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自己的知識形成體系?
看了很多書 聽了很多講座 沒事兒翻閱知乎 發現自己所感興趣的知識不成體系 大多一知半解或者只記得知識點 或者所了解的知識東一塊 西一點 不能融匯貫通 那麼如何讓知識形成體系
你的知識實踐過嗎?
不同意上面說整理書架的這種方法。
那些書是你買回來的,但你不一定讀了。即使讀了,他們的內容你也記不住。即使記住了,你記住的內容未必與書的主旨有關係。如果沒有,那麼對書本身的排序根本無法對應你腦中的知識結構。要我說,簡單粗暴一句話:多思考。
怎麼思考?
坐著不動,思考。我有個北大歷史學系博士的師兄。他現在也投身國學研究。
我們相識在大二,那時候他剛進入北大。大學本科是在河北的某個大學讀的理工科。他能考進北大博士簡直是6到不行,跟我室友說起書來談笑風生。(我室友從小就讀書,家中藏書多到不要錢似的)我就在一遍聽著發愣。但我永遠忘不掉的就是,他說:
我每天上午11點起床,然後吃飯,看3小時的書。然後坐著思考2小時。然後再吃飯,然後再看3小時的書,再思考到後半夜。然後睡覺。我跟你講,這絕對是大神級別。
大神在哪?
思考2小時!!!你知道坐在那裡思考2小時是什麼概念么?1. 你根本沒讀過多少東西,腦中也沒有什麼東西,你無法思考,最後只會發獃。2. 有了東西,你還得深深的記住,對之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你才能進一步在腦中加工排列和梳理他們,從而進一步在體系中加深對碎片知識的認識。我們現在接觸的知識(從社交媒體等)多是碎片化的。
這也是為什麼我讚賞學校教育的必要性:給我們提供一個較為完整的知識體系的基礎。這個完整,不是說學校科目的多樣性;而是說每一個科目具有相對的代表性,並且給我們一個較為結實的基礎。我也承認學校教育的諸多弊端,比如我們得到的基礎都是基於政治等一些需求的,但是這種情況在全世界都成立。而且客觀上無法否認的是,我們就是這樣成長起來的,在這樣的基礎上一步步豐富自己的知識和體系。實操性的內容來了。
如果你是個大學生,那麼恭喜你,現在開始多思考,是完全來得及的。大學之後,你才開始接觸到更多的知識,更多的信息,你才開始知道原來哲學不等於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大於馬克思主義的。你接觸到更多的有趣的理論和知識,知道原來高中書本外的世界是那麼的龐大。
思考。即使最開始你很快就發獃,也要思考。思考今天做了什麼,看了什麼書。思考每一個熱門話題,思考每一條進入你腦中的信息。思考你對他們的道德評價,重新審視自己的判斷基礎。只有思考(堅持),你才會讀更多的書,你才會思考地更久和更好。這句話,絕對經得起檢驗。我前天剛好做了一件相關的事情——對於如何構建知識體系的一點嘗試
第一步,我花了半天時間整理了手頭所有的書,把書名記錄下來。第二步,按照一定的標準進行分類,比如宗教心理類、小說類、學習方法類等。
這一步完成後我發現我讀得最多的是心理宗教類的書,故事類居次,學習方法論第三,其他雜七雜八的也有。 分類工作一完成,我馬上就發現了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分別是哪些。 弄清楚感興趣的領域後,我接著問了自己一個問題,為什麼自己是心理類書籍居多? 答:哦,原來我是一個比較自卑比較不快樂的人,我想通過自學心理知識治癒自己。 通過這樣一問一答,自己對心理類書籍感興趣的原因就揭示出來了——這是我自己在進行心理自救。 在這一步,除了找出感興趣領域及原因,還需要提煉一下關於這個領域的關鍵詞,比如我提煉出「心理自救」這個詞。為什麼是這個詞?因為我看心理類的書為的就是尋求心理自救的方法。 其他類書籍亦遵循同樣方法步驟。 至此我就完全清楚了我感興趣的領域,也有針對性的找出了相關關鍵詞。這樣一來,我的知識體系就大體構建出來了。 第三步,根據找出的關鍵詞回頭看已有的書,找出與關鍵詞密切相關的內容,記錄下來。在讀新的作品時,先歸類,再緊扣關鍵詞尋找自己需要的知識。這一步是往骨架里添肉、往框架里添磚 添著添著豐滿的人也出來了、高大的建築也起好了。
完工!首先,你要學歷史。
我再重複一個我長期以來提出的基本觀點,不管你想學哪門社會科學或者文科的學問,第一先把這個科目的發展史學完。
你想在哪個領域有體系,你就得懂哪個領域的發展史——你連目錄和結構圖都沒看過,連自己學了多少、學到哪裡了都不知道,談何體系?
而且最大的風險還不是你不知道自己學到哪裡了,不看地圖,最大的風險是你學了幾個月精熟了某項看上去完美無缺的理論卻不知道它其實在幾百年前就已經被世界打臉證明不完善甚至是被淘汰了……發表觀點,參與討論,然後查漏補缺。
你的知識不成體系,是因為你根本就不知道這個知識體系是什麼樣的。
就像你抱著一隻恐龍的大腿,你深知這只是個他的一部分,但你看不到他的全貌。
這時候你就要和人討論,別人會問你,龍頭呢?龍尾呢?
然後你就慢慢知道你的體系里缺了什麼,再去有針對性的查資料,就能把體系補起來。
而且你現在手裡不只有龍腿,還有蕨類植物的葉子,蜻蜓的翅膀等等。
這些東西看起來不相干,但是你把每一個體系補完之後,一個更大的生態系統就浮現在眼前。
所以從你的的點出發,拓展出面,而這些面將成為更大的點,由你繼續向外拓展。謝邀。
關於構建知識體系,過去的幾年我也只做了一件相關的事。匯總了如果學日語以及可能遇到的困難和解決方案。詳見http://zhihu.com/question/35389663/answer/94914800方案還在完善中,歡迎驗證。
我做這個的其中一個目的是在完善方案後通過語言的共通性學習其他語種。
在匯總過程中主要是集中處理了流程順序以及難點突破問題。
1. 分類相關參考書。
2. 從其它語種的學習方法那裡獲得靈感—橫向遷移。3. 從教育學和心理學等其他學科那獲得靈感—縱向遷移。看專業理論書籍,鑽研,總結。
我同意這個答案中taurusmoon的回答。
這個問題很好。答案其實就目前的邏輯水平來說,完全講出來會很難。而依靠自己就能解決很多問題了。
你自己理解的東西,只能靠你自己去構建,才能形成知識體系。假如照搬別人,假如你跟別人的理解出現偏差(假如你100%的契合或者主要觀點完全契合的話,可用)。那麼就會產生矛盾,最終讓你的知識體系不穩定。
taurusmoon的回答就是這樣。你要先著手去嘗試搭建一個體系。
目標是:這個體系運轉起來,你自己覺得完整。然後,你讓別人來提問。用這個體系思考得出答案。這就說明你的有自洽能力了。慢慢地就穩固了。
除了 taurusmoon回答的方法。
你還可以按照一件事情的發展過程來搭建知識體系。就好比一場足球比賽。一般都是從上半場到下半場寫完的。有點像流水賬。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領悟加上嘗試碎片閱讀無法形成體系,遠離知乎微博微信就行。搞點該方面的書,好好看,深入看。
謝邀。抱歉,我也不知道。
我個人也存在這種問題,目前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先放下書,不要再多看幾本書了,先留出時間給自己思考和總結。思考什麼呢?思考為什麼感興趣的知識學了不少,卻形成不了體系。為什麼我們中學學的歷史、生物、物理都能成體系呢?是因為我們經過較為系統的訓練,基礎先打好了。同理,我們應該先明確哪些領域的知識自己最感興趣,然後找那個領域的入門讀本來學習,不要怕麻煩,不要怕簡單,一步一步來學,就當做溫故知新,一直到大學教材看完後,體系什麼的就有個大概的輪廓了。總結什麼呢?總結自己在這麼多年的學習中,到底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做得差?有時候一味看書是種自我麻痹,總覺得自己很用心,很上進,但其實很多寶貴的時間也在不知不覺中浪費掉了。學而不思則罔,這句話是有道理的。學習之餘偶爾總結,然後微調方向,把內心那種急躁冒進的情緒壓一壓,結合之前的思考,體系會慢慢建構起,自己也不會覺得什麼都知一點,但無法系統全面地闡述或理解該領域的內容了。學習有時候是興趣,但要學好學紮實,免不了下點苦功夫。與君共勉!
竊以為,先框定一個範圍,例如 寫作,而後從四面八方、多個角度對知所得進行梳理。換不同的思路,從後到前,從右到左,由此及彼,舉出正反例等等。來梳理,許多遍後自然融會貫通,應運自如。
謝邀。做一個比較大的項目。
成體系,就是你的理論能解釋所有現象
這可不容易構建,你需要不斷用各種現象攻擊你的理論,看是不是能完美解釋
可以嘗試從動機來追問,每個事物問五次基本就問到底了,如果還能回答,那麼這個理論體系基本完滿
比如
1、女生為什麼要漂亮?因為要吸引人2、為什麼要吸引人?因為男人評介體系是漂亮3、為什麼男人喜歡漂亮的?因為進化出來的,漂亮的比例好,表明健康。。。所有理論的根基就是最小原理——最小代價最大收益我有一套自己的思路和框架 可惜感覺完成的有點晚
感謝邀請。知乎上已經有相對成形的雷同問題了,詳見: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 - 思考方法
推薦閱讀:
※一個沒有讀書習慣的人如何靜下心看書?
※分享一本書里你最喜歡的一句話?
※如何選書?讀書太少,想多讀點書?
※如何靜下心來讀書?
※戰隼(warfalcon)老師讀了那麼多書,是買的還是借的?讀完的書如何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