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工作者在採訪中如何調動起被採訪者的情緒?

作為一個新聞工作者,該如何在採訪中調動起被採訪者的情緒,讓被採訪者顯露自己的真性情?


其實這個問題是很多新聞工作者的必修課題,我知道題主從一開始提出這個問題就並不是真的想知道答案,不過我希望嘻嘻哈哈完了,如果有新聞專業的學生在知乎上搜索這個問題的時候能夠得到一些有意義的回答,當然前提是這個問題沒有被管理員刪除。

如果看到問題的你是個初次接觸採訪學的新手,如果你不是明天就要上場實戰了那麼推薦你趕快去買一本

《創造性的採訪》

作者: 肯·梅茨勒(Ken Metzler) 出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譯者: 李麗穎

當然去圖書館借也可以,這本書是我的大學老師推薦給我的,和大學新聞專業的新聞採訪學常規教材比起來,這本書更容易讀下去,並且不那麼理論派,非常具有實踐操作性。

即使你在未來不一定會從事採訪類的工作,甚至你壓根不是相關專業的學生,我也推薦你去讀一讀,因為採訪從本質上說是一門人際之間溝通與獲取信息的藝術,很多人在「以獲取信息為目的的交流」這一點上真的非常需要進修。

下面開始說正題。

調動被採訪者的情緒是採訪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點,要做到這一點,我們首先要做好足夠的準備工作,假如採訪對象是個經常接受採訪的名人,那麼你要做的是搜集對象的相關資料,再有耐心的被訪者也不會喜歡被同一個問題反覆問很多遍。如果你的採訪時間很寶貴,就不要浪費在網路上隨便搜一搜就能搜索到的內容上。

所以採訪提綱是非常有必要的,確保你的每一個問題對於被訪者來說都是新的。

那麼如果你發現沒有什麼新的問題可以問了怎麼辦?對於那些你明知道走過場不會有什麼新意的採訪環節,你就好好的摸魚唄,拍拍馬屁拉拉關係就當閑聊了,這也是工作的一部分,因為你不知道下一次會不會因為什麼大事件需要再一次採訪你的被訪者,和被訪者越熟,你的採訪工作就會越順利。

正式採訪中,你需要努力拉進與被訪者之間的心理距離,只有在雙方平等的位置上才可能獲得良好有效的交流。例如採訪小孩子的時候最好是蹲下目光與小孩子平視;採訪普通人的時候穿著可以適當接地氣一點;採訪身份地位較高的人時,心態一定要平和,一旦你的心態不平衡了,採訪過程就很容易顯得非常生硬。

但是在非一對一的採訪環境下這一點是很難做到的,所以類似新聞發布會這樣的場景下,很難獲得真正一手的有效消息。但是有經驗的新聞工作者也可以從新聞發布會中獲取新聞點,例如會有些被訪者在接受採訪前由助理向記者們提前通報不允許問某些問題,例如某些娛樂明星常常會禁止記者問感情問題,老油條們會在新聞中寫,某某明星在發布會上拒絕談論感情問題,不過我是覺得這樣子寫蠻不厚道的。看多了也就明白了這類新聞點看似好像頗有深意,但是實際上還是什麼都沒有說。(題外話:所以我一直覺得普通人也應該了解新聞是怎麼寫出來的,這樣讀者們對於有些生活所迫不得不寫一些實際上什麼都沒有硬要編出新聞點的新聞自然就有了辨識能力。)

敏感問題最好放在最後提,兩個初次見面的人言語之間難免有防備,所以採訪一開始的一些問題最好需要向被訪者透露這樣的訊息——你是懷著善意來的,即使你的被訪者是十惡不赦的壞人,你也要明確,你是去採訪的,不是去施加道德批判的。但是很多富有同情心的記者可能難以把握一個度,容易因為這樣的採訪過程回去把新聞寫成「犯人無惡不作都是因為社會不公」,如何客觀的寫出事實則是新聞寫作的難點,需要另外去長期學習。

如果你沒能成功的傳達善意,讓被訪者充滿了戒備,可能你需要準備下一次的採訪。採訪並不是每次都能一蹴而就,不必過分苛責自己,對方遲早會看出你的誠意,當然把握合適的度也很重要,不要搞得好像對被訪者死纏爛打一樣。相應的,你需要給被訪者留下可持續的聯繫方式,這一點必須形成習慣——一個明天就可能死了的被訪者需要互留聯繫方式嗎?需要,萬一沒死成呢?

——————————

今天整理文件夾看到了以前對《創造性的採訪》這本書留下的摘抄內容,放上來給大家看一下,可能有部分內容會和上面的內容有重合的部分。

與採訪對象見面:打破僵局

陌生人初次見面通常採用一些社交中經常運用的打破僵局的技巧。「你好嗎?今天的天氣真糟糕。你遇到過這麼冷的天氣嗎?順便說一下,我認識你的一個朋友——你的大學同學張偉,他捎話來問你好。」這時你該把有關足球的話題拿出來,或者使用其他使用於你採訪對象的技巧。仔細觀察對方的工作環境會幫助你製造些現場感。(「我很喜歡你窗外的景色……你牆上掛的外景照片使我想起了在西藏的旅行。」)

談論些小話題具有人性化的特點,而不僅僅局限於機械化的提問——回答模式。但有些工作繁忙的採訪對象想馬上談到正題,不喜歡在小事上浪費時間。另一些人需要談論些小話題以建立信任和安全感。應對這兩種情況都要做好充分的準備。

對方也會抓住這些機會來評價你,判斷你是否真誠和可信。一位權威人士曾指出,陌生人見面後的前四分鐘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接下來發生的事情,所以好的開端非常重要。這些早期的談話能使友好的、平易近人的氣氛瀰漫開來。幽默是談話的潤滑劑。

提第一個問題

優秀的採訪者能在對方意識不到的情況下,把最初的小話題順利地引向第一個嚴肅的問題,也就是把談話從小事導向正題。當被訪者正在談論足球的時候,採訪者突然提出一個「正式」的問題——踢球是不是緩解壓力的好辦法?你會不會建議其他警官也參加一些像踢球這樣的業餘活動?該不該帶著妻子和孩子一起去?這是否能幫助穩定婚姻?還有什麼辦法能幫助緩解壓力、挽救婚姻?你自己的婚姻又如何呢?就這樣,你的採訪一路向前。但不要忘記表明你的採訪目的——如果這個階段你還沒表明的話。(「我想先停一下,告訴您我的需要,然後我們再回到足球上來……」)

營造輕鬆和諧的採訪氛圍

這是採訪的核心部分,在這裡信息能夠自由和真誠的交換,如果前六步做得都不錯,這一步也會自然地順延下去。談話應該愛輕鬆和諧的氛圍中進行,就像之前我們提到過的「兩個赤腳女人聊天」的境界。談話越不正式,收穫越大;傾聽時越認真,得到的回應越熱情,收穫就越大;好奇心表現得越突出,提問時表現得越充分,收穫就越大。

如果採訪進行的不夠順利,有以下幾個原因可以對此作出解釋:忽視了前面的步驟;沒有把採訪的目的解釋得足夠清楚;沒能讓採訪對象意識到該採訪任務的重要性;在最初的四分鐘,採訪對象把你當成了不值得信任的人。

但有的時候,壞的開端也可以營造出和諧的氛圍,這實在令人驚喜,下面是一位記者的親身經歷。

「我曾經就公共官員和媒體的關係問題採訪了一些公共官員。有一次,我給官員的公關助手打電話預約採訪,稱自己正在進行一個研究項目,以確定公共官員對媒體的態度。然後問,能不能和她談談X先生接觸媒體的經歷。

「她的回答是,自己的一生中還從未遇到過如此令人憤怒的事。我是誰,竟敢提出這樣的問題?她暗示,我一定有某種不可告人的動機——那麼我正在尋找的齷齪的東西又是什麼?

「公關人員的答覆使我又迷惘又憤怒。但我還是努力做進一步的解釋,當時使用的」採訪「這個詞,招來了長篇的激烈言辭。我想掛電話,但卻想不出具有破壞性的語言來做結束語。但在雙方惱羞成怒的一番辯論之後,我意識到我根本就沒有真正解釋清楚自己要做什麼以及她的角色是什麼。最後,我這樣去做了,猶猶豫豫,只顧向前,像個反應遲鈍的傢伙正在攀岩。

「於是神奇的一幕出現了。我無法解釋這一切,只能說她變成熟了。我也如此。談話得意重新進行。她為我採訪他的老闆提供了一些建議。我們約好從此以後,一兩天喝一次咖啡。談話變得極為友好,還談論了剛才發生的一幕不禁彼此發笑。很奇怪我們竟然還沒有愛上對方。我從中得出的經驗是:

1.在談話之初要全面具體的解釋——你是誰,你需要什麼,為什麼需要。

2.人性是無法預料的、矛盾的、神秘的,同時也是神奇的。於是,雙方之間的和諧有可能在最糟糕的情況下出現。

3.建立在共同興趣和互相信任的基礎上的
是採訪的核心所在。就像電視文學中的偵探哥倫布一樣,在黑暗中摸索著前行,有了和諧,就能得到真誠的答案;而一旦沒有了和諧,提問水平就算再高,收穫也不會太大,或者說沒有收穫。」

提問敏感問題(Asking
the Bomb)

那些敏感的或令人難堪的問題最好在採訪的後半部分提出,這樣,先前營造出的和諧氛圍就能像預期的那樣,使談話度過危險的雷區。「炸彈」(bomb)這個詞的意思並不是侵略,而是小心翼翼地處理敏感問題,以防止對方做出情緒化的反應。

在策劃採訪的時候,就應該意識到有些問題回答起來輕鬆又愉快,,而有些問題則剛好相反。縣治安官可能會公開談到手下男女警官的壓力,但不會公開自己的壓力,也許他自己也酗酒、情緒低落或者其他什麼問題。或許他會告訴你——前提是第七步中的和諧氛圍已經建立——因為作為敏感的而不是心理陰暗的採訪者,你是前來表達理解的,而不是前來懲罰受害者的。

不要以為所有的採訪都要問到敏感問題,並有不自在伴隨著發生。大多數的採訪並非如此。但要記住,看似無辜的問題也能導致情緒化的反應。天真地詢問對方兒時的某段記憶,得到的回答卻是對方的淚流滿面。你又怎麼能知道自己正踏上了一枚情感地雷?

提問敏感問題之後的情感恢復

如果在處理上做到了小心謹慎,第八步會自然融入第九步,而雙方的信賴不會受到任何損失。有時一點點充滿人情味的安慰很起作用(「聽到你的這些煩惱,我也很難過……真希望這是發生在別人身上的事兒」)。如果原來的氣氛本來已經很和諧,就算問題很令人尷尬,也不會破壞整個採訪。但如果先前的和諧氛圍本來就不穩定,就要慶幸是在採訪的最後才提問這些敏感問題的。

總結本次採訪

有些採訪者認為很難不失優雅地從進展順利的談話中抽身出來。請嘗試下面的說法:

1.主動按時停止採訪,但如果採訪對象看上去仍然意猶未盡,可以再延續一小會兒。或者另約一次採訪。

2.表現你想終止的意圖,再核實一下做過的記錄,看看是否包括了所有的採訪內容(「我看時間差不多了,我能花時間過一下採訪記錄嗎?」

3.詢問採訪對象要不要做什麼補充,或者有沒有什麼「最後的想法」或許這能彌補一下你事先沒有想到的問題。

4.留下你的名片。「如果您又有了什麼想法,請給我打電話。」

5.索要採訪中提及的資料。採訪對象經常會提及一些報告,信件和其他想讓你了解的材料。

6.不要把後路封死,問問如果有了新問題,能不能再打電話。

7.告別——「謝謝您的合作。」

8.等待「最後的晚霞」——和諧氛圍的擴展。最有價值的言論往往出現在你站在門口說再見的時候。這時的採訪對象,在經歷了「嚴格考驗」之後,可能會提供一些新鮮的見解和最具引用價值的總結語。請認真傾聽。

9.寫個非常規的便箋,對採訪對象的回答和合作表示感謝。這樣一來,下次再採訪縣治安官時,這些便箋的神器作用就顯現出來了,長官不僅可以配合你的採訪,而且可以幫助你獲得其他相關的新聞源。


表現出很呆萌的樣子,問一些比較幼稚刺耳的問題。


小的時候聽過一個心靈雞湯式的小故事,說的是盟軍俘獲了一位德軍潛艇的設計師。這位設計師無論如何都不肯開口,泄漏德軍新式潛艇的設計原理。盟軍並沒有嚴刑拷打這位設計師,而是讓設計師每次去審訊室的路上,都會路過一個教室,裡面有一位軍官在教潛艇知識,錯誤百出。終於有一天,這位德國設計師忍不住了,衝上去就駁斥這位軍官,在黑板上寫寫畫畫,盟軍也因此得知了德軍潛艇的秘密。

對這個故事的真實性我不做保證,因為我的專長不在這裡,但是原理我們可以讓記者朋友加以應用。

記者朋友可以在採訪開始之初,就問一些暗藏殺(傻)氣的問題。但是為了避免直接被採訪對象無視,比如像新聞發布會上問別人教育大臣9X9等於多少,還是要援引一些名人來為自己的問題背書,比如:

「……最近發表了一份report……」

這樣的問題既無知,但是又讓對方不得不回答,為後面的採訪做好良好的鋪墊。

接下來,就是要堅持。

我們中國有一句古話叫做「鍥而不捨,金石可鏤」,千萬不要被對方的太極拳迷花了眼,什麼「沒聽說過」,這是不行的。

一定要不停地追問對方最初的問題,這樣可以調動對方的情緒,無論是正面還是負面。

我舉個正面的例子:

假如一位新聞記者使勁追著我問:「織田小姐,聽說您要嫁給淺井長政了,淺井長政很帥對不對呀?」

淺井長政很帥對不對呀?

淺井長政很帥對不對呀?

淺井長政很帥對不對呀?

我肯定很高興,會說:「當然帥啦!」

負面的例子,就是我小學的時候要選我們班的班長,B君就問大家:

選小織田你們支持不啦?

選小織田你們支持不啦?

選小織田你們支持不啦?

這就會讓我很氣憤,這麼早就說選我,其他同學會說我和班主任有裙帶關係,搞什麼內幕。

(請自行更換班長為其他封疆大吏職位,比如渝州刺史,港州刺史啦)

寫了一個很小的回答,謝謝大家。


(被採訪者有易怒性格,喜歡幽默一番,喜歡得罪人,喜歡在說話中摻雜英文等特質)

難道是我想多了嗎?


表現得呆萌一點。

換種說法就是,表現得naive一點。


其實是要看身份的,對方的身份高低不同,那麼採訪的策略也相對的不同。

之前去採訪過鄉村老農民,我就用的拉家常的辦法,家裡幾口人、地里幾頭牛、吃的是啥、兒子女兒結婚沒這樣的話,很容易讓鄉村老農就跟我嘩嘩嘩的開始說話。也面對過某常委領導,千辛萬苦把所有能問他下屬的問題問了以後,我就很認真的去和他聊,表現出我已經有了解但是希望聽聽他本人的看法這樣的態度,表現自己的專業素養,這樣領導就容易和你說話,畢竟領導也不想和傻逼說太多,免得亂寫。

所以題主安心,最重要的還是要有禮貌,但是這個禮貌是如何禮貌,就因人而異了。


打扮要年輕充滿活力,動作迅速麻利,問的問題天真純潔。


1. 了解對方,包括生活和愛好里的一些細節。

2. 了解對方所從事行業的專業內容,讓對方不會覺得自己在對牛彈琴。

3. 讓對方看到你的善意,你們是站在同一邊的,你是在讓他真實完整的展現他自己,而不是你挖坑讓他來跳。

4. 禮貌,隨和。在某些關鍵點上,可以用一些在第一點裡,你做的功課來打動對方。

5. 不要勉強對方回答不願意回答的問題。(想想如果別人問你你不願意回答的內容是,你的心情。)

6. 不要問不該由對方來回答的問題。(問養雞的,你覺得中國男足啥時候可以奪得世界冠軍。)


採訪,百科一下,是指採集尋訪。是記者為取得新聞材料而進行觀察、調查、訪問、記錄、攝影、錄音、錄像等活動。是一種媒體信息的採集和收集方式,通常通過記者和被獲取信息的對象面對面交流。解釋的很詳細,我們梳理了一次工作流,一般包含:調查被訪對象——預採訪——梳理邏輯——正式採訪——梳理邏輯——分鏡拍攝——成片發布。當然,這是一般的工作流程,如果邏輯特別順的情況下,可以嘗試省略初訪,直接到正式採訪。

不管是哪個工作流,都必須要求你對被訪對象有詳細的了解。訪問對象說出來的話,可以直接影響成片的最終效果。而被訪對象說話的質量好壞,一個與他個人說話和思維方式有關,另一點就要求訪問人要有足夠的察言觀色能力,儘可能引導他說出有趣和有意思的故事片段。原則就是要他真實,有真實的感情流露是最好的。所以需要要求訪問者和被訪者在超短時間內,可能是兩三分鐘內,建立起好感,一旦有好感,人的防禦心理就會降下來。一旦他敞開心扉,這片子即使畫面不太好,也不會在內容上顯得空洞無物。

接下來,就需要根據情況準備相應的問題。問題不外乎三個方面:過去現在和未來。而重點則放在過去和現在。問題需要根據被訪者實際情況和人生經歷,適當設置一些調侃的問題,這樣可以放鬆訪問現場氣氛,而且能夠讓被訪者放鬆下來。有一些問題是通用性質的,比如,你現在做的這件事,對你的意義是什麼?現在做的事情,正是你原來就想做的事情嗎,如果不是,你的詩和遠方是什麼?當然,還需要設置一些小小的好玩的私人的問題,作為活躍氣氛。這些細節都很重要。

採訪時,問問題之前,攝影、燈光和錄音部分全部準備好。準備的時候,跟採訪者閑聊,注意說話語氣,看他人屬於什麼類型的,探索一下跟他說話的方式,開開玩笑,盡量讓氛圍活躍些。正式開拍之前,我們事先準備了幾個和採訪主題不太相關的問題,就是為了讓氣氛活躍的。然後設置問題的時候會安排一個0號問題,這是在提醒攝影機,可以開始拍攝了。這樣做就是為了讓被訪者進入最佳的狀態。在採訪的當下,訪問者需要考慮時機,是否將某個問題深挖下去。場記需要將採訪時漏掉的問題或者接下來思路需要注意的地方,在中場休息或者補充訪問環節告知訪問者。訪問者在被訪者回答完問題,做一些適當的小點評,最好的有感而發,然後再拋出一個問題。是比較好的,這樣就相當於被訪者的回答得到了正面反饋,他會從心理上收到暗示他現在答得不錯,繼續保持。

採訪結束後,最好在當天就梳理好邏輯結構。他作為一個主線架構,相當於片子的骨骼。十分重要。當天梳理的好處在於,被訪者剛剛答完,所有劇組人員都可以說出他們認為的重要點,作好記錄,稍微花點時間,就很容易梳理好邏輯,效率很高。

訪問邏輯出來了,分鏡頭設計就相對簡單些了。根據採訪者答的部分,想想看是否有關聯鏡頭,思考哪些場景可以儘可能多拍些鏡頭的。拍攝路線是哪裡,然後還可以思考,在哪個地方可以採用應景採訪。這些都是讓整部片子羽翼豐滿的環節。鏡頭節奏,也要儘可能匹配。這樣就不至於整部片子前後風格差距太大。

完成以上這些,就是回去享受剪輯和調色的樂趣啦。當然,在製作成片的時候,最最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節奏的掌握。如果你平時特別喜歡看片,亦或者你平時時常看MV什麼的,這些你應該就比較有天賦。畢竟感覺這東西,不是一天兩天培養起來的。所有成片完成,視覺部分做個包裝,上字幕,就可以激動人心的發布啦。

最後還是老生常談幾句吧,要想片子拍的好。只有一條路:多拍。


讓開讓開,我要回答,都別攔著我!!

作為一個月拍28天的專題編導,誰都不要跟我搶!!

先跟採訪對象聊天,再採訪!別一上來就擺出一副我是某平台某記者,我這裡有一張填空問卷(採訪提綱)你來填填看…

瞧把你給能的…

自己帶實習生第一天就跟他們說,編導的基本功就是接電話回復熱線,通過電話採訪能了解到多少有效信息都是要看本事的,好多人拿起電話先起個范兒,清一下嗓子舒展一下腰身,再撩一下頭髮,言必稱「我是誰誰誰,想採訪一下你…」,現場還碰到過有實習生見面第一句「我先跟你商量一下拍攝的事情」

丫帶著任務來,我敬你是條漢子!但是別把話說出來行么!

再說說面談,代入感,出鏡記者一樣啊,沒有代入感你分分鐘聊不下去啊。缺乏常識和不會聊最終結果都是想要的信息要不到啊。你的第一目的是讓對方開口說話,第二是說出夠多夠有效的話,第三是在預想基礎上有點彩蛋那就完美了(*_*)

拍完繼續啊~都別走~聊會兒聊會兒~(&>Д&<)


這個你得學習寶華姐


要努力注意收集對方語言中的漏洞,並找機會提問,問的越多受訪者說的就越多。但是還是要注意分寸,不能讓受訪者太察覺到,不然別人會認為你就是想搞個大新聞把他批判一番,這就太天真了


具體的教科書,葉同學已經說的很清楚了,下面說一點實際操作中的小技巧。

分人,這個分人首先是根據記者自身特點,有的人適合攻擊,有的人適合釣魚,有的人適合雞湯,有的人適合裝傻。

先搞清楚自己是哪一類型的,先制定策略,因為記者本身並沒有多重要,關鍵是你提的問題,記者就應該是受訪者眼裡的工具或者機器,所以說你的思想,你提出來的問題,比其他諸如你髮型怎麼樣,反打夠不夠美重要!前提是不能太糟糕。

然後是不要跟著採訪對象對方跑!其實採訪很講控制,新聞不可能客觀,大多數時候去採訪之前,問題記者在心裡已經有方向和答案了,所以,問到你想要的點以後,趕緊帶走話題,否則就會陷入被動;

注意眼神交流,採訪學者專家要記筆記。

女記者採訪同性別採訪對象,不能太多話,不能逞能,給對方留足空間。採訪異性裝傻最好用,方法包括傻笑和崇拜的眼神,採訪學者或者長者,一定要帶筆記本記筆記!

最後,問題要開放,不要在字面上顯出價值判斷!


u mean im a dictator?


我怎麼就問不出這問題呢


最近呢,歐盟發表了一份報告呢,說。。。。。


在大選前預報雨天的採訪效果是最好的


我不是新聞工作者


港囧裡面的蔡拉拉


瀉藥,愛慕安哥瑞


前戲很重要。


一定要跑得快,這樣就不會讓被採訪者感到厭煩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男子搶劫留欠條?
如何看待2017年2月4日台灣載大陸遊客大巴在高雄發生交通事故,22人受傷?
中國的宣傳工作都是黨員嗎?
如何評價《中國伐木工被緬甸判無期徒刑》?

TAG:新聞 | 記者 | 溝通技巧 | 採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