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現在小孩接受教育都能說標準一甲普通話,以致不會說家鄉話了,這樣到底好不好?


方言母語被當做了「普通話說不好」的替罪羊,似乎從小不講方言就一定能說好普通話了,其實純粹是「寧可錯殺三千」的荒唐思路。


謝邀。我不認為不會說家鄉話是接受普通話教育的結果,但是某種程度上普通話的強勢確實擠壓了方言的活力,以至於越來越多方言的社會功能及地位嚴重退化,最終被母語者所拋棄,這種現象從古至今一直有在發生。因此,即便沒有強行限制使用方言,一些弱勢方言也會自然消失。

之前看馬東在某訪談性節目中提到了這麼一個理論:「這個世界上大約只有5%的人有願望積累知識,了解過去,那95%的人其實就是在活著。」 對於方言文化的傳承來說何嘗不是如此,並沒有那麼多人有意願去了解、守護自己所在的文化。就算放大到整個漢文化來說,從古到今也只是那極少數的「精英」在傳承著精華和經典。只是最近幾十年中國人教育的普及,識字率提升了,但人性並沒有因為你的識字率提升就有所改變。

所以對於方言的形勢,如果沒有強制手段去推動的話,也不需要指望說「方言人的家庭教育要很注重自我保護」,因為很多年輕一代不會說方言反而是長輩本身就不重視的結果。而真正有心思去傳承的人,他們自然也會做得很好。

我是說粵語的,粵語相對來說是一個幸運兒,因為它擁有著一定程度的官方地位,這相當於有行政手段在保護它的活力。所以大家會覺得粵語區的母語意識很強,但其實能夠準確運用粵語正字的、了解粵語拼音的、在一些辭彙發音上習慣自我糾正的人依然很少。而由於學校語文課都是用普通話教授,越來越多小朋友遇到生僻字眼時會習慣用普通話讀音去反推,或者直接用普通話讀出來,從而會鬧不少笑話。所以廣州有小學開設粵語文化課,個人是非常支持的,這可以彌補僅僅依靠家庭教育上的很多缺失。

推廣普通話的出發點是好的,學好普通話和說好方言也並不矛盾。而某些地區將說普通話過分拔高到「文明」層面,某些人將普通話和方言上綱上線到政治對立面,或是人為壓制方言生存空間的狀況確實存在,這些行為該反對該罵罵。但是在現有的語言政策環境下,真不能想得太開。如果你有心去保護你所愛的母語,那就用切實的行動去了解和學習它的一切,有這些傳承的人,也就有復興的希望。


你既然這樣問,那就說明你內心是不希望這種狀況出現的。我的觀點是,普通話要學,方言同樣也要學,而且最好把方言作為母語。

普通話是交際用語,以後走向社會了必然要用到,不會說或者說不好勢必會影響到孩子的升學、就業、升值、交友、甚至整個人生軌跡。所以國家會大力推廣。當然,在現在的社會,年輕一代幾乎沒有人不會說普通話了,這是國家多年來推普的結果。

但同時,我們必須正視一個問題,那就是方言的生存空間正在被無限壓縮,越來越多的年輕一代已經不願說,或者不會說方言。再這樣下去,傳承幾千年的漢語方言(尤其是小範圍方言)很快就會沒落、消亡!

方言是生活的語言,也是地方文化的載體,她是我們的根。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語言能像我們的方言(母語)那樣可以精確、生動地描述事物和我們的思想感情。不能因為普通話是官話,就錯誤地認為普通話是唯一的「標準」,說普通話就「高大上」,自己的方言就「土鱉」。那是對自己文化的不自信。任何一種方言都應該被尊重、被公平對待。學校強制要求學生說普通話,政府強行取締地方台方言節目,本身就是對方言的打壓和破壞。毋庸置疑,普通民眾對方言的錯誤態度和機關單位的過激政策,都是破壞方言的原因。

接下來說說,為什麼要先學方言。首先,很多年輕父母自己的普通話就不好,還要用這種蹩腳的語言去教孩子,孩子的表達能力可想而知。其次,眾所周知,普通話是所有漢語方言中發音最簡單的(缺少尖音、入聲、全濁音、僅四個聲調),如果以普通話為母語,孩子日後必然不願意學(或學不好)較為複雜的方言。再次,普通話的表達接近書面語,不適合作為生活的語言去使用。最後,孩子上了學,自然會學好普通話,父母完全用不著給孩子教普通話。當然,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有的家庭中,雙親不是同一個地方的人,說不同的方言,這種情況下,該怎麼辦呢?可以協商,教一種方言(首選居住地的方言)即可。

方言的傳承,就在下一代。


關注的公眾號里有過一條推送:

http://mp.weixin.qq.com/s/FsCEPZUiWU53hh6JvUqvfg當我發現大部分幼兒園、小學的孩子都不會講粵語的時候……

裡面寫道,

「每個地方的歸屬感,不在於積存的資源財富,而在於這個地方的鄉土語言;每座城市的特色,不在於裡面高樓大廈,而在於這座城市所沉澱的文化價值。

粵語,對於廣府人而言,不僅僅是溝通的工具,也是象徵著族群認同,更是擔當著文化的承載。粵語當中的措辭語彙,在字裡行間更是流露出嶺南人獨有的風韻和態度。

英語和普通話,可以讓你走得更遠,而粵語卻可以讓你不會忘記從哪裡出發。」

我生活在粵語區,學的第一種語言是近粵方言。我相信還有很多其他地區的人從小也是先會講方言才學國語。

為了使外地人理解,我們遇到講國語的外地人也會用國語回應。但我始終覺得,那個說著方言的我,才是最真實的我。

因為我和那麼多人不一樣的原因,是我們有相似但不相同的根。


我在家說普通話,在家鄉小城說當地話,去省城說省城話,外地人跟前樂意學習感興趣的外地方言。普通話和方言的關係很簡單,普通話是你學也得學,不學也得學,方言是有條件有興趣就學,沒條件沒興趣就不學。沒條件的情況,比如你家是外地移民,你上學地方還講普通話,你要是還沒興趣,那還學個啥,啥方言都學不下去。但是有環境、有興趣的情況下,學一學方言沒壞處。


謝邀。

首先我相信在中國絕大多數地區,同時會講方言和普通話並不困難。我的觀點是:旣要講好方言以「接地氣」,又要講好普通話以便交流。

不過,各地方言與普通話的差異不一,並且因經濟敎育條件、人口流動等因素而異,各地人掌握普通話的水平不盡相同,我對部份地區棄方言、擁抱普通話的做法表示理解,但也因此感到悲哀。

若是長期生活在某個地方,我很願意學習當地方言,而非期待該地人民講完全標準的普通話。相比非常標準的普通話,我更願意聽一些略帶口音的普通話,那樣更有味道,頗具地域風情(當然前提是不影響交流)。比如典型的吳式普通話通常會夾帶「入聲」,顯得更加抑揚頓挫,有時還能起到辨義的作用。

多學一門方言能拓寬思維,在某些場合還能起到一定的加密作用,利大於弊,何樂而不爲?


建議大城市落戶設一個加分項:能熟練使用當地方言


我是南方人,家鄉講白話的。

不過我的白話生活僅限於日常交流。和人交流複雜一點的句子是有困難的。生僻的詞,我聽不懂的。

這就很尷尬了。我的親戚都是講白話的,比如我外婆可能聽不懂普通話的。我家從北方遷回南方,在南方不同方言的地區也調動過。所以我會講各地雜交的白話而已。就像中英文摻雜那樣,也不容易表達清楚自己感受,表述事物。總覺得詞窮。

現在在北方生活慣了,更是如此。飄在外是很想回家的,其實回家更不好受,因為回到家環境和人和語言都很陌生,別人也會把自己當外地人,在自己以為的家都被當外地人也覺得很惆悵。

因為我同學他們都是從小講白話的,有時候會要求老師白話授課,這會讓我很費解,不過少數服從多數,而且白話授課老師更自如。我這一代人是這樣的。

我侄子,可能3歲上幼兒園開始就說普通話,他們的同學也是。所以他不管在家還是學校都是講普通話,我們也要跟他講普通話。方言他能聽懂,基本不會說,說起來也很費解。

再過些年,估計白話就沒有了~


中國地大物博,各類方言無奇不有,因此就有了普通話的推廣,讓不同地域不同方言的人能夠無障礙地自由交流、表達想法。因此,要求孩子講普通話並沒有問題,但如果不會講家鄉話,我覺得還是比較可惜的。

家鄉話能加強人們對家鄉文化的認同感與歸屬感。是否會說家鄉話主要取決於從小生活的語言環境如何,一個只說普通話的家庭想必是養不出一位會說方言的孩子的。

我由於父母工作原因,常在各地奔波,沒有一個固定的語言環境,也從來沒學會任何一種方言,也就是題目中所提到的只會說普通話的人。與周圍相比,其實生活沒有太大差異。但他們以鄉音交談時那種油然而生的默契感的確令人羨慕。

一個人在外地漂泊,偶然聽到熟悉的鄉音,想必是相當暖心的一件事。


和而不同 世界因為多樣才豐富 我覺得在家就講方言 到社會上可以講普通話 其實這本來就不應該對立起來。。。


普通話和方言同時掌握這麼難嗎?


我是東北人,漢語言文學專業,普通話一級乙等,東北話專業八級。

題主想得太多了,普通話一級甲等是非常難以取得的資格。我是一級乙等,但我並沒有信心在三個月內取得一級甲等的資格。直觀地說,一級甲等就是新聞聯播播音員的水平。那麼一乙和一甲的差別在哪裡呢?我們中文系當時將近二百人,一乙大約有三四十人,我印象中最後只有兩位去北京參加一甲的考試。這個難度,你感受一下。

東北話很接近普通話,我的啟蒙老師的普通話非常標準,接近播音員水平。由此可知,一個相對接近普通話標準的區域,一個發音標準的啟蒙老師,也沒能讓我這個從小在普通話環境中學習的人輕鬆獲得一級甲等,如果是方言痕迹嚴重的地域,又沒有合格的老師,那麼這個提問就顯得很不嚴謹——幾乎不可能。

那麼,方言會不會影響普通話水平呢?我的答案是:會。普通話不止是語音,還有辭彙和語法,這些共同組成一個語言體系,也是人賴以思維的體系,因為語言是思維的載體。無論你的方言接近還是遠離普通話,都很難。接近的,差別都在細節上。比如東北話音調偏低,而拔高音調說得久了會很累,可能還有人會覺得做作。遠離的,甚至無法發出某個音節。

普通話是一種規範和標準,方言無論接近它還是遠離它,都是另外一套標準,自然是有偏差的。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學習兩套標準,還要根據環境和需要切換和糾正,怎麼可能互不影響?我們假設其它要素不變,同一個人,學習一套標準和兩套標準——當然一套標準更容易。如果像我一樣,有過語言專業的學習經歷,當然也可以都掌握——可相對於其它專業的人,我等於額外付出精力去糾正自己,使之更符合普通話的規範。

我用了大多數篇幅指出了這個問題的不嚴謹,現在回答問題:不說家鄉話好不好?好。方言是人群溝通不便、生活相對隔絕的小農時期的產物,沒什麼值得留戀和陶醉的。這個國家是統一的、市場是統一的,人們的聯繫只會更加密切和頻繁,普通話作為現代漢語通用語前途光明,而各種方言必然是註定要沒落乃至消亡的。某些人可以關起門來孤芳自賞,但歷史大勢浩浩湯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普通話不僅僅是一種語言規範,它的制定和推廣凝聚了無數語言工作者、語言學家的心血和汗水。中國這麼龐大的體量,眾多民族眾多文化,如果沒有一種政府主導推行的通用語,危言聳聽一些,不要說富強和安定,分離主義乃至分裂國家也不是沒有可能——之前幾千年文化傳承靠得是統一的文字,現在又有了更為規範的通用語,它就是普通話。這也是國家大力推行普通話的重要原因之一。普通話不屬於某個地域,它是整個國家的。

最後,我愛普通話。謝謝。


當然是好的,語言是為了交流而不是為了人為的製造隔閡。方言的形成本身就是由於過去交通不變的產物,所以越是封閉的地區,方言越難懂。為了地方優越感而自以為是的抵制普通話,去逼著講方言簡直是歷史倒退。

當然,對於對地方文化有興趣的人,自主的學習方言也是值得鼓勵的,畢竟文化就蘊含其中。但是沒必要所有人都去了解一堆瀕臨淘汰的舊文化,畢竟真正有趣有生命力的舊文化,在這個網路時代,是不存在懷才不遇的。


我也發現了這個問題。

我是一個大四的學生(95後),現在在讀雅思,班上有好幾個高中生(00後),我發現她們這一輩人,雖然家裡也是上海的,但是基本已經不會講上海話了,也就是說,他們已經失去了講方言這個環境了。

我也不知道好或者不好,只不過我認為,方言比起普通話更能表達情緒。

有一次我跟男朋友講一個東西是假的,就順口講這個東西是大興的。也就是上海話假的意思。他就問我是什麼意思。

我如實相告。他笑了笑,說怪不得。

因為,「大興」的上海話發音有種詼諧和調侃的意味在裡面。

如果是普通話,你在不知道一個詞意思的情況下,能根據讀音揣摩出這個詞表達的情感嗎?

我想是不能的。

再舉個例子,金宇澄的《繁花》是涉及到上海近現代史的小說,語言也多用上海話摻雜著白話。讀來親切有趣。有一處,他把男女亂搞關係的事的上海話發音wai ca hu si ti寫作「外插花事體」這幾個漢字。不僅音似,而且意思恰到好處得表現出來。讓人讀來莞爾。

我只是個普通學生,以我之格局,難以斷定以後方言逐漸消失了對人們的生活會造成什麼影響。

但顯而易見的是,沒有了方言,語言會變得乏味許多。

當然,並不是所有地區講普通話的地區都那麼盛。比如四川,即使是年輕人日常還是傾向於講四川話。我剛去四川的時候,身邊有些人明知道我可能聽不懂四川話,但還是堅持講【這樣的事在方言不那麼盛行的地區不太會發生】。後來我意識到他們其實是無法一下子適應講普通話這件事。

我覺得這個事並沒有好或不好,但是對於一個初來乍到的外地人來說,面對這種情況,心裡難免是有點沮喪的。一方面心裡會覺得隔閡,另一方面生活也會不太方便,看病的時候會存在聽不明白醫囑的問題。當然懂一些以後,會覺得室友用四川話罵街特別搞笑,比普通話聽起來好玩兒多了。

所以,事情都是有兩面性的。


我生活在不正宗的潮汕地區

之所以不正宗是因為 它壓根不在潮汕地區範圍內 卻因為家鄉話跟潮汕話高度相似為了讓外人好理解對外經常聲稱自己是潮汕人

(其實並不是……感覺自己暴露了坐標……)

我們說的話 叫福佬話

從我們這一輩開始 普通話教育很推廣

以至於我說不好家鄉話

我身邊的朋友也是 交流幾乎全普通

當我們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 我們開始約定好 私下交流 能用家鄉話盡量用家鄉話

(雖然…總是一言不合就轉入普通話)

我姑姑的兒子7歲了 普通話說得沒我弟弟溜 她很擔心

我總告訴她 沒有關係的 普通話怎麼樣都能學會的 但家鄉話不是 就讓他說家鄉話吧

ps.我愛我家鄉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一甲不經過特殊訓練是幾乎完全達不到的。


不好,在哪都被當外地人欺負。


語言作為交流工具,表達交流是本質需求,方言之所以成為方言,是因為交流不便所致,信息時代跨越了地域距離的限制,語言同一化是必然趨勢,這是符合生產力發展方向的,所以是不可逆轉的,方言將來只會存在歷史裡。


一甲?一個省一年通過的一甲一個巴掌都數的過來,他要真能過一甲送他去學播音主持吧。


大多數人普通話真的沒有想像中好……


推薦閱讀:

為什麼大多數人潛意識裡不認為粵語是一門方言?
為什麼不會任何方言,自幼就說普通話,但普話仍然不好?
閩南語中的福佬話和潮汕話之間有什麼異處?
「靚」在「靚女」裡的發音是方言麼?
教寶寶學說話是先教普通話好還是先教方言好?

TAG:方言 | 普通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