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整條黃河就叫黃河,長江上游卻分金沙江、通天河及沱沱河?

為什麼整條黃河就叫黃河,長江上游卻分叫金沙江、通天河及沱沱河?


黃河除了三個源頭有不同名稱之外(分別叫扎曲丶約古宗列渠丶卡日曲),無論是上游丶還是中游丶或是下游都稱作黃河,幾乎沒有其他不同的稱呼。而長江卻不同,從源頭開始直到長江口,那稱呼在不斷的變化,如源頭叫沱沱河,到了當曲口之後直到青海玉樹又叫通天河,然後到宜賓的岷江口又稱為金沙江,而宜賓到湖北宜昌又習慣性稱川江,接下來到岳陽又被稱作荊江,江西九江段又稱潯陽江,而江蘇揚州以下段又習慣性稱揚子江,而江蘇鎮江市附近又稱京口,而附近長江段稱作京江等。實際上長江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在不同的地方還有不同的稱呼。

黃河主要流經中原地區,除了黃河之外,幾乎沒有其他大河,即使黃河也有幾條支流,但都相對短且流量小,相當好辨認,人們已經知道這條河流就屬於一條河流,於是取名為河。在古代,河專指黃河,所以古書上說的河或大河或中國河,不用做其他猜測,那就是指黃河。

但是長江流域在很遲才得到開發,人們甚至不知道長江的源頭在那裡,長江的正源被視為支流,因此成為別名。之所以長江保留那麽多名字,是因為很長期人們都不知道長江的源頭在那裡。

早在戰國時期,《尚書?禹貢》已經提到「岷山導江」了。《山海經?中山經》也有「岷江,江水出焉,東北流,注于海」的記述。也就說,以為岷江是長江的源頭。

西漢武帝時通西南夷,於是發現了若水(今雅礱江)和繩水(今金沙江)。當時已經知道繩水遠遠長於岷江,但《尚書?禹貢》是「聖入之典」,雖然發現了比岷江更長的繩水,一般入仍沿襲前入之說,以岷江為江源。

唐初,文成公主入藏,由於入藏通道要經過今天的通天河流域,因此當時人們的認識範圍已經擴展到金沙江上游。宋元時期,對江源認識沒有多大的進展。

明朝末年,著名的地理學家徐霞客克服艱難險阻,在對雲南山川進行實地考察的基礎上,著成了《江湖考》又名《溯江紀源》一文,鮮明地主張把金沙江作為長江的正源。不過,根據現有的記載推測,徐霞客最遠只到了雲南麗江的石鼓,再也未能溯江而上,離江源還非常遙遠,江源還有待於後入的發現。

清朝康熙後期,為了編製精確的全國地圖,曾多次派入探測青藏地區,包括江源在內。因此,在朝廷內府地圖《皇輿勝覽》上,明確標示金沙江上源為「木魯烏蘇河」,可是這個時候對江源地區河流的認識還是模糊的。

晚清及民國年間,涉及江源水系的著作很多,1946年出版的《中國地理概論》是一本有代表性的著作。書中寫道:「長江亦名揚子江,源出青海巴顏喀拉山南麓……全長一千八百公里,為我國第一巨川。上游於青海境內有南丶北兩源,南源日木魯烏蘇,北源日楚瑪爾」。既然黃河發源於巴顏嘻拉山北麓,而長江又源出該山之南,於是便有「江河同源於一山」丶「長江和黃河是姐妹河」之說,當時中小學地理教科書都是這麽寫的,並且介紹5800公里長的長江是世界第四大河,因而謬傳甚廣,影響極深,以至於直到解放以後,這種觀念仍然盛行於世。

1976年夏和1978年夏,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曾兩次組織江源調查隊,深入江源地區進行詳盡的考察。結果證實:長江上源伸入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和昆崙山之間,這裡有大大小小十幾條河流,其中較大的有三條,即楚瑪爾河丶沱沱河和當曲河。這三條河中,楚瑪河水量不大,冬季常常乾涸,不能成為長江正源;當曲河的流域面積和水量最大;但根據「河源唯遠」的原則,確定了水量僅為當曲五六分之一而長度比當曲還要長18公里的沱沱河為長江正源。

沱沱河的最上源,有東丶西兩支,東支發源於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雪山(海拔6621米)的南側,西支源於尕恰迪如崗雪山(海拔6513米)的西側,東支較西支略長,故長江的最初源頭應是東支。東支的上段是一條很大的冰川(姜根迪如冰川),冰川融水形成的涓涓細流,便是萬里長江的開始。

新華社於1978年1月13日公布了這一江源考察的新成果:「長江究竟有多長?源頭在哪裡?經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組織查勘的結果表明:長江的源頭不在巴顏喀拉山南麓,而是在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雪山西南側的沱沱河;長江全長不止5800公里,而是6300公里,比美國的密西西比河還要長,僅次於南美洲的亞馬遜河和非洲的尼羅河。」第二天,美聯社從日本東京發出一則電訊:「長江取代了密西西比河,成了世界第三長的河流。」

安利一下筆者有關歷史的專欄文章:脫苦海的文摘【歷史】

專欄短網址:http://blog.tokuhon.org

相關問題:

脫苦海:歷史上世界範圍內哪個國家或王朝有過類似「一帶一路」的戰略和政策?

脫苦海:元時,廣深港歸江西行中書省管轄,出處是哪裡?

脫苦海:為何戰國是中國歷史上思想文化迸發的時代,?

脫苦海:沈括真是記載石油第一人嗎?

脫苦海:黃鶴樓是那個朝代建的?


因為歷史上大家知道金沙江、長江,但是不知道長江的源頭在哪裡。

在古代,長期以來人們一致認為長江的源頭是岷江,所以源頭在四川。直到明末徐霞客才把金沙江定位長江的正源。


這個現象主要是由兩個原因造成的:

1. 首先,在古代由於勘探技術的落後,對河流的溯源是較為困難的一件事,這也就是為什麼徐弘祖、酈道元這些人能夠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一筆的重要原因。在人們沒有辦法溯源的情況下,判斷一條河流的源頭,一般是通過對不同分支的流量來實現的。流量越大,大家就越容易將其認為這條分支為源頭。

黃河的分支較少。而且主要分支的渭河汾河與主幹的流量相差甚遠。以黃河第二大支流汾河為例,汾河1951~1959年平均年徑流量17.7億立方米,而在三門峽陝縣1954年測得的年徑流量為412億立方米,誰主誰次一目了然。

資料來源: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_黃河網

對比之下,長江的水系複雜,分支眾多。而且,岷江與金沙江的流量相差並不大。岷江的平均流量為2830立方米/秒,金沙江的平均流量為4750立方米/秒,差別並沒有黃河與汾河那樣巨大。更要命的是,金沙江河道狹窄,水量變化較大,在枯水期時流量甚至要小於岷江。因此在徐弘祖正名之前,大家多認為岷江才是長江本源。

2. 溯源的困難性。

來看看黃河與長江流域的地形。黃河由東向西,是齊魯的華北平原,與秦晉的河套之地,之後在青藏高原,進入山地後延伸的並不長,主支流也很明顯,可以順利溯源。

長江就不一樣了。

除了東南丘陵的澤國水鄉,還有乘奔御風不以疾也的三峽,途經極有迷惑性的岷江,接著是處於橫斷山脈的虎跳峽,最後還要在青藏高原上彎彎繞。溯源長江的難度與黃河相比完全不是一個數量級的。等到徐弘祖最終確定長江的源頭,人家當地人已經叫金沙江叫通天河叫了幾百年了,改不過來了。

P.S. 一看這問題就知道題主小時候沒有看過少年兒童百科全書~


很簡單啊,古代住在金沙江以及再往上游流域的各種少數族裔,大多數人可能根本沒出過遠門,也不知道家門口的這條河叫長江,就給眼前的這條河起了個名字唄。這種事情古代肯定也發生在黃河的中上游,只是黃河流域絕大部分地區漢化很早很徹底,交流相當充分,早期的區域性名稱早棄之不用了吧。


這是母親河啊,一個人就一個親媽吧?長江不是娘,所以出現幾個名字無所謂咯。。


之前的回復很有道理,主要是因為華夏人整體是從黃河上游沿著河一直遷到黃河下游的,因此,華夏人對黃河有比較完整的認知。

至於長江,是後來華夏人與南蠻有了接觸才發現的,最早也得等到大禹治水的時期。(題外話:「江」這個名字也不是漢語土生的,貌似是跟古越語借來的)而對長江的認知,就不是從上游到下游順下來了,而是從下游逐漸往西,推回上游。


長江流域地質複雜,對於沒有吉普、沒有壓縮餅乾的古人來說,溯源是一件拼了命也難以完成的事情。

黃河沿岸就好走多了,連文官都能找到,看到「長河落日圓」。


推薦閱讀:

寧夏西海固地區過去和現在的真實情況是什麼樣子?
江西省是如何打破了明清500年的府界形成今天這樣的地級分布格局的?
近代以來中國失去的領土中,按其價值來排應該是怎樣的?
為何中國南方少數民族少有勢力能崛起以威脅中央政權?
多數中國人沒有宗教信仰是不是因為中國地理環境太優越了?

TAG:國家地理雜誌 | 自然地理學 | 中國地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