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廠加工機械零件為何要用二維圖(autocad)而不是三維(ug solidworks)?

rt。 感覺三維圖更加直觀啊,複雜的零件讀二維圖很費力吧。 這樣一來對工人的要求(讀圖能力)不就會比較高嗎?出錯誤的概率也會增加吧。 。。。。。。。。 大一狗一枚,才疏學淺,問點本專業的問題,望大神解答。。。


這個問題不邀自答,其實三維下車間或者車間三維無紙化是發展趨勢,前面幾位的回答我也認可,目前階段確實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目前我服務過得一些企業已經實現了製造信息在三維上標註(可以了解下MBD或PMI),二維圖頭兩年就不出了,直接三維輕量化下車間,國內企業名不方便說,國外可以了解下波音空客,很多朋友說三維上如何標註,這個我就不細說了,但是絕對可行,國外早就有三維標註的標準了,國內也有一套但不健全,感興趣我後面再介紹。以下均為摘抄網路文獻

MBD,基於模型的定義(Model Based Definition) 彌合了三維模型直接用於製造的間隙。實際上,MBD是一種基於3D的產品數字化標註技術,它採用三維數字化模型對產品數字化信息的完整描述,如:

●對三維空間實體模型的尺寸、幾何形狀、公差、注釋的標註。

●對產品的非幾何信息進行標註(產品物理特徵、製造特徵、數據管理特徵、狀態特徵的屬性)和零件表的描述。非幾何信息定義在「規範樹」上。

MBD是產品設計技術的重大進步:

●在三維模型上用簡明直接的方式加入了產品的製造信息,進一步實現了CAD到CAM(加工、裝配、測量、檢測)的集成,為徹底取消二維圖紙創造了可能

●定義了非幾何信息(包括BOM)

●是數字化和結構化的。給製造管理系統的數字化創造了條件!

●為並行工程創造信息並行和共享的基礎!

●部分零件可以直接進入製造,成倍的減少NC編程時間

目前MBD在國外已經相對成熟。美國製造工程師協會與2003年發布了「數字化產品定義數據實踐 ASME Y14.42-2003」 各個CAD軟體(CATIA,SIMENS,PTC)都對ASME Y14.41標準支持。波音等航空製造商制訂自己的3D開發標準,與CATIA、Delimia 軟體集成,在產品中應用,眾多的二級供應商和夥伴也制訂自己的3D開發標準開始應用。

MBD技術是將產品的所有相關設計、工藝、製造屬性以及管理等信息附著在產品三維模型中的產品數字化定義方法。MBD要求將產品設計授權由二維工程圖紙轉變為完全基於MBD模型的工作方式,從技術角度講希望在產品研製生命周期中不再使用任何二維工程圖,這將使得數字化技術在製造中的應用真正向無紙化製造的目標逼近。實際上,在MBD技術的發展中,核心思想並不只是將二維圖紙的所有信息反映到三維模型中,而是要充分利用三維模型的產品定義特點,去挖掘更加方便設計、工藝和製造人員理解的更加高效率的產品定義方法和模式。目前,單純從三維標註技術本身而言基本可以滿足MBD標註的需求,MBD數據集完全可以包含原先二維圖紙的信息,關鍵問題在於在MBD模型的基礎上如何面向產品研製生命周期的所有使用人員開展並滿足其使用更加方便、直觀、便於理解、更有效率的產品設計信息表達方法研究,同時使得MBD模型在設計、工藝、生產、檢驗和維護等環節中保持一致性和可追蹤性,這並不能完全照搬二維工程圖的方法體系。因此,MBD技術的應用不僅僅是在產品設計中的應用,而需要貫穿產品研製生命周期和整個供應鏈,其目標是建立一個面向產品PLM協同研製的基於MBD模型的數字化技術體系,通過網路組成虛擬的協同工作團隊,建立基於MBD模型的單一產品數據源的分散式、動態協同工作環境,用於支撐整個供應鏈的相關設計、製造單位(部門)的高效協同工作,對產品研製數據和業務流程進行統一存儲、組織、管理和控制,確保產品研製數據的一致性、有效性、安全性、完整性和可追溯性。

目前很多設計軟體都有對應的三維標註模塊,例如proe/creo的注釋,NX的pmi,solidworks的MBD等

直接生成車間工藝單

MBD下的BOM處理

~~~~~~~~~~~~~~~~~~~~~~~~~~~~~~~~~~~~~~

我也不講究邏輯了,算是資料羅列吧

以下是關於solidworks MBD的介紹資料

http://www.solidworks.com.cn/sw/products/technical-communication/32619_CHS_HTML.htm


看來題主還沒有領悟到重點,看一個人有沒有水平,看工程圖就一目了然,3D圖只是一個記錄構想的工具,單從零件來說,3D圖能表達的也就只有體積,但是一個零件要加工出來是需要知道:一目了然的尺寸、配合處的公差、形位公差、局部的處理、處理後要達到的硬度要求、加工的工藝、零件材質、零件表面處理、或許還有鑲件、還有焊接件、如果是特定用處的鋁件的牙孔還需要鑲牙套、有些有特殊要求的地方還要特別註明、還有零件的數量、零件編號、類屬於哪裡等等.......

最後,你說為什麼要外發二維圖而不是三維圖?


等你掌握了投影方法,你就不會這麼想…無論任何軟體還是圖紙方式對工程師而言只是工具,重要是圖紙所能體現的思維。設計是腦力活動,不是體力活動!


直接用三維會面臨兩個問題

1.如何列印到紙上?

工人可不是帶著pad去工作的,紙質圖紙在可預見的未來仍然是絕對主力。三維圖依然需要考慮如何化為二維表達

2.複雜零件如何標註尺寸表面粗糙度公差etc?

顯然用三維方式標註基本沒有可讀性

三維圖的主要用途是展示實體,而機加工最重要的是基準!尺寸!精度!

實際上這個問題最大的bug是:工人加工零件必然能拿到毛胚與樣品,於是三維圖有什麼卵用…?

等題主上完工程圖學與金工實習後就不會對這個問題有困惑了。


這樣說吧,目前在製造企業中三維MBD模型和二維工程圖並存,最主要的原因有兩部分:1.硬體問題。很多大型企業(以中航工業為例)絕大部分實現了設計全三維,部分企業在工藝設計過程中也實現了全三維,但若直接發布三維工藝,現場必須安裝大量的PAD等硬體設備來顯示三維工藝,這無疑會增加硬體成本,不如直接用二維紙質圖發布經濟。2.現場操作人員的習慣。這是目前不能實現全三維的關鍵所在。看前幾位答主講三維展示效果不如二維直接,其實相關技術問題已經得到解決,波音公司在2003年已發布相關MBD標準,採用PMI標註及多角度剖面的方式完全可以表達二維工程圖的全部內容。而且,三維和二維相比,最大的優勢是準確、直觀!操作者不需要在腦海中將二維工程圖的相關信息翻譯成三維信息,指導自己的實際操作過程,對操作者的識圖能力要求更低!同時,全三維環境是實現智能製造的基本前提!未來的智能生產線必定是以三維設計、工藝模型為信息載體,而二維工程圖的作用只會逐漸減弱,直至退出江湖。

其實全三維環境下的設計、製造在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困境與20年前計算機輔助設計(CAD)軟體替代畫圖板的過程類似,新的設計製造模式需要成熟的技術做支撐,更需要管理者、使用者從思想上做好接受新事物、轉變舊觀念的準備,否則畏手畏腳,停步不前,自然就無法跟上時代的潮流。


你的問題很好。

答案是:成本。

工科出身都懂,就是赤裸裸的錢。

不計成本的話,可以實現無紙化。

但工科人明白,成本就是命啊。

簡單一算就明白,成本是幾十倍起步。

尤其是讓現有人員從「二維讀圖是藝術」返回最直觀的「為什麼要有二維圖」的思想轉換成本巨大。

「現有人員用的好好的,為什麼要花那冤枉錢?」會成為領導的結論。

於是你新來的,也得跟現有人員學習習慣二維圖紙。

無紙化,三維化的投資,就讓別人去做吧。自己當然是只賺錢不投那些無用資!

但作為人類高效設計,提高生產力的角度來看,應該是什麼樣的,未來是什麼樣的,XX年後還會這樣嗎?答案就很明顯了。

另見別處的大同小異解答: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337179/answer/170988595?utm_source=com.example.android.notepadutm_medium=social


贊同 @劉名的說法,直接三維或者無紙化是發展的趨勢。在十年前讀大學的時候,都在提倡這個東西了。但是目前國內的實際情況,離無紙化還有一段的距離。三維模型只能表示出形狀,卻無法表達出精度及關鍵尺寸,所以目前還必須要藉助二維圖紙。MBD是發展的趨勢,不過目前國內的加工情況是加工師傅的知識水平不夠,很多電腦用的都不是很熟練,如果要改變,還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


因為人類先發明出了二維圖。

所以各種標準、經驗、職業教育,都是按著二維出圖來的。

三維工程圖取代二維圖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但它確實是一個趨勢,很多企業也開始這樣做了。


三維只能偶爾貼一兩張表達不清楚結構以做輔助。

對於複雜點的結構,想像一下在三維圖上標註加工符號,尺寸鏈 ,粗糙度,形位公差,再畫點輔助線。如果換個方向,又找一次尺寸基準?

要加工工人看懂圖,恐怕就需要貼很多張不同角度的三維圖,這個視圖數量也會增加。明顯效率太低,讀圖率也太低。


三維直接加工,不需要工人讀圖了直接


三維圖看不出你的精度要求,更不知道你的零件哪個地方最重要。如果所有尺寸都按照最高精度來做,你的成本會增加,按普通的精度加工,有可能做出來用不了。建議還是要有二維圖供參考。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工業 4.0」?
河海大學,南京理工大學,南京農業大學,南京工業大學這四個學校機械哪個好?
全球特別出名的軸承,高端軸承有哪些?
誰能介紹下磁吸齒輪?
軸承倒角的作用是什麼?

TAG:CAD | 機械 | 三維建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