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國青年報》文章「我國基礎科學研究論文數量翻番」所描述的形勢?

中國科學家在2012年~2016年發表的SCI論文數量是2007年~2011年發表數量的兩倍

我國基礎科學研究論文數量翻番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張茜  來源:中國青年報  ( 2017年09月28日 08 版)

  與2007年~2011年相比,中國在2012年~2016年的SCI(科學引文索引)論文數量從62.2萬篇增加至124.5萬篇,排在美國之後,居世界第2位。日前,記者從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獲悉,近5年中國科研發展迅猛,國際公認的科研評價工具SCI引文資料庫見證了中國科研規模的成倍增長。

  同期,中國在基於SCI資料庫設計的含金量更高的統計指標資料庫——ESI(基礎科學指標庫)評價體系中前進更快:近5年入圍ESI高被引論文的數量約為上個5年的2.5倍,此外,在最近一期ESI熱點論文榜(2015年~2016年)中,中國的佔比為26.7%。

  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主任李志民是我國最早接觸ESI的研究人員之一,他向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感慨道:「1996年我第一次看到ESI紙本報告時,中國大陸只有3位科學家入圍『高被引作者』,2006年也僅有7位,而這個數字到2016年變成了170多位!」

化學、工程、材料成中國科研布局重點

  ESI收錄了22個主要學科的科研成果,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首席計量科學家楊立英研究員的團隊發現,在過去5年中,中國發表高被引論文最多的學科依次是化學、工程和材料。中國在這些領域的科研成果產出量分別都超過了美國。

  這些研究領域與改善普通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比如,電話線網速只能達到512K/秒,但現在光纖網速以TB計算,這就是材料技術帶來的變革。未來,如果人類想用上高效又安全的抗癌藥物,至少有賴於科學家在化學領域有重大突破;如果想給電動汽車裝上更可靠的電池,就需要深耕化學和物理等學科。

  楊立英認為,科技發展是分階段的,「我們需要先搞清楚自然界的基本物質規律,再力求運用這些規律去改善人們的生活」。

  現階段中國重點布局化學、工程和材料領域的基礎研究,可以說是在為下一步改善人們的生活打基礎。同時,她也建議學科布局提高學科結構的均衡程度,這將促進學科之間的融會貫通和知識交流,有利於解決複雜的科學問題。

  中國ESI重要成果產出效率略高於世界平均水平

  作為世界科技領域的後發國家,中國基礎研究已經取得了諸多令人振奮的成績。楊立英說:「此時此刻,中國科研界更需要冷靜分析前進中的問題,對科研的發展水平進行準確把握和明確定位。」

  學界認為,ESI高被引論文、熱點論文等重要成果佔一國全部論文的份額,可以大體揭示出該國重要成果產出的效率。

  2012年~2016年,在中國科研領域產出的所有論文中,入選ESI高被引論文庫的成果佔比為1.12%,略高於世界平均水平1%。而中國入選2015年~2016年度的最新一期熱點論文榜的數量占該年度我國產出論文總量的0.1%,與世界均值齊平。

  楊立英認為,儘管中國的高質量科技成果產出率仍與一些跑在科技前沿的發達國家存在差距,但這個差距正因我國科研人員的奮起直追而縮小。

  為科技競技場上的中國隊加油

  「科技增長是一個很複雜的過程,這需要來自社會各界的力量。」楊立英相信,一串串令人驕傲的數據背後有許多人在付出努力。

  毋庸置疑,科研單元在推進中國基礎研究進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每年的論文總數中,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的貢獻比例約為43:13:1,其中有部分論文由不同的科研單元共同完成。因此,高校是從事基礎研究的最主要力量。

  「高校的科研成果突出,是整個社會積累了30多年的結果。」李志民和《中國高校科技》雜誌總編輯馬海泉都提出了這個觀點。

  從國家發展戰略層面看,馬海泉認為,改革開放讓中國意識到對科技創新的渴求,就此迎來了「科學的春天」。此後,從1995年提出「科教興國戰略」到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指出「科技創新是提升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讓創新融入中國的社會文化,都是在為中國的科技發展鋪路。

  從政策層面看,李志民相信中國國力的增強是科技進步的有力支撐,科技經費投入大幅度增長為科技發展帶來利好。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顯示,2007年至2015年的全國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大幅度增長,從3710.2億元上升至14169.9億元。

  「國力增強了,更多的人才選擇回國發展,同時實驗室建設的條件也得到改善,這也為科技進步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李志民說。

  而從實際操作層面看,各類科研單元都在尋求自己的科技創新之道。清華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高校都在ESI論文庫中佔有一席之地。

  此外,根據2017年9月ESI官方網站的最新數據,中國科學院大學的化學和材料學、清華大學的工程學和材料學,以及上海交通大學和哈爾濱工業大學的工程學的研究成果還入圍了ESI資料庫中「排名前萬分之一」的論文。

  事實上,在高校以外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機構——中國科學院。在過去5年中,僅中科院一家發表的ESI高被引論文,就佔到中國高被引論文總數的22.9%。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張茜 來源:中國青年報 ( 2017年09月28日 08 版)

我國基礎科學研究論文數量翻番-中青在線


謝邀。這個其實也不是自吹。其來源是ESI(基本科學指標資料庫,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對於高引論文的統計。因為長期以來,對於國內科研的一大批判就是所謂「有數量沒質量」,但是從ESI放出的統計結果來說,這種批判其實已經一定程度上過時了。

近5年入圍ESI高被引論文的數量約為上個5年的2.5倍,此外,在最近一期ESI熱點論文榜(2015年~2016年)中,中國的佔比為26.7%

而且注意,這不是那種湊數的文章,而是引用高的熱點論文。所以這個統計已經算擠掉不少泡沫了。儘管諸位答主對這個新聞多有諷刺,但是從公允的角度來分析這個數據,無論你喜不喜歡,這個情況都不能不說是一種階段性的進步。畢竟,中國人口佔世界人口的百分之十八,終於能貢獻出相當於甚至還略超出自己人口比例的智力成果(26.7%)了。

為什麼近幾年進步這麼大呢?原因在於最近幾年科研體制評價標準從過去的多少篇論文改成所謂一區論文多少篇了。現在那些低級別的玩家基本上已經被三振出局,湊多少篇低級論文都不如一篇一區有決定性作用。始作俑者是中科院JCR分區,各大高校紛紛採用這個分區表的時間大概在2012年。距今正好五年。

現在學術界的通貨膨脹太厲害。如下圖所示的化學和材料學領域篇均引用都在10以上。而化學領域的頂尖期刊JACS和Angew影響因子分別是?13.858和11.994,也就是說化學至少要發這個層次的文章才有意義,才算登堂入室。這個難度可想而知。材料學好一點,畢竟AM影響因子接近20。值得關注的是物理學領域篇均引用8.51,而頂尖期刊PRL影響因子不過8.462。掂量一下難度吧,發什麼檔次的文章能達到平均水平??我身邊隨時關注國內動態的博後在感嘆,現在出國意義不大,累死累活每年發一篇一區,國內用人標準也每年漲一篇一區,正好抵消 。

這個數據來源是ESI高引用論文國別統計

中國的學科排行,化學 材料 物理 臨床 工程 生物和生化 分子生物學基因 地理 環境 植物動物

USA的學科排行,臨床 分子生物學基因 化學 生物和生化 神經科學 物理


自產自銷論文數量和引用量最誇張實例:氧化鋅納米摩擦發電機

氧化鋅納米摩擦發電機基本除了他的派系也沒其他人做了,只能說是一柱擎天。我每周刷各種app都能刷出他的文章,自己派系引自己派系的paper, H index高達180。。。

至於那東西有什麼用,你能給你寫幾千字(吐槽),畢竟我當年做過這個。發電功率可以玩蛇

如果不配合滑板鞋,我不知道它到底怎麼實用

摩擦摩擦,在這光滑的地上摩擦,

似魔鬼的步伐,似魔鬼的步伐


昨天作的圖,再用一次好了,有空再做更詳細的圖(或者哪個大佬來搞了它)。

5年才翻倍這個太實在了,根據這個圖來看,2012~2016的相關文章明明是2007-2011年的7.1倍

可能我找了個錯的領域吧。

反正...也就是:

5年前一年要發5篇的話,現在一年要發35篇才能不落後,是這個意思不...

多少前些年沒回來的人,已嚇哭

現在你在拿個三五篇JACS來,能好使不?

目錄&>&> 賤賤『分類』合集

專欄&>&>『研』『組』『文』


畝產八萬斤糧,形勢一片大好,不是小好!


只能說國人製造泡沫的能力首屈一指,從房地產到發paper,所到之處片草不生。。。


老闆上次在飯桌上說,有個布魯克海文的老闆已經招不到國內的好學生做博士或者博士後了。因為他們都要求老闆承諾畢業或者出站的時候要多少篇nature子刊,好回來評各種人才計劃。

只希望國內把普通科研人員的待遇提上去,哪怕博後、副研也能一直平穩地幹下去才好。不然,就像看過的某篇文章說的,一大批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發現自己無產階級化,那麼尋找一個更好的政治經濟制度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這問題下藍標的比例很大啊,不容易,


現在單位要求每個人都寫文章,文章與職稱考核和複審掛鉤,能不發文章嗎?中國人那麼多,在這種政策下,發文章第一理所當然。而sci文章最好發的、最容易被國外接受的就是基礎類的東西,只要熟悉了,內容稍微變一下就是一篇文章,有很多牛人一年發10多篇sci,所以很正常的結果。


深挖洞,廣積糧,…

論文數量翻番恰也反映了國家科研經費投入巨大,人才引進工作初見成效,科研環境欣欣向榮,萬家燈火通明地寫本子搞研究評先進。數據上弄漂亮了,管理者拿到政績,包工頭職稱收入蹭蹭漲,民工們緊跟步伐搞創作,普通民眾對國家科研實力充滿自信,不出意外,本土學者每年都能收割諾貝爾獎。


學術泡沫越吹越大,各部委應警惕學術泡沫製造者掌握我國科研話語權。


推薦閱讀:

為什麼計算化學領域研究者大多傾向於跟實驗組合作,對偏理論或者偏方法方面的工作不太受重視?
如何看待博士後留校當教授的人生軌跡?
作為農業類碩士,下地幹活難以避免,怎樣平衡科研中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比例,來體現一名研究生該有的價值?
做科研是經驗重要還是想像力重要?
如何確定激光束腰的位置?

TAG:教育 | 大學 | 科研 | 論文 | 科學引文索引SC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