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老師如果對古琴的文化歷史都不了解,合格么?
求各位解答,一位自稱習琴有五六年,對古琴熱愛至極,勵志傳承古琴文化,卻覺得古琴的文化及歷史都是在講故事,甚至於古琴長三尺六寸五分都解釋不出含義,而是覺得,古琴就應該用琴曲去打動每一位學生,請問這樣的人可以做古琴老師么?合格么?
先和各位致歉,是我表達的問題,讓各位前輩費心了。我想表達的本意是,作為一名古琴老師,教學經驗與能力很重要,器樂彈奏有個特點,彈的好的不一定教的好,教的好的老師中也有缺乏示範水平的,最好的老師是二者兼而有之。很多藝術門類都是如此。教學——要求老師具備綜合性知識和耐心細緻、善於表達等教師素質,不但有理論還得有實踐經驗,能夠旁徵博引,示範的同時還能講出為什麼要這麼安排指法。其次老師的師德,選擇老師還要看他的言行,琴學浩瀚,誰也不能說自己能代表古琴最高水準,好的老師必然是謙虛內涵、平易近人的,知名老師各有所長。妄自尊大,動輒在學生面前貶低他人者必然不是好老師。
關於古琴老師對古琴歷史文化的了解
古琴老師,也就是教授古琴演奏的老師,應以教授古琴的演奏技巧,以及古琴音樂的藝術詮釋思想與方法為核心,歸根到底,應與古琴藝術為核心。至於向廣義古琴領域內的姊妹領域[1],姊妹藝術領域以及其它諸領域的拓廣、輻射、交叉,均應以立足在古琴藝術之上為界。
因此關於古琴的文化歷史內容,在上述範圍之內的,應當盡多了解;之外的,不知道也並無不妥,知道也不要將它用在不該用的地方。正如我們在鋼琴家伊沃 波哥萊里奇(Ivo Pogorelich)所舉的例子中所窺見的一斑:
「如果一位鋼琴家在大師班中說勃拉姆斯和克拉拉 舒曼共進午餐,聽眾可以出於好奇的理由聆聽,這沒問題,但這並不是教學,因為這些故事根本沒有給我們任何關於勃拉姆斯音樂或克拉拉演奏技巧的信息和知識,甚至還會增加不屬於樂譜上的信息。這是非常危險的。」
同樣危險的還有用「天圓地方」之類的「哲語」來解釋古琴演奏手型的原理,以及站在純字詞釋義、純文學表達甚至「道」的角度來「解」琴曲的標題……
或者這樣說:古琴演奏領域不需要「百科全書」式的修養。擁有再多的知識,到了古琴演奏領域,也應將精力集中在古琴藝術及其拓廣、輻射、交叉範圍內——這是一個領域對於人的思維的基本要求,是真正創新的保障。
[1] 比如制琴、古琴典籍研究等。古琴演奏領域,即狹義上的古琴領域,與它們之間的關係在此暫不作深入討論。
2016年7月19日 答
真正的文化,不是什麼五音對應,什麼琴長多少,什麼天圓地方
而是從琴曲中所反應出來的,並且能夠讓學生掌握如何表現的,那種屬於傳統情境的審美與修養在下認為,這個老師做的沒錯,與其去糾結什麼細枝末節的法天象地,不如讓學生踏踏實實地彈曲子。-----什麼叫做不靠譜的文化,舉例:一雙筷子來自於一塊木頭,這叫道生一,一塊木頭劈成了兩節做成了筷子,這叫一生二,一雙筷子一個人用,這叫二生三,這個用筷子的人可以夾起所有的菜肴,這叫三生萬物。那麼放到古琴里成什麼樣了呢一個挑的指法,要做到龍眼鳳眼,所以這叫做龍鳳呈祥。
琴上圓下方,所以彈琴前,人要鏈接天與地。
以及還有更扯淡的五音對五行對五臟
-----------------介紹琴的基礎知識,不是著重於介紹什麼法天象地的扯淡,亦或者叫做信口開河當然可以提什麼君臣民事物的一些歷史文學知識,但如果上升到文化角度,難道還要說「廣陵散以臣侵君」大逆不道么。@潤澤合格,當然合格,只要他會彈,並能教你彈。
如果不會彈,卻把歷史文化給你講得一套一套的,那就不合格,那是個神棍,騙子。講道理,這個老師絕對合格。古琴就是應該用琴曲打動人。誰說老師一定要謙虛了,能把你教好不就完了。
上課就是答疑解惑挑毛病,講什麼故事。
謝邀,以下內容可能會有些偏激。首先看歷史文化的定位,如果是那種扯出來的的各種如什麼什麼不授的教條和限制大可拋棄。如果是實實在在的歷史那是很有必要的(對理解曲意和了解師承有極大好處)。如果是那種牽強附會的也就當故事聽過算了,與其只知道牽強附會一些亂七八糟的鬼話和天人感應的故事還不如務實彈琴,務虛近道。琴是形神兼備的。形為技法曲子,指法節奏;神為其所載的道,所傳遞的精神,往小的說是個人的修養(這跟知識和口才不搭界,一個樸實的人也可以有很高的修養)至於所謂附會的一些歷史文化,那是細枝末節的了。到是要對自己的師承、門派、曲譜(這種是實際可考且很有價值的歷史文化)有所了解,也不枉學琴。往大了說,無論什麼老師,修養和技術都不可少,修養是他成為老師(甚至說是成為人)的基礎,技術讓他有東西給你
一枚也在苦學古琴的小學生也來回答,純屬對古琴的喜愛。
我在學琴的過程中,翻來覆去的想過過很多關於老師的東西,因為我生怕選錯了老師對我的學琴生涯造成不好的影響,所以我覺得我應該慎重。所以在學琴的過程中不斷的去查閱老師的履歷捉摸他們的為人、教學方法、性格特點、師承、琴技法、教學方式、教學態度等等。迄今為止,我得出以下結論供大家思考討論。
我個人認為,古琴老師最應該具備的還是技法。這是硬體,如果說技法都不過關的話,那還學個P啦!再能講,再懂歷史,再聊得天花亂墜,我要看他示範的時候,他自己的指法音準都不對,還學個什麼勁?
另外,我的老師在教琴的時候,我會問他,吟猱我我怎麼都彈不出來?我的老師回我一句,先把曲子練熟,吟猱不需要考慮,太早。後來我是覺得深以為是的。因為前期你的技法、音準、指法基本功都還沒練紮實,就去考慮藝術處理、古琴的歷史、背景、寓意等等,頗有貪多嚼不爛之嫌。就好比你上小學時候,還在學筆畫偏旁部首,你卻問老師,甲骨文字的起源對中國文化歷史有什麼重要意義?有點太過早了。我說這個的意思不是說老師不該講,學生不該這麼問,而是在什麼階段學習什麼階段的東西。老師不講那些,也許因為他不懂那些,也許他認為那些不重要,也許認為你現在知道這些過早,但只要不影響你正常學琴,我覺得這個老師的教學就是合格的。
其實從題主的發問可以看出,題主更期望了解古琴除技法琴曲曲意之外的東西,其實完全可以換老師的。每個老師的風格都不同,學習是個愉快的過程,感覺對這個老師沒有好感,直接換就是了。在我學習的地方,有人跟我聊過,因XX著名古琴老師技法挺好,只是講東西講不出來,講的很淺,學員們都不是很滿意,所以後來的古琴交流會,就只給此老師安排演奏,而少安排講座了。但這並不影響他的出名。
是否是一個合格的老師,事實上是就學員而言的,你喜歡什麼樣的老師就挑選什麼樣的老師,可選性非常多。在不愉快不欣賞的氛圍下學習本身就是一種折磨。總之看你想學的是什麼了。我還見過一種老師特別能講,講座非常厲害,但就我的水平都能聽出來他彈曲子過程中的漏洞。可見其技法很一般。但那又怎樣呢,再不好也比我一小學員強,等我跟他水平差不多的時候再來挑剔他彈得不好吧。(那時候 我可能也沒時間去挑剔他而是轉而去找更厲害的老師去學習精進了)
其實我現在的老師非常嚴肅,教學過程中從不誇我鼓勵我,使我毫無成就感,有時候甚至很沮喪。我的老師也不跟我講歷史,也不跟我講曲意,只講技法,全程就是在指點我什麼地方不對,應該是怎麼彈得。但還好,我可以在這種壓力下更加努力彈得更勤奮。
先走好眼前這50步,再看下100步怎麼走。
成公亮先生說過一段話我很喜歡,貼過來給學琴人共勉:
成公亮說,「我見過很多好古琴的人,組織里的協會裡的,名頭都很嚇人,他們喝高級的茶,坐講究的座位,講很多哲學的話題,顯得高深莫測,但到最後終於彈起琴來的時候,卻讓人聽不懂,或者說一點也不好聽。」
曾有學生請教他,琴到底要怎麼聽法?什麼是好,什麼是不好?成公亮說了一個百試不爽的「秘訣」:「用你的耳朵就能區別好壞——你覺得聽得好聽的,就是彈得好的,你覺得聽得不好聽的,就是彈得就不好!事實就是這樣,沒有那麼多玄虛。」
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樂器之一,古琴畢竟太古,歷史太久,又與歷代士大夫文人的淵源過深,諸如孔夫子善琴、伯牙子期「高山流水」以及「廣陵散」等等傳說典故深入人心,使得人們對古琴始終懷有高山仰止般的敬畏之意和好奇探究之心。而古人歷來對琴道一體的極致追求和古琴歷來被賦予的出世、言「禁」、「聖人之器」的美學思想更讓古琴變得神隱玄虛,以至於一度被拋高到九霄雲外,變成等同於神仙隱士一類的縹緲符號。等到近幾年忽然變得「熱」起來,古琴才好像突然從天上掉回人間,於是借著古琴的玄虛裝神弄鬼的人也多起來,他們把古琴渲染得神乎其神,甚至說古琴能夠辟邪。上網搜索一下關於古琴的信息,不是禪就是道,甚至諸如「古琴禁情的神經心理功能學與氣功」之類的長篇大作比比皆是。
「本來好好一個人,身體健康,心理也健康,一旦學了古琴以後,噓!不一樣了。做事情不一樣,說話也不一樣,其實他肚子里還是跟原來一樣,就是加上了一些虛假的東西,我說怎麼會學琴學得正常的人變得不正常了呢?」成公亮嘆氣,「琴本質上還是一件樂器,它不是神器,不要太把古琴當回事。」
沒有任何組織和協會的名頭,沒有唬人的頭銜和光環,成先生名片上只寫了一行小小的字:「南京藝術學院退休教師」,與古琴無涉。去百度一下他的名字,一個詞條也沒有。但這些並不妨礙成公亮成為存世不多的真正的古琴大師之一。他的名字只與他打譜(「打譜」是指依照古老的琴譜彈出琴曲的過程。目前傳世的150多種古琴譜集中的大部分已成絕響,必須通過打譜的方式恢復為可演奏的樂曲)、彈奏、創作的琴曲緊緊相連,只要去搜索一下他打譜的《文王操》、《孤竹君》、《忘憂》等,或者他用自己那台古老的「秋籟」琴創作的古琴套曲《袍修羅蘭》,就會看到成公亮的名字有秩序地一一排列。
為了保持琴與心的相對獨立和純粹,他不參與物質回報豐厚的商業授琴。這些年除了在學校教琴和做學問,在自己簡樸的房間(他給它取了個名字叫做「秋籟居」)里為那些古老的琴曲打譜讓它們再度傳世,他還一人一琴走訪了許多國家,收穫了世界各地的知音。1989年,成公亮應邀到德國參加音樂節,結識了荷蘭長笛演奏家柯利斯·亨茲,兩人用音樂進行了超越國界和文化的交流,並錄製了世界上第一張中國古琴和西洋長笛對話的唱片——《中國夢》,這部由成公亮、柯利斯·亨茲以及美國女歌唱家克萊倫·麥克費登和印度敲擊樂手拉米什?肖塞姆合作錄製的曲集全部是現場即興演奏的作品,至今仍被專業的音樂發燒友視作不可錯過的經典之作。1997年,另一位蜚聲國際的音樂大師、環保推動者馬修·連恩從美國來到中國尋找東方音樂的底蘊,他尋到了成公亮和他的琴聲,邀請他以即興演奏的方式與其他數十位來自美國和中國的音樂家共同錄製了通透空靈的《匯流》,經由東西方音樂的一場極致對話,呈現出自然與大地的野性、壯麗和脆弱。
剛剛從一場絕症中脫身而出的成公亮如今是個追風箏的人。他每天清早去隔牆的古林公園放風箏,一放一個上午。放風箏的時間多過彈琴。就像他說的:「我不用時時惦記琴,它早已化到心裡去了,我可以將它帶去任何地方。」2015年7月8日,成先生與世長辭。
戴曉蓮老師是成先生的學生,在教學上,對於古琴的施教,戴老師認為沒有什麼比一對一的方式更好。因為古琴歷來缺乏文字上的傳承,以傳統減字譜記錄的琴譜在外人看來如同天書,不像西方五線譜那樣嚴謹記載每一個細節,需要演奏者自己深入理解並加以發揮,因此,正確的施教和琴學上的引導顯得尤為重要,這也是古琴歷來重視師承的原因之一。
與成公亮「雖不反對,但自己絕不參與商業授琴」的立場有所不同,年紀更輕的戴曉蓮顯得較為開放。但這份開放是有前提的。自從前幾年古琴忽然「熱」起來後,各色琴館、會所競相開設,其中良莠不齊、真偽難辨的狀況也隨之而來。一些彈得幾首曲子練了不過幾年的人也能自詡為琴家開館授徒,只要打著某某人的學生或者某某琴派的幌子就能混口飯吃,其中一些品性不端、鬧出騙局和醜聞的更是不乏其人。而古琴經過數十年的斷層,識者又少,普通的古琴愛好者抱著喜愛中國傳統音樂的心態而來,往往無法分辨真偽,因此學回去的常是些附庸風雅的花架子,好好的一個人學得怪裡怪氣,從此與琴背道而馳。而商業授琴中不可避免的急功近利、收費紊亂等問題也讓專業的琴人為之憂慮。為了對抗業餘琴館的種種「偽古琴」現狀,戴曉蓮思慮再三後接受了一位商人朋友的邀請,創辦了一所琴院,希望以正統的授琴和專業的精神接納真正的愛琴之人。
然而讓戴曉蓮遺憾並深感無奈的是,商業的定律和商人的習性再一次擊敗了美好的初衷,琴院僅僅經營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因藝術與商業無法磨合的矛盾告終。但這次經歷也讓戴曉蓮更加清醒地認識到古琴所面臨的現實——琴弦之上的清與濁就像一個人的正反面,客觀存在且不可調和,誰也難以消滅誰,既然如此,只能盡最大的力量將正統的聲音發出來。「不僅要將傳統的部分學到手,還要探索、發揚新的生機。要知道現代人對音色的要求是很廣的,他們的耳朵雖保留了東方傳統的因子,但西化的現實是避讓不了的。「琴在民間就是活的。如果一旦進入博物館裡,就死了。」 「每當聽到某博物館或者某富豪又收藏了一張古琴,我就感嘆,完了,又一張好琴要埋葬在那裡了!哪怕此琴來頭再大,花了再多的錢,放在真空的恆溫箱中,它就是一塊死木頭。」中國各地博物館和文物收藏者手中收藏的古琴數量龐大,但大都是死亡式保管。說得難聽一點,這種文物收藏模式不過是將那些飄零的孤魂野鬼召來集體埋葬。古琴本質上還是一件樂器,它不是古董。它必須要空氣流通,要振動,要在使用中延續生命,否則,沒有人的靈氣滋養,古琴只會腐朽得更快。這其實是成公亮、龔一和戴曉蓮都想對我說的。
唐代詩人白居易早在千年前就已經在《廢琴》一詩中說:「絲桐合為琴,中有太古聲。古聲淡無味,不稱今人情。
(本文刊載於《人與自然》雜誌2011年第一期 總112期)
但願諸君愛的是古琴琴音,而非余者。一起努力學習!翻翻《琴曲集成》,記憶沒錯的話應該沒有一本琴譜翻開第一頁上來就是譜子的吧。本來古琴背後就帶著文化屬性,這個是不可爭的。現在故意把它拋掉是什麼意思?在逃避什麼?還是說看不懂的就是不重要的?為啥不能承認自己文化水平不到位,不會不想不知道讀書呢?
先說答案:合格!!
就像一個廚師做了一盤拔絲甘薯,不需要知道甘薯是在明代萬曆21年由陳振龍從菲律賓偷回來種植,並在萬曆22年作為賑災作物種植,並在萬曆36年由大臣徐光啟推廣至舉國皆食。
也不需要知道甘薯是無性繁殖,幾千年前就由大自然「轉基因」植入了一段細菌的DNA。但這並不影響他是一位廚師。但是作為作為大師當然就不太合格啦,並且還要標榜自己熱愛古琴、融匯各派、兼善各家那就太名不副實了。可是很多古琴相關的知識並不一定非要由老師來傳授,自己也是可以找到的,現在網路這麼發達,書籍資源這麼豐富,沒必要非得等老師傳授,而且學琴初期還沒到要了解各流派特色、各曲目來源這樣的地步吧。初期永遠是指法的練習為要!古琴底蘊如何深厚,也不能脫離樂器這一點。
以道德的名義來指摘別人永遠都是最容易的事兒,多反思下自己需要做的是什麼,做到了、做好了,再去想想別人做的不好的是什麼,自己是不是也做得不好。《禮記》有句話叫教學相長,老師不僅教學生知識,也會從學生身上學到知識。當然啦這是指好的老師。
雖然現在古琴真的是各種魚龍混雜,有各種自稱大師的人、有賣天價琴的人、有沽名釣譽的人,可是總體來說比二三十年前,已經發展得太多太快了!!
啰啰唆唆說了一大堆,有點亂(笑
最後想起一個《呂氏春秋》的一個故事:說魯國有例,凡在外見到有魯國人淪為奴隸者,將其贖回,可得數金作為補償與獎勵,可是孔子的徒弟子貢不僅自己親自將流落異國的魯國奴隸贖回,卻從不受取國家的獎勵,別人都稱讚其高尚。孔子卻罵道:以後再沒人敢去贖人啦!你贖了人獲取這份獎勵不損德行,可是以後有誰贖了人要拿這份獎勵卻要被人罵了。
古琴這個圈子也一樣,比如別人買天價琴,是他的事兒,你見天的罵;有人倒貼錢的賣琴,你天天掛嘴邊的贊,以後誰還敢賣琴呢?自己做好份內的事兒,自然有人慕名而往;做得不好的,即使有學生,最後學生也會慢慢離開吧。多做好自己份內的,我覺得永遠是沒錯的。可是指摘別人卻不一定永遠正確了,不是嗎?謝邀。
單就作為一個樂器的老師而言是合格的,可是他作為一個「學習」古琴的人,作為古琴老師是不合格的。
琴和琴曲怎麼會是講故事呢?單就一張琴包含了多少文化底蘊在裡面?這些文化底蘊是自古琴出現以來,無數古琴演奏家、學習者、愛好者,無數派系所積澱的,琴曲也是如此,每一首琴曲都有創作者、改編者的志趣、意願在裡面。
題主應該好好地跟老師聊一聊,樂曲確實應以本身打動人,可是古琴不一樣,琴曲也是無數「士」傾注人生、志趣、意願的曲,其中的底蘊與內涵非普通樂曲所能及。
你老師可能是受了現代器樂與器樂曲的影響,將那套學說生搬硬套進古琴的理論中,就如同一些人對「古琴曲沒有節奏」便將其貶低一般。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民族器樂和我們的歷史一樣具有獨特的美感,這些延續千年的樂器,不是僅僅靠「樂曲本身」就能流傳的。「樂曲本身」是死的,你老師所以為的「故事」才是活的。不可以,不合格。
只學了五六年就有自信出來教課,傳承古琴文化了嗎?有好老師指導,自己也愛琢磨,大部分人不間斷地學習五六年,也才能真正入門。更何況好老師難遇,真正喜歡的也少。
關於古琴的文化,野史故事自然不少。廣陵散的最初作者與流傳,是托夢還是鬼神,有許多版本的資料記載,這類說法當然不可信,然真正喜歡,有研究的,哪怕是故事都會一一了解考證,嘗試著從中找出或排除,獲得一些可信的資料。更何況天地人三百六十五之類的說法固然是後人附會偏多,但也得多加了解才有否定的資格呀。連古琴的歷史都講不出幾句,便說古琴歷史都是故事?哈哈哈哈哈。這和指著陌生人罵傻逼有什麼區別。現在學了一兩年出來教課的都大有人在,但是水平不夠還說自己是熱愛至極勵志傳承就有些尷尬了。技術是其次,知識水平和眼界都不夠,還是不要出來誤人子弟啦。不知道你翻過中國古代音樂史沒有,要學古琴史,要先學當時的律制、流派、代表作,然後才會講琴的設計者和改進者,這時你才會明白歷代音樂家做這樣的改進是為什麼起到了怎樣的效果。作為演奏者來說能讓現代聽眾對幾千年前的音樂感動心聲仰慕才是正路,至於三尺六寸五分代表什麼聽聽高中考試能回答出來就行了。
我跟你說我就見過那種能吹的天花亂墜,然後連指法都彈錯的人。。。個人觀點,一個樂器,說起教人最主要還是能教好怎麼彈最重要吧
從我自身學習的經驗說說吧,當然並不局限於古琴。首先你要明白去學習這門技藝的目的是什麼?是本著真心喜歡這門學科/技藝術希望溯本求源徹底了解?還是僅僅是我看別人彈琴不錯自己也想玩票?如果是前者,那麼題主描述的這種老師根本無法滿足你的需求。但是第二類,這種老師如果能教也能稱合格了。其次,談談我一直認為的好老師。一個好的老師是能對你有啟發的,在教學過程中能夠讓你更加熱愛所學の東西的。那麼這樣的老師勢必是對本學科有些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包括這個學科の歷史發展,原理,應用等等等。對於器樂學習尤是如此,舉例,因為律的本身脫胎於物理,不知琴器構造如何明白左手的走位原理?同時,樂本身又是一種和諧的美的體驗,這種和諧美得體驗如果不了解它的歷史,如何能夠更深入的欣賞?最後說個不太相關的話,現在全國各派經常琴人相輕。但是我看,各派都有各派的淵源和傳承,了結這些淵源和傳承,能夠幫助我們更好的去欣賞這些派別的琴譜和處理方法。欣賞琴樂本身就是一種感知。在了結原理歷史の基礎上獲得更深層次の愉悅,何必掙個你死我活?
古琴老師,首先要教導你怎麼去更好的處理琴曲情感,其次要指引你對琴曲的審美和一些傳統文化的審美。至於古琴的歷史,琴曲背景等,我想說:
合格,因為你是來學樂器演奏的,古琴老師本身就是琴師,可以了。
古琴的構造很簡單,弦是震動器,岳山是傳導器,琴腹是發音裝置,下面兩個發音孔。因此而已。如果只是學琴五六年就教琴,好像資歷太淺了。會彈和會教又是不一樣的。你說的古琴文化,應該算是古琴常識。好老師很重要。
我的老師上課從來不講這些 一堂課光講技法 一遍遍地對彈時間都不夠呢。但是年度總結時總要考這些知識。所以這些琴史背景都是自己下來看的。
您可能已經可能有答案了吧,看你修改的問題之後。
如果你問的是一個古琴教授,我覺得不合格。但作為一個教彈琴的老師,我覺得合格了。
作為入門老師開指是沒有問題的。但是不適合深造老師。
只要你給出一個格,然後用這個格去衡量人事物,你就會知道人事物是否合格。如果你自己給不出這個格,而是想讓大家告訴你啥叫合格,那麼就會面臨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的局面。那位老師自己給出了標準,就是用琴曲打動人。如果他的琴曲沒有打動你,當然就是不合格。如果他的琴曲打動了你,但你仍然認為他不合格,那就是不認同他的標準了。所以說了這麼多,最關鍵的問題你沒有說,他彈的琴曲是否能打動你?我們要向彈得好聽的人學習,還是要向說得好聽的人學習?
沒人邀我強行答一番(′?`??)一點拙見
我認為他把琴技和文化生硬地分開了。古琴有個特點便是許多曲子背後往往有文化內涵在支撐,誠然,琴技是根本這點無可置疑。打動聽眾的終究是技藝,你總不能彈得稀里糊塗然後講個小故事就想著讓觀眾感動吧?
但是私以為如果你不能深入去了解一支琴曲背後的故事,你也是彈不好的。琴曲之所以動人,無非是演奏者的琴曲中流露出的情感,而情感的表達,又源於下指的深淺,進復的快慢,吟猱的急徐等等等。如果一個人初次聽陽關三疊,或許只覺得這是一首憂傷為主的曲目,但是如果你跟他講友人依依惜別的故事,再聽的話是不是對一疊一疊感情由淺入深有了更感性的認識呢?再舉瀟湘水云為例,初次聽我只覺得好聽,但是一次看到琴曲介紹,說這支曲子是郭沔在國家傾覆之際,流落異鄉,「每慾望九嶷為雲水所蔽」,了解了作者心中的悲憤,再聽又是另一番感悟。我贊同題主中「就應該用琴曲打動觀眾」的言論,但我看不慣他對古琴文化的這種態度。文化與琴技應該是相互滲透相互發展的。@idola感謝您的回答。我並不贊同您的這一次的觀點。試想一下,如果一位古琴初學者碰到這位老師授課,沒有古琴歷史介紹,沒有古琴琴體介紹,單單是彈幾首琴曲可以了么?我覺得,如果連古琴老師都可以忽略古琴的歷史,那這三千多年的歷史文化靠誰來傳承?這是一種極其不負責任的態度,這是對歷史文化的一種褻瀆。我覺得我們都應抱著一種學習的態度,雖沒有滿腹經綸,但也不應信口開河。抱歉,不知道我的言語是否過激。以上言論並不是針對您,只是我的一些看法和體會,因為我真的遇到了這樣的一個自稱古琴老師的人,在他的言談舉止中毫無涵養,當今古琴界藝術大師們被他一一的評論了一番。如此目中無人,只能選他越走越好了。真心替他難過!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