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偽時期,設立晚晴曾各方爭論許久的「淮海省」,省會徐州,並選擇蚌埠為安徽省會,是否更符合發展要求?

徐州歷史上和現在在「淮海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區」的地位實在重要,在此就不做贅述了。

蚌埠在區位上位於淮河沿岸,是重要的水路、鐵路陸路交通樞紐,周邊淮南等地的煤炭等資源豐富,甚至也有一定的歷史地位和作為首要城市的歷史傳統,比如明代的中都鳳陽府。在我看來明太祖立蚌埠歷史上所屬的鳳陽府為除南京應天府和北京順天府之外的中都,可不只是因其為自身出生並生長的地方,其能終成大業,其家鄉鳳陽地區提供的各方資源支持是其能成事的重要基礎。


當年提出建立淮海省的,是在漕運廢馳 漕運總督系列官僚需要如何安置的大背景下。徐州(含宿遷)、海州(連雲港)、淮安、沂州(臨沂市、日照市)、兗州(濟寧市、棗莊市)、潁州、泗州、鳳陽(此三地為今皖北)、歸德(商丘)。由張騫進表建言成立的。當時來看,他認為,徐州建省的有利條件有「二便」、「四要」。所謂「二便」,一是「增官不必添員」,直接讓漕運那幫人來就好啦;二是徐、海、淮、泗、沂、濟、鳳、穎各州民氣皆「朴嗇勁悍」,在這裡可以搞個軍事大本營。所謂「四要」,是指徐州建省有利於訓農、勤工、通商、興學四大要政。至於不利條件,他提出有「三難」,即得巡撫難、巡撫得人難、籌款難,指的是人才與經濟條件。但他認為:「若鑒於二便、四要而以為不得不建也,有人有財,雖有三難,直可旦夕舉之」。

當時清廷的否決的原因也很簡單,。「徐州在江蘇,地居最北,若於平地創建軍府,既多繁費;所請分割江蘇、安徽、山東、河南四十餘州縣,亦涉紛更」。即不宜分割四省地盤建立徐州行省。意思就是一來事多,二來牽扯的省份太多啦 不好協調利益。

時值今日,淮海建省仍然是很多人的想法。那麼可能性有多大呢?現實考量,涉及各省利益,仍攸關國本,不好協調。徐州平地建省,省級設施要大興大建,對於一個新建的窮省來說,財政上其實很困難,搞不好最後富了徐州,窮了淮海余部


小省制會徒增行政壁壘。還是大省制靠譜。蘇北應併入山東。


今天飯桌上,幾個人扯中國省域劃分的蛋。

感覺他們不可救藥。改革中國省域區劃,要有開闊的歷史眼光,要有敏銳的政治頭腦。中國的省域區劃是幾千年政治鬥爭和妥協的結果。目的就是為了防止地方做大,中國不是有句話,滅萬乘之國(中央集權),必是千乘之家(地方諸侯)。首先要搞懂的是改革的目標是什麼?發展經濟?還是弱化地方?從近代看中國的行政區劃變更,其實很簡單。江蘇經濟發達,割上海。河北經濟落後,割天津。四川人多,割重慶。廣東經濟發達,割誰?呵呵一笑。中國的行政劃分我是沒有看出發展地方經濟的意思。所以重新設計中國行政區劃,第一件事情是改革行政管理體制。私以為真正適合中國的是郡縣制,這樣不會出現省域經濟那樣的經濟空白和經濟資源大量集中導致的嚴重浪費情況。現在的情況就是富的地區,多是省會,他們可以向其他地區掠奪資源和權利贖買。而窮的地方,資本大量流失,人口大量流失,社會管理處於無序狀態。

而你的設想就屬於那種無視經濟和政治的設想。


淮海省就不提了……

淮河流域自古多洪災,就此一項,蚌埠成為安徽省會的可能性就丟了一半。雖然蚌埠是淮河樞紐,但是在南邊還有更加重要的長江黃金水道,安徽作為跨江南北大省,省會必定要在附近。

資源可以運,但地理位置變不了。

而從安徽區域來看,如果不是合肥,最適合當省會的還是安慶。安慶地理位置的政治和軍事意義非常重要, 「八省通津」扼喉長江,也是南京的西大門,古時與江寧,武昌並稱為「長江三巔之城」。

本來也是老省會,建國後因為政治原因喪失省會地位,便宜了合肥,但到現在也沒發展起來真是可惜了。


首先,徐州在歷史上沒有你想像那麼高的地位

清代的漕運總督,包括曾經正言順存在的過江淮省,省會在清江浦(淮安)

漢末迄唐,淮徐代為重鎮;宋及金元之際,徐已降為散州;至明以來,則偏重淮安

直到近現代,徐州才依靠鐵路再次反超淮安成為蘇北第一城市

至於淮海省這玩意我感覺就是玄幻,完全不切實際,所謂的淮海省要把濟寧(孔孟之鄉)、泰安(泰山)、菏澤(水滸之鄉)、日照(山東好不容易扶持起來個日照港)、臨沂(物流之都)、棗莊(微山湖)划進去,山東大半的文化信仰都沒了,可能嗎?


皇帝最怕地方造反,怕死了,因為每個開國皇帝都是靠地方造反上來的,

什麼,你說現在沒有皇帝,都是公僕,呵呵,


以長江為界,皖蘇劃為江南南道和江南北道更合適。南邊北部不像一家,明顯是湊一塊的一家人。


把四省里最窮的地方湊一塊,真成了沿海最窮了。


推薦閱讀:

在徐州三中讀書生活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在徐州醫學院讀書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徐州有什麼必須品嘗的美食和值得一去的地方?
在徐州上大學是一種什麼體驗?
劉備在徐州控制了多大的地盤?

TAG:安徽 | 行政區劃 | 徐州 | 蚌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