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蘇聯能否憑藉一己之力戰勝德國?(關鍵點:租借法案,英美戰略轟炸,開闢西線戰場)?
http://tieba.baidu.com/p/4966839708(重點推薦)
這個是我看到盟軍援蘇物資的最深入的考證 雖然語氣比較欠另外,Lw作為德三重要的一隻力量,其作戰情況對於歐洲的影響也是舉足輕重的 下面貼幾篇不錯的考證:
http://tieba.baidu.com/p/5053255723(Lw對各戰區的投入情況)http://tieba.baidu.com/p/2106003121(Lw的戰損情況)
http://tieba.baidu.com/p/4341006452(Lw聯隊長、大隊長的戰損情況)
除此之外,盟軍戰略轟炸對德三的影響也不必多少,很多人都忽視盟軍還封鎖了德三的海上貿易
簡而言之,盟軍在對抗德三中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單靠蘇聯自身,恐怕難以抗衡——————這個問題里蘇「粉」挺多的嘛,但卻沒一個列出資料、數據,盡在打嘴炮、玩情懷如果沒有租借援助,沒有盟國的戰略轟炸,如果這些都給刨去了,那蘇聯必輸無疑,根本沒必要討論。
而有人居然,說離開美國,蘇聯一樣搞定德國,大不了打到1947年,蘇聯照樣贏,這就是大開腦洞
沒有盟軍諾曼底登陸、戰略轟炸,只給蘇聯租借援助,讓蘇德繼續拉鋸,最後跪的也一定是蘇聯。
以下貼一些數據,答案不言自明。感謝數據提供者:蜜桃客論壇(SonicBBS)的 beisaliliu
蘇聯20-45歲成年男子人口損失35%。
這還是在
1、是在德國1943年才開始總動員
2、是在頂著美英戰略轟炸的情況下
3、是在德國把大量軍事支出用於本土反空襲、潛艇、V1、V2的情況下
4、是在後來有諾曼底登陸的情況下
人口,成年壯丁減員30%。這個人口已經到位出問題的邊緣了。
從下表可知,這壯丁資源損失有多大
剩下的65%的壯丁,如果刨去因戰時受傷殘疾的,刨去在工廠工作的熟練工人,刨去政府部門的工作人員,科技人員等等,他還能動員的有多少。
美帝不插一腳,蘇聯連T34-85都造不了,第183廠無法順利復產,基洛夫廠無法升級
如果美國不參與,蘇聯的所謂鋼鐵洪流,就是做夢,白日做夢。
接著生產T60,T70去吧,這個蘇聯能批量生產,沒問題
至於後面的T34-85,離開美國,更是白日做夢
以上大致內容,就是蘇聯重要坦克生產廠,離不開美國援助,沒有美國援助,所謂鋼鐵洪流就是白日做夢。請前兩張截圖,是說坦克工廠的復工,嚴重依賴美國設備,其中第二張說的是第183廠的例子。後面兩張是說,T34-85離開美國設備,根本就造不出來
《Тыл Советской армии в Великой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 войне》1963年版 在衛國戰爭中蘇軍後勤,說到1941年8月22日,蘇聯就已經永久性損失了27萬1400輛汽車。因為我沒這本書,所以僅僅在這裡備註一下:тогда как уже к 22 августа 1941 года безвозвратные потери автомобилей достигли 271,4 тыс. ——來源:Военная академия тыла и транспорта. Тыл Советской армии в Великой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 войне 1941–1945. 1963,Часть I. С. 116; Части II и 111. С. 147.
我們可以想像一下,開戰僅僅兩個月蘇聯就已經永久性損失了27萬輛汽車,那麼到年底的話,他損失的汽車數量肯定會遠遠多於27萬輛。
工人和僱員數(百萬人)相當於1940年百分比
鐵熔煉量(百萬噸)相當於1940年百分比
鋼熔煉量(百萬噸)相當於1940年百分比
黑色金屬軋材(百萬噸)相當於1940年百分比
鋁相當於1940年百分比
蘇聯戰時純粹自己的鋁產量,滿打滿算也才35.09萬噸,還不到德國的1/5,甚至都不到日本的1/3。
1941年6.76萬噸;1942年5.1萬噸;1943年6.22萬噸;1944年8.27 萬噸;1945年8.67 萬噸;1941-1945年蘇聯鋁產量35.09萬噸(這包括1941年6月22日之前,1945年5月8日之後)純戰時產量還不到35.09萬噸。 蘇聯戰時獲得的鋁65.92萬噸,至少有46.77%是盟國援助的(30.83萬噸)。
(打錯幾個字,應該是1932-1951年鋁產量相當於1940年百分比)
煤開採相當於1940年百分比
插一嘴:蘇聯戰時獲得的大型礦山挖掘設備69%都是盟國提供的。
石油采相當於1940年百分比
發電量相當於1940年百分比
插一嘴:盟國也提供了很多發電的電力設施,連電纜線都離不開盟國,蘇聯戰時獲得的將近一半的電纜線是盟國提供的。
金屬切削機床生產相當於1940年百分比
插一嘴:蘇聯母機生產能力也都盟國幫他逐漸恢復的。
拖拉機生產相當於1940年百分比
蘇聯為了軍工生產,幾乎徹底犧牲其他一切,包括糧食生產,基本就是指望依靠盟國來養活。
汽車生產相當於1940年百分比
水泥生產相當於1940年百分比
棉織品生產相當於1940年百分比
砂糖生產相當於1940年百分比
農業中拖拉機總數相當於1940年百分比
播種面積相當於1940年百分比
鐵路貨運運輸量相當於1940年百分比
一己之力戰勝德國,是指整個二次世界大戰前的德國嗎?原魏瑪共和國+奧地利+捷克?然後我們在假設英法非要讓波蘭去死而無視德蘇瓜分波蘭的情況,也不管跟波蘭簽的同盟條約,這樣的情況下德國的軍力、資源、產能能和歷史上蘇德開戰時的德國比嗎?必然不能。即便我們假設,美國照樣會在這時候賣東西給德國,同時英法對此不聞不問,德國有多少錢來購買美帝的物資,就憑德國大蕭條後欠的一屁股債?
如此,德國資源不足的情況並不會有所緩解,同時缺少了法國與佛蘭德斯佔領區,還有挪威也註定產能跟資源都比歷史更吃緊。煤,德國不缺,優質鐵礦不太豐富但也還能自給,石油,如果羅馬尼亞還是親德也不至於太糟糕,但有色金屬怎麼辦呢?歷史上德國靠掠奪烏克蘭的礦產來保證有色金屬供應,在缺少了大量富裕佔領區的前提下,德國的巴巴羅薩計劃能動員的力量也註定要少於歷史,同時也不能確定,蘇軍的作戰能力是否還是跟歷史上一樣菜逼?德軍少了法國戰役的歷練會不會缺少一些裝甲作戰的重要經驗?如果縮水版巴巴羅薩計劃沒能打出歷史上的基輔戰役,那很可能意味著蘇聯扔保有自己最大的工農業生產基地,這一影響雖然不能讓蘇聯的工業質量提高,但至少產能上,不依賴外來物資也能做到,且同時期蘇聯經濟情況遠好於德國,沒有租借法案蘇聯也不是不能向英美購買物資啊?德國人打不打英美的商船?如此一來的情況實際對德國而言比歷史更惡劣,雖然沒有再面臨兩面夾擊的窘境,但資源匱乏、經濟脆弱的惡果會比歷史上更快顯現,結果來說,不見得會比歷史上更好。
至於德國以歷史上巴巴羅薩計劃展開前的實力與蘇聯打……童鞋,吞併法國、比利時和荷蘭本土,再加上挪威、南斯拉夫、還有幫義大利打的希臘,你還指望英國人老老實實在一邊看著什麼也不做,這是開玩笑么?你要這麼說怎麼不假設戰前蘇聯把整個波蘭跟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等一票國家都吞了算了,反正英法美都只看看不說話?
其實不可能排除英美因素的。
因為就算英美不送物資,不搞戰略轟炸,不進攻歐洲大陸,只要英美牢牢控制著大西洋和地中海,德國還是很難受。
如果英國失去制海權,日本穩固佔領太平洋和印度洋,僅僅蘇門答臘巨港油田的產能就能滿足日本全國的需要,擴大產能後完全可以支援德國,還可以從南美和東南亞得到橡膠,這時正好是42年初,斯大林格勒戰役在內的整個高加索行動都變得沒有必要了。
日本二戰時缺乏油輪,但是歐洲一直是從東南亞運油回去,只要排除了英國的海洋封鎖,德國絕對不會缺油。
如果德國有了石油,還把所有兵力都集中在東線,未必能消滅蘇聯,但是蘇聯的反攻肯定不可能成功,時間拖的越久德國越強蘇聯越弱。
出自《戰爭史研究》
這個是圖片= =證明是有這個東西的。
然後我們要搞清楚,1941年是蘇聯最難熬的一年,這一年,紅軍損失三百多萬人, 蘇聯工業總產值減少了52% ,1941年12月其產量與1941年6月比較減少了68%,軍事生產必需的有色金屬軋材同一期間減少了99.77%,滾珠軸承減少了95%,而沒有這種軸承,就不能製造飛機、坦克和火炮。
然而這一年的6月份到9月份之間蘇聯僅僅得到了16萬長噸的物資。而且關鍵是:這些東西都是從遠東,波斯灣,大西洋運過來的,說實話,這個路途太過遙遠,等送到蘇軍手上的時候很多時候可能都太晚了= =
1942年的援助倒是多了,有200萬噸物資,但是問題來了, 這一年蘇聯的軍工生產也開始大量恢復,蘇聯紅軍也擴大了規模,轉移工業的工作也大多數完成了。 以伏爾加為例,工業產值從1940年的39億到1942年的120億。
斯大林格勒會戰爆發在1942年6月28日至1943年2月2日,您自己看看這麼長時間蘇軍的援助只有多少= =
第一批英美援助蘇聯人真正拿到手上的時候,剛剛好錯過了最困難的時期,已經是在莫斯科方向反攻一周之後的事情。
英美援助雖多,但每次的量實際並不多,比如pq17:
1942年6月27日,號稱最大一次的運輸作業,35艘船,這支船隊總共運載了15萬噸作戰物資,總價值高達7億美元,包括300架作戰飛機、600輛坦克、4000多輛卡車和拖車。盟軍估計這些作戰物資可以武裝蘇聯紅軍5萬人。
恕我直言,對於蘇德戰爭這場雙方投入兵力有上千萬的巨型規模的戰爭,這點物資根本就是杯水車薪= =
蘇聯人也不可能就因為多了這麼點裝備就擋住了德國人。
英國最大的援助其實還是圖靈。
最後呢= =我絕不是說那些運送的物資一點用沒有,也不是說那些犧牲在這道航線上的英美士兵不是烈士,但是,千萬別把錦上添花說成雪中送炭。
這要看兩種情況。美英是完全退出戰爭還是只是不給予蘇聯支持,但仍舊與德國作戰,各打各的。
如果是後一種情況,我認為美英蘇各打各的跟實際的二戰情況出入不會特別大,蘇聯失去了美國物資支持,雖然可能減緩蘇軍進攻的步伐,但蘇聯仍然有足夠的人力和資源慢慢磨死德國。在實際的二戰中,美英開闢的西線戰場其實是在德國已經被蘇聯重創之後的補刀,即使沒有諾曼底登陸,照當時的局勢,蘇軍也能一路推到巴黎。諾曼底登陸與其說是為了打擊德國,不如說是為了防止整個歐陸被赤化。當時丘吉爾還曾經提出過一個更「大膽」的登陸計劃,即從希臘登陸,巴爾幹都不留給蘇聯。但因為心有餘力不足外加擔心蘇聯翻臉,就作罷了。
不過假如美英只是在一旁觀戰,不對德國後方做任何行動。可能會存在一個變數。德國在戰爭後期科技爆發,噴氣飛機和導彈相繼問世,原子彈和隱形飛機也都呼之欲出了。假如當時德國有足夠的後方讓這些劃時代的武器能批量裝備,對戰局勢必產生劇變。不過以當時德國的國力,即使有壓倒性的科技優勢,恐怕也很難再次推到莫斯科了。朝鮮戰場,有同樣科技水平的美軍也沒能對落後很多的中國軍隊完全壓制,何況裝備比中國好得多的蘇聯。除非美英眼瞅著德國四處搜集資源造核彈還坐以待斃,否則他們還是有能力不讓希特勒得到核武器的。蘇聯和美國的科技並沒有落後德國很多,蘇聯在失利一段時間後應該就能補上這些科技,到時候第一個吃下核彈的可能就不是日本了。
所以除非美英倒戈,他們不幫忙可能蘇聯在戰後獲益更大。那一堆德國科學家,德國國庫的金子,還有整個歐洲大陸估計就都是斯大林的了。至於說蘇聯會花費更多的時間,付出更大的傷亡。斯大林在柏林戰役能那麼打,就說明傷亡對他不叫事兒。
不過,假如德國沒有義大利和日本兩個盟友「幫忙」。蘇聯能不能獨自打贏德國就不好說了。畢竟沒有義大利出神入化的用兵,德國不用在巴爾幹和北非滯留那麼多兵力,也能提早入侵蘇聯。沒有日本綁著德國一起玉碎,美國很長時間都找不到對德開戰的機會。那樣蘇聯很可能守不住莫斯科,斯大林會跟蔣委員長一樣呆在陪都跟德國打僵持戰了。
嗯,不要租借法案,不要戰略轟炸,不要第二戰場,蘇聯那邊的情況清楚了。那麼接下來為防止不必要的誤會,請題主說清楚,跟蘇聯單挑的德國,是上面那個還是下面那個?
首先,問這個問題的人可能是個德棍。
其次,懇請談援助事關生死的同學們,請列出1942年租借法案給予蘇聯的援助狀況。
懇求談援助對蘇聯幫助不大的同學們,請列出1943年開始蘇聯從美國人那裡得到的工業製成品、機床、有色金屬等物品的數量和質量。你來我往,多好
PS:拿毛毛熊大手子的資料就算了,腦補蘇聯戰爭期間野戰電話產量為零就是這位大手子干出來的著名事迹。可能死不了,但戰勝會很難
從國力角度去看。蘇聯在西方的援助下,放棄了幾乎全部鐵路設備的生產(鐵軌、車廂、車頭等)、幾乎全部基礎工業設備的生產(鍊鋼、基礎原料精鍊、石化工業等)、大部分的輕工業品生產(紡織、造紙、醫療設備等),可以說,蘇聯的生產數量是基於生產部門生產產品的高度同一化的基礎上的,一旦沒有西方援助,可以肯定的是,蘇聯的軍工生產效率必然會下降很多,那麼蘇聯在數量上的優勢會下降到多少是個很有意思的話題。
其他的懶得說了,就這樣吧,估計吵架的也不少,也打算了不回復
絕無可能,100%被滅,你去找張1942年夏天的地圖,沒錯,就是曼施坦因指揮攻克克里米亞之後的那個時間,比上面這張少一塊高加索,別的差不多。你看看德國控制地區的人口和資源,蘇聯有沒有什麼很大的優勢?你再看看德國的人口質量和蘇聯的人口質量...而且即便打到這個份上,蘇聯還是一直從摩爾曼斯克吃著英美的援助啊,德國還在分出相當的工業與人力資源進行國土防空,大西洋破交,地中海爭霸。如果把本土防空的晝間和夜間戰鬥機調回東線,空軍防空88炮部隊調回東線,把建造潛艇培養潛艇官兵的資源用來生產裝甲車輛和培訓乘員,把隆美爾的非洲裝甲集群(後來是非洲裝甲集團軍)併入南方集團軍群,你覺得布爾什維克俄國還有任何勝算?
人口質量指的是同樣單位的人口,因為掌握的財富或者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在同樣的時間內學習掌握知識技術的能力,創造的生產力,財富,發展的科技等因素。(可以自己百度德國文理中學)例如18世紀的英國,14世紀的威尼斯共和國都是人少但實力強大的國家。
可惜歷史不能假設,歷史是嚴肅的,歷史上每個細小的事件都有它龐大的背景和嚴謹的邏輯關係,所以以後不要問這種無聊的問題。要問可以去百度知道或者什麼鐵血這種論壇去問。
———————經過大佬指正的修改版————
最後一點倒是沒什麼卵用,1944年底的紅軍已經幾乎收復了國土而且已經在向東歐進軍了。在他們離開自己的國家之前,他們不僅在斯大林格勒和庫爾斯克打碎了德國人的脊梁骨,也隨著十次突擊證明了紅色軍官團在交了足夠的學費以後不僅懂得了如何規劃和指揮大型戰役,更是證明了蘇聯有能力在當時的情況下從明斯克進攻到諾曼底的鄉村,但是紅軍要付出更多的傷亡和更晚的時間向遠東動手。所以如果時間線基於1943年或者1944年,納粹的結局和歷史上不僅沒什麼兩樣,而且整個歐洲都有赤化的危險。
那麼刪除第二點,援助法案。
如果僅僅是刪除支援的坦克,那麼即使放到41年都沒什麼區別。紅軍最艱苦的時候拿到的武器援助幾乎都是垃圾,在42年的紅軍能用的有瑪蒂爾達,瓦倫丁和M3七兄弟棺材,不說瑪蒂爾達根本不適應這種氣候,這兩種英國坦克看著6磅炮那根小管子就讓坦克手們氣不打一處來,而M3這個傻逼玩意我都懶得說了。支援的飛機的確培養出了紅空軍的戰鬥精英,但基於紅空軍本身定位就和納粹空軍沒什麼差別,仍然都是戰術空軍,很難說缺少了這些P-39紅軍一定打不贏,但付出的肯定是更多的雅克7和拉5,也很難說回到要被德國空軍天天炸莫斯科的日子。
但援助法案有兩樣最重要的東西,一是工業原料和食物被服,二是卡車和半履帶車。用紅軍自己的話說「他們送來的坦克都是吃油的垃圾,只有卡車是好的。」紅軍沒有把全部M3當做戰鬥車輛,因為紅軍對半履帶車在惡劣地形上的通過能力很滿意。而且,紅軍在1942年也許還能從倉庫里掏出41年的物資維持,但到了43年,如果沒有援助,肯定會出現部分地區的物資危機和給養的短缺。在這之後,也會產生更多的問題。
最後,這點是我懷疑最大的一點,如果沒有戰略轟炸。
誠然,1942年的那些轟炸不過是活在幻想中的高官閉門造車而已。但往後的轟炸不僅影響到了德國的戰爭機器,更是逼得德國把為數不多的德國空軍調回本土防衛「帝國的天空」。儘管納粹的官僚系統證明了他們有自我毀滅的能力,但如果一點影響都不受,紅軍想要打敗希特勒,要付出的血與汗,恐怕不僅比原先的要多,而且要更慘痛,時間會更長久,而且稍有不慎,不僅是紅軍,甚至能不能打贏,都會成為問題。你需要下載鋼鐵雄心4,來盤轟轟烈烈的蘇德solo
如果靜態地看問題,就是突然移走對蘇聯有利的因素,尤其是某些重要的物資因素,確實可能退演出蘇聯失敗的結果(例如因為沒有糧食,缺乏某些關鍵部件導致無法生產等等)。
但是事實上,事情都是動態的。有些東西,蘇聯為什麼不生產,很多時候是因為有盟國供應,更加經濟,就不用自己生產了。簡單的類比,某人連吃了一個月外賣,只吃外賣。於是,假設那個月里外賣小哥集體罷工,沒人送外賣,於是就得出結論:此人會在那個月里餓死。這顯然是很荒唐的推演。當然,戰爭這種事情沒有這麼簡單。當然也會有人提出,即使蘇聯想生產某些產品或獲得某些原料,那也是做不到的云云。。。我才疏學淺,也無法證明或證偽。然而,假設蘇聯沒有那麼多物資,蘇聯也會響應調整戰略。42,43年一些送人頭行動還會有嗎?蘇聯軍隊是否還會制定實際超出自身能力的戰役目標,從而導致失敗呢?還是說紅軍會更加保守,從而減少損失呢?41年末莫斯科之後,假如蘇聯專註防禦,不大舉反擊,那麼德國能取得藍色計劃那樣的勝利嗎?還是說會直接陷入僵持呢?這都是非常複雜的推演。但是無論如何,如果在假設的情景里,紅軍一年只能生產3000輛坦克。那麼紅軍的作戰計劃,作戰方式顯然不可能和歷史上一樣。一方面假設蘇聯生產力下降,一方面又認為紅軍還是會歷史上那樣猛打猛衝去送人頭。。。這根本沒有意義啊。所以啊,真的有興趣,電腦里去裝個HOI,選個合適的劇本。開編輯器,把同盟國和軸心國強制停戰。然後選海地,遊戲開到最高速,看著就知道結果了。雖然只是電腦遊戲,還是比一個人悶頭紙面推演要靠譜多了。最後,我不是給P社打廣告啊 。。。援助裝備上戰場的時候,保盧斯都是元帥了
看怎麼單挑法吧,
1、蘇聯單挑整個軸心國,英法美不干涉,這裡的德國不能侵佔法國,侵佔了法國就意味著和英法美同時開戰。
那麼軸心國的勝利點就在於,把蘇聯黑海艦隊堵在土耳其海峽,遠東艦隊被日本牽制,遠東軍也被日本牽制,然後德國就可以瀟洒的從中東運石油,從東南亞運橡膠以及其他戰略資源。
蘇聯很可能會輸。
2、和歷史一樣,但是各打各的,英美不再援助蘇聯。
但是日本也不再打蘇聯。
蘇聯會勝利,但是勝利的時間會推遲很多。
3、戰略轟炸,和開闢西線戰場,只能說加速了戰爭的進程。但還不足與主導戰爭的進程。
某些人要數據是吧,那好,歷史不能割裂。請你們拿出英美法封鎖蘇聯期間,與日德進行貿易的數據。揚計劃,德國獲取了多少來自華爾街的貸款?德國一戰後被閹割得「很慘」,又割地又賠款的。然後,為了防止德國被閹割的毫無力量,英美攔住了法國進一步壓榨吧?共產黨被英美法視為頭號敵人的時間遠早於德國納粹。德國迅速崛起也少不了美元和英美產的石油。德國一戰後自己能生產多少戰略物資?他們的歐洲最強陸軍是怎麼變出來的?納粹可是在德國經濟崩潰的情況下才上台的。經濟崩潰了,怎麼比蘇聯的戰時共產主義發展還快啊?開了外掛了?題主要比,從一戰結束之後來比吧。雖然毛子也沒少拿英美的東西,但德國也絲毫沒少拿吧?養肥了納粹,再為了均衡局勢去喂蘇聯,果然是戰爭之王
1英美對德國的戰略轟炸效果其實是很嚴重的,納粹的工廠受到的大量的傷害,以原子彈所必須的重水為例,納粹的科學家離掌握原子彈有多近暫且不提,德國人自始自終都沒有足夠的重水來製造原子彈,(英國美國的特種部隊笑而不語),倘若納粹手中掌握一個原子彈,其威懾性都是恐怖的。而德國中很多重要裝備的研發與生產,乃至於國民的士氣,都被恐怖的戰略轟炸削弱了。2德國為了應對英美可能進行的登陸動用了大量的資源分別在北歐,法國等地修築了大名鼎鼎的大西洋堡壘,這項工程耗費了納粹大量的人力物力。這些資源本來應該用在東線,大概有數十萬的人力數百萬的鋼材,以及大量的武器裝備。還有,曾經在法國上空力戰群雄,在不列顛上空與皇家空軍一決雌雄的德國空軍,以及大量的足以克制蘇聯空軍的防空炮,被死死地留在了西線,而蘇聯空軍卻在不斷成長,成為了德軍地面部隊的惡魔。ps 在法國戰役中的德軍的空軍與地面部隊的緊密配合漸漸消失了。在阿登戰役中,德軍地面指揮官由於不相信空中的飛機是自己人,親手打下了數十駕自己人的轟炸機。哦,對了哦,假如沒有英美,非洲的隆美爾可能會參加蘇聯戰役。土耳其也會參加軸心國,蘇聯就會面對兩線作戰。簡而言之,英美所做的是牽制而且是很有效的牽制,僅以地中海為例,沒有英美的話,土耳其可能加入軸心國,這樣海量的作戰物資和軍隊可能隨著南邊的進攻而改變整個蘇聯戰場的局勢。斯大林格勒,可能不保,(づ ●─● )づ。暫時就這樣。
嗨!開了一把鋼鐵雄心4,我選的校長!1942年毛子就宣布投降了???我也很無奈啊。。。
樓上那些德棍說得好像蘇聯43年前打贏的所有戰戰役都是靠盟國軍援似的。1941年至42年蘇德戰場上最昏暗最沒有希望的那兩年盟國提供了什麼?
一,動機
羅斯福和丘吉爾曾一度認為蘇聯撐不過41年冬天,42年局勢也不大明朗,一直到43年斯大林格勒圍殲保盧斯兵團至城堡戰役獲勝局勢已然明朗,盟國的軍援才源源不斷運抵。這也很好理解,對於一個已經要GG的隊友還救個毛啊,救了也白救。打比方你玩三國殺手裡沒牌又殘血的隊友救個毛啊,這不浪費桃子嗎?盟國的軍援好比風險投資,你見過哪個風投去救催死掙扎的企業?風投不是08年四萬億注資!當然是以利益交換,英國佬為了買美國佬一戰破船還拿幾個島做交換呢
而且大部分都是些戰爭必要的稀有金屬和原材料,大部分戰爭所必須的坦克和武器蘇聯自己能生產。美國佬那謝爾曼蘇聯人自己都看不上。至於卡車等貢獻是很大,但是是44年,有了固然好,沒有毛子們最沒有希望那兩年不一樣這樣打過來的,屬於錦上添花二,背景
41年42年西線制空權尚且掌握在德三手裡,海軍的破交戰打得如火如荼,盟國自己為狼群焦頭爛額,不得不派出大量艦隊護航,大西洋的噸位戰就是英國的命脈,沒有美國的物資供應很難將戰爭繼續進行下去,為此首相丘吉爾一有時間就去和羅斯福拜碼頭,當馬仔,英美哪有空去管蘇德戰場,保護好自己生命線就已經燒高香了
有些人一定會說42年英國有向蘇聯提供物資,沒錯,那點車水杯薪還不夠塞牙縫,切不提到摩爾曼斯克的航線狼群密布,德三大型水面艦艇還沒有損失到位。英國排除的補給本來就有限,還有面對狼群絞殺
43年蘇德戰場局勢日見明朗,同期大西洋破交戰也逐漸被盟國新型聲納和反潛手段壓制,再加上皇家海軍絞殺水面艦艇如提爾皮茨,大西洋海面生命線才逐漸穩定。
43年後才有精力和剩餘物資來供應蘇聯,但是隨著43年城堡戰役的勝利,東線主動權已經易手,東線戰局會逐步發展成兩條線:1,蘇聯推回國境線,但是因為第聶伯河戰役等人力消耗太大,德三人力消耗也不容樂觀,雙方簽署和平協議
2,因小鬍子亂指揮和720事件影響,德三消耗大於預期,隨著僕從國芬蘭和羅馬尼亞等退出戰爭,德三獨木難支,戰爭會向歷史一樣發展,勝利時間推後綜上所述,戰爭是兩個國家綜合國力的比拼,德三的體制註定了利用不好佔領區的產能和人力,因為長年消耗而失去平衡的戰線最終會像十次突擊一樣被打斷脊梁骨。
我曾經也是德棍,但是歷史得憑事實說話,歷史證明蘇聯的體制和體質更適合將一切資源轉化為戰爭所用,但也是因為這個體制,最終使蘇維埃走向覆滅的命運。結論:有了盟國軍援屬於錦上添花,木有蘇維埃要麼贏得戰爭,要麼推回國境線和解。個人傾向於贏得,因為一旦推回國境線僕從國能離退出戰爭就已經不遠了。難道蘇聯在二戰的歐洲東線戰場中不是憑一己之力戰勝德國的嗎?
海獅計劃中轟炸英倫三島的不是納粹空軍嗎?珍珠港事件後對德宣戰的不是美國人自己嗎?
笑話,好像英美都是應蘇聯要求參戰一樣,全然忘了英國首相張伯倫的慕尼黑條約背後禍水東引的陰謀—其實題主阿,我倒可以反過來問:
假如沒有蘇聯的幫助,英美可以戰勝當時橫掃歐陸的納粹德國嗎?推薦閱讀:
※二戰時,如果暫時不進攻英蘇,德國是否能維持已佔區域的統治?
※二戰期間德國生產力有多強?
※小粉紅兔雜和納粹德國昭和日本是否重視民生問題?
※為什麼這麼多人吹捧二戰德國?
TAG:納粹德國 | 阿道夫·希特勒AdolfHitler | 第二次世界大戰 | 二戰德國 | 德國軍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