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當前中國的改革(包括政治、經濟等方面)你是否有信心,你覺得改革能否把中國帶向更好的明天?

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有許多改革家,商鞅變法使得秦國統一中國,但是也使得秦迅速滅亡;王安石變法,雖然提出超時代的變法思想,但是沒有拯救宋朝;張居正變法,在一定程度上減緩明朝的滅亡的步伐,但是也為明朝滅亡留下最大的隱患。中國歷史上的幾次重大改革都是以失敗告終,那麼對於今天中國的改革,你是否有信心?新中國成立六十多年,改革開放進行了三十多年,現在中國依然在進行各項改革,改革能否帶領中國人民走向繁榮富強?你怎麼看?


在中國,政治改革才是最大紅利,自由創新是發展原則,實體經濟是發展磐石,國民收入是發展依歸,公民社會是理想彼岸。無論政治經濟,違背客觀規律和世界趨勢,雖一時得意,一時瘋狂,終究覆巢。


不請自來,回答這個關注頗為小眾化的問題。———————————————

關於中國改革的明天會不會越變越好。以及改革是否能夠讓中國越來越好。關於這個問題,或許大部分人都會樂觀的說「必然會越變越好。」

可是我就是很好奇。究竟誰給的大眾這麼強大的信心?

究竟源於合乎判斷,讓人能有明天會越變越好,改革會越發成功的這種不負責任的錯覺。

談及這個問題,就必須清楚地認識到,中國近代發展的究竟有多獨特。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通過政策放寬,建設特區,扶持公辦企業的改革過渡,鼓勵民間資本的運作等等等等有力政策,激勵著一大批老闆姓下海經商,導致改革初期呈現出百花齊放的良好趨勢。商業私人化,行業競爭化。

但是對於許多國外政府來講,中國的改革開放,就是一場親眼目睹的政治體製革命奇蹟。

摸著石頭過河,這句話可以說就是中國改革開放與近代政治體系發展的寫實,從鄧爺爺的南方談話、無論黑貓白貓捉到老鼠就是好貓。到自我摸索,自我探尋發展的幾大特區建設。

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在走著一條中央領導自我創新出的前所未有的發展道路。

既沒有前車之鑒,又沒有並肩之行。

成敗結果無人可知。加上我國作為世界人口第一大國,政治體制的方向與國家建設的重心傾向尤為重要。

別的不說,十年浩劫,這場人民內部爭鬥的源頭就是政治重心傾斜不良所導致的悲劇後果。

中國與世界的關係從來都不是相同的,換句話說,這個世界上所存在的國家沒有一個能真正意義上能和中國相提並論,最大的原因就莫過於豐富悠久的各種歷史化遺留問題,以及撼動整個世界的人口力量。

所以,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成功,以及目前所取得明顯成果無疑是值得肯定的巨大勝利。

但是,我們仍舊要清楚的看到,由於毫無前車之鑒的改革成功,其事務的兩面性也在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越發明顯。由於社會轉型,經濟體制,以及全球一體化,文化多元性的衝擊。各個階級之間的矛盾問題越發凸顯,矛盾衝突越發尖銳。民間內部鬥爭屢屢發生。

這些問題一旦集中,又或者人民內部一旦有人帶頭引發新一輪的階級鬥爭,那麼後果同樣是難以想像的。

鄧爺爺曾經表達過一個觀點。對於中國而言,任何一個數字甭管多渺小,乘以十三億都是龐大的。任何一個數字甭管多龐大,除以十三億都是渺小的。

因此,對於未來的趨勢,這個問題我個人仍舊保持著,不看好,不失望的觀點。


從1978年開始算的話,改革已經超過35年了。如果你對比一下其他在二戰後其他一些國家,看看他們35年的時間都做到了些什麼,你真的還會覺得這個很厲害嗎?

從二戰結束開始計算,35年的時間相當於1980年,你看看那個時候的日本怎樣了?西德怎樣了?二戰後才建國的以色列又發展如何了?

說實話,體制不改,沒希望。說多了不好,但大家心裡應該都有數。


一百年前,西方和日本已是成熟的工業化國家,中國還是貧窮落後的農業國。二戰後,它們的工業化底子還在,而且手握一批先進技術,中國還是貧窮落後的農業國。一百年不到,做到如今這樣,很不錯了。


晚上想了些問題,特意找來寫個答案。
紀軍已經在改革了,紀目前看來比較順利。軍的人員問題很難處理,沒想到好的思路,但不是嚴重問題。
對萱萱改革沒有信心,萱萱的作用在我看來主要有三個,政策、審批、宣傳。政策和審批改起來困難重重,宣傳具有一定的反智性。而且萱萱沒錢,沒感覺到萱萱革新的大可能性。
經濟,最重要也是最大的,有一定信心。大方向和布局其實挺穩挺好的,而且經濟上現在也真就三個集團可以進行第一集團的競爭。
司法,重要性僅次於經濟,困難性僅次於萱萱。要處理好的是DG最不擅長的階層平衡和利益博弈,暫時看不到革新的希望。
統戰,不太懂。剛剛開始重視,十年後是大問題。

國企和工業,非常重要。利益問題比較大,但以DG的掌控力,有革新的可能。
金融,重要性第三。領頭的能跟上,但整體水平和他國有很大差距。利益糾葛十分嚴重,有革新的可能,但整體發展應該需要更多時間。
科教文衛體。科學革新是必然趨勢,然而方向非常不明,可能獲得利益分配。教育問題複雜性僅次於醫療,但DG掌控力強,萱萱他國滲透都嚴重,不知道改革會不會走偏。文體將有資本支持,但自身問題嚴重,革新的時間不短。衛生問題最複雜,肯定需要埋葬一代人,未來會否新生未知。

在這樣的背景下國企、金融、科的結構會分化,少部分會延續以往的政策並下層,以穩定為主。大部分會轉向,努力已經不是最重要的意義,需要開拓者。關鍵問題是努力的底層和有開拓的中層只能保證系統的穩定,而無法真正推動系統的革新。跨國型跨專業型人才可能會被吸收走向高層,得到利益的分配,但得到權力分配的可能依然很低。

就目前看來改革最多深入到局級層面以下管控的規則,不會影響制度和意識。影響制度和意識往往需要足夠分量的歷史事件或理論,目前沒有看到兩者形成的可能。

感受往理論發展,追求往實踐發展,後成大家,制定規則。規則層面的大家可能出現,在社科、金融的可能更大,工信領域存疑。工信領域出現優秀企業的可能更大,其理論技術和產業都結合的更緊密。

相應的,設想中的盟國可能產生親中派。在不結盟,不扶持勢力的口號下,權力能夠完善過度的非威權國家更為穩定。

----------------------------------------------------------------------------------------------------------------------

才半年...這個答案就開始過時了!


確定回答,是有信心的。

主要有那麼幾個原因:

一是這個國家的發展環境空前開放,思維體型空前豐富;

二是這個國家的人民的整體知識水平在提高,特別是精英層的對全球事物的認知水平在不斷提高,胸懷寬廣,眼光長遠。

三是這個國家的歷史文化深厚,並且這些文化是經得起歷史和人性檢驗的,是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的需求和趨勢。

先佔坑,後面一一解釋。


首先要政治改革吧…今天的政治狀態和古代沒怎麼變,還是少數人統治壟斷著大量財產,這個不改,我個人估計還是沒希望


中國是不是會越來越好我不清楚,但我確信我的生活會更上一層樓。


得看接下來的八零後九零後成為中堅力量後,會怎麼搞了。


「歷朝歷代,皆是始興終衰。我朝積弊已久,非一味猛葯可以痊癒。」

出處 《大明劫》


中國現在的改革都是治標不治本,只理解到表層而沒注意到問題的根本。

為何現在還要給那些國營殭屍企業輸血,難道是真不敢放任國營員工失業。我看不見得。

像很多的限購令,無論車或者房,結果這幾年難道真賣少了嗎?一項政令要它順利進行,並且行之有效,得履行方也有受益,而執行方也成本中低。

如限購車,其實不可能一個人同時開2輛車吧?如果說家庭的話,當只一車時,難道丈夫開車上班,他不會提前些時間先送老婆上班後自己上班,那麼就整個城市來說,污染環境還不是大概一致,2或以上的家庭不是可以更節約時間,艾

限購不是好政策,國家不是管控石油嗎,為何不從石油價錢下手呢。這麼說吧,強制執行的,不合適市場經濟。


相較於發達國家,中國的人均經濟能力還是較低,因此還具有很大的成長空間。但是,第三波移民潮,把中國的資金和精英移到國外去了。民間投資越來越低,幾乎是斷崖式降低,說明了民間資本對未來的信心嚴重不足,對國家未來的預期嚴重擔憂。

改革,必須重拾八十年代破除思想禁錮的精神,打破束縛生產力發展的思想藩籬,大力實踐16字價值觀,讓社會趨向公平、法制、民主、自由的道路。

改革,必須破除顯而易見的不公現象。譬如,破除壟斷就是最直接的改革,就是一面是否真實改革的鏡子。譬如,破除龐大的行政體制,行政成本比例趨向發達國家的比例,國家收入從供養行政體制,轉向讓利於人民的民生福利,就是一面是否真實改革的鏡子。譬如,公平法制,讓每個案件都能夠公平處理,能否消除大量的上訪現象,能否消除大量的強拆現象,就是能否實現公平法制額一面鏡子。

改革就是不斷解開生產力發展的束縛,改革就是不斷建設文明有序的社會,而不是越改革亂象越多。


改革只是面對危機,維持國家社會穩定的手段,目前並沒有特別重大的改革吧,萬變都沒有離其宗。然而,我是覺得我們正慢慢步入一個需要變革的時代,不是因為國力下降,不是因為食不果腹,更多的是人民的權力需求,精神渴望。


人心不改,改革不會成功


說點我自己的看法~

總的來說,改革是一個悖論,因為你改革依靠的力量,就是你要改革的對象,這恰恰能解釋了,為何中國曆來改革者結果都不好。

中國歷史上,除了商鞅變法之外的所有變法(商鞅的變法重點在於政治結構改革),都是非常淺層的變法,甚至北宋王安石變法之後,以後所有變法者都不再嘗試做自上而下的頂端設計了。包括范仲淹變法,慶曆變法,王安石變法,張居正變法,雍正變法,小萍變法,所有變法只是在經濟層面上動作,很少在政治層面有所作為。

在這裡需要提一嘴,小萍變法之所以能夠成功,完全是由於f4把全國輿論搞得一團糟,人們厭倦無休止的政治鬥爭,為小平變法鋪設一條相對順利的道路,即便如此,這次變法也僅僅停留在經濟層面,政治層面幾乎毫無動作。在今天的中國,政 治結構問題逐漸凸顯,積重難返,基本完全喪失了徹底解決這一問題可能性。

大多數學者都對中國現在深化政治體制改革的問題,持謹慎的悲觀態度。

縱觀中國歷史,權利的傾斜重心是呈「由上向下」的脈絡發展的,商鞅變法只是在很淺層次上發動底層群眾,導致秦國驟然強大,而後才給了嬴政機會,剷除板結的頂層貴族關聯,統一六國,當然秦國的滅亡又是另一回事,我們不做討論。學習商鞅變法,對於今天中國的改 革,是非常具有現實性意義的。

如果視角拉的再遠一點,超脫意識形態和組織形態之外,所有組織結構都是臨時有效的,時效性一過,無效組織就會崩塌。

改變是必然結果,但改革並不是必然手段。


只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就沒啥指望


左邊一個補丁,右邊一個補丁,打完補丁還能繼續運行。可微軟為什麼不用win98要升級到xp?


當前中國的經濟困局不是調結構,是促區域經濟提速,提質,以多樣性互補,互動形成內需的滾動發展。


專治制度和民族制度哪一個更有優勢?好複雜的一個問題,牽涉面太廣,任何說那個制度更好的論點都不夠完善,所以這個問題沒法回答。只能交給時間,交給歷史來回答了,美國經歷了這麼多年仍然煥發著活力,還有西方一些民主國家也是幾百年總體都是向上發展的,所以我想,對西方來說,他們找到了正確的發展方向,那就是民主。

對於中國來說,是不是民主更好,我不便多說,大家想想現實中是否有可以參考的例子?!


我認為文化與制度是存在高低優劣之分的,在溝通充分的情況下,高等的文化和制度會取代低等的,其方式可以是和平的(滿清貴族自動學習漢族文化),也可以是暴力的(日本人對賽德克人的征服)。所以,在全球化之前,世界各地區發展出了局部相似的文明(歐洲文明,中東的伊斯蘭文明,東亞的儒家文明)。在這些地區,原本存在著許許多多不同的文化與制度,但是它們都被高等的取代消化了。

全球化之後,地球在信息交流上變小了,現在的整個世界類似於古代的一個地區,所以以前在各個地區佔據優勢的文化與制度在世界範圍內開始互相接觸。與古代相同,高等文化制度將取代低等的。所以西方、日本文化很容易讓我們的年輕人著迷,而我們的東西卻傳播不出去。

所以,隨著時間的推移,低等文化制度必然會消亡,各種封閉措施會減緩這個過程,但是無法阻止它。

無論中國是自發的改革,還是由外來勢力來做這件事,這都是早晚的事。我們的文化和制度落後了,我們就一定會被取代,就像在過去我們對其他中華大地上的文化所做的一樣。


推薦閱讀:

美國這種三權分立、總統普選的國家是如何確保軍隊絕對中立,一方面不會成為總統的專政工具,另一方面又不會形成軍隊專政,高級將領通過軍事政變推倒現有合法政權的?
如何更好的對待持不同政見者?
戲子當道,英雄落淚…這個視頻里體現的三觀是正是歪?
為什麼拿破崙和希特勒作為外國人也能完成統治?
日本的政治制度是怎樣的,其中央和地方的關係如何?

TAG:歷史 | 政治 | 改革 | 中國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