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運營是不是永遠要緊跟熱點,做借勢營銷?
劉翔剛剛微博宣布離婚了,我相信各大品牌與agency又要熱鬧了。但做運營的同學就苦了,我想問做運營真的要永遠跟隨熱點嗎?這樣刷存在感對品牌宣傳真的有效嗎?
謝邀。
借勢至少是一種已經被普遍證明了是有效的營銷傳播手段,算是一種「取巧」,也比較容易以小博大帶來不錯的產出和成果,只是需要多試,也往往會是個「一勝九敗」的事。但勝的那一次,可能會很爽。
至於是不是一定要這樣做,見仁見智,你可以自由選擇。要是有更好的手段和可以帶來更大產出,自然不是必須。
另外,關於對品牌宣傳是不是有效,這涉及到整體品牌的定位、傳播的策略等等各層面的問題了,不是單獨一個借勢做得好不好就可以決定的。對品牌追熱點,借勢營銷,近來聽到不少討論,也和大家聊聊我的觀察,從兩個小調查說起:
一、上周宇見在一場創業者分享中,向現場聽眾提了如下4個問題:
結果,對「你能回憶起幾個最近一月內的社交熱點?」,50多位現場朋友中,大部分人表示能記住「1個」到「3個」,沒有人表示能記住超過「5個」;而在面對「你能回憶起幾個最近一月內,品牌借勢營銷的精彩創意?」時,只有大概4、5個人表示能記住「1個」,沒有人能記住3個或以上。
有趣的是,當我從中抽出一位表示能記住「1個」借勢營銷精彩創意的朋友,請他來對所記住的這個創意進行複述的時候,他的表達很快就變得猶豫起來,甚至已不太確定創意所歸屬的品牌了。
二、隨後我們發起線上調查:
1、對於「你能記住幾個最近一月內發生的社交熱點」,表示能記住1-2個的佔比最多,達60%。在這一問題中,有7%的參與者表示沒有記住任何一個。
2、當這個問題的主體,由「社交熱點」變為「品牌借勢營銷的精彩創意」時,表示能記住「1-2」個的佔比接近第一題,達58%。但表示「一個也沒記住」的比例卻提高到了近30%!
這兩個提問和線下交流時的情況一致,指向了共同的結果:對大多數社交熱點和品牌借勢營銷來說,能被用戶有效記憶的寥寥無幾。
3、對於品牌的借勢營銷,有80%的用戶表示,他們較能記住「既有品牌」,也就是老品牌的創意,而較難記住新創品牌。
4、在參與調查的樣本中,56%的用戶表示參與過今年以來的借勢營銷。
5、他們的參與頻次大多集中於5次以內。
結合線上線下的這兩個小調查,以下是宇見對此問題的一些觀點:
(1)、儘管對於「品牌借勢營銷是否有用」的模糊提問,在調查中得到的回答非常焦灼,近乎50%對50%,但我們仍然要說,追熱點對於品牌,尤其是對於新創品牌來說,收效甚微。
一方面,絕大多數創意根本無法被用戶記憶;另一方面,即使一些案例的確帶來了「WOW!」的驚艷效應,但我們很難分辨是用戶為創意而喝彩,還是對品牌產生了認知;當用戶能複述這個創意本身的時候,並不代表他記住了「你是誰」。
(2)、對新創品牌、創業公司來說,需理解追熱點很可能是一場「不公平的遊戲」,這種不公平體現在,新創品牌在用戶腦海中沒有認知基礎,同樣的創意和Timing,既有品牌比你更有機會被用戶記住。
另外,這種不公平也體現在,大品牌掌握豐富預算資源,與最擅長創意的Agency合作,如果將此比喻為一場「營銷戰」,那麼新創品牌相當於是在「小米加步槍」的情狀下,進入了強大武裝的敵人最擅長的戰區,難有勝算。
(3)、當一種營銷方式為大家所熟悉,其勢能必然衰減,現在越來越多用戶開始對朋友圈借勢營銷感到厭倦。
那麼,這一命題難道就沒有例外嗎?
當然也不是。
宇見認為,如果能把追熱點「穩定在」一個較高的頻次和水準上,將有機會帶來成功,但不得不說,能做到這一點的品牌十分少見。
杜蕾斯冬奧會熱點追進。
有道詞典冬奧會熱點追進。
雖然都是不錯的創意,但對任何一個品牌來說,即便有神來之筆,如果無法保持一個長久而穩定的頻次,從長遠來看也意義不大。
儘管我們真的懷疑借勢營銷有給品牌帶來了什麼,但總有小夥伴說,好吧,不管這看上去多麼在理,可是我們就是喜歡追熱點!追熱點!追熱點!營銷就是要去追熱點!
對此,除了「祝你好運」,再嘗試給這些執著的小夥伴4條建議吧:
1、創意:儘管這種能力十分稀少,但借勢營銷必須依賴在熱點出現的很短時間(數小時內)產出精妙創意。
2、一致性:創意必須嚴守一致性,否則極易造成向用戶輸出不同信息,造成對品牌的認知不統一。
3、心智鋪墊:將追熱點作為唯一手段斷不可取,必須和其它營銷方式揉雜運用,有一定心智基礎,追熱點才更有勝算。
什麼是比追熱點更關鍵的營銷策略?
讓我們嘗試來解下邊兩道「數學題」:
依直覺,我們很可能選擇後者,因為這個較大的基數很誘人,但如果認真考慮1000個鐵杆粉絲的「顧客終身價值」和口碑效應,後者其實遠沒有看上去那麼重要。如果我們在追熱點之前,在自媒體的運營中已經設置了一種保障機制,能夠為粉絲提供與其生活相關度高的優質內容,提供優質溝通體驗,保證其發聲能在很短時間內得到反饋,那麼我們可以認為此時去追熱點更有道理,否則就是在捨本逐末。
一段時間以來,我關注了「羅永浩」這個公眾號。這裡面都有些什麼內容呢?設計師、各國藝術家的創作、藝術品、老照片、冰島極光、鉛筆尖上的創意、瑞士攝影師鏡頭下的高樓與飛機、TED演講中的多元宇宙,等一下,這些跟賣手機有什麼關係?做這些內容的意義何在?
與上圖類似,依直覺,我們感到「追熱點」的確比洞察用戶需求,再去煞費苦心地經營內容簡單多了,但如果把目光放長遠到以十年為單位記,那麼可以肯定的是,與其冒著失去焦點的風險去不斷投機,還不如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笨功夫」,長久、專註地去提高目標用戶對你品牌的鑒賞力,悉心培養他們的需求和慾望質量。
宇見認為,堅持做後者的品牌,更有希望真實地活在用戶心中。——————————本回答來自宇見(微信ID:yujianyingxiao)原創,媒體轉載請指明出處。剛好,最近看了很多網路上關於「借勢營銷」的文章,給我的感覺是很多人寫怎麼做借勢營銷往往都是列舉眾多借勢的好的案例,然後就說看,這就是借勢營銷啦!其實仔細想想根本沒有什麼內容。所以我就在自己的公眾號里系統的整理了網路上關於借勢營銷的東西,直接copy過來,希望和大家一起交流。由於自己也是菜鳥一枚,並沒有多少運營經驗,所以重要的事還是要說三遍:本文內容整理自網路,侵刪!
本文內容整理自網路,侵刪!
本文內容整理自網路,侵刪!這次,我們來系統地談一談「借勢營銷」!
談到借勢營銷,我想玩得最好的應該算是杜蕾斯了吧。借勢—摩托羅拉回歸中國借勢—好聲音 那麼,我們接下來就來系統地談一談借勢營銷。
一、借勢營銷的目的是什麼,會給品牌帶來什麼好處?借勢的目的無非就是增強品牌知名度,吸引消費者眼球,促成交易。而我們之所以會選擇借勢營銷,很大程度上看重了它成本低但傳播快的優點。二、借勢營銷有可能會帶來壞處嗎?借勢營銷的弊端主要體現在三方面:其一,透支員工人脈,企業失去再次營銷機會。借勢營銷的企業看似很聰明,他們認為自己抓住了熱點,傳播了品牌。然而對於很多人來說,這種不著邊際的借勢無疑是在製造朋友圈上製造垃圾信息,大量的沒有任何價值的營銷信息出現直接淹沒了朋友圈或微博上本該很有價值的信息,最終成為了讀者們的負擔,這樣出現的一個結果就是,很多人甚至悄悄的刪除或取關了自己的多年好友。這種看似成本很低的借勢營銷,最終導致的結果是,不僅借勢文案被信息洪流淹沒,而且還白白透支了員工的微博或朋友圈的信任關係,效果不僅沒達到,而且還無形中還損失了再次營銷的機會。其二,一旦養成借勢依賴症,企業就會忽略挖掘自身產品的真正價值。事實上,無論是何種營銷手段,最終都要回到對自身產品和品牌的深度研究當中,只有將自身產品賣點和品牌故事不斷進行提煉並熟念於心,才有可能將產品或品牌的精髓真正傳遞給消費者。而如果太關注外界事件對於品牌的幫助,而不是從自身產品或品牌中尋找亮點,那無疑是本末倒置。創意這個東西,一個人玩算新鮮,一群人玩就庸俗了,以至於現在的網路媒體營銷生態就成了一兩個西施走秀,一大群東施效顰的奇異景象,幾乎充斥著整個社會化媒體,根本無力逃脫。不少人擔心,過度的借勢營銷,就像蒼蠅亂飛一樣,除了嗡嗡響,並沒有實際性意義。以結果論,玩這種營銷,沒有人再大紅大紫,沒有品牌賴以成名,沒有產品賴以暢銷。其三, 頻繁借勢營銷必然打亂公司自身的運營節奏。特別是在熱點事件頻發的今天,疲於對熱點事件進行借勢,或者為了借勢而借勢,都會讓企業的市場運營人員迷失方向,而且最為關鍵的是,在信息快速流動的今天,熱點事件的傳播效力可能只有24個小時,如果不能在第一時間做出文案並快速發動傳播,那就很可能意味著白忙乎一場。企業如果開始執著於借「事」,那就是沒有整體規劃,失去運營節奏的表現。三、所謂的「勢」指的是什麼?如何發現這個「勢」?借勢營銷中的「勢」主要指我們通常所說的熱點,而熱點可以分兩種情況:
一種是可預期的熱點,如節日、電影、熱播劇、大型的會議等便屬於此類;
一種是不可預期的熱點,如一些突發事件、大災大難、熱點新聞等便屬於不可預期的熱點。
那麼我們要可以怎麼發現這些熱點,這裡推薦以下幾個方法:1、微博的熱門話題2、百度搜索排行榜3、頭腦風暴(這裡推薦一本書《創意不是想出來的》,希望對大家有用)4、如果有宣傳需求但又真的找不到熱點可以借勢時,可以選擇把目光聚焦到與大家息息相關的生活細節上。5、如果人力、精力跟不上的團隊,那大家就只好緊盯一些借勢做的好的品牌了,比如杜蕾斯、寶馬中國、可口可樂等等,每個行業都有佼佼者,你也可以去發現,看大家關注到了那些熱點,做一個跟風者就要考驗自身的敏捷反應了四、那麼找到「勢」之後,要怎麼借?4.1 首先,談一下「借勢」的總體原則:1、不是所有熱點都適合借勢。首先需要思考熱點事件本身是否能與產品或品牌形象產生關聯,與自身品牌結合的合理性與貼合度如何。關聯越強越能產生四兩撥千斤的效果,倘若沒有關聯而硬生生地去做結合,效果並不見得好。其次是那些違反道德與法律,會造成視覺垃圾的熱點例如負面的、違法違規、重點災難事件等,都不應拿來作為事件營銷。2、區分跟風和借勢的區別。借勢營銷,重在「借」,而不在「勢」,如果重在「勢」,只會陷入盲目跟風的境地。好的借勢營銷應該圍繞品牌優勢進行創意,強調突出自己品牌、產品優勢,例如杜蕾斯的眾多優秀借勢營銷,大都是圍繞品牌優勢在創意結合。「借」的另一層意思是借消費者購買或認同心理的勢,滿足用戶的喜好而並不是借與品牌毫無相關的熱門事件的「勢」。3、借勢需要活動激勵,延續話題性。借勢結合優惠活動附贈彩蛋等形式,則會讓傳播效果翻倍,同時能突破熱點事件的時間限度,適當延續話題性。比如股市動蕩,陳歐發起#你們為國家護盤,陳歐為你護臉#限時免費領取護膚品活動,一時好評如潮。4、借勢傳播還要講究速度與技巧。勢具有偶發性、時效性、普遍性,一般認為6個小時以後的熱點就失去了時效性。5、多問自己幾個問題。「只是藉助熱點,植入本公司的素材就一定會讓產品知名度更高嗎,就算知名度提高了會增加用戶的好感嗎,會提升品牌的正面形象嗎?在眾多的借力營銷中,你確定你家的借勢不是一場自嗨?」4.2 談完了基本原則,下面才是具體的方法:1、借勢的物料或者說載體有哪些。通常來說,常見的營銷物料如文案、海報、視頻、長圖、H5、微信圖文、活動等都可以作為借勢的載體。2、總體上我們可以採取跟隨型和疊加型(也稱為跟風型和升華型)兩種方式來借勢。跟隨型的一個典型形式是當一個品牌發出某形式的海報之後,其他的品牌也會運用相同的形式來表現自己的品牌,如雙十一大戰的海報;或者某個事件出現以後,其他品牌便會運用自己的產品來模仿該事件中的一些特定的形式,如各大品牌對李晨和范冰冰的「我們」,郭富城戀愛的微博圖片的反應。疊加型即對熱點的縱深和延展。一種說法是把熱點元素進行二度創作,把原素材作為營銷的元素之一融在創作的內容當中,遠比改變熱點的段子或者在圖片上P上幾句話來的更有效。(篇幅太長,下一篇文章會介紹海報的借勢方法以及微信圖文等文案的借勢方法)五、當內容有了之後,怎麼去做推廣借勢營銷要火,多平台、多資源的渠道推廣當然必不可少:1,主動尋找機會。如果你在微博上發布了借勢的圖文,記得@ 一些大V、媒體、營銷人、自媒體人、事件原發企業等,這些關鍵人物、機構或將成為你創意圖文的二次傳播體。如果是微信公眾號發布,就分享到微信群中、朋友圈中。2,準備付費傳播。做好借勢,在重大事件中需要我們做一些預算進行付費傳播,不管是發在微博、微信中,都可以找到一些意見領袖參與討論分享。3、與媒體博弈,得學會如何示好。儘管說社會化媒體充斥著大量的垃圾信息,但有價值性的原創內容還是比較稀缺的,企業捆綁熱點做創意圖文,拍微電影,可以為媒體提供高質量的原創內容,這種做法其實是親和媒體的,某種程度上能夠改變企業與媒體的關係,形成一種新的基於「創意」的「內容供應鏈」關係,如果不做這種嘗試,只是發發企業自身的新聞稿,價值性並不大,如果媒體認可了你們的創意能力,沒準趕上哪一個熱點,就是一次給力的資源位推薦。
看了下前面很多答主的回答,都在講解如何玩轉借勢營銷,借勢營銷和跟風的區別等等。的確,借勢營銷一直是運營同學的一個功課。玩兒的好的,品牌效應明顯,品牌美譽度上升。
像是賓士寶馬杜蕾斯,營銷大神級別的。每次的廣告文案都能刷新歷史新高度。賓士寶馬有時還會一起聯動,效果非常好!
但是玩兒不好的,也是有損自家聲譽的。
比如最近王寶強的事件,都干過了奧運會。但是王寶強事件是否能做借勢呢?網上看到了一篇文章,分享出來:
應不應該「消費」明星苦難?關於熱點營銷,杜蕾斯比今日頭條高了N個段位
近日,王寶強事件鬧得如火如荼,杜蕾斯這個文案界典範也被大烏龍強行推上風口。許多網友表示:「和熱點事件結合得多巧妙啊,杜蕾斯真是太牛逼了。」然而,面對絕佳的傳播效果,杜蕾斯不但不要,其新媒體團隊負責人還在微博公開闢謠稱「社交網路上關於王寶強事件的杜蕾斯廣告,不是杜蕾斯官方創作,杜蕾斯品牌方和創意服務商對熱點有基本判斷原則,不會對這種熱點有任何動作」。
杜蕾斯新媒體負責人金鵬遠微博
為何連芝麻大節日都不放過的杜蕾斯,面對這麼大的熱點卻無動於衷呢?真相是,憑藉多年老司機的經驗,杜蕾斯早就看出了這是個跟優衣庫事件一樣性質的坑。
負面、災難類事件不應被消費 營銷應該堅守底線
杜蕾斯深諳負面類熱點背後的底線,因此沒有上套,但是其他品牌可做不到杜蕾斯這麼清醒,往往腦袋一熱就上了。
比如今日頭條發布的數據報告《頭條大數據里的王寶強:一天漫長過半年》,人家離婚已經夠傷心了,拿公眾對這事兒的關注度和口水大做文章真的好么?
借勢營銷必須堅守底線,不能消費別人的痛苦來滿足自己的利益,每個企業在借勢熱點時對外傳播的還有自身品牌的價值觀,正如杜蕾斯新媒體團隊負責人金鵬遠所強調「不要做社交網路的造糞機器」。
失去初心的「個性化」推薦 令人心痛的1572年光陰
數據還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數據背後暴露的問題。仔細看下頭條內最受歡迎的文章標題,頭條你確定不是在自黑?
內容LOW還不是最致命的,致命的是這種單純基於用戶點擊數據的推薦機制對人們閱讀品味的消磨。據「新榜」透露此次今日頭條還對一些違規帳號進行了處罰。雖然採取了措施,但看下標題,不得不為頭條用戶感嘆,因為這些標題黨文章浪費了多少時間在毫無價值的虛假內容上。
今日頭條數據還顯示,8 月 14 日當天,共有 8715 個頭條號參與了這場熱點追逐戰,短短一天里總閱讀時長達到了驚人的 49,561,872,650 秒,相當於 1572 年的光陰,今日頭條將這起濫觴自娛樂領域卻引發全中國網民普遍關注和參與討論的現象定義為對「興趣圈層」的打破。
究竟是打破了「興趣圈層」還是把所有人囚禁在了一個圈層?僅 8月14日一天,提到「王寶強」的頭條號文章就有 10629 篇之多,假如用戶對八卦不感興趣,但依然要因為大部分用戶關注這件事情,而不得不面對滿屏的「王寶強」。
今日頭條推薦頻道截圖
所以,究竟是用戶本就感興趣,還是今日頭條從娛樂、時尚、育兒、社會、財經等各種五花八門的角度進行包裝,成功引起用戶好奇點擊文章?
舉個例子,A、B、C用戶身份分別是母親、律師、化妝師。在他們眼裡「王寶強離婚事件」本來只是一個普通的離婚案。然而面對以下標題,他們能不好奇么?
《專家談王寶強離婚,對孩子的負面影響》
《王寶強律師簡歷真是逆天了,曾為李天一律師》
《王寶強昔日嬌妻馬蓉的偽素顏妝容教程大公開!》
但是點開以上三個頁面,你會發現雖然角度不同,但是內容重複、觀點雷同。
今日頭條那句十分到位的Slogan「你關心的才是頭條」本意是根據用戶的獨特喜好,從海量數據中挑選出你真正關注的內容,大大節省用戶時間。但現在看來,確實本末倒置了。用戶被裹挾在披著不同行業外衣的八卦熱點中不得不看,進而在機器推薦中失去閱讀的主動性和初心,在這種推薦和好奇裹挾的閱讀體驗中消耗著使用時長。
雖然一時好奇點進去了,但用戶並不傻,前幾日頭條被蘋果應用商店下架、眾人點贊的用戶反應就是一個縮影。
作為「今日頭條」的核心競爭力,提升用戶的客觀行為指標,比如推薦新聞的點擊率是做好個性化推薦系統的一大關鍵。提高指標最穩妥的方式是什麼?當然是推薦符合大眾觀看習性的八卦熱點最為保險。
這一指標在《頭條大數據里的王寶強:一天漫長過半年》報告中十分華麗,但海量數據背後映射出的是:自媒體和用戶就像綁在今日頭條這根繩上的螞蚱,自媒體為了取悅用戶絞盡腦汁找角度,今日頭條將其匹配給似乎和這些內容沾邊的用戶,用戶一時好奇按下手指從此「王寶強們」窮追猛打,本應極具個性化的平台逐漸變得「集社會,娛樂,天上人間,洗腳房,市井,朋友圈,電線杆子廣告,馬路樓道辦證等等於一身」。
移動時代信息獲取越來越碎片化的同時,像今日頭條這種推薦機制所導致的內容垃圾化現象也越發嚴重,為了搏眼球,標題黨、虛假、重複等內容層出不窮,華麗大數據下其實更映射出今日頭條的low,只是這被浪費的1572 年光陰誰來買單?
最後說一句:熱點有風險 借勢需謹慎。
原文出處:應不應該「消費」明星苦難?關於熱點營銷,杜蕾斯比今日頭條高了N個段位
那你找個更有效的方式跟隨熱點是最方便的借勢營銷方法
如果文案加設計跟熱點配合的好,錦上添花,畢竟熱點關注的人多,通過借勢而關注到你品牌的幾率也會越大。比如科比最後一戰的熱點。如果是爛的圖文...估計大家就一笑了之,也不會有轉發分享等有效動作,而且可能會降低品牌的逼格,所以要謹慎啊。
好的圖文是這樣的
「輝煌終會落幕,奮鬥的信念從不間斷」文案大讚,各位奮鬥的小青年們肯定很喜歡。籃球、球衣、灰加黃,設計有種這樣的感覺「即使退役了,那些奮鬥的過程也將永遠被世人銘記在心」「超越別人很容易,成為「自己」卻很難。」文案贊,給那些堅持做自己的點個贊。但設計方面似乎沒有「成為自己」「做自己」的感覺...「你只看到輝煌和榮耀,可知枯燥孤獨的堅持,才是必經。#二十年忠於初心,始終如一#」文案贊,讓我感覺方太以後必能成大器(雖然我沒用過方太,不過二十年活到現在還沒死是挺不容易的)忠字的設計大愛,把心設計成了20,還加了個th,大愛這種小細節。爛的圖文
你只是把手機拿掉了換了三個科比吧?(為什麼我有種山寨手機的既視感)感謝小米給廣大安卓手機廠商作圖,把手機上的MI logo去掉,換成其他的同樣適用。這圖P的好渣,你家設計是不是還沒畢業?天了擼,人家科比沒頭髮啊...想打結也難人像外面加白框...好不吉利...怪不得大家都在朋友圈發科比一路走好,天堂也可以打籃球...好像某腎寶的廣告...怕腰酸,怕腿疼,怕走路乏力,怕身體被掏空,是不是腎透支?用X牌腎寶,你好我也好。哎喲我的天...瞎了我的X眼這什麼鬼,再也不用聯想電腦看比賽了,連個人頭都看不到所以
追熱點,需要品牌和熱點的聯繫感強,不能生拉硬套。需要帶動用戶的感情,比如勵志、搞笑、悲傷等等,這樣用戶才會轉發嘛,而且必須要是正面的,積極向上的,畢竟是和品牌掛鉤,品牌形象如果在用戶那裡低了,那買你產品的就少啦,都不能拿出去炫耀了。最後..
很套路的要推廣一下自己的微信訂閱號:新鮮每一天(freshallday) (如果有誰想挖我的請隨時留言:)最後的最後...在中國,所有宣傳扯上性(好看的),評論轉發都會很高,比如這張互聯網為快不破,先下手為強。借勢營銷除了創意主要看速度。
謝不邀。
以下回答以各大品牌借勢蘋果紅色iPhone7為例,分析為什麼蹭熱點的微博那麼有創意但還是沒什麼用。
蘋果悄悄推出了紅色版iPhone7,廣告語是:現更以紅色呈現。
各種品牌忙壞了,紛紛開啟借勢營銷。
熱點只能維持幾天,要趕緊將創意做出來發微博。
很快他們便捕捉到關鍵詞:紅色。
雕牌的吉祥物雕兄,趕緊披件紅色外套,再叼一朵紅玫瑰,夠紅了吧:現更以紅色呈現。
原本是藍色的餓了么搖身變成了紅色,抓住「紅蘋果」和「藍」來做個一語雙關的創意:
再多紅蘋果,「藍」朋友也能送你。
百度外賣也不甘示弱,還利用「iPhone7」做了一個諧音創意:愛瘋吃。
999感冒靈更是任性:我也想以紅色出現,但老闆不讓改包裝。
各種品牌紛紛巧妙地推出了自己的「紅色」創意。
這一天的微博就像過年燒鞭炮一樣。
噼里啪啦到處都是一片紅。
幾天以後再回想,你記住了什麼呢?
我想大多數人和我一樣,印象最深刻的是「紅色」。
而對喜歡的創意點個贊,一轉身便忘了內容。
事實上,這些創意的轉發量竟然在十個以下。
關鍵指標不是轉評量,而是與平時的轉評量相比較。
我查了一下,跟平時差不多,甚至有的更低。
我很納悶。
我們想破了頭做創意,加班加點,最後還是沒什麼存在感。
是因為我們的創意不夠好嗎?
我想並不是,單獨拿出來看,每個創意都有巧妙之處。
是因為微博粉絲本身就不多嗎?
可是就連與平時的轉評量相比較也沒多大變化。
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這時候,我突然發現,這些品牌借勢營銷的思路都是:
熱點+我的品牌
如果很多個品牌同時在蹭熱點借勢營銷,那就變成了這樣:
熱點都是一樣的,而「我的品牌」都是不一樣。
整個傳播的結果就變成了熱點越來越大,「我的品牌」越來越小:
熱點+各種品牌≈熱點(各種品牌)&>&>&>我的品牌
這時候,我恍然大悟。
難怪蘋果一條微博都沒有發,但是所有品牌都宣傳了它的紅色,它就成了最大的贏家。
這麼說來,我們是不是不應該蹭熱點了?
我想並不是。
如果我們的思路一直是這樣的:
我的品牌+熱點。
那麼長久以來,「我的品牌」不變,而「熱點」一直在變化,結果熱點一個個消退,「我的品牌」越來越強大。
有人說,「熱點+我的品牌」和「我的品牌+熱點」不是一樣的嗎?
其實它們的區別就在於以哪個為主體。
在所有的品牌宣傳中,都應該以自身品牌為主體,以熱點為助力。
否則就是為熱點做廣告,而自己沒了存在感。
所以如何做出一場至少及格的借勢營銷,最關鍵的原則是:
1.鎖定粉絲當下的注意力;
2.以自身品牌為主體執行創意;
3.廣告創意必須服務於品牌的長期策略;
1.鎖定粉絲當下的注意力
借勢營銷實質上就是鎖定粉絲當下的注意力。
蘋果推出了紅色版iPhone7,當天千萬果粉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了「紅色」上。
與」紅色」相關都能吸引注意力。
相關度越高,越能吸引注意力。
我們可以用一張圖來分析消費者當前的注意力範圍:
越往圈外,關注度越弱。
這次借勢營銷中,品牌都能抓住「紅色「這個關鍵元素。
特別提示,與熱點相反的東西吸引力也很強。
但這裡「紅色」的反面不太明顯,不建議從反向展開聯想。
如果是「黑色」,人們可以一下子聯想到反面是「白色」,那麼也可以從「白色」這個元素進行廣告創作。
2.以自身品牌為主體執行創意。
首先是品牌自身做營銷廣告活動。
然後才是藉助熱點來推廣自己的廣告。
很多品牌都搞錯了重點。
主要錯誤有兩種:
1).湊熱鬧,打醬油的。
例如雕牌,聽說紅色火了,馬上換一件紅色外套出來湊熱鬧。
正如你在圍觀蘋果的紅手機,有個人突然拉著你說:
看,我今天的衣服也是紅色的。
你會有什麼反應呢:
咦?哦。
999感冒靈也犯了同樣的錯誤:我也想以紅色出現,但老闆不讓改包裝。
從自我視覺出發,任性好像也挺有創意的。
但是這就是一句廢話。
跟消費者沒有任何關係,同時暴露自己創新乏力。
這一類廣告雖然抓住了要點,但是缺乏與粉絲有效溝通的內容。
2).幫熱點做宣傳的。
這個類型的廣告有與粉絲溝通的內容。
但宣傳的是熱點,而不是自身品牌。
例如餓了么,它想與粉絲溝通的內容是:
餓了么平台上有生鮮出售。
可是從這個廣告上看,人們接收到的信息是什麼呢?
第一階梯的信息是:紅背景,紅蘋果。
這容易引導粉絲第一時間聯想到蘋果紅手機。
它連自身標誌性的藍色背景都丟了。
第二階梯的信息是:」藍「朋友送你紅蘋果。
「藍」朋友到底是男朋友,還是穿著藍色衣服的配送員呢?
這很容易引人聯想。
可這不是餓了么想說的重點啊。
這種雙關在傳播上就是故意設置閱讀障礙。
第三階梯的信息才是:生鮮有售。
一行小字,放在最底下。
突破重重閱讀障礙才明白,噢,原來這是個生鮮廣告。
而在微博的瀏覽氛圍下,有多少人看見了這行小字呢。
如果要更正這個廣告,應該怎樣做?
首先要將信息策略倒轉過來。
以「生鮮有售」為第一級信息,在這個基礎上再來結合「紅色」發揮創意。
紅色不一定真的是紅色。
這樣才能及格。
大多數品牌蹭熱點的時候,想的是讓自己的品牌趁機火一把,做的卻往往是在幫熱點事件本身做廣告。
蹭熱點前,請想清楚:
到底是在幫誰做廣告。
3.廣告創意必須服務於品牌的長期策略
像娃哈哈這樣蹭熱點,抓住了消費者的注意力「紅色」,確實在為自己的酸奶做廣告,而不是為蘋果做廣告,還很有創意。
但轉發量只有一個,評論量只有十個,比平時還少。
為什麼大家都不喜歡跟它互動呢?
我查了一下娃哈哈的微博。
終於明白了癥結所在。
娃哈哈的微博就是今天發一下熱點事件,明天送電影票,後天搞抽獎。
這不是很正常嗎?
一般的官微不都是這樣做的嗎?
這樣的微博沒有穩定而鮮明的人格。
就像你對著一個陌生人,你不了解他,不知道他的興趣愛好,不知道他的脾氣,不知道要跟他聊什麼才好。
突然有一天他跟你說了個笑話。
他問,你為什麼不笑。
這就是娃哈哈的微博。
其實這也是大多數官微,要麼沒有生命,要麼精神分裂。
但如果娃哈哈微博是@支付寶 或@海爾 這樣的逗比,對任何熱點事件都要秀一下自己的機智。
慢慢地我們知道它是一個有趣的人。
當「現以紅色呈現」這個熱點出現,娃哈哈說一句:棗以紅色呈現。
我們就像又被老朋友幽默了一下,自然忍不住回幾句。
這就是微博要長期堅守的品牌戰略。
借勢營銷必須服務於品牌戰略才有效果。
但大部分品牌並不注重戰略。
沒有熱點的時候就隨便亂髮,遇到熱點就匆匆忙忙蹭一下,夢想一炮走紅。
最後很鬱悶,沒人轉發,老闆的臉色好像也不太對了......
品牌本身需要有長期的傳播戰略,然後戰術上不斷地藉助熱點的輔助推廣,才能做出刷屏級的創意。
這次借勢營銷中做得最好的是誰呢?
當然是杜蕾斯微博了。
杜蕾斯的廣告創意堪稱教科書級別。
它給出了蹭熱點正確的姿勢。
首先在品牌戰略上,杜蕾斯選擇成為一個污污的逗比。
平時所發微博都是與性相關。
每當熱點來臨時,又以小邪惡的形象教化眾生。
於是累積了大量活躍粉絲。
這次它迅速抓住了熱點:紅色,red.
然後是宣傳什麼呢?
杜蕾斯沒有湊熱鬧打醬油。
它沒有隨便拿個紅色的避孕套出來說「早已紅色呈現」,
更沒有宣傳蘋果的紅手機,
而是再一次趁勢強化了自身形象:
」red now」
短短的兩個詞,雙關。
語不污人死不休!
粉絲都說杜蕾斯又內涵了。
像我這麼純潔完全看不懂的都忍不住轉發了。
這條微博最終轉發量為1078次,而平時那些沒有蹭熱點的微博轉發量不過一百幾十次。
結語:
每一次熱點事件出現,為什麼我改來改去,終於做出了絕妙的創意,還是沒有人轉發呢?
不是粉絲少,也不是創意不好。
要讓人情不自禁地轉發,至少要堅守三個原則:
1.鎖定粉絲當下的注意力;
這一點大部分品牌都能做到。
2.以自身品牌為主體執行創意;
切忌為熱點做廣告,而不是為自身品牌做廣告。
3.廣告創意必須服務於品牌的長期策略;
缺乏戰略的戰術都是無用功。
如果粉絲不清楚與他對話的是誰,你說再多也等於沒說。
歡迎指正。
本文首發於借勢營銷:為什麼熱點蹭得再有創意也不會有人轉發 - 知乎專欄
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借勢營銷,一開始只是少數品牌掌握的秘密武器,比如被大家奉為「借勢大神」的杜蕾斯,持續四年,風騷不減。不過繼各大中小企業在社交媒體上接受了一波又一波借勢大戰的洗禮之後,到了全民抱熱點的今天,基本上不會有品牌能靠這種營銷大紅大紫、賴以成名,因為越來越多的品牌都已經掌握了這門技能。
簡單的說,就是借勢營銷的紅利期已經過去了,它在內容營銷中,變成了常規化手段。
所以今天就來簡單講述一下杜蕾斯不同於借勢營銷的營銷手段,看看為什麼杜蕾斯的營銷做得這麼好。
、擁抱年輕人,擁抱亞文化
B站的盆友還記得嗎?今年一整年,杜蕾斯在嗶哩嗶哩彈幕網直播了三部時長三小時情節無聊得不準備讓人看完的廣告,可萬萬沒想到的是,竟然超過6000000人看過視頻,更神奇的是,還有不少人全程不尿尿滴看完了。
- 第一部:好的東西值得等 -
3月份,B站上出現了一個比電影還長的杜蕾斯吸睛廣告:什麼也沒有就等買套等了三小時 。
- 第二部:好的東西值得買 -
7月份,杜蕾斯AiR空氣套概念超市開張在北京798開張,限時營業三小時,什麼也沒有,就是買買買全程直播。
- 第三部:好的東西值得曬 -
11月份,送杜蕾斯上太空。光是在地球上做廣告還不夠,杜杜決定上太空向宇宙居民問個好。全程啥也沒幹,專心曬套三小時,滿屏魔性版《星際穿越》的即視感,直播不到1小時,就吸引了上萬人觀看。
難以想像吧,這麼無聊的廣告,怎麼會有幾百萬人跑過來湊熱鬧,但是它在B站上實現了。其背後的洞察,就是亞文化群體的影響力。B站上聚集了一大批年輕的二次元愛好者,其中大多是90後,他們是互聯網上創造內容和話題的中堅力量。
三小時廣告+超級無聊+B站彈幕,催生一系列話題,這是對亞文化群體和B站這個媒介的洞察,帶來的創新和創意。
杜蕾斯的內容營銷團隊試圖在90後之間找到一種新的、合適的說話方式,而這個前所未有的、接近於行為藝術的三部曲廣告手法,也許你覺得無聊至極,但恰恰是讓廣告和世界變得更新奇的有趣嘗試。
二、向藝術致敬,向藝術靠近
前面也專門寫過一篇關於」商業與藝術「的文章,有興趣可回看。記得誰說過:出色的廣告,往往也是出色的藝術。商業與藝術的跨界互動,如今越來越沒有界限。 而「性」這種原始而美好的事物,其實也是最容易接近藝術的。
杜蕾斯#二十四節氣#系列。各種內涵插畫及內涵文案,都被披上了「高大上」的藝術外衣,顯得情慾紛紛而又不落俗套。
液體主義。富媒體。竇唯。藝術家群展。永遠在線。
為了和藝術靠的更近,杜蕾斯乾脆建了一個以「液體」為主題的美術館,聯手竇唯與全球十二位當代藝術家,將音樂與畫作融入這座永遠在線的美術館中。
古典、抽象、波普、蒙太奇,另類的藝術表現手法加上技術的完美實現,讓這座虛擬美術館達到了商業推廣與品牌理念詮釋的的雙重目的,最高峰的時候,它承載了超10萬人次的移動端觀眾,這是全球任何一座美術館都無法承載的流量。
藝術的大眾化,讓越來越多的品牌意識到可以用藝術的方式去跟消費者溝通,這也給現在的內容營銷從業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術、音樂、富媒體,這些都是讓廣告看起來更有質感和美感的工具。
三、深度訪談,深度對話
杜蕾斯的內容營銷同樣遵循了【情趣用品】的原則,即有情、有趣,有用、有品。藝術能讓廣告變得更有情、趣、品,但對消費者來說,並不能產生實際的作用。
於是從今年8月份開始,杜蕾斯在社交平台上新增了兩個欄目:FANG(訪問)和DA(問答)。
FANG:《中國媒體人的性愛現狀調查》、《留學生性愛觀訪談實錄》、《整容圈的性生活現狀》、《九個艾滋病人的近身訪談》、《當網紅的滋味到底好不好受》、《公交車上的性騷擾》……選題或接近娛樂八卦,或聯繫社會現象,或關係到每個人的日常生活。
DA:手飪雞湯聖手連岳、果殼智人種小庄、知乎大神張佳瑋、物理學家裡身材最好的李淼、南山南馬頔、歷史作者曲飛、奇葩說選手姜思達、作家溫瑞安、「電波怒漢」萬峰……到目前為止,問答欄目已經做了八十九期,一切關於人類情、愛、性方面的困惑,都可在此撥開人生迷霧,獲得生命的更和諧。更加可貴的是,杜蕾斯在提供這些有用知識的時候,時刻不忘記讓整個溝通的過程變得有趣。第32期 |《電波怒漢的嚎啕忠告》,第一次採用音頻形式的問答
杜蕾斯 萬峰
我不知道這兩個欄目能給杜蕾斯帶來多少直接的商業價值,這些內容也不太可能一下子火起來,但參與其中的受眾,一定比看杜杜單方面製作的借勢海報更能產生共鳴。這種新的內容嘗試,其實也是希望和消費者進行更深層次的交流和溝通,從而提高用戶的品牌忠誠度。
說了這麼多我們會發現,杜蕾斯的內容營銷一直都在做一件事情,就是溝通。去B站是為了用90後們喜歡的方式去溝通,因為他們是互聯網的主要推動者;藝術跨界是為了創造更有質感、美感的方式去溝通,因為大眾的品味在提升;開通訪問和問答欄目,是為了從不同維度,更深層次,走到消費者中間去和他們溝通。
回過頭來看,杜蕾斯不過是走到了消費者中間去,在眾多的「然並卵」中找到了真正的「卵」,創造出更多有情、有趣、有用、有品的溝通方式……罷了。
本文來自:一品內容官(只談論最走心的內容營銷案例),微信號:content-officer
目前來說,運營現在是緊跟熱門借勢做營銷,結合熱點可以讓品牌容易被用戶接受。現在每當有熱門事件,各個公司的營銷文案層出不窮,比如之前的神州專車抵制Uber、范冰冰的「我們」事件每個公司的宣傳文案是結合自身公司,雖多但好玩、富有創意。有些用戶喜歡看這樣的文案。具有創意的文案,無疑讓品牌更深入人心。運營會一直保持緊跟熱點做營銷,形式上也會多種多樣,比拼的是創意。
做品牌和營銷的都要會「無中生有」,也就是藉助熱點發起某個主題的傳播。而很多時候我們只是被動地等待熱點到來。你知道2017年有哪些熱點可以追嗎?一定只能借勢大節點,冷門的節點就一文不值嗎?來來去去就那幾個老梗你的用戶不煩嗎?
秉承著「創意無限,只要願死磕」的精神,特在個人公眾號「哈嘍營銷」中開設此「品牌日曆」專欄,定期更新:
例如:
六月品牌日曆
歡迎各位關註:哈嘍營銷
http://weixin.qq.com/r/_UgFHfDECK13rbR_9x3r (二維碼自動識別)
回答這個問題的本質要弄清楚,我們追熱點的本質是什麼?也就是為什麼要追熱點?近些年來唄熱炒的社會化營銷帶火了「追熱點」這個詞,一時間大小品牌蜂擁而起。其實「追熱點」絕對不是近幾年才有的營銷方式。在互聯網還沒興起的時候,傳統媒體就非常看重追熱點,在電視或者報紙上我們經常聽到「本台記者第一時間趕赴現場」、「記者連夜蹲守...」等傳統媒體為了一條最新的價值時效新聞而做出的努力。社會化營銷的本質是自媒體的興起:由過去基於傳統媒體的「中心化」向基於個體的「去中心化」的轉變,是互聯網對於「人與信息」傳遞方式顛覆的呈現。傳統媒體對於「熱點新聞」的追求滿足的是人對於「第一手信息、時效信息」的需求,基於微博和微信等崛起的自媒體時代讓這種需求得到了更好的滿足——人的需求是不會變得,變化的是滿足需求的形式。
這理念蘊藏著一種思維方式:如果想了解一個新鮮事物,就必須了解其所「延續的舊事物」,研究這種「舊事物」背後所滿足的用戶需求以及這種舊事物為了滿足需求而做的哪些有效的舉措,以及舊事物之於需求的不足,這樣就為我們深刻了解新事物提供了一種角度和方向。
要做好新媒體,就必須要了解舊媒體;要了解熱點之於新媒體,就必須了解熱點之於舊媒體。
什麼是熱點?
如果說熱點就是一些時效的事件,這顯然對熱點的理解有些狹隘了。我把熱點分為兩種:
【1】人們自身需求點相關的:比如說找工作的人會招聘信息,那麼招聘信息之於這個群體就是熱點;比如說要買房子的人關注樓盤信息,那麼樓盤信息之於這個群體就是熱點.....
【2】熱點因素:主要包括了例如知名人物、地點、時間和時效話題事件等等:有些人本身就是熱點,比如說充斥娛樂版頭條的娛樂圈一線明星,比如泥石流傅園慧;時效性的話題事件是大家最為熟悉的,比如說當下的里約奧運會,大家口中的追熱點往往是指的這類時效熱點......
總的來說,熱點就是眼球,就是受眾關注的事物元素。品牌行為的前提就是要有關注度,這是熱點的最重要的作用,即追熱點給了我們品牌後續行為一個良好的開端,以此達成後續行為目的。而對於品牌而言,「追熱點」不是一個階段性的行為,而是使常態持續性的行為。
有些關注點是淺顯明了的,如奧運會、世界盃等等;而有些關注點是暗含的不太直觀的,如受眾對於跑步運動的關注,正式基於受眾對於跑步的關注,耐克做了「跑了就懂」的整合營銷。
熱點營銷的根本方式在於結合熱點,給予受眾更多體驗價值,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影響受眾。總的來說,熱點就是我們藉助熱點去「蹭受眾的關注」,獲得目標受眾關注是所有營銷行為的前提。
關於追熱點?
【1】追熱點要具備一定得原則底線,具體請百度《杜蕾斯為什麼不追王寶強的熱點》
【2】明確追熱點的目的:產品引流?內容引流?品牌關注度?銷售產品?......
【3】熱點與自身的關聯程度,與自身品牌的關鍵詞的契合度
【4】如何將熱點與自身品牌聯繫起來——這是最考驗創意的地方
......
有興趣的關注微信公眾號:杜蕾日誌(微信號:dury233),和你聊聊追熱點和其他品牌營銷方面的話題。
拿最近里約奧運這事說說
創意不等於「追熱點」
苦想創意的你,看了開幕式上的「西紅柿炒雞蛋」、不符合VI規範的「山寨國旗」……似乎找到了一點訣竅——創意=追熱點。先不說領導是否會同意你上班時間看奧運,就說熱點那麼多你追的過來么!奧運和熱點有一個共性,那就是都追求更快、更快、更快!
從你抓到熱點、想到idea、做出方案,領導/客戶讓你改、改、改,等到創意定稿、出街,你的熱點早被另一個熱點蓋過了。
如果你沒有杜蕾斯借勢的「秒射」功底,勸你還是放棄吧!
成功的借勢,一定要玩的賺
借勢的目的不是為了博眼球,而是促轉化!
許多企業抱著「不借勢就損失」的心態,盲目地投入到奧運借勢大戰中,陷入到「追熱點、拼創意」的營銷陷阱中,殊不知這其實也是對企業營銷資源的浪費。先不說在不計其數的媒體、品牌製造的奧運噪音中,你憑什麼能脫穎而出;就單說「奧運跟你有什麼關係」這個問題就會讓很多湊熱鬧的營銷人難以自圓其說。
小品牌借勢難轉化,問題不在於追熱點不夠快、拼創意不夠奇,而在於營銷目的搞錯。
大品牌有穩定的用戶基礎、具有競爭力的金牛產品、與之匹配的市場及渠道布局……,人家別說是借勢了,就是斥巨資贊助一下奧運,就相當於做了一次大促銷,收回成本so easy,拉動產品動銷、提升品牌忠誠度、美譽度都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大多數小品牌還處於爭取用戶、打造代表性單品、開拓市場的階段,如果不明確營銷目的,把奧運當成一個跳板,很容易跳的很優雅,死的很難看。不僅浪費了寶貴的營銷資源,過多投入更會讓借勢成為賠本買賣,甚至你的營銷團隊打了雞血一樣拚命熬夜加班換來的只是「東施效顰」的營銷失敗案例。
(火鍋店做奧運促銷,沒搞清營銷目的,只會賠本賺吆喝)
大品牌借勢轉化差,不是投入少,而是捨得花錢買曝光,卻不捨得花錢買戰略
對於有實(yu)力(suan)的大品牌來說,奧運借勢營銷似乎是企業營銷動作的一個必選項,奧運期間你不做個跟奧運相關的傳播都不好意思和同行打招呼。但真相是,在大事件背景下,借勢營銷的大多數贏家是那些賺足了發稿費的新媒體公司,只有少數營銷戰略清晰的企業或品牌從中獲得收益。誰都喜歡看漂亮的數據報表,但對大品牌來說,銷售數據比曝光數據更重要。不少看似很成熟的品牌卻沒少在借勢營銷上花冤枉錢,沒人會因為你為奧運喊了n次加油、發了n個賀電,就為你的傳播買單。借勢營銷,一定要借勢把你的品牌、產品和大事件的關係進行捆綁讓用戶認同,並賣出去!
(沒明確戰略目標,不知道蒙牛想說啥)
不論是小品牌還是大品牌,營銷人一定要始終明確營銷目的,謹記「一切不以賺(ying)錢(li)為目的的借勢營銷都是瞎扯蛋」的行業格言。
成功的借勢營銷,首先要明確戰略重點——你的營銷目的是什麼,再與大事件進行關係捆綁!
借勢營銷的本質是對主流價值觀的搶佔
如何與大事件進行關係捆綁,其實就是借勢營銷的精髓所在——「借」,本質上是對主流價值觀的搶佔。主流價值觀就是已經預先存在於用戶頭腦中的既有認知,也就是認同,成功地將這種認知、認同與品牌進行關聯,不必重新說服、教育,就大大降低了傳播的成本,更容易地實現營銷目標的達成!
低成本,也能做大傳播
曝光是為戰略服務的,切不可本末倒置為了曝光量而反推制定戰術!
相比曝光數據的直觀性,銷售數據存在一定的滯後性,於是曝光數據成為了各個企業、品牌紛紛追求的目標,為了曝光數據的漂亮,不惜代價、一擲千金。一些預算緊張、有限的企業、品牌都希望實現「病毒式傳播」,希望用戶主動轉發,以低成本的投入,換取最大化的傳播價值。
但其實如果能經過系統的戰略規劃,有力到位的執行,做到讓品牌、產品自己會說話並不難實現。所謂借勢,從戰略角度也是站在用戶的角度,替用戶說話,讓品牌、產品成為用戶的代言人!越主流的價值觀就會有越多的人一起幫你傳播!
做品牌就是做文化
2013年,虎躍營銷正在服務 逗逗煙花。虎躍營銷發現煙花消費本質是一種情感和精神的消費品,燃放煙花是一種自我情感的釋放。從這點上,虎躍為「逗逗煙花」制定的核心戰略即是將煙花從「觀賞性消費品」升上為 「精神性消費品」。
當時恰逢釣魚島事件持續發酵。一個超級大IP,如何能幫助一個企業實現產品銷售的翻番,市場地位的提升,並引發世界主流媒體的關注、報道。
虎躍結合時政熱點,契合消費者激揚的愛國情懷,開發出「東京大爆炸」、「我愛釣魚島」、「航母揚國威」等產品,一度熱銷斷貨。引發包括共同社、日新社、BBC、路透社、華爾街日報、聯合早報、歐洲時報等等幾乎全球所有主流媒體關注,作為焦點新聞連續跟蹤報道,成為全球時政焦點話題。
借勢營銷,其實不是簡單的蹭個熱點,更重要的是把品牌的文化價值表達出來,把產品的賣點突顯出來,拉近與消費者的距離,獲取更多的目標客戶。
保持閱讀(新鮮)很重要。
運營做的就是造勢和借勢,一般來說造勢比較麻煩,不可控因素太多,有可能需要花錢,所以1年中造勢的次數不多。剩下的就只剩下借勢了,但是借勢也要看是否這個熱點適合你的產品調性,當然也可以換個方向深度挖掘一下可以利用的點,讓其符合產品的調性。關於是不是要永遠這樣,要看熱點的持續時間的長短 ,以及該熱點對於你的產品用戶是否有影響,來判斷是不是要跟進,畢竟熱點太多 ,每個都跟進也很累,還不如跟進最有效果的。寫的有點亂 歡迎一起交流。
推薦閱讀:
※如何讓用戶對工具型產品產生情感上的喜愛乃至依戀?
※有哪些面向產品經理的數據分析圖書推薦?
※關於提高註冊轉化率,有什麼成功案例經驗或者啟發性的建議?
※如何看待嗶哩嗶哩推出的小黑屋功能以及恢復百題考試會員制?
※如何提升轉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