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國為什麼要發展核常兼備的戰略導彈?

軍報:核常兼備戰略導彈是必然趨勢

文中寫到,「具備快速全球精確打擊能力的常規戰略導彈將成為軍事大國戰略導彈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打造具有核常兩種作戰能力的實用型地地導彈,在不增加作戰單元的情況下,節約資源走內涵式發展的道路,提高單位作戰能力,已經成為地地導彈部隊發展的必然趨勢」。

可理解為節約資源不開發新型導彈,讓戰略導彈能夠常規化作戰。

這是在增加對美國進行常規戰時對等報復的手段嗎?

戰略導彈很貴,打出去的話如果只配常規彈頭,效果有限,這種效費比值當嗎?

還有,在局勢緊張的情況下,核常兼備的戰略導彈是否會引起對手的誤判?


這個問題確實暴露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核常兼備」、「核常一體」概念中的「核」是要瞄準誰?反擊誰?

常規遠程精確打擊能力是很吸引人的,而且它的功能很多,也很難應對。所以我覺得常規多功能版的DF-21/DF-26肯定是有巨大市場的。

目前的關鍵是,DF-26在沒有換裝核彈頭時,它代表的核投送潛力的意義是針對誰?

具體說來,如果DF-26在和平時期換裝核彈頭,DF-26總數量不損,則它代表著常規遠程精確打擊能力的喪失————也就是A2AD能力之下降。這是兩種任務(核威懾/核反擊、常規打擊)爭搶一個平台導致的。

如果DF-26在戰爭中換裝核彈頭,遭敵打擊,DF-26的總量出現損耗,它就面臨著「瞄準誰」的問題:

如果瞄準洲際強敵(例如說美國),則它僅能打擊其區域目標(除非核版本DF-26、單彈頭DF-26有洲際射程)。

如果瞄準地區核國家(比如說針對印度、俄羅斯),則它是被常規打擊消耗了的,還足以威懾俄羅斯、印度么?把用來應對印度/俄國核事態的導彈力量消耗在與美國的常規衝突中,是一個很奇怪的設計。

這就是疑問所在。

除非你希望不會出現兩線衝突,也就是不需要同時「對美常規遠程精確打擊」+「對印度、對俄羅斯核威懾」,但是如果兩線衝突不出現,又何必要臨戰臨機換裝核彈頭呢?有足夠多的時間,可以生產或替換在常規衝突中損失的核投送能力。

---------------------------------------------------------------------------------------------

我之前已經回答了一系列問題,都可以讀來幫助理解今天的這個問題:

兩個有核國家交惡,一方怎樣判斷來自對方的導彈是否裝載了核彈頭?怎樣判斷是否需要在導彈落地前進行核反擊? - JK JK 的回答

通過閱讀上文,你可以了解「核常兼備」對於敵方的觀測來說,是一種什麼樣的部署政策。到底「核常兼備」能在多大程度上導致敵人的誤判,也可以有所了解。

東風21D的使用是否會增加有限核戰爭的風險? - JK JK 的回答

通過閱讀上文,你可以了解在「反航母」這一特定的任務中,「核常兼備」會不會導致敵人使用核武器?我的回答是不會,並不會比今天的核戰風險更多。

@基爾港水兵 基爾港水兵很高效地總結了其中觀點:

為了更清楚地闡述這一點,我再補充說幾點:

  • 美國的核力量是擁有高度生存力的,而且大部分已經部署在彈道導彈核潛艇上。所以中國不管增加多少核彈頭,增加多少核導彈,或是搶先發射核導彈,都無法威脅到美國的核(反擊)力量————所以中國發射了「核常兼備」的導彈,美國都沒有必要發射美國核導彈,因為不需要擔心。美國想減少損失可以發射攔截彈,這是自然的。但是美國沒必要進行預警發射LOW,launch-on-warning是缺乏生存力的時候才不得不採用的措施。美國完全可以等待中國「核常兼備」的導彈(不管是什麼射程的)落地後,再策劃種種反擊。

  • 中國的核力量是有生存力的,這是中國核威懾的來源。這種生存力不僅是針對核打擊的,更是針對常規打擊的。所以說,我們可以認為瞬時的、大規模的核打擊都無法100%摧毀中國核反擊能力,長期進行的、零星的常規打擊也將無法解除中國核武裝。當然你可以有不同看法,比如說你可以認為中國核力量有抗核打擊能力nuclear invulnerability,卻沒有抗常規打擊能力,也就是缺乏conventional
    invulnerability————這需要你論證並闡釋。

  • 中國 「核常兼備」導彈(如DF-26)的部署沒有帶來新的加固特徵,也沒有使用更脆弱的部署模式。因為他們使用跟以前的常規導彈系統一樣的部署模式,也使用跟以前的核導彈系統一樣的部署模式,所以它們的脆弱性沒有變化,這跟它們使用什麼彈頭是沒有關係的。如果它們使用了新的加固特徵,或是新的部署模式,則美國是可以分辨出來的(你可以想想有什麼改進是美國無法從外部觀測到,又能提高生存力的)————換一種說法,核常兼備並沒有帶來新的脆弱性,不管是對敵方核打擊,還是對敵方常規打擊。畢竟,無法想像中國軍方專門部署新式導彈到一種脆弱的狀態中去。所以它們並沒有變成更吸引人的目標。

這樣應該足以嚇阻住敵人,不「讓對手的鷹派盲動」 @趙鑫 。

========================================================

於是請各位清空一下腦子,我們進入本題的分析:

中國為什麼要發展核常兼備的戰略導彈?

首先我們只能從抽象的核戰略邏輯層面來理解,其次我們不知道到底這個武器研發與部署決策中,戰略邏輯占的比重有多大;因為我們不知道資金、技術水平、領導人偏好、官僚政治、軍種博弈等等等等的影響。所以也只能抽象理解。

首先,看回原文:

我們為什麼要發展東風-26彈道導彈

中國青年報:王長勤
方光明(軍事科學院)
《我們為什麼要發展東風-26彈道導彈》( 2015年11月23日 09 版)

放眼世界看火箭軍建設

解放軍報:孫快吉(國防大學):《放眼世界看火箭軍建設》(2016年5月3日 06 版)

2013 國防大學版的&<&<戰略學&>&>

從這裡可以看出兩個大的論點:

1,「節約資源論」。在總發射器數量不變,或是在總發射器數量緩緩增長的情況下,提高其中的核投送工具數量,同時不需要減損常規投送工具數量。

2,「新興任務論」。認為有一些任務是核導彈實現不了的,所以需要遠程精確打擊的常規彈道導彈。

我們一個一個來看。【這裡有一個大前提:出於軍種利益或是國家戰略,我國對中遠程的快速常規打擊能力,需求不斷增大,這個需求可以由彈道導彈投送工具來部分滿足】

1,根據上文,「核常兼備」起源於我二炮九十年代開始裝備常規彈道導彈,它的高級形式是「核常一體」。先從下列思維實驗開始:「如果不走核常一體的路線,有什麼其他路徑?」

A:增加總發射器數量,其中包括「專屬核投送工具」,以及「專屬常規投送工具」

B:增加總發射器數量,其中包括核常兩用發射器,沒有「專屬」投送工具,但是不對外宣布,也就是實施「沉默的核常一體」

C:不增加總發射器數量,通過削減核投送工具數量,來滿足新增常規中遠程彈道導彈的需要。

現行的「核常一體」政策,比A要省錢,比B要掌握輿論主動(因為美國很可能會公開指出「沉默的核常一體」的真相),比C要有更高的軍事效能(否則將導致事實上的核裁軍),所以我懷疑這是現行政策被選擇的原因。

對於「節約資源論」,還有一點需要澄清,「核常一體」後我國核投送工具的增加(通過隱藏在常規投送工具里的核潛力),是意味著什麼?是否意味著我國對核彈頭、核投送能力的需求提高了?是否意味著正在進行「禮貌的核擴軍」?

答案是否定的。

因為我國通過核常兼備,寓核於常,實質上不能真正的進行核擴軍——————因為常規投送工具不僅會在常規階段中被敵人摧毀,更可能被主動消耗掉,也就是說這種「核後備力量」是不穩定的,而且是容易被使用掉的,它不是彈道導彈核潛艇那種,有極強自持力且不會被運用在常規作戰階段的——————上文說的A選項,也就是增多「專屬核投送工具」,以及「專屬常規投送工具」,這樣才可以滿足增長的核打擊目標需求。

反過來,如果我們導彈部隊是預期著自己將遭受到巨大的毀傷,導致專屬核投送工具被大量摧毀,這是可能不得不使用「常規投送工具」,臨時安裝核彈頭,通過這種方法來補足被消滅的核反擊力量,這也許是核常兼備的一種理由

但是,這裡有一個問題,目前的核常兼備、今後的核常一體,都是在中遠程彈道導彈上實現,假設沒有洲際射程上的「核常兼備、核常一體」,我們的核反擊力量將面臨著下列情況:

洲際射程的敵國,通過各種手段,甚至是使用核打擊能力,摧毀了我國的一些洲際核反擊能力,我國集合剩餘的洲際專屬核投送工具,同時轉換常規精確打擊彈道導彈為核反擊手段,補充核反擊能力,將會形成一個「生存的DF-31DF-31ADF-41+轉換為核任務的DF-26DF-21」的重建核力量reconstituted force,它在數量上也許是可以跟遇襲前類似,但是它的射程應該是下降了。這就導致兩個預言:

1,洲際射程的「核常兼備、核常一體」將會出現,這樣可以保證我們通過遇襲後轉換,生成一個重建核力量reconstituted force,它在數量上與射程上都是可以滿足任務的————除非敵國把常規精確打擊彈道導彈也摧毀掉。

2,我們國家在考慮戰區核平衡。「可適需形成遠程與中程、戰略與戰役相銜接的核威懾、核反擊能力」一句話,與冷戰時期北約的「無縫威懾seamless deterrence」提法有類似,一般有這種提法,就是在考慮小於洲際射程的核平衡。這裡我就不進一步猜想:小於洲際射程的大國核威脅是哪個國家了。

2,「新興任務論」。打擊加固地下目標、時間敏感目標、移動目標和時隱時現目標,反而是核武器的專長,新型常規彈頭目前才剛剛開始獲得執行這些任務的能力,其可靠性與效用都不如核武器(比如說敵方機動發射器位置不明確時的,面覆蓋任務,核武器的效率很高。)所以說這個論點比較奇怪,懷疑是「常規彈頭已經具備執行這些任務能力」的意思。

====================================================

最後,據說柯慶生(Thomas J. Christensen),還有 @zi mou 提出了下列一種核常兼備的戰略依據:

「壞蛋中國人故意混淆核戰爭與常規戰爭的界限來要挾美國」

「(核常)分離部署會使敵國更容易下進行打擊的決心吧?打擊常規導彈,因為這樣就完全沒有升級危險,和核常混合的情形不同。但是如果中國重視打擊航母,那麼就有核常混合的動機來避免發射載具被攻擊。」

這是對核威懾、核訛詐很荒謬的一種理解:這樣我豈不是強制宣稱任何打擊都會觸發核反擊,美國根本只能束手就擒?美國航母如果被常規武器打擊,它是不是也可以宣稱核反擊?我故意將核武器帶到敵國邊境,豈不是可以長驅直入?我把核武器脆弱地部署在大城市地面,豈不是沒人敢打擊它們?

核威懾、核訛詐的可信度無法通過增加脆弱性來獲得


————————————————————

普通導彈,短程的東風11,15,常規彈頭當量比一枚航彈大不了多少,性價比更低於喪心病狂的WS遠程火箭炮,況且導彈造價很貴的製造很費時間的好不好,產能有限,換成東風31,41,射了一萬多公里,好不容易突破NMD、TMD各種攔截,只帶個常規彈藥只能炸個大坑太不夠意思了。萬一東南有戰事,導彈的作用就在於那踹門的一腳,癱瘓機場跑道各種防空導彈陣地,等奪取了制空權,剩下的就交給飛機們帶著各種航彈導彈來回艹了。


扯一波?

——

土鱉執行的是有限核戰略。

而且,這個有限的極其有限。

——

美帝在1967年,核彈頭數量達到頂峰的31225枚;蘇聯和核彈頭巔峰要晚很多,在1987年達到了四萬枚。

但是,核彈頭儲備分為好幾種情況,有現役庫存和非現役庫存,其中前者又分為備用庫存和實際部署。

你看,實際部署量只佔擁有核彈頭的很少一部分。

究竟有多少?

隨著轟炸機的落寞,彈頭和載具的關係就被相對固定下來了。

美蘇實際部署核彈頭的數量都被圈定在2000-2500枚,並且近些年逐年下降。根據美國國務院公布的美俄戰略武器交換信息,截至2014年9月1日,美國和俄羅斯分別擁有核武運載工具912件和911件,實際部署核彈頭1642枚和1643枚。

截至2014年,全球百萬人口以上城市的數量是三百多不到四百個,其中中國佔了142個。

這麼看來,中國奉行的有限核威懾也沒那麼不靠譜。

但是,在二炮面前有著遠比核彈頭數量更嚴重的問題。面對海空基載具的不斷發展,核大戰的希望越來越渺茫,地地導彈的未來如何?

是緩慢地更新換代,還是逐步退出部署?

龐大的洞坑庫井固定資產怎麼辦?大量的人員編製怎麼辦?

上世紀七十年代,土鱉給出了答案——DF-11。

1998年12月25日,江澤民同志在軍委擴大會議上指出,要抓住幾個真正有決定意義的項目,儘快形成我們自己的高技術武器裝備的「殺手鐧」。

這是土鱉第一次發展以常規彈頭為主的近程導彈,扣開了一扇精度感人的大門;並走出了一條由近程到中程的大道。

這是和中國關於核武器使用原則承諾相輔相成的一條大道。


如果不核常兼備,只能裝核彈頭,核彈常規戰爭又用不到,沒卵用。如果只能裝常規彈頭,你說你費半天勁搞一個打了幾千公里卻只能用常規彈頭的,你虧不虧?所謂核常兼備指的是一型導彈在常規打擊時能裝常規彈頭,在必要的時候又可以安裝核彈頭。這樣既提高效率,也能省錢。你說出去是帶一個只能打電話的諾基亞和一個PSP遊戲機還是帶一部功能齊全的智能機好?


吳日強老師表達過相同的擔憂。

下圖轉自微博。


太祖早說了,什麼時候核彈威力最大?在發射架上的時候。你連核導彈都沒有,拿什麼保證威力?還有常規彈頭威力不小。


這有可能是一枚煙霧彈。戰略導彈搭常規彈頭,大家都知道不划算。但我就非說我的東風們既可能搭核彈,有可能搭常規彈。下次再動戰略導彈的時候,你就別說我一定了核武哦,我用的是常規彈~


因為我國施行防禦性的核政策,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對無核國家使用核武器,這就需要我國同時建立一個有效的常規威懾力量,嚇阻潛在的常規戰爭或者衝突。

在空軍和海軍遠程打擊能力不足的情況下,核常兼備彈道導彈可以增加我方的攻擊距離,對關島,迪哥加西亞,達爾文等地形成核壓力之外的實質性威脅,增加我方的籌碼。


威懾


平時打打航母之類啊,搞個常規彈頭就好了;要是打關島基地之類的,就裝個核彈頭玩玩。但畢竟核打擊用的很少,所以專門搞核專用導彈效益比較低,所以搞個可以裝核彈頭的常規導彈,平時大量裝備常規彈頭,一旦需要,換上幾個核彈頭就可以了,豈不美哉?


就一句話:讓其他所有人叫我爸爸!


真要用核彈頭的話就是毀滅世界了,所以核彈頭實際上永遠都不會用。而如果現實當中確實需要進行超遠距離打擊的話那當然得用常規彈頭了。


其實我只是個小白但是我有自己的看法,常規武器常規戰爭使用╭(╯^╰)╮,核武器核戰爭使用╭(╯^╰)╮,核武器不是說動就能動的,不能動的時候就要用常規武器,但是到了要動的時候沒有也不行╭(╯^╰)╮


30年內的中國來說,和常規中遠程彈道導彈互為替換的只有大型高性能戰略轟炸機。

選哪個,一方面要看4軍種之間的利益博弈和交換,一方面要看技術的趨勢,最後才是看價格。

所以一方面陸軍強勢的中國很可能不願意中國出現「戰略空軍」影響政治格局;另一方面,我們的導彈技術恐怕確實要比大飛機好不少。

至於造價,恐怕知乎的各位都是說不上來的。

大轟的好處是更靈活更偏進攻,導彈攻守兼備偏守,如此而已。


既有作戰運用方面的考慮,也有軍種自身利益的考慮


一個字,窮


小時候看鵝,太容易,吃飽了就回家!但豬不行,吃著吃著自己就睡了,還無腦地亂拱一氣。它需要不停地敲打,但也不能太大力將它打死,這個度也不好把握,讓它習慣就好了。


推薦閱讀:

戰鬥機的副油箱能不能和導彈合體呢?
怎麼看待外媒報道中國已擁有高超音速武器?
彈道導彈打航母可行嗎?
戰鬥機是怎樣靠做機動躲導彈的?
如果蘇聯真的有無畏III級驅逐艦的發展計劃,那麼它將是什麼樣子的?

TAG:導彈 | 核武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