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曉之車》這樣好聽的日漫歌曲,為什麼國際影響力無法和普通流行樂相比?

我非常喜歡聽像《曉之車》(高達seed)、《奇蹟之海》(羅德島戰記)、《素敵だね》(FFX),這樣的ACG歌曲,聽了很多年,百聽不厭。然而這些ACG歌曲在國際、國內影響力非常有限,好像只是在ACG的圈子才有人氣。

但讓我聽周杰倫、邁克爾傑克遜那些歌,我真的沒感覺,可他們的歌卻在國內、國際處於幾乎人人膜拜的地位。

希望大家能分析一下,像《曉之車》這種歌曲到底是什麼水準?和邁克爾·傑克遜、周杰倫等經典流行歌手的歌相比,到底差異在哪裡?能不能說《曉之車》的音樂水準不比《beat it》、《雙節棍》差、只是acg音樂無法和它們在同一平台競爭、所以造成受眾的巨大差異?

--------------------------------------------------------------------------------------------------------------------------------------------

可能我表達不太好,我是想說ACG音樂明明不比全世界的大眾音樂差,如果有個平台把ACG音樂和全世界各領域音樂擺在一起競爭,相信不會差


第一次聽曉之車,還是卡嘉莉裹著毯子仰望天空。那一刻吉他響起,故事背景下國讎家恨顛沛流離,王子公主沒有童話只有兵戎相見,以殺止殺是正義還是輪迴?躺在隨風飄動的樹下仰面哭泣,怎樣吶喊都只換來花瓣隨風飄動。。。

觀眾完全措手不及,心臟中彈。

只是,如果單聽這首歌,誰腦補得出這麼多故事?

曉之車神在與劇情無縫連接,但是作為流行音樂悠揚有餘流行不足,且需要醞釀感情欣賞。如果大街上商店裡廣場上放這首歌,總覺得哪裡怪怪的。

但周杰倫就可以啊。


感謝邀請…沒有什麼理論基礎…只是個人看法而已…

個人覺得這種情況根源來自於眾人心目中曲子的所有者是作曲家還是演唱者。

一首很好聽的曲子,如果給大明星唱了,聽者的第一反應是「XXX(大明星)的曲子好好聽啊」。因為大明星本身是一個很有力的icon,常年佔據媒體頭條,能夠給這首歌曲強大的傳播推動力。

而動漫的音樂和歌曲,由於動漫作品本身或是演唱的聲優歌手們的icon力並不足,無法突破自身領域傳播至廣大媒體,無法和受眾接觸。

就像中島阿姨的音樂,如果不是經港台明星們大量翻唱,就算她在日本紅透。也不會有那麼多中國人知道她的作品。至今還有很多人不知道那些經典歌曲是中島阿姨寫的。

另外還有一個側面因素,那就是普通大眾在聽完一首歌之後,他們會問「是誰唱的」,而不是「是誰作的曲」。這點其實和上述根本原因是一致的,算是派生的關係。作曲家本身的icon力完全不能和作為演唱者的大明星相比,因此大眾也不會去深究好聽的曲子是誰寫的,只會問演唱者是哪位大明星。

就拿我自己來說,以前喜歡過SHE的那首熱帶雨林,覺得曲風清新怡人,但那時我只知道是SHE唱的。後來學了音樂才開始關注作曲者,最後搜索了一下發現原來這首是周杰倫作曲。

至於曲子質量…我個人覺得大明星們膾炙人口的歌曲和動漫音樂其實不會差太多…黃聖依把梶浦大媽作曲,原唱FictionJunction Yuuka的那首Blessing翻唱成了不勝依依…據說好像當時還蠻紅…?


分析的話不會,不過對這個話題也很感興趣,想說幾句題外話

其實喜歡就行了

也不是說出名就好啊,自己喜歡,偶爾推薦給朋友,就夠啦

如果真的很火很多人聽,也不一定是好事,這種情況多了去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聽,然後盲目誇讚盲目取悅,不是好事。例子數不勝數。

《曉の車》同喜歡,但是為什麼看seed的時候對對這個沒有印象呢QWQ 我還是後來偶爾聽到這首歌才知道這個是seed里的呢【別打我

最近喜歡聽4円的歌,聽過他的歌的人也少得不得了,但我覺得他的歌比好多好多「知名曲目」好聽的多。同樣情況的多了去啦~受眾面阿人氣啊不能衡量歌的


謝邀。其它答案已經從聽眾和音樂性角度分析得蠻透徹了,非專業的我就不班門弄斧了。

那我換個角度,聊聊商業性吧。

流行音樂的國際影響力大於動漫歌曲,和唱片公司的商業宣傳密不可分,比如樓主列舉的周杰倫和MJ。周董和MJ的確有才,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唱片公司正是看中了他們的才能和潛力,可能能夠為公司帶來利潤,才願意替他們適度包裝加花重金在各營銷渠道宣傳,比如上電台、上廣告、辦簽名會、演唱會等。對公司來說,歌手就像商品一樣,唱片銷量越多越好。最極端的例子就是Justin Bieber了,活生生地被公司捧出來的。我周圍的美國大學同學沒多少人喜歡他的,我幾次開玩笑提起他,同學們就反胃吐槽。追他的都是缺乏判斷力的中小學生。

相比之下,雖然在日本,將音樂和動漫結合,也是營銷音樂的一種手段,但是無論從規模和成本,都無法和公司培養巨星的模式相比。舉個例子,你可能只會在《夏目友人帳》里聽到高鈴 - 愛してる (愛你)「續 夏目友人帳 ED」,開始因此關注高鈴並且購買她的專輯,卻不會在大街小巷看到唱片公司像為BoA那樣為高鈴宣傳。

為什麼唱片公司會有選擇性地培養藝人呢?這又回到了其他知友提到的聽眾的問題。唱片公司肯定是也考慮到聽眾有多少以及他們的口味,並且由此為藝人量身訂做宣傳策略。這年頭大家都喜歡聽pop,那麼像《曉之車》這樣抒情的歌曲註定得不到公司的很多關注。

羅里吧嗦說了那麼多,就是想證明商業的的確確在影響著我們的大眾文化。王菲自己當年也說,剛到香港的時候,公司叫她唱什麼就唱什麼,自己也是懵懵懂懂的,於是在早年唱了許多幽怨的情歌。直到96年的時候,她自己主刀的《浮躁》總算唱出了自己氛圍音樂的風格,卻因為當時大眾審美接受不了,銷量太差,導致之後的專輯《只愛陌生人》又回歸流行。不像梶浦由記風格相對固定,王菲前後風格反差之大,反映了和作曲家相比,流行歌手受到的商業制約還是蠻大的。

最後,語言也是個關鍵因素。歐美音樂能流行,和英語的影響力之廣密不可分。同理,周杰倫在華人圈流行,畢竟兩岸三地十幾億講中文的人擺在那裡。相比之下,以日語為母語的人口實在小巫見大巫。

音樂這個東西是蘿蔔青菜各有所愛,只不過有時候當蘿蔔得到的愛多了點,唱片公司就藉機賺錢了呵呵。


這個問題回答這麼少就說明動漫音樂在流行音樂中相對是比較小眾的


接受度問題,還有受眾問題


因為地球不是繞著萌二轉的。地球甚至都沒有繞著涼宮春日轉。

「我明明這麼喜歡,為什麼會有人不喜歡?」 這也算個問題?


謝邀^_^

樓上的回答基本上都把原因解釋得差不多了。

首先,聽眾關注點問題,大家更多的關注的是演唱者而不是作曲者。

還有就是受眾問題。流行音樂的話自然影響範圍會更大,歌手為大家所熟悉,歌詞為大家所了解。像ACG音樂大都是建立在劇情基礎上的,離開了劇情讓不是這一個圈子的聽眾去聽,歌詞不懂,背景不熟,就是覺得曲調好聽,對大眾來說或多或少都會有種疏離感吧。當然不排除會有因為音樂正對胃口去看動漫或者看劇的人,似乎這類人還很多?

還有就是,作為一個梶浦大媽死忠粉,我也會安利別人去聽大媽的曲子,但是至於別人喜不喜歡接不接受,不能勉強,所以也不必大糾結,自己喜歡,自己認同就好。其實後來你會發現,嗯,同好還不少……


很多回答提到音樂質量,而我認為音樂質量完全不是AniSong無法超越流行的本質原因。

首先很多的動畫歌曲,動畫配樂,也包括遊戲的歌曲和配樂,尤其是ACG市場成熟的日本,在質量上絕不輸於市場上任何一種流行樂曲,從國內電視台多次盜用日本ACG的配樂就能看出其質量並不差。那麼AniSong輸在什麼地方?沒有在主流市場運作

流行這個東西,在現在這樣一個信息爆炸的世界,不靠運作根本上是很難脫穎而出的,哪怕是一直被認為是被「自來水」推上國產動畫希望的寶座的《大聖歸來》,最近也承認僱傭了水軍,即便這部片子質量確實可圈可點。至於為什麼沒有運作,也有很多原因。

1.主要客戶是小眾人群:很多音樂優秀的動畫,實際上並不是大眾動畫,主要還是ACG圈子裡的人更關注更了解,比如題主例子里的《羅德島戰記》,遊戲也不是那麼的大眾,FFX全球銷量不過660W(這在遊戲界是很高的數字,但跟電影什麼的比比看根本就是小兒科),所以這些曲目的本身市場就有限。而一般人不太會去了解本身不感興趣的文化,更何況AniSong屬於ACG的次文化,就更加少的會有人關心。這就造成了市場小潛在客戶少,也有沒有人有這個興趣去把這個蛋糕做大。

2.歌曲推廣的主要點正好是AniSong的弱項:樓上很多答案也提到了,很多人關心歌曲,不會關心作曲編曲,而是只看誰唱的。而這點恰恰是ACG歌曲的弱項,因為預算有限大多數動畫遊戲不會去請那些流行音樂的大牌,那麼其本身能帶來的知名度就很難被大眾所認同。而通常那些目標就是針對大眾的,或者是影響力非常大的作品才會用流行歌者,而即便如此還是有很多用的還是新人歌手,比如針對大眾的死神小學生,口袋妖怪,高達系列都會用當紅流行歌手,尤其是其劇場版都會不吝嗇的用當紅歌手,而影響力很大的比如吉卜力工作室/宮崎俊的作品,FF這一類才會去用流行歌手(或者說有大牌流行歌手肯接)。這些歌手/作曲確實把這些作品的音樂和歌曲帶到了人們的生活中,但人們會不會認知這些為AniSong,就很難說咯。

題主的希望是好的,「如果有個平台把ACG音樂和全世界各領域音樂擺在一起競爭,相信不會差」,確實不會差,然而骨感的現實就是不會有這樣的平台,沒有人會去組建。


題主你真的不認為你的第二段話回答了你的問題?

就想別人覺得神一般的東西 你覺得就那樣

你覺得神一般的東西難道就該成為所有人的信仰嗎?


謝kakarots qu 邀。

不了解這個首歌,大概分析一下。

在我看來,動漫歌曲暫時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專門為這部作品創作的,這樣的歌曲必須看了相關作品才會喜歡這首歌。

類似地,香港「四大才子」之一黃霑先生也為TVB的電視劇創作過很多膾炙人口的歌曲,但是這些歌曲的影響力遠遠沒有他創作的其他歌曲影響力那麼大。

歸根究底,創作目的和受眾就有很大差別。一首歌曲專門為「看過這部作品的人」創作,和一首歌曲專門為「大部分人」創作,是不同的。

第二種,就是上面講的為「大部分人」創作的歌曲。

比如三浦大知的歌曲,他的歌曲無論是看沒看過相關動漫,也能夠聽得懂,大概就是大眾向作品。

-

國際影響力是另一回事。

其實,不要說國際影響力了,ACG方面的歌曲,要是能夠打出ACG界,就已經很厲害了。

論國際影響力是沒必要的。比如題主想必是個中國人,現在在聽著日本動漫歌曲,難道它的國際影響力還不大嗎?


アニソン就是アニソン。在日本動畫歌曲都是被單獨分出來的。本國尚且如此,別說外國了


拋開國際影響力這個方面,主要應該是出在日語本身身上,經常聽到一些好聽的日漫插曲,音樂非常的棒,但是要是仔細聽聽歌詞的話,幾乎全都有種大篇幅歌詞似曾相識的感覺。曾經一度認為是歌詞重複利用率太高,但是看歌詞翻譯差別還是很大的,查了一些日語發音方面的簡單介紹後,發現這是日語語系固有的重複現象,一字多音和多字同音。所以,日漫歌曲能興的要不是像曉之車這種共鳴度特別高的,要不就是通過日漫劇情本身彌補了日語在發音上對歌曲表達力的缺陷。但是,發行一首單曲,誰有功夫去把一整套日漫看一遍或者學一遍日語的發音規則?相反日漫帶火ost的現象卻比較常見。與日語不同,拉丁語系和中文的語言體系非常複雜,豐富多彩,歌詞本身就有很強的凝練效果,一首歌詞涵蓋的信息量比同語速的日語發音多數個數量級,中文能靠20或28個字凝練一片文章,表達作者人生感悟,而拉丁語系則走的是造詞狂魔的路子,到現在每年都有大量新單詞(多集中在專業術語)的出現。所以,中文歌曲歌詞中的信息量大,拉丁語系歌詞具有海量的詞量基礎,但共同的特點是通過歌曲唱出來的發音變化無窮,在詞語上聽,不同就變得悅耳。同樣是歌曲,即使日漫編曲水平以及歌者聲線獨具特色,但是卻被日語本身的發音規則所限制,歌詞發音聽著都一模一樣肯定都會膩。據說早期有一些很具中國風的好聽背景樂也是出自日本作曲家之手,所以其編曲和聲優的功力不需要質疑。大部分中國人其實都聽不太懂日語,所以日語歌詞發音的貧瘠對宅們反而沒有影響,其編曲和歌手音色的優點能夠被篩選出來。而日語本身也在對自身語言進行提升,比如歌詞中加入很多的英文、德文、義大利文或西班牙文等,據說梶浦大神還專門為解決這個問題弄了個「梶浦語」並在多首歌曲中運用(比如HIME系列,據說梶浦由記從小學習過多種語言,因混合後無法被翻譯被稱作梶浦語,並且從小接受音樂培養形成詠嘆調語言)。所以都覺得日漫歌曲好聽,但是影響力卻比較弱,因為歌曲是曲、詞和音共同組成的,而日漫歌曲詞和發音則受到了日語本身的制約。如果不懂日語,就算音樂寫的再好聽,歌詞發音聽著都一模一樣國際上肯定流行不起來。


找了十年的歌曲,竟然無意間試試聽結果找的了。感謝感謝感謝??


其實你們覺不覺得這才是藝術該有的表達方式呢? 我很討厭明星,基本上是所有的明星把,在我眼裡他們不過是戲子罷了,但是媒體的造勢和包裝宣傳讓很多人難以自拔,在我眼裡他們是悲哀的,也許這些ACG歌曲只是對認可他們的人的回報也說不定呢


你拿mj 的beat it 和周杰倫的雙節棍來比本來風格就不同,那無非就是想說這些歌旋律和他們比不差。

本來你這些都是jpop動漫音樂,本來受體就有局限,不是個個都看動漫,知道你說這些歌的頂多現在就二三十歲。

再說mj和周的影響力無論從藝人包裝和文化上都是當代極具代表性的人物。不是一首半首歌就能代表他們的這樣跟別人某首歌比完全沒意義。再說你聽的只是網路載體。別人當年都是一張一張唱片賣回來的人氣。反觀你說的這幾首歌,大把聽過的人連唱的人是誰都不知道,又不是唱功過硬,那還談什麼影響力。

踢開這些因素不說,就旋律而言大把火的歌旋律都不好聽。就拿中國來說,跟風聽歌。什麼愛情買賣啊李白啊什麼不做大哥好多年啊什麼智障薛之謙這樣的人這樣的垃圾作品都能火,你就知道現在的年輕人會不會聽歌了什麼垃圾品味啊。真是越說越噁心。意思就是說,不說很多人對音樂是否一竅不通。就他對旋律的或者音樂質量本身來說是無所謂的甚至不喜歡聽歌。或者大多人聽火了的歌只不過是多個途徑跟別人交流。商業成如今流行歌手隨便寫個垃圾旋律公司就幫你譜曲發行能好聽嗎。還不是賣品牌賣藝人包裝。

還是那句話,圈子等於市場,像金屬啊獨立音樂那些玩技術的音樂還不是圈子太小大把神作都很難找到人分享。聽多點上乘的作品你就一些火的歌是多麼的垃圾


曉之車在seed卡嘉莉和阿斯蘭第一次見面的時候就出現的背景樂。然而這個時候並沒有誰覺得特別驚艷。而是之後,作為卡嘉莉和父親死別的那幕才被人熟知。

所以,個人覺得,曉之車是不錯的音樂,但是並沒有出色的驚才絕艷,一聽就讓沒看過動畫的人非常喜歡。另外,seed作為十年前的一部作品,雖然當時風頭無二,但是也不足以支撐那麼多時間,時過境遷之後,未必能比得上當下流行的東西。


只說一點個人的感受吧

比如《曉之車》,第一次聽是看SEED時候伴隨劇情——卡嘉莉和父親死別的場景,而歌的意境和歌詞又和劇情十分貼合,所以印象非常深刻。以後再聽的時候經常會回想起那段劇情,即使劇情已經模糊不清,也能夠記得這首歌曾經感動過我。

那麼你讓一個不看動漫的人聽這首歌,它和別的好聽的歌曲其實差別不大,對聽歌的人沒有什麼特別的意義。。

讓我想起了上高中的時候,鄰居家孩子比我小一歲,是個周杰倫粉。南拳媽媽出第一張專輯的時候,閨女買回來聽,在房裡大呼真好聽。我剛好站在屋門口,還能掃兩耳朵,結果當時的感覺就是「和周杰倫的差不了多少沒覺得很特別」。(當時我們住的平房的隔音很差,還有真的沒有想黑南拳媽媽和周杰倫的意思)

隨便點開一個ACG的歌單順序播放,聽到沒看過的動漫的音樂,真的只有一小撮會被我加到我喜愛的音樂里去(加進去的都是覺得特別好聽的)。而我自己的歌單里倒是放了很多當年愛看的動畫片的歌,什麼《灌籃高手》《美少女戰士》之類的(是的別笑美少女戰士)。

另外,動漫雖然在年輕人里算是比較普及的了,但是越上年紀的越接受不了,其實還是比較小眾的。

最後一點畢竟是日語歌。已經沒精力學日語了。聽中文歌完全聽得懂,聽英文歌部分聽得懂(看完歌詞之後不用再看就幾乎全懂了),聽日語歌,想要感受深意還得去翻翻歌詞,不能做到隨時隨地身臨其境吧。就比如《進擊的巨人》的OP《紅蓮的弓矢》,看了歌詞才能理解這首歌的妙。


我在某音樂論壇下載過top500經典流行歌曲(歐美?)也沒幾首能聽第二遍的呀 相比你提到的曉之車 我更喜歡 時雨。日語歌手裡最喜歡rurutia有木有? 我說thirteen senses的 into the fire我聽了一千遍每天在腦海迴響你信不信? 音樂喜好本來就是很個人化的事,為什麼要以粉絲多少 受眾多廣來衡量單曲 歌手呢?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五月天的歌曲《突然好想你》?
毛不易《消愁》中最後一句最清醒的人最荒唐如何理解?
求推薦近20年比較好聽,具有代表性的搖滾樂?
歌曲《十二樓》想表達的意思是什麼呢?
如何評價梁靜茹的新歌《可以的話》?

TAG:音樂 | 歌曲 | 動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