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維新三大政策中的富國強兵為何使日本走向軍國道路?

本人歷史學專業。世界近代史中學習到這一課,對於如上問題,我還是有自己的疑惑的。書上說是武士道精神中的忠於天皇思想使日本走向軍國道路,而武士道精神的起源又是中國傳統儒家思想中的忠君思想。本人想請歷史學的大神詳細給出這段歷史的具體情況,正史也好野史也罷,滿足一下我個人的求知慾,謝謝大家了。


日本從開國之初的藩幕體制,到明治時期的藩閥政治,再經過短暫的大正民主,最終落向軍部主導的下克上亂象,其間的80餘年時間中發生了太多事件與意外,涉及的因素也為數眾多,實在是一個很大的話題。

關於日本是如何走上軍國主義道路的問題,網路上包括知乎里已經有了大量的討論。簡單而言,個人的看法是日本軍國主義的基礎由軍部主政與下克上兩部分構成,前者來自軍部大臣現役武官制,後者以九一八事變、盧溝橋事變等為代表。一點猜想也不一定對。至於具體的情況,珠玉在前,我就直接推薦一下了……

首先是卧煙同人社的一個系列視頻,非常推薦

【卧煙社】特別企劃 走向戰爭的日本 01:憲政常道

【卧煙社】特別企劃 走向戰爭的日本 02:革新陸軍

【卧煙社】走向戰爭的日本 03:起源與終結的序章

(非常生動並詳細地講述了那段歷史,製作精良,只能說非常非常推薦題主去看)

還有1970年東寶的電影,主要的大人物是東條英機。這也是我心中最好的反戰電影

【戰爭/歷史】激蕩的昭和史:軍閥(1970)【日語中字/上譯中配】【內參片】

另外關於下克上的局面,可以參看這兩個回答感受一下

如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你成為日本的最高統帥,並且說話管用,你會怎麼打? - 知乎用戶的回答

日本近代「下克上」頻繁成功的原因是? - 苧薴的回答

還有很多優秀的講述或討論,我就不贅述了。

(評論區 @王瑞 的見解也歡迎大家看一看,比本答案分析得更多)

至於富國強兵之策,當然是日本走向軍國主義道路的先決條件。軍閥(不是地方割據的那個,是派閥的閥)掌權必然導致國家傾向於窮兵黷武,但沒有強大的軍力作為支持,這種做法只會導致軍閥的倒台(實際上二戰日帝就是軍力拚不過別人,結果軍閥順利完蛋了)。可是三大政策中的其他兩條,文明開化和殖產興業難道不也是日本能夠實現擴張,至少是保持獨立的基礎么?

說到這我有一點不理解,三大政策這個說法究竟是怎麼來的……富國強兵顯然包括」富國「與」強兵「兩個部分,後者自不待言練,但前者富國就是要依靠殖產興業和地租改正等政策發展經濟啊。何況版籍奉還-廢藩置縣-地租改正等政策的地位又該放在哪裡呢?

(搜索富國強兵,出來一張養蠶工廠的圖片)

而題主提到的武士道精神,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也有著不同的內涵。一般印象中的武士道發源於江戶時代,由山鹿素行、山本常朝等學者提出完善,其中受到有儒學的影響。但當時的「忠孝」觀念針對的僅僅是武士的主君。而「忠於天皇」的思想與武士道的掛鉤要直到日俄戰爭時期之後才出現(此前新政府沒有使用這箇舊時代的詞語鼓勵盡忠),此時日本的富國強兵之策已經達成,但離落入軍國主義還有30餘年的變數,若說是武士道導致日本走向軍國主義實在證據不足。

而且從邏輯上看也不合理,如果忠君就會使一個國家走向軍國主義,那清帝國為何沒有如此,大英帝國又難道不講忠君了?日帝時期日本國民對天皇的宗教式的忠君(和武士道也不能等同)或許是日本走向軍國主義的因素之一,但顯然不是唯一因素,恐怕也不是主要因素。

順帶一提,江戶時代之前的室町時代的武士中,朝倉宗滴認為「武士即使做畜生做狗也要去奪取勝利」、藤唐高虎遺訓「武士沒有七次變換主君就不配為武士」,以他們為代表明顯可以看出此時代與江戶時代武士之道的大相徑庭。而再早些的鎌倉時代開始講究「御恩」與「奉公」的對等,武士與主君間不是天然的倫理關係而是由利益交換作為紐帶,這種態度也一直延續到戰國時代。二戰中的日本武士道的確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但武士道並不是一個什麼都能裝的筐。

(平安時代的武士形象,和後世的很不一樣。取自『伴大納言絵詞』)以上討論主要針對的是題目和描述中的問題,權作拋磚引玉吧,我實在也不是謙虛。另外題主會日語的話不妨先看看日文wiki的相關內容,觀其大略,也沒壞處。


謝邀。

然而我了解不多。

但還是可以說軍國主義和武士道沒什麼關係。

軍國主義是下克上的結果,是廣大的中產階級不滿足現有地位的結果,他們希望侵略他國來佔領資源以提升自己的地位。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日本老政客們是想在東北多發展幾年整合資源再考慮進攻。然而下層歡樂的下克上裹攜了民意,成為真正的國策影響者。

這不是什麼忠君的結果,就是下面的軍官等不及要搶蛋糕的結果。


謝邀

——————

最近考試很多,實在沒有時間細講這個問題,所以就簡要的答幾句權當拋磚引玉了吧

私以為單單的軍隊數量和軍備預算在20世紀初並不能說明一個國家是否是軍國主義當道。軍國主義的一個最重要表徵是國家經濟和外交政策全部以軍備擴張為主導,發展到極端即為軍官團(用日語來講就是軍部)利用政治手段或者乾脆政變,強行架空甚至是取代文官政府。所以我對@匂宮出夢回答中的部分觀點是持保留意見的。

@稻葉藤花的回答中提到了日本在明治時代軍事擴張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係,這點我還是非常贊同的。一戰之後,舊戰爭的經驗被總力戰——這一戰爭的新姿態全部摒棄,新的國際秩序排除了武力作為國家擴張的合法性,包括日本在內的列強們在這一時期對軍隊有了重新的認識(當然也有戰後蕭條的原因),即國防取代擴張成為了軍隊的立意所在。縮小常備軍數量,通過發展經濟提升國力、提高戰時動員能力成為了新時代的主流,而正是這個思想確保了文官政府前所未有的穩固。

軍國主義,則是國家轉型失敗的結果。單以舊日本帝國為例。憲法中統帥權的神聖和獨立確保了軍人在國家中不可抹殺的特殊地位,而新興的帝國主義國家,還沒從殖民中吸飽血的財閥們,怎麼可能在慾望最強時善罷甘休屈服於「國際秩序」。在侵略中嘗到甜頭的國民們自然渴望看到祖國這麼流氓我就放心了」。舊日本帝國天皇制準確的說應該是以天皇和明治憲法為核心的多元聯合。直到戰敗,無論是陸軍、海軍還是政黨政客、宮廷重臣,任意一派也沒實現真正意義上獨裁,而是在乖離中又相互依存。陸海軍堅決擁護「統帥權神聖」的明治憲法(但雙方更多時候根本穿不到一條褲子里去),政黨和宮廷派把憲法中的「憲政」和「萬世一系」奉為圭臬,國民也廣泛認同該體制的正統性。30年代末,陸軍的實力膨脹雖仍不能使國家陷入一元化支配,但還是導致了其對政權間接統治,此時其他各方深感自身的無力,又出於之前的各種糾葛恥與陸軍為伍,在一片明哲保身的氣氛中,於是開始對國家的前途抱有強烈的旁觀傾向(就像次元艦隊中刻畫的米內光政那樣)。@稻葉藤花所提到的五一五和二二六,我想這都不是影響舊日本帝國命運的決定性因素,滅亡的種子早已埋下,政治平衡被打破後的舊日本帝國迅速陷入了以陸軍為主導的癲狂之中,短暫的「輝煌」甚至來不及孤芳自賞,便伴隨著惡魔之花的綻放和凋零而曇花一現。我想,這個國家的歷史留給後人更多的則是思考——無論是對於一國之統治者,還是針對我們社會中的每個個體。

軍國主義的形成,正是走向戰爭之路的縮影,兩年多前在仔細研究過這段歷史之後,我曾經多少次動筆想要回答這個問題。洋洋洒洒數千言感覺還只是略搔皮毛,一個國家的興衰敗亡,想講清楚沒有幾本書的篇幅是不夠的。寫書很乏味而且也沒人願意關注,所以我才決定採用製作視頻的方式。嘛…這些是題外話了

最後,留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吧,日本軍國主義究竟是什麼時候形成的呢?

————————

最近很忙,更新會在放假後重開,學生黨精力有限,還請各位見諒


這個問題根本就不算是問題。

不是明治維新的富國強兵政策讓日本走向軍國主義道路,而是當時的強國基本上全部在走軍國主義道路,日本在當時的國際環境下並非特殊

明治開國是在近代,近代是什麼樣的國際社會?就是強權即是公理、擴張殖民無罪的國際社會,是一個赤裸裸奉行實力主義和叢林法則的國際社會,一個國家在這樣的國際社會當中要立足,首要條件就是要能打。

當時的列強,除了得天獨厚、有兩個大洋庇佑的美國之外,基本上都是軍國主義國家

德意志、俄羅斯、奧地利這樣的中東歐強國就不說了。

法蘭西難道不是一個軍國主義國家嗎?沒錯,1870年之後法蘭西沒有君主了,但是它仍舊是一個軍國主義國家,軍人在法國政治當中一直擁有特殊地位,軍費支出一直是法國政府支出的重點,在和平年代,法蘭西保持了80萬常備軍,相當於總人口的2%,也就是說50個人當中有一個人當兵,請問這是不是軍國主義?

英吉利是不是軍國主義國家?沒錯,英國有憲政有議會,但是英國遠超其他國家的海軍難道是天上掉下來的嗎?英國的那幾千萬平方公里殖民地是上帝賜予的嗎?

在光輝的維多利亞時代,人們在學校裡面教給未來的紳士們(注意,大英帝國當時是沒有義務教育也沒有普選權的)的也是毫無保留的鬥爭主義,教導他們為了保衛帝國要不惜生命(實際上他們在一戰的塹壕裡面也無愧於這樣的教導),請問這是不是軍國主義?

在這樣只看實力的叢林當中,日本走上軍國主義道路是完全不奇怪、甚至可以說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它想要成為強國就必須武裝自己並且尋求擴張,它的所謂特殊文化反而不是最重要的原因。那時候成為強國的方程式就是侵略然後掠奪資源、擴張工業,日本按照這個方程式做了,僅此而已。

如果當時中國有幸率先近代化,那麼在壟斷資本家尋求利潤和資源、廣大中下階層瘋狂希望致富或者上位的背景下,那麼中國也會毫無疑問走上軍國主義道路,以槍炮謀求它「應得」的利益

至於日本後來整個國家被軍隊裹挾,那就是另外一件事了。


三大政策

殖產興業。嗯,把礦山一日元賣給財閥。

文明開化。富翁貴族們在西式客廳里跳舞。

勛貴財閥不過換了個國家與方式寄生剝削。

以前的大名好歹有封建義務,有撫民救濟的責任。現在把地賣給國家。農民失地破產,去做工。去賣淫。去殖民。去參軍當炮灰。

所以富的是誰的國?

強的又是誰的兵?

因此抬出天皇,模糊階級矛盾,宣揚忠君,減少內耗,很有必要。

效忠天皇乃是政治正確。

因此合理的出路就是參軍清君側,大家團結於天皇的旗幟下,去外國八紘一宇。

越是經濟不好,越是如此。

很諷刺的是,大正民主的曇花一現,很大原因就是大正皇帝有精神問題。望之不似人君。

而昭和時代的激烈變革,無不以尊皇討奸為大義名分。


某位研究國際政治關係的老師,曾經就大正德謨克西時代為何最終孕育出軍國主義怪物有精闢的總結:

基層迎合領袖(下克上);迎合大眾民族主義傾向的主流媒體;迎合軍隊/部門的利益集團(財閥)。

其餘的我也不敢說太多,畢竟自己並不是專業研究這方面的。但在看了那麼多論述日本開戰的書後,個人感覺軍國主義道路並不能說是從一開始就奠基好的、決定好的。博弈行成的條件並不是一天就能說清楚,修昔底德陷阱的漩渦也不是一天就會被吸進去。經濟上的論述是一方面,而具體高層領導者的表現是另一方面,對於這個問題的感想就到這了,很抱歉條理並不是很清晰。


芥川龍之介曾說過:沒有比「勤儉尚武」更扭曲的話語了。若要尚武,何來勤儉?沒有比國家層面上的「尚武」更浪費的事務了。

富國強兵?從明治到昭和的八十年間,民眾的「國」「富」了多少?觸目驚心的只是海陸軍每年四割以上的預算比例和「強」起來的「兵」罷了。大和號上的電探,有幾根天線是從山打根八號娼館來的匯款彙集起來的?

所以說:所謂明治維新,昭和維新,唯強兵而已,何來富國?這種政策之下,如何不成軍國?


首先,不可能給你詳細的講講,這個問題太大了,而你又不給錢。 所以我只能簡單的講一些個人的看法。

日本走上軍國主義對外擴張的道路既有其自身的一些比較特殊的地方,還有一些意外因素,但是如果我們從上帝視角或是一個宏大的歷史敘事來看,日本走上軍國主義道路基本上是不可避免的。

自工業革命開始到殖民體系的不斷建立,發達工業國對於市場和原料產地的競爭就是通過軍事擴張手段來推行的,而對於當時的資本主義制度來說,由於缺乏上升渠道,對外擴張不僅可以轉移國內矛盾,也可以給普通民眾提供上升渠道,這一點從一戰爆發前普通民眾對於戰爭的狂熱可見一斑。

特別是對於日本這種後發工業國來說,這種壓力是更大的,不僅是在爭奪殖民地,更是要和先發工業國進行爭奪,因此對於軍事力量的擴充自然是更加看中的,否則在當時的國際環境下,沒有一個強大的武裝力量連基本的國家安全都保證不了,這也是為什麼德國,蘇聯,日本在進行工業化時都是優先發展重工業和軍事工業,因為這是對於當時國外環境的一個正常的反應。

而這種反應必然會造成國民經濟軍事化,並使國家走上軍國主義道路的。這對於當時的所有的發達工業國來說都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我上述說的一切都是基於一種非常宏觀的時間,是一種宏大的歷史敘事,所以帶有很強的歷史目的論,如果我們從當時的實際情況來看,比如日本,如果犬養毅沒有被暗殺,二二六沒有發生,內閣沒有被軍部劫持,歷史是不是會不一樣了?這我不知道,因為歷史本身沒有如果,而我的上述論斷是基於推理演繹的結果,因此這也是為什麼有人會說歷史的宏大敘事是危險的,因為在討論中會不可避免的帶有諸如倖存者偏差,天命論這些論調,所以還請讀者審慎。

手機答的,有點亂,就這樣吧


1 富國強兵,從來都是共識,19世紀國際關係仍屬於叢林時代,若不甘心做列強博弈棋子,必須有強大軍力保證自身安全。

2.日本的國民性,註定他們難以接受」賴活「,寧可選擇」好死「的軍事冒險。

3.明治維新(含倒幕戰爭)里打出來的下層武士統治集團,屬於光腳階層,悍不畏死。幕府世襲統治集團,目標是平平淡淡美酒佳肴,從下層打出來的,追求轟轟烈烈富貴險中求。


你這什麼垃圾課本,純屬胡扯,近代之後繼續弘揚武士道精神,以及把神道教作為官方大力支持的國教、修建靖國神社、拆散傳統家庭建立核心家庭等等社會結構管理和調整行為,恰恰都是為了發展軍事國家而有意為之的政策——發展軍事國家是戰略目標,這些現象是實現手段——因果都搞反了,寫課本的貨可以去學校重學了,至於從近代軍事國家到完全變成軍國主義更是後面一系列外部政治現實的影響導致的,民族文化在其中起到的影響簡直微乎其微。

實際上日本明治維新以後,日本國內的各種勢力都在蓬勃發展,一方面當時世界上盛行的就是炮艦外交、日本自己都是被炮艦開國的,所以為了在國際政治事務中有發言權,為了在當時的國際政治形勢下能有所作為,日本建立近代性質的國家軍事結構是必須的,但是與此同時、議會民族啊、海外貿易啊乃至共產主義啊等等方面的勢力也都在發展,可以說當時日本國內的局面是百花齊放的。

但是日本並沒有機會實現英國當年的世界貿易帝國和對歐洲百年不列顛和平式的外交水準,因為時代已經不一樣了,日本當時面對的局面是,全球殖民地和海外市場已經被瓜分完畢,自由主義已經被證明破產,世界強國在經濟危機中紛紛走向貿易保護,最終引發了世界大戰——這是當時的國際局勢,老牌民主和自由被證明無法應對危機,在新生國家的影響力更是式微,共產主義和法西斯主義兩大新生事物在全世界兜售救國良方,幾乎所有國家都不得不選邊站,所以最終,海外貿易派死於經濟危機,而軍國主義派別憤青取代了「腐敗的議會「、鎮壓了「擾亂社會秩序的賤民」,總體上控制了日本的國策方向。

武士道?那是什麼?中東憤青們表示不知道。


瀉藥,

最高票的兩個回答已經答得很好,我就不狗尾續貂了。在當時弱肉強食的歷史條件下,軍國主義對世界列強來說,大概是一種必然。


明治維新一直到一戰結束,日本走的基本上是帝國主義道路,富國強兵,就是參與工業革命,殖民擴張。

在這個時期,日本不能算是軍國主義國家,但之所以會給人這種感覺,一方面是因為我們是日本殖民擴張的受害者,心裡就覺得小日本不是什麼好東西;另一方面,英法由於已經佔據大量殖民地,所以擴張的激烈程度到19世紀中後期已經沒有那麼高了,反觀日本因為是後發帝國主義國家,吃相自然要難看一些。

一戰爆發,日本當時作為英國的盟友,盯上了德國在東方的殖民地,因此想乘坐協約國的戰車擴張,打了一手好算盤。然而一戰結束,全世界最好的地界兒依然被吃第一次工業革命老本的英法佔據,美國雖然沒有怎麼增加殖民地,但在經濟上是有大收穫的,可日本雖為戰勝國,卻並未收穫太多,連德國那點兒殘羹冷炙都沒拿到多少。這使日本人意識到,和英法聯合無異於與虎謀皮,人家不會分你肥肉吃的,所以只能完全靠自己搶了。

之後帝國主義國家開始步入經濟危機,日本自然也受其害,為了擺脫危機,需要新的殖民地來給經濟上來一針強心劑,既然要擴張那麼就需要軍隊更強大,而軍隊趁機利用各種手段攫取權力,乃至逐漸架空議會,軍國主義才徹底形成。

至於為什麼資產階級沒能在軍隊的頭上拴上繩子,反而被軍隊拖上了戰車,是因為日本在明治維新前是個徹徹底底的封建國家,而且還是一個被武士階層的幕府所控制的封建國家,武士道不僅是一種思想,甚至是一種秩序,而這種秩序借著帝國主義時期的擴張和經濟危機導致擴張加速的引子,以及其他各類因素綜合起來,才把日本變成了30年代的樣子。我們總說,我們的民族資產階級先天不足,事實上日本的資產階級當時也是個小兒麻痹症患者,只能抱著軍隊的大腿過日子——當然了,我們的民族資產階級被他國的勢力和本國的買辦弄得沒有任何大腿可抱所以更慘就是了。

所以日本走上這條道,明治維新最多只是個開頭的背景,歸根結底,是新帝國主義國家為了奪取舊帝國主義國家的肥肉,不得不這樣做罷了。


根本原因有三: 一,當時弱肉強食的列強爭霸環境,註定了不得不優先發展軍工業,消耗性的軍工業反過來綁架了日本國策,迫使日本不斷擴張養活自己的過於龐大的軍工機器。 二:日本周邊的一圈弱國,朝鮮,中國,東南亞諸國,衰落的英,荷等客觀上為日本的對外擴張提供了很好的機遇 三:日本近代化的不徹底性,大量的地方封建貴族轉變成軍部高官,殘留的尚武文化為對外擴張提供了天然合法性。


有意思的是,在那個時候從任人宰割,半殖民地地區實現富國強軍成功的國家全部走上了軍國主義道路,包括德國(普魯士),義大利(薩丁尼亞王國)和日本(說白了就是薩摩長洲藩士)。

某種程度上我相信背後的群體意識,或者說思潮,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決定因素。每每讀史書,加里波第,吉田松陰的故事總讓我心潮澎湃。然而一旦「過度,」進步的力量也會隨之變成反動的力量。

霜之哀傷幫助阿爾薩斯斬殺了梅爾甘尼斯,但也將聖騎士變成了死亡騎士以及最終的巫妖王。屠龍的少年變成惡龍,還有比這更令人傷心的么。


對日本的軍國主義聲討很多是基於對日本的政治偏見的「誅心論」上建立的,軍國主義的定義也被偏頗的甚至是先射箭後畫靶子的方式定義為日本的「軍國主義」或者更廣泛的德國軍國主義,然而主義不是那麼簡單規範的,就像法西斯不僅僅是那三國一樣。其實所謂軍國主義更國際化的翻譯叫「軍事主義『更貼切,不信就搜搜「美國軍國主義」也是有一大堆的。「軍國主義」本來就是日語中舶來的辭彙。在當時的國際環境下,沒有哪個國家逃得過這一過程,這個過程是封建社會集權化發展的必然。18世紀的普魯士難道不是軍國主義嗎?路易十四難道不算軍國主義嗎?這類例子讀讀歷史遍地都是。

最被人忽視的大概就是韓國了,韓國一個彈丸之國,說他是軍國主義壓根沒人信,然而在甲午之後,「俄館播遷」事件發生後,李朝稱帝,建立大韓帝國,進行光武改革,其中多項政策都是在走軍國主義道路。在那樣的環境下連韓國這樣被日俄輪著上的窮國都走這樣的道路你說強國能不走嗎?

美國同樣也是時代背景下被逼出的,記得美國19世紀末有這麼一句話,「我不去殖民,別人也會去殖民」,結果看來,美國殖民的地方反倒寬鬆。

日本軍國主義的爭論點其實就是在30年代後的事情以及在侵華戰爭、太平洋戰爭中的諸多殘忍案例。中國官方歷史認為的「軍國主義」大約始於30年代,但之前就不算「軍事主義」嗎?一個全民都可以參軍的國家本身就是「軍國主義」的一種,正如法國大革命允許平民參軍給其他封建國家帶來的衝擊是一樣的。

有人認為日本成為一個戰爭中「殘忍」的軍國主義國家,是因為明治維新造成的。對這一點我認為也是一個政治上誅心的論斷。與其說日本最終道義的失敗是明治維新造成的,不如說是因為民治維新不徹底造成的。

北京事變時,日本軍隊展現出了優於其他佔領軍的優秀軍紀與作風。很多西方國家軍隊在當時在中國多有燒殺搶掠的行為發生,而1900年的日軍完全是一副王師的態度。第一是因為他們要展現出日本的文明,第二是當時的日本軍人收到的西方傳統的文明觀熏陶的更多一些,所以諸如《坂上之雲》中的描寫不是洗地也並非空缺來風。而且即便在日俄戰爭中,屠殺現象也要比後來的二戰少得多。

這就像一個剛入職的青年,規規矩矩,兢兢業業的遵守職業道德和辦事規則,而一個臃腫企業中的中年員工則會偷奸耍滑鑽空子一樣。日本在當時就是那個新入職的青年,而西方就是那些中年員工

問題在於30年代日本經歷危機之後,以及舊維新層人士出現的部分腐敗,使得一些政治人物開始懷疑明治維新的作用,進而發生了226事件,大家可以自己去搜一下226,看看他們兩個派別一個代表守舊封建一個代表獨裁專制,其實就是同一個東西的兩種表面而已,誰上來都會胡來。

同樣比喻的話,日本的青年員工看到中年員工的各種不守規矩,並沒有去深度思考企業的存在價值,也沒有正確面對企業規則的漏洞。於是乎乾脆把企業給砸了——昭和維新就來了。

尼米茲的例子好多人都說過,尼米茲崇拜東鄉,但在見到岡村寧次時候問他,當年我覺得你們日本軍人都很有紳士風度,怎麼現在你們日本軍人都這麼沒素質?岡村回答說是當年的軍人都讀四書五經。。。大概岡村也沒有細緻的思考過這個問題,與其說是四書五經讓日本軍人「文明「,倒不如說是西方的」規則「文化觀念叫他們文明的。

但是二戰中就不是這個樣子了,當時的日本人也出現了極度保守的文化傾向,《男人們的大和旅館》中有這麼一句話。「我們失敗是因為我們太過看中精神的作用了」,其實是太過看中本國封建「精神」的作用——守舊、極端、唯心主義

現在你想跟你個中國人說,國際事務是有規則的,一定會被噴,一定有人說你是被洗腦。什麼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雖然說的少了,但這句話被翻譯成各種方式繼續存在著。當年日本也是這個樣子,完全的拋棄了國際規則,退出國聯就是其結果。

所以要是日本堅持走明治維新的道路,堅持西化的思想,並最後完善建設議會制度。戰爭有可能不會擴大,甚至殖民地統治也會想英美一樣。所以,明治維新沒有錯,錯的是頑固的封建思想及持有這種思想的政治集團


錯的不是軍國道路,而是沒在關鍵位置止盈。這關乎一個民族的智慧,小日本,畢竟圖樣。


日本走向軍國主義,最直接的原因是軍隊沒有實現國家化,政治上卻搞所謂的君主立憲。其軍部可以跨過內閣、直接受天皇領導,導致了天皇和內閣的對立。

因此天皇想要獨裁,就要操縱軍隊掌權;軍隊想要掌權,就要發動戰爭。民族主義、法西斯主義,都不過是爭奪權力的工具。

至於最高領導人遙控下層顛覆政府,以加強獨裁統治,還裝作「只是被下層念歪了經」的故事,我相信大家已經很熟悉了。


因為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需要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日本啥子都缺,自然只能靠對外侵略擴張。。。


把官營資產賤賣給紅頂商人(財閥),或者賣給有關係的人(親友)。

最著名的就是明治十四年政變前夕,北海道開拓使黑田清隆把價值5000萬的東西以39萬且分30年無息付款的方式賤賣給同鄉初代友厚。

因此引發明治十四年政變。

但此後,日本政府幹脆明目張胆地賣起來。也別遮掩了。但要注意多給民間"讓利"。

而從最初的只是價格雙軌,官倒。到"也注意給民間讓利"。把工廠賣給普通老百姓,廠房租給"職工"。所以,"官倒"和"讓利"結合起來,把經濟"搞活"了。

這種手段,就好比。

毛澤東時代因大量國企事業單位財政虧損,而"工人下崗""企業私人買斷"以後,經濟就"活躍"了起來。財政也"豐實"了一樣。

所以,這是最常見的手法。

這裡的原因也有點類似於中國的改革開放。因為財政不足以支撐如此龐大的官營企業。清朝也是如此,很多官營工廠處於"連連虧損"的狀態,給清政府造成巨大財政負擔。而清政府"甩手"的很少。故而一拖再拖。

也是你說的所謂三大政策中——殖產興業。(也是最根本的)

這培育出了大量民族資本家,而不是買辦,這也是和中國沒有成功的經濟原因。

另外,文明開化——最著名的就是鹿鳴館。

其實就是學習歐美的習俗生活方式。

為了什麼呢——修約和求學。

日本人為了更好的修約,與西方人談判的時候,可以更好的獲取利益。

比如井上馨,木戶孝允等人為了修約,談判人員"著西服""講西語""務必使談判與人更文明相同""以使同理知心,儘快修約。"

然而並沒有什麼卵用。

求學上,的確,明治年間為日本開始培養了一些人才。

然而日本修約成功,是在明治二十六年,以陸奧宗光為代表初步修約成功,收回治外法權和部分關稅權。

而為什麼從木戶,井上,青木周藏等人修約失敗,到了路奧這裡成功了呢?

因為當時俄國和英國在對華利益上爭搶已經步入白熱化階段。英國首先同意修約,以換得日本在遠東的支持。

英俄鬥爭同意修約,而鬥爭就是為了獲得在華利益。

這也是中國所不具備的。。。因為人家想弄死的就是你啊。

這就是題主所問的"文明開化"。——三大政策之一。

而至於"富國強兵",也的確是做到了。富國的代價是——饑民。強兵的代價是——將富國之資以強兵。富國是手段,強兵是目的。

這也就使國家迅速得以走上軍國主義道路的原因。

至於中國有沒有做到"以富國來強兵。"或者單單做到"富國"。

顯然沒有。

中國富國的代價和日本一樣——饑民。而目的是養活買辦和官僚,軍閥。

當然,軍閥的出現也標誌著他算是勉強實現了"強兵"目標。

但是軍閥的槍口對準的是自己間的火拚。

所以"殖產興業""文明開化"(修約成功)"富國強兵。"

中國可以說是一點都沒做到,或者是做錯了。

所以日本成功了,也因為軍國主義戰敗了。

中國失敗了,也因如此迎來了共產主義。


別的不說,沙俄當年也是軍國道路,只是日本當年人少地小,不全民上,就沒人搞海外殖民了。所以讓人感覺是軍國。


推薦閱讀:

為什麼日本人不願意欠別人的人情?
為什麼說明治維新之前日本平民不能使用姓?
請問二戰結束之後日本商業在中國是怎麼發展的?
《源氏物語》裡面女性非正常死亡,那時的政府為何不管不問?
在今天我們應該怎樣看待日本?

TAG:歷史 | 世界歷史 | 野史 | 日本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