這塊土地上必然發生的歷史的腳步,慢慢走上腐敗衰落的道路,就越來越只能與宋朝均勢相持了。完顏亮以後,金朝基本上完成了漢化改革。關內的女真人很多都起漢名、說漢語、穿漢服、留長發、讀儒書,自然武力也逐漸廢弛了。然後完顏亮再次南下伐宋,竟然被文官虞允文指揮的部隊擊敗,撤退的殘兵敗將一回來就殺了完顏亮,立完顏雍為帝。之後金朝伐宋就再也沒有打過一場勝仗。
一開始金朝滅北宋,然後攢足了力氣想繼續滅南宋,南宋也有岳飛宗澤韓世忠拚命抵抗,兩敗俱傷然後議和,然後蒙古崛起,南宋和蒙古就合謀滅金。
多方面的原因。正如樓上所講,金人當時自己都沒想到自己竟然能攻下開封。再說一個其他方面的原因,就是又一次被漢人文而化之。舉兩個例子。過去金人相對原始、落後,入住中原之後,再行出征打仗,則士兵與父母妻子告別,依依不捨,跟之前吃不飽飯只能打仗去搶,有了明顯的區別。金後期有一次要渡江,南宋幾乎沒有什麼抵抗力量,但依舊將船開到江面,做抵抗狀。金兵一看宋兵來了,竟然就回去了。
從歷史的趨勢來看 就是民族融合併沒有完成 其實就跟前秦沒有滅掉東晉一樣
推薦閱讀:
※現代北方人對金朝還是南宋的歸屬感更強烈?
※為什麼南宋要定都杭州,而不是南京?
※南宋初年未能收復故土,秦檜和趙構誰的責任更大?
※南宋四大家是那四位呢?
※陸遊與唐婉是什麼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