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微博用戶經常選擇轉發那些奪人眼球卻未經證實的帖子,卻對闢謠貼視而不見。是這樣嗎?如果是,為什麼呢?

個人感覺只要某條新聞符合自己心裡的預期或者價值觀,大家都樂意轉發,但是發現這是條假新聞時,轉發闢謠的卻不多了。


很多人可能聽了不樂意,但是新聞本身也是一種商品,一樣滿足供需關係。

媒體把自己受眾群需要的新聞販賣給他們,於是受眾就滿足了。有些時候,很難區分什麼是新聞真實,什麼是受眾希望聽到的新聞故事。專業媒體有行業規範,用戶會進行商業淘汰,情況會好一些。多種媒體根據不同價值觀多角度報道,可以讓用戶獲得平衡觀點。

而在一元媒體對草根自媒體的形式下,草根自媒體產生大量未證實的消息也不足為怪。一種扭曲的表現,必然背後有一種扭曲的對應關係存在。

除此之外,人性是一件很奇怪的東西。一個普通人,哪怕是對一個悖謬的觀點採取過一次公開的支持態度,那麼即便將來得到辯正的機會,他也會不遺餘力地維護那個悖謬的觀點。對於人來說,那個觀點是他自身尊嚴和價值的一部分,不容否定。最近,不是有很多老知青穿上黃軍服,戴著紅袖箍,跳著忠字舞回插隊的地方「回憶青春」嗎?

所以,一個人比較明智的做法是和人眾保持足夠的距離,而且知道適時閉嘴。


根據謠言傳播理論,謠言的傳播速度與謠言宣傳的風險成正比,與謠言所涉及的專業知識的專業程度(簡單來說就是信息不對稱)成正比。一個謠言宣傳的風險越大,同時民眾求證的難度越高(知識要求太高,或者根本無法求證),則這個謠言對民眾的影響力越大,謠言傳播就越廣。以「碘鹽」為例,首先,謠言宣傳的風險很大(輻射危害,鹽短缺,碘可以防輻射),而且求證困難(普通民眾無法以自己的感官知道日本的輻射對中國的影響,而且這裡有政府公信力的因素影響),因此這條謠言以非常快的速度傳播。

進化論可以解釋為什麼人類會有「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態。因為在遠古時期,人類的生活環境十分殘酷,就算100個消息裡面只有1個是真的,只要某個人錯過那1個真的消息,他就可能遭遇不測。因此長久的進化養成了人類的「從眾心理」和「相信謠言的心理」,在遠古時代,這是利大於弊的。

此外,根據模因理論,謠言的傳播和微生物的傳播十分相似。由於人們傾向於相信風險大的謠言。因此,謠言的傳播總是越傳越誇張的。原因和自然選擇理論一樣,不誇張的謠言無法激起人類內心的恐懼,也就消亡了。只有誇張的謠言才能在人類的恐懼中生存和傳播。

此外,微博的字數限制,讓傳播謠言的文字更加片面,從而更大程度增加人們的恐懼。

至於為什麼闢謠貼無人問津,那就涉及到人類對風險和收益的不對等態度。人類總是恐懼未知的或者認為是高風險的東西。由於謠言的傳播總是先於闢謠,因此謠言在人類心中首先形成了恐懼,這種恐懼並不容易消除。原因正如上面所說,大部分的謠言都需要一定的邏輯思考和專業知識才能拆穿,普通民眾可能無法完全理解,在沒有權威沒有公信力的社會環境中,民眾會更加傾向於「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態,目的就是安撫自己的恐懼,採取最保守的態度。

總結:謠言的傳播來自於人類對未知事物和高風險事物的恐懼。這種恐懼是從幾十萬年進化過程中形成的。在中國特殊的社會環境下,闢謠貼難以完全彌補民眾心中的恐懼,因為這種恐懼是植根在人類的本能當中。消除恐懼有兩個方面:1、(重新)建立權威和公信力。2、普及科學知識,削弱信息不對稱

感謝@王定巍 的提醒,我想到信仰有時候不一定能抑制謠言。因為,我認為信仰是否對抑制謠言有貢獻,取決於信仰能否安撫恐懼。以核輻射為例,一個有宗教信仰的人,出於求生本能和專業知識的不足,他依然可能會恐懼,而且他可能會因為信仰而產生普愛之心,更加賣力地傳播謠言,目的是警示其他人。對他來說,這是行善積德,但實際上助長了謠言。

但同樣是信仰宗教的人,他也可能因為信仰是抑制內心的恐懼,或者對世事採取無所謂的態度。比如一些宗教主張命運、決定論,信仰這些的人,可能會認為一切皆有定數,而不去採取「積極主動」的避險行為,他們可能不會傳播謠言。

而如果這個人的信仰是科學,那麼他通常是有較高的專業知識程度,他不會馬上傳播謠言的,他會竭盡全力去搜集相關的科學知識去證明或者證偽這個謠言。在證據足夠前,他們傾向於不作為。

基於以上分析以及本人對信仰的了解不足,我決定刪除上文中關於信仰的字眼,留給各位討論。


一個爆炸性新聞出來,人們的第一反應是驚訝,然後迫不及待的想要說給別人聽,和別人一起驚訝,然後再傳給更多的人,在這個新聞基礎上再不斷的yy和八卦

注意,整個過程中都沒有人來問,這個新聞是否真實,沒有人去考證新聞是否準確。

因為人們就是為了看到爆炸的東西,就是為了能有八卦的談資,他們不是記者不是國家機構,沒有人會去為真實性考究。他們的目的是娛樂


問題都說,那種奪人眼球的帖子,說明此時的帖子已經有了很大的轉載量,大部分人有著「從眾」,「跟隨潮流」的心態,所以在「人多」的情況下,人們往往會選擇轉載這樣的帖子,感覺有部分原因是「從眾」的表現。而對於闢謠貼來說,一般都會因其科學性而顯得枯燥,所以反而得不到大部分人的關注。不過,總的來說,還是因為大部分人使用的更多的是微博的娛樂性,有些謠言純屬轉著玩兒。。。


有能力辨析新聞真實度的人自然知道是否虛假新聞,但說與不說那是讀者的事。

這類新聞瘋狂轉發的人,往往缺乏獨立思考與查證能力。只要符合胃口或大腿一拍滑鼠一點就出去了。


所謂的奪人眼球的帖子分多種情況,有一種是奇人異事,很多人轉帖時都是抱著好玩不當真的心態,並不在乎真假。還有一種是社會負面現象,發帖者借轉發抒發自己對社會的某種不滿。需要關注的是,微博上發布信息的主要是大眾草根階層,而發布闢謠消息的往往是官方,階層、立場、觀念、態度的不對等直接導致了信息發出與反饋之間出現落差。


我覺得這就是俗話說的「愛起鬨」。人們喜歡成為被關注的對象,不管是因何而起,似乎這樣可以帶來優越感——「看,你們都不知道吧,我知道,我來告訴你們……」。

這也許就是「人性的弱點」


人,都有愛看熱鬧的心態,卻很少有人關心熱鬧衝突最後的結果是什麼。真相是什麼。大家熱衷於這個衝突帶來的熱點效應,轉化為人與人之間的話題,社會的重大事件等等

另外,從眾心理也在潛意識裡驅使人們去轉發,贊同同一個看法或者觀點。

畢竟,滿足人們的心理需求,社會交往需求是他們最關注的。


謠言永遠存在。謠言的產生,以及之後合理的疏導,是幫助人們提高認識和分辨能力的契機,是有益的。所以文章總結說,「(重新)建立權威和公信力」,我覺得這靠不住的。權威就可靠嗎?如果大家都相信權威,權威一旦犯一次錯,其危害大於社會一部分人作出了錯誤的判斷累計犯錯100次,1000次。而總結提到的另一點「普及科學知識,削弱信息不對稱」倒是有積極的意義,但不全面。它還需一個幫手,就是「堅持不懈的提高個人獨立思考的能力」。獨立思考,能幫助人們分辨信息的真偽,能幫助人們作出有限最優的決策。局部的有限最優,就是全局的最優。


其實很多人明明知道那是謠言,但還要轉,因為可以獲得粉絲,增加轉發以滿足虛榮感,如果文字寫得好,還可以撇開責任,最後大不了一刪了之。其實自有公論,微博可以開發一個功能,即查詢他@了多少造謠貼


我覺得,一方面,大多數人沒辦法識別消息的真偽,包括僻謠的信息,哪個是真的,哪個是假的,沒人說得准,萬一僻謠的信息才是假的呢?另外,僻謠就需要站出來,面對大多數人,這麼樣是有壓力的,大家站在一起才有安全感。基於這兩點,很少有人願意為了不能確定的信息,去冒面對大眾的壓力,與傳達「錯誤」信息的風險。


我覺得這和使用微博的目的有關:有的人是為了傳播什麼;有人開微博就是為了娛樂,這些人就是隨便點點,看看;有的人是為了看新鮮事,這樣的一般不會轉什麼,也不會發微博;還有的是為了交流,這樣的會直播自己的生活……一般加V用戶會比較謹慎吧,因為他要為自己的言論負責,普通用戶匿名性使得他不必對他的言論負責,覺得有趣順手點點也沒什麼,一些娛樂微博轉發這些東西當然是為了搶眼球了。


推薦閱讀:

有哪些適合非專業人士看的入門級心理學書籍?
為什麼白天沒有學習的動力,一到晚上就特別想學習看書做筆記?
心情不好時如何待人接物?
為什麼球迷不會放棄支持輸球或者狀態不好的隊伍?
有哪些事件是集體無意識的體現呢?

TAG:心理學 | 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