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紫光閣關於鄉紳的微博?

如何看待《人民日報》重建鄉賢的文章? - 你如何評價 X


呼喚鄉紳回歸的人,據說是指望鄉紳能為往聖繼絕學,興許是看了明代大儒顏光衷老師的言論。

顏老師是這麼說的:

鄉紳,國之望也。家居而為善,可以感郡縣,可以風州里,可以培後進,其為功化人,比士人百倍。故能親賢揚善,主持風俗,其上也。即不然,而正身率物,恬靜自守,其次也。下此,則求田問舍。

這裡的「國之望也」,不是說國家的希望,國,是指鄉里;望,是指威望。鄉裡頭有威望的人,通常是讀過書還比較有威望或者乾脆是做過官的人。「居為善,感郡縣,風州里,培後進」,個個都是善事,如此看來,鄉紳制度在顏光衷老師眼裡,是十足的好制度了。

但那是不可能滴。

這篇文章,名叫《鄉紳體面》,上面寫的,只是開頭幾句。往後一大段,才是顏光衷先生不吐不快的東西:

下次,則欺弱暴寡,風之薄也,非所忍道矣。俚語云:「刀趁利,爐趁熱。」此兩語誤人不淺。夫刀利爐熱,用之以干許多好事,此光陰誠不可錯過。又「爭體面」,此三字最誤人!今且以何者為體面?若屈身求官府,此無體面之甚者也。官府即姑從我,而心輕其為人,此無體面之隱者也。得勢以豪鄉里,而人陰指曰:此翼虎不可犯耳!尚得為體面乎?認得體面真時,便不爭體面,而百美集矣。

多數鄉紳還是一群狐假虎威的人,在鄉村中有頭有臉,但想要體面,必是要和官府合力整治百姓,其中陰損勾結,自古有之。得權才能有勢,得了威權,更要橫行鄉里,以至於人們常常叮囑家小:「看到沒?那個人是插翅虎,很牛逼,別惹他!(此翼虎不可犯耳!)」這就是多數鄉紳甚至是多數百姓所認為的體面。

當鄉紳是光彩的,主要是能有個吆五喝六的本錢,其他都是扯淡。

我們看,到了清代和民國,鄉紳也還是這樣。魯迅先生《為了忘卻的紀念》寫了柔石老家鄉紳的日常:

我和柔石最初的相見,不知道是何時,在那裡。他彷彿說過,曾在北京聽過我的講義,那麼,當在八九年之前了。我也忘記了在上海怎麼來往起來,總之,他那時住在景雲里,離我的寓所不過四五家門面,不知怎麼一來,就來往起來了。大約最初的一回他就告訴我是姓趙,名平復。但他又曾談起他家鄉的豪紳的氣焰之盛,說是有一個紳士,以為他的名字好,要給兒子用,叫他不要用這名字了。所以我疑心他的原名是「平福」,平穩而有福,才正中鄉紳的意,對於「復」字卻未必有這麼熱心。他的家鄉,是台州的寧海,這隻要一看他那台州式的硬氣就知道,而且頗有點迂,有時會令我忽而想到方孝孺,覺得好像也有些這模樣的。

……還「繁榮鄉村文化」。

他馬的,你也配姓趙!?

柔石是左聯的烈士,共產黨員。

他深惡痛絕的,拼了老命反對的,最後有人要重拾。但仔細觀察一下,還是能看出端倪的。

鼓吹鄉紳制度的,在報道中提示的很明顯,「一些企業家」。上面說過,鄉紳雖然有德高望重者,但多數並不是什麼大公無私的人,想要發達,必是要和官府合力整治百姓。傳承文明、挽救鄉村衰敗,建立鄉村秩序,都只是幌子,整和治也只是手段。這些人的目的,是想光明正大地實行官商勾結制度,在姓趙的路上越走越遠。


很多答主從歷史和現實方面說了鄉紳的問題,(づ??????)づ寶寶說下這個官微可能反對的意義。

鄉紳是什麼,鄉紳本質是一種居於地方有領袖地位和各種特權的社會集團,這種集團在傳統社會中行使了相當廣泛的社會治理權,它的出現有它的義務性,也有它的權利性。

在「多中心治理」理論,在如同國家這樣一個大型的共同體內,治理秩序幾乎不可避免的存在發散性情況,也就是說在現代國家體系內,除非在極其特殊的情況下,政府不可能是唯一的治理組織,政府所做的事情不僅政府本身在做,政府以外的其它組織也在做,這樣一個契約體系構成了人們除了利用政府也廣泛的利用其它社會中的組織資源,來形成「社會」這種情況。

鄉紳就是這樣一個社會團體,但有趣的是,我朝自古皇權不下縣,然而如今黨權不僅下縣,還深入村部,而這個黨權在本質上來說也是一個居於地方有領袖地位和各種特權的社會集團,那麼出現鄉紳這種團體潛移默化的必然會有競爭趨勢,更為重要的是,是誰在提出重建鄉紳,是企業家,是富商。

資本是無國界的,也是無立場的,資本依賴於誰給予資本利益的趨勢,富商是資本的一個組織部分,而且他們的背後是資本一個很大的代表,而這一部分往往在我國沒有享受到絕對的政治權力,他們互相扶持互相發展,但是在政治權力上往往較為被壓制,或者說被其他更有官方背景的資本所取代。

那麼當他們提出要建立鄉紳的時候就會發現,實質上他們期望的是一種就如同微博里所寫,舊體制下的儒生類組織,一種有知識分子出現的代表他們發言的情況,而這種組織在新體制下,往往又起到緩和的接觸地方,他們一方面為地方群眾發言,一方面又顯得很親近很自然,並用他們的思想影響一部分人,又不容易過多的引起當局的注意,這類鄉賢即可以引導新思維,又可以鞏固現狀。

更為重要的是,這類儒生組織往往是國家主義敘事,有大中國概念而並非是所謂的政黨概念。

畢竟資本的上層與中層乃至基層本身就有不同的利益訴求和矛盾,但是如果有相當的社團來分導這些矛盾,並共同訴求的話,那麼就可以緩和幾個階層的問題,鄉紳就是為此,這就是一個「共治型體制」。

為此才要關注是企業家這樣說,而在微博里寫道的,鄉紳是國家權力無法深入到基層,事實上以政治學理論,任何國家的政權都無法深入到各個角落,政府無力於全部控制社會,為此才會產生各種各樣的NGO,只是我朝在NGO方面本身就薄弱,這才有了那麼大一塊疏漏。理論上認為政府在位於治理頂層的時候,下面的部門,組織,社團是分享治理的下一階層,就是如此,也就是政權多元化,政府佔主導但不是全部,其他組織必須和它分享這個政權否則不形成社會這個概念,那麼你要分享這個治理權了,到底代表誰好呢?

有趣的是,《人民日報》本來就號召知識分子,優秀企業家,離退休幹部重建鄉賢,然而現在企業家們不僅不打算入伙反而要獨立,這讓北京方面很難辦啊

當然,一部分的企業家號召重建鄉紳,當然也無所謂,即使是建立了,但是政權就如同是同心圓,一層一層的多元組織本來掌握在政府手裡,而現在又另外的勢力進來打算一元一元的分一杯分享治理權的羹,這讓地方黨權怎麼辦,退一步說,萬一出現如其他答主所說的情況也尚不可知。

微博里說了那麼多冠冕堂皇的話,無非如此,這件事是一個困局之爭,到最後也要慢慢看,要不就在黨權的指揮下建立,要不就別想了。當然在帝都,他們肯定是知道清末地方的鄉紳是如何一步步侵吞政權的,並走向北京的。

以上一點淺見!


古代中國是 皇權-紳權 的社會結構, 吳晗和費孝通先生都有所論述。而且對此多有批評。

事實上,古代由於社會經濟與管理手段的限制,皇權很難滲透到地方和基層。。

於是,只能有地方上的強力人士與豪族來管理。

東漢以降,有地方士族門閥,延續到唐代,仍然有很多高門大族。

後來科舉制度流行,科舉造就了一批批的地方縉紳,出則為官,歸鄉則為地主。

但不管何朝何代,地方的權力都把持在這些豪族手裡。

這些鄉紳們的飛揚跋扈, @豆子 先生已經用資料進行了展示。。

總體來言。

紳權」是一種特殊的歷史現象。所謂「紳士」是一種非官非民的身份,在明清兩代,紳士都是通過科舉或者捐納獲得的功名,而在北洋政府時期和國民政府時期,新紳則多有學歷或有黨派身份。

明代紳權之盛令人咋舌。清代後期,其專橫跋扈不讓明代。即使是舉貢生監,也可閃結官府,稱霸鄉里。在民國時期,舊紳雖淡出歷史舞台,而新紳階層卻逐漸形成。總之,從明代以來至近代,紳士實際掌握著地方基層的控制權。

在地方上,紳權與官權有所分工,但這二者的職能作用又是互相滲透的。如鄉約、耆老是由紳士公舉的,而吏役則是由地方官決定去留的,保甲,地方雖由地方官指揮,卻往往是由紳士保充的。

地方自治事務如善堂、積穀、修路、造橋、興學之類有利可圖的,照例由紳士擔任,發球非常事務的,如辦鄉團、救災、賑濟、丈量土地、舉辦捐稅、攤派一類,也非由紳士領導不可,負擔歸之平民,利益官紳合得。

紳權由於面對的是社會上的弱勢群體—農民,因此,它容易成為一種不受約束的權力。尤其是社會大變革的動蕩時期,往往成為它膨脹擴張的良機。

紳權在農村,絕對支配著農民的生活。而在舊時代的農村,還存在大量的名為鄉約的類似習慣法的東西,成為鄉紳們對農民生殺予奪的工具。

而在現在法治社會,已經不需要這些鄉紳與鄉約來管理農民。每個人,不論是有產者還是農民,首先都是公民,大家只要遵紀守法就好,雖然司法存在很多問題,但也不需要所謂有產者們來越俎代庖進行管理。因此在近代中國之後,紳權總體是一種應該被掃進歷史垃圾堆的東西。。

而社會管理,也不需要鄉有產者們代勞。

另外我差不多能夠理解這個政策的出台。 無非是基層渙散,想讓鄉村資本家們替自己管理基層。

首先,二共時代以後,TG對農村基層的控制是在逐步收縮的。。

一方面因為改革開放與工業化,90年代以後非農人口進城容易很多。農村人口呈現向城市加速遷移的趨勢,因此青壯年勞動力大多選擇進城打工。農村只剩下婦女老人兒童。自然而言的,經濟與社會也凋敝了。

另一方面2000年後,TG基本廢除農業稅,村兩委幹部連工資也沒有,想做事情錢也沒有,就算村長,工資領不到多少,他怎麼可能有熱情投身於村務工作??因此農村基層也日趨渙散了。。

這時伴隨著農村基層組織的凋敝,為了維護農村社會的穩定,某些人自然想到利用村中有能力者的力量,讓他們充當鄉賢的作用。當然這也和某人熱衷附庸風雅,愛好傳統文化,保守復古有關(這也不是他本人的鍋,從90年代知識分子們因為對舊社會不了解,對舊文化不了解,就紛紛指責TG破壞傳統文化)

但問題是農村能夠充當鄉賢的土豪,無非分為幾類。

一類是自己經營,悶聲發財的。

這些人如果獲得基層權力,會想法設法的利用自己的政治權利變現資本資源,會想方設法利用鄉賢身份拓展政商人脈。而非為農民利益考慮。

有的人還會變賣集體資產,中飽私囊。 很多地方村官競選為何那麼激烈,甚至紛紛賄選,往往就是因為看中了集體手中的土地。。如果鄉賢獲取權力,難保他們不會做出強制農民賣地、賣山林的事兒。

還有一類是因為涉黑惡勢力而發財的。

在農村,力氣更大,更兇悍的人往往能夠佔據更多的資源。黑惡勢力會自己佔據最好的山林、魚塘、一切有利可圖的事物。事實上很多黑惡勢力已經滲透到村官群體了。比如根據一份調查結果顯示。在農村涉黑案件中,約有三成村官參與涉黑。涉黑村官中,22.5%的村官是黑社會性質組織頭目包裝而成的;67.5%的村官上任後,為了控制鄉村搖身一變成了黑社會性質組織的頭目;還有一些黑社會性質組織替村官打擊政治對手,干預農村村官的選舉

鄉賢可能造福鄉里嗎??少數熱心公益事業的人或許會。

但是,我怕更多是為熱衷鑽營者和黑勢力披上一層合法化的外衣。

因此。我旗幟鮮明的反對所謂鄉賢。

(當然舊社會很多地主也涉黑惡,參與民間會道門,我某個你們可以期待的大型打臉貼會看到的)

另外我本人正在準備某個大型打臉貼。。。。這是我收集到的一小部分資料。。看看民國時代鄉紳是個什麼德行。


那些嘴上說的要當鄉紳的人,實際上變成土豪劣紳的可能性更大


倒車請注意!!!

倒車請注意!!!

倒車請注意!!!


中國的農村有兩類,一類是偏遠的中西部鄉村,一類是城市郊區和景區以及資源區的農村。

前者的問題在於,作為地地道道的負資產,黨國迫不及待的想要把他拋出去,只剩孤寡老人的鄉村也不可能有力量來對抗。但這類鄉村卻產生不了能替代政府職能的鄉賢。

後者的問題在於他能產生替代政府的鄉賢,卻然而黨國卻不可能在這些地方放手。你無法想像國家力量會心甘情願的從蘇南那些gdp幾十個億的農村退出。

所以人日也好,紫光閣官微也好,談論的都是這些地區的控制權問題。


紫光閣代表著黨……我竟然看不懂人民日報是誰的喉舌了!!!言論自由了?


基層失控與漢維矛盾是共黨統治兩大無解難題。

歷史發展過程中,血緣產生氏族,氏族產生部落,部落產生部落聯盟,部落聯盟形成國家。而血緣、地緣是構成古代社會基層組織的基礎。在古代基層社會中,相同姓氏的會基於血緣關係形成宗族,宗族形成一個地方基層。

宗族中會出現有聲望、有權力、有財富的人,他們成為了宗族的領袖(如族長)。這些宗族領袖或者是科舉及第未仕或落第士子、或者當地較有文化的地主、或者是退休回鄉或長期賦閑居鄉養病的官吏、或者是宗族元老等。

由於相同姓氏的歸屬感,宗族領袖們操控了宗族內部的「執法權」。宗族(主要是大宗族)的領袖們形成一個龐大的階層,這個階層形成了士紳。古代社會,由於物質力量的局限性,官府對基層控制太難,也樂得把基層的控制權轉移給士紳。

社會基層就形成了「官府與士紳共治」的場面,當政治穩定時,官府、士紳和諧共處;而到政治動蕩時,士紳可以組成一支小武裝力量(即家兵)。

魏晉時的塢壁就是著名的代表,中國史上有很多軍閥多起於家兵。近代以來,曾國藩的湘軍團練也是這種地方基層武裝的一種代表。

士紳有其優劣:

優點在於開明的士紳是農村良性文化的組成部分,起到協調宗族內部、宗族之間矛盾、維繫基層穩定的作用,同時可以宣傳科舉與教育,使農村基層實現文治,以配合官府。近代以來,地方士紳投資鐵路、實業,獲得美名。

缺點就在於劣紳土豪推行基層的陋習,管理不公混亂,有時會鼓勵宗族械鬥,成為地方不穩定因素。在動亂時,士紳可能組成武裝,使亂象更亂,官府更為失控。

近代以來,由於近代化的需要,迫切需要調動地方的剩餘勞動力投入對外戰爭與發展國內經濟。士紳成為了近代化的阻力,從慈禧、李鴻章、袁世凱、孫中山、蔣介石到毛澤東都迫切的需要完成這個任務。

四一二政變導致的結局就是,國民黨基層組織交給了共產黨,中國社會斷裂成兩個階層: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代表了社會上層,包括官僚資本、大地方、士紳等;以毛澤東為首的共產黨代表社會下層,包括工人農民等。兩層之間爆發了內戰,最終是共產黨勝利,國民黨被逐至小島。

毛氏當權後,迫切的要打破士紳控制的基層,便進行了土地改革。當然地方士紳被打倒了,黨幹部成為了基層主導,「官府與士紳共治」局面似乎變成了『』官府獨治『(或官紳一體化)。這種措施確實起到調動了基層積極性的作用。

毛氏當政期間,利用了廣播、電報、鐵路、公路等現代設施,加強了對黨幹部的思想控制,進而控制整個基層,建立了一個自上到下的金字塔極權社會。

但這種極權社會帶來個弊端,就是:一旦領導層政策失誤,將會在底層造成無限放大。古代社會,士紳對於政權的批判作用隨著土改不復存在。另一面,黨幹部的文化素質、政治素質不僅並未提高,相對於傳統士紳還下降了,傳統士紳社會的文治局面蕩然無存。再有,黨組織極權化強行輸入信仰,黨組織極權化,而非法治化,這是一種政治春藥,藥效一過必然引起強勢反彈。第四,基層由黨幹部統治,並未打破血緣、宗族關係,而共黨的農村戶籍政策(1958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限制人口流動,反而更強化了這種血緣宗族關係。不少黨幹部仍來自於當地血親宗族中。

所以,隨著文革的破產,極權主義被打破,中國步入了威權社會。而基層宗族組織復活了,復活的原因有:一、傳統的血緣、宗族關係一直存在,甚至為毛共的農村戶籍政策強化了;相同血緣姓氏的歸屬感重新點燃了,宗族文化復活了。二、改革開放後,農村出現了貧富分化。極權主義的消亡,與重商主義的萌生,讓會賺大錢的人成為了當地的名流、「鄉賢」。當前的「鄉賢」成分與古代社會不同,主要是黨幹部及後代、致富商人、宗族元老,有時還有回鄉創業的大學生。

「官府獨治」重歸「官府與士紳共治」的局面。但是根據「螺旋式發展」的哲學講,當下的「官府與士紳共治」比以前好得多了。其一近代化過程中,破除了陋習,現代的法制意識一定程度進入基層;其二,當前的鄉賢們可以帶領當地宗族、民眾致富;其三,鄉賢能起到和以前一樣,協調矛盾,扶助鰥寡,維持基層穩定的作用,還能儘可能避免了大規模械鬥的發生。

當然缺點也有(有些甚至不如古代):其一,帶得不好的鄉賢帶頭作違法犯罪的事情。如陸豐的三甲村帶領大家制毒。其二,一些黨幹部、宗族元老利用職權與名望,獲取財富,有些黨幹部甚至成為當地土皇帝。其三、當前的黨幹部的文化素質較差,缺少現代法治民主精神,可能成為法治民主化的阻力(如果趙家真有考慮過這問題的話)

作為趙家而言,鄉賢對於他而言是既打壓又聯合的。

聯合,是因為基層失控,鄉賢崛起不可避免的話,趙家需要他們協助基層,帶領基層致富以維持穩定。

打壓,是因為「鄉賢」會消解趙家的權力,甚至塢壁化干起違法犯罪的事情(如陸豐三甲村);「鄉賢」缺少法治精神,可能成為趙家改革的阻力。

趙家對鄉賢採取了一定措施。例如推行大學生村官制度,目的是提高基層幹部素質,一定程度上消解鄉賢的權力,推行現代法治民主精神。當然限於大學生的政治素質,收益甚微。

目前趙家只能被迫承認了「鄉賢」的作用,並積極引導鄉賢良性發展,還是起到一定作用的。但鄉賢能否實現良性發展,還得依賴於①鄉賢現代法治意識的深化,②經濟發展人口流動打破傳統血緣關係,使鄉賢不再單單是宗族的產物。


農村企業家呼籲恢復鄉紳建設新農村;

十三歲政協委員提議不以考卷定終身。


還真是神仙打架,下面都是一群吃瓜群眾


關於重建鄉賢的問題知乎上已經嘲諷過一輪了

題主問的重點明明是【紫光閣】,是【嗶——】和【嗶——】之間的分歧與博弈好么~

抓重點啊年輕人們

「我們的對外宣傳部門擠滿了沒有腦子的翻譯機器,但我毫無辦法」

你們啊,還是圖乃義務!


如果鄉紳就是造造養老院,為政府分擔養老壓力的話,我完全字詞啊


這條微博是明確反對恢復鄉紳制度的,而且指出鄉紳出現的時期和原因,以及為什麼現代社會鄉紳階層很難再有存在空間,我認為說得很有道理。


我們想想,是哪些人提議恢復鄉紳制度的。

可曾聽過每日勞作的農民提議恢復鄉紳制度么

自古至今,可有帝王主動廢除封建制度?

自古至今,可有鄉紳要求廢除鄉紳制度?

自古至今,可有資本家要走求社會主義?

一切改變均是以自己的利益為出發點。

自己有遊艇過河就拆了別人的獨木橋讓你練擠下去的機會都沒有。

自己有了資本就斷絕你積累資本的可能。

那些提議恢復鄉紳制度的,只有在這個制度實行之後可以馬上當上鄉紳的那幫人。


鄉紳,每天欺男霸女,欺男霸女,欺男霸女。誰不想當?


這些企業家不過是想自己當鄉紳罷了。


有些人天真的以為上層意願是統一的,所謂的上層是由一個意志所能體現的…

真要是這樣那真是躺著也能實現共產主義了不是。


請抓重點好么……。 帶V的紫光閣那是哪 「海」里呀騷年。 這不是重不重建鄉紳問題。這他媽是政治博弈好不啦 打一個不恰當的比喻這就是人民日報和新華社各自身後的勢力在撕逼。你們吶 還是要提高自己的姿勢水平 否則圖樣圖森破


兩千萬烈士推翻的三座大山,如今又回來了。


推薦閱讀:

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忠言逆耳」的典故?
那些在孟子說教後的人,是否按照孟子所說的做了?
共產主義的實現是否可能由資產階級完成?
戰列巡洋艦出現後重巡洋艦真的沒有用了么?
為什麼稱唐朝為巨唐?

TAG:歷史 | 新聞 | 政治 | 紫光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