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現代戰爭才有游擊戰么,為什麼?
除了裝備外還有什麼因素么?
游擊戰,運動戰,好像很多朋友對這倆概念的區別不太清楚。一般而言,游擊戰是一種戰術技巧,通過小股部隊對敵人進行突然襲擊,達到火力偵察、打擊弱點、拖延騷擾等目的。從數量和實力來看,游擊部隊和敵軍一般是不對稱的。而運動戰則是採取時間換空間的方式,通過變化兵力布署,尋找敵軍弱點加以殲滅的行動。具體實施過程中,二者可以相互依託。以主力軍團的運動作為小股部隊開展游擊戰的後盾,通過游擊的方式在決戰前實現某些戰術目標,然後依靠優勢兵力在運動中殲敵。當然也可以單獨實施。例子有很多。北美獨立戰爭里,華盛頓所率領的大陸軍,在兵力不敵時,經常採取運動戰以圖扭轉局面;同時,民兵武裝在敵後開展游擊戰,截斷英軍供給,成效顯著。楚漢爭霸過程中,彭越在楚國後方經常襲擾楚軍的糧草供給,使得漢軍在正面戰場可以步步為營。太平天國運動初期,起義軍在廣西境內的作戰,不斷尋找突破點,避開官軍鋒芒,基本也可以算作游擊戰。
能把游擊戰打到戰役級別的,大概只有彭老總的百團大戰了。當然,這也是敵人給創造的條件,很少有指揮官能像多田駿那樣,把大批兵力像撒芝麻一樣布得遍地開花,結果就是弱點暴露。
游擊戰之所以成功,基本條件是雙方情報的不對稱。己方在掌握敵方部署,明確敵人弱點的條件下,通過較小的代價來突擊重點。然後,在敵人未作出迅速反應時,主動脫離戰鬥避免損失擴大。只要具備這樣的戰場條件,當然可以開展游擊戰。當然,決定勝負的因素有很多,並不存在「使用了游擊戰就一定獲勝」的道理。現代戰爭中,數字化不斷普及,情報獲取的渠道越來越多,用傳統手段開展游擊戰的難度也相應增大。相應地,新技術也使得小規模的精英部隊擁有更強大的戰鬥力,使得游擊戰的方法在不斷革新。英文里游擊隊guerrilla一詞來源於拿破崙戰爭時期伊比利亞半島反抗法國的戰爭,那時候算現代嗎?
流寇與邊民造反一般都用游擊戰術。例如李自成與大藤峽瑤民。
王莽時代的綠林兵我覺得算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游擊隊了吧。游擊戰本身就是在雙方力量不平等下產生的,這是用來噁心對方拖垮對方的,不是能夠打敗對方的。游擊戰本身就是來自地方人民的,情報問題自然就有當地人民做耳目,你見過日本的中國派遣軍有游擊隊或者美軍在阿富汗部署游擊隊嗎?所以說情報不難解決。至於機動性。。。游擊戰本身就沒有固定的形式,它的特點在於非正規性,也就是說不會再戰場上殺傷敵軍,而是用各種非正規手段對抗敵軍。所以重點在於隱蔽性和突然性(防不勝防),具體可以參照拿破崙在西班牙的反游擊隊戰爭,這是很經典的游擊戰範本。上面很多人可能是把游擊戰和運動戰搞混了。實際上這兩個是有區別的,運動戰是軍事戰略戰術層次上的運用,是軍隊之間的對抗。但是游擊戰實際上是屬於總體戰的一部分,是國家和國家,民族和民族的對抗,兩者不同的。游擊戰不存在軍事目標的選擇,因為本身就沒有具體的規則,只要和敵軍有關的任何人事物都有可能被當做攻擊目標。就算沒關係,游擊隊員不爽的話還是可以攻擊的,游擊隊本身並不是完全脫離社會,他的身份可以隨時轉換無需偽裝。為什麼古代喜歡屠城?也有防止游擊戰的因素在裡面。抗戰時期的游擊隊和敵後武裝。。。這就和tg在描述反圍剿時不用「游擊戰」而是用「運動戰」,「游擊戰術」一樣,敵後武裝就是你所說的半正規的土匪。敵後武裝不等同於敵後抗日武裝,他可能井水不犯河水,也可能通蔣投日,也有可能擁共抗日。。。他們的存在不是因為為了對抗日軍,而是為了自己的利益,他們沒有堅定的立場,所以不能算是游擊隊。因為游擊隊本身就是為了對抗,而不是能夠隨意妥協的
布匿戰爭中迦太基統帥漢尼拔率領大軍在羅馬境內堅持了幾年來著?應該也算游擊戰吧!
哦,其實原因比較簡單
首先,近代是有游擊戰的,但效能低下。現代有游擊戰,但是作戰效能最高的是在自動武器誕生後,80年代之前。原因很簡單,在那個時代,輕武器的效能較高,但戰場觀察能力和協調能力較低。
自動武器帶來的效果是一次有效的襲擊可以相對重創敵人,對於小股部隊甚至能夠殲滅,即便自動火力較少但是只要能完成縱射效能依然非常之高。同時高精度輕武器能夠更有效的利用臨時地形優勢,這是冷兵器時代很難做到的,作戰靈活性就大得多而戰場協調困難導致正規軍之間聯繫和運動相對困難,特別是空中力量十分麻煩,抵達戰場時間太長,這就導致在獲得有效支援前游擊隊很可能已經疏散撤離戰場。但是80年代之後就大不一樣了,實際上在冷戰的時候就初見端倪。
那個時候輕武器在殺敵總佔比中低落到了不到5%,現在更是遠遠不到1%,這就導致使用輕武器為主的游擊戰變得只能進行騷擾,連進行有效的戰術牽制都做不到了。現代的空軍,陸航甚至地面部隊的搜索和機動能力增加驚人,稍有規模的游擊部隊在戰鬥結束之前很難疏散或者隱藏,而如果襲擊規模太小則不能起到很好效果。所以在現在,用二戰時期的「盡量打殲滅戰」變得不太可行,所以沒有境外有力支持游擊戰很難長期維繫,更不用說有效維繫了。這裡就更不用說現代強國軍隊基本都完成機械化轉型,而游擊戰使用的輕武器上限大多是小口徑炮,反坦克導彈和輕型防空導彈,迫擊炮等等,對於幾乎時刻用裝甲保護起來的敵人來說,這些攻擊雖然做得好能造成傷亡,但一下子摧毀對方的裝甲力量幾乎是不可能的,隨之而來的就是裝甲力量恐怖的反擊,現在哪怕是隨便一個步兵戰車,機關炮一梭子就能掃掉一個整裝班。
如果發動襲擊是完全突然的,那麼在現代的戰場監視能力下,最多以很小的規模進行,而且既有可能是有去無回的。所以自殺炸彈才盛行起來,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所以游擊戰要達到很高的高度,取決於以下幾個要素。
1:輕武器殺傷佔比較高。2:敵人的防護能力不足以很有效的抵禦步兵輕武器。3:敵人的協同能力較弱且機動能力低於有一定規模游擊隊疏散的速度。4:敵軍戰場監視能力較弱。其中任何一條被抽去,游擊戰就會受到很大影響。當然最關鍵的影響是3和4,只要有3和4,那麼在面對一支正規軍,哪怕是三流正規軍的時候,任何有能造成實質性傷害的游擊作戰,十有八九根本沒開始就被瓦解,即便開始了之後也會變成一場屠殺,結果這樣的「勝利」還不如開自殺卡車。軍事史不是我的長項,孤弱寡聞,隨便說說。
1.中國古代對敵作戰的記載很多都不太可靠,為什麼呢?都是文人寫的。動輒百萬十萬,實際把民伕和運輸輜重的雜兵也算進去了。所以我猜即使有游擊的案例大概也不會記錄得很詳細,往往被算在正面決戰之力量裡了。2.古代的條件,能實現運動戰爭的大概是騎兵,最早的記載,如果屬實的話,應該是霍去病千里奔襲匈奴。典型的騎兵戰法,不帶輜重,靠就地掠奪。
3農民戰爭時期的早期戰役多少都帶有游擊戰的色彩吧。但是這種案例極少被官軍採用。鴉片戰爭時期,面對戰局,奕山(我忘了,好像是他)的某個幕僚曾經建議,訓練民兵,日夜不斷侵擾英軍,同時巨額懸賞外夷之人頭。建議雖好,但是仔細想想,真這麼幹,軍費不知又是幾何。道光治下,一片節減之風,想也不太可能。漢王之敗彭城解而西也,彭越皆復亡其所下城,獨將其兵北居河上。漢王三年,彭越常往來為漢游兵,擊楚,絕其後糧於梁地。漢四年冬,項王與漢王相距滎陽,彭越攻下睢陽、外黃十七城。項王聞之,乃使曹咎守成皋,自東收彭越所下城邑,皆復為楚。越將其兵北走谷城。漢五年秋,項王之南走陽夏,彭越復下昌邑旁二十餘城,得谷十餘萬斛,以給漢王食。翻譯:漢王在彭城戰敗,向西潰退,彭越把他攻佔的城池又都丟掉,獨自帶領他的軍隊向北駐守在黃河沿岸。漢王三年,彭越經常往來出沒替漢王遊動出兵,攻擊楚軍,在梁地斷絕他們的後援糧草。漢四年冬,項王和漢王在滎陽相持,彭越攻下睢陽、外黃等十七座城邑。項王聽到這個消息,就派曹咎駐守城皋,親自向東收復了彭越攻克的城邑,又都歸復楚國所有。彭越帶著他的隊伍北上谷城。漢五年秋,項王的軍隊向南撤退到夏陽,彭越又攻克昌邑旁二十多個城邑,繳獲穀物十多萬斛,用作漢王的軍糧。--------------------------劉邦在正面扛著項羽,彭越在項羽的後方,不斷的騷擾他。堅決履行敵進我退,敵退我進,敵疲我打的政策方針。
胡人騷擾邊界就是打了就跑呀,利用輕騎兵的機動性
用較小規模的武裝力量,迫使敵方較大規模的武裝力量始終處於戰爭狀態,從而大量消耗敵方資源,並保持低水平的己方消耗,只要符合以上戰略精神,都可以稱為游擊戰,游擊戰不為戰略上的勝利,只為拖死、拖垮對方,和武器裝備關係不大。
游擊戰,尤其是以少打多的敵後戰鬥,對於戰鬥意志的要求非常高。在那種艱難困苦的條件下,只有具有強烈的戰鬥願望才能堅持下來。
在古代,沒有民族國家的概念,一般的戰爭對於士兵來說沒有認同感,士兵大多數都是強征來的,無論在戰鬥意志,素養,身體條件,後勤方面都不能支持大規模游擊戰。那時的士兵也就結成方陣共同作戰能有點用。不逃跑就不錯了,你還指望著把他們散出去游擊戰?
到了近現代民族國家出現,公民對於民族和國家的認同感增強。戰爭不再只是為帝王打的,同時也是為自己和家人的福祈。甚至出現了志願兵。此時也就可以進行游擊作戰了。傘兵空投敵後的戰術,即使古代有飛機,也肯定不敢執行。
我覺得七生報國的楠木正成應該算是老毛之前最偉大的游擊戰專家。
孵化工場有那麼點搞根據地的味道
這句讓我摸不著頭腦。
我只是說說我對運動戰和游擊戰的理解吧。其實,我認為這兩個戰術的最大不同就在於規模上,一個是運動戰,大規模的部隊調動穿插作戰;而游擊隊是小股部隊應該少於100人的把,屬於騷擾戰術。
所以,從這點上我們來分析一下現代與古代戰爭的區別吧。運動戰無遺是二戰後軍事研究提出的術語。那麼古代有沒有呢?中國古代的戰役好像很多都是動輒上萬人的戰爭很多,規模夠了,那麼運動是否達到了呢?古代來說,由於技術條件限制運輸並不方便,似乎很少有這種機動性,那麼我就把目光瞄向了以騎兵作戰為主的戰爭,目前來看,中國古代騎兵的缺乏,似乎我還沒發現,有待觀察;不過各位歷史熟悉的可以和我查查太平天國時期的石達開以及捻軍作戰時的特點。
那麼歐洲古代戰爭似乎有很多騎兵,是不是機動作戰的殲敵就很多呢?我覺得未必。但是也得強調一點,我對歐洲戰爭的全貌並不了解。
不過在這裡我要多說兩句的是,迦太基與羅馬的戰爭不是運動戰。首先,漢尼拔要進軍羅馬後方的戰略不是為了在運動中殲滅敵人主要力量。由於他們是在深入敵方統治區域作戰,更多的戰鬥目的是奪取給養。所以,他們總是在等待羅馬人來抓他中度日。
應該是羅馬人最後模仿漢尼拔的戰術,而最後迫使漢尼拔回軍與羅馬人在迦太基決戰,然後他又被自己的第一次出場戰術擊敗。第二次羅馬指揮官(名字忘記,手邊無資料)正好是他第一次擊敗的羅馬指揮官的兒子……命運就是這樣。不,,比如流寇
另一個回答
征服者法則相同的亡國奴,參考歷史上的蒙元滿清和鬼子的選擇。
集村並屯,連坐制(屠殺),遷界令,禁海令,,綠營漢八旗皇協軍,,滿漢一家和大東亞共榮圈,,三光掃蕩。總結一下就是破壞游擊戰的物質基礎和人員基礎,,再就是樹立典型分化目標群體,,通過筆杆子和、壟斷話語權和文字獄在精神上完成奴役(包衣奴才),,分化挑動內鬥。
還不行的話還有屠城屠殺,把骨頭硬的、敢反抗的殺光,,剩下的自然就是些順民和漢奸。徹底的征服一塊土地和一個民族,建議學習美洲白人和東進的俄羅斯人。
屠殺屠殺屠殺,移民移民移民,,通婚同化(溫和式的滅亡其基因),教育考試馴化(消滅其歷史和文化)、經濟利益和政治權利。對了,還有傳播宗教馴化其民族性格,消磨目標的反抗精神,使其沉迷在欺騙和謊言編織的虛構天堂。金國南侵時候,北方地區的義軍可能也算是游擊戰。
一戰德國東非軍指揮官福爾貝克與優勢英軍游擊作戰四年之久,主力是土著黑人,被譽為最偉大的游擊戰專家,寫了一些游擊戰經驗被蘇聯和南斯拉夫在二戰複製成功,一戰算不算現代戰爭?
火器時代才能產生有效而可持續的游擊戰
冷兵器時代,除非是佔據著絕對的地利,不然弱勢群體很難抵抗強勢敵軍的全面戰爭——可參考清初的山東榆林軍(貌似是這個名字)
因為冷兵器時代拼的是人力與體力,而受限於生產、補給與軍力,弱勢群體無法在規模上與強勢敵軍抗衡長途奔襲幾百里然後再投入戰鬥砍人,看著挺解氣,但實際在冷兵器時代是完全無法實現的
同時也因為後方老弱完全沒有自保能力,還要分兵去保護所以弱勢方經常是一敗就團滅,難以堅持抵抗與遊記但熱兵器則使參戰人員可以儘可能擺脫體力與人力的困擾,而且後方非戰鬥人員依託工事進行抵抗也成為了可能所以熱兵器同時解放了前線的兵力與後方的兵力,從而使小規模游擊戰成為了可能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真正男子漢》中軍人體質如此之差的現象?
※格鬥中正手持刀和反手持刀有什麼區別?
※如何看待美軍弗吉尼亞級核潛艇?
※英國的伊麗莎白級,法國的戴高樂號和我國在建的001A這三款中型航母的對比分析?
※潛艇會被綁海帶的尼龍繩纏住么?
TAG:軍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