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類演化過程中要褪掉毛?
為何和猿,星星,兔子等動物不一樣,沒有將毛褪掉,只保留了腋毛,鼻毛和河蟹毛?
看過bbc一個講人類起源的紀錄片,有一點我印象深刻,可以解釋褪毛的原因。
先賣個關子,首先一個問題是,人類進化過程中,敏捷度和力量實際都是在退化的,那麼人類首先是靠什麼優勢生存的?著重在進化什麼?我以前也會很自然地認為:當然是大腦的進化,及其由此導致的工具的使用和團隊的協作。但是仔細追問會發現大腦的進化是個漫長的過程,工具使用和製造和團隊協作的成熟也是個漫長的過程,在這些因素成熟之前,人類利用這些條件相比其他動物的身體條件並沒有明顯優勢,那這個階段人類最大的優勢是什麼?答案是:耐力。遠古人類祖先在東非大裂谷一帶狩獵的最主要武器是耐力,人類速度、力量都沒有優勢,但是身體散熱功能是最突出的,於是在人類團隊協作和遠程狩獵工具成熟之前,人類祖先最古老的的狩獵策略就是用耐力拖垮獵物,用長跑追蹤的方式使獵物精疲力竭、坐以待斃。
這一狩獵方式在當今很多原始部落還有遺存,有的原始部落獵手會在中午最熱的時候通過腳印辨識然後追蹤一隻身體條件相對較弱的獵物,追個幾個小時就基本能搞定一隻。
所以遠古人類一般生活在濕熱的平原地區,最開始的人類遷移也是沿海漁獵群體的遷移(近海漁獵比追獵貌似更容易,帶有大量魚類的洋流是他們遷移的動力),直到後來團隊協作和遠程狩獵工具成熟人類才開始內陸遷移,才能向山地或更寒冷的地區遷移。
扯遠了,現在回答題主的問題:人類祖先最早被開發利用的優勢就是耐力,最早的生存技能是追獵,正是因為耐力的開發導致了進化中的褪毛過程,正是因為追獵的方式導致了大腦最初的開發和進化。
至於毛髮的留存地區,個人推測,在奔跑中身體部位可能長期摩擦的位置會有留存以做緩衝,比如腋下及和諧部位。
那麼頭髮為什麼留存最多,可能與大腦的進化有關,比如對於大腦對太陽輻射之類有保護作用,或受大腦皮層的影響。(這一點只是個人猜測,沒有切實論據。)實際上明顯可以看到黑人尤其是耐力較強的肯亞飛毛腿們那一帶黑人頭髮也退化明顯。而往高寒地區遷移的白人毛髮就退化慢得多。這也可以從一個側面說明毛髮退化和人體散熱性相關吧。存在很多爭論,有個說法認為人類祖先曾經呆在水中,導致體毛幾乎消失殆盡。有人認為是由於展現性徵,還有的認為是防寄生蟲而被選擇出來的。有篇老文供參考。http://www.creationresearch.org/crsq/articles/40/40_4/Bergman.htmhttp://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cfm?id=latest-theory-human-body-hair
謝邀!
說散熱的那個肯定是不對的。
灼傷是很可怕的事情,所以熱帶/溫帶地區的耐力型動物都有一層細密的短毛,類似高溫氣候中,阿拉伯式長袍,比輕薄服裝的防護效果還好。它既可以減少進入身體的熱量,又可以容許罩在長抱里的空氣流通,有助於汗液揮發而起到降溫的作用。那麼人類為什麼是裸體的呢?
其實,這個秘密隱藏在美人魚身上!美人魚究竟是魚是獸還是人?應歸屬何類? - 虎甲的回答在大約1400萬年前,有一種原始靈長目動物開始在水中生活,
到200萬年前,人類重新登上陸地——
當時的形象是這樣的——
最早的人類祖先是全身赤裸的,沒有頭髮,也沒有陰毛!!!
仔細再看,有一身細密的小汗毛,其密度遠遠大於任何類人猿,甚至比很多狗的毛髮密度都大。再仔細看看,其毛髮的走向,竟然與海豹一模一樣!!!這是最有力量的人類曾經長時間生活在海洋環境的證據之一。
名畫——維納斯的誕生,就是為了紀念人類從海洋到陸地:這是自然選擇的結果。起初和其他的動物一樣,毛髮對類人猿有很大的益處,比如禦寒保暖、避雨防水、保護皮肉、掩護。但是也有相當大的弊端,比如更容易滋生寄生蟲、更易傳播疾病等等。在人類穿上衣服之前,毛髮對人類益大於弊。在人類開始使用獸皮、植物作為衣服後,情況開始發生改變。衣服因為具有毛髮的大多功能,而使毛髮的缺點更加的突出,過長的毛髮正式成為了人類發展進化的障礙,經過自然激烈的選擇,毛長的越來越少,直至今日的狀況。當然,這個過程是相當漫長的。
人類並不是腿光了所有的毛,除了陰帝、陰莖頭等特殊部位,都保留了絨毛,用於代謝降溫以及感覺。在一些特殊的位置,如腋下、陰處、鼻孔還是保留了較長的毛髮,主要用於防菌除塵、保護血管和淋巴組織。
摩擦去毛假說--《中國性科學》
因為化石證據的缺乏,人類裸體的形成也是一個未解之謎。有關溫度調節作用可能是各家爭論的焦點,這些爭論焦點更多集中於褪毛的結果,而不是褪毛的過程。筆者在此基礎上提出摩擦去毛的假設,首先,無論是地上走的四足動物,還是天上飛的兩足鳥類,它們與大地或樹枝頻繁接觸和摩擦的部位,如四足動物的足面和鳥類的爪子,都是無毛的,人類的掌面和足面也是褪得最為徹底的部位。很顯然,這些都是行走或抓握時不斷摩擦的結果。
儘管達爾文把雌雄四足動物頸部鬃毛的差異歸因於性選擇,但是斑馬(Equus quagga)等四肢相對較長的高大動物雌雄兩性之間鬃毛的差異並不大。而四肢相對較短的獅子(Panthera leo),兩性之間鬃毛的差異很大。觀察發現,在雌斑馬四足站立的騎跨行為中,雄斑馬很難夠得著雌斑馬的頸部,雌斑馬頸部鬃毛由於缺少摩擦而得以保存。而在獅子交配行為中,下方俯卧著的雌獅,其背部和頸部都直接朝向上方雄獅,如果雌獅頸部鬃毛髮育,則會對交配過程造成很大的干擾。雄獅交配中常見的撕咬行為,也可能會使雌獅鬃毛脫落。
裸露無毛的臀部是狒狒(Papio)、獼猴(Macaca)等高等靈長動物的突出特點,除與性接觸、性吸引等有關外,還可能與它們習慣性的坐姿有關。雄大猩猩前肢體毛明顯多於其他部位,可能與交配時前肢用於支撐身體而缺少摩擦有關。而雄大猩猩胸部體毛較少,可能與習慣性拍胸脯等動作有關。相對而言,波諾波猿是體毛最為稀疏的現生猿,它們的性行為與人類最為接近,面對面體位已經非常普遍,也許正是面對面體位顯著增大了雙方身體的接觸所致。另外,它們群交(混交)的行為方式也可能會使它們因「縱慾」而褪毛,很類似於男人因精泄過多而脫髮。
現代人的「傳教士式」體位,雙方之間的肉體接觸是全方位的,上方男性身體可完全壓覆在下方女性身體之上,正式交合時由抽插陰莖引起大面積的身體摩擦,除無摩擦的頭部和腋窩外,其餘部位的體毛幾乎都褪去了。而女性雙乳之間形成的「真空」,為男性胸毛的殘留提供了空間。如果把現代人前戲中的愛撫和親吻也考慮在內,身體接觸幾乎遍及身體的各個部位,而男性鬍鬚等的殘留可能與男方更加主動愛撫和親吻對方有關。需要補充說明的是,男女雙方陰毛反而長在摩擦比較劇烈的陰阜,可能與增強敏感度有關。
如果說,由於能獲取更大的快樂,褪毛相對徹底的個體更樂於去交配,或更樂於選擇哪些褪毛相對徹底的異性,那麼這些個體就會更快地繁衍更多的後代,而它們又會把褪毛相對徹底的性狀遺傳給它們的後代,這就會加快褪毛的進程。相對其它物種,裸體的人類在「傳教士式」體位中獲得了最大的滿足,繁衍的後代也最多,遍及新舊兩個大陸。而人類的近親新大陸猴、舊大陸猴、小猿和大猿都只是局部分布的。
http://www.zgxkx.org/xingkexue/qt/201410/3923.html
在肉唐僧的《被劫持的私生活》一書里,將之總結為兩性之間的性便捷;
而在史鈞的《瘋狂人類進化史》里,則歸結為人類耐力、長跑的需求,需要大量散熱。
對於水猿理論,其實並不成立。比如說拿人類的流線型身體和魚類做類比,卻忘記了人類掛在外面的睾丸和晃晃悠悠的乳房。我想知道為什麼我比較特殊。
其實答案在這裡!!--&>人類為什麼要褪毛?我們知道,生物獲得一種性狀,無非有兩條途徑:自然選擇或是性選擇。既然人以前是有毛的,而且毛肯定是有用的。那麼,體毛的喪失,便一定是性選擇的力量使然。主要是女性為了褪毛吸引男性!
我並不覺得某些歪果仁有退化掉毛
推薦閱讀:
※人類在看到同類「出醜」時為何會發笑甚至感到快樂?
※智人是為什麼取代了直立人?
※中國境內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類化石是在哪裡發現的?建始人,巫山人,還是教材堅持的元謀人?
※希臘克里特島發現570萬年前的原始人類腳印化石 表明人類很早就已「走出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