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義理論中的社會性別理論的基礎或依據是什麼?

如題,常常聽到女性主義者會提出社會性別理論,意即男女在社會中表現出的大部分性別差異並非由先天因素造成,而是後天的社會教育培養了他們(她們)這樣的性格,但並未見過作為依據的實驗或者事例,故有此一問。


1生理性別和社會性別

生理性別(sex),即與生俱來的男女生物屬性,它僅就自然意義而言。生理性別的基本變數有:染色體、荷爾蒙、生殖器以及大腦結構。

社會性別(gender),即基於生物學的性別基礎之上的社會角色,它是一種由心理、文化和社會共同建構而成的產物,指的是經社會實踐作用而成的男女之間的角色、行為、思想與感情特徵方面的差別。

自第二次女權浪潮起,社會性別概念成為西方女權主義理論的一個核心概念,被用來解釋分析女性氣質的社會構成,並以社會性別相互關係的角度來分析男性權力和父權結構得以維持運行的原因。波伏娃在《第二性》里提出「女人並不是生就的,而寧可說是逐漸形成的。生理、心理或經濟上,沒有任何命運能決定人類女性在社會的表現形象。決定這種介於男性與閹人之間的、所謂具有女性氣質的人的,是整個文明。」,這是人類第一次就「男女之間的差別並不完全是由生物學決定的」這一觀點進行系統論述,可以說這是「社會性別」概念的起源,並初步涉及到了社會建構論,即婦女是被社會建構為他者(the Other)的人。雖然女性主義理論如今已經發展成為一個非常龐大而多元化的思想體系,但社會性別概念是女性主義理論的核心概念,甚至可以說不了解社會性別的人不可能是女性主義者。

人的社會性別是一種文化建構的產物,社會性別本身即代表了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代表了男女不同的社會角色和社會功能的差別,不同的社會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會形成不同的社會性別差別。社會性別是一個值得特別關注的文化中心要素。

韋斯特和奇默爾曼認為,社會性別不是一個變數、一個角色或一系列特性,而是某種形式的社會能動的產物——能動地塑造社會性別意味著在男女之間創造差異,而且這些差異一經形成,就會自動成為增強社會性別(差異)的「基礎」。同時,社會性別的能動作用也為基於性別差異之上的社會結構提供了一定的正當性,並造成父權制度的合法化與社會權力的不平等。

社會性別(差異)的出現以及發揮能動作用是無法避免的,權力秩序的影響存在於家庭、人際關係、經濟以及社會等領域範疇當中,它是無處不在的。社會性別是通過社會文化而塑造的,因此我們可以對社會性別的塑造過程進行回溯考察,通過分析研究該過程的比如性別角色的社會化、社會性別與勞動分工、性別模式的作用、社會性別與性行為等各個方面解構現代社會的「人」這一理性主體概念,進而尋求女性解放與社會變革的可能性。

2本質主義

本質主義即生理決定論,認為生理性別是自然的分類,強調天生的自然基礎。生理決定論運用生理因素來分析解釋人的社會行為,以及用性別差異來解釋身體的疾病。生理決定論用來反對女性主義觀點的一個口號為「生理即命運」,人生而有荷爾蒙、解剖學和染色體的男女不同,女性具有比男生更複雜的生殖角色,男性表現出男性氣質的心理特徵,女性表現出女性氣質的心理特徵,社會應該維護這一自然秩序,保證男性統治地位和女性的服從地位。其論證邏輯是,人類學上所有社會都是男權制,進而將生理決定論運用到性別結構的解釋當中從而獲得正當性。

進化論生理學對於性別生理決定論極其重要,通過對人類的性行為模式作出進化論中生理決定論的解釋。其中,生理決定論的一個重要假說為變異性假說,用來解釋男女兩性因生理因素決定的智力狀況的不同,後來被證明不成立,在各種心理能力分布中,明顯的兩性差異不存在,男女智商並無差異。本質主義的種類:

溫和的本質主義者格茨認為社會性別的認同具有一定的生理基礎,女性的合作性和靈活變動性有基因基礎。但人的心理性別和生理性別在極端情況下可能是衝突的,比如變性者和易裝者。

大多數女性主義者反對生理決定論,認為本質主義無法解釋男女內部的差異,生理事實對於性別認同不起作用。女性主義者認為生理決定論的存在是為了支持人類社群之間的差異,以證明現存社會秩序無論公正與否都有其必然性。但個體之間的差異遠大於社群之間的差異,因此不應當著眼於出生決定的差別;極端本質主義者則認為一切都是生理決定的。

本質主義往往會導致政治上的保守態度,認為一切先天註定而無變化,性別差異即為大部分差異的原因,因而無需變革。同時本質主義也會導致種族主義和法西斯主義。從生理的差異論證出種族差異,進而支持種族優越論。

3社會建構論

社會建構論的基本假設為:(1)人不可能理解現實或真理的本質;(2)現實是被建構的而非被發現的;(3)現實與社會情境是相互影響的;(4)知識是在社會交換的過程中通過話語建構的;(5)我們認同的現實是相互建構和相互認同的。關於社會性別的社會建構論最初的觀點為:每個人的成長都是基因和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人類的許多差異不是源於一個基因,而是許多基因的相互作用的結果。性別是以生理性別為基礎的社會建構,人生來就沒有天生的性別認同,而是在成長過程中獲得性別認同的,在經過社會的建構之後才成長為男人和女人。雖然生理性別是天生的,但是社會性別既非內在的亦非固定的,而是與社會交互影響的產物。它會隨著時間和文化的不同而改變。社會性別是由社會建構的,是社會和符號的創造物。

加格認為生理性別和社會性別的分類是欠妥的,變化的社會實踐會改變身體,比如女性變強壯之後,其基因和內在生理學也會改變。生理學和社會實踐是互為因果關係,男女的生理差異也是社會建構的習俗產物,社會性別並非固定的自然的男女生理差別的反應,而是為身體差異建立意義的一種知識。

尼爾森則通過論證全球女性犯罪率的升高表明通常為男性特有的攻擊性與社會因素而非生理因素有關,進而論證了社會建構論的正確性。

極端社會建構論認為,一切都是社會建構的,不存在先天的自然事實。社會建構論是文化層面上的意義,強調個人選擇、養育的作用、社會條件以及權力關係。

社會建構論理論分類

性別的文化建構論:性別建構的差異存在於文化與文化之間或某個文化內,在不同的社會和文化中,性別的概念和行為規範是根據當地相應的習俗建構而成。

社會角色理論:男女的心理區別是社會角色和勞動分工的不同,突出社會習俗對性別角色的規定。

心理分析理論:運用心理分析理論解釋男女兩性的起源,兩性具有不同的心理本質、性本質,但男性氣質、女性氣質、異性戀和同性戀都不是天生的,後天文化環境影響的產物。

4本質主義與社會建構論的爭論

在反對歧視女性的生理決定論過程中,以瑪麗?戴利和蘇珊?格里芬為代表的生態女性主義主張女性更接近自然進而得出女性生理上比男性更優越的結論,這是另外一種的生理決定論;而以喬多蘿和吉利根為首的文化女性主義者則認為性別差異不在於生物學的區別,而是男女早期各種生活環境的不同而導致男女差異的產生,由於生理和社會化的過程或兩者的結合,男女之間形成了不同的價值觀念,並強調女性文化相對於男性的優越性,這是一種鼓吹女性優越的社會性別的文化本質論。社會建構論者對文化本質論的反駁主要集中於文化本質論的普適性、文化本質論的性別政治、文化本質論的男性中心主義以及文化本質主義的方法論四個方面。

社會建構論否認性別和性差異的本質性質,主張從職業、飲食、性別角色分工等方面解釋性別差異。本質主義與社會建構論的爭論主要在以下幾方面:

生育方面:本質主義認為男性精子和女性卵子的差異導致生育狀況的不同;社會建構論則認為男女之間無本質差別,只是社會經歷和社會觀念的不同等因素導致男女生育觀念的不同,是由社會環境建構而成的而非生理決定的。

性別勞動分工方面:生理決定論認為男女在社會的角色分工來自於體格、生育與哺乳等生理方面的差別,而社會建構則認為是由男女工作種類的不同是由社會安排的,最初的工作不平等是為男性利益服務,進而通過習俗和法律體系的方式加以固定強化而成。

溝通問題:生理決定論認為,溝通和影響力的性別差異為男女兩性的生理差異決定的;社會建構論則通過地位特徵、社會角色、社會學習與既存的性別分類知識的影響等方面對交流和對他人影響力的性別差異作出解釋。

男女之間的美德差異問題:生理決定論認為女性需要生育、哺乳、照顧嬰兒因而比男性更有美德,社會建構論則認為男性的社會性不低於女性,女性的美德是因為女性一直要照顧他人的結果,同時因此而對個人自由評價較低,更需要相互支持和安全感,而非生理差異決定的。

如同樓上@Alex Yang所說的社會建構論的主要問題在於其無法通過合理的社會實驗進行實證,而是只能間接通過社會觀察而證明,或者被女權社會運動用來增加自身的合法性。

對於社會性別的研究已經逐漸從本質論走向了社會建構論。如今大多數女性主義者都反對生理決定論和人性分性別的觀點,社會建構論逐漸佔據了優勢。

以上觀點均為論文綜述。

可參考文獻:

郭愛妹《從本質論到社會建構論》

劉霓《社會性別——西方女性主義理論的中心概念》

李銀河《性別問題上的生理決定論與社會建構論》


性別,是人類最成功的社會化活動。我們習慣於性別二分法,卻忘了其實性別和身高一樣,只是人與人的差別的一種而已。當我們談論「高知女性做家庭主婦是否浪費資源」這個問題時,卻沒人談論「個子矮的人是否應該留在家裡」。因為,我們這個社會已經如此深入地被二元性別結構所建構,他們不是互相嵌入,而是從秩序和權力的層面上徹底融為一體,你甚至不知道自己處在這樣一個秩序中。

從定義來看:

生物性別叫sex,指的是性徵上的男女差別。

社會性別叫gender,指的是社會對於性別的認知。

性別不是一個天然給定等待發現的個人特質,而是一個逐漸形成的社會產物,從對性別模糊嬰兒的治療過程中,可以看出社會固有的男女兩性觀念以及對什麼構成男女兩性特質的文化與社會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或者至少形塑了個人的性別認同,而正是這種認同形成了社會規範的基礎。

性別化了的人並不產生於荷爾蒙或者生理差異,而是產生於社會秩序的必須,尤其是一種關於社會生產與再生產的社會勞動的分工。

並沒有一個所謂人類本性的基石,它們都是作為「社會的文化的建構而存在著並運作著」。所謂本性從來都是文化意義,社會關係,權力政治的表現。

要意識到所謂的社會範疇,更多地是為了社會的秩序和管理,它們是歷史地文化地形成的,而並不是天然註定,不可更改的。由於我們已經過於習慣這些範疇所帶來的秩序與方便,使得我們忽略或者遺忘了這些範疇的歷史文化起源,而把它們當成了自然的不可更改的社會事實。

不否認生物性別特徵上的差異,而是要認識到在分配或指定社會性別的差異時,雖然其潛在的功能是為了社會生產與再生產的持續而穩定的分工,但為了使之更少地受到懷疑與挑戰,就誇大了或者固化了性別之間的生物性差異,而這種固化了的範疇成為了一種外在的具有強制力的社會規範,會對具有差異性的個人造成壓力與束縛,尤其是對那些處於社會邊緣性的,從屬性的人群。

題主要的實驗,具體名字我記不住了,大概是讓一個從事「男性行業」的女性,對比她變性後從事相同行業的考核成績,控制了個體變數,是個很巧妙的實驗設計。

對於性別問題來說,believing is seeing.


建構論無法設計樣本足夠或者變數覆蓋充分的社會實驗,往往是通過社會觀察間接證明,或者增強相關社會運動的合法性。

1. 後天教化對人格和智力發展起主導作用。一萬年時間人腦是不可能有顯著進化的,但是我們已經比(遠)古人有更好的數學能力,更高的識字率。

中美城市階層青少年的平均數學能力。外語學習能力,閱讀 / 寫作 / 定性邏輯推理能力。非洲童子軍14歲坐著皮卡到處殺人毫無心理壓力(反社會人格)。

狼孩的例子。童年脫離人類社會,無法恢復語言和人際交往能力。

智商會不會像跑步鍛煉身體一樣能提高呢? - ying king 的回答

智商會不會像跑步鍛煉身體一樣能提高呢? - 匿名用戶的回答

智商會不會像跑步鍛煉身體一樣能提高呢? - 曲曉菲的回答

2. 縱向比較歷史,女性特質和社會角色的劇烈變化。

3. 由此衍生的言行。建構論如果正確,對人類有更多積極影響,人才可以不受限制的自由成長,貢獻生產力。如果錯誤,也不會造成傷害,因為男女會按照本質論者的預測進入其基因決定的角色。

本質論不論對錯,都對社會有負面影響,即使女性強者確實少。打壓抑制其成長也是人力資源的損失。而男性不會因為受到鼓勵發揮超出其基因先天圈定的能力範圍。

權衡利弊以後,應對兒童採取性別中立的教導。企業和政府的行為依靠法律法規進行矯正,使其盡量做到中立。


別邀我,我不是女權也不是女性主義,我只是深受土澳資本主義大染缸的民主平等觀念毒害而已 (The Equal Opportunity Act makes discrimination, sexual harassment and victimisation against the law in many areas of public life, such as employment, education, accommodation, and providing goods and services. The Racial and Religious Tolerance Act makes racial and religious vilification against the law.)


寫在前面:這個答案可能不能很好地回答原問題——出於個人原因,我並沒能夠做到一個較為宏觀全面的梳理,說明也不夠詳細。之所以還是決定發出來,是因為我覺得下面這些理論和例子,對於了解和深入研究社會性別理論會有所幫助。

---------------------------------------------------------------------------------------------------------

正文

借用朱麗亞·T.伍德《性別化的人生》第六版來回答這個問題。

正文前:1.筆者將在本書中選取較為切題的內容,並在必要時做簡短總結再貼上。

2.此書對於回答本題的局限性主要在於:理論方向、深度、詳細程度的局限;本書於2005年出版理論資料時效性的局限;本書中涉及的生活現象主要圍繞美國本土性別現象,地域的局限。

3.筆者用書為中文譯本,下文中出現的「性別」在英文原版中均為「gender(社會性別)」。

筆者前言:撰寫本答案主要有兩個主要目的。強調非生理因素對性彆氣質的影響,以及文化傳播對性彆氣質的塑造作用。通過大量實例和理論證明針對性別的社會分工並不應像目前主流文化所堅信的那樣——它並非屬於倫理道德範疇或是天生既定

一些概念:

性別是一種關係概念,女性特徵和男性特徵只有彼此對比才會有意義當一種性別的意義改變時,另一種性別性別的意義也隨之改變。例如,當男性特徵強調體力和忍耐力時,女性特徵被定義為柔弱和依賴男性力量

性別文化生活核心

性和性別方面的理論會影響我們的思想及行為。

如果你相信女人有一種天生的母性(這是生物學理論),那麼你就不會指望男人們像女人一樣照顧孩子。

如果你能從理論上說明,女人是通過學習才掌握了照顧孩子的技巧,而且男人同樣也能學會照顧孩子,那麼你對男人的期望就會完全不同。

如果你認為男人們更具侵虐性是因為血液中睾丸素的濃度更高,那麼你就會容忍男孩子和男人們的粗暴、喧囂,但卻不能容忍女孩子和女人們如此。

關於性別形成和行為的理論可以大致分為三類:一類側重於性別的生物學基礎,一類強調性別在人際關係方面的起因,一類關注文化對性別形成的影響。

1.性別的生物學理論

a.X染色體的功能:遺傳學證據(Tanouye,1996)表明,好幾種決定智力的遺傳因子僅存在於X染色體當中(這意味著男性智力的某些方面遺傳自他們的母親,而女性則有可能得到父母雙方的智力遺傳);影響社交技能的遺傳因子僅活躍於X染色體中(Langreth,1997),這也許可以解釋,為什麼女性通常比男性更擅長於交際,因為她們擁有兩條X染色體。(用wiki懟一下這條: https://en.m.wikipedia.org/wiki/X-inactivation X-inactivation (also called lyonization) is a process by which one of the copies of the X chromosome present in female mammals is inactivated.翻譯成中文就是,女性只有一條X染色體是活躍的。)

b.性激素影響身體和大腦的發育:有初步證據顯示,雌性激素妨礙肝功能,因此酒精在女性體內的分解速度不如在男性體內快,導致女性對酒精更敏感(Lanf,1991);卡羅爾·塔烏瑞斯(1992)在比較了大量有關激素的研究之後,得出結論說,男性吸毒、暴力、虐待以及其他問題行為往往發生在體內睾丸素濃度達到最高值的時候;有一項針對1706位年齡介於39至70周歲男性所作的研究表明,男性體內睾丸素的濃度越高,其行為的支配性和侵略性就越強(「Study Links High Testosterone」,1991).

c.大多數女性腦胼胝體壓部比較肥厚,這也許就是她們更善於辭令的原因(Hines,1992;Konner,2003),然而,腦胼胝體壓部可以隨經驗而改變,這意味著我們可以頻繁運用壓部以促進其發育

d.生物學的支配力在改變兒童性別的過程中非常明顯:瓊——約翰事件(Leo,1997),約翰8個月大時陰莖在一次外科手術事故中意外受損,其父聽從醫生建議讓約翰接受切除睾丸並代之以人工陰道的手術。但瓊並不習慣做女孩,她喜歡的玩具是卡車和槍,總是脫掉父母給她穿上的女孩衣服,此外,她還堅持站著撒尿,激素治療和專家也無法讓她接受自己是女孩的事實。瓊14歲是,父親告訴她她出生時本是一個男嬰,後來她接受了乳房切除術,定期注射雄性激素,開始以男人的面目出現在世人面前。25歲與一單親母親結婚,繼續以男人身份生活。

總而言之,生物學理論將性別意義上的兩性特徵和能力歸因於遺傳學和生物學,特別是染色體、激素和大腦結構,似乎會影響到生理機能、思維和行為。其價值在於,它告訴我們有哪些遺傳學和生物學因素可能會影響到我們的能力和選擇。但是,生物學理論只讓我們了解了男性和女性普遍存在的生理特徵和遺傳學特徵,並沒有描述作為個體存在的男性和女性可能有些男人考慮問題既全面又有創造性,而有些女人所具備的智力和體力足以讓她們上場打橄欖球。

雖然事實上並沒有研究人員質疑生物學對性別的影響,但是目前大多數研究人員都相信性別差異至少有一部分是環境因素造成的

補充:

一位MFT(名為迪爾德麗·麥克洛斯基)通過外科手術和激素改變了性,但是她必須學習性別,學習做女人。她研究了女性所有的小動作,像手勢、面部表情、儀態等,並且勤加練習,直到這些成為她的第二天性,事後進行反思並寫道:性別是「習性的積累。養成了習慣以後,就像外部條件一樣,好像天生就是如此。它就像蝸牛的殼,將蝸牛限制於其中」(pp.83-84)。

一個參考信息

根據社會生物學理論,女性與男性之間的差別是遺傳基因為保證適者生存而產生的必然結果。它的一個主要論點是,女性和男性採取不同的繁殖策略以最大限度地維續自己的基因系。對於男性而言,最佳策略就是與儘可能多的女性發生性關係以產下儘可能多的後代。因為男人的精子數以百萬計,所以可以輕而易舉地使許多女人受孕。而女性,即使在生育年齡期限內,每次月經周期也才引出一顆卵子。所以,對於女性而言,繁殖的最住策略就大精心挑選性夥伴,也就是自己孩子的父親。人們對社會生物學毀譽參半。有些學者指出,這種理論無法解釋那些不具繁殖目的的性行為以及在過程中極刀避孕的性行為。同時,還有批評者指出,社會化不等於生物進化(Newcombe,2002)。

(筆者註:列出生物學理論的部分是為了和非生物學部分形成對照)

2.性別的人際理論

分為 性別形成的心理動力學和心理學理論。

a.心理動力學理論認為,人際關係,尤其是最早建立的人際關係,在人格的發展過程中,特別是性別身份的形成過程中,起著最重要作用

男性身份和女性身份的形成各種不同關係造成的結果。這些關係角色通常存在於母親和兒女之間。因為是女人,而非男人,承擔了主要的養育責任。母親具有性別,所以母親與兒、女之間形成的關係會截不同。結果,男嬰和女嬰因為與母親的特定關係不同而走上了不同的成長道路。

母女之間存在著本質上的相似。這種相似促成了母女之間的密切關聯。無論是在肉體上還是在精神上,母女關係都比母子關係更為親密。而且,母親對女兒的照顧往往多於對兒子的照顧,與女兒談論個人話題和關係話題的機會也更多。這種極其親密的關係使女嬰將母親融入自身,使母親成為女兒自我的一部分。由於這種內在化發生在幼年時期,因此女孩在確立自我身份時所做的努力布滿了母女關係的痕迹女孩通常在某種關係的範圍之內確立自我身份,這一事實也許可以說明女人為什麼特別注重人際關係(Lorber , 2001 : Sumy , 1983 ) 。

母親和兒子的性別不同,所以不大可能完全認同對方。理論家們認為男嬰很自然就意識到,自己和母親有所不同。更重要的是,母親們也意識到了這種差異。總體而言,母親們鼓勵兒子更加獨立、更早獨立。

自我認同並非恆久不變,初步形成的自我會不斷成長變化。然而,心理分析理論家們仍然強調幼兒時期形成的自我認同極其重要,為建立後期自我認識的基礎。女人、男人,在成長過程中會繼續發展這種基本的自我認同

b.性別形成的心理學理論

社會學習理論(可理解為「獎懲機制」)。

一開始兒童可能會模仿一切,但受到獎勵的行為得到強化,兒童便一再重複這些行為。所以他們可能形成迎合他人喜好的性別行為模式。該理論認為,女孩往往因其禮貌、體貼、安靜、服從、善於表達情感而受到讚賞。所有這些品質都與女性特質相關。如果她們粗魯、獨立、不關心他人、富有競爭性,那麼她們得到的正面評價將少很多,因為這些品質都被認為是男性特質。

一個人的侵略性或者愛心都是在父母、同儕或他人的影響下形成的性格。有一個典型例子:一群患有先天性腎上腺發育不足的女孩(所謂先天性腎上腺發育不良,是指這些女孩血液內的睾丸素濃度超出正常值),與大多數女孩相比,對卡車和武器等玩具感興趣,而且玩起來也更粗野。然而,當她們與其他女孩交往時,她們的同儕會影響她們的行為運動和愛好,令其向傳統性靠攏

該理論還認為,強化過程伴隨我們終生。

認知發展理論(可理解為「模仿機制」),即兒童在形成其性別的過程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在認知發展階段,一般在三周歲之前甚至更早,兒童達到性別恆常期,知道自己是男性或女性,也知道一個人的性別不會輕易改變。有鑒於此,兒童會產生巨大的內在動力,想了解如何勝任自己的生理性別和性別同性榜樣極其重要。兒童會尋找角色模型,例如女孩模仿母親,男孩模仿父親,以及雜質、電影、電視上的成功女孩、成功男孩。

尚在幼年時期,男孩們就懂得,積極進取是男性特徵,可以讓他們備受歡迎。女孩們則知道,講究衣飾美容化妝,將自己打扮得漂亮迷人是女性的本分。兒童很快就理解了性別規則。女孩們看見蟲子或老鼠就大聲尖叫,這是正常現象;如果男孩們也尖叫,則會被斥責為女里女氣的傢伙。一個男孩打嗝,雖然不是人人樂見,至少還可以容忍;如果一個女孩打嗝,則十有八九會受到批評。

3.性別的文化理論

a.人類學

狩獵、採集者型社會中,性別的分野最不明顯。因此,男女之間存在著最大程度的平等。

園藝、畜牧型社會同樣主張男女平等,只是平等程度略遜於狩獵、採集者型社會。

農業社會普遍存在明確的性別分層體系。在這個體系中,女性在地位和權利上都處於從屬地位。

工業化資本主義社會,兩性分野明顯,並賦予女性和男性不同的價值

塔希提島上的男人溫柔婉約,沒有侵略性。對於他們而言,男人哭泣流露內心的恐懼和痛苦是很自然、正常的事情。

在非洲中部俾格米人的一個部落中,兩性分野並不明顯。男人和女人一道採集植物的塊莖、漿果和堅果,也一道狩獵。

非洲還有一個族群,讓男孩們負責照料嬰幼兒。這與我們的社會大不相同。在他們的社會中,實際上男孩們比女孩們更善於養育下一代。

生活在肯亞的Mukogodo部落賦予女性的地位高於男性,因此女兒所獲得的關注和醫治遠勝於兒子。

另有兩個例子分別講述 某多明尼加部落將隱睾和陰莖發育不良的新生男嬰當「有條件的女孩」撫養,並不認為此有何不妥,以及存在一些母權制、母系社會。

從人類學研究中所能總結出的最重要的經驗是,文化對社會性別有著深遠影響

其他例證

多年以前,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曾報告過她研究的存在於新幾內亞社會的三中不同性別模式。

Arapesh人,無論男女,嚴格遵守我們所謂的女性行為規範。男女兩性都很順服、平和、恭敬,而且都樂於照顧他人,尤其是照顧兒童。

Mundugumor部落的男男女女都積極進取、獨立而有競爭意識。母親們並不樂於撫育下一代,幾乎不花時間照料自己的初生嬰兒。而且,她們很早就給孩子斷奶。

Tchambuli人的性別與美國社會相反女性飛揚跋扈,具有性侵略性;而男性則被視為嬌柔脆弱,需要穿上漂亮的外衣並且將自己的頭髮捲起來,以吸引女性的目光。

其他:

美洲土著部落,不只兩種性別得到認可和推崇(Brown,1997;Nanda,2004;Olien,1978),擁有多種性別的人會備受尊重

尼泊爾山區Tamang人,男女兩性都承擔著我們以為只限於某一性別的工作。例如,男人煮飯、照顧孩子,女人既要煮飯、照顧孩子,還要從事重體力勞動。

種族、族群影響社會性別。一般說來,非洲裔美國婦女比歐洲裔美國婦女更自信,而非洲裔美國男子比歐洲裔美國男子更團結(Gaines,1995;Rothenberg,Schafhausen,Schneider,2000;V.Smith,1998).

在任何一個社會,性別意義都因文化和時代不同而有所變化。20世紀50年代,瑪麗蓮·夢露被譽為一代「性感女神」,然而按照今天以瘦為美的標準,她一定會被認為過於肥胖。

一個參考信息

不存在「母親的天性」

在巴西的—些小鎮,母親們―般會讓多病的孩子死去,雖然一碗簡簡單單的糖鹽水就可以挽救他們的生命(Cordes,1994)。在文藝復興時期,無論哪個階級,父母親都常常遺棄他們的孩子——僅佛羅倫薩的三間育嬰堂一年就收到900名棄嬰。

「母親的天性」是現代西方社會的一種理想,但是沒有什麼可靠證據可以證明女性擁有所謂母親的天性。相反,最近有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是社會建構了「好母親」的觀念,而且這些觀念因時代和文化而改變

潛心研究社會對母性的建構作用的學者警告我們說,當前西方社會對母親的期望可能對現實生活中的母親產生不良影響。許多母親發現自己根本不能達到無私、永遠充滿愛心、全心全意照顧家人等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母親標準。同時,普遍存在的社會期望也未能確定父親在照顧兒女中的中心角色。無論是在巴西還是在美國,我們一定要記住,母親—還有父親,都是由社會塑造而成的

b.符號互動論

該理論認為,我們通過[傳播]了解自己是誰以及在母語文化中的意義

性別文化理論的一個重要成果角色概念,具體而言就是女性角色男性角色。因為我們的文化社會生活進行分類的主要方式通過性別角色

角色對於個體而言是外在的,因為社會以常規方式定義角色,超越於個體的存在。角色被社會作為一個整體分配給個人。由於社會對我們的定義,社會期望每個人都能履行某種角色。

女人們仍然被視為「照顧者」(這裡提到了生活中要求女性犧牲個人生活或職業生活服務他人,以及職場中女性更多從事服務、文秘工作,更難升遷);男人們仍被看成是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而女人沒有工作、收入似乎比男人更情有可原

社會不僅分配角色,而且確定其價值。在西方文化中,女性角色仍從屬於男性角色。即使妻子的收入高於丈夫,男人仍然被視為一家之主(美國的傳統習俗中,女性婚後會採用丈夫姓氏),男人更容易被視為領導者並得到更多領導機會。男人從事的工作得到的社會評價也更高。

角色的第二個特定是它被內在化了。要讓社會行為規定發揮作用,個體必須將其內在化

c.立場論(側重於性別、種族和階級等影響社會地位的方式以及這些地位所帶來的種種體驗)(可理解為我們通常所說的「屁股決定腦袋」)

該理論認為,處於社會邊緣的群體對於社會的運行方式具有獨到見解,比那些處於中心立場的人更真實、公正、有層次。主流群體可以不用了解其他群體的觀念:他們不必為了生存去了解他人

立場理論暗示,女性的理解能力源於她們作為社會次要成員的立場。受壓迫者和無權力者為了生存,必須學會揣摩他人的心思。集中營里的囚犯學會了揣摩看守人員的感覺和情緒。而女性對情緒的敏感性,與囚犯、奴隸以及其他受壓迫群體對情緒的敏感性存在一致之處。對於受壓迫者而言,洞察他人的情緒是一種生存技能。

母親角色的要求導致女性形成她所謂的「母性的思考」。桑德拉·貝姆稱,所謂「母親的天性」,實際上是我們讓女性擔任照顧者角色而導致的結果

在對單身父親進行研究時發現,他們比一般男人更有愛心、更關注他人的需求、更有耐心,也更善於表達情感。照顧長者的男人提高了自己照顧他人的能力。

雖然有生物學理論學家聲稱,男人的睾丸素濃度導致男人富有侵略性,但事實上,社會經濟地位較高的男性在體內睾丸素濃度升高時,並沒有表現出更強的侵略性。這表明,他們在社會中的立場還包括對挑釁行為不當的意識——即使在體內睾丸素濃度升高時,也不應該有暴力、挑釁行為。


題主的問題在於自己對理論毫無所知還不知道多翻翻書。

其實這個問題有很多個層面:醫學層面,深層心理學層面,社會心理學層面,和社會學層面。

關於性別是什麼,還有三個層面的問題:是以染色體確定,還是以性特徵確定,還是以心理認同確定,而最近的醫學研究發現,在xy ,xx染色體之外,還有其它配對。

所以請不要以自己學到的片面的醫學知識、生物學知識、心理知識來置喙一個理論的基本依據。

那些駁斥的人麻煩你們把敲鍵盤的時間用在點開社會性別概論的入門視頻上好嗎?


這得看所謂的先天因素決定怎麼定義。

如果說先天因素直接決定性別分工,那自然是不可能的,你要一個男孩一個女孩,在純真空的環境中成長,他們根本不需要分工,那自然也談不上性彆氣質的分化。

但人類社會的磨合促使兩性需要發揮各自生理優勢達到合作的目的,這才衍生出一些列性別要求。

這些要求會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改變而變化。

也就是說,性彆氣質要求很大部分還是由於生理差異衍生的。

我的觀點是,看這個要求合不合理,就看在當今社會這個部分還有沒有比較大的生理差異,這個差異有沒有其他辦法可以取代就好了。


你一個女孩子瘋瘋癲癲像什麼樣子,哪有點女孩子樣?

你一個男孩子扭扭捏捏像什麼樣子,哪有點男孩子樣?

你看,那個那個人好娘,一定是gay!

怪不得她找不到男朋友,她就是一個女漢子!

一個女孩子讀書有什麼用,嫁個好老公才是要緊事。

你一個女的,學理科肯定學不好,報文科算了。

每一個因為自己的性別不能做自己喜歡的事,做最舒服的自己的人,都是活生生的例子!


男女社會屬性不同,早在千萬年前就有了,從人類還是「猿猴」(這是個概念,即人類處於進化早期,並非現代猿猴)的時候,進化的重要變化之一就是照顧幼小生命的延長,這樣一來,母親擁有著照顧孩子的天然使命,所以我們對未成熟的孩子有更多的教育和包容,而身材高大強壯的男性要外出覓食來維持家庭的生存。

所以人類經過千萬年的進化直到今天,男女社會差異到了今天的地步,說到底是基於生理差別而非社會後天因素。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電影《隱藏人物》(Hidden Figures,或譯「關鍵少數」、「NASA 無名英雄」)?
如何避免low的男人(還有如果遇到平息自己的怒氣)?我指的是動不動說別人「拜金」「外F女」的那種人?
中國的女權主義者該如何推動中國女權發展?
如何看待未婚媽媽吳霞為非婚生的孩子募集4萬元的「社會撫養費」一事?

TAG:女性主義 | 女性 | 社會學 | 生物學 | 性別平等 |