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 Intel 處理器的架構進步不大,是遇到了技術困難,還是 Intel 在有意控制節奏?


票數最高的答案講得挺好的。

我講講在桌面處理器這一塊的發展,在軟體的需求上的需求所造成的發展緩慢的原因吧,注意,僅僅是桌面處理器,不是伺服器和移動嵌入式市場。

大家都知道,一個CPU要在架構上優化,有幾個方向:

一是省電,即低功耗

功耗啥的,現在都是想將製程越做越先進,但是其實在現在的PC市場來講,已經是可以接受的了,這點電費大家都還是給得起的,但要再往下做,就越來越困難了,和手機一樣,製程上大家都遇到困難,對於英特爾來講,他覺得可以停一停,先將現在的i5,i7賣好了多賺點錢再說。

二是極限性能

這裡分為單線性性能優化和多核多線程等並行計算能力的優化。

單線程的優化話,主要是分支預測、緩存、以及專用指令集等幾個方向,這三個方向都和軟體上的需求有關,換句話說,英特爾要做在架構設計上做優化,他們得問過做操作系統,做編譯器的工程師們還有開發實際應用的工程師。

他們研究後發現,單線程性能這一塊的優化在流水線結構上優化的空間也不多了。。。。。。再優化下去,反而得不償失。。。。。

現在的x86結構在CISC來講,已經相對很難去挑啥毛病了啦。。。。

現在在主流桌面應用上,現在的CPU已經基本夠用了呀。。。。。

舉個例子,我是個十五年左右時長的碼農,十五年前,在有了Windows的迅猛發展之後,我用電腦總是覺得當時主流的配置跟不上我的操作反應速度(右手滑鼠的快速移動點擊和左手的快捷鍵操作快於計算機的反應)的,直到今時今日,當然我現在不主做碼農了,就是偶爾出出手做做,我會感嘆一下現在的主流配置都已經這麼快了,和十多年前的賽揚單核+128M內存相比,真TM快的。

更何況是不是碼農或者設計師的人當中,絕大部份都只是做辦公應用的白領、藍領們?

現在的大部份應用,性能瓶頸的限制是綜合性的因素,不僅僅是CPU,還有內存,硬碟,顯卡以及片外匯流排的一個綜合決定的因素,英特爾在桌面和伺服器處理這一塊,不僅僅是在等AMD,也在等其他部件的廠商。

至於多核心和多線程。

我想問問大家,你們現在隨便買個英特爾的CPU,有誰還覺得處理器核數不夠用的嗎?

雙核四線程的i5和再高端的i7基本解決大部份日常應用了吧?

就算你是做開發的,做設計的。

用個再好點的至強你也夠用了吧。

不然你作為一個PC的用戶,真的有三頭六臂的?

同時可以做幾十件事的?

同時開幾十個知乎網頁窗口這不算,N久才切換一次來看看,這不算,指的幾十件事是指同時佔用CPU資源較多的應用有幾十個單位

總的來講,主流的PC市場,絕大部份的消費者在多核處理需求這一塊,經由市場的發展驗證來看,以夠用就行為原則就可以了,核數這一塊,再發展下去,對於這絕大部份給英特爾創造利潤的人群來講,體驗提升不大,也就是說,發展過於強勁的性能,剛性的需求沒有那麼大

我不是說伺服器集群和移動應用,就是說普通的消費市場。

在現在,英特爾就賣好這些個研究出來的架構就好了。。。。

現在讓他們擔心的隱患,不是只有來自於AMD在桌面和伺服器上的競爭。

也有來自於在移動嵌入式設備應用(簡單點講就是手機和平板)這個生態圈上的潛在競爭。。。。

ARM大家也是知道的。。。。ARM聯合了無數多間的Fabless和Foundry公司在這一塊圍攻英特爾,我想問問,如果你是英特爾的老大,你天天睡不著覺是因為更害怕哪樣?

所以啊。

大家不要以為英特爾在個人消費領域發展速度慢了,只是因為AMD太沒用。

英特爾作為一個IDM(既能設計又能製造加工晶圓),沒錯,他現在的直接對手是AMD(AMD現在也只是個Fabless,生產基本是GF吧)。還要面對那個強大的ARM+無數多間的Fabless+Foundry公司形成的圈子。

雖然,在過去二十年里,Intel和ARM也有一定程度上的合作過(DEC送給英特爾的StrongARM,即後來的Xscale),而當時候的英特爾還是可以無視ARM的。。。。。

但也正是那幾年,給了ARM這個小團隊迅猛發展的機會的——英特爾也想不到在移動互聯網這一塊發展這麼快,掉以輕心了。

具體自己請去百度或知乎他們之間糾結的歷史。。。。。

所以,英特爾一直都會害怕ARM在移動端這一塊搞定了之後,回來桌面和伺服器這兩塊來威肋到自己的。

英特爾一直也想要去侵入ARM這幾年來佔領了的移動市場領地。

有點扯遠了,這又將扯到純CISC和純RISC(注意,有個「純」字)哪個更適合用於桌面和伺服器應用的歷史問題了。。。。。

其實計算機這個東西,也就幾十年的歷史。。。。。

我個人真的不好說以後RISC陣營會不會威脅到CISC陣營在桌面PC和伺服器應用和這一塊的地位。

但是照目前世界上的計算機軟體文明(對,就是提升到「文明」這個高度去看)的發展和積累來看。

在桌面和伺服器這一塊,以ARM陣營現在的實力(包括本身的技術基礎,和現在的市場資源),要想威脅到CISC陣營(也就是Intel和AMD,還有其他一干公司像IBM)是很困難的。

至於為什麼,大家可以自己百度或者一下純CISC和純RISC的恩怨情仇,其中的技術上的原因自然就會明白的了。

這裡我講個人的一點看法:在技術上的角度,ARM即使是現在這幾年的最新架構,也不太可能會在伺服器主流市場(那些給英特爾貢獻主要利潤的大小客戶產品)上對英特爾構成直接的威脅,是因為伺服器市場首先要注重的因素,是運行穩定性能能夠滿足需求,固定投入的建設成本和運營成本,相比前兩個要素,是第二考慮的要素,通常建設機房的主,都會以英特爾的方案投入為優先考慮的要素,要等哪一天這個優先考慮對象變成ARM,這怕是要挺久的。

但是如果我是英特爾的老總,我肯定就不會認為幾十年的積累就可以讓我以下一個幾十年一直躺著賺錢。。。。畢竟有句老話,叫做居安思危。

就比如說高通最近出了一款24核的用來做伺服器的ARM架構的產品,試圖向英特爾在伺服器領域發起挑戰,雖然路還有很長(未經考驗的OS層,應用層和中間件),但是居安思危才是英特爾一直立於不敗之地的風格(AMD其實在這一塊的份額也被英特爾拋離很遠)。

計算機界的事情,誰知道呢?

幾十年河東,幾十年河西,對吧?

ARM陣營在這幾年就開始燒英特爾的後院,而他們不再僅僅滿足於移動裝置這一塊了。

所以啊,英特爾保持好自己在桌面處理器上的優勢,銷售好現有的主流架構,將更多的資源投入到別的領域上追上別人(往低功耗方向走,但不僅是為了桌面和伺服器處理器構架)。

這個是必要的吧????

綜上所述,在傳統的消費市場來看啊,給大家感覺的結果就是好像沒啥長進咯,其實英特爾也在做新的東西,只不是都是不痛不養的,具體大家自己去找找新聞。。。。

另外,還有一個巨型並行計算和小型並行計算兩塊應用(小型伺服器集群)這一塊的架構,英特爾這幾年也有幹活的。。。。。但因為這裡懂編程的碼農不多,這裡不就展開講了,講了要廢話一堆。

另外,和大眾的關注點及個人的主觀感覺也有一定的關係。

大概總的意思就是英特爾有在幹活,但是乾的活並不是你能像過去十年天天在電腦報或者其他的電腦報刊雜誌和網站門戶這種普及性媒體上看到的那些由評測專員為你編寫的評測文章所能提到的內容,自然總的給普羅大眾(在電腦城的,從事修電腦和為客戶裝系統,就以為自己有很高技術的,以及為別人Ghost一下就說會修電腦,懂硬體的裝機師們)的感覺就是英特爾進步不大了,當然,專業的網站上還是有一些深入的專業的評測的,但還是少數。

以上僅是個人觀點。。。


繼續接著匿名用戶說一下。

單線程同頻性能目前來講已經進入瓶頸,幾乎不可能提高,製程提升帶來的功耗降低,也只能在低頻才能勉強體現出來。i7 6700k的功耗相比i7 4790k 並沒有明顯降低,相比2700k也強的有限。但是低壓cpu 14nm和32nm 時代提升卻是巨大的,i5 6200u性能比二代標壓都強,相比snb時代的i5 2537u更是天壤之別,core m在之前更是不可想像的。這種情況下cpu單線程進入瓶頸,性能提升只有堆核了,但是民用領域很多時候對堆核又不敏感,所以一直在擠牙膏,而伺服器用的e5 從snb時代最高8核,發展到今天最高22核,5年時間性能還是提升了三倍的。


來一個官方的回答吧。

Intel: The future of computing is...slow

Intel has said that new technologies in chip manufacturing will favour better energy consumption over faster execution times – effectively calling an end to 『Moore』s Law』, which successfully predicted the doubling of density in integrated circuits, and therefore speed, every two years.

It』s a prediction worth remembering, since Gordon E. Moore himself was the co-founder of Intel and Fairchild Semiconductor when he made the prediction that led to 『Moore』s Law』 in a paper [PDF] back in 1965.

The prognosis comes from William Holt, Intel』s Executive Vice President and General Manager of its Technology and Manufacturing Group, speaking at the International Solid State Circuits Conference in San Francisco, and discussing the new technologies – such as tunnelling transistors (or 『Quantum tunnelling』) and spintronics – which will define the next stages of evolution in computing.

「We』re going to see major transitions,」 said Holt. 「The new technology will be fundamentally different.」 and continued 「The best pure technology improvements we can make will bring improvements in power consumption but will reduce speed.」

Holt elaborated that while Intel recognises the need to consider re-tooling its plants and committing to new technologies in chip production, it hasn』t made a decision about direction yet. Quantum tunnelling, though brought to advanced proof-of-concept by DARPA and the Semiconductor Research Corporation, is currently further from commercialisation than spintronics, which uses quantum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particles as switch facilitators, and which is expected to begin to appear in commercial technology such as graphic chips within 18 months.

Holt has stated not just that Moore』s Law is coming to an end in practical terms, in that chip speeds can be expected to stall, but is actually likely to roll back in terms of performance, at least in the early years of semi-quantum-based chip production, with power consumption taking priority over what has been the fundamental impetus behind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s in the last fifty years.

「Particularly as we look at the Internet of things, the focus will move from speed improvements to dramatic reductions in power.

It could be argued that both the consumer and business sectors have already prepared themselves for the low-energy paradigm that Holt discusses, having in the last ten years gradually sacrificed the faster and more powerful desktop computing experience for the low-end latency, compensated by mobility and reduced complexity, of smartphones and tablets.


現在4.5w的cpu,性能跟5年前35w的一樣

進步夠不夠大?

另外,intel要是步子大了,amd跟不上咋辦?amd要是掛了,intel就得受壟斷罰款了


雖然流出來的相關資料比較少,但是突破技術限制帶來的高成本是英特爾在移動互聯計算領域無法統一市場的癥結。可以理解為英特兒前期做的很優秀,有很多話題吐槽國產晶元你也是知道的,咱們發展這麼多年才出來這點成果。從業務市場考慮,在壟斷地位招到挑戰之際,不祭出殺手級晶元鞏固市場也是非理性決策。歡迎諸位指正,這方面我還在觀察階段。


技術瓶頸,都10納米級別了,分子是0.1納米級別,要不是多核技術發展,早就達到瓶頸了


多核現在好像在power和散熱上有比較大的限制。


沒覺得。

換工藝,提升5%,換架構,提升15%,一直做得很好。

哪代有問題?


英特爾這兩年忙的是降低功耗和指令集啊。。。浮點超中低端獨顯啊 。。。


在設計針腳。


看我高超的作圖技術!


i系列用的不爽不會去換E5 16 26系列的用嗎?


是多方面原因的,英特爾每年投入百億美元計的研究經費,他們在實驗室里到達了何種程度其實遠超外界的估計,而量產就是另一回事了,光刻技術才是限制因素。還有功耗控制等。


我去雙核四線程是i3吧筆記本的i5才是雙核四線程


你以為Intel幾萬researcher天天都在喝茶看報么?


1.現在重點是低功耗和高集成 2.CS體系已經很多年沒有大的突破了


萬一一不小心把AMD老兄踩死了怎麼辦


淫特爾現在喜歡擠牙膏 其實還是因為對手按摩店不給力


肯定是在控制節奏咯,二代和六代有什麼差別?這時候就看出農企的偉大了


推薦閱讀:

在『固態硬碟』(SSD) 之後,下一個可以大幅提升PC性能的硬體技術是什麼呢?
intel cpu頻率是個怎麼回事?尤其是睿頻。
電腦任何情況下是否都應以CPU性能為重?
The New iPad 的 Retina 顯示技術原理似乎並不複雜,為什麼之前別的公司就沒有想到呢?而且 Apple 稱其為一個很大的突破?
歷史上,AMD超越過Intel嗎?

TAG:英特爾Intel | 中央處理器CPU | 計算機 | 硬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