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社交產品的人每天主要琢磨什麼問題?


我認為@思踐 總結的更準確和到位。從我做marketing的角度,我談幾點專業之外的東西,供社交產品人員參考,可以涉獵一些

1、社會學。我知道國外的一些社交產品設計者會專門對這方面的東西進行深入的學習和研究。比如人類的社交圈最大範疇,關係的強弱,如何進行溝通和交流,不同群體如何劃分等等。即思踐提到的「社」

2、傳播學。在社會學的基礎上,會衍生出傳播的問題。也就是信息是如何進行流動的,通過什麼方式進行傳播,傳播節點是如何,如果促進信息的傳播和流動。

3、心理學。如果在產品的設計過程中,可以利用人的嫉妒、貪婪等人性心理加以設計的話,相信能夠更抓人眼球,吸引更多用戶。

其他專業性的東西,用戶體驗,交互設計什麼的,我不懂,就不說了。


如何有效的讓用戶參與互動,如何方便的讓用戶參與互動,如何激勵用戶參與互動;

如何增加社區的黏性,讓用戶能夠自覺回來;

這是我想的問題。


這個問題很簡單,做社交產品的人每天主要琢磨兩個問題,一個是「社」,一個是「交」,「社」就是社會化的規律,群體行為互動的規律,不同的人受哪些影響,如何影響那些有影響力的人,如何給有影響力的人供料(同類、粉絲、支持者、反對者、PK等等)。而「交」主要是指的交互體驗設計,如何讓人們愛玩,內容、流程、產品、關係,人機交互、人人交互、圈子交互等等。

當然,最核心思考的問題,還是客戶價值,究竟平台要為客戶解決什麼問題,這個才是需要時刻思考的問題。


關於社交網路這個話題,之前有一些碎片的思考,但因為讀的學術理論過少,不夠深入。最近開始做社交方向的產品,個人比較喜歡的產品方向,因此需要做一些深入的調研。下班後到舊天堂泡起寫博客找了很多的定義、comments、分類、歷史和現在一些社交網路上網民的觀點。

一、 什麼是社交網路

社交網路,主要作用是為一群擁有相同興趣與活動的人創建在線社區。交互方式有聊天、討論組、郵件、影音共享、文件共享、博客、社群等。

BBS和新聞組等是最早的社交網路形態。後來Blog的出現,可以讓用戶可以通過網站上創建的個人主頁來分享喜愛的信息。2002年至2004年間,較主流的為Friendster、MySpace、Bebo,後來出現的facbook一躍成為全球用戶量增長最快的網站。

社交服務網站的發展驗證了六度分隔理論,我們的熟人關係可以保持在30人以內,弱關係(聯繫較少、互動較少的)則保持在120人,社交關係鏈總的保持在150人左右。

二、現在有什麼樣的社交網路

1.個性化的符號

Facekbook,MySpace、微博

2.社團化

網站聚集了身份聯繫緊密的人員 BlackPlanet

3.講究效率

Linkedin,Plaxo,Sermo

4.興趣驅使

Dogster,CarDomain

5.視屏和圖片共享

YouTube ,Flicker

6. 私密社交

path、無密、秘密

7. 閱後即焚

snapchat、bolt、咔嚓

8. 無聊社交

same、Yo

9. lbs社交

FindYou、漂流瓶、雲上飄、兜兜友

三、為什麼需要社交網路

A)現在網民的看法

quora一個網友說,因為他老媽不是在NSA工作,他需要他老媽知道他的的生活發生(xiao)了(si)什(wo)么(le),還有其他一堆他要分享的人。

再來看看兩個互聯網圈子人的看法

在大數據生活中,我們需要一種方式去分享生活、分享有意義的事情、連接人與人。在市場營銷的範疇中,社交網路也是一種與客戶或潛在客戶建立關係的一個雙向溝通方式。還有一個網友沒有怎麼解釋,貼了圖說明

是的,起初有人說facebook是實名制的約炮網站,還是哈佛高等生的約。後來大家都認為不能約炮的社交應用都是無聊的,所以有人說linkedin是史上最無聊的社交應用。

而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心理學系的Ricardo Trujillo 認為:一個人會因為能進入社交網路而找到樂趣,還因為在那些社交網路里有機會建立起一些關係,這些關係並不意味是感情聯繫,可以拓展與外界的接觸和聯繫,在勞動、學術、家庭和朋友的互動中拓展視野。

B)社交網路的價值

分享讓別人了解我們自己,找到認同獲得存在感,記錄生活。從心理學範疇來說,是為了滿足親和需求與親密需求。

社交網路的紅利:

1. 依附:社交網路為我們與親密的人提供安全和舒適感。

2. 社會整和:幫助我們快捷的找到相同的觀點和態度的同一類人,產生團體歸屬感。

3. 價值保證:當你發布一個新狀態,得到別人支持時所產生價值感。

4. 可靠的同盟感:在社交網路發布幫助請求,可以快速獲得他人幫助。

5. 得到指導:與他人交往可以使我們從他人那兒獲得有價值的指導,因為社交化的標籤,我們可以快速尋找到不同行業的人,比如從醫生、朋友以及老師等處。

6. 受教育機會:與他人的溝通和交流中,讓我們快速找到有用的知識。認識盈餘在社交網路的環境下,所產生的價值不斷被擴大和增加。你可能看到一篇3年前的帖子,它不像新聞媒體強調時效性,裡面的內容可能對你是有幫助的。

回到過去,社會信息的交流賦予我們學習和分享的天性,這樣我們知道了宇宙是什麼樣的。600年前,傳播信息是非常昂貴的,我們管理信息的方法也受到限制。

《大連接》作者認為,社交網路對人類的情緒、親密關係、健康、經濟的運行和政治等有不同程度的影響,三度影響力(即朋友的朋友的朋友也能影響到你)是社會化網路的強連接原則,決定著社會化網路的功能。

facebook出現後,他們推崇饋贈型經濟,讓更多的用戶加入這有意義的事情中。在饋贈型經濟里,你可能對於朋友轉發的評價、帖子、推薦、乾貨更有興趣,信息交流快速同時消化迅速,以至於我們可以在多向交流的情況下保持活躍,基於興趣的過濾器和訂閱規則也是必要的,它讓我們遠離spam行為和無價值內容。作為回報,我們自己也發布有意思有價值的內容。

為什麼要做上面的research和分析呢?如果我們自己做社交pd,我們需要了解社交網路是怎麼樣的,有什麼樣的形式,它有什麼樣的利弊。把這些搞清楚後,再來做pd,可以幫助我們完善pd的邏輯,思考更多的可能和機會。

未完待續

分割線:更新於2016-02-06

現在做了一個社交產品,其實就是琢磨人性,把滿足人性的功能做進去

社交網路這個話題是個太大太泛的話題,上面的思考可能不是很完整,在下一篇的帖子會繼續討論。如果你有不一樣的觀點請回復我討論。

by@geekspree 微信公眾賬號geekspree 博客http://www.geekspree.com

http://weixin.qq.com/r/8EPv90nEChR1rQ2U9xbi (二維碼自動識別)


我聽說是信息和人的關係這類的問題比較多,可以展開,很多子問題。拿知乎這個產品舉例,就是閱讀者、提問者和回答者三種人的關係,以及這三種人和信息的關係。


在不同的產品階段琢磨的重點不一樣。

我在做的社交產品現處於小範圍測試階段,在籌備第一輪的推廣。

近期主要琢磨:

1.產品設計本身還有哪些問題 (如可以增加什麼功能來強化社交屬性)。

2.產品現在積累的內容是否可以足夠直觀的讓新用戶明白產品定位。

3.如何打造一個成功案列來幫助第一輪推廣時向新用戶說明社區的實用性。

其他回答中提及的對產品社交相關基礎問題的思考,我在決定長期做這個產品之前應該就想得比較清楚了。後續會在產品發展到相應的階段時再結合實踐反思。


一般從兩個維度來思考

一是人的維度:如何幫助用戶之間構建關係?促進用戶之間的激勵互動?對用戶而言關係的價值是?如何提升關係鏈的價值?互動的可玩性?

二是信息的維度:挖掘社交信息的價值,引導聚合、沉澱;提高信息的利用率,傳播性……


1.怎麼社交起來(傳播、吸引)?

2.內容怎麼產生(引導、存在感)?

3.交互設計(UI、使用習慣、細節)?

4.獨特性(不可替代)?


1、解決用戶需求(痛點);

2、用戶願意互動;

3、用戶持續獲得價值。


如何解決人空虛寂寞的問題,獲得生存感之上的存在感


謝邀

我是自己一直做自己的社交產品的,然後描述下自己總結的不太好的想法是什麼樣子的吧,可能只是我自己這樣吧,真的是找不到任何同伴,也不知道別人怎麼想的,這裡僅僅提供一個參考吧。

首先,我對於大家提起來各種專有辭彙都非常反感,什麼im sns 六度空間等等的,讓我摸不著頭腦還的去查,然後看到的都是一些飄在天上的話。

在然後我會想什麼,說句實話,真的是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更多的想法都是想完了什麼都沒有,能夠提煉出一兩個point就高興的不得了。這裡不能算我偏題了哈,主要是表達我想的大多是抽象性質,而且很多不帶明確判斷的內容。這可能是我自身的不足吧,或許也是優勢。

場景化的內容是思考的重點。場景化是我自己養成了這樣思考的習慣之後,偶爾看到學來的,其實就是說,我絕大多數的思考,就是把對產品的想法設想到一個個的場景中去做心理實驗,正著比過來來,反著比過去,我覺得所有對產品的思考應該都在場景裡面,而所有互聯網辭彙,什麼黏性呀,什麼...好吧我也不知道什麼了……我很多想法都是從場景中自發形成的,常常很各路大牛相印證。

這裡我用我自己的一個產品構思的路線模型做個比方,我先是覺得我做的相親產品應該有自己的身份,我給取了個戀愛名片的名字,然後我反覆做了陣子戀愛名片,找設計師幫人設計很精美的戀愛名片,反應有好有壞,也不賺錢,但是能收到錢,不錯了。然後名片是不是要放在盒子裡面,我又去了個名字叫心動盒子,有盒子是不是還得有鎖,於是我取了名字叫同心解鎖。然後就圍繞這三個名字,我又設計過一個機遇延時接受演算法的心動盒子,又設計了另外一個機遇同心解鎖的平台。其中一個平台已經掛了,還在試驗另外一個。

我這裡說到戀愛名片,心動盒子,同心解鎖。這樣的三個名詞你肯定聽著覺得很奇怪,可是你看到我剛剛在知乎上看到的用戶名片,信息流和關係是不是覺得很親切?沒有什麼誰好誰壞,我只是說,通過對場景的反覆打磨,很多想法其實自然就會跟很多有才的前輩在一條道上,反而天天掛著一堆辭彙,真的就很難真正思考了,不是說你沒動腦,而是你沒有場景了。

場景又怎麼思考呢?場景即世界觀,如果你的世界觀不夠豐富深刻,你自然難以思考場景了,很多時候,社交產品的思考,其實就是對自己世界觀的挖掘和突破,比如我一隻覺得道德經是產品經理最有價值的一本書,因為那時一個很豐富的世界觀。

世界觀裡面一定的有一個東西叫未來。你覺得未來是什麼樣的,這點很重要,未來很重要,未來很重要,未來很重要。這裡說的未來不一定是很遠的時間,明天不知道算不算未來。就是一定要放在時間軸上去考慮,不要在冬天還沒過就去播種,也別在河水要幹了才去養魚。既不要做或許超越的事情,也不要做過陣子就不需要的東西,當然,科技類可以超越,社交的不行。


從「來往」全員KPI式的人頭地推,到支付寶的女大學生、白領寫真貼圖圈子,電商基因過重的阿里終於讓人看到了幾分學會做社交的苗頭。只可惜求勝心切,用力過猛讓高層和央視點名喝止。不過坦率的講,這些在大V和媒體編輯手裡流出來的圖片確實已越雷池,畢竟再怎麼鼓勵互聯網金融創新,也難以容忍支付寶里植入一個「草榴」。

面對月活躍用戶接近7億的微信,特別看薦是微信支付用戶已達4億的移動端超級入口的競爭,第三方移動支付的格局已從一家獨大變成了分庭抗禮,阿里在社交入口上缺位的焦慮眾人皆知。

社交最考驗一個公司對人性的理解,社交生態的構建是一個從感官到精神,從單維到多維的過程。和資本的原始積累一樣,社交生態的初始積累同樣帶有原罪。阿里在社交入口上的兩次抗爭均是大張旗鼓的開始,草草收場,最大的問題就是將社交當成一門直接的生意。

在「來往」上的不堅持和在支付寶上的踩線都是電商思維主導的結果。用一款已成為超級入口的金融產品去承擔社交生態建設的原罪,圈子負責人的下課已是必然,這足以揭示阿里在錯失社交入口後的心理陰影面積和抑鬱指數。

避不開的社交「原罪」


每天都在想三個問題:①這個是用戶需要的嗎 ②用戶還需要什麼 ③我們可以滿足用戶嗎 我們是創業公司,所以為了探索這些問題也改了幾個版本,感覺總是差點什麼,用戶需求和用戶心理也一直有變化。新的一版是基於大量用戶調研的,比較期待。有興趣的可以試試 汪汪配。


社交的價值還是在於構建一個穩固的社群


找准產品特點,明確市場定位

怎麼做到更好的社交體驗

用戶數據反饋分析

如何找到更好的傳播連接點


兩點∶

1.時代背景是什麼?社會群體特徵是怎樣的?

2.當前和接下來的社會下生活的人會有什麼潛在慾望。


做社交每天都在想怎麼讓人來,怎麼讓人留下來,怎麼讓人玩的爽


人性

人性的弱點是什麼?

人性的習慣是什麼?

在產品方面怎麼滿足人性的剛性需求。


主要在琢磨如何推廣。正在創業路上的社交產品創業者。


如何讓用戶喜歡上使用自己的產品

比如微信陌陌的約炮功能


誰想調戲誰


怎麼約


推薦閱讀:

如何激發人們的分享欲?
請問互聯網產品經理的待遇和發展前景如何?要成為一個互聯網產品經理應該從哪方面去學習?
產品經理如何根據產品所處的階段選擇設計方案?
轉行產品經理?
互聯網產品經理需要做UC設計嗎?什麼是UC設計?

TAG:互聯網 | 社交網路 | 電子商務 | 產品經理 | 產品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