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印度在歡呼經濟增速超過中國? 目前印度能否成為世界「經濟引擎」? 印度的GDP演算法是否與中國一致

普華永道的報告稱,2016年印度會成為新興市場經濟體的「明星演員」,增速有望達到7.7%,連續第二年超過中國。

這家全球諮詢公司稱,在新興經濟體中,只有印度2016年的經濟增速會比長期平均增速更快。

報告稱,在7個新興經濟體中(中國、印度、巴西、墨西哥、俄羅斯、印尼和土耳其),印度會成為「明星演員」,而巴西和俄羅斯經濟體會萎縮,中國會放緩。


三哥好可憐。

居然以那麼多國人心中的地獄為趕超目標……而且能趕上的時間還遙遙無期。

這是在黑印度還是在膜天朝?


前幾年西方也各種褒獎中國增長速度快,好給力啊,中國國內也很天真得覺得自己真的很厲害的樣子。

後來霧霾啊,房地產亂相,低端製造業,污染企業,高能耗產業,三無煤礦等,發瘋了得賤價出口稀土等一系列亂相暴露了。

從那以後,中國在主觀上放緩增速,因為中國現在的目標是著眼於實現經濟又好又快可持續發展,中國政府現在越來越重視環境保護,資源節約的重要性,很多污染和耗能的小企業都被關停了。而且我國更多偏向於創新,創造,而不是繼續甘當世界工廠。我國已經突破了一個又一個的高端領域,很快就會讓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無路可走或者走得很痛苦。

事實上,冷靜得看,不光是印度,幾十年來每年都有一大堆的國家經濟增速超過中國,這有什麼稀奇的?關鍵是看年均增速,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年均增速都差中國遠了。中國經濟能夠取得今天這個地位,不是靠哪一年的增長率特別高,而是靠幾十年如一日的持續不斷地高增長。而好多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都是象過山車一樣忽上忽下,印度如果能把這7.7%的增長率保持30年再來說別的。

後來,西方的忽悠團隊發現再也忽悠不了機智的土共了,那總該忽悠點人吧,喲,這隻天真可愛的白象也是挺可愛的嘛,錢多人X,好的,就是你了!!!!

================

還有個有趣的故事,印度為了尋求所謂的「自豪感」,14年的時候自己主動修改了GDP的統計方法,東西還是那麼個東西,數據做得好看罷了,自欺欺人罷了。除了名義上的增長率,印度具體經濟數據的表現比中國差多了。這個數據連他們自己都不信,何況中國目前的經濟規模是印度的4-5倍,即便印度保持這個所謂7%的增速,也需要20-30年才能趕上中國。 然而事實上么,地球再也承受不起一個大工業國家的崛起了。目前,製造業的低端,中端基本集中在中國,高端也慢慢被TB蠶食。以三哥的基礎設施,人才儲備,國內投資環境,根本就支撐不起全科製造業的發展,看看三哥的GDP統計數字中三產的比例就明白他們的水分有多大了。。。

印度經濟數據被疑「注水」 媒體熱議「超中國」

================

印度在外交上能否稱為是一個成功的國家? - 張俊的回答

如何評價印軍? - 張俊的回答

印度可否真的超過中國? - 張俊的回答

有哪些笑完之後發人深省的笑話? - 張俊的回答


我覺得樓上說的有道理。

現在國家經濟發展速度的確降低了,但是產品的品質卻明顯提高了。以前大量的小煤礦和賤賣資源的工廠倒閉了,大量的廉價工廠提高工資了。在汽車上出口電動汽車,在高科技上出口高鐵,火箭服務,手機,家電。出現支付寶,餓了嗎,微信支付,各種便利的金融理財產品這樣的創新企業;起碼,汽車也有了哈弗,一汽傳祺汽車這樣到處看得到的國產車了。這些都是告訴大家,時代不同了,不要太迷戀速度,得開始搞點高質量的東西。

印度人歡呼,就讓他們歡呼好了。乞丐還是乞丐,今天討多了錢就開心滿滿,一直反外資,農民暴動,跟巴基斯坦開戰,有他們受的。而且印度人的人均gdp連續三年停滯,2014年就1700,現在還是1700。

中國的人均gdp只有上一年貶值剛好抵消了發展速度,人均gdp只增長了三百美元,也到了自己關鍵的轉型期,要走中高端產業模式,這並非是簡單的任務,不過中國的根基無論如何都遠超一萬美元的馬來西亞,墨西哥,巴西,工資也好,治安也好,生活水平也好,一萬美元的國家已經不比中國強,那麼,一萬美元如何如何不應該過分討論,而是應該討論接下來該怎麼走,如何成為真正的高收入國家。

中國工資依然在提高,我相信有一天印度人會放棄跟中國比較,因為完全沒有可比性。


印度就不能放慢腳步等一下她的人民?

藥丸吶藥丸。


既要放慢腳步等人民又不能讓印度追上 好些人的要求也太高了


以印度的體量,其城市化進程必然給世界經濟帶來很多活力


中國已經開始明白有時候倒車是為了更順暢的直行,打方向是為了更快到達目的地。

這點上已經和阿三拉開了差距。


全球增長新引擎何在?

由印度次大陸、中南半島和東印度群島組成的三印度地區,最有可能在可預見的未來成為全球經濟的主要增長引擎。

上一個千年最大的意料之外的後果,或許就是1492年哥倫布(Columbus)誤打誤撞發現美洲大陸。這位熱那亞探險家原本試圖探索一條通往亞洲的海上通道——這條通道直到6年後才由葡萄牙探險家瓦斯科?達伽馬(Vasco da Gama)發現。達伽馬沒有向西穿過大西洋,而是向南航行,隨後折向東,開闢了歐洲通往傳說中的東印度(Indies)的海上通道,從而實現了哥倫布的夢想。

當時的東印度早已是歐洲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香料的來源地,這些香料讓歐洲人能夠保存過冬的食物。東印度的這一條件意味著它是巨額財富的源泉,就這一點而言,據馬可?波羅(Marco Polo)所說提供「無法估量的貿易量」的中國都比不上它。

達伽馬在1498年取得的歷史性突破,是當時的亞洲商品集散地威尼斯衰落的開始:從那以後,利潤豐厚的歐亞陸上絲綢之路貿易日益讓位於經由印度洋和大西洋的海上貿易,那些早先靠陸路貿易帶來的客流而變得富裕的陸上商隊驛站城市,喪失了中間商的地位。英、荷東印度公司通過擠掉威尼斯人和其他中間商,成為它們那個時代的亞馬遜(Amazon)……與亞馬遜不一樣的是,它們後來也賺取了暴利!

順便說一句,有必要指出,東印度為英國和荷蘭人創造了如此豐厚的利潤,以致於它鞏固了成為現代資本主義基石的幾種制度:股份公司、有限責任公司和股票交易所。

500多年後,在第三個千年的開端,東印度所蘊含的希望可能再次即將獲得實現。

在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仍在以每年6%以上的驚人速度快速增長——因為中國已經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起點已經不低了」,這樣的速度是令人矚目和不容忽視的——的同時,還有一個增長故事正跟在中國後面或者說在中國以南浮現出來。從現在到2050年,基本上但並非全部位於印度洋周邊國家的三印度(Three Indies)地區,最有可能成為全球經濟的主要增長引擎。

這幾乎是一種機械預測:得益於有利的人口條件和生產率增長,該地區的興起是十拿九穩的。這兩個經濟增長的基本DNA將共同推動三印度地區前行。

這個新全球增長引擎由哪些部分組成?它有3個飛輪:中南半島(Indochina,又名印度支那)、現代東印度群島和印度次大陸。中南半島包括越南、寮國、柬埔寨、泰國、緬甸和馬來西亞。東印度群島包括印尼群島和菲律賓,以及東帝汶和汶萊,可以說還有馬來西亞的沙巴(Sabah)和沙撈越(Sarawak)。印度次大陸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斯里蘭卡、馬爾地夫和尼泊爾。位於該地區中心位置的新加坡已經可以宣稱是該地區的貿易樞紐。

這3個地區有24億人口,幾乎佔到全球人口的三分之一:中南半島有2.7億人,東印度群島有3.75億人,而印度次大陸有17.5億人口。它包括全球20個人口最多國家中的7個,其中就有到2025年將會成為全球人口最多國家的印度。

該地區擁有的內在人口優勢是,幾乎所有的勞動力人口不僅按美元時薪計算是低成本的,而且其中還有大量的半熟練和熟練工人。它還擁有世界上逾一半的年輕人。這解釋了為何在爭奪新工廠落戶的這場「大賽」(Great Race)中,最新一輪獲勝的都是越南、印尼和孟加拉國這類國家。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提出的「印度製造」倡議,讓印度如今也登上了熱門製造業基地的名單。

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經濟複雜性觀測組織(Observatory of Economic Complexity)最近提出了一個尋求解釋經濟增長之謎的經濟理論。他們編製的《經濟複雜性地圖冊》(The Atlas of Economic Complexity)將印度洋海盆明確標記為在可預見的未來經濟最有可能增長最快的地區。支撐並引領這種預測的是印度,預計後者在截至2020年的十年里的GDP年均增速將為7%。

確認該預測的是企業智庫機構世界大型企業研究會(The Conference Board):他們還把印度洋海盆視為未來10年可能錄得最高生產率增長的地區。

因以史為鑒能力而聞名的中國人,認可了這些預測,重新啟動了古時連接亞洲東部和歐洲的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的概念。他們這樣做的目的,是通過他們的「一帶一路」(One Belt, One Road)倡議來利用重新興起的貿易聯繫。這一倡議涉及到在歐亞「絲綢之路經濟帶」和印度洋「海上絲綢之路」大規模投資交通基礎設施。這與十九世紀末英國在從中國到智利、從印度到加拿大的世界各地興建鐵路的邏輯一致,中國的地緣政治戰略家必定認為,用不了多久,條條大路就會再次通北京,就像13世紀馬可?波羅看到的情景一樣。

三印度地區還有很多其他商業優勢。該地區很多國家都熟練地使用全世界經商的通用語言——英語,還有很多國家的法律體系都跟源於英國法。這裡生活著很多非常富有企業家精神的族群:比如哈德拉毛人(Hadhrami)、伊斯瑪儀派(Ismaili)、古吉拉特人(Gujaratis)和華僑。該地區將利用太陽能和風能資源,從而大大受益於即將到來的可再生能源革命,同時也將探索這場革命的第二個階段:利用可再生能源進行海水淡化。在三個大洋(Great Ocean)沿岸地區中,印度洋沿岸地區是政治上最為中立的:儘管這裡曾經是一些前歐洲帝國的前哨,但印度洋沿岸地區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是聯合國安理會(UN Security Council)常任理事國。而且精通科技的印度就在該地區的中心。

在適當的時候,將會有其他毗鄰該地區的國家——特別是東非的幾個國家、澳大利亞、甚至可能包括後石油時代的中東國家——被這個新引擎的引力捕獲。的確,肯亞和衣索比亞等一些國家已經感受到了它的引力。

1498年,當瓦斯科?達伽馬第一次抵達亞洲港口、印度的卡利卡特時,他驚訝地發現自己正置身於地球上最繁忙的貿易港中。從那之後,全球經濟引力的大洋中心先是轉向大西洋、如今正逐漸轉向太平洋。到2050年,以三印度地區為中心的印度洋海盆很可能早已開始再現過去的商業輝煌了。


種姓制度流毒的情況下,隨著貧富差距的越來越大,經濟增速越快,離崩盤也越近


沒出息那樣,天天盯著中國能有多大出息?看看中國人,誰不是卯足了勁盯著美帝啊。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 2016 年第一季度遼寧 GDP 負增長?
中國經濟還有哪些增長點沒有釋放?
這二十年中國與發達國家生活水平差距不斷縮小的原因?
如何看待王健林接受採訪評價中國房地產泡沫為史上最大?
如果亞投行和一帶一路都順利運行,那麼未來將會出現怎樣的景象?

TAG:經濟 | 印度 | 經濟形勢 | 中國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